第一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22.《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1)《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 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 《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教师再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实践的乐园。对此,我颇有感慨。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 “跳下悬崖”这灯片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中队长)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听课的老师流泪了,我也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含着泪融入孩子们一员,此时,连手都不知道放下,教学反思《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2)《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无畏革命精神和崇高的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 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视阅读教学,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通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另外,我又收集了课外资料,同时,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就是敌人上去之后,他们会做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有的回答,大声欢呼胜利,有的回答恼羞成怒,有的大呼上当,我把真实的情况将给他们,所有的日军集体站立,向五壮士跳崖的地方三鞠躬。我问学生,日军为何这样做,学生回答,他们败在这样的对手之下,心服口服。学生的回答让我震惊。学生通过了解会更加感到五壮士的伟大和崇高。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由本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读的作用不容小觑,它是学生理解课文,把握形象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训练手段。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方法。如果在语文的每一堂课中这种能力和方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拓展,那是语文教师的快事,又是语文教学的快事。
有位作家说过:读书能力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一种是既读也懂;一种是还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能“懂得书上没有的东西”它实际上是我们所期盼的,是读书的高境界,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第二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课从文体知识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的,但并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因为“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因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如讲《狼牙山五壮士》第三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哪几句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学生回答有两句话:一句写班长,一句写另四个战士)老师提问: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态度果断、毫不犹豫,决心牺牲自己,掩护人民)再问: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四个战士与班长想法一致?(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最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不用“跟”,而用“紧跟”?(同学回答:这说明他们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完全一样,决心为人民献身)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只用了一个“走”,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那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可见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才写上去的。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基本规律”的尝试,有利于把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比较中鉴别,帮学生加深理解;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紧密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本课教学中中的亮点是:
一、从题目入手,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清思路,重点训练
在初读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想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个小标题。看看哪部分是详写那部分是略写。加小标题的时候第二个小标题有点困难,后面都能说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生找详略找的很对。
然后开始抓住重点段“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理解课文。学习的时候扶放结合,先详细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这一段落对五位壮士进行了详细描写。想让学生找相关句子,然后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最后说体会。牛志豪说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张立婷说体会到了五壮士要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我借机引导:“对,他们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它两部分采用学生找五壮士描写的句子,说体会,自学的方式完成,避免了重复。
三、引发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学完五壮士跳崖后,让学生想,五壮士的妻子、儿女、母亲听说这个消息会说些什么,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足的地方是前面指导朗读,而后面跳崖部分朗读量不够,没有完成课堂背诵,有点遗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通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4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5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紧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最后,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6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教学中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到位,如:第二段可以老师泛读,让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五壮士对敌人的恨以及英勇做战的机精神。“抡 ”字的读音没给学生纠正,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要求过多,小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分工没有细化。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8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
一、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
二、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抓住每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写与叙述,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第六小节到末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欣慰情状,“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念,“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接着,写班长带领壮士纵身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决择时的“壮举”。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9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几遍了。以往教学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总是课前深钻教材,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把握教材内容,然后精心设计教案:“这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设计得有板有眼。教学过程中又执行得过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不得一点变更,容不下一丝偏差。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点拨引导,生拉死拖地硬拽着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儿”里钻。
今天回头看以往的教学方法发现: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轰轰烈烈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我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维,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当我再次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老教材”时,摒弃以往的“墨守成规”、“话语霸权”,创新使用了以下新教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2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我深有体会。下面就说说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凭借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当然,训练学生朗读,增强学生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4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
颜老师的职称评审课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幸听了她的试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导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从课文内容入手,回忆并板书文章的五个环节,前两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第3——5部分。
颜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以情动人、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过渡语慷慨激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想到南京大屠杀,想到敌人对老百姓的罪行,怎能不叫人充满仇恨!”
