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电视访谈节目稿贾局长)

时间:2019-05-13 02:3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电视访谈节目稿贾局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电视访谈节目稿贾局长)》。

第一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电视访谈节目稿贾局长)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麟游大发展我们怎么办”电视访谈节目稿

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素琳

(2014年8月日)

广大电视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值此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谨代表人社局全体干部职工,向全县父老乡亲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人社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人社系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固民生之本,强和谐之基”的工作宗旨,突出“聚人才、促就业、扩社保、建平台”工作格局,加力提速社保体系建设,从今年元月份起全面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每人800元制度,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类七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全覆盖,参保率均达到98%以上,待遇享受率达到了100%;县镇村三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成,通过抓管理、改作风、提效能,1架起了一条政府与百姓沟通的“连心桥”,创新了服务模式,方便了群众办事,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县”、连续三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全民创业工作先进县”和“实施人才振兴计划先进县”;我局被市政府表彰为“劳动执法工作先进集体”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先进集体”。在此,向辛勤工作在镇村组劳动保障一线的干部群众道一声“谢谢”!

目前,我县社会保障工作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还不够深入广泛,城乡居民和用人单位参保意识还不够强,单位欠保、个人断保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代扣代缴试点工作进展缓慢,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村级养老保险待遇银行代发布点不到位,覆盖难度较大。三是城镇居民(少儿)医疗保险扩面空间有限,扩面难度仍然较大。四是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部分单位和职工缺乏参保主动性,依法参保的行政强制手段不力。五是县镇村三级社保服务窗口的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

保障体系。面对这一目标和上述存在问题,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我们将以“践行群众路线,提升服务水平”为宗旨,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民心工程”来抓,做到思想上统一、工作上聚力、落实上得力,努力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应参尽参、应保尽保”的目标,让所有老百姓年老有所养,患病有所医,工伤有所助,失业有所济,生育有所补。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要完善制度,健全体系。继续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不断完善和提升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水平。积极推进参保、缴费、领取、查询、年检“五个不出村”的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健全大病统筹救助制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两项制度上的平等共享。

二要强力扩面,均衡覆盖。实施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探索推进“五险合一”统一征缴试点工作,强化依法征缴,力争确保城乡居民参保全覆盖,切实做到:抓“进口”不放松,抓“出口”不拖延,抓监管保安全,努力使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类七项”社会保险覆盖率和待遇享受率均达到100%。

三要加快三化建设,提升经办能力。全面推进社保经办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打实县镇村三级社保平台基础,加快“社保一卡通”发行应用,确保城乡参保对象持卡率达到

100%,实现“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四要改进作风,提升服务效能。跟进“八项规定”,严守人社干部“十不准”纪律,修好“公平秤”推行绩效考核,定好“方向盘”完善制度体系,念好“紧箍咒”加大问责问效力度,激活干部“正能量”,对县镇村110个社保平台556个窗口,工作流程再规范、服务职责再明确、运行模式再创新、大厅及窗口坚持领导带班制,工作人员明码上岗,继续推行“三四五八十”工作规范,促便民服务水平大提升。真正把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反映村情民意的窗口、提供便民服务的平台、解决难点问题的枢纽,努力提升全县城乡群众幸福指数。

第二篇: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村干部培训课件)

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州委农工委 刘云建

同志们:

2010年12月的州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工程为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用3年左右时间,把全州所有的行政村打造成幸福美丽家园,使全州农牧民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根据州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的部署和《阿坝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工作方案》,下面,我就以《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题,与大家就全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有关工作进行交流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幸福指数。

如果说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是手段、是过程,那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则是目标、是结果。

(一)什么叫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它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一般来讲,人们的幸福感越强,所反映出的幸福指数亦越高,其计算方法有以下三种:

1.收入的递增/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

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公平性,测量社会收入分配水平等的指 标。

2.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 a、b、c、d、e表示相应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3.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还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分为5个层次:①基本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较高,而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幸福指数就小,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到不幸福。

同时,效用也是一种感觉,它的大小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所以在同处一种环境中,幸福不幸福因人而异。

