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德树人论文
浅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武隆中学黄 敏
摘要:本文对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立德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在辨析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历史学科教学中德育的几个特点,并通过举例说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立德以达到树人的目标。关键词:历史教学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与注视,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精神,求才必先求德。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绝非一日之功,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不懈的目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
一、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对青少年的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未来几十年民族国家的发展情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能力强,拥有比他们的父辈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继续滑坡,不可避免的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崇尚自我,缺乏团队精神,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知行脱节,责任心不强等方面。对于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社会各方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都应该在青少年的德育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好的条件。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意见》中将历史教育列为德育任务第一条,是很有深意的。
历史学科作为文科,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既然要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立德树人,重点首先就是要立德,然后才能树人,那么德是什么?
德,顾名思义,就是道德,品德。从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左丘明的“德,国家之基也”到王充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和司马光的“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们都可以看出来,“德”指的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一个人要处身立世,要想有所成就,要走向成功,就需要以德立身,以德立业,洁身自好,好自为之。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进步;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人无德不立,业有德则兴。可见,道德是资源,是品牌,也是力量,更是天地良心,顺天地者昌,逆天地者亡,有德则立,无德则废。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人的成长必先修其“德”。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注意到其蕴含性、渐进性、评判性等特点。
1、蕴含性。德育在历史教学中的蕴含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德育必须有所依附。历史教学有其固有的知识载体,论从史出,是非功过历史教学中的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明显区别。“寓教于史”,德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准确的把握史料,寻找适合的德育切入口,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重要舞台。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许多胸怀育人大目标的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这交融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掺杂痕迹。所以,观摩他们的课,每觉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学生在这股力量推动下,软弱者变得坚强,懒惰者变得勤奋,不知者变得有知,无能者变得有能,这才是教育的艺术。”
2、渐进性。德育的目标宏大而艰巨,一个完善的人,绝对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可以造就的。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不少的教学目标动不动就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守法知礼诚信,这样的目标看似无比正确,但是却明显缺乏可操作性,大而无当。过大过难的目标更加增加了实施和实行的难度。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德育的目标应该有清晰的层次性,七年级第一学期应该达到哪个层次,九年级第二学期应该达到哪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德育目标应该如何协作,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3、评判性。不论是对历史人物是褒是贬,对历史事件是颂是斥,所谓鉴古知今,都是在一定的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评判,因而在将历史史引申出其蕴含的事理时,必须明确自己所站的立场。如在评价秦桧时,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曾经是坚定的抗金派,身居高位,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不可谓不成功。但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与人民的需要背道而弛,以致遗臭万年,汪精卫,蔡京等人皆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有才无德是小人”之言非虚。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时代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过往的历史进行重述,但是作为历史工作者,不应只是一味迎合时政的需要,应该有自身的专业诉求,站在历史的角度对过往的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知识分子的批判性传统永远不应该是忘却的对象。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立德
中学历史课是对学生进行两纲渗透的一门重要课程,实践证明: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基本素养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发掘历史学科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进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
1、渗透环境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人格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史第六专题第一节《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的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学生们都不难总结出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它特有的政治文明——海洋文明;而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却属于大河文明因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饮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农牧业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我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相关的内容。如: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我讲到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河”,“尼罗河赋予两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罗河泛滥以后;才能够有粮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这是镌刻在尼罗河畔岩石上的赞语。作为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也纷纷谈到,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2010年在我国云南贵州发生的严重旱情,让我们学生又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