“这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源泉……”
2、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调动学生情感。
颜老师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抗战背景的文字资料,战争图片视频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剪辑、背景音乐资料……声与影的结合,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领学生热血沸腾。
3、以读促思,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颜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在学习顶峰歼敌这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设计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课堂充满生动和乐趣。在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这个难点上,为了学生能深地体会壮士英勇跳崖的壮行,颜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对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与语言的语句,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视频,使学生对五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
课件《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是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五年级第九册中的第二十二课,这篇课文所写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我组织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可以说这节课,学生的课前有所准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勿忘国耻”。课后思考。练习第四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这道题可以看出需要让学生懂得详写与略写。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详写与略写。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在速阅读课文方面,列出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扫读法、跳读法、读思法)围绕三种方法,自己运用阅读方法。在理解详写略写方面,采用了两种方法:
1、抓住题目中的“壮”与战士的对比,使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到“壮士”就是写五位战士的勇敢,表示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学生也知道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最能表现五壮士的不怕牺牲的精神。
2、在学生理解课文顺序的同时,让学生用列表的办法抓住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让学生明白课文通过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来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让学生知道略写的部分也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删去不写。总之,本人设计本教案时是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经过冷静的思考,其原因有、本人提出这个问题也比较含糊(原问题是: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写“五壮士”的段落,用表格列出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我想可能这样提出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写“五壮士”的段落,用表格或列提纲,列出各段中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词语。或者让学生直接划出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
3、在学生没有理解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时,应该发挥学生的集体的.力量,进行合作探究,体会“壮行”、在“壮心”、“壮言”、壮志”、“壮举”在朗读五壮士英勇跳崖部分教好。
第二课时,直接让学生划出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再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所表达的效果,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动作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学生掌握了知识。但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学生回答较差,主要是引的不够。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我有这三点体会: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出示重点句子时,设计好引导语。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紧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最后,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而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伟大的献身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了两次讨论:
1,选择绝路部分:
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面临着怎样的选择请同学们读第3自然段思考,然后同桌互相讨论一下:选择往部队主力转移的方向意味着什么选择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又意味着什么讨论之后再深入研读他们是如何选择的从“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也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句中的“斩钉截铁,热血沸腾”这两个词以及刚才的讨论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班长在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战士们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2,英勇跳崖部分:
第二次讨论安排在英勇跳崖部分,关键问:五壮士在跳崖之前有哪些举动学生读书后找出“眺望连队主力和群众”“望望向上爬的敌人”“砸枪”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眺望和望望可以互换吗为什么砸枪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什么
经讨论学生明白了:眺望是向远处看,写出了群众和连队已在战士的掩护下安全转移,表现了五壮士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望望是向下看了看,说明敌人上当了,被五壮士牵着鼻子走,表现了战士对敌人的蔑视仇恨.砸枪更表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什么也不给敌人留下.这一讨论,使学生明确五壮士选择跳崖是他们胜利完成任务没有牵挂又不愿让敌人俘虏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这一选择又一次体现了他们热爱人民,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通过以上两次讨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境,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感受,评价,认识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4
颜老师的职称评审课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幸听了她的试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导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从课文内容入手,回忆并板书文章的五个环节,前两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第3——5部分。
颜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以情动人、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过渡语慷慨激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想到南京大屠杀,想到敌人对老百姓的罪行,怎能不叫人充满仇恨!”
“这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源泉……”
2、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调动学生情感。
颜老师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抗战背景的文字资料,战争图片视频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剪辑、背景音乐资料……声与影的.结合,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领学生热血沸腾。
3、以读促思,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颜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在学习顶峰歼敌这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设计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课堂充满生动和乐趣。在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这个难点上, 为了学生能深地体会壮士英勇跳崖的壮行,颜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对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与语言的语句,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视频,使学生对五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5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区分详写与略写部分,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来学习。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才能激发出来。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高,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老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尽管事情发生的时代离现在很远,但学生都能了解。能很快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英勇跳崖的壮举,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6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7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我深有体会。下面就说说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凭借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当然,训练学生朗读,增强学生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8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9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
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决定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哪一部分是解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
在快速阅读课文方面,先教给孩子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一行一行地快速读。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我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接受任务────()──()──跳下悬崖。并根据填空把课文分成五部分,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收获: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含含糊糊。
