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减负增效,快乐课堂
减负增效,快乐课堂
减负的关键是增效,而增效的关键在课堂。高水平的教学必然是高效益的,高效益必然会带来轻负担。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增效减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备课,用教师“增负”换学生“减负”
教师要反复的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组织结构。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为了保证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多花时间,做好课前准备,让教师的“增负”来换回学生的“减负”。这样,老师在上课时才能按照既定目标,把这些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巧妙设计,聚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在新授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的主体作用。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有了学习的喜悦和乐趣,就不会有“重负”,而且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增效”。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做基础。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设计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一环。练习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难易适度,适应学生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基本练习题和稍有变化的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还要注重练习题的趣味性。学生新知识建构了,不等于技能就形成了,练习及练习课就是在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技能,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 1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它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就会在心理上觉得轻松快乐,这也是心理上的减负。
三、静心回顾,注重课后反思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教学做好铺垫。而批改在作业后也要认真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师自身的努力,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让数学课堂洋溢着快乐!
第二篇:课堂减负增效
向45分钟要效益——
对课堂“减负增效”的几点想法
据《扬子晚报》报道:2010年江苏南京许多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身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见《扬子晚报》2010年8月18日A7版)其中竟然出现数名女生绝经、男生患有前列腺炎等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问题。通过对多位就诊的准大学生的诊断和询问,医生初步判断造成这些准大学生“健康问题总爆发”的原因主要是高中学习阶段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乱服保健品等等。
虽然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全国并不是十分的普遍,但是它仍然将盲目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目标、忽视学生健康成长的这一中学应试教育的痼疾赤裸裸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如何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一面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下降,一面又是高校招生评价标准发展的严重滞后,两方面的现实在学生身上发生了冲撞和扭曲最终酿成了那些本应该欣喜和自豪的准大学生们的悲剧!一时间“减负增效”又被各界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本人并非学者亦非专家只不过是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所以不敢妄谈新教改,只是根据平时在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来谈谈关于课堂肩负增效的几点浅薄的看法供大家商榷。
首先、学生学习要“增效”,教师首先要“增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引导作用的好坏和促进作用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负担的轻重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
低。其实,“减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关键的问题出在教师对“减负增效”内涵的理解过于肤浅,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要“增负”学生才能真正的“增效”。这就是说,教师应在“备”字上花更多的功夫。
1.教师备课应在初期制定合理而高效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本学期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教学内容、时间安排、检测与评价、培优补差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制订教学计划时就应该熟悉生物课本各个章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备每一课时,都应该以本章节教学要求和目标为指南,要思考本课教学该如何去实现这一要求和目标,从哪个角度,从哪个侧重点去实现它,当然这就要吃透教材内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教学用书”中本课的“教学建议”与章节教学要求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生物学科教学才能系统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落实“三维目标”。在开学之初我们就教学计划的制定召开了教研会,结合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在参考各位课任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教学进度计划,并制定了相关的备课计划和备课制度,使得教学有据可循。
2.教师备课时要以学生为本。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对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水平各不相同,因此教学的设计过程也应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生物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历的实际情况,从而确立恰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指导方法上要多准备几手“绝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
游刃有余,切实实现本课、本章节教学要求和目标。
