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料油品质与生产加工
原料油品质与生产加工
产品的收率,主要是由原料油品质的优胜决定的。同时,原料油质量的好坏也影响到装置的生产和产品的质量。
1、密度
指单位体积内所含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cm3或kg/m3。
原料油(或原油)密度的大小,说明了其轻组分的多少。若密度小说明其轻组分含量多,密度大说明其轻组分少,收率相对少一点。这是指一般情况下。例如 :
青海冷湖原油密度为0.8042kg/m3,300℃馏出量为72%。大庆原油密度为0.8615 kg/m3,300℃馏出量为25%。生产厂规定:催化原料油的密度为≯0.9400kg/m3。
2、馏程
原油的馏程测定------只能做常压馏程。
催化原料油的馏程------只能是减压馏程。
减压馏程500℃馏出量多,则说明轻组分多,催化轻质油收率高,反之则低。例如:
2012.3月俄罗斯进口原料油,500℃馏出量为50%,催化轻收77.74%。2012.6月辽河油田的原料油,500℃馏出量为45%,催化轻收71.42%。生产厂规定:催化原料油520℃馏出量≥55%。实际到厂的原料油有的能达到,有的达不到。
3、水分
是指原油或原料油中水分含量的多少。是原油本身形成中或开采中往地下注水所致。
若原油或原料油含水多,在进货上我们就吃亏。
生产厂规定:水分<0.5%。
4、残炭
将原料油放入残炭测定器中,在不通入空气的实验条件下,加热使其蒸发和分解,排出燃烧的气体后所剩余的焦黑色残留物称为残炭。测得的结果以重量百分数表示。
残炭的形成主要是原料油中沥青质,胶质及多环芳烃的叠合物。残炭高,会使催化装置两器结焦多。催化原料油的残炭一般控制在6%较为合适。若加工量能满负荷生产,残炭控制为3%~5%较好。生产厂规定:催化原料油残炭≯8%。
5、酸值
中和一克油品所需KOH的毫克数,单位为mg KOH/g。它表明重质油品中或润滑油中所含有机酸的多少。它是控制原料油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酸值 < 0.5mg KOH/g,称为低酸原油。
酸值在0.5 mg KOH/g~1.0 mg KOH/g,称为含酸原油。酸值 > 1.0 mg KOH/g,称为高酸原油。
一般情况下,酸值高的原料油,不能正常减压加工,因为其腐蚀相当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工艺措施。但可以在催化装置加工,因为催化反应温度高,有机酸分解后其腐蚀性减弱。
生产厂规定:原料油酸值≯0.8 mg KOH/g。
6、盐含量
是指原油或原料油中金属氯化物的含量,测定结果以mg/L表示。
原料油中盐含量高,常压电脱盐装置无法将盐脱除。势必使催化原料的盐含
量高,在催化装置加工后,导致催化剂中毒活性下降,影响到催化装置的产品分
布,同时对设备亦有腐蚀。
生产厂规定盐含量<100mg/L。
7、灰分
在规定条件下,将油品充分燃烧后所剩余的不熔物质的混合物,称为灰分。
以重量百分数表示。
灰分,来源于石油中的盐类,以及加工和贮存中混入的金属或其它盐类。
原料灰分大,会降低冷换设备的使用效果。同时使产品的灰分上升。
生产厂规定:催化原料灰分<0.1%。
8、硫含量
将油品在特定的炉中燃烧,收集生成物二氧化硫,然后用库伦电位法测定其
硫的含量,以重量百分数表示。
硫是原油中带来的。硫和硫化氢腐蚀设备。
原料油中硫含量高,产品的硫含量也高。汽、柴油中若含有硫化物------
硫酚,则会使油品产生大量的胶性,安定性变差。
一般情况下:
硫 < 0.5%,为低硫原油。
0.5% < 硫 < 2.0%,为含硫原油。
硫 > 2%,为高硫原油。
生产厂规定:催化剂硫含量<0.8%。
9、凝点
在一定试验条件下,把油品冷却到失去流动性的温度称为凝点。
一般情况下,催化原料油凝点低,说明油品中轻组分多,若凝点高则油品中
重组分多。但是,原油中凝点低,300℃馏出量反而不高的情况有不少。
生产厂规定:凝点不低于-5℃。
10、组成组成一般是四组成,即饱和烃、芳烃、沥青质、胶质。
四组成是原油或原料油的重要指标之一。饱和烃越高,表明原油或原料油品
质好,轻质油收率高。芳烃在催化反应中可以裂解为轻组分,但如果其中的稠环
芳烃多亦会生焦。胶质和沥青质多会使两器结焦。
生产厂规定:饱和烃≮61.275芳烃≯25%
沥青质≯1%胶质≯10%
由于原料采购有一定难度,因此进厂的催化原料中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
青质每项指标都达到上述要求有困难。
11、重金属含量
原料中的重金属含量主要指镍(要求<15mg/L)、钒(<5 mg/L)、铁(<15 mg/L)、钠(<5 mg/L)、钙(<3 mg/L)、铜(<1 mg/L)。
例如:
镍含量高------破坏催化剂活性,主要进行脱氧反应,使催化裂化轻质油收
率降低,干气产率高。
钒含量高------钒熔点低,使催化剂骨架遭到破坏,催化剂活性下降,轻收低。
钠含量高------钠是碱性,催化剂活性中心是酸性,钠含量高会破坏催化剂活性中心,使催化剂活性下降。
第二篇:炭黑生产用原料油知识
炭黑生产用原料油炭黑生产用原料油
目前我国炭黑生产用原料油主要有二类。
1.1 乙烯焦油
乙烯焦油是乙烯裂解装置产品中C10以上的渣油(Ethylene Tar 简称ET,在国内乙烯工厂中被称为裂解燃料油或乙烯渣油),ET的质量随裂解所用原料而变,裂解原料包括柴油、石脑油和轻烃等,裂解原料密度越大则收率越高,芳烃含量也越高。乙烯焦油的芳烃含量较高,但沥青质也较高。
1.2 煤焦油及其馏出油
煤焦油是煤经高温干馏的产品之一,是炼焦厂的副产品。煤焦油的馏出油(Coal Tar 简称CT)主要有蒽油(包括一蒽油和二蒽油)、防腐油(杂酚油)等,其芳烃含量高于ET。
我们通常提到及目前使用的煤焦油是炼焦厂经过深加工后剩余的产品,属于粗煤焦油。蒽油和防腐油是煤焦油经蒸馏后制得的,芳烃含量高,是优质的炭黑原料油。
在国内,炭黑原料油以煤焦油为主(包括蒽油和防腐油)。2 对原料油的质量要求