在讲授必修二经济史《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时问道: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哪些?学生就会答有: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和粮食短缺等等。学生就会体会到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联系现实,如2013年年底,我国北方地区哈尔滨等大城市连续几天出现雾霾天气,民众出门都需要戴口罩,甚至南部地区都受到影响。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2、珍视生命教育,感受生命意义
赵亚夫在《历史教育价值论》一书中说,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形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唤起生命意识,提升生命意义,成为当代教育迫切使命。而作为以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的历史教育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因此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生活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是当代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在《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讲到一战和二战时,同学们就会了解到其伤亡人数之多。如一战的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超过一千万。二战死伤人数更多,中国战场在抗战中,就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仅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就达三十万人以上。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录像,再现“南京大屠杀”这一铁证如山的历史史实,从听觉、视觉等不同感观器官刺激学生,使其产生对战争血腥性和残酷性的认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震动。在学习二战历史时请学生以二战德国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名狱卒身份上台进行忏悔,创造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残酷、血腥,激发其拒绝战争、维护和平的强烈。生命在战争中显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过这些血淋淋的史实,教育学生认识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是神圣的,我们应该去珍视和善待。推而广之,世界上、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员,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和珍爱,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于这个世界上。历史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之外也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必修三思想文化史教材中也有许多科技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都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如贝多芬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德国音乐家,通过给学生讲述贝多芬克服疾病带来的困难和痛苦,沉醉于音乐创作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故事,通过聆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敬佩他对生命的热爱及其与病魔作抗争的勇气和毅力。
很多很多年以后,也许历史老师给他们讲的精彩故事,他们已经忘记大半了,但是历史教师故事背后的人生道理,却永远的保留下来,并且成为他们立足于人世间的支柱。这才是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了立德树人。
第二篇:立德树人论文定稿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 李静
关键词:立德树人 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 慧眼 奉献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立足于现实的理性选择,更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立德树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立师德、铸师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立德树人是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共同选择。
一个民族的伟大和优秀,从一定意义来说就是“德性”的伟大和优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西方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总书记也曾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这些都为教育工作者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德为先指明了方向。
“立德树人”,是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先进理念有机的结合,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倡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师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从我做起。
古人云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里宁也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十双精细的,富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所以,高尚的师德将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可见,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从点滴做起。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贫而艰辛的。我们有时会因为孩子的违纪而失态,因孩子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焦急,有时也会感到很烦很累。但那一声声稚嫩的问候,一双双明澈水灵的眼睛,那一张张憨态可掬的晨曦般的笑脸,那一张张卡片上一句句关切的话语和祝福,那一点一滴的实实在在的进步随时会让我们的辛劳一扫而光。辛劳算什么?清贫算什么?我们是精神的富翁。我坚信在教育这片净土上,我们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面对每一个学生。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有一双伯乐的慧眼。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老师要懂得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要还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善于观察孩子成长的点滴,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险阻,用爱心和宽容去浇灌素质教育的责任田。当然素质教育的过程,一定会充满艰辛,但我们只能坚持。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一劳永逸是做不到的,只能用宽容的心等待着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要有奉献精神。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的张米亚老师写下的一句歌词。在地震中,正是他的“一对翅膀”,护卫着两名学生安全脱险。吴忠洪老师为学生放弃生的希望。郑发富老师为学生推开死神„„一个个坚守在平凡岗位的师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师者的高尚的魅力。教育用生命换回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学生不仅是他们职业价值所在,更融进了他们的生命。这就是教师崇高的奉献精神。立足三尺讲台,奉献我们的光和热,是我们人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永不后悔。
