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2008年9月28日)

时间:2019-05-13 02:2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2008年9月28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2008年9月28日)》。

第一篇: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2008年9月28日)

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

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

发表时间:2008-9-28 14:14:00阅读次数:34

5(2008)甬海行初字第45号

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住所地宁波市海曙区望春路554弄28号。

负责人:包美花,女,宁波市人,1956年3月24日出生,住宁波市海曙区望春新村17号。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利平(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住所地宁波市海曙区大梁街57号。

法定代表人:徐健,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李筱敏(特别授权代理),浙江明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夏志刚(特别授权代理),浙江明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不服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育行政管理一案,于2008年6月30旧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同日受理后,于2008年7月4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8月1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负责1人包美花及其委托代理人袁裕来,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委托代理人李筱敏、夏志刚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8年3月27日,被告向原告等学校发出一份通知,该通知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甬党[2007]15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 7]241号)和海曙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党[2007]58号)的精神,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两个为主“的原则要求,结合海曙区教育发展实际,经海曙区政府同意,决定自2008年9月起,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原告等学校停止招收2008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

被告于2008年7月14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条、第八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

证据1—2证明被告对民办教育具有统筹规划的权利。

3.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

[2004]109号)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

5.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04]199号)第二条、第四条。

6.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7]241号)。

7.中共海曙区委、海曙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党[2007]58号)。

证据3—7证明根据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被告以此作出的通知是完全符命规定的。

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第七十条,证明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发放通知并不要求举行听证及申辩。

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起诉称:2008年3月27日,被告针对原告等三所民办学校制作通知一份,并于随后送达原告。该通知称,决定自2008年9月起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学校停止招收2008年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原告认为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可以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被告要求原告停止招生、上交办学许可证和公章、办理学校注销手续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被告作出的该决定对原告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被告在作出决定之前,没有听取原告的陈述申辩,违反了最基本的正当法律程序。现原告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撤销被告于2008年3月27日向原告等三所学校作出的通知。

原告向本院提供了以下证据:

1.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一份,证明原告的身份。

2.被告于2008年3月27日作出的《通知》一份,证明被告要求原告等学校停止招收2008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

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辩称:被告是教育管理行政部门,依法享有对在管辖范围内所有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权。被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

育工作的意见》,以及海曙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规定的“两个为主”原则精神,根据海曙区的客观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潜力,提早把海曙区所有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吸收安排到公办学校中,这是一项惠及海曙区所有民工子弟的惠民措施,该行为完全是依法办事,没有违反法律规定。被告发出的通知是不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也并非针对原告一家所出的,是抽象的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原告所持的办学许可证于2008年7月到期,被告提前告知原告到期后将不得继续招生,并交回到期的办学许可证和公章,这是被告履行的告知义务,并不是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告的行为是其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的行为,并不违法,且具有合理性,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平等发展。原告的诉请缺乏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庭审查时,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提出如下质证意见:

1.证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划分,与本案没有关联性。

2.证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针对的是民办学校如何设立,以及对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批机关如何加以惩处的问题,与本案的行政行为缺乏关联性。

3.证据3—7的一系列文件均没有规定必须将外来务工子女纳入到公办学校,被告依据这些文件作出的通知明显是滥用职权,适用法律严重错误。

4.被告未举行听证,又何来适用证据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另外该法第七十条规定的是在何种情况下办理注销手续,与本案所诉的停止招生行为完全没有关联性。

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无异议。

本院认为,被告提供的证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条规定的是国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能,与本案没有关联性,对该条本院不予认定。该法第八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该条文能证实被告是原告学校的主管部门,对该条文本院予以确认。证据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审批机关对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发生的不当行为如何惩处,该条文与本案缺乏关联性,本院不予认定。证据3—7能证实根据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对该内容本院予以认定,但被告是否能据此作出责令原告自2008年9月起停止招生等行政决定,本案将在判由部分进行阐述。证据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了需进行听证的情形,被告以此来证实发给原告的通知无需进行听证,该条文与本案有关联性,本院予以认定;该法第七十条规定的是在何种情况下应办理注销手续,与本案所涉的行政行为无关联性,对该条文本院不予认定。

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无异议,本院予以认定。

综上,本院认定如下事实:2005年3月,经被告所属的宁波市海曙区成人教育管理委员会批准,原告领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有效期自2005年3月2日至

2008年2月,后经宁波市海曙区成人教育管理委员会批准,有效期延长至2008年7月。2008年3月27日,被告向包括原告在内三所学校发出一份通知,该通知称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甬党[2007]15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甬政办发[2007]241号)和海曙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海党[2007]58号)的精神,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两个为主”的原则要求,结合海曙区教育发展实际,经海曙区政府同意,决定白2008年9月起,将独立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纳入公办学校体制,积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原告等学校停止招收2008学年新生,不得进行任何有关招生宣传,不得向在校学生收取有关2008学年的预收款,依法做好学校停办后的财务清算工作,并将学校财产与社会各界捐赠的财物分类登记造册,2008年7月底,学校应把到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副本)及学校公章上交到区教育局,并到民政、物价等相关部门办理学校注销手续。