炭黑原料油基本上是由烷烃、芳烃和沥青等组成,其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炭黑的质量和收率。炭黑生产对原料油的主要要求是芳烃含量要高,沥青质和杂质要少。对原料油的评价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2.1 芳烃含量
芳烃含量是衡量炭黑原料油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通常用相关指数和氢碳比来表征评价炭黑原料油的芳烃含量的高低。一般要求炭黑原料油的芳烃含量要高,理想的是在70%以上为好。
芳烃原料油是由一个至多个苯环组成的环状烃,在受热反应时不易分解,但在高温下容易发生脱氢和缩聚反应,因而生成炭黑经历的过程最短,时间也最短。而烷烃、烯烃等烃类在生成炭黑前,必须经历一个芳烃化的过程,因而转化为炭黑的过程(与芳烃)较长。所以
可以说芳烃是生成炭黑的主要成分。
一般乙烯焦油的芳烃含量随所用原料的不同,约为45~70%。煤焦油、蒽油和防腐油除了沥青质以外,基本都是芳烃;现在质量较好的煤焦油的芳烃含量约为50%左右,蒽油的芳烃含量约为70%左右,防腐油芳烃含量约为80%左右。
2.2 沥青质和胶质
沥青质不易气化,当加热到高于300℃时会分解成焦炭性物质,导致原料油在反应炉、管道中产生结焦。乙烯焦油中的沥青质通常为25%左右,煤焦油中的沥青质也比较高。因此,生产用原料油(经处理的)中的沥青质最好在8%以内。
胶质是低缩合不饱和的含氧、含氮、含硫的环烷--芳烃化合物,经长时间氧化和加热后会变为沥青质及不溶于溶剂油的焦粒。炭黑原料油中一般会有1%~10%的胶质。
沥青质和胶质是炭黑生产过程中不希望含有的,沥青质和胶质在高温反应条件下易生成微细(50~150 μm)的焦粒,混杂在炭黑产品中,降低炭黑对硫化胶的补强性能。因此,要求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要尽可能地低。
2.3 游离碳含量
原料油中的游离碳是煤在焦化过程中产生的,其粒度较细(一般为50~100 μm)不易在焦化过程中清除干净,以致在煤焦油中形成悬浮物。在炭黑生产中基本不起变化,混入炭黑制品中将使橡胶的机械物理性能显著降低。一般要求不大于10%。
2.4 硫含量
硫在油品中以有机硫化物形式存在,在炭黑反应过程中可生成SO2、SO3和H2S等硫化物,硫含量偏高时,一是使加快生产设备腐蚀和损坏,二是会导致炭黑产量下降,三是会导致炭黑中游离硫含量高,引起胶料早期硫化,降低胶料的使用性能。再就是硫化物排放超标破坏环境。从炭黑生产应用角度考虑,一般要求不大于2%;从环保的角度考虑,最大不应超过0.5%。
2.5 碱金属含量
主要是钠、钾离子。碱金属含量偏高时,一是会导致炭黑产品的灰份增加,二是会降低炭黑产品的结构。钾降低炭黑结构的作用是钠的10倍。一般要求钠离子含量不大于10.0 ppm,钾离子含量不大于1.0 ppm。
2.6 水分
水分高会使反应炉温降低,燃烧和反应不正常,从而影响炭黑生产装置和工艺的正常运行,影响产品质量和收率,同时会增加油的处理成本。一般要求不大于2.0%,按现代生产的工艺要求,最好是低于0.5%。
2.7 密度
密度是炭黑原料中最简单但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物理性质指标。由密度可以判断油的品种,还可以大致了解油的质量。依品种的不同,一般要求在1.0~1.2 g/ cm3之间。一般说来,油品的密度愈高,则芳烃含量愈高,但热值较低,燃烧、裂解时需要的工艺热量愈多;如果油品的密度过高,则沥青质含量会偏高,粘度也高。
2.8 馏程和平均沸点
当油料蒸馏时,流出第一滴油的气相温度为“初馏点”,蒸馏最后达到的气相温度为“干点”。初馏点到干点之间的温度范围为油料的馏程。理想的馏程范围应该较窄,我国煤焦油系油料和乙烯焦油的馏程范围约为200~400℃,一般要求在180~500℃之间。馏程这项指标在评价原料油时有很大的意义。通过分析不但可以知道馏程的宽窄,还可以算出油品的体积平均沸点,用于计算相关指数。
所谓平均沸点就是油品馏出10%、30%、50%、70%、90%等5个馏出温度的平均值,在馏出体积小于90%时,则采用全馏程各馏分温度的平均值。
2.9 相关指数及氢碳比
相关指数是评价炭黑原料油的芳烃含量高低的指标。当油品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含量不太高时,相关指数与炭黑原料油的芳烃含量成正比。相关指数在120~155之间为宜。如果相关指数过低,则生产时的产品收率和结构会降低;若相关指数过高,则油品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偏多,在反应过程中容易产生结焦,从而导致产品中筛余物偏高。
氢碳比是油品中氢原子数与碳原子数的比值。烷烃的H/C为
2.1~4,环烷烃的H/C为1.6~2.0,芳烃的H/C为0.7~1.5,因此油品中的氢碳比愈低时,芳烃含量愈高,氢碳比较低时适于做炭黑原料。
2.10 粘度
粘度也是衡量炭黑原料油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评价油品在管道输送和燃烧时的重要性能。如果粘度高,则油料的流动性差,难以输送,会增加能量消耗;而且雾化性较差。一般要求在4.0(E804)。3 原料油与炭黑质量的关系
原料油的质量与炭黑质量存在密切关系,不仅对炭黑的生产影响显著,更是决定炭黑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3.1 原料油质量对炭黑基本性能的影响
由于我们所用于炭黑生产的原料油是由种种不同的、各种原料油所构成的。各种原料油的烃类组成不同,裂解的过程和生成炭黑所需的时间不同。而原料油中混合烃种类越多,炭黑生成反应过程也越复杂,对炭黑质量(性质)影响也越大,特别是对炭黑粒径大小的均匀性、炭黑的结构性都是没有益处的,很难达到炭黑粒子和结构的均一性。
混合烃原料油对炭黑粒径大小的均匀性影响很大,混合烃种类越多,炭黑粒径的均匀性越差。可见,使用单一烃类原料油和馏程较窄的原料油是炭黑生产的最佳选择。
如前所述,原料油中的芳烃是生成炭黑的主要成分,芳烃含量高的原料油生成炭黑的速度快,时间短,生成的炭黑粒径均匀、结构高,炭黑的收率也随之提高;相反,当原料油中的烷烃含量增加时,炭黑的结构性下降,炭黑的收率也随之降低;而且,当原料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时,也会引起炭黑的结构性下降。