许多人把自己的事业比作花的事业,果的事业、叶的事业,而我作为一名中学教育工作者,我把自己的事业比作根的事业。为了花的艳丽、果的芬芳、叶的嫩绿,根总是不求索取,默默奉献。
我很自豪,因为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很幸运,因为我与梦想同行!我很幸福,因为我与学生共同成长!参考文献:
⑴ 十八大报告
第三篇:立德树人论文
立德树人,要有温度和高度
“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相信你也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老师。把你当班主任时那种严谨认真各对学生的爱继续保持下去,加上后期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你可以的。”
这是我刚从小学被调入初中担任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接受市里的教学视导检查时的一位老领导对我说过的话。五年过去了,在这句话的勉励下,我继续用班主任该有的温情关爱学生,站在思政老师的高度怀引领学生,为立德树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教育情怀,让立德树人有温度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老师需要教育情怀——用自己的行动带动学生,用自己的故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品德去影响学生,言传身教。
1、言传——讲好自己的故事
习近平教导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习主席每次出访,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撰文、演讲,都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从改革开放到民族自信、从家国情怀到时代精神,他讲的故事就是一堂堂生动的思政示范课。会讲故事、讲好故事,也应该是思政课教师重要的教育技能,讲好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讲故事。
《与人相处》的课堂上我会与孩子们分享我的与毕业的学生之间的短信内容和背后的小故事,讲述我与同事之间的日常点滴,让孩子们感受尊尊、友善;《职业与学习》主题课上我爱讲述自己的几次工作变动之后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开始新的学习,让明白终身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勇者无惧挑战!我们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源于脚踏实地地奋斗!《服务社会》,我把自己参加“扶贫”、“志愿者活动”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再配上非常简洁的讲解,孩子们为我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次我讲故事时,孩子们都特别专注,眼睛是那么的明亮!随着故事的展开,孩子们或感动或兴奋或深思,我知道“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的故事正在悄悄上演……
孩子们毕业后常与我谈及的就是我讲的故事——他们感受到了老师内心的强大、生活的智慧、为人处世的不俗……坚定了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身教——规范自己的言行
言传要有自信,身教更为重要。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老师自己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成为有故事的人,先得做好该做的事。为人师表,首先得爱岗敬业。
升旗仪式上从不缺席,总是实情肃穆地注视国旗,自信地唱响国歌;每堂课总是精神饱满,激情飞扬,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疫情,老师从网上搜索各种素材,结合学校思政课教学要求,用心制作一节节线上思政课,把勇于坚守,无私奉献,责任大于一切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晚自习后,陪着思想不稳定的孩子坐在校园路灯下进行思想开导;中考前帮助孩子结合自身兴趣爱好、特点、社会需求作好人生规划,鼓励他们职业不分好坏,平凡中可以创造伟大!……老师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孩子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向上向善。
二、家国情怀,让立德树人有高度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自身必须具有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家庭、国家等共同体的认同和热爱,是对家庭、家乡和国家,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我们自己坚定地相信我们的党,坚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我们才有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列举我们身边的爱国事例、理直气壮地与不当言论进行争论。这样的教师才能影响和感染到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我就例举到现实事——今年暑假,通往学校的这条烂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政府还为学校走接通了自来水……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学生也在我的引领下说了许多好的经济政策——农机购机补贴、特色产业优惠、产业扶贫……我们都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国家而自豪。
“武汉日记”走红网络时,有一名学生在班级群里转发大量负面信息。我马上转发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充满正能量的图片,并配文“这个社会还有这样的一面你看到了吗?法治社会,爱国需要理性。我们是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能为这个国家带来什么。科学技术,专利发明,抗癌良药,还是给人心灵带来力量的一本本著作.....”。没多久,屏幕下方就传来了班上其他孩子发给我的一个个“大拇指”和“鼓掌”。之前发负面信息的孩子主动发来文字:“老师,我错了。爱国应该与大家在一起共克难关!”瞬间,我作为一名思政老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坚定不移地相信国家相信党,积极传递正能量,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高度。
立德树人,需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美好的教育既有温度,也要有高度。
第四篇:立德树人(论文)
立德树人从养成教育抓起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方向。良好行为习惯是“立德树人”的坚实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最重要时期。立足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生人生奠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如何加强加强养成教育呢?笔者认为:
一、明确教育内容和重点
养成教育以新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奉节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基本十条》、《奉节县中小学生道德规范基本十条》为主要内容,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和校情开发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做到言之有物。以学习、生活、卫生习惯为重点,反复训练,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二、探索养成教育新途径
创建“11366”德育模式,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围绕“1”个核心理念(学校核心文化理念),达成“1”个目标(好习惯在此养成,幸福人生从此起步),围绕“3”个教育重点(会学习、会自理、会礼仪),坚持“6”个结合(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自律与监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体推进与班级联动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养成“6”种好习惯(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文明、劳动)。
三、强师德,提师能。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四、构建家校共育平台
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全校性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沟通,相互配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形成多方共育的养成教育模式。