本院认为,本案所涉的通知针对的是包括原告在内的三所民办学校,其针对的对象是确定的。该通知要求原告等学校停止招生,上交办学许可证,办理注销手续等,其行为的对象亦是确定的,且无法反复使用,对原告的权利义务直接产生了影响,是一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被告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民办教育工作行使行政主管职责。根据教育部及各级政府的文件规定,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该文件规定的内容均为行政指导行为,目的在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但这些文件均未禁止民办学校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而是规定在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学校接收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办学的扶持和管理。被告依据上述文件精神作出要求原告自2008年9月起停止招生等的决定,属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原告要求撤销该决定,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第2目之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于2008年3月27日向原告宁波市海曙区望春学校作出的通知。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被告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递交上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凭判决书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收费窗口预交上诉受理费。如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税务局预算外资金,账号为***001,开户银行为宁波市中国银行营业部,如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逾期不交,作放弃上诉处理。

审判长 陆萍

审判员 任 裕 章 审判员 王钟 鸣 二00八年九月十九日 代书记员方薇

第二篇: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行政执法决定):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2008年10月日)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一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

发表时间:2008-10-31 11:56:00

阅读次数:560

现实中,行政机关联合执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甚至,对于一些重大案件,行政机关都喜欢采用联合执法的形式,以此来增大执法的力度。实际上,所谓的联合执法,大多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从行政组织法角度来说,国家之所以要设立那么多不同的行政机关,就是为了它们各司其职;联合执法,恰恰混淆了各个行政机关之间的职权和职责划分。

大凡联合执法,都是由政府统一安排的,本案也是如此。因此,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联合作出的决定提起诉讼,通常很难取得胜诉。北仑区人民法院面对政府和三个被告,敢于大量确认联合执法的违法,实在难能可贵。这是一份有标志性意义的判决书。

附: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8)甬仑行初字第22号

原告姚开宏(身份证号码:***113),系宁波市北仑区大矸欣欣茶室业主,男,汉族,1975年12月31日出生,宁波市人,住宁波市北仑区大碘街道前宋贺家285号。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利平(特别授权代理),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构代码:00295507-0),住所地宁波市北仑区长江路1166号。

法定代表人袁侠,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王能良,男,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人员。

被告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机构代码:00295518-5),住所地宁波市北仑区新碘长江路1166号。

法定代表人张根苗,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顾芳,女,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工作人员。

被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机构代码:00295510-x),住所地宁波市北仑区新碘明州路14号。

法定代表人朱振甫,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孔军,男,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工作人员。

原告姚开宏不服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于2008年6月25日联合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于2008年9月5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同日受理后,即向三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8年9月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姚开宏、委托代理人袁裕来,三被告的委托代理人王能良、顾芳及孔军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于2008年6月25日对原告姚开宏作出《停止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认为姚开宏经营的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行为依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07】10号)的精神,责令该场所于2008年7月4日前立即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三被告于2008年9月12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1.关于要求取缔北仑区“茶室网吧”的报告1份,拟证明三被告作出该告知书的背景资料;2.《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07)10号);3.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原告姚开宏诉称,2008年6月25日,三被告作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责令原告于2008年7月4日前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原告认为三被告作出上述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其理由是:1.超越职权。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三被告的权限有明确划分,共同作出决定没有法律依据。2.没有事实依据。三被告以“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为由作出决定,即三被告没有认定原告有没有实施违法经营活动。3.适用法律错误。三被告作出决定没有适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同时原告的行为属于“为了提升服务档次,提供免费上网服务”,对该行为进行处罚没有法律依据。综上,请求撤销三被告于2008年6月25日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原告在起诉时提供的证据有:1.身份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各1份,拟证明原告的身份;2.《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1份,拟证明所诉行政行为的存在;3.(2008)浙甬天证民字第2391号公证书1份,原告认为该证据与本案没有关联性,故在质证中不予出示;4.仑政行复(2008)16号行政复议决定书1份,拟证明原告起诉前已经复议。

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辩称:1.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七条的规定,被告在本辖区内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依法享有管辖权。2.被告联合工商、公安部门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是本着人性化执法的宗旨,给予原告一次自查自纠的机会,该告知书并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书,未对原告的经营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意义上的违法行为定性,也不涉及对原告实体权利的处分。

被告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辩称:1.被告认为参与作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是依法行使本部门职权。根据《城乡个体工商户暂行条例》第六条及《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之规定,被告对在本辖区登记的原告的经营行为有管理和监督的职权,并有权对原告的违法经营活动依法查处。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四条之规定,被告对本辖区范围内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依法享有管辖权。2.被告认为原告对该告知书的性质及内容理解有偏差。被告联合文体、公安部门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是本着人性化执法的宗旨,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的多次摸查的基础上,给予原告一次自查自纠的机会,限期自行整改。该告知书并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书,未对原告的经营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意义上的违法行为定性,也不涉及对原告实体权利的处分。3.原告根据被告在北仑之窗的三次答复,认为其行为属于“为了提升服务档次,提供免费上网服务”,该意见是对上述答复的断章取义。

被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辩称: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应向本局申请信息网络安全审核,获得相应认可后,再取得其他职能部门的许可方可从 2 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根据举报及调查,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涉嫌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因此本局联合文广、工商发出该通知书是一个宣传法律政策的过程,也是一个善意的告知过程。2.发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有法律依据。具体规定有《人民警察法》第六条第(十二)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3.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制发告知书在公安机关职权范围之内,且该告知书本身并未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同时不能认为只要是提升服务档次,就不属于变相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