3.2 原料油质量对炭黑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炭黑对硫化胶的补强作用取决于炭黑的基本性能,即炭黑的粒径大小和结构性。炭黑粒径分布均匀适度,则硫化胶的补强性好,如用混合烃原料油和馏程分布宽的原料油生产炭黑是很难达到提高硫化胶补强性能的目的的。
无论是选用哪一种原料油,生产什么品种,都希望原料油中的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越少越好。沥青质和胶质在反应过程中易生成微小
(50~150 μm)的焦粒。实践证明,这些微小的焦粒混杂在炭黑中每增加1%时,炭黑对硫化胶的补强性能可降低5%,炭黑的DBP吸收值下降1个单位数值。
经考证,用100%的粗煤焦油生产N330和N660炭黑,尽管通过工艺调节使产品质量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但在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应用性能非常差,主要表现为:生热高、焦烧快、强伸性能低、耐磨性差等。炭黑原料油的选择
目前,我国炭黑行业的原料油供给还没有向美国那样形成专门的炭黑原料油生产厂家,炭黑原料油来源比较杂,并且市场供应量也不足,所以原料油的质量复杂,以“粗”代 “精”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我们所购进的原料油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产厂及加工工艺,以及由不同的原料所制得,我们所用于炭黑生产的原料油就是由这些种种不同的、各种原料油所构成的。
由于我国生产炭黑用原料油是以煤焦油及其加工油为主的,煤焦油系原料油占炭黑原料油总量的85%以上,特别是随着焦化工艺的进步,煤焦油深加工后剩余的重馏份,所谓的“粗”煤焦油的质量已不同于早先的煤焦油,其密度基本上都接近1.2甚至达到1.2以上,所含的组分很大部分是沥青油和软沥青,严格地说,这种油是不适合作为炭黑生产用原料油的。
理想的炭黑原料油是芳烃(C10~C14),特别是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是比较理想的炭黑原料。因此,在选择煤焦油系原料油作为炭黑原料油时,为保证炭黑质量的可靠性,尤其是应用性能,应尽量选用煤焦油的加工油如防腐油、蒽油和二蒽油,尽量少用“粗”煤焦油,尤其是密度基本上接近或大于1.2的“粗”煤焦油最好不用。
第三篇:注塑加工品质管理
注塑加工品质管理
注塑加工是24小时连续性运作,涉及到塑胶原料、注塑模具、注塑机、周边设备、工装夹具、喷剂、色粉、包装材料及辅助物料等,且岗位多、人员分工复杂,怎样让注塑车间的生产运作顺畅,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是每位注塑管理者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注塑车间管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注塑生产效率、不良率、料耗、机位人手、交期及生产成本的高低。注塑生产主要在于控制和管理,不同的注塑管理者,其思想观念、管理作风和工作方法不同,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截然不一样,甚至相差甚„
注塑部是每个企业的“龙头”部门,如果注塑部的管理工作做不好,就会影响到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造成品质/交期达不到客户的要求及企业的竞争力下降。注塑车间的管理主要包括:原料/色粉/水口料的管理、碎料房的管理、配料房的管理、注塑机的使用与管理、注塑模具的使用与管理、工装夹具的使用与管理、员工培训与管理、安全生产的管理、胶件质量的管理、辅助物料的管理、运作流程的建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的制定、样板/文件资料的管理等。
配料房的管理:
1、制订配料房的管理制度和配料工作指引;
2、配料房内的原料、色粉、混料机要分区域摆放;
3、原料(含水口料)要分类摆放,并要标识好;
4、色粉应放在色粉架上,并要标识好(色粉名称、色粉编号);
5、混料机要编号/标识,并做好混料机的使用、清洁、保养工作;
6、配备清理混料机的用品(气枪、火水、碎布);
7、配好的料需用封袋机封口或扎好,并贴上标识纸(注明:原料、色粉编号、使用机台、配料日期、产品名称/代号、配料员等;
8、配料看板、配料通知单的使用,并做好配料记录工作;
9、白色/浅色料需用专用混料机配料,并保持环境清洁;
10、对配料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的培训工作.注塑车间的现场管理:
1、搞好注塑车间的规划及区域划分工作,合理规定机台、周边设备、原料、模具、包材、合格品、不良品、水口料及工用具的摆放区域,并标识清楚.2、注塑机的工作状态需挂“状态牌”.3、“急件”生产需规定出单班产量,并挂急件牌.4、烘料桶画出“加料线”,规定加料时间。
5、.做好原料的使用、机位水口料的控制及对水口料中废品量的检查工作.6、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巡机检查工作,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适时走动管理).7、合理安排机位人手,加强现场劳动纪律的检查/监督工作.8、做好注塑部吃饭时间的人手安排及交接班工作.9、做好机器/模具的清洁、润滑、保养及异常问题的处理工作.10产品质量及生产数量的跟进与异常处理.11胶件后加工方法、包装方式的检查与控制.12做好安全生产的检查及安全隐患的消除工作.13、加强各类报表、看板内容填写状况检查与监督.注塑部产品质量的管理:
1、产品开机时调机人员需自检,自己认为OK后再开送检单(附样品)给品管部确认。
