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五单元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课前诊断
一、选择题
1.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的观点突出反映了()
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
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的错误方针
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
答案: C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C.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答案: C
3.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C.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主体
答案: C
4.1992年上映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以下对该影片的评论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反映了新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答案: C
5.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① 中国正在对外开放 ② 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 ③ 经济全球化的迹象 ④ 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
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④B.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二、判断题
1.“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
性举措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
明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D.只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设想就能实现
3.陈云同志在总结我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反腐倡廉(√)
4.在全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居于“龙头”地位的是经济特区(√)
5.“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他反映了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二篇:时政热点: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停步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时政热点: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停步
汕头公务员招聘考试网:汕头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停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马峰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书记日前考察广东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十八大以后第一站就是到的深圳,到了广东。十九大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还是要再到广东来,再到深圳来。我们就是在这里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不停步。”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不忘改革开放初心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以改革的精神解决难题,以开放的境界促进发展。开放也是改革,并寓于改革之中。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指明了新时代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直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路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来,在人民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和发展,从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走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明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不忘改革开放初心,我们要坚持人民立场。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之所以拥有强大的韧性,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力量,为了人民就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新时代,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改革、促开放,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让人民的痛点、难点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焦点,让人民在发展中共享成果,让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的美好生活更充实。
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改革开放的过程统一于人民实践之中,并在人民实践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实践主体是人民,获益的也是人民。
汕头中公教育
网址:shantou.offcn.com
汕头中公教育 shantou.offcn.com 永不停步的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改革开放,更是不断前进于历史逻辑之中的改革开放。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向国内外宣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命题,点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使命。
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我们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我们必须聚焦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改革的精神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铺路搭桥。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前途不可限量。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我们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我们必须始终聚焦实体经济,始终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创新发展,这不但是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需。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除一切影响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因素,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让经济体系更加现代化,社会发展更加现代化,政府治理更加现代化。
改革开放永不停步,我们要锲而不舍、再接再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人民的期待让我们无法停步,人民的需求让我们无法停歇,时代的步伐让我们无法驻足,时代的要求让我们无法停留。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投身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停步,我们要从全局出发,从更高水平的发展出发,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缔造新的发展奇迹。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汕头中公教育
网址:shantou.offcn.com
第三篇:课时作业17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课时作业17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一、选择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是()A.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B.否定“两个凡是” C.实行改革开放
D.确立实事求是原则
解析:C项很容易排除,A、B两项迷惑性很大,但A、B两项都是实事求是的表现,由此可得出D项正确。
答案:D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A.全面否定了“文革”的错误理论 B.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解析:其他几个选项都与史实不符。答案:D 3.“文革”后,纠正“左”的错误思想的障碍主要来自()A.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B.“两个凡是”的方针
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D.“文革”造成的混乱
解析:由“两个凡是”的具体内容分析,B项是直接的,而透过B项分析主要应来自C项。
答案:C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民主集中制
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意义的把握。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其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案:C 5.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前提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D.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
解析:改革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相反,改革的前提是四项基本原则,而根本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6.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转折”最主要体现在
()A.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开始形成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D.会后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解析:“转折”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7.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答案:A 8.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中,农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A.基层政权组织
B.基层自治组织 C.基层社会团体
D.基层经济组织
解析: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新的管理形式,是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标志着中国农村民主政治的进步。
答案:B 9.改革开放后,使我国许多农民“离土不离乡,致富进城镇”的措施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组织劳务输出 D.发展乡镇企业
解析:从“致富进城镇”突破,A、B、C三项都不符,只有D项正确。答案:D 1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说明()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11.“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题目要求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分析B项是正确的选项。
答案:B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答案:C 13.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A.人民生活摆脱贫困 B.人民生活实现温饱 C.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D.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解析:第二步目标就是“小康水平”。答案:C 14.我国发展战略结构的新变化是指从“小康水平”到()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C.更全面水平的小康社会 D.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解析:只有A项表述是全面的。答案:A 15.下列图片说明我国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A.政企分开
B.产权制度 C.专业化
D.私有化
解析:本题中的A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而C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D项不符合史实,故只有B项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接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3日邓小平
《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什么?(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一的观点有什么不同?(3)简要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关系?
(4)材料二与材料三提出了什么思想路线?在当时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党内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严重。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2)不以某一伟大人物的思想、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对任何理论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这一场大讨论。指出了这场讨论是思想解放运动,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4)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
刻的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7.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请回答:
(1)列举两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或举措。(2)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举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党的基本路线的确定、重大方针的颁布和相关举措均可。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经济发展(或“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3)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探索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模式(或详细展开回答)。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如是说。到2006年底,在中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终于彻底废除。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已向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从此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请回答:
(1)全部免征农业税有何意义?