对被告提供的证据1,原告对其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不能仅凭该证据作出《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本院认为该证据是群众举报,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对原告提供的证据1、2、4,三被告均无异议,故本院对上述证据予以确认。对原告提供的证据3,因原告认为该证据与本案没有关联性,不在质证中向法庭出示,故本院无需认证。

经审理查明:宁波市北仑区大禊欣欣茶室系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及方式是茶座服务(有效期至2011年11月27日止),定型包装食品(含冷冻和冷藏食品)零售(有效期至2011年11月27日止),原告姚开宏系其业主。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在接到群众的《关于要求取缔北仑区“茶室网吧”的报告》后,于2008年6月25日,依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市发[2007]10号)的精神,共同作出了《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责令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于2008年7月4日前立即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另查明,宁波市北仑区大碘欣欣茶室无文化行政部门核发的《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本院认为:行政机关为一定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拥有法定的职权,且要做到证据充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负责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设立审批,并负责对依法设立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公安机关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的信息网络安全、治安及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登记注册和营业执照的管理,并依法查处无照经营活动;„„”第二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或者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取缔,查封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场所,„„”根据上述规定,对未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相应工商营业执照的经营单位,文化行政部门没有法定职权实施本案所涉行政行为。故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共同作出的《停止互联网上网服务告知书》,属于超越职权的行为,三被告共同作出的告知书应予以撤销。同时,对原告姚开宏是否涉嫌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三被告没有依法进行调查取证,仅凭一份群众举报就予以认定,证据显然不足。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第4目的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于2008年6月25日共同作出的《停止互联网网服务告知书》。

本案受理费50元,由被告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仑分局及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共同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并在上诉期内凭判决书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收费窗口预交上诉案件的案件受理费50元;如通过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局预算外资金,帐号为***001,开户银行为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如通过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上诉案件的案件受理费未在上诉期限内预交的,应当在上诉期届满后七日预交,逾期不交,作放弃上诉处理。

长 卢国杰 审

员 丁澍淼 审 判 员 冯一文

二OO八年十月三十日

记 员

张丽丽(代)4

第三篇:法院确认政府随意改变拆迁计划行为违法: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2007年4月21日)

法院确认政府随意改变拆迁计划行为违法: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发表时间:2007-4-21 17:33:00

阅读次数:668

(2007)甬鄞行初字第20号

原告宁波市科技园区荣兴金属品制造厂,住所地宁波市科技园区梅墟钱家村。

诉讼代表人王昌兴,男,厂长。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袁裕来,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徐利平,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住所地宁波市海曙区三市路1号。

法定代表人邬明德,男,局长。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周丽霞,浙江导师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宁波市科技园区荣兴金属品制造厂不服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房屋拆迁争议裁决一案,于2007年1月29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同日受理后,于同年1月30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并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7年3月1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宁波市科技园区荣兴金属品制造厂的诉讼代表人王昌兴及其委托代理人袁裕来、徐利平,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代理人周丽霞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于2006年11月9日对原告申请裁决其与宁波市科技园区甬江防洪堤工程领导小组房屋拆迁争议一案,作出不予受理决定。该决定认定:1。原告虽被列入甬江防洪堤工程拆迁计划,但终因拆迁计划调整,拆迁人已通知原告不予拆迁,不存在原告与拆迂人就拆:迁安置相关事宜达不成协议的情况,故原告要求拆迁人之赔偿申请不属于我局可受理的拆迁争议裁决范围。

2、原告在申请材料中未提交原告拥有房屋的合法证明,被告认为原告不具备裁决申请人的主体资格。根据《宁波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规定,被告作出不予受理原告裁决申请的决定。

原告宁波市科技园区荣兴金属品制造厂诉称,2004年2月6日,被告所属科技园区分局向宁波市科技园区甬江防洪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因为甬江防洪堤工程项目颁发了房屋拆迁许可证一份,拆迁单位为宁波市科技园区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原告的铸造车间在拆迁范围内。2 004年2月11日,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通知原告准备相关资料,由该拆迁办委托对原告的厂房及机器设备进行评估。同时,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的负责人还告知原告在评估开始后原告的铸造车间必须同时停工停产。同年6月14日,梅墟街道拆迁办委托宁波市华弘价格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对原告的厂房和设备进行了评估。此后,由于原告与科技园区甬江防洪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之间的拆迁补偿问题一直未能解决,2006年10月底,原告向被告申请裁决,同年11月9日,被告以因拆迁计划的变更对原告的厂房不再拆迁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原告认为,被告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既没有事实依据,也与法不符,且本案的拆迁行为已经实施,故请求依法予以撤销,并判令被告受理原告与宁波市科技园区甬江防洪堤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之间的房屋拆迂争议裁决申请并限期作出裁决。

原告向本院提供的证据材料和法律依据有:

1、(甬科)土拆许字(2004)第01号房屋拆迁 1 许可证存根及附图一份,用以证明根据该拆迁许可证原告的厂房已列入拆迁范围的事实。

2、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公室于2004年2月4日出具的通知一份,用以证明因原告的厂房即将被实施拆迁,拆迁部门告知原告准备相关的资料进行评估的事实。

