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反思
走上工作岗位已有半个学期了,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许多体会。回想两个月来的工作,教
学上主要以下一些感想:
1、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没有充分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准备不充分,课堂效率不高
一、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我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历史学科的电视、电影录像资料来源于历史纪录片、科教片、文献片、专题片和
历史题材的故事影视片。前者真实可靠,后者虽不是历史的实录,但能反映当时历史风貌,再现某些历史事件或某些历史人物。这些电视录像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把本
来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或近似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
和情景,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
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我们
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
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
以上就是本人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自己迅速的成长起来。
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的教学体会,我觉得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
注意”。注意一:要点到位。历史知识纷繁复杂,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就要
求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主干知识
传授给学生,尤其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要说清讲透,落实到位,不留疑点。注意二:主线抓牢。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掌握并
非易事。但是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每本教材甚至每段历史都围绕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
索展开。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就会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轻松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抓住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在主线上“添枝加叶”,将相关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对号入座,这样我们就会把教材中一个个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让
“死”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起到“抓一点带全身”的效果。这是学好历史
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注意三:全面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准确完整地认识
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时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力求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俗话说万事必有因。任何事物都有一个
从产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历史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学习中要尽可能的弄清每一个历史
事件的来龙去脉。注意四: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纵横交错。联系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历史时
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真实。怎样才能真实地认识她?我觉得对她不仅
要侧视,还要环视,更要仰望、俯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观其全貌,探其内心,让其以一个
活生生的立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的进程史同样不可断然分割,古
今中外,天文地理,我们都应考虑。通过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那么
沉睡的历史便会“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整体把握,立体呈现,这同样是历史教学中
应该重视且必须做到的。
第二篇:历史期中考试反思[定稿]
历史考试反思
发布时间:2015-11-17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一)基本情况
纵观今年期中考试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试题由易到难,重点突出;考试的内容特别细小,知识点比较碎。但是学生考试的却不是很理想,对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体情况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大多数中等生失分比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必须提高中等生的做单项选择题的能力,其中大多数错的是第11小题,台湾正式归为中国是在哪个朝代?这个题大多数选的是三国,三国时是大陆开始和台湾交往,答案应该是元朝设立巡检司后。还有错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题,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径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但是因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开科取士,其实就是科举制。
第二题考查的是填空题,是平时的细小知识点,第一个题没有讲过,学生不会做,被外国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是什么?应该是科举制。也是人教版内容。还有一个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是开元盛世。学生失分最多。
第三题是考查的辽西夏北宋等几个国家建立的情况,基本常识,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学生答错,这说明了有些学生对基本常识也没有掌握。
第四题是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重要知识点,这个题是重点,可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答对,第二个材料分析是自由发挥题,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最后一个材料分析题是大运河的开凿。
(三)教学反思
对于本次考试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将会做出如下改进的措施:
1.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提高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多做选择题。
2.一定注重学生的背诵情况,重点查背,基础知识一定要记忆。
3.加大非选择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做开放性的题型。
总之,这次考试较差,争取下次考试能有大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后的反思
一、学生方面:
1.有一大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 背背而已, 就不去认真学了。
2.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3..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积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七年级学生是中学生学习不稳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尺寸,及时给以指导和辅导,让学生的成绩能有所提高。
二、教的方面:
1.课时和内容所限,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加大对学生检查的力度。
3.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很少应用,今后的历史课中应适度调整。
4.教师挖掘教材不到位,导致考试时有个别题型学生没有接触过,有的知识点,讲课中根本没有提到,结果学会无从回答。
第三篇: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3000字)
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进入尾声,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我写下了这篇初三历史教学反思。包括
以下几点: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钻研教材、参考资料、认真备课。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
备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初三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枯燥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教学反思及总结。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 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我首先出示了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奥巴马的照片,从一个黑人能成为美国总统谈起这场战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结合问题把学生带入教材,带着问题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对教学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
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结合本学期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我就首先指导学生看教材目录,结合历史地图册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明确学习必须抓住的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写完这篇教学反思,觉得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掌握记忆技巧。我们知道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
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历史
教学中,我应力争尝试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如:分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以及引导学生记忆纲要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教给学生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
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还应继续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学
历
史
教
案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第四篇: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中的古今联系
人类社会总是从落后向进步,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还得追根溯源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就要联系当前重视法制建设,就要加强对韩非的法家思想,、建国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国《人权宣言》、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等史实的联系学习。又如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由此引导学生追溯联系“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强租新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中英《联合声明》,洗刷了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香港在近代失去了,在现代却收回了,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在建国初又没有能够收回呢?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篇: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在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感觉问题比较突出地表现:
第一,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给学生高中学习带来了较大的适应,因此而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功能作用、分层推进、框架构筑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和较好的协调机制。课程设计的功能目标和实际操作中的功能发挥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从教学管理层到教师操作层,都难以站在高屋建瓴的地位来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强烈的责任意识面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来弥补这种学习困境。
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结构呈现,应该是高中历史模块式教学和学习的基础。但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缺乏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整体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加之中考历史学科比例有限和整个社会对历史教学在塑造人的教育中的功能认识偏差,致使初中毕业生的通史知识浅薄,历史学科学习简单,历史意识没有形成,所以,不足以驾驭高中模块历史知识学习的重任。模块教学的跨越性和初中历史学习的浮浅性,造成学生历史知识系统缺失。第二,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一方面同一类知识过于集中而造成单调性;另一方面,千篇一律的结构模式,虽然对帮助学生完整认识一个历史主体性问题具有优势,但学生在学习之后总很容易导致学生大脑疲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专题性的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浅了不理解,深了“啃”不下来的局面。事实上学生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鉴于这个问题是由于教材编写所决定的,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排除这一问题。
在教学环节实施中,其一,解决好单元间的逻辑关系;其二,确认好单元和新问题;其三,可以应用以点带面的施教手段,突出代表性的知识教学,训练学生迁移性思维,提倡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教研深入到难点突破、科课程开展疑问预测,应对举措等微型问题
第三,高中新课程的知识内容加深了,难度加大了,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更加深入了。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地理学上的:第四纪冰川,地质力学等。政治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逻辑学、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音乐美术方面的古典音乐、印象派绘画等。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在同时期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不具备这份“资源”,历史教师又不具备这份“资本”,使历史教学很难吃透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教学时效很显然受到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