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某诉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确认劳动关系案(在校大学生认定为劳动关系)
郭某诉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确认劳动关系案
(确认劳动关系)
(一)首部
1.判决书字号
一审判决书: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2008)白民一初字第1115号。二审判决书: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2009)宁民五终字第115号。
2.案由: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3.诉讼双方
原告(被上诉人):郭某。
委托代理人:郭福林。
委托代理人:顾鲁宁。
被告(上诉人):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丰公司)。法定代表人:高毅,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王建文,江苏苏源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陈丽华。
4.审级:二审。
5.审判机关和审判组织
一审法院: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
独任审判人员:代理审判员:王璐。
二审法院: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合议庭组成成员:审判长:夏雷;代理审判员:郝立春、王熠。
6.审结时间
一审审结时间:2008年11月18日。
二审审结时间:2009年4月7日。
(二)一审情况
1.一审诉辩主张(1)原告郭某诉称
原告系南京市莫愁职业高级中学2008届毕业生。2007年10月原告郭某至被告益丰公司处进行求职登记,经被告益丰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总经理审核,同意试用。2007年10月30日签订劳动合同,为期3年,自2007年10月30日起至2010年12月30日止。2008年7月,被告益丰公司以对原、被告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持有异议为由,向南京市白下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请求确认原、被告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成立。南京市白下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08年8月19日作出仲裁决定,以原告系在校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有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原、被告之间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处理范围为由,决定终结仲裁活动。原告郭某对此不服,认为原、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真实、合法、有效,为此诉至法院,请求判决确认原、被告之间的劳动合同有效。
(2)被告益丰公司辩称
原告郭某与被告益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的身份为在校学生,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在校学生不具备劳动者主体资格。《工伤保险条例》也没有将在校学生纳入参保范围,亦充分说明在校学生不属于劳动者的范畴。同时,原告郭某也不具备劳动合同约定的录用条件。被告益丰公司在招聘简章及与原告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录用条件是具备中专以上学历。而原告郭某2008年7月方毕业,其签约时并不具备被告益丰公司要求的录用条件。因此,原、被告之间的合同名为劳动合同,实为实习合同,原、被告之间所建立的不是劳动关系,不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法律关系。请求依法驳回原告郭某的起诉。
2.—审事实和证据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原告郭某系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点)药学专业2008届毕业生,于2008年7月毕业。2007年10月26日,原告郭某向被告益丰公司进行求职登记,并在被告益丰公司的求职人员登记表中登记为南京市莫愁职业高级中学2008届毕业生,2007年是其实习年。2007年10月30日原告郭某与被告益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书一份,期限3年,从2007年10月30日起至2010年12月30日止;其中试用期60天,从2007年10月30至起2007年12月30日止。合同还约定,录用条件之一为具备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原告郭某从事营业员工作;试用期满后月工资收入不少于900元,试用期工资标准不低于同工种、同岗位职工工资的80%等。2008年7月21日,被告益丰公司向南京市白下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确认其与原告郭某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成立。南京市白下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审查,依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于2008年8月19日作出仲裁决定,以原告郭某系在校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有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在校学生勤工助学或学习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故被告益丰公司与原告郭某之间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处理范围为由,决定终结被告益丰公司诉原告郭某的仲裁活动,并于2008年8月27日送达了仲裁决定书。原告郭某对此不服,于2008年9月3日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有效。
另查明,被告益丰公司原名江苏益丰大药房有限公司,2008年7月21日经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白下分局核准更名为江苏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上述事实有双方当事人陈述、求职人员登记表、劳动合同书、仲裁申诉书、仲裁决定书、招聘简章、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证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证书、公司准予变更登记通知书等证据证明。
3.一审判案理由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郭某与被告益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时已年满19周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就业年龄,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仅规定了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不适用劳动法,并未将在校学生排除在外,学生身份并不当然限制原告郭某作为普通劳动者加入劳动力群体。该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该规定应指在校学生不以就业为目的,利用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打工补贴学费、生活费的情形。本案中原告郭某明确向被告益丰公司表达了求职就业愿望,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书,此情形不属于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对于被告益丰公司辩称的原、被告双方系实习关系,本院认为,实习是以学习为目的,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参加社会实践,巩固、补充课堂知识,没有工资,不存在由实习生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的情形。原告郭某的情形显然不属于实习。被告益丰公司的辩称理由不能成立。对于被告益丰公司辩称的原告郭某不符合录用条件,本院认为,原告郭某在填写求职人员登记表时,明确告知了被告益丰公司其系2008届毕业生,2007年是学校规定的实习年,自己可以正常上班,但尚未毕业。被告益丰公司对此情形完全知晓,双方在此基础上就应聘、录用达成一致意见,签订劳动合同,应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欺诈、隐瞒事实或胁迫等情形,且原告郭某已于2008年7月取得毕业证书。被告益丰公司辩称原告郭某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理由亦不能成立。综上所述,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书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该劳动合同书合法、有效,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