3、鄞州区邱隘水管站及该站站长张荣出具的书面证言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厂房被有关部门列入拆迁范围后,从实施停产准备拆迁到最后被通知不拆的事实经过,以及原告厂房所在的鄞东闸地块和该地上包括原告在内的一些企业厂房的历史由来,同时证明与原告相同情形的在该地块上列入拆迁范围的其他企业已得到拆迁补偿的事实。

4、宁波市鄞州中升房地产估价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房地产几个评估单和宁波市华弘价格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出具的《关于对宁波市科技园区荣兴金属品制造厂设施价格评估结论书》各一份,以及该二评估单位资质证书各一份,用以证明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分别于2004年6月14目及同年8月10日委托评估机构对原告的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进行了评估的事实。

5、原告于2006年11月1日向被告提供的房屋拆迁争议裁决申请书和证据清单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因与拆迁人之间就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于2006年11月1日向被告申请裁决,并在申请裁决时向被告提供了相关证据材料的事实。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答辩称,1、原告不符合申请裁决的主体资格。根据《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的规定,被拆迁人是指被拆迁居民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人。被拆迁人申请裁决时应提交被拆迁房屋的权属证明,但原告在申请裁决时并未提供房屋的权属证明,经查原告房屋的用地权属并未登记,该房屋也未有合法建筑的证明。另外,原告提供的营业执照载明的经营地也不在该拆迁地块。故被告认为原告不符合被拆迁人主体,不应受理原告的裁决申请。

2、原告提出的申请裁决内容不属于被告可受理的裁决范围。根据有关拆迁的管理办法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搬迁期限、安置方式与面积、补偿办法及金额等内容达不成协议的,由批准拆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裁决。而本案原告提起裁决申请时,该甬江防洪堤工程已完成拆迁和施工任务,原告的房屋已不需要拆迁,而原告提出对拆迁人不实施拆迁行为造成的损失补偿进行裁决,该请求已超出了被告可以受理裁

决的范围。据此,被告对原告的裁决申请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符合法律规定,请求依法维持。

被告于2007年2月9日向本院提供的证据材料和法律依据有:

1、原告企业的营业执照和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科技园区分局出具的《关于鄞东南闸地块土地权属登记的情况说明》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注册的营业地不在本案争议的地块内,以及本案争议地块权属未登记的事实。

3、甬江防洪堤工程(鄞东南排涝闸段)调整后的拆迁红线图一份,用以证明甬江防洪堤工程的拆迁范围已调整,本案争议地块经调整后不再列入该项目的拆迁范围的事实。

4、防洪堤工程结束的图纸一份,用以证明甬江防洪堤2K+900—2K+970段工程已竣工的事实。

5、《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迂条例第四条、第六条,用以证明被告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的法律依据。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

对被告提供的原告企业营业执照和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科技园区分局出具的情况说明,原告认为营业执照登记的企业所在地是指企业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而本案涉及的是原告的一个车间,不能以原告营业执照登记的所在地与原告列入拆迁范围的厂房所在地不一致就认为原告没有被拆迁人的主体资格。而本案涉及的鄞东南闸地块,不单是原告的厂房,包括其他 2 企业的整个地块确实没有权属登记,但不能以此认为原告对建在该地块上的厂房没有所有权。本院认为,根据查明的事实,原告在鄞东南闸的厂房已列入拆迁范围,原告作为被拆房屋的所有人,该房屋土地权属虽未登记,但不影响原告作为被拆迁人的主体成立,故对被告提供的该证据不予确认。对被告提供的甬江防洪堤工程(鄞东南排涝闸段)调整后的拆迁红线图,原告认为拆迁计划调整被告应重新核发拆迁许可证,随意改变拆迁范围不具有法律效力。本院认为,因被告未能提供对拆迁红线改变的合法依据,故本院对该证据不予确认。对被告提供的防洪堤工程竣工的图纸,原告认为该证据与本案缺乏关联性。本院认为,被告提供的该图纸从证据的形式要件看,并不能证明甬江防洪堤工程已结束的事实,故不予确认。对被告提供的《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第四条、第六条和《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实施细则》,原告认为被告适用上述规范性文件,属适用法律错误,因本

案的拆迁许可证是2004年颁发的,而被告提供的上述二规范性文

件均分别于2006年10月1日和同年12月1日起施行,且《宁波市征收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条例》明确规定该条例施行前已发

布拆迁公告并开始实施拆迁的项目,按原《宁波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执行,故本案应适用原办法。本院认为原告的异议理由成立,对原告提供的法律依据不作为本案定案的法律依据。