2、坚持“三不”原则,即没有“机位作业指导书”、“注塑工艺条件表”、“胶件质量标准表”及品管部末确认不进行批量生产。
3、注塑生产过程中需有:产品确认OK板、缺陷限度样板、颜色板、问题样板、加工部位样板、试装样板及不良品样板等。
4、“优质产品是生产制造和管理出来的”,注塑部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员均需增强品质意识,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做好注塑件质量的自检、巡检工作,对照客户确认的样板加工生产。
5、做好注塑部现场摆放不良品、合格品、待检品、待加工品区域的规划工作,不同品质状态的胶件要标识清楚,并分类/分区摆放,防止混乱。
6、对注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品质问题应及时分析原因/积极处理,每套模具够数落模时,要检讨产品质量及模具状况,并留取样板予以维修,力求持续改善。
7、加强对各岗位人员的品质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产品质量优劣决定于每个岗位、每个细节、每个人的工作质量的好坏。
8、做好交接班时的品质交接工作,确保下一班不重复上一班生产中所出现的品质问题,并搞好胶件的包装、存放和管理工作。
质量是公司的核心,我们一定要注重产品的质量。抓住产品的关键因素,置质量管理点或质量控制点
第四篇: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茶树本生长在亚热带地区,1998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占义,在北纬38度45分的灵寿太行深山五岳寨种植成功,实现了南茶北移技术的重大突破。经历十余年,茶树种植面积扩大到400多亩,主要分布在漫山、抓麻、南营、槐树沟等地。我县有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共计15.6万亩,大都分布在岔头、陈庄、宅头、南营四个山区乡镇,发展前景广阔。
我校有茶叶专业教师7人,并聘请南茶北移创始人张占义和老茶农张国庆、马连山为兼职教师,共招收学生391人。
第五篇:饲料生产与加工教学大纲
饲料生产与加工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2、适用对象:动物科学和畜禽生产教育专业学生。
3、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二)教学目的、意义、任务
饲料生产与加工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有关植物、栽培、土壤肥料及动物营养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把饲草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以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初步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具备一定的草地研究能力。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三)主要教学方法、手段
理论教学采用讲解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互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个别章节利用黑板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应与标本园的牧草实物相结合。
(五)学时与分配
1、总学时: 40
2、理论教学 32学时 占全部学时的80%
3、实验教学 8学时 占全部学时的20%
(六)实践教学
无
(七)课程考核要求
本课程采用的考试方法为笔试、开卷。
课程总成绩为100分,考试占80%,实验占10%,平时(课堂提问及表现、出勤)占10%。
二、本文
绪论 2学时
(1)教学目的:重点讲授牧草栽培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牧草栽培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以及学习中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讲授中要结合21世纪的产业发展新特征,密切联系市场经济,使学生深切体会本课程的意义。
(2)教学重点和难点:牧草的概念及牧草生产重要性。(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一、牧草(饲草)的概念
牧草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掌握牧草的广义与狭义概念。
二、牧草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牧草在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 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4学时
(1)教学目的: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掌握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解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基础;讲解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草制宜和因畜制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难点: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作到因地制宜(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解(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 2学时