3.生物教师备课时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抬头“远望”,把课堂教学与高考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经常研究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并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高考考点,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常见考题的解题思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在备课上下足功夫,才能保证在课堂教学上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实现“课堂增效”
学习小组是一个很好的“减负增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它犹如一个组织机构,层层负责,监督促进:组员对组长负责,组长对老师负责;教师监督组长,组长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视班级具体情况而定每组人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和教学实际的需要一般8人一组为好(然而班级人数较多,这需要更加细化学习任务)。分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另外身高、视力、性别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在此基础上分为异质学习小组和同质学习小组。异质小组的核心成员由占小组成员一半的优生组成,另一半则由后进生组成这样既能够实现优生之间的强强联合又能注意学生成绩好和差之间的合理搭配。同质小组则主要由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中等生组成,另外推荐一名组织、学习能力强和乐于助人的同学为组长以监督和促进本小组的学习活动。
2,组内互动。确定学习的内容,老师通过帮助,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互动。然后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和展示、总结,老师做最
后的评价,找出不足,给予指导,再由组长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此外,应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为了激发各个小组的积极性,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结果由老师做最后评价,然后给优秀者以表扬,给不太理想者视情况给以鼓励。
4,经常找这些组长谈话,了解情况,以示重视,予以鼓励。最后、教师角色的转变,增进“课堂增效”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必须在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是否教得好,而应重在学生是否学得好。因而,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思考。学生回答出正确的问题答案时,要思考,思考他是如何回答出的,是看了资料书还真正理解了;学生回答出现漏洞或偏差时,要思考症结在哪儿,怎样帮助这类学生理解;大面积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或理解出现“冷场“时,应思考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调动学生类似的生活体验,还是及时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改变现状„„只有时刻思考,才能使整堂课高效地运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行之有效解决问题。
2.教师要要时刻关注学情,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死抱着《教学用书》和“教学设计”不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尽管在备课时设计得再精细、再巧妙,都不能完全符合课堂中发生的新变化。任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都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而产生的。在教
学过程中,要随着学生学情的动态变化,灵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变化。
3.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在公开课时做做样子,只能让人看起来热闹而起不到切实的效果。其实不是,关键是看教师怎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前,应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参与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不要只问“是什么”,而应重在思考、回答“为什么”。这样,在合作小组中知识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帮助,带动其余的成员有激情地学习,从而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4.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生物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生物,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学好生物。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生物学科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产生学习兴趣。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
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三、语言学知识的运用,既是鼓励,发展学习兴趣。运用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方法与技巧,要用得得体,恰倒好处,教师就得要从学生的品质和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灵活综合运用生物课堂语言艺术。教师还必须加深理解、丰富联想和增强体验,语言必须做到思想明确、意图清楚、生动形象。生物课堂艺术是充满情感的语言,学生乐于接受。要把语言运用淋漓尽致,还要重视它的“科学性、简明性、形象性、交际性、工具性、贯穿性和艺术性。”
我想如果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那么我们提倡了很多年的“向45分钟要效益”的理想与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减负增效”的教改目标也就能真正落到实处了。以上就是我对“减负增效”实现途径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各位领导批评和指正!
第三篇:营造快乐课堂实现减负增效
营造快乐课堂实现减负增效
夹浦镇中心小学 颜永康
现今很多学生在音乐课上由于乐感不够好、唱歌的音准不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等原因经常收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而导致心理负担很重。音乐原本应该是人们减压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反观小学音乐教学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上音乐课,并没有把音乐课当成是减轻心理负担的“乐园”。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快乐课堂,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感受轻松、快乐,从而真正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要营造快乐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实现减负增效。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教案,营造轻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伊始迅速进入教学情境。宽松的教学氛围能够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可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
