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应纳入法治轨道 防侵犯个人隐私
反腐应纳入法治轨道 防侵犯个人隐私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江耘)11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在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两院”工作报告时表示,跟踪、监控等民间非法滥用私人侦探手段会引起过度的负面导向,反腐在支持公民举报的同时,应进行依法管控,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非法侵害。
1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工作报告时均对反腐内容重笔着墨,“依法惩治经济犯罪、贪污犯罪和渎职犯罪”和“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在“两高”报告中分别被明确提及。
齐奇表示,反腐败的工作要进一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其一便是规范整合反贪局、经侦局、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等的侦查调查力量,加快推进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官员违纪违法的行为,“凡发现已经构成犯罪的线索,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及时进入司法程序。”
其二是加快反腐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靠改革来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和土壤,靠改革来设置权力制衡、扎紧权力的笼子,强化细化对官员的有效约束。
其三,齐奇说,当前在支持公民举报的同时,也要注意依法限制民间非法滥用私人侦探手段的行为,“比如为了进行跟踪,擅自偷偷安装GPS定位器;为了进行监控,擅自安装窃听器、摄像头等,这样下去,可能会引起过度的负面导向。”
“法治国家也要依法保护公民隐私权不受非法侵害。”齐奇说道。(完
第二篇:2015年台州社区工作者申论-构建强势反腐的法治轨道
申论考试主要分为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提出对策、文章写作、申论热点几大部分。优秀的范文是申论写作绝佳的参考,不需要学习任何的写作技巧,最直观、最接地气的了解与学习申论大作文的写法。下面,为大家整理了申论范文:构建强势反腐的法治轨道,希望给予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同学做借鉴和参考。
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反腐败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亟待解决。因此,应坚持和强化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加快推进依法治国,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用法制约束权力,构建强势反腐的法治轨道,使反腐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近年来,反腐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2014年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庄严承诺:对于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我们实行的是“零容忍”。如此强势的反腐举措以及“强式”的反腐表态既表明了中央坚定的决心,也重树了人们战胜腐败的信心,一个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美丽中国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构建这样的中国,真正依赖的是法治的反腐道路。换句话说,我们还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制度,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绝不手软。一个对腐败“零容忍”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法治社会。
查处腐败案件,无论如何大快人心,都必须在遵循法治的轨道才算是成功,也只有坚持法治反腐,这种清廉的效果才会可持续。正如李克强总理今天所言:“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
中国的腐败归根结底,是由权力监督不力造成的。从现实来看,治理腐败单靠教育手段是不够的。干部教育和自律是一方面,反腐还是要从完善制度入手,高度的法治化是遏制腐败的最有力武器。建立科学的民主制和科学的预防和惩治体系,创造出腐败分子“不能为、不敢为和不愿为”的法律制度环境,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不断创新体制,强化监督,才能使反腐败斗争卓有成效。
治理腐败,首先完善并制定新的反腐法规,建立起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其次,改革现行的反贪机构设置,尽快建立起高效廉洁的反贪机构;改革现行举报制度,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利益。再次,建立起科学的监督机制,保证监督有效有力。监督制是民主制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法治”是惩治腐败的重要保证,那么监督则是防止腐败的关键。权力如果不受监督和制约,势必产生腐败。另外,还要建立科学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厉行法治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最终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是政府的选择,也是社会的共识。
第三篇:2015四川公务员面试热点解析: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四川中公教育
2015四川公务员面试热点解析: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
【热点概述】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意见要求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各级政府信访部门对涉法涉诉事项不予受理。
【题目预测】
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明确将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中公解析】
信访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当前,群众通过信访渠道维护权益、反映问题的意愿仍很强烈,其中不少是涉法涉诉问题。在此背景下,《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又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妥善处理好这部分信访问题提供了依托、指明了方向。
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事关党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也是贯彻实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的实际行动;又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更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
2015年四川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
但要想将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落到实处,还应作出以下努力: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教育
首先,要想从根源上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关键在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不可否认,一部分涉诉涉法问题的形成,和以往过分依靠行政推动、通过信访启动法律程序的工作方式有关。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政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既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启动诉讼,也要依法按照程序审理,还要对已经结案、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信访案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执法司法责任制,通过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制度,严查执法不公、不廉等问题。
其次,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需要各级政法机关转变观念,把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以往,一些地方存在以不当方式阻挠上访现象,既妨碍了制度的良性运行,也导致了问题的进一步淤积。依法化解涉诉涉法信访,要求政法机关从倾听群众意见中寻找改进执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要更加重视运用网上信访等多元接访网络,提供更加便捷通畅的渠道,并在执法过程中以扩大公开确保公平公正,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统一。
最后,《意见》的实施,需要各地区各部门步调一致、协调配合,形成依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合力。把群众的合法诉求解决到位,把不合理诉求和思想认识教育到位,把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到位,把困难群众帮扶到位,我们就能使信访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