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
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治和组织保障。
第二篇: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发展战略,把城乡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采取有力措施,整体推进城乡社区建设。2007年,完成了中心城区城市社区网格化布局,奎文区等4个单位被表彰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2009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诸城市等8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城乡社区建设问题,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标准》、《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办法》等文件,对城乡社区建设模式、功能定位、建设标准、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市县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将城乡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坚持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检查,半年一观摩点评,1
强力推进。建立起以财政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机制。全市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276个,卫生服务中心1234个,计生服务室1149个,社区警务室1254个,慈善超市1276个,图书电子阅览室1206个,室内外文体活动场所163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451个。城乡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达627平方米,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
探索创新发展,构建城乡社区建设新模式。积极适应城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广大居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解决城乡村居规模小、分布散、投入难、发展难、社会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在城市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在农村推进“多村一社区”建设模式。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就是以主要干道和街、路、巷、河为界,以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纽带,整块调整和划定社区,呈网格状分布,平均规模达到3000户、10000人,形成无缝隙、全覆盖、整齐划一的社区地域和空间架构体系。农村“多村一社区”模式,就是遵循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于资源整合、方便群众生活,以2公里为半径,农民步行前往社区服务中心不超过30分钟为原则,将5-8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班子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村作为中心村,形成“2公里〃半小时”社区服务圈。农村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功能定位是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社区内涵,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一是深化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倡树“民需我帮、民困我助、民呼
我应”的社区服务理念,全面实施温馨细腻的亲情式服务,创建社会治安良好、生活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健全、精神文化丰富的和谐社区。二是积极推进城乡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把城乡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从原村(居)委会中剥离出来,折股量化到人,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三是加快推进“合村并点”。通过加强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鼓励和吸引社区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完善三个体系,全面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一是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和自助互助服务的有机衔接。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推行信息采集、首问负责、事务代理、限时办结等制度,实施“一站式”服务。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社区兴办便民服务项目,全市建立社区便民超市1112个,农资超市980个,农机维修点874处。积极开展群众性自我互助服务活动,实现共驻共建,注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2700个,发展社区志愿者10万余人。二是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中介服务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架构。在规划建设城乡社区中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推行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直接选举,不断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体、社区代理员为补充和社
区志愿者相辅助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人,一人多岗、一岗多责。采取政府买岗、公开选聘的办法,落实“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多渠道选配社区工作人员,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报酬按一定标准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实现党的领导、政府行政管理和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强化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居民会议、财务事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社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
注重实践效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我市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对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融合。三是推进了城乡基层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四是促使政府职能和工作重心向社区下沉,促进了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五是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潍坊市民政局 董德才)
第三篇:坚持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武南和谐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就业促进武南和谐发展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人民政府
(2007年8月14日)
我镇是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辖1个街道办
事处,8个社区,17个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316人.其中城镇人口30138人,农业人口27178人,人均占有耕地1.97亩,农村剩余劳动力8261人。
近年来,我镇以“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和谐发展”为目