2、教师赏识的态度、激励的语言、严谨治学的精神都是和谐民主氛围形成的催化剂。教师在教学中,切忌对学生严厉的批评,造成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在教学中应赏识学生的“创见”,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想象丰富,课堂上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具有创意的想法,对待这些“创见”,教师要抱以赏识的态度,充分肯定,大力表扬,是学生敢于大胆参与想象;尊重学生的“异见”,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对于某教学内容存在质疑和“异见”实属正常,教师对待“异见”要尊重、支持,尊重学生就要重视他们问题中的合理因素,让他们养成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宽容并纠正学生“误见”,学生是发展的人,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肯定会出现错误,对待这些“误见”老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及时点拨纠正。
二、因材施教,实现减负增效。
学生音乐学习的水平参差不齐,有好有差,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有一定音乐基础、谦虚好学且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单利用课堂教学可能无法满足他们学习音乐的要求,这时就可以通过各种兴趣小组,如合唱队、舞蹈队、器乐小组等使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发展;而对于那些自认为音乐基础好、比较骄傲的学生就不能纵容他们,而在必要
时让他们失败几次,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于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要积极鼓励,并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适时的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别给予他们不同难度的任务,选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增加教学的效率。
三、给学生一个平台,实现减负增效。
在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和成年人一样都有成功的欲望,即使是一个在老师、同学眼里一无是处的学生,一旦在某项事情上取得成功,他的一生或许就会因此而改变。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把这种机会更多地留给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得到表演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注重素质教育而给学生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也不能因为要减负而放弃素质教育,放弃音乐教师的职责。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责,尽自己所能,上好轻负担高质量的音乐课。
第四篇:减负增效,高效课堂
减负增效,高效课堂
减轻学生负担,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是老的不能再老的话题了,减负的口号也已经喊了多年,可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我们的学生们依然学得很累,且缺乏失效。经过再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后,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健康健全发展。
教学无目标,就如旅途无路标,根本不知道去向如何,就更谈不上有效了。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你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进而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正确地确立并落实“三维目标”,不仅能够达到知识认知、思维训练、健全人格的作用,而且能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健康健全的发展。所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落实三维目标,对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个性课堂
在新课改的潮流中,新颖的教育理念,多样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总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觉,不知不觉中教育界“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时代已经悄然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各领风骚两三年”了。我想表达的想法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人不能给课堂教学制定一些硬性的评价指标:比如一节课只能讲15分钟,课堂气氛一定要“热闹”,教学手段要花哨,教师表演要唯美,否则就是失败的课堂。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作为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打造张扬自己个性特长的理想课堂,而不应该是邯郸学步或千人一面。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静下心来,潜心设计,精心琢磨每一堂课,就一定能不断进步,呈现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和谐课堂。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信息通过多彩的图象、声音、图表、文字等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传统教学方式不便于或展示效果不好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以学生发展为本,营建理想课堂。
课改的方向就是关注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卢梭曾经说过:“上帝在造了一个我之后,就把这个模型打碎了,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唯一的一个我。”我们的教育对象各具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灌,教学关系就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置学生的需求和感受于不顾,“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为中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总之,要打造理想课堂,并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努力学习,勤于反思,不断积累经验,大胆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科学的、和谐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秩序和氛围。
第五篇:聚焦课堂减负增效
聚焦物理课堂减负增效