国内外大量统计测算表明,不同收入阶段,效用与幸福的关系不同。在解决生存需求的温饱阶段(衣食)和解决发展的小康阶段(住行),效用与幸福的正相关关系比较明显,而在解决自我实现需求的大同阶段(3000—8000美元),当物质要求为主转向文化需求为主后,效用与幸福的相关性明显减弱。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 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速度、结构、通胀、物价),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况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正因为如此,在近段时间各地陆续出炉的“十二五”规划中,不少地方都将提升幸福指数作为其施政导向。使提升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四川大力推行“9+3”免费职业教育、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三房”改造等民生工程。……等等。这是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为了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各地正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GDP”崇拜,到主动降低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转向民生、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不少省份纷纷减缓了生产总值增速,同时不约而同地调整了城乡居民收入预期目标。如:北京提出“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速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比“十一五”规划目标提高2个百分点;河南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以富民强省作为中心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臵,引起社会的强烈共鸣;重庆提出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 增长75%”,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调控写入规划;山西提出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落实基本养老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山东将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家庭困难学生的临时价格补贴政策,保证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要;安徽提出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的关系,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们州也提出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以“一场、两园、十大工程”为重点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大力提升跨越发展的保障能力。同时提出在广大农村牧区以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快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增收致富,净化美化村容村貌,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把村庄建设得殷实而美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幸福景象,并将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分别确定为12%和16%,今年更将农牧民人平纯收入增幅确定为18%。

(二)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 经济因素: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 社会因素: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 人口因素:性别、年龄等; 文化因素: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

心理因素: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 政治因素: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为了弄清我国各收入群体的幸福指数,中央电视台从2007年起连续3年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开展了民意调查,得出了以下关联关系:

1、就业、住房难,幸福也难

从历年的“大调查”数据来看,不同幸福人群所面临的困难基本相同,前三项都是收入、住房和医疗,这说明我国居民整体生活结构还比较一致,整体尚处在温饱阶段。根据2006年统计年鉴,我国城镇居民中等偏下人群的恩格尔系数大于40%,总体处在简朴型消费结构,这与本次调查对象50%以上是家庭收入2万元以下的数据相一致。

与全国平均相比,“很不幸福”的群体更为关注就业和住房。这表明“很不幸福”的群体更希望改善物质生活状况,其就业困难更大。因此,促进就业将是改善“很不幸福”群体感受的关键。

2、家人有工作,幸福会更多

调查结果表明:失业影响居民幸福感是与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的结论相一致的。失业对幸福如此重要,是因为工作岗位不仅是取得收入和地位,也是赢得尊重的主要手段。同时,工作除具有获得收入以满足当前的消费支出,还具有因工作本身而得到长期生活保障的幸福感。

3、“看病贵”减少幸福感

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实际支出前三项是教育、医疗、房产。医疗和房产这两项与家庭面临的主要困难的选项基本一致,教育在实际支出中比重最高,可在面临主要困难中“上学”是最低的第6位。

4、高消费≠幸福感

近年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居民将旅游作为娱乐和放松的一种方式。2009年的大调查数据包括了居民未来一年的计划旅游支出,并将其分为5档:2000元以下、2000—5000元、5000—1万元、1—3万元、3万元以上。选择这5档的全国居民的比例分别为28.67%、35.97%、24.37%、7.52%、3.47%。总的说来,选择旅游支出1万以下的比例达到64.64%。

选择最高的消费支出(购车价位、旅游支出)的居民的很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最高,但总幸福感的比例并不是最高的。幸福感比例最高的群体选择的是偏中间价位的消费。消费支出的增加并非总能给居民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5、发达地区不一定有更多幸福感

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居民生活幸福感排名总体呈现无序的波动状态,但对各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水平这两个主要经济指标一起分析发现:各地居民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微弱正相关关系。

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整体居民幸福感并不高,未发现地区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仅表现出微弱的正相关性。发达地区的幸福程度提升得不如预期,既是因为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标准提高了,收入增加使得人们对于感觉幸福的经验也提高了;同时,发达地区收入差距大,人们在相互比较中,也降低了低收入群体的幸福体验,从而降低了整体幸福感。

6、发达国家居民更幸福

总体上,经合组织(OCED)的大多数国家的人们生活得比较幸福,北欧等国家体现得更明显,这显然与他们国家的人均GDP高是有关的。

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可以发现:总体上,富裕地方的人们比贫穷地方的更幸福。当收入的增加能够使人们脱贫时,收入与幸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贫穷时提高收入所带来的幸福感最大,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幸福感就会持续下降。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更具备条件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好的养老和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健康水平、调节收入分配,增加居民的幸福感。