4.一审定案结论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1)原告郭某与被告益丰公司于2007年10月30日签订的劳动合同书有效。
(2)案件受理费5元,由被告益丰公司负担(原告郭某同意其预交的案件受理费5元由被告益丰公司向其直接支付,本院不再退还,被告益丰公司在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向原告郭某支付)。
(三)二审诉辩主张
1.上诉人益丰公司诉称
原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判决不当,请求撤销原判,依法改判。理由为:(1)被上诉人身份为在校学生,其在实习期内不能办理社会保险,该关系也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因此,被上诉人不具备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2)原判确认双方劳动关系有效显失公平。因被上诉人为在校学生,劳动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而由上诉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上诉人要承担巨大风险。
2.被上诉人郭某辩称
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符合法律规定,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人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
(四)二审事实和证据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确认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五)二审判案理由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上诉人郭某虽于2008年7月毕业,但其在2007年10月26日明确向上诉人益丰公司表达了求职就业愿望,并进行了求职登记,求职人员登记表中登记其为2008届毕业生,2007年是其实习年。2007年10月30日被上诉人郭某与上诉人益丰公司自愿签订了劳动合同。上诉人益丰公司对被上诉人郭某的情况完全知情,双方在此基础上就应聘、录用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劳动合同,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关于上诉人益丰公司上诉称,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的在校生不符合就业条件,系实习的上诉主张,本院认为,实习是以学习为目的,到相关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没有工资,不存在由实习生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情形。上诉人益丰公司不仅与被上诉人郭某签订了劳动合同,而且明确了岗位、报酬,该情形不应视为实习。关于上诉人益丰公司上诉称,原判确认双方劳动关系有效显失公平,本院认为,上诉人益丰公司与被上诉人郭某签订劳动合同,应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双方利益也不存在重大失衡,不应视为显失公平。综上所述,被上诉人郭某与上诉人益丰公
司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该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对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故本院对上诉人益丰公司的上诉请求,均不予支持。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本院应予维持。
(六)二审定案结论
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审案件受理费10元,由上诉人益丰公司负担。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七)解说
本案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1.大四毕业生可否作为普通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普遍观点认为大四毕业生系在校学生,其不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而且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亦没有将在校学生纳入参保范围,这似乎证明了在校学生均不属于劳动者的范畴。在校学生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与用工单位之间也不能认定为建立起劳动法律关系,也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因此,如何正确界定劳动者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所调整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主体究竟如何认定,成为本案的关键。
首先,劳动者应达到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对劳动者要求的相关规定,且不在排除对象范围之列。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规定了“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因此,该规定并未将在校学生排除在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此规定说明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有最低年龄16周岁的限制,大四毕业生虽为学生身份,但是已年满16周岁,其学生身份并不当然限制其作为普通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本案原告已年满19周岁,具备与用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其选择以就业为目的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此行为并不为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
其次,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如实、明确告知用工单位其与签订劳动合同有关的个人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本案中,原告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如实且明确地告知了用工单位其大四毕业生的身份,以及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学历等情况,各项条件均符合用工单位的招录要求,用工单位对此完全知情。双方在此基础上就应聘、录用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不存在任何欺诈、隐瞒,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因此,该份劳动合同合法、有效,应对合同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2.区分学生勤工助学、实习与就业。
