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化学概念
元 素
同 位 素
同 素 异 形 体 物 原 子
质 组 成
分 子
离 子
原 子 团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特点: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这一点与原子不同。具有相同质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性质可以不同。存在:元素若以单质形式存在,则是游离态;元素若生成化合物,则是化合态。显正价或负价。含量: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四位的依次为 O、Si、A1、Fe。概念: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特点: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所以质量数不同,但同价态的元素性质几乎相同。表示: ZA X X:元素符号;Z:质子数;A:质量数;N:中子数=(A-Z)性质异同:同位素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必然相同,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所以各种同位素 原子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由于中子数不同,质量数不同,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概括:①一种元素往往有多种同位素,故同位素的种数要多于元素种数。②同种元素的各稳定同位素,无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原子个数百分数保持不变。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具有不同结构的单质。特点: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单质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性质异同: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化学性质相似,但存在着活泼性差异。相互转化: 同素异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属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组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所有的质量几乎都集中 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特点:有大小、质量、不停运动、有间隙。晶体类型: 原子晶体(少数形成分子晶体)代表物: 分子晶体—稀有气体单质; 原子晶体—金刚石。概括: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自然界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②原子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运动范围极小。原子不能单独存在(稀有气体原子除外)。③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间以一定比例和不同方式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特点:体积小、质量轻、总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决定了物质的状态。概括:①分子能独立存在并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②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有很多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晶体类型:分子晶体 代表物:单质—氢气;化合物—气态氢化物、有机化合物、含氧酸、酸酐
第二篇: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李汉清
来源:《化学教学》2013年第02期
摘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从概念本身和学生认识发展的两个维度对当前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要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由“浅层”向“深层”转变,由“预设”向“生成”转变,由“抽象”向“形象”转变等四种教学对策。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现状分析;教学对策
第三篇:浅析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浅析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江苏省句容市高级中学傅立华(212400)
[摘要] 化学概念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们思维的结晶,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概念还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的依据和出发点,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及其它知识的基础。综合化学概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化学概念的教学应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化学概念教学方式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概念学习和掌握概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化学概念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当前,概念教学一直是中学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期以来,死记硬背、机械记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从概念定的字面意义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了。
二、对化学概念与化学教学关系的理解
1.化学概念的定义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系统的有关物质化学运动规律及本质属性。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
化学概念是构成中学化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概念学习和掌握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之一。概念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的重要途径,是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行思维的基础所在。
2.对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正确理解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中化学概念约占80%。根据它们的学习属性,可以划分为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技能性概念。现行的化学教学理论根据概念的学科属性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分类,即:化学基本概念分为知识方面的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因此,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即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基本概念和基化学概念的意义建构是在化学学习中进行思维的基础。概念都是用来思维的语言,概念不清,思维就难以进行或是根本无法进行。化学概念掌握不牢或是理解不清,不能实现化学概念正确的意义建构,化学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化学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之前所学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的,前面的化学概念没掌握,后续的化学概念就没法学。中学化学概念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概念是思维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构成人的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通过思维而形成或掌握概念,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三、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正确理解
1、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尤其在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像的概念的学习中,如化学平衡、等效平衡、胶体等。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中学化学的学习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会不会用他们传授的“经验”进行解题。学生也很少考虑这些问题,他们常觉得化学书本很容易学。书本上的概念很少,内容也不多,要识记的概念很少,要识记的笔记却有很多。对于解题,只有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也有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概念的意义构建,不过这种概念的意义构建只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和习题训练过程得到的自然的感悟,因而这种概念的意义构建对于不同的学生将构建不同的意义,很少有学生能构建真实的概念意义。这样的学习还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读起书来觉得都懂,做起题目来却是无从下手。这种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的概念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不能让学生自主形成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2、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的理解
第一,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就已经学习过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但那紧紧只是从物质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初中化学原有图式的基础上从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心理障碍。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老师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也使学生清楚掌握每个概念的关键之处。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第三,化学概念教学应该考虑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因素。对高中学生而言,从注意特征来说,有意注意已经成为主要记忆方式,但又很不稳定,极易受到学科局限、学习环境、个人好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移。脆弱的心理因素,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将在课堂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周围的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胶体、原子轨道、杂化等概念。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个人认识,核心目的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通过实验或“不一致事件”等多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元素的金属性语非金属性等概念。创设情景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或学生对其具有一些模糊认识,这样的问题才更能引起学生的个人认识。问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简短的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或者由所谓的“常识” 问题提出,如萃取、反应热、沉淀溶解平衡等,甚至在课题教学情境中引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仅依靠积累一些感性认识,有时是不够的。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思维加工。在分析感性材料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感知到的现象与物质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变化等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换句话说,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实验直观、语言直观和多媒体课件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注意运用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同时要指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图式来学习新概念;注意概念教学的层次性,不断深化和发展概念。
最后,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笔者提出如下教学策略:(1)灵活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使学生获得有关概念的感性材料知识;(2)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3)前后衔接,温故知新,实现概念同化;