(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公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全部免征农业税,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2)此举是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和完善的表现,它以党内民主为主线,重在制度建设,并且重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监督职责划分更明确,重大监督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完善了党的领导。其公布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由传统的集权模式向民主模式过渡。
第四篇: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案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新课程导学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一、改革的背景:
1、“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在揭批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为了纠正长期以来的“”错误,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这次讨论确定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和教条主义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内容: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转折,确立了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的新时期。被称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
二、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坚持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农村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示范点省和省 中国的改革率先从突破,重大举措是推行,改变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实行。实质是在坚持的基础上,改革制度,使农户成为经营的主体,形成经营与经营相结合的双轨经营体制,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1984年以后。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和方向发展,实
行合同订购制与制,改变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开始。
目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理顺之间的分配关系。内容: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具体见课本
意义: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农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2、城市改革:
(1)开始:扩大自主权——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改革国有企业,实现和的分离。
(2)全面展开:1984年党的全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主张建立。标志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全面展开。
(3)确定目标:大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4)初步建立:21世纪初,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党风建设:反腐倡廉
1、必要性
(1)在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正之风蔓延,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建立和发展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大提出了治理腐败的方针,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政治体制改革
1、开始:1987年。
实质:在坚持和完善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
成果: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过渡。
2、今后的任务: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化、化和化。
目标:进一步扩大,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3、深化:80年代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改革的目标:团结一心奔小康1、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用来表示中国式的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
2、十二大做定量表述: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
3、十三大提出战略,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4、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内建设:认为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制定了的纲领。
从小康水平到,是我国发展战略结构的新变化。
第五篇: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南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40年前我们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成为书写20世纪中国历史辉煌和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时隔40年的今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也注定成为载入史册的历史性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其宏阔视野、历史洞见、深邃思想和高远擘画,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准确理解、全面贯彻。
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历史关头发表的。40年来,党和人民接续推进改革开放并取得宝贵历史经验,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上愈发成熟和稳健,在锐意进取中更加自信和坚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在新时代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宣言。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往往与对现实的观照和对未来的探寻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立足中国改革开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和新时代新征程时空坐标的一次瞭望,是“回头看”和“向前看”的有机结合,是在回望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筹谋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面对众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面对决胜全面小康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挑战,面对剩下的“硬骨头”和必须闯的“火焰山”,我们需要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历史的回顾中激荡着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对经验的总结中饱含着制胜未来的战略睿智,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全面彰显以改革开放谋发展的中国智慧。改革开放是为了赶上时代、引领时代,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聚焦着对初心使命念兹在兹的思考关切,为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指明了康庄大道。无论是对历史的大跨度回顾,还是对成就的高站位总结;无论是对历史结论的深度凝炼,还是对宝贵经验的系统梳理,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改革开放谋发展的中国智慧。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中,我们一定能够破解难题,突破难关。
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对动荡不定的全世界,许多国家陷入迷茫和困惑,迫切希望看到未来世界共同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强调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明确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暖流,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光明未来。
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意蕴深远、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动员令。
改革开放光辉历程的全面回顾。历史发展从来不是一条直线,往往呈现出激荡人心的起伏和波澜。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的回溯,既有登高望远的全景式巡礼,又有对关键节点的特写式凸显;既有对时代大势、人民伟力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又有对关键抉择、伟人担当和重大事件浓墨重彩的展现。讲话用“四个基于”对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评价,即“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对党的历代领袖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探索、作出的伟大成就作了全面回顾,对40年来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进行高度凝练的回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个始终坚持”概括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十个始终坚持”,是“总分总”的逻辑结构,中间的八个始终坚持,分别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重要领域的成就进行总结。首尾两个“始终坚持”则从总体上进行阐发。第一个始终坚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总体成就的概括。最后一个始终坚持,是对党的建设成就的凝练。立足改革开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他强调:“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确的,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凝练升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从中凝练出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智慧,引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即“九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这“九个必须坚持”,不仅是对改革开放规律的科学总结,而且是从更为宏观的大历史高度,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丰富拓展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
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力动员。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设计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没有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是作不出这样宏远的构想和决策的。40年来,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风雨无阻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这一重要讲话,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蹄疾走日月,步稳度关山”。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不忘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确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40年来,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使改革开放深深扎根于人民沃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今天,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各种利益诉求相互碰撞,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急流险滩。解决矛盾问题、应对风险挑战,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画好思想同心圆,形成最大公约数,汇聚改革开放新征程上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我们必须切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改革开放精神以中华民族先民们秉持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无数变法变革救亡图强运动为历史资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实践基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为主要内涵,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为核心意蕴。40年来,我们不为乱云飞渡所扰,不为山高水险所惧,聚力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无不得益于改革开放精神的大发扬。新时代,惟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们要以更加坚毅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昂扬的斗志,迎难而上、勇涉险滩,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交汇的时代洪流中奋勇进发,让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催生出新时代中国更为壮丽的事业。