在校生工作有勤工助学、实习等类型,该两类均不为我国劳动法所调整。而大四毕业生由于属于在校生,其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亦常会被笼统地误认定
为勤工助学或实习,而非正式的就业。因此,正确区分学生勤工助学、实习与就业是本案的又一个关键点。
关于勤工助学,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这项规定是指在校学生不以就业为目的,利用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打工补贴学费、生活费的情形,属于勤工助学。本案中的原告系以就业为目的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以全职时间投入到工作,因此,其行为并不属于勤工助学的情形。
至于对实习的理解,实习是以学习为目的,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参加社会实践,巩固、补充课堂知识,没有工资,不存在由实习生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报酬、福利待遇等情形。因此,实习的目的是学习,既不签劳动合同,也不约定报酬、福利待遇。本案中,原告区别于实习的情况在于,其是以就业为目的,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中也已明确约定了岗位、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等条件,据此,原告郭某的行为也不属于实习。
因此,原告虽具有在校大四毕业生的特殊身份,但从原告签订合同的目的,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岗位、报酬、福利待遇等内容可见,其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的该合同系合法、有效成立的劳动合同,劳动法律关系成立。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 王璐)
第二篇:某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诉王某某确认劳动关系纠纷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0)嘉民一(民)初字第101号
原告某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某,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熊某,上海恒杰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王某某。
原告某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诉被告王某某确认劳动关系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于2010年1月22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委托代理人熊某、被告王某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诉称,原告系专业从事保洁服务的公司,与被告从不相识。2009年6月26日,原告与案外人刘某签订工程合同,由刘某承包原告位于本市某某路517弄1号的外墙清洁工程(下称“某某路外墙工程”)。该合同于2009年7月履行完毕。同年10月,原告突然收到上海市嘉定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称仲裁委)的传票,被要求确认与被告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因原告与被告从未谋面,双方不可能存在劳动关系。但仲裁委在没有确定原告聘用被告、为被告缴纳社会保险费、向被告发放工资、或者被告是接受原告管理的情况下,仅以案外人刘某的书面证明,裁决确认被告与原告存在劳动关系。故原告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原、被告之间自2009年8月30日至今不存在劳动关系。
被告辩称,原、被告之间是有劳动关系的,仲裁裁决是正确的。要求维持仲裁裁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2009年9月22日,被告向仲裁委申请仲裁,主张其在2009年8月30日下午受原告临时雇佣在原告承包的某某医院外墙清洁粉刷涂料(下称“某某外墙工程”)时摔下受伤,要求确认2009年8月30日其与原告存在劳动关系。仲裁庭审中,原告确认被告是于2009年8月30日在其向他人承包的“某某外墙工程”工地上工作,但认为该工程已承包给案外人“刘某”,被告作为“刘某”招用的人与其没有劳动关系。2009年11月18日,仲裁委作出嘉劳仲(2009)办字第3464号裁决,以原告将工程承包给没有承包资质的“刘某”个人,应当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风险为由,确认2009年8月30日原、被告之间具有劳动关系。原告不服裁决,诉至本院。
本案诉讼中,原告表示,其对于原告在2009年8月30日下午是否在“某某外墙工程”工地工作并摔下受伤的事实并不清楚,之所以在仲裁庭审中认可,是因为没有查看合同,误
以为事发在“某某路外墙工程”所致,后其查看合同后,发现其并未承包过“某某外墙工程”。为此,原告提供了一份其与案外人“刘某”于2009年2月签订的工程合同,该合同载明的工程为“某某路外墙工程”,并明确往后外墙清洗、涂刷工程如合同额较小,可口头协议,但安全问题均由“刘某”负责。原告以此证明本案所涉的“某某外墙工程”被告并未参与。对该合同的真实性被告表示不清楚。但被告表示:其之所以在2009年8月30日到“某某外墙工程”工地干活,是因为当天上午其朋友“李某某”电话通知其一起去的,而“李某某”又是由“刘某”的朋友电话通知的。当天其与“李某某”到达某某医院后,就电话联系“刘某”,由“刘某”带去干活。但未明确是谁的活,只是说活一天估计可以干完,每人150元报酬。之后,活没干完,其就出事了。此外,原告提供了一份其认为是被告在仲裁时提交的“刘某”的书面证词,该证词反映被告在2009年8月30日是由“刘某”请来为被告在“某某外墙工程”工地干活的。但被告否认其在仲裁时提交过此证据。被告除提供了旨在证明其受伤后在某某医院治疗的病历卡外,未提供其他证据。对病历卡,原告表示没有异议。同时,双方均表示现已无法联系到案外人“刘某”。
以上事实,有裁决书、病历卡、工程合同、“刘凯”书面证词及当事人陈述等证据为证,本院依法予以认定。
本院认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现原告不服仲裁裁决,主张其与被告不存在劳动关系,而被告则认为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故依法应由被告就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至多只能认定被告2009年8月30日在“某某外墙工程”工地工作的事实。但该事实的存在,并不必然能认定被告是与原告建立劳动关系。即便根据原告在仲裁庭审中认可的内容,也仅能认定被告是在原告承包后又转包给案外人“刘某”的工程工地上工作。且被告自认是由“刘某”直接通知工作并约定相应报酬,而非原告。即被告并不接受原告单位的管理、约束和支配,不用听从原告的工作指令。在无证据证明“刘某”有权代表原告与被告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只能认定被告仅是受“刘某”雇用,而不能认定是与原告建立劳动关系。鉴于被告未能提供足以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相应证据,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原告要求确认双方在2009年8月30日不存在劳动关系的诉讼请求,可予支持。至于原告要求确认双方在2009年8月30日次日起至今没有劳动关系的请求,因未经过劳动仲裁,本院在本案中不予处理。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
确认原告某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与被告王某某在2009年8月30日不具有劳动关系。本案受理费10元,减半收取5元,由被告王某某负担。被告所负担之款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付本院。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员赵永兴
二○一○年三月 四日
书 记 员
记录员杨晓燕
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