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内容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中国十几亿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水平、平衡
中共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提出了生态建设的任务;第二,把民主法制建设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不仅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拓展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三,对各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一、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而且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很高,但是人均GDP却很低,还不足一千美元,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还只是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线。而且人均数不等于每个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大体上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进入小康,还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两个因素,到那时将可以实现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这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是要绝对贫困现象的基本消除。这一点正是党的十七大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达到小康水平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发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二、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指解决了衣食无虞的问题,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达到丰衣足食,温饱有余。需要指出,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当时还远没有得到解决。至于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所以十六大报告讲小康时使用的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发展要走“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发展经济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解
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一指标的实现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提高,逐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
另外还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应该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由高耗低效污染型转向低耗高效环保型发展,由产业、分配、区域、资源、生态的失衡转向相对均衡发展。现在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所以要用“发展”取代“增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因此,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三、建设平衡的小康社会
发展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水平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总体上说,从地区看,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则比重小;从城乡看,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从收入差距看,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所以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另外还要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发展机制,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步推进的建设目标透出的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建成小康社会发展
【正文】
2012年11月8日至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含义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的是“强盛中国”;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的是“幸福中国”,目标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
(一)一字之变,表明进入新阶段
十八大主题明确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报告的第三部分更是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从“建设”到“建成”,虽只是一字之变,然而其寓意却极为深远:它表明了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次大会将“建设”改为“建成”,表明未来十年的基础条件、目标任务、历史方位与以前有所不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一字之变,宣示了目标实现的可感知性
十八大将以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过程并无定型,结果则必须是具体而微、可感可知的,这就让人民深刻感受到小康社会的真实性。
(三)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的“总量”改为“人均”的表述,并加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目标。“两个翻一番”的新指标,体现了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并重。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再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的指标更科学,更让人信服。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指标,这一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这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也反映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宗旨,就一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处的现状
我们之所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还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国际现状
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正孕育新突破,世界经济正在调整、变革,变化的本身其实就是机遇,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机遇转眼即逝,挑战长期存在,关键在于主动寻找机遇,善于抓住机遇。
(二)国内现状
1.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科技实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2.国内有广阔市场,扩大内需、城镇化的提升均将提供巨大潜在的经济需求,中国人口众多,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会有很强的需求拉动。
3.我们有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既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又会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有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有着强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腾飞富强的向心力,团结奋进,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夺取新的胜利。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全面”,“全面”包含了两层重要含义:一是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它不仅仅是要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面进步;二是小康社会所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就当前而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难点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换句话说,没有发达的农业作支撑,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稳固的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民的普遍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因此,“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切实有效地解决,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一)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综合生产能力很薄弱,农民纯收入增长不稳定。
从十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上看,工资性收入和畜牧业等收入稳步发展,而农业种植业波动较大。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收入就高。如遇到旱、涝等灾害,收入马上就减少。大旱不能抗,大涝不能排,农业发展还摆脱不了大自然的桎梏。
(二)科学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科学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有的科技水平已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加之科技部门人员本身传授方式、方法或掌握的程度受限,以及农民自身的科技知识低下,不适合当今科技步伐,在生产上还存在弊端。出现一些农业问题,农民不懂技术防治不了,科技部门又受人力物资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帮助农民逐一进行解决。
(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等隐形的农民负担制约农民增收。
农用物资价格上涨,使得农民生产成本的扩大,也直接减少农民的纯收入。农民收入不增加,生活水平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也很那实现。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措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巨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这就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及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
(一)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是时机深化重要
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得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性”,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
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目前,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同时应该看到,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的生活标准还很低。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
4.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是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5.积极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我们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使人民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
(二)社会
社会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社会的协助,社会应全力配合国家,大力支持国家政策,践行国家政策,以
(三)家庭
(四)个人
1.,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知识,在学校里培养一定的能力,掌握好必备的技能,为以后走出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打下良好基础。其次,我们应该了解社会时事,高度关注党中央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并且积极响应。最后,尽自己的一份薄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虽然我们还是学生,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我们也可以做一些事,比如积极宣传环保并以身作则,在学校参加或组织一些开拓创新的活动等。
3.会需要我们当代青年发挥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我们都知道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也就是要不断地提高青年的创新能力。我们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必须将个人的力量融入集体的智慧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有了较高的个人素质,还不一定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事业来说,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个人的理想,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保一致,将个人的才智融人集体的智慧之中,集体的力量才会更加强大,伟大的事业才能得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也会因此得到升华。因为个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力量只有结合集体之合作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力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注释、参考文献)
第三篇: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古人对社会的期望;“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这是近代农民对社会的期望;而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这些期望交融发展,让我们的社会有了更高的追求——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在最近的中共十八大上,更是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既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又立足现实、切实可行,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这个目标明确了党未来发展方向,是共产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为中国社会带来又一轮新改革。
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考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据统计,从2003年初至2011年底,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从生活质量到民主法制,从文化教育到资源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大方面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提高。以“生活质量”为例: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67%,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为38.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平方米,均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实现程度为98%。同时,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
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在10年间均有明显提升。专家指出,按照2000年到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的速度,中国完全有希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满怀信心的奋斗,一同去建设我们的国家,为实现建成全面小康贡献我们的力量。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我国,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问题仍然明显。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国情、省情的认识,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真正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作为经济、资源和人口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创造性地制定实施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规划、政策、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业整体性跨越。当前,进步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各种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也着实不少,还有一些发展条件的制约,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着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确保到2020年我国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些充满温度的语言,凸显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必须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关注民生,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抓住重难点加大力度进行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要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把乡村经济建设提到更高的程度上来。
此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更具针对性,突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地位。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8年,形势逼人,任务紧迫,十八大闭幕的那一刻,也就是我们倒计时的开始。在这阶段,我们一定要全面的把握机遇,勇敢的面对挑战,坚定科学发展观,从而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中国十八大是是社会完成向前迈进的助推器;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总动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新战略高瞻远瞩,新目标催人奋进。
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宏伟的事业总在不断奋进中腾飞,壮丽篇章总在不断奋斗中续写„„
我们期待,全面小康社会在我们面前展现;我们相信,我们终将见证中华民族的腾飞!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五篇: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他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并用“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精神文明的小康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
党的十七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更重视民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
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是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120多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全县人民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沛县的实际描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使得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43.7亿元、增长43.8%,全面进入小康进社会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2011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4.3%;实现财政总收入31.25亿元、增长3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4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19.6%。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3个转化50%”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突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倍增、创新型经济突破、特色园区成长“四大推进计划”,全力打造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
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二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完成汉之源公园、滨湖路、沿河生态整治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沿湖开发战略,打造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为文化插上旅游翅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加大千岛湿地开发和微山湖度假区建设力度,拓展大旅游,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带动大商贸,着力打造沿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
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只要全县上下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县人民共谋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