3、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2
教学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教学中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到位,如:第二段可以老师泛读,让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五壮士对敌人的恨以及英勇做战的机精神。“抡 ”字的读音没给学生纠正,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要求过多,小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分工没有细化。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
一、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
二、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抓住每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写与叙述,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第六小节到末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欣慰情状,“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念,“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接着,写班长带领壮士纵身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决择时的“壮举”。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4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跳下悬崖”课件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我也流泪了,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
让学生有机会“问”;
让学生能经常“议”;
让学生能自由“讲”。
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第四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课从文体知识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的,但并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因为“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因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如讲《狼牙山五壮士》第三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哪几句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学生回答有两句话:一句写班长,一句写另四个战士)老师提问: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态度果断、毫不犹豫,决心牺牲自己,掩护人民)再问: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四个战士与班长想法一致?(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最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不用“跟”,而用“紧跟”?(同学回答:这说明他们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完全一样,决心为人民献身)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只用了一个“走”,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那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可见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才写上去的。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基本规律”的尝试,有利于把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比较中鉴别,帮学生加深理解;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紧密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
《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本次教学我主要指导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第二课时,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就设计了如下两个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而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为了突破学习重点,指导孩子走进人物的内心,我在文本学习的同时引入了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
1、在学习课文前引入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部分的短片,在孩子们回顾历史后马上发问: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激动的小手,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孩子更进一步去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为了祖国和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在学习五壮士痛歼敌人部分,我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用字替换“砸”字,并分别做动作体会战士们的力气大、杀敌决心大、对敌人的仇恨深之后,为了引导孩子们去挖掘“砸”字里面所包含的对敌人深深的仇恨,我引入资料: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实施残酷暴行的'文字和图片,并配以音乐,抽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此时,座位上的孩子已经融入进去,有的眼睛湿润了,有的激动愤慨……当我问出:此情此景,你能理解为什么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了吗?孩子们畅所欲言,全班的气氛顿时激烈起来,纷纷控诉起侵略者的残忍。
3、在学习五壮士的跳崖部分,我不是直接进入文本,而是问孩子们:想一想,如果选择五壮士跳崖这一部分的一个画面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引导孩子们从大家的讨论中获得启发,从而去挖掘“屹立”一词的含义和五壮士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深化人物精神。
4、在学习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部分,我引导孩子想象说话:孩子们,当战士们紧跟在班长的身后时,你能想象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吗?通过想象说话,使孩子们明白战士们选择绝路时态度坚决果断,情绪高涨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为群众和连队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次讨论和一次想象说话,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了讨论情景,在交流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孩子发现、感受、评价,提高认识水平,还培养了孩子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五壮士的伟大形象得到了提升,为了国家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也在无形中得到了突破。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也获益良多,也更加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改进。要上好每一堂课,必须做到精心的设计和充足的准备,也要两手准备,随时做好接受课堂生成和各种突发情况的考验。
当然,在本课的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知识面太窄,部分孩子对人物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老师和孩子对于这种大课堂学习都表现出了紧张情绪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答问的能力,力求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
今天,与学生们一起合作完成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上册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此次教学有很大的收获,执教完本课亦有许多反思。现将执教完本课的反思总结如下,希望能促进自己更大的进步。
一、教态方面
在这次执教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对每个环节掌握不够扎实,再加之本人对于这类战争性课文的教学方式不够了解,致使在课上有些语句混乱,甚至忘记了一些内容。
二、教学过程
就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而言还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在执教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致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遗漏了环节。例如,研读环节中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被遗漏;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忘记了朗读的指导,致使这节课中的朗读目标没有扎实有效地完成。
第二,过渡语干涩。过渡语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学生逐渐深入的作用,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紧张和对每个环节掌握的不扎实,课前设计的层层推进的过渡语基本没有用到,在过渡的过程中仅仅使用了干涩无推进引导作用的简单语言。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扎实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到位甚至无效的评价只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紧张,学生盲目不知所措。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的评价往往是“好!”“不错”等基本无效的评价,有些需要老师评价激励的地方甚至就没有评价,课堂中没有发挥教师评价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四,在课上我追求面面俱到,但忘记了要详略得当,效果却适得其反,重难点没有突破。 面对以上的问题,使自己看清了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应变能力、有效评价能力、掌控课堂能力及对教材的了解掌握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4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跳下悬崖”课件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我也流泪了,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5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通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6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出示一幅“五壮士屹立在顶峰”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紧接着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最后,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7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8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出示课题,导入新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称这五位战士为“壮士”?对呀,我突然想到何不就以这一“壮”字来组织教学呢?