7、高收入不一定最幸福

从2009年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庭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家庭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低收入家庭的幸福感明显降低(我国目前低收入群 体人数较多);收入对居民个体主观幸福感影响明显;最高收入群组的不幸福或很不幸福比重明显高于中上收入群组,说明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对幸福感的作用变小,甚至出现负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尤其是占总数近一半的2万元以下的家庭,影响极为明显;高收入家庭,收入对其幸福影响已经很小,与中高收入家庭相近,但开始出现差距;同时,收入的提高在不幸福和很不幸福人群中出现负影响,所以,高收入家庭的幸福感出现分化,“很幸福”和“不幸福”两头的比例增大。

8、事业决定幸福观

个人主观幸福感受预期收入影响明显,预期收入增加的人中61.43%的人感觉幸福,而预期减少的人中只有29%的人感觉幸福,同样,在感觉幸福的人中有71.74%的人预计收入增加,只有5.398%的人预计收入会减少。

在预期收入减低的人群中感觉不幸福的比例为28.65%,远高于预计增加的6.07%和预计持平的9.02%;同时从不幸福人群看,预期收入变化对其幸福感影响也很显著。

9、爱投资者更幸福

感觉幸福的人中56.42%的家庭金融资产不同程度增加,感觉很幸福的人中62.42%资产增加,而家中资产增加的有70.2%的家庭感觉生活幸福,其中43.35%的人感觉很幸福,只有5.44%的人感觉不幸福;随家庭金融资产的减少,生活感觉幸福的人逐渐减少,不幸福的人逐步增加。

10、老年人更幸福,年轻人幸福感低

60岁以上年龄组幸福感强,说明大部分老年人会享受生活乐趣、颐养天年、安度晚年。这与老年人的知足、物质需求低有关,也与他们豁达心态有关。老年人经过生活历练,自我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比较客观的评价,更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36—59岁年龄组幸福感居中,说明中年人正是事业、家庭、生活等方面的主力,能明显享受自己的进步以及对社会资源的掌控,体验更多的正向情感,同时,繁重的工作家庭负担,也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压力,使之幸福感低于老年人。

18—36岁年龄组幸福感低,是与就业难、收入低直接相关,与青年人的物质生活期望和实际收入的差距大有关。

11、教育机会越多越幸福

文化程度越高总体幸福感越强,在很不幸福人群中低学历比重最高,高学历的比重最低。

教育程度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性,这与现实社会中人们从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中获得的实际利益有关,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能得到的各种待遇和发展机会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越高则总体的生存条件越好、发展机会越多,所以就会更多地体验幸福。

同时,教育也使人获得了感受和追求幸福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识,人们通过掌握、运用知识完善了自身的人格和智慧,从本质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拓展了人类的快乐和幸福的意义。事实 证明,受教育多的人可以优先获得良性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并且这种发展可能是可持续的,他们往往更幸福。

12、健康是幸福之基

身体健康是幸福的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在感觉幸福的群体中首选健康的比率达到了60%。尤其是在我国社保和医疗保障还远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身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应看到的是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人群更需要的是社会保障、社会关爱,这也说明影响幸福的不仅是财富和健康等物质环境,社会福利、人际交往、社区建设、人文关怀等社会环境的改善更能直接降低“不幸”,从而增加幸福感。

(三)要避免对幸福指数的理解误区

首先,应当避免将幸福指数与GDP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幸福指数并不一概排斥GDP。GDP,特别是人均GDP,尽管存在着诸多缺憾,但仍然被认为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的重要指标,而且还往往被作为体现民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基础,也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均收入并不太高的国度,个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呈现一种正向的关系,即城乡居民幸福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提高。因此,至少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提出用幸福指数来取代GDP还为时过早。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不断提高民众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提升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必 要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们应当善于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往发展中的教训,重视GDP又不唯GDP,将GDP和幸福指数等指标互为补充,作为考察社会进步发展的依据。这样做,无疑会更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并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

