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课 题名 称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樊灵艳
课题负责人单位:黑林镇中心小学
课题 立项 级别:赣榆县教育局
课题设计论证
我校《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经赣榆县教育局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向大家汇报本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和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变更与新的课型的出现是不由人们主观意志决定,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步入了稳定、高速的发展轨道。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扩大了人们的交际空间,迫使交际活动更加频繁。口语交际作为最理想的交际方式,它的意义得到人们充分认识与肯定。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期社会人的必备素养之一。
然而,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操作仍存在诸多误区,与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极不协调,大部分教师仍把“口语交际”课简单地割裂为“听话”课、“说话”课。本课题旨在引导教师准确理解“口语交际”本质内涵,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操作策略与模式的引导。让“口语交际”课堂真正体现学科
特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流,逐步实现在交往过程中灵活、机智地听说和应对,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中,形成倾听和表达的能力,在不断的分辨、归纳、评价中发展思维,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认识水平,同时养成学生认真倾听、礼貌交际、懂得合作等良好的交际习惯,形成文明和谐地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言语交际就无法进行。因此,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因而本课题的研究着重在双项互动上下功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只有双项互动、只有口语交际的双方或多方都处于互动状态,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生、生生只有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沟通,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会高涨。教师把对学生的指导、生生、师生评议,努力方向,优缺差异,有机地融合在交际中,精心设计教学,渗透宽松和谐的交际氛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才会有说的自信和欲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引导学生发表一点新思想,谈一点新见解,说一点与众不同的看法,不要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
方向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清楚明白并有礼貌地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
第四,研究关注口语交际的反馈和评价,通过分辨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口语规范,语言习惯,听说态度,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并且在互相评价中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话题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
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激发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也易于交际,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口语交际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把动手与口语交际结合起来,还可以采用讲故事说见闻,进行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2、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尽可能真实,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师要注意创设交际的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地回归常态,还原生活,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交际,提高训练质量。
3、强调双项互动。互动是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特点,教师要认真设计,采取多种形式,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学生由交际的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
4、注重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好语言习惯。
口语交际课是语文课,语文课主要用来学习语言的,口语交际课主要用来提高口头语言水平,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此外,还要加强
在交际中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规范和发展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要任务。
5、广开渠道,提供机会,鼓励学生主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口语交际课,除了利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之外,教师还要关注语文课以外的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自主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总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及交际中情感态度,良好语言习惯的能力培养,能整理一套提高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改变以往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教学写做水平,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
(2)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情境的创设
(3)农村小学口语交际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4)农村小学口语交际中情感的运用
(5)农村小学口语交际的评价
四、课题研究实践的主要途径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的重要途径:第一、坚持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题材说话并评议,使口语交际习惯化;第二、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第三、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谈感受,讨论重点环节,就不同意见展开争论,发现收获,相互交流;第四、联系
生活,展开活动,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第五、拓展语言积累,如吟诗、诵词、说说妙语佳句,谈天说地,展开课外阅读等让学生快乐、自由的表达;此外,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活动及日常学习生活都是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可让学生在常态下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针对广大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疑惑,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进行问卷,走访调查,来定论研究。
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课堂教学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实验法:选择相同年级,不同班级进行跟踪教学实践,比较差异。测查法:在阶段实施结束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测查评价,对比研究。
行动研究法:边实验边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行动中,对课题不断探究,总结、完善。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1)方案设计、修订和论证
(2)查阅文献资料及材料收集
(3)成立课题组,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
(4)开题论证。
2、实验阶段(2009年5月—2010年11月)
开展研讨或观摩会等,全面进行研究,完成必要的研究内容,做好中期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全面总结,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撰写专题论文和总结性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等。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一直以来,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便得到了我校众多教师的热心关注,此次参加课题研究成员均为我校教育教学精英,具有较前卫的教育理念,同时,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探索。近期,我们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细致分析、多方探讨、论证,提出了口语交际的研究课题,并建立了相应的课题研究的制度,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七、课题成果表现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2、学生成果展示资料
3、课题研究报告
第二篇: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 :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个性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谢辉
课题负责人单位: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宋翟坨小学 课题设计论证