对原告提供的(甬科)土拆许字(2004)第01号房屋拆迁许可证存根及附图和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公室出具的通知,被告没有异议,本院予以确认。对原告提供的鄞州区邱隘水管站及该站站长张荣出具的书面证言,被告认为因原告厂房的土地系邱隘水管站出租的,邱隘水管站与原告有利害关系,其出具的证明真实性不能采信,而该站站长张荣的证言因证人未出庭作证,因此真实性也无法确认。本院认为,因被告对拆迁单位曾经通知原告准备拆迁评估,以及后来又通知原告不再对其的厂房拆迁的事实并无异议,故本院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对原告提供的该证据予以确认。对原告提供的宁波市鄞州中升房地产估价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房地产几个评估单和宁波市华弘价格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出具的《关于对宁波市科技园区荣兴金属品制造厂设施价格评估结论书》,被告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对原告于2006年11月1日向被告提供的房屋拆迁争议裁决申请书和证据清单,被告对收到过原告的裁决申请和相关的证据材料的事实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经审理查明,2004年2月6日,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科技园区分局因甬江防洪堤工程(科技园区段)向拆迁入宁波市科技园区甬江防洪堤工程领导小组颁发了(甬科)土拆许字(2004)第01号房屋拆迁许可证一份,拆迁范围为甬江防洪堤工程红线范围,拆迁面积32033平方米,拆迁单位为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原告的铸造车间在拆迁范围内。2004年2月11日,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通知原告准备相关资料,由拆迁办委托评估单位进行拆迁评估。同年6月4日、9月10日,经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委托,宁波市鄞州中升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和宁波市华弘价格评估咨询有限公司分别对原告的厂房和设施进行了评估。2005年1月,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以该防洪堤工程拆:迁范围已改变为由,通知原告不再对其的厂房实施拆:迁。此后,因原告与拆迁人之间就拆迁补偿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原告于2006年1 1月1日向被告申请裁决。同年11月9日,被告以原告的申请不属被告受理范围以及原告不具备裁决申请人的主体资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审理中,被告提供了甬江防洪堤工程调整后的拆迁红线图,但未提供该工程拆迁范围变更合法的依据。

另查明,原告位于拆迁范围的厂房为原告自建,但该厂房所属土地使用权系原告向原鄞县邱隘水管站租赁。

本院认为,本案争议的焦点是:

一、原告是否具有申请房屋拆迁争议裁决的主体资格,即原告是否为本案的被拆迁人。

二、原告申请裁决的内容是否属被告受理范围。对于第一个问题,原告是否为本案的被拆迁入,原《宁波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本办法所称的被拆迁人,是指被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合法所有人。根据本案查明的事实,原告的厂房是原告租赁原鄞县水利局邱隘水管站的土地建造,原告用该厂房生产经营多年,房屋所属土地虽未登记,但系历史原因造成,且已转为建设用地。因此,原告对该厂房享有所有权。且被告也未能提供被拆:迁房屋非原告合法所有的证据,故被告辩称原告不是本案被拆:迁人的理由不能成立。对于第二个争议焦点,本院认为,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科技园区分局于2004年颁发拆迁许可证时,已将原告的厂房列入拆迁范围,拆迁单位梅墟街道房屋拆迁办也已委托评估单位对原告的厂房及设施进行了评估,原告可以就房屋拆迁补偿安置事宜与拆迁人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应由被告裁决。至于拆迁范围的变更,根据《宁波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规定,应由拆迁人重新办理领证手续,但被告在本案审理中未能提供该甬江防洪堤工程拆迁范围变更合法的依据,故本院对该拆迁范围变更的合法性不予确认。因被告的房屋已列入拆迁范围,该拆迁范围未依法被调整情况下,即使拆迁人的建设项目已经结束,但不影响原告作为被拆迁人要求予以安置补偿的权利,被告作为批准拆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受理原告的房屋拆迁争议裁决申请并作出裁决。因此,被告作出的不予受理的决定,认定事实有误,依法应予撤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的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于2006年11月9日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限本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重新作出裁决。

本案受理费80元,其它诉讼费200元,合计诉讼费280元,由被告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人在递交上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凭判决书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80元;如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税务局预算外资金,账号为***001,开户银行为宁波市中国银行营业部;如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逾期不交,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李建宏 审

唐永德 审

景君芳

二OO七年三月六日

代 书记员

陈 磊

第四篇:张增余诉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案: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拆迁行政裁决书)(2007年1月22日)

张增余诉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案:

北仑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拆迁行政裁决书)

发表时间:2007-1-22 18:35:00

阅读次数:659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6)甬仑行初字第12号

原告张增余,男,1955年3月17日出生,汉族,务农,宁波市人,住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后洋村。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袁裕来。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住所地宁波市三市路1号。

法定代表人邬明德,该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毛裕挺,男,1946年4月29日出生,汉族,该局干部,住宁波市北仑区检察院宿舍。

委托代理人巢惠明,男,1965年6月20日出生,汉族,该局干部,住宁波市北仑区新矸街道。

第三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住所地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工业城。

法定代表人冯虎翼,该公司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王世滂,男,1957年9月21日出生,汉族,北仑区大矸街道支大指挥部干部,住宁波市北仑区大矸街道新灵峰公寓20幢301室。