五、坚持活动育人。坚持开展主题教育、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法制讲座、学校才艺展示、体育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激发兴趣,通过体验、感悟、反思,从而逐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培养其责任感,使命 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等 能力。
六、坚持环境育人。围绕学校核心文化理念打造校园文化,努力实现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保障养成教育实效。
七、坚持课堂渗透。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八、做到保障有力
(一)学校成立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养成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加强值周工作。落实值周行政、教师、学生职责,扎实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评比工作“出勤、纪律、文明礼仪、卫生、大课间活动”评比工作,充分发挥“红领巾监督岗”、“行为规范督导员”的作用,把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三)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文明礼仪、道德规范、三好学生表彰制度,设立宣传专栏,及时表扬批评典型人物事迹。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每周三早会集中养成教育,对少数学生还要进行个别教育,使他们不良行为能得到及时纠正。
(四)完善评价体系。实行自我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机制,学生对自己的养成教育进行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各班主任部定期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检查,学校每一学期进行检查评价,并将检查情况纳入班级评比,构建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不断地进行总结,努力把良好习惯养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的行为和勇于负责的品格。
(五)加强考核。学校每期组织对班级养成教育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论作为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评比的重要依据。实行养成教育评优一票否决,养成教育考核在同年级段排名最后的不能评优选模。
第五篇:立德树人论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一、以“热爱教育”为事业标杆
热爱教育,忠诚党的事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在教育教学中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言行,奉公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做到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我们教师应该率先高举“知荣明耻”的大旗,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自身修养,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充分展现教师高雅的气质、翩翩的风度,赢得学生的尊敬甚至崇拜。同时要关心集体的发展,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不断由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是一个教死书的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作为一名教师,更应坚持终身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借鉴,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会反思,与同事的合作中对话成长,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做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以“奉献爱心”为育人目标
德育为先,坚持正确育人。“德”与“才”作为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不是平行、并列的,德更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因而学生成长的首要前提是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在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感恩观、劳动观、法制观,热爱真善美,痛恨假恶丑,做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开创立德树人工作新局面。
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楷模。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学生学习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爱心呵护,教导学生成长。师德的核心问题就是“爱”,爱心是师德的灵魂。崇高的爱心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品德的困难生,更要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允许学生出差错,更要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切忌言行过激、教育简单化。对学生细微之处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闪光点”,多加肯定与鼓励,让爱心撒向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朵花都淋浴阳光。
三、以“高效课堂”为专业追求
深入钻研,做好有效备课。要勤奋钻研所教学科业务,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同时还要联系班级实际,研究所教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学习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学校的课题实验活动,下工夫做好备课工作。例如:我校开展的《“指导·尝试·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市级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前就需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和设计当堂训练,从而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为减负增效作好有效准备。
善于启发,构建有效课堂。我们教师要大胆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讲解要少而精,注重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又如:我校开展的《“指导·尝试·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市级课题实验,就是要求教师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新型教学模式,即:自学学案(由教师编制)→交流探讨(小组合作)→反馈疑难→引导点拨→当堂训练→师生总结。通过“先学、再导、后练”将教师的教最小化,将学生的学最大化,体现出“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导教”教育规律。从而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深入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效果。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点拨,虽然掌握了知识要点,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将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习题训练来巩固、提高学习效果。因而教师要通过反复挑选与精心设计,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做少而精、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练习题,从而消化和巩固课堂知识。例如:我校低年级《指导学习,当堂检测》、中年级《尝试学习,当堂检测》和高年级《自主学习,当堂检测》三个子课题,就是从当堂训练和当堂检测的设计入手,然后保证在下课前10分钟通过练习和检测来实现“有效课堂”。要求通过这种的有效训练,才能切实减轻学生书包重量、减少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学习,有较多的课外时间可以自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