其次,应当避免简单地将幸福指数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幸福指数从总体上看它所体现的是民众一般的心理体验,因而必然会受到长期的和短期的、宏观的和微观的、主体自身的和外部环境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幸福指数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主要是用于对特定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良性运行状况进行衡量与评价。在用于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指标时,幸福指数的主要功能在于诊断,而不是用于排序;主要为了诊断政策选择和社会运行是否存在问题,而不是为了对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进步程度进行比较。因此,在我们追踪幸福指数的变化时,主要是看我们的发展是否偏离了我们的终极目标,而不能像我们关注GDP那样,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以及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中位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当然,必要的比较也是需要的,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城乡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不同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幸福指数对不同地区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等等。这种比较的目的在于对我们原来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和检讨,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再次,应当避免将幸福最大化作为一种政策选择。近年来,有人提出要构建幸福学这样一门新的学科,其目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找到实现幸福最大化的途径。这一努力是立足于个体的,其现实价值主要在于指导人们的人生实践。将幸福指数作为政策目标,不是为了追求通过调整社会政策和促进社会进步来实现全社会幸福总量的增长,而是力求通过幸福指数来考察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而调整政策取向,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良性运转。在幸福感基本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一些要素可能会逐渐排除,而一些新的要素也可能会被纳入,即便是保留下来的一些要素,其对于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权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幸福感基本结构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幸福感评价指标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幸福最大化作为一种政策选择。

总之,将幸福指数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首先,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从这个标准来看,以往将GDP这类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指标的做法显然是不充分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社会政策选择上的舍本求末,这也正是近年来人们试图对这一指标加以修正或补充的原因。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是一种高度人性化的指标,恰恰可以弥补GDP指标的不足,用以衡量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其次,幸福指数是监测 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指标。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一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取得某种平衡,这一点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引起了西方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关注。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我们应当很好地吸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良性发展。再次,幸福指数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党和政府所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检验我们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依据。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仍然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各项重大政策对民众整体幸福感的影响、关注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和走势、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充分考虑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民众幸福度的协调与统一。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幸福美好的社会图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各尽其能”可以理解为民众潜能的充分发挥,“各得其所”可以理解为民众基本生存需要的充分满足。如果按照我国的文化传统,将“和谐相处”也理解为民众的一种基本需求,这就意味着在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中,民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民众可以通过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挥而使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依据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幸福感体现的是民众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积极的体验。从这个角度讲,幸福指数的内在含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又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二、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关于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州委办、州政府办已于春节前的2月1日以“阿委办【2011】23号文件下发,各县也编制了实施方案,正在抓紧制定规划。下面,我主要就全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相关工作作一些解读,便于大家回去后抓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牧民收入和幸福满意度,把全州1355个村(含阿坝县2个国营农场)建设成为民富村美,平安和谐的幸福美丽家园。

(二)建设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兼顾。要以“四改两建调结构强配套促增收”为主要内容,科学编制幸福美丽家园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突出前瞻性、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同时,与“十二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相衔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2)先易后难,整体推进。要遵从先易后难原则,优先比选发展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基层班子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进行建设。同时,要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不遗不漏,做到实施一个村,完成一个村。

(3)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以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满意度为核心目标,在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区别各村寨的不同特点,紧密结合各村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同的区域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家园。

(5)确保质量,安全第一。要切实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强化质量监督问责,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确保广大农牧民利益不受损害,实施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确保工程建设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三)申报条件和程序(1)申报条件

所在村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干部群众具有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迫切要求和参与项目建设的强烈愿望,即具备申报的基本条件。

(2)申报程序

①村级自愿申报。所在村符合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基本条件,群众积极性高,村两委组织有力的,由村两委向乡(镇)党委、政府提出 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书面申请。

②乡(镇)初步筛选。乡(镇)党委、政府收到村两委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书面申请后,5日内组织班子成员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核查确认,对符合条件的村推荐上报县委、县人民政府。

③县级评估推荐。县委、县政府收到乡(镇)党委、政府的推荐报告5日内,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实地调研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村推荐上报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④州级审批确定。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各县推荐上报的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村,综合审定,各县按照州审定的村组织实施。

(四)建设任务

按照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幸福美丽家园的总目标,全州1355个行政村(含阿坝县2个国营农场)除2010年已实施“三百”示范工程的252个村外,尚有1103个村需要建设。其中,2011年建设445个村(马尔康13个、金川27个、小金25个、阿坝县15个、若尔盖县30个、红原县17个、壤塘县16个、汶川县86个、理县55个、茂县40个、松潘县47个、九寨沟县33个、黑水县41个)。2012年建设334个村、2013年建设324个村。

(五)建设内容

(1)四改。改厨、改厕、改水、改圈。(2)两建。建通村入户路,建新型清洁能源。(3)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