标,认真落实省市区关于城乡统筹就业的文件精神,加大城镇就业再就业力度,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已安臵下岗失业人员99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79人,灵活就业30人,每年农村劳务输出7500人(次),创劳务收入2700万元。基本实行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和零就业家庭成员有1人就业,农村户有1人劳务输出和劳务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全镇经济繁荣,政通人和,和谐发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
我镇是一个城乡结合镇,是原武威铁路分局所在地,城
镇人口的90%属铁路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家属。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就业,镇上从四个方面加强社保和劳务工作:一是机构人员得到加强。镇上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务经济工作站,8个社区设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抽调和选配了思想 1
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5名干部,8个社区从再就业人员中选配了16名社保和劳务协管员;二是工作经费给予充分保障。镇上每年对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务经济工作站经费给予支持,为社保所和社区添臵了办公设备,三年累计拨付经费24万元。干部外出培训、考察学习、联系业务等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证。三是办公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镇政府积极主动加强与铁路部门协调和联系,建立了长期互助合作关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使8个社区办公用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平均面积达20平方米;四是工作措施得到完善。在全镇8个社区17个村开展了零就业家庭和劳动力调查,建立了劳动力信息库。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奖惩措施,有12名爱岗敬业的信息员得到奖励。
通过努力,实现了经费有保证、办事有专人、办公有场所、工作有措施。
二、挖掘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为了促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确保社会稳定,镇上采取积极的就业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一是通过挖掘社区公益岗位,主动联系14家驻镇单位,先后在政府机关、公安、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开发保洁、绿化、治安巡逻、社保、低保、计生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安臵178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二是政府补贴2/3养老基金,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有3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三是依托武南工业园区和小城镇,抬起“龙头”,摆好“龙尾”,鼓励私营企业吸纳城乡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2365名城乡劳动力在华源肥业、金叶麦芽、宏达超市等69家私营企业实现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8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63人。四是利用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有45名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商贸、餐饮、修理、养殖、运输。五是积极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积极联系劳动部门为5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
通过挖掘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的目标。
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从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调查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时间,更重要的是缺乏各种就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输出后只能从事一些粗、重、脏、险等苦力性工种,收入比较低,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因此,加大他们的技能培训尤为重要,我们一方面鼓励引导务工人员到各种技校接受培训,另一方面在全镇各村选送了46名应届高中毕业生,由政府或个人出资,送往黄羊技校、武威职校进行用工单位急需的电焊工、修理工技能培训后,输送到用工单位,受到了用工单位的普遍好评。天津电力建设公司负责人在谈到武南的民工时说:“武南的民工能吃苦、技术好。”今年我们继续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定向培训、定向输送,实现从“苦力型”向“技术型”的转变,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和能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的目标。
四、狠抓劳务输出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面对人多地少、农民收入正处在一个艰难爬坡阶段的现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做什么的问题,我镇在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劳务输出工作,既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把劳务输出作为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载体。特别是成立劳务经济工作站以来,政府面向广大的劳动力市场,抓宣传、抓服务、拓渠道、树品牌,全镇劳务输出实现了四个突破性转变:一是由自发性、分散性输出向有组织、大规模输出转变;二是由季节性、临时性输出向长年性、稳定性转变;三是由苦力型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四是低收入向高收入型转变。
镇上在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工作、制度“六落实”的情况下,在17个村8个社区聘请了48名劳务信息员,制定了工作制度和责任目标。对工作人员和村(社区)信息员
专门进行了培训,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对村(社区)劳务信息员,镇上拿出资金予以补贴,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明确了工作人员和村(社区)信息员的工作职责,配套完善了目标管理、责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年终严格考核奖勤罚懒,使人人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
镇劳务经济工作站成立以后,首先对全镇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对复退军人和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大中专学生等特殊年龄段的新增劳动力和其他剩余劳动力分年龄、分特长、分需求建立了用工档案,为有目的劳务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使用工单位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输出。在此基础上,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与市、区劳务部门的联系协作。镇劳务经济工作站与市、区劳务部门建立了亲密友好、互利共荣的合作关系,市、区部门提供的大量可靠用工信息被我镇所用。二是及时准确地发布用工信息。镇村(社区)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发布栏,及时向社会发布各方面用工信息,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的务工需求。仅今年上半年发布信息138期362条。三是在“走出去”下功夫。镇主要领导多次到本地金业麦芽、宏达超市、裕华木业、华源肥业等商谈用工情况,到外地企业考察了解用工情况。四是在“请进来”上求突破。利用原武铁分局驻镇优势,邀请哈密工务段、张掖工务段、武南车
务段等用工单位领导到武南来洽谈用工业务。五是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镇上借助过去带领群众到新疆打工摘棉花的基础,主动联系用工单位,与新疆农六师芳草湖农场三团、新湖农场一团、玛纳斯县联系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通过有组织输出和自发输出,每年输出摘棉工近2000人。
通过加强劳务输出,实现了输出一人,富裕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