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掌握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基本形态特征。为牧草识别打基础。
二、生长发育
掌握生长、发育的概念,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影响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第二节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1学时
一、光照
讲解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
二、温度
掌握温度三基点和积温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
三、水分
掌握水分的生理意义,理解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四、空气
理解CO2、O2、N2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五、矿物质
掌握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种类与作用。
第三节 牧草与饲料作物和土壤的关系 1学时
一、土壤及其性质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其属性。
二、土壤肥力
理解土壤肥力的含义及其提高肥力的方向。第二章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 4学时
(1)教学目的:了解我国的主要耕作制度;理解土壤耕作的作用;主要耕作措施及其作用;牧草栽培管理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土壤耕作的作用;主要耕作措施及其作用。难点:如何因地制宜地掌握播种技术。(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 1学时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和作用 掌握土壤耕作的概念、任务和作用。
二、土壤耕作措施
掌握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二节 种子与播种 1学时
一、种和品种的选择
掌握牧草种和品种的选择的依据。
二、种子的品质要求
掌握评定种子的品质方法和要求。
三、种子的处理
掌握种子处理的方法。
四、播种
掌握确定播种期、播种量、覆土深度的方法
五、保护播种
保护播种的概念、实施方法
掌握保护播种的概念、实施方法。
第三节 水肥管理 1学时
一、肥料与施肥
掌握肥料的种类及特性、施肥的原则及方法。
二、灌溉
掌握灌溉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0.75学时 了解病虫害防治的一般方法。
第五节 收获 0.25学时
了解饲草收获对象及收获方法
第三章 豆科牧草 4学时
(1)教学目的:重点讲授主要栽培豆科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使学生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栽培豆科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紫花苜蓿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紫花苜蓿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紫花苜蓿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紫花苜蓿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二节 草木犀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草木犀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草木犀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草木犀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三节 百脉根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百脉根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百脉根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百脉根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四节 白三叶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白三叶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白三叶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白三叶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四章 禾本科牧草 4学时