原告张增余不服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2月9日作出的甬仑土拆裁字(2 0 06)第01号土地行政裁决,于2006年6月27日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于当日受理后,因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与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依法通知其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并于2006年6月29日向被告、第三人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8月15日、8月21日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同年8月22日,因原告张增余就本案涉及到的房屋拆迁许可证另行提起诉讼,本案中止审理。2006年12月14日本案恢复审理,2007年1月4日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作出判决。原告张增余(第三次除外)及其委托代理人袁裕来,被告的委托代理人毛裕挺、巢惠明,第三人委托代理人王世滂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6年2月9日,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作出[甬仑土拆裁字(2006)01号]土地行政裁决,认定原告张增余在拆迁地块上共有三处建筑为合法建筑,包括祖传老木屋一处、89年批地新建一幢楼房及9 8年购进的二间一弄平房一处,总面积3 05.5 3 m²。其中,老木屋“由于„„批文中同意保留30平方米,从有利于拆迁入出发,认定老木楼中的30心占地面积为合法面积,折成建筑面积5 0.7 m²(楼下30 m²+楼上2 0.2 m²)”,即老木屋全部建筑面积计算时应除去2 0.2 5 m²,另有的一间31.2 m²的祖传平房和99年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 m²的房屋均属隐瞒不报、应拆未拆和未经批准擅自拆建的违法建筑,不予补偿。原告可以选择调产安 1 置,调产安置资金为405869.4元,也可以选择迁建安置,安置用地面积为95平方米(中户),同时可得资金为169001.7元。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于2006年7月26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1、裁决申请书、受理决定书和案件受理通知书、对张增余调查笔录、裁决书、限期搬迁决定书、行政复议提出答复通知书、行政复议申请书、行政复议决定书各一份及送达回证,用以证明裁决的经过与程序。

2、宁开经(2 0 05)1 02号立项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红线、建设用地项目呈报材料、委托书及拆迁计划、房屋拆迁许可证、房屋拆迁公告各一份,用以证明拆迁许可证颁发合法。

3、评估报告及评估清单、关于张增余房屋评估情况的说明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占有四处房屋,包括祖传老木屋一处(木结构楼房下层一全间37.62 m²接壤的一小间8.06 m²、木结构楼房上层一全间25.27 m²,合计70.m²。)、祖传砖木平房一间31.2 m²、89年批地新建一幢砖混楼145.36 m²,购进的三间一弄平房142.64 m²(9 8年购进的原邬忠秀二间一弄平房109.97 m²及99年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 m²平房一间),总面积390.15 m².4、张增余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呈报表、建设用地规划定点许可证存根各一份,用以证明1989年12月由原告申请建房,当时其家庭有人口三人,政府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同意批给原告家庭90 m²的土地来建房,另外,原告申报其家庭原有房屋一处,两间,共占地30 m²,政府同意保留30 m²面积的房屋。

5、大矸镇后洋村委会证明和北仑区房屋买卖契约各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在1998年经政府部门批准购买了邬忠秀的两间一弄平房,是应计算的合法面积。

6、乐加武私人建房用地呈报表、北仑区房屋买卖契约及税单各一份,用以证明1996年乐加武在申请建房的时候把自己的房屋卖给了顾善伟。

7、大矸街道房屋拆迁办公室对张月意、张富昌的调查座谈笔录两份及平面图一份,用以证明原告对原来是很破的木结构房屋进行了拆建,房屋的结构、面积都进行了变化,原告的行为未经批准,所拆建房屋属于违法建筑。

8、大矸拆迁办谈话笔录、关于大矸街道后洋村张增余房屋拆迁说明各一份,以证明拆迁过程中,拆迁人与原告进行了沟通。

9、房屋拆迁安置资金预算表,用以证明原告可以选择调产安置补偿金额,选择迁建安置情况。

10、张增余答辩书及相关证据(协议书、房契),用以证明老楼房不是属于原告张增余,而是属于原告妹妹张丽萍的说法不成立。

11、张增余户住宅现场照片,用以证明原告房屋的情况。

12、裁决依据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宁波市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15条、第17条、第18条;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建设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房屋拆迁安置的若干意见》(仑政[2003]66号)第12条、第13条、第15条、第23条;宁波市滨海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省人大颁布(浙江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意见》(滨政发(1987)93号文件第5条);《宁波市房地产价格评估管理办法》,浙江省国土资 2 源局《关于<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九条具体应用问题的答复》(浙土复[1990]11号)、《关于对<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九条执行中有关问题的答复》(浙土复[1991]3号)。

上述材料被告用以证明在进行裁决时,已经查明了全部事实,正确适用了法律,并有充足的证据,相应的裁决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律适用准确。

原告张增余诉称,2006年2月9日,被告作出[甬仑土拆裁字(2006)01号]裁决,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1、裁决所依据的《拆迁许可证》不合法。

2、裁决认定的建筑面积错误,原告实际应予补偿的建筑面积是390.65平方米,自己在申请建房前拥有的两处房屋(祖传老木屋一处、31.2 m²的祖传砖木平房一间)都是合法建筑,但裁决不认可该31.2 m²。的平房,并且老木屋也少计算了20多平方米,即祖传老屋共少计算了51.95 m²,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 m²。的房屋也不予计算。另外,围墙、花岗石、地板等价格评估不符合实际。

3、即使拆迁入单位委托评估机构所作的评估报告能够作为计算依据,也不能裁决确定合法建筑面积为305.53 m²,因为拆迁纠纷本质上是民事纠纷,既然裁决申请人愿意计算31.22 m²,被告所作出裁决认定的面积就不应该少于这个数量。

4、适用法律错误,应适用《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甬仑土拆裁字(2006)第01号裁决,事实不清,法律适用错误,裁决内容不合法,应予以撤销。