一以贯之聚力跑好接力赛。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只有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一鼓作气的干劲和咬定青山的执着。我们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推动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九个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把它作为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引,作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锐利思想武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谱写更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历史画卷。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深入分析执政党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风险挑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了根本遵循。
认识和把握规律,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推进党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并认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更加复杂,自身建设环境也更加多变。这要求我们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同党的具体实际、社会发展潮流、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党的建设阶段特征,明确党的建设时代任务,研究党的建设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规律认识和经验创新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这“六个统一”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统筹推进,增强了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彰显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政党治理新格局。
筑牢理想信念,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开创事业的新辉煌,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党的自身建设是否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发展是否健康有序,要看全党的理想信念有没有滑坡,党员的理想理念有没有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经验告诉我们,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筑牢政治根基,坚定崇高信仰,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压舱石”不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不松动。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党之基、胜利之本。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受国际国内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仍然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回应时代呼唤,直面“四大考验”、化解“四种危险”,同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新的斗争,不断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定“两个维护”,在治党与治国的实践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衰成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以保证中央政令畅通。通过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使我们党更好地致力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治标与治本的结合中夯实组织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以此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和政治风气,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着力健全党内法规,强化制度建设,整合监督力量,完善体制机制,做到党的领导不动摇,管党治党不松懈,正风肃纪不停顿,反腐倡廉不止步,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本兼治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热点矛盾,实现由表及里的分析、由外向内的研究,不断发挥治标效用,夯实治本基础,全面从严治党向标本兼治方向迈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既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注重形成党建长效机制,体现了标本兼治的内在逻辑。
厚植执政的群众基础,在为民服务和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性质、宗旨、立场决定了党的命运与人民休戚与共,党的建设与人民息息相关。党的自身建设要体现人民意志,依靠人民力量,回应人民诉求,坚决纠正党内脱离人民群众,危害干群关系,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实践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重要关口,党的自身建设要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把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走得更远、更宽广,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理论意蕴之深刻、意义之深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其一,从发展成就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有不少西方人和西方理论不断唱衰中国,但现实却是中国一直高歌猛进、风景独好。40年来,中国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从经济总量比较,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和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
其二,从制度变革看,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上世纪90年代,“华盛顿共识”作为一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曾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但实践证明,“华盛顿共识”在转型国家遭到了失败,而根本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标准处方的中国改革发展理论却开创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的经验更促使人们对发展和转型理论进行反思。
其三,从发展路径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西方发展理论与道路。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把向现代社会变革的过程等同于西方化,他们把人类各民族的发展预设为只有一条道路。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西方世界提出了新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强国之路、富民之路。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在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比如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这些方法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得以运用,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观点。比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大胆地试、大胆地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观点,等等。
其四,从文明类型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生机勃勃。中国古人早就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的“新”即创新、推陈出新之意,说的就是必须求发展、求进步,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又进一步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其五,从社会性质看,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资本主义凭借其先发优势,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改良,依然在不少领域占据领先位置。但其自身一直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让人们不得不反思这种社会制度的弊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0年来的改革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所以才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以上五个特征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不一般的深度和广度,影响极为广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引领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和关键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4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引领者、掌舵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人民的坚强主心骨。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和关键,改革开放这艘巨轮才得以破浪前行。
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新时期新征程。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40年前,“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此危急存亡之秋,我们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0年来,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成功应对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同时,改革开放的前进道路上不可能顺风顺水,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一刻也离不开党的领导。40年来,面临着来自思想层面的疑问困惑和实践层面的艰难险阻,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灾害和国内外的风险挑战,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才能积聚起全社会全民族的力量与智慧,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一次次攻克了前进道路上的隘口难关,一次次闯过了漫漫航程中的激流险滩。