——关于“121”物理课堂改革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综观时下林林总总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究其基本思想,无不体现三大原则:聚焦物理课堂,着眼学生,减负增效。其基本理念是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极准确地诠释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获取。可以这样说,没有那一种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其生长的现实土壤。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借鉴了许多成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吸收先进的物理课堂教学理论、思想,反复研究,验证,最终形成了富有十一中特色的“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建立学生学习小组,4—6人为宜;教师准备三案,预习案—教学案—检测案;课时三段式:前十分钟落实预习案,交流展示;中间二十分钟实施教学案;教师精讲指导点拨,最后十分钟实施检测:做到堂堂清。
课前准备:深化集体备课机制,把住“三案”的脉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已形成了一些比较固化的操作流程:如“六定”,主备人发言,小组讨论等。但针对“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集体备课这一课前准备环节与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有一些显著的变化:以往的集体备齐绝大多数只关注教学设计或教案的编写。“121”模式需要备齐“三案”;以往的集体备课准备教作为重心,关注“怎么教”,“121”模式要求以备学为重,关注“怎么学”;以往集体备课强调教师物理课堂教学是否重难点突出、突破,“121”模式强调学生物理课堂学习是否“双基”过手,同样是集体备课,同样是明确的学习内容,但准备时的角度,重心发生于明显的变化,这是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与更新。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备课中得以凸现和落实。
在“三案”设计中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再进一步就是如何用好教材的思考与研究了。在《高效物理课堂导演案设计》一书中强调:“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那么在备“三案”时该如何用好教材呢?首先,确立课程意识,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把师生都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思考;教师是怎样的风格特色,学生是怎样的学情
等等都是要思考的。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教师中的教学非常好,教师已就照搬甲的教学流程,但效果却很差。这就说明教师已缺乏了课程意识。第二,确立新的教材观,用活教材。基于教材只是一个普高较好的例子,所以它未必处处适合具体的学情。所以,集体备课时可以大胆运用教材以外的“活教材”。例如本次赛课中沈桃老师的设计就大胆地用了学生生活作教材,实践证明这一“教材”远比教科书更令学生喜欢。学习效果也更好。再谈谈“三案”准备中的预习案设计。作为集体备课,预习案设计时应首先明确预习案的功能。我认为预习案的目的是引导和督促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可把预习案的功能细分一下,举物理学科预习案为例:①旧知,引出新知的导入功能;②诊断,测评功能;③明确“双基”功能;④提示学习目标功能;⑤培养学法功能等等,只有明确了预习案的功能之后,才能结合具体的课型和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的预习案。这是我们集体备课时应重视的一个主要方向。
课前准备时一个比较系统的问题,要真正为优质高效物理课堂服务,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以引导集体备课的深入开展。
物理课堂进行时:完善评价机制,灵活实施“三案”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减负增效”,从观课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它形象概括为“三度”特征的体现:深度、宽度、热度;以物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转换上体现为:导演、演员、裁判。但不管是以哪个角度出发来评价一堂课,都必须是建立在一堂课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上。
预习案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
(一)课前适用预习案学习自主学习,可以翻阅拥有的教辅资料,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问题,但必须强调独立完成。
(二)预习交流展示阶段,在每堂课前,由学习小组组长组织交流,教师组织展示评比。
教学案:充分利用物理课堂上有限的20分钟进行精讲、点拨、指导。检测案:每堂课最后10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尽可能 完成检测案上的训练,并予以讲课和评价。形成及时检测,马上反馈,不堂课弥补的机制。
当然,“三案”的实施只是大体在时间上进行划分。在物理课或文科教学中,可以合并预习案和教学案,在实施教学案的过程中落实预习案的展示与评价。实践证明这也是最佳形式。
“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必须做好物理课堂评价。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是该模式功能最大化的关键所在。如果把检测案的评价作为一堂课终极结果评价,那么,“121”物理课堂模式更加强调前30分钟的过程性评价。这
一过程性评价着力于学习小组的功能发挥程度评价。学习小组功能发挥程度与物理课堂“三度”特征相联系;当教师指令到达学习小组时,学习小组对指令的落实状态是符合指令内在要求的,则相对体现不同的角色。我并不赞同学习小组在任何时候都只体现物理课堂的“热度”:即热烈的讨论甚至大声的辩论,也不是持续不断地抢肤浅甚至豪无价值的教师随口问,满堂部,过分赖子“热度”的评价会使学习过程少了思考,内化的根基。所以,评价小组学习时,还要看小组学习的“深度”。即小组学生的思考能力,思维品质如何,更重要小组学习的“广度”,即小组学生是否能够有独立的见解和倾听,借鉴的学习精神。学习小组的有效性其实是需要从“三度”上加以评价和引导的。
当然,作为教师是物理课堂的驾驭者,不容易从“三度”上判定学习小组的功能发挥得怎样样,但可以从师生在物理课堂上角色的转换上评价自己的“121”模式。先谈谈教师的角色问题:在落实“三案”时,教师是导演,也是裁判,既要组织教学,也要对学生的学作出裁判,在实施教学案时,教师更多的是担当导演和演员的角色。此时教师对物理课堂的预设不仅要烂熟于胸,更要忘情地投入到演出预设内容,只有教师真情投入到演出预设中,才能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物理课堂角色也是三种:导演角色,外在是学生小组学习时的任务分配,内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尝试问题的思考和对所学知识能力的重组,优化甚至内化:演员角色,外在是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种种活动形式,内在是学生活动时的内心体验。更加强调在活动中的物理课堂生成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裁判角色,外在的是讨论与辩论,甄别是非对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什么是最好的或最正确的,而不是模模糊糊。
物理课堂评价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评价是课改的必由之路,“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成败也取决于学习过程评价是否能落到实处,实现学习小组过程评价仅仅是开了头,要走得更远,还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过程评价体系。
总之,“121”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催生的,从实践中,师生确实初步体验到了轻负责,高效率的成功与快乐。但在我们欣喜之后,也应清醒地看到当中存在的一些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因为“物理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