(4)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扩大增收致富门路。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牧民增收致富本领。

(5)加强配套建设。以村级活动中心建设为载体,解决有场地办事问题。以加强村两委建设为载体,解决有人办事问题。以建设村级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为载体,解决有制度管事问题。

(6)确保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把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幸福满意度作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根本目标,确保实施村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群众幸福满意度明显提高。

(六)建设标准 1.“四改”的建设标准

(1)改厨。①厨房、客厅实行功能区域分设(牧区村寨可适当放宽)。内墙面整体涂白,提倡贴地砖和墙面砖。②改造灶台、厨案、厨柜,达到卫生美观要求,满足日常生活需要。③推广现代节能炉灶、厨具,提倡使用新型清洁能源。实施村农牧户改造面达100%。(2)改厕。彻底改变农牧户没有厕所和厕所不卫生的状况。①以水冲厕所和生态旱厕建设为主,有水源条件的村均应建水冲厕所,无水源条件的高半山区、牧区积极推广生态旱厕。农牧户厕所建改率达100%。②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应当进行生化处理后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③集中百户以上的村寨要建设公共厕所1个以上,每个自然村寨要保证1个公共厕所。

(3)改圈。改变人畜同楼居住现状,人畜分居率达到100%。①牧区的棚圈要建设在生产点上,按草畜平衡原则控制建设面积。②半农半牧区畜圈必须与住宅分离,提倡建设健康养殖小区,实行集中饲养。

17(4)改水。实施和完善安全饮水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良好,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水量、用水方便程度等符合《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要求。

2.“两建”的建设标准(1)实施新型生态能源建设。

①继续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②依据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地建设户用沼气、推广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生物质炉。③坚持改厕与推广利用沼气相结合,在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把解决热水洗浴和建设家庭卫生厕所有机结合。④适合同时推广利用太阳能和沼气的地方要同步建设,实现保护生态、节能高效、卫生环保的目标。综合普及率达到100%。

(2)实施村内道路硬化、美化及村容村貌建设。

村内道路硬化、美化。因地制宜地实施自然村寨间、户与户之间道路建设。①自然村寨间道路路面宽度应在3米以上,满足行机动车要求。②户与户之间道路提倡就地取材,路面宽度1米以上。村内道路硬化、美化率达100%。提倡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美化环境,保护生态。

环境治理及村容村貌建设。①融合藏羌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民居理念,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实施农牧户房屋风貌改造。②深入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状况。③开展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治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④对县城已建成垃圾处理场(厂)的县,其覆盖范围内的农村生活垃圾采取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运作模式。县城垃圾处理场(厂)辐射范围外的乡(镇),对垃圾处理要按照分类减量和回收的原则,就近就地无害化处理,每村至少建设1个生活垃圾焚烧炉或无害化填埋场。实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美观靓丽、富有特色。

3.“五通”的建设要求

(1)通路。建设四级通村道路,并实现路面硬化或黑色化。通村道路的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小于15m,回头曲线最小半径不小于10m,最大纵坡不超过13%,单车道路面宽度不小于4.5 m,特殊地段路面宽度不小于3.5m,单车道加宽最小值不小于2.5m。错车道每公里设臵3—4处,其宽度不小于6.5m。水泥路面厚度不小于120mm,沥青路面厚度不小于15mm。

(2)通水。①安全饮水。饮水入户,取水、净水和供水设施齐全配套。②灌溉用水。紧紧抓住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水利建设的契机,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兴建高半山灌溉设施、应急抗旱水源工程等。

(3)通电。以村寨通电率100%,入户率100%为目标,建设低压输变电线路,安装供输电设备,稳定解决农牧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同时,切实加强电力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用电安全。

(4)通信。实施“村通工程”,加强农村宽带信息化建设。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切实解决农村牧区通信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达100%。

19(5)通广播电视。以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载体,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

4.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设要求(1)培育主导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和气候特点,以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原马铃薯、中低温食用菌、酿酒葡萄、道地中药材、高原牦牛、优质绵羊、优质生猪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态畜牧业、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地发展核桃、花椒、优质豆类、高原优质春油菜、小家禽家畜、蜂等区域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个产业带的发展战略,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形成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格局,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参与主导产业农牧户占农牧户的80%以上。实施当年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总体思路,有规划、措施和办法,并开始启动,3年初具规模,5年形成生产规模。坚持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主要农畜产品加工率达50%以上。依靠科技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2)规范建立农牧民专合经济组织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持续增收,每村至少有一个规范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开展农牧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农畜产品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农牧民专合组织带动农牧户的比重达到50%以上。(3)实现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牧民增收致富是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核心目标,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等增收致富措施,使农牧民收入增 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同时,贫困农牧户当年脱贫率达到50%以上,并形成持续增收的能力。