原告向法庭提供如下证据:

1、原告身份证一份,证明原告身份情况。

2、宁波市人民政府甬政行复(2006)43号行政复议决定书一份,证明原告起诉前曾经申请行政复议。

3、裁决申请书及甬仑土拆裁字(2006)第01号裁决书各一份,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

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辩称,1、裁决程序合法。被告颁发拆迁许可证和依第三人申请作出裁决都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2、裁决的内容合法。(1)《拆迁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拆迁住宅用房,实行迁建安置或者调产安置。”原告作为被拆迁人有权选择安置方式。因而,我局裁决中分别列出了调产安置和迁建安置的补偿方案,并由被拆迁人选择。(2)评估机构的确定,不应按《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进行,采取“被拆迁入投票或拆迁当事人抽签等方式”这一操作规程,并非对于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上的拆迁都能够适用。(3)正因为拆迁双方对“搬迁期限、安置地点、安置方式与面积、补偿办法及金额等内容经协商达不成协议”才申请裁决,而被告只能根据事实和法律来裁决。裁决书将从乐银伟处购入的32.67平方米房屋不予计算,原有的老屋少计算51.95平方米均有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综上,被告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法律适用准确且程序合法,请求法院维持。

第三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述称,被告的裁决合法,请法院予以维持。第三人没有提供证据。

法院经原告张增余的申请于2006年6月19日向宁波市人民政府调取行政复议决定书送达回证一份,该证据证明原告的起诉是在法定期限内,原、被告及第三人对此均无异议。

经庭审质证,对被告提供的证据,原告认为,证据

1、申请人提出的318.22平方米,这是申请人能够接受的面积的表示,现在被告不予认定,没有依据。

证2,对真实性无异议,但认为拆迁许可证颁发违法。

证3,原告认为评估机构是单方面的,其评估金额偏低,要求由被拆迁人投票或拆迁当事人抽签选择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原告认可整个房屋各部分的计算方式,总面积是390.15平方米。

证6,对真实性无异议,但顾善伟没有实际买入争议的房子。

7、原告对其合法性有异议。张月意、张富昌这二个人的笔录中最后都有写明“所以我们在拆迁认定房屋时把此屋认定为违法建筑房屋”。这房屋是否违章建筑,是由这二个人认定的,因此原告认为此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不能作证。

证10,原告认为乐银伟的房屋是原告买进的,即使没有纳税,也不能否定原告买进房屋的事实,关于与原告妹妹之间的协议书原告不再坚持,即同意认定所涉房屋仍然属原告所有。

对其他证据无异议。

第三人对原告、被告的证据无异议。

对原告提供的证据,被告无异议。

原、被告及第三人对申请建房前原告家庭拥有两处房屋(包括砖木平房一间、木结构楼房加偏头)的事实均没有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对申请建房审批表、许可证的真实性各方也没有异议。对评估机构作出的四处房屋的建筑面积的认定没有异议,本院予以确以。

经审理查明,1989年12月前,原告拥有相互独立的房屋两处,中一处为31.2 m²的祖传砖木平房,一处为祖传的木结构的楼房,下层一全间37.62 m²,接壤的一小间8.06 m²,上层一间25.27 m²,合计70.95 m²,1989年12月,原告张增余申请建房时,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原告的申请,批准其用地90 m²用于建造房屋。并注明现有房屋两间占地面积30 m²,允许保留30 m²。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认定“邬字(89)第0811号农村私人建房用地呈报表”批文中老屋同意保留30 m²,从有利于拆迁人出发,现有的房屋楼下的3 7.62 m²,楼上25.27 m²,应进行折算,折算成楼下30 m²,楼上20.20 m²,总共合法面积50.7 m²。

本院认为,拆迁人(第三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港开发有限公司和被拆迁人张增余户之间因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达不成协议时,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有法定职责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裁决。在裁决过程中,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应全面审查各方提供的证据材料,认真核实,查明案件事实,根据有效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决。但被告在对原告的老木屋合法面积计算时进行了折算,该折算方法被告无法提供有效的依据,计算方法错误。因此,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作出的裁决主要事实没有查清楚,主要证据不足,致使该裁决缺乏客观事实基础,发生错误,应依法予以撤销。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撤销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的甬仑土拆裁字(2006)01号裁决书。

本案受理费80元,由被告宁波市国土资源局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在递交上诉状七日内凭判决书到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80元;如银行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财政税务局预算外资金,帐号为***32,开户银行为农业银行宁波市海曙区支行,如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室。4 汇款时一律注明原审案号。逾期不交,作自动放弃上诉处理。)

卢国杰

聂宗莲 审

谭星光

二OO七年一月五日

莹(代)

第五篇: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撤销复议不予受理决定):浙江杭州15村民告赢国家发改委(2008年1月10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撤销复议不予受理决定)

浙江杭州15村民告赢国家发改委

发表时间:2008-1-10 9:56:00

阅读次数:424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7)一中行初字第851号

原告陈国良,男,1953年8月12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芦传根,男,1954年1月3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孙如良,男,1953年11月10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鲁金富,男,1948年4月11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孙传位,男,1965年5月6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郑正根,男,1940年3月10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卢传荣,男,1961年3月3 1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孙雪林,男,1956年8月2日出生,汉族,农民,住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邬志明,男,1 9 6 2年11月1 5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孙传华,男,1966年9月23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孙小龙,男,1957年8月11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沈文昌,男,1951年10月29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胡仁金,男,1948年2月2 8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区龙王沙村。