一、找“壮”称
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合适。
二、观壮行
指导学生继续读课文,使他们了解到从文章第二自然段开始,写五位壮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讲五位壮士一边“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边“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抓住每个壮士的特点分别描写与叙述,表现出他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而文章的第六小节到末尾,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开头两句描写了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后的欣慰情状,“屹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然转移的欣慰和怀念,“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接着,写班长带领壮士纵身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了五壮士在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决择时的“壮举”。
三、品壮语
通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可以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走的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新中国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地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这样的设计,不但能突出重点,而且能使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9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本课教学中中的亮点是:
一、从题目入手,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清思路,重点训练
在初读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想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个小标题。看看哪部分是详写那部分是略写。加小标题的时候第二个小标题有点困难,后面都能说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生找详略找的很对。
然后开始抓住重点段“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理解课文。学习的时候扶放结合,先详细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这一段落对五位壮士进行了详细描写。想让学生找相关句子,然后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最后说体会。牛志豪说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张立婷说体会到了五壮士要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我借机引导:“对,他们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它两部分采用学生找五壮士描写的句子,说体会,自学的方式完成,避免了重复。
三、引发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学完五壮士跳崖后,让学生想,五壮士的妻子、儿女、母亲听说这个消息会说些什么,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足的地方是前面指导朗读,而后面跳崖部分朗读量不够,没有完成课堂背诵,有点遗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我深有体会。下面就说说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凭借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当然,训练学生朗读,增强学生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
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决定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哪一部分是解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
在快速阅读课文方面,先教给孩子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一行一行地快速读。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我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接受任务────()──()──跳下悬崖。并根据填空把课文分成五部分,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收获: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含含糊糊。
3、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2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学完课文后,反思如下:
一、课初教师复核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叙述思路。这样做了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构思方法会有一些感性的整体的认识。
二、课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首先由文中提到的四个关键词语入手。由这四个词语展开课文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体会,而且学生学起来也思路明晰。二从抓住重点语段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悟、朗读,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如:班长马宝玉的“走!”体现了班长及战士们的坚决,为了战友和群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斩钉截铁”的所得体会、运用。抓住这些字词反复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努力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而我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让学生张扬个性,真正释放其创造性。
四、创设情境,加深体会,训练口头表达、想象能力,提高语感。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说出体会,训练口头表达、想象能力,提高语感。
五、课后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写学后感,内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丰富知识。
六、需要改进地方:
1、由于老师忘记下课时间,结尾处有些乱,学生未来得及汇报个人感受。
2、未调动起全班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虽然她们也在听,但未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3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4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区分详写与略写部分,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来学习。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才能激发出来。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高,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老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尽管事情发生的时代离现在很远,但学生都能了解。能很快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英勇跳崖的壮举,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第五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几遍了。以往教学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总是课前深钻教材,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把握教材内容,然后精心设计教案:“这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设计得有板有眼。教学过程中又执行得过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不得一点变更,容不下一丝偏差。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点拨引导,生拉死拖地硬拽着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儿”里钻。
今天回头看以往的教学方法发现: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轰轰烈烈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我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维,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当我再次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老教材”时,摒弃以往的“墨守成规”、“话语霸权”,创新使用了以下新教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首先让学生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区分详写与略写部分,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来学习。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精神才能激发出来。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高,结合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和老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尽管事情发生的时代离现在很远,但学生都能了解。能很快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及英勇跳崖的壮举,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的爱国主义的教育。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3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4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战争年代中英雄人物崇高的思想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美好的情感。
语文教学提倡在阅读中体验情感。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关键词句的把握。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不足之处:本单元,主要内容之一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感觉到学生在归纳概括方面,能力相当欠缺。他们只会单纯地从文中去摘抄……以后,还需着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5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时,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五壮士神态、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谈体会,再跟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先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引入式教学方法,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而花了不少时间。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只要用一句话过渡就好了,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我还是放得不够,我应该从第二自然段的扶到第四、五自然段的放,扶放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节约时间。朗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应该变换读的方法,如引读法、比较式朗读法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6