(4)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原有概念,建立对新概念的认识;(5)突出强化对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6)横向联系,纵向梳理,建立概念知识网络;(7)优化学习策略,提高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四、结束语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教学过程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加强化学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致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发挥概念教学的重要作用,使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化学概念,综合地运用化学概念,进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概念课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针对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提出概念课教学设计思路的三点:确定教学知识脉络、学生认知脉络,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的 问题 线索,注重知识严谨性。并对本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后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反思 概念课 教法 氧化还原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充分掌握概念是 学习化学知识的精髓。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规律。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他们对实验现象充满了兴趣,求知欲比较旺盛,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而化学概念由于抽象难懂,一些描述性材料枯燥乏味,学生往往会把学习化学概念视为畏途,并会错误的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如何使概念理论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本人针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尝试对概念课教学的初步探究。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可持续性地 发展。鼓励学生通过积极的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集体学习方针,使学生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发散思维,联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交融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对概念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我个人遵从了一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学生学习的认知脉络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 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于上述理论,化学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化学 科学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化学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概念理论教学的教学设计:首先 分析 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尘的认知脉络。
通过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 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通过学习h2还原cuo这个反应认识了cuo被h2所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这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我设计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认知的“五步”。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回顾四种基本反应-写出生成co2的四个不同类型反应”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温故”。
利用部分学生会书写出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评价是否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引出认知的第二步“化学反应分类标准”。
通过引导阅读教材p35页第一段,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氧化与还原的关系”,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三步“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上面的整理,自然 有学生认为“氧化与还原同时发生,对立统一”、“从得失氧的角度可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针对这一观点,利用
c+o2=co2这个反应的判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更加科学的概念,即:“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仍不能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第四步“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最后通过练习跟讨论,总结 出认知第五步“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上述对学生的认知脉络的分析可以用以下流程图表示:
(二)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线索,提供合适的素材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证据,激发学生质疑,求知的技能
心 理学 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 影响 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 教育 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
本课以概念的“比较-归纳- 应用 -更深层次的比较-归纳-应用”学习为主,设置疑问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 方法。在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贴近概念,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的探究更深入。1.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等等。例如在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基本反应类型分别写出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在评价中可以利用学生写出的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设疑:fe2o3+3co==== 2fe+3co2应属何种基本反应类型?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初中化学所学的反应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囊括所有化学反应,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目的。这样做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
2.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c+o2==co2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时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些认为不是,因为这个反应中只有氧的得到而没有失去;有些认为是,因为c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有氧化必定有还原,氧化还原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利用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开始寻求更加科学的判断标准。
3.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在学生无法用得失氧的观点解决“c+o2==co2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时,可以设疑引导:标出c+2cuo=2cu+co2、c+h2o=co+h2、c+o2==co2这3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然后看看是否能得到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对化合价改变的 研究,自己得出化合价跟氧化还原反应的各种关系结论。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视不同情况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注重知识概括的严谨性,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
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自己归纳概括中应注重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一丝不苟的态度跟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并且要学会挖掘概念的深层含意,找出概念中的重要字词,通过重要的字和词去把握概念的精髓。
第五篇: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方法探究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方法探究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高培金
摘要: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针对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提出概念课教学设计思路的三点:确定教学知识脉络、学生认知脉络,巧妙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线索,注重知识严谨性。并对本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后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反思概念课教法氧化还原反应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是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如何使概念理论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本人针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尝试对概念课教学的初步探究。
化学学习是建构性的,学生是化学科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化学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因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概念理论教学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尘的认知脉络。通过对课标、教材的研读,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内容的知识脉络:
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并通过学习H2还原CuO这个反应认识了CuO被H2所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这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因此,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我设计了本课教学中学生认知的“五步”。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回顾四种基本反应-写出生成CO2的四个不同类型反应”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一步,目的是为了“温故”。
利用部分学生会书写出Fe2O3+3CO=2Fe+3CO2这一反应,评价是否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引出认知的第二步“化学反应分类标准”。
通过引导阅读教材P35页第一段,让学生自己整理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及“氧化与还原的关系”,作为学生认知的第三步“从得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上面的整理,自然有学生认为“氧化与还原同时发生,对立统一”、“从得失氧的角度可以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针对这一观点,利用C+O2=CO2这个反应的判断,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突破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建立更加科学的概念,即:“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仍不能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第四步“从化合价升降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最后通过练习跟讨论,总结出认知第五步“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本课以概念的“比较-归纳-应用-更深层次的比较-归纳-应用”学习为主,设置疑问就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在确定了教学设计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脉络后,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的设计各种疑问。这些问题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帮助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贴近概念,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的探究更深入。
教学中由于采用了“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教学方法,很多结论都是由学生得出,所以在概括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评价对概念进行系统化、严谨化、科学化。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跟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中,通过CaCO3==CaO+CO2;2KClO3==2KCl+3O2这两个反应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概括出化合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评价时可以引导学生判断“有单质参与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合反应一定是有单质参与”等等的语句,引导学生能科学、严谨的概括出氧化还原反应跟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本节课知识点是建立在初中化学对反应类型的初步认识、还原反应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在教学中能利用复习巩固的初中知识,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贴近概念,消除对新概念认知的恐惧感,在学习新概念的基础上认识到是对初中知识的进一步完善。
本课重点是运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教学中发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别学生连最基本的元素化合价都已忘记,哪里谈得上找化合价变化。所以虽然知识简单但课堂上还是不能急于求成,注意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中适时复习有关化合价的知识,例如初中的化合价口诀之类的,使学生大脑中和知识系统化,再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多样性、适用性。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