避免走老路邪路,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战略抉择,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下去。40年来,在一些重大理论创新的关键节点,在一些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的紧要关口,总是伴随着争论质疑,计划与市场之争、姓“资”与姓“社”之争、单一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之争等,无时不在考验着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与定力。面对这些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我们党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的事业才会有可靠的定盘星、压舱石、主心骨,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只有努力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才能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奋进新时代的宏伟征程上,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党的领导的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自身全面过硬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支持。
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能够为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提供根本保障。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艰、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进行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伟大自我革命,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意志,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首先把党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全面从严治党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前进道路上,我们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要求我们党必须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
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拥有着卓越执政能力和高超领导水平。但也必须看到,我们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然复杂严峻,决不可掉以轻心。昂首阔步新时代新征程,党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强化“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新时代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切实做到头脑清醒、立场笃定、行动坚决。
进一步强化思想自觉,不断浓厚认同底色。思想引领实践,认识影响行动。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想上的深刻认同是前提和基础。坚强的领导核心,是一个先进政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根本前提。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深刻认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事业的选择,切实强化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信赖和衷心拥戴。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强化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的自觉性。
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政治上绝对忠诚是根本保证。要加强政治锻造,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和政治敏锐性,把坚守忠诚、追求忠诚、践行忠诚视为首要的政治品质。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习主席看齐,向党的十九大确立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提高政治觉悟,加强政治历练,强化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努力做到信念过硬、责任过硬、作风过硬,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进一步强化行动自觉,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行动上紧紧跟随党中央决策步伐,知行合一地抓好贯彻落实是要害和关键。必须自觉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升华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思维方式和信念力量,细化为工作遵循和行为准则,始终牢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以改革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坚持务实重行,少说多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不喊空口号,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不搞形式主义,不标新立异,努力提高能力和水平,做到声调步调完全合拍、言行表里完全如一,在推动实践中不折不扣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奋力开创新气象新局面。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需要转变宏观调控理念、改进宏观调控目标、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建立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调整和完善宏观调控理念、目标、方式和手段,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时,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转变宏观调控理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宏观调控理念。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供给侧管理,着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和人才的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增强经济短期稳定运行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协同性。
改进宏观调控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目标,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着力解决结构性问题,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高质量发展所注重的发展质量、效益、效率等均属于慢变量,传统的短期逆周期总量调控方式很难适应对慢变量进行调节的要求,需要从长短结合、部门协调、期限匹配、统筹兼顾的角度加强对宏观调控框架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机制化安排,形成调控合力。应围绕破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多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精准调控和过程调控;针对质量和效益等慢变量,通过设置过程性、措施性调控目标和调控方式,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推动经济在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转向高质量发展。
完善宏观调控手段。要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办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工具。同时,强化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增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之间的关联配套和相互支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效果。
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为此,需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的发展,而是在保持合理经济增速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既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就要在保持经济运行处于中高速增长这一合理区间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短期与长期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向质变提升的过程,每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尽相同,要实现的目标也不相同。宏观调控既要着眼于取得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决定性胜利,作出中长期谋划和安排;又要结合当前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制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及时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促进消费潜能释放、投资可持续增长、出口稳定增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价测度指标体系、考核方法和政策体系。但也应看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不是唯一的;各地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和目标难以整齐划一。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既要通盘考虑、统一部署,防止“地区差异化”背离高质量发展的普遍性要求;也要结合各地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阶段,采取定向化、差别化政策,引导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要求我们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保持经济运行稳定、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指标体系,在继续采用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指标的同时,加大人均国民总收入、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高技术产业发展、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全社会负债率、营商便利度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引导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系统梳理现有政策,调整或废止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政策,优化政策供给,增强政策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金融、财税、国际贸易、人才、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更好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坚持以标准提质量、以质量铸品牌,按照结构合理、先进适用、重点突破、持续改进的原则,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聚焦创新引领,突出问题导向,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标准体系。既要防止经济、社会、生态、城乡建设管理、政府服务等领域出现标准缺失,又要力求标准体系体现技术升级方向、位于市场竞争制高点,使标准体系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管理手段。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加快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加强对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效益情况的统计,创新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业态的统计制度及统计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提高统计能力、统计质量和统计效率,为摸清现状、判断形势、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支撑。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绩效评价。关注高质量发展阶段绩效评价对象、内容、范围可能发生的变化,综合运用投入产出、资源消耗、劳动分配等绩效标准,从评价体制、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结果反馈等方面入手,统筹设计科学的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高质量发展绩效。
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办法。加强对资源环境等薄弱环节和群众满意度等的考核,提高考核权重,突出考核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效,引导各地树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观。围绕区域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改进完善分类差异化考核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发展特点,差别化设置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