今年全州农牧民人均增收目标是增长18%,增加732元。其中:马尔康793元,金川652元,小金612元,阿坝720元,若尔盖699元,红原810元,壤塘533元,汶川732元,理县634元,茂县666元,松潘702元,九寨沟680元,黑水558元。提出这一目标是基于我州目前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去年全州的人均纯收入为374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919元)2178元,比全省(5140元)低1399元。要建藏区第一州,追赶全省平均水平必须加快。

11项工作措施

①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扩大增收空间。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确保粮食总播面不少于80万亩,确保全年粮食产业达到17万吨;不断推进马铃薯、水果、蔬菜、食用菌、酿酒葡萄、中药材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总面积达到72万亩,总产量达到130万吨以上。增收来源:粮食增收500万元,蔬菜增收4750万元,特色果业(含酿酒葡萄)增收2350万元,马铃薯增收800万元,中低温食用菌增收1000万元。

②着力推进现代畜牧业,提升增收能力。实施畜牧科技助农增收计划,抓好草种、畜种良种工程,提高舍饲、补饲水平、提高畜产品品质,增加畜产品数量和畜禽出栏量。计划新增出栏牲畜4万头(只),增加禽兔出栏15万只,新增牛奶产量2000吨。强化动物防疫监督,21 保障畜产品安全。加大人工种植饲草、牧草力度,加大储备量,强化基础保暖设施建设,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度春。

抓好牦牛、藏系绵羊、生猪“三大基地”建设。草原牧区强力推进现代畜牧产业示范,提高生产能力,增加牛羊出栏力度,提高商品率。农区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和优质禽兔基地,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按照规模化、标准化要求建设养殖小区。农牧结合区建设优质无公害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和特种养殖基地,引进优质品种,培育地方优良品种,实施杂交改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行山羊圈养和藏猪、藏鸡、阿坝中蜂生态养殖,不断提高生产能力。

③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农畜产品就地转化促增收。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畜产品就地转化水平,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支持龙头企业 从事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畜产品市场建设,扩大流通领域增收空间。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机制、生产风险防范机制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创新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机制,坚持政府、协会、协会联手,积极开展农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保护,积极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向农畜产品销售要效益、挖增收。

④着力发展林产业,提高林业增收能力。增添措施,着力发展一批林下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大力发展花椒、核桃、沙棘、板栗、林下食用菌等林产品生产销售,使林业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帮助农牧民群众增收。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农牧民群众的转移性收入。⑤通过工业园区发展,吸纳更多农民工。加快州属工业园区建设,做好重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扩能,鼓励和协调企业开展农民工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督促条件成熟的迁建企业全面开工投入生产,吸引农民工就业,通过就业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

⑥继续提高建筑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督促、引导在州内从事建筑业生产的企业优先使用当地劳务人员,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加强合同监督管理,加强结算管理,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兑付。

⑦规范农村运输业管理,扶持农牧民增加运输收入。加大农村运输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上门服务,扶持农牧民群众从事道路运输经营,引导开展县内农村客、货运输以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开展农牧民从事道路运输业上岗培训教育,提高工作技能,拓宽增收渠道。

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挖掘农村商贸服务业增收潜力。巩固:“三百”示范工程成果,加大乡村旅游促销力度,规范乡村旅游管理,促进旅游助农增收。大力发展万村千乡便民连锁店,不断扩大经营场所,丰富货物品种,提高销售额及经营效益。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惠农补贴政策,帮助农牧民群众增收。

⑨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扩大就业水平。积极开发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救助服务等领域工作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不断加大劳务转移输出力度,努力扩大农牧民群众就业,促 23 进增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

⑩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增加群众收入。完成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投资,继续落实中央分配的灾后重建土地管理复垦资金,以补助性方式兑现给受灾农户。全面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鼓励农牧民群众参与力所能及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增加劳务性收入。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方式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并将收益主要用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解决长远生计。

