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苏菊
浅谈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
临泽县城关小学苏菊
新课改已经提倡了多年,怎样适应课改要求,上好一堂语文课?这已成为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预习。充分的课前预习是学好课文内容的基础所在。农村任教几年,最使我忧虑的是学生课前从不过问课文内容:字词关不过,课文内容不清,课后习题不思,这样一来,老师的讲授自然成了“天书”!试想在不闻不问之下何以解得玄奥重重的天机。究其实质,乃学生课前不预习所致!其中,固然有教师是否严于督促之因,也不免有学生是否主动预习之过。至少,对课文内容梗概应有所了解吧!若能这样,授课中就不会出现一问三不知,不问全不知的被动局面了。
二、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里的备课,并非单指备教学内容,更指注重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潜心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应深入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与思维差异。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们所面对的几十位同学,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他们的思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同一问题的认识,领会程度也有所不一,教师切忌一鞭子赶,一把尺子量,而应针对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能力差异,精心设计面向全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教纲,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才有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这一切,在一定程序上都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深度。
三、导入。导语力求新颖,生动,有创意贴近学生生活,揪住学生的心。课前3-5分钟的导语,若设置得法完全有可能调整学生课前不良心态,集中学生注意力,水到渠成的把之引入课文内容。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导语设置切忌漫无目的,随心所欲,一定要找准与课文内容的切入点、流溢口,顺理成章导渡学生入文海。
四、正课。这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法与学法。总的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交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叶澜教授曾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若真成为“驯兽式”的活动,那又何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众多教改呼声中,教师与学生定位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只是导向,服务者,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听真正主人。教师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除了要了如指掌教学内容,娴熟驾驭教材外,还应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体做到:“准、活、精、能”这四个字方针。
准: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科学性,思想统一,杜绝知识性错误。
活:气氛活跃,方法灵活,启发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精:课堂教学联系紧密,时间合理,语言精练,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不说无关的话。
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表情艺术与体态语言,力求感染,引起共鸣。当然,若能辅以风趣、幽默、飘逸、洒脱的教学风格则更显完美。总之,一句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这是上好一堂的关键所在。
五、作业。作业是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据此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因此作业布置也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只图批改方便上,而布置一些答案唯一的作业,而应注重作业的生活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因为,学生是人,而且终究要成为社会上独立生活的人。通过作业引导,使其早日走近、认识生活是有深远意义的。再则,“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设置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作业,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所学知识,将会受到新的启发。还有创新。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型的人才,需要的正是创新,就作业这一不足道载的环节来说,也应体现创新。如:与其让学生抄“荒漠、戈壁、足球、老人、报纸、电视”这几个词,还不如让学生用这几个词写一段话或编一则故事。可见,在作业布置时,不能过于单一化,而应从多方面出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以上我从预习、备课、导入、正课、作业五方面对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作了一番浅析。要上好一堂高效、实用的语文课,还是得认真钻研,不断反思,互相切磋,这才是真正的良策。
第二篇: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要认真备课、上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课前备好课。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选择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运用好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活动起来,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第三篇: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定稿]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赴邹平县黄山实验学校听语文观摩课有感
2010年3月28日,我们一行8人来到黄山实验学校听课、学习。报告厅外面微风习习,春意融融;报告厅里面学习、探讨气氛浓厚,构成一幅和谐、上进的画面。
一天下来,我们一共听了6节语文课,一节点评课,虽然有点累,但受益匪浅。有很多东西也让我更新了自己的认识,感觉到自己距离真正的语文教学很远。现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常言道,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这几位老师的课时,她们的语言大部分亲切,自然,并且比较简洁,准确。她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把课堂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荷叶圆圆》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与大自然,感受各种小动物在荷叶上的嬉戏,《冬阳 童年 骆驼队》又引领在座的学生和老师回到了80年代的老北京,感受那一份淡淡的回忆和忧伤,《画风》让孩子们从课文走向生活,锻炼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太阳是大家的》通过激情四射的男性教师特有的魅力把学生们带入了朗读的美好境界,《美丽的小路》中如诗如画的语言让学生们懂得只有爱护环境才能有美好的生活。
二、处理把握教材
几位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曹森林老师紧紧抓住题眼,从“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给孩子渗透“世界是一家”的思想;潘珊珊老师抓住“葡萄沟葡萄的多、美”,步步深入文本,让孩子从语文上感受到异域风情;王芳老师注重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不仅学会语言,还会使用语言,例如学习“显”一字,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你还知道什么情况下能用上显得”;“风来了,她把什么藏起来了?”„„这些环节的设计,都会引领孩子走进文本。又不仅仅是与文本对话,很好的实现了“课文只是例子”的教学设计。
三、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用这种自读自悟的形式。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刘爱霞老师《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刘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这些事件背后蕴含着什么?但或许应为时代的久远,孩子们没有这种体验,感受不够好。
四、评价语言
说起评价语言,印象最深的是曹森林老师,他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没想到你们的字写的这么好,相信读课文会更好”“你把老师的激情都点燃了”。还有王芳老师的“孩子,你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风的存在”“孩子,你学会读书了”。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第四篇:怎样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一)源头活水——学生提前预习的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简单了解文章大意,课堂教学中就能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只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二)、一步三探——教师教学探究的深入扎实
1、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课时,识字学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份内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对于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
不按教学规律办事。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分清主次我觉得很重要。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2、对学生学情的详细掌握
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3、对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
“教”的反思是指导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写好课后记、单元后记、学期总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
第五篇: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有人说:走过了春,便难忘春的嫩绿;走过了夏,便难忘夏的火红。教过语文的人,方知教语文的酸甜苦辣;才去思考怎样才能教好语文。几年的语文教学给我的感悟是: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叶澜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和情感是水*融的关系: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也就是触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必定像艺术家那般拥有一颗充满激情的心灵。要教好语文,不仅需要理性的思想和思维,同时更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感性的人,充满情感的人,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一篇篇的文章都是有血有肉的,太冷静就不能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学生也就很难产生共鸣。如教《小音乐家扬科》,板着面孔讲恐怕就不能把真正的情感表达出来,讲扬科第一次摸提琴的过程时,即使眼睛里没有充满泪花,但也不能面无表情。所以说,在课堂上,我们只有让自己先感动,而后创造出美好的情景,才能够使学生动情地学起来。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充满智慧的。他不仅能够合理充分对课堂作好各种预设,更善于随机应变地把握好课堂的生成。因为语文教师不单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只有具备了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质,具备了深远的文化意识、文化视野和文化阐述能力等文化底蕴,才可以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出口成章,才能胜任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才能使文化的教学成为一种自然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一次评课时所说:“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来自老师的精彩,老师的精彩来于他的智慧。”
再次,语文教师应该是真诚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学科,是为学生的生命奠基的重要学科。科学是求真的,人文是求善的。因此,我们信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另外,课堂教学不同于舞台表演,看重的是一个过程。看教师怎样激励学生的兴趣,怎样把握课堂的生成,怎样智慧的引导学生。还课堂以真实,允许不完整。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探索,充满了尝试,也充满了失败的过程,我们老师不必和自己过不去,崇尚自然才是人性化的追求。语文教师只有满怀真诚,才能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才能给予他们生命的激励,才能唤醒他们灵魂深处最真、最善、最美的那一部分。
教育就是一种影响,让我们以我们的激情、智慧和真诚唤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快乐,体验生命的幸福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