教学中,我主要合理地运用课件创设情境,设计了以读导情,悟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根据不同训练的目的,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得到情感的升华。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其次,“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的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个措施来解决。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顿时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正好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教学中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到位,如:第二段可以老师泛读,让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五壮士对敌人的恨以及英勇做战的机精神。“抡 ”字的读音没给学生纠正,没有关注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要求过多,小组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分工没有细化。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7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好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该影片,再现当时的情景,课下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材料来加深理解,使得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分的准备,更便于理解教材。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快速阅读课文。课后思考·练习第四题“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这道题可以看出需要让学生学会详写与略写。
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划出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理解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所表达的效果,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情绪高昂。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懂得了词语所表达的效果。最后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很容易读出激情。尤其是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描写部分,无须老师指导,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8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成功地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学完课文后,反思如下:
一、课初教师复核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叙述思路。这样做了之后,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构思方法会有一些感性的整体的认识。
二、课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首先由文中提到的四个关键词语入手。由这四个词语展开课文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体会,而且学生学起来也思路明晰。二从抓住重点语段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悟、朗读,同时进行词语的运用。如:班长马宝玉的“走!”体现了班长及战士们的坚决,为了战友和群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斩钉截铁”的所得体会、运用。抓住这些字词反复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努力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而我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让学生张扬个性,真正释放其创造性。
四、创设情境,加深体会,训练口头表达、想象能力,提高语感。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畅所欲言,说出体会,训练口头表达、想象能力,提高语感。
五、课后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故事和写学后感,内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丰富知识。
六、需要改进地方:
1、由于老师忘记下课时间,结尾处有些乱,学生未来得及汇报个人感受。
2、未调动起全班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虽然她们也在听,但未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9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0
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决定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哪一部分是解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
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
在快速阅读课文方面,先教给孩子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一行一行地快速读。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我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接受任务────()──()──跳下悬崖。并根据填空把课文分成五部分,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收获: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含含糊糊。
3、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为何称他们为壮士?他们的壮举体现在哪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出来。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本课从文体知识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的,但并非只注重文章的表现形式,因为“无论结构、语言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服务于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在教学中,因注意正确处理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出发,理清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如讲《狼牙山五壮士》第三段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哪几句是直接描写五壮士的?(学生回答有两句话:一句写班长,一句写另四个战士)老师提问: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这个“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班长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态度果断、毫不犹豫,决心牺牲自己,掩护人民)再问:那四个战士怎么不一个一个写啊?(学生回答:因为他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接着问:从哪儿可以看出四个战士与班长想法一致?(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最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不用“跟”,而用“紧跟”?(同学回答:这说明他们心里想的和班长想的完全一样,决心为人民献身)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只用了一个“走”,一个“紧跟”就把五壮士那种为人民勇于献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来,可见一字一词的运用都是经过作者认真思考才写上去的。这样,不仅做到了语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读学写,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从文体知识结构入手,教学生布局谋篇基本规律”的尝试,有利于把握规律,提高自学能力;有利于减轻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在比较中鉴别,帮学生加深理解;有利于从读学写,读写紧密结合。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2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其次,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除此之外,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跳下悬崖”课件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男生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我也流泪了,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3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4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本课教学中中的亮点是:
一、从题目入手,把学生带入课文中。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清思路,重点训练
在初读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想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给每个部分的`内容加个小标题。看看哪部分是详写那部分是略写。加小标题的时候第二个小标题有点困难,后面都能说对: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学生找详略找的很对。
然后开始抓住重点段“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理解课文。学习的时候扶放结合,先详细学习第二部分“痛击敌人”,这一段落对五位壮士进行了详细描写。想让学生找相关句子,然后想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最后说体会。牛志豪说体会到了五壮士对日寇的仇恨,张立婷说体会到了五壮士要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我借机引导:“对,他们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它两部分采用学生找五壮士描写的句子,说体会,自学的方式完成,避免了重复。
三、引发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学完五壮士跳崖后,让学生想,五壮士的妻子、儿女、母亲听说这个消息会说些什么,体会五壮士为祖国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不足的地方是前面指导朗读,而后面跳崖部分朗读量不够,没有完成课堂背诵,有点遗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15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
让学生有机会“问”;
让学生能经常“议”;
让学生能自由“讲”。
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学文后,引导学生再对比中体会2、4段在写法上的异同!学生通过前文学习和对比阅读。知道两段都是描写五壮士奋勇反抗、顽强击敌的场面,都写了人物的动作,但第二段的描写重点写了每个人作战十的神态和动作,第四段则从侧面--敌人的悲惨下场来表现五壮士的机智、英勇,突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在学文体会时,引导学生抓住第二段中人物神态的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看过的战斗题材的影视剧)来想象五壮士可能说些什么?以此来体会文本内容,再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就更易激发和表达了。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