(1)教学目的:重点讲授主要栽培禾本科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使学生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栽培禾本科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黑麦草属牧草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黑麦草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黑麦草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黑麦草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二节 无芒雀麦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无芒雀麦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无芒雀麦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无芒雀麦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三节 羊草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羊草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羊草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羊草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四节 冰草 1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冰草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冰草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冰草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五章 其它科饲草 2学时
(1)教学目的:重点讲授豆科、禾本科以外的几种其他科主要栽培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使学生掌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要栽培其它科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苦荬菜 0.5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苦荬菜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苦荬菜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苦荬菜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二节 串叶松香草 0.5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串叶松香草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串叶松香草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串叶松香草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三节 菊苣 0.5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菊苣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菊苣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菊苣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四节 聚合草 0.5学时
一、植物学特征
掌握聚合草的植物学特征。
二、生物学特征 掌握聚合草的适应范围。
三、栽培技术
掌握聚合草的栽培技术(选地、播期、播量、覆土深度、行距)。第六章 青贮饲料及其调制 4学时
(1)教学目的:了解牧草青贮原理;掌握牧草青贮的一般方法;掌握青贮品质鉴定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青贮原理;青贮的一般方法;青贮品质鉴定方法。难点:青贮的调制技术。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况 0.5学时
一、青贮饲料和青贮的定义与目的 掌握青贮饲料和青贮的定义与目的。
二、青贮种类
了解青贮的种类。
三、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上的意义 了解青贮饲料的优点。
第二节 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 1学时
一、青贮发酵过程
掌握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演替规律。
二、青贮发酵和微生物
理解那些青贮发酵过程中不同微生物所需的条件和产物。
第三节 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 0.5学时
一、青贮原料
掌握青贮原料在水分和含糖量的标准。
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
了解化学处理、物理处理对青贮的影响。
三、影响发酵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了解密封、压实、水分、糖分等因素对青贮的影响力。