原告陈国兴,男,1962年4月16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龙王沙村。

原告孙传木,男,1970年10月23日出生,汉族,农民,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转塘 1 镇龙王沙村。

以上十五名原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袁裕来,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以上十五名原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徐利平,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所地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

法定代表人马凯,主任。

委托代理人韦大乐,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司干部。

委托代理人莫天明,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法规司干部。

原告陈国良、芦传根、孙如良、鲁金富、孙传位、郑正根、卢传荣、孙雪林、邬志明、孙传华、孙小龙、沈文昌、胡仁金、陈国兴、孙传木共15人不服被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出的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向本院提起行政诉讼。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7年9月24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陈国良、卢传荣及15名原告的共同委托代理人袁裕来,被告的委托代理人韦大乐、莫天明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2007年2月1日,被告经审查后作出发改复不受字[2007]2号不予受理决定书(下称不予受理决定),认为:原告申请复议已超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下称《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的法定期限。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第十四、十五条的规定,决定对原告的复议申请不予受理。被告在法定期限内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证据:

1、行政复议申请书,用以证明原告得知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间和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时间;

2、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称浙江发改委)、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联合发布的浙发改投资[2006]758号《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新开工项目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的通知》(下称758号通知);

3、原告2006年11月10日的行政复议申请书;

4、758号通知的附件《浙江省2006年上半年存在问题的新开工项目及统计有误项目单位》中的《杭州市存在问题的新开工项目及统计有误项目名单》(下称《杭州市存在问题的项目名单》)复印件各1份及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以上证据用以证明网上公示相关项目的时间是2006年10月20日,且原告在2006年11月10日就已经知道相关网上公示行为。

原告诉称,对存在问题的新开工项目,各地要将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这是发改投资[2006]1538号《关于印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下称1538号通知)明确要求的,758号通知也有同样规定。因此,公告16条道路的具体名称是浙江发改委的法定职责。由于16条道路是应该公告的,原告当然享有知情权,有权提出复议申请。原告申请复议,请求被告责令浙江发改委公告16条道路名称并没有法定期限,被告的不予受理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原告要求人民法院判决撤销不予受理决定,判令被告限期受理原告的行政复议申请并限期作出复议决定。在法定期限内,原告向本院提交了以下证据的复印件: 1、1538号通知;

2、758号通知。以上证据用以证明原告在提出申请时提交的一些材料。

被告辩称,原告的复议申请是对浙江发改委网上公告758号通知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要求公开16条道路具体名称。答辩人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依法进行了审查。原告申请复议超出了《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的法定期限,答辩人不予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证据确凿,适 2 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维持不予受理决定。

经法庭质证及合议庭评议,本院认为,被告、原告在法定期限内提交的证据在证据形式上均符合合法性、关联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本院予以确认。

经审理查明,2006年10月11日,浙江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758号通知。同月,浙江发改委在国际电子互联网上亦发布了该通知及附件中的《杭州市存在问题的项目名单》。该名单中包括了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下称之江管委会)名下的之江度假区道路建设项目(下称涉案项目)。在公布的涉案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一栏中,注明了“建设16条道路”。

2006年11月10日,因原告认为浙江发改委拒绝原告的律师查阅、复制涉案项目中有关16条道路的材料,故以浙江发改委为被申请人,向被告提出复议申请,要求被告责令浙江发改委限期向原告提供之江管委会新建1 6条道路名称的有关材料,以供原告查阅、复制。

2007年1月30日,原告再次以浙江发改委为被申请人,向被告提出了复议申请,请求“责令被申请人限期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新建16条道路名称”。同年2月1日,被告认为,“2007年1月30日,申请人不服被申请人2006年10月20日做出的网上公告行为,向本机关提起行政复议”,经审查,原告的复议申请已超过法定期限,故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原告不服,诉至本院。

本院认为,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应有相应的事实依据。在本案原告于2007年1月30日提出的复议申请中,明确其复议请求系责令浙江发改委限期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之江管委会新建16条道路的名称。不予受理决定中对原告复议请求的认定与上述事实不符。因此,不予受理决定关于原告于2007年1月30日提出的复议申请已超过《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的法定期限的认定缺乏事实依据,本院不予支持,被告应针对原告的复议申请重新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相应决定。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被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二OO七年二月一日作出的发改复不受字[2007]2号不予受理决定;

二、被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针对原告陈国良、芦传根、孙如良、鲁金富、孙传位、郑正根、卢传荣、孙雪林、邬志明、孙传华、孙小龙、沈文昌、胡仁金、陈国兴、孙传木共十五人于二OO七年一月三十日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重新作出审查决定。

案件受理费50元,由被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担(于本判决生效后7日内交纳)。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本院提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上诉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上诉人在上诉期满后7日内未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又不提出缓交申请的,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张刚华 代理审判员

胡华峰 人民陪审员

崔哲勇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书 记 员

殷 悦

下载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2008年9月28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教育行政管理):民办学校告赢教育局(2008年9月28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