⑾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实现农民补助性增收。加强农村低保、医保、新农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农村居民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时足额发放保障金。通过农民补贴网“一折通”,按时拨付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按标准足额拨付困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依照供养标准对农村五保对象实施集中或分散供养。

5、抓好配套建设

(1)建设村民活动中心,解决有场地办事问题

村民活动中心的建设面积应当在300㎡左右,并实现“六有两配套”。

①六有:有村两委办公场所、卫生室、农(牧)家书屋、农牧技术服务室、调解室和司法警务室,并配齐所需的设施设备。有条件的村提倡利用村两委办公场所举办学前教育。着力强化村级活动场所的管理维护,充分发挥“五个中心”的作用。

②两配套:配套建设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共计不小于500平方米的生态文体活动广场,配备常规体育健身器材(标准篮球场一个,一条12件的健身路径)。配套建设村广播电视设施,方便村民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着力解决村级班子无钱办事的问题。

(2)强化村两委建设,解决有人办事问题

按照《地方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自治法》要求,切实加强村两委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村两委干部培训,使其成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中流砥柱,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实现小康的带头力量。基层组织富有活力,民主管理群众满意,村务财务公开全面深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村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对村务财务公开、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均达95%以上。

(3)制定村规民约,解决有制度管事问题

按照相关法律和规章要求,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制订可行便于实施的村规民约,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约束人。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推进民主管村,提高农村牧区的民主管理能力,村民对民主管理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七)建设要求

(1)突出一条主线。要始终突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2)实现两个目标。通过幸福美丽家园建设,①实现农村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②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3)确保三个坚持。一要坚持“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的村庄建设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布局农村牧区 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环境优美的自然村落。二要坚持规划先行。要遵循农牧业生产规律,保护生态,尊重自然,科学合理布局村落,满足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规划跟着资源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三要坚持群众主体,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建设幸福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

(4)做到“四个结合”。一要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灾后恢复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程相结合,整合项目和资金,确保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二要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打破“军营式、夹皮沟、火柴盒”,优化村庄布局水平、村庄规划水平、民居设计水平,预留发展空间,大力改善村庄环境和村容村貌。三要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挖掘资源和地域优势,找准切入点,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四要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与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在城乡建筑立面造型和风貌特色上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充分挖掘民间民俗文化,做好民族文化产品的传承、包装和营销推介。

(八)规划编制 1.发展规划 第一章 规划概述 1.1规划背景 1.2规划依据 1.3规划范围 1.4规划期限

第二章 产业发展现状 2.1基本情况 2.2产业发展现状 2.3产业发展市场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3.2基本原则 3.3发展目标

第四章 主导产业发展 4.1产业发展模式 4.2主导产业 4.3配套产业 4.4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4.5劳务产业 4.6市场体系建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模式 5.2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5.3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联合协作 5.4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投资主体 5.5整合土地资源,保证建设用地 5.6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建设成效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6.1投资估算 6.2资金筹措 6.3效益分析 第七章 附件

7.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表

7.2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 7.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分实施进度表 2.建设规划:包括村庄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章 规划概述 1.1规划背景 1.2规划依据 1.3规划范围 1.4规划期限

第二章 村落民居现状 2.1基本情况 2.2村落民居现状 2.3基础设施现状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3.2基本原则 3.3建设目标

第四章 村庄建设建设 4.1规划原则 4.2布局结构 4.3实施步骤 4.4主要任务 4.5村庄整治

第五章 基础设施建设 5.1道路交通建设 5.2水利设施建设 5.3农村能源建设 5.4耕地建设 5.5农机化建设 5.6信息化建设 5.7环境综合治理

5.8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建设5.9基层组织建设 第六章 保障措施 6.1加强组织领导 6.2加大投入力度

6.3密切部门配合 6.4强化督促检查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7.1投资估算 7.2资金筹措 7.3效益分析 第八章 附件

8.1村庄建设重点项目表 8.2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表 8.3新村建设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表 8.4分实施进度表

(九)建设进度

2011年实施的445个村建设进度要求

3月15日前完成发展规划,3月31日前完成建设规划; 4月至10月,实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 11月,完善建设项目和内容,提升建设水平; 11月底至12月初,组织验收考核; 12月,资料整理、归档。

2012年和2013年实施的658个村,应在2011年8月底前确定次年的实施点,年底前完成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并分按规划组织实施。