四、调制优良青贮应具备的条件
掌握青贮对密封、压实、原料水分和糖分等的基本条件。
第四节 青贮饲料调制技术 1学时
一、常规青贮
掌握常规青贮的加工程序。
二、半干青贮技术
掌握半干青贮技术的原理和条件及步骤。
三、草捆青贮
掌握草捆青贮的步骤。
第五节 添加剂青贮 0.5学时
一、发酵促进剂
了解发酵促进剂的种类。
二、发酵抑制剂
了解发酵抑制剂的种类。
三、气性变质抑制剂
了解好气性变质抑制剂的种类。
四、营养性添加剂
了解营养性添加剂的种类。
第六节 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 0.5学时
一、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法
掌握青贮饲料感官鉴定和实验室鉴定的方法。
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用技术 掌握青贮饲料的饲用技术。
第七章 干草调制及草产品加工 4学时
(1)教学目的:掌握干草调制的一般方法(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牧草的收割;牧草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难点:牧草的收割。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干草调制的意义 0.5学时
一、干草优点
了解干草的优点。
第二节 牧草的收割 0.5学时
一、牧草的收割时期
掌握确定牧草适宜收割时期的方法。
二、刈割高度 掌握适宜刈割高度。
三、收割方法
了解收割的不同方法。
第三节 牧草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 0.5学时
一、牧草干燥过程中水分的散失 了解水分在牧草中散失途径和特点。
二、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了解牧草干燥过程中营养物质损失途径。
干草的调制方法 0.5学时
一、地面干燥法
了解地面干燥法的种类。
二、人工干燥法
了解人工干燥法的种类。
干草贮藏 0.5学时
一、干草水分含量的判断
掌握感官鉴定干草水分含量的方法。
二、干草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了解干草贮藏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变化。
三、散干草的堆藏
了解散干草的堆藏方法。
四、干草捆的贮藏 了解干草捆的贮藏方法。半干草的贮藏
了解半干草的贮藏的方法。
干草的品质鉴定 0.5学时
一、感官鉴定
掌握干草感官鉴定方法。
二、干草等级
了解干草等级划分标准。
第七节 草产品加工技术 1学时
一、打捆
了解打捆技术。
二、草粉
了解草粉生产技术。
第八章 粗饲料加工调制 2学时
(1)教学目的:掌握粗饲料加工与调制的一般方法;理解限制秸秆利用的因素。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饲料加工与调制的一般方法;理解限制秸秆利用的因素。难点:理解限制秸秆利用的因素。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限制秸秆利用的因素 0.5学时
一、茎叶表皮角质层和硅细胞阻碍
理解茎叶表皮角质层和硅细胞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二、胞间木质素的阻碍
理解胞间木质素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三、结壳物质的阻碍
理解结壳物质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四、纤维素链分子结晶结构的高抗蚀性
理解纤维素链分子结晶结构的高抗蚀性对养分吸收的影响。第二节 秸秆饲料的物理处理 0.5学时
一、切碎与粉碎
理解切碎与粉碎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二、浸泡
理解浸泡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三、蒸煮
理解蒸煮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四、碾青
理解碾青对养分吸收的影响。
五、热喷
掌握热喷处理的方法,理解其作用机理。
第三节 秸秆饲料的化学处理 0.5学时
一、碱化处理
理解碱化处理的机理。
二、氨化处理
理解氨化处理的机理,掌握氨化处理的方法。
第四节 秸秆的生物学处理 0.5学时
一、发酵
了解秸秆发酵处理。
二、仿生饲料
了解仿生饲料的生产流程。
第九章 饲草生产计划的制定 2学时
(1)教学目的:掌握青饲料均衡供应的原理和方法。(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饲草生产计划的制定;青饲轮供制。难点:饲草生产计划的制定。
(3)主要教学方法、手段:课堂讲授。(4)教学内容:
第一节 饲草生产计划的制定 1学时
一、饲草需要计划的制定
掌握饲草需要计划的制定方法。
二、饲草供应计划的制定
掌握饲草供应计划的制定方法。
三、饲草种植计划的制定
掌握饲草种植计划的制定方法。
四、饲草平衡供应计划
掌握饲草平衡供应计划的制定方法。
第二节 青饲轮供制 1学时
一、青饲轮供制的类型 了解青饲轮供制的类型。
二、青饲轮供的组织技术 了解青饲轮供的组织技术。
三、附录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1]董宽虎.饲草生产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南京农学院.饲料生产学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3]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