(十)组织保障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1)州成立阿坝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州委副书记、州长吴泽刚任组长,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长白理成,州委常委赵平,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玉成、罗塔,州政府副州长田晓丹、刘文芝、严春风,州政协副主席昌荣河、王斌为副组长,州级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阿坝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委农工委。各县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确保全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有领导具体管事、有机构办事、有人员做事,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明确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州、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工作,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州级32个成员单位规定了实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工作职责.(3)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州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州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州级各成员单位主要承担指导、检查、督促、协调任务。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切实肩负起所在县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组织领导责任,县级相关部门要在规划制定和经常性检查督促中发挥重要作用。乡(镇)党委、政府是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确保项目建设保质保量顺利进行。农牧民群众是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主体,要以极大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身幸福美丽家园建设。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幸福美丽家园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①州财政已在今年预算中安排1亿元作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以奖代补资金。②各县要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建设资金需求。③重大项目支撑、定居、试点、重建、藏区政策。④金融支持。⑤社会力量。

3.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缔造声势,挖掘典型,有序引导,为幸福美丽家园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尤其要增强项目实施村的主人翁意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4.强化监督,严格考核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加强组织协调与监督检查。①州建立巡查制度,由州级领导带队,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检查各县的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情况。②各县要实行县级领导挂点包村,部门干部蹲点指导,确保幸福美丽家园建设顺利进行。③州、县都要将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年终不仅对县、乡(镇)、村要进行验收考核,同时对州、县相关部门支持开展幸福美丽家园建设的情况也要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④今年对考核验收办法将进行完善。除年终组织统一验收打分外,还要增加日常工作的考核。推行月报制,每月公布各县的工作进度。同时,还要考核各县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工作人员是

否到位,经费是否有保障,材料报送是否及时,安全质量是否有保证,建设进度是否合理等等。

总之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物质文明建设,又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请大家回去后,再动员,再部署,加紧准备,确保3月底前完成规划,4月一开始就启动建设,争取上半年建成一批,11月份全面完成。建设中,要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标准和要求,坚持数量、进度服从质量,建一个是一个,个个真美丽,家家真幸福。同时要突出“三个更加”:更加注意抓好产业配套规划,促进生活改善和生产发展相结合;更加注意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群众共建、共管、共享落到实处;更加注意抓好项目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整体推进牧民定居、扶贫开发等各项建设。

第三篇:2011-10-3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干部说干事)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干部说干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积极创新发展模式,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纲领”,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保定市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统筹设计、科学规划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打造“京畿重地、文化名城、低碳城市、山水保定”的城市名片,突出生态文化和绿色低碳,着力体现规划的生态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坚持“超前思维、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注重特色”的原则,把城市作为一个大公园、大园林来规划,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和以控制性详规为补充的规划体系;制定出台《加强城市绿化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城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等,使城市园林绿化步入绿色审批、绿色控制的规范性、制度化轨道,实现建设项目与绿化工程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审批、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明确思路,创新机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改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在实践中,保定市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重新审视城市发展思路,确定了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能源之城”的战略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推行“多城同建”,坚持建设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同时,拓展筹资渠道,采取市财政投一部分、向上级争取一部分、单位社区投入一部分、社会各界捐助一部分的办法,有效解决创园资金投入难题。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大型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和综合环境治理,单位社区投入主要用于单位社区绿化和养护,社会捐助主要鼓励单位和居民认养绿地,以共建、捐建、认建、冠名等形式参与绿化建设。加强绿化,扩张“绿量”。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建设园林城市的过程中,保定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着力抓好园林绿化工作。一是扩张“绿量”。通过规划建绿、拆违扩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并举,普遍绿化、重点绿化结合和平面绿化、立体绿化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净增量。二是打造精品。强化精品意识,对重点绿化区域进行提档升级,对窗口地区绿化进行精心设计,打造绿化亮点,重点实施了城市公园绿地工程、单位社区绿化工程、城市河廊绿化工程“三大建设工程”。抓好载体,凝聚力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涉及面广,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保定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载体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成立创建生态园林城市领导机构和专门班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配合,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坚持人员、工作、经费落实到位,大大激发了全市创建园林城市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市内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宣传开展创建的意义,倡导园林绿化的理念,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形成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合力。(作者分别为中共河北省保定市委书记、保定市市长)

下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电视访谈节目稿贾局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电视访谈节目稿贾局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