我校《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个性化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是经卢龙县教育局批准立项的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向大家汇报本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正在处于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或者存在交际困难,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在入学初已经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进入小学则是由日常用语转向自觉的有目的地“交际”,开始系统的学习如何组织语言,因此着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口语表达比书面语言表达显得更直接、更个性、更重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要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还包括口语表达。但是,从清末语文独立设科到现在,口语教学可说是坎坷百年,直到现在,语文教学偏重读写训练而忽视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就本校而言,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真正体现说话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没有看到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是学生重要的人生需要,不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很少努力去创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对话”的情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说话的内容设置、表达方式等方面,老师往往以成人化、常规化来统一组织学生,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导致在后来的写话教学中,学生就做不到“我笔写我口,我笔诉我心”,如果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观念不更新,方法不改革,就会导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因此,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培养个性化方向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密切结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立足于本校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应力图综合运用儿童心理学与认知理论中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理念,创设有利于激起学生交际的课堂氛围,组织有吸引力的语言,使学生乐于交际,善于交际,以此激发学生持久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课题将在当前鲜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当前口语交际培养的阶段性成果为切入点,更切实的为服务与有关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理论的研究作铺垫,选择多种渠道,呈现丰富的内容,凸显开放的模式,是对口语表达训练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利于促进新课程的建设,充实现代课程理论。
三、课题的界定
有效性:主要是能通过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的教学。
口语表达个性化:是指学生的口语具有期望中的个性特征,在规范丰富的基础上能我口抒我心,不雷同,有真情实意。
“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个性化发展的策略研究”着眼于培养小学生乐于倾听、善于表达的能力,并能克服与人交谈时的心理障碍,进而达到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的研究。
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四、课题研究假设
如果教师作一个因势利导的守望者,勤于思考,把说的训练扎扎实实地在教学中开展起
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因为它不仅发展了学生地创造性思维地能力,而且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单纯听的被动局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祛除了以往的乏味,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的情趣。
五、课题研究的变量
(一)自变量:低年级学生。
(二)因变量:口语表达个性化发展
(三)干扰变量的控制:
1、实验教师:严格按照课题实验方案执行。
2、对突发事件做好记录,及时改进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标)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改革口语交际教学方法,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能文从字顺,感情真实地选用适当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想说:创设口语交际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都有说话的内容,都有说的兴趣,都有想说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
2、敢说:学生有了想说的欲望,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所想到的勇敢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加强各种训练,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胆识,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口语交际的信心,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感受口语交际的快乐。
3、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要求说话完整、通顺,不重复;要求交际时积极主动,态度大方,即表情、手势和姿态等自然,不拘束,有礼貌、有耐心;要求随时纠正学生的汉语语调等。
4、通过本课题的学习研究,促进自己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做个科研型教师。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研究课题《低年级学生口语表达个性化发展的策略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
1、从小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口语交际中表达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学生开口大胆地说话的习惯。
小学阶段儿童仍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水平还很不成熟。《课标》中的1—2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阶段目标中有一点强调:“让学生有表达的自信,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如何根据小学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理属当然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最基本内容。
2、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与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读说”就是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提高,知识面广,视野开阔,学生口语表达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而理性水平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口语表达的条理性与层次性。因此可以说这两者与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密切联系。
3、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活动化、实践化研究。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提高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最重要落实到实践当中,本课题将设计多种活动方案,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当中,调查研究活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将推出一组新方案即如何让学生与社会对话,实践在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有质的提高,有根本、显著的体现。
4.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语言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唱、游戏、边沿等方式,增加口语交流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积极参与。
5.示范考查评估。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口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评价依据;重视阶段性评价,按学生口语掌握程度举行等级评价,重视终极性评价,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并向家长汇报。评价与学生评优挂钩。
总结以上内容,第一项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点;而第二项将会为课题研究提供操作依据,它是理性的分析;第三项则是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我们也将会在这一项目的研究中获得最终的成果。
八、课题实施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进行具体操作。
1、文献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课题研究,以便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调查法: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4、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然后总结经验。
5、经验总结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反思、探讨,及时总结归纳,为形成教科成果积累丰富鲜活的经验材料。
(二)课题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年6月。
(1)讨论课题研究计划,进行课题规划。(2)学习相关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及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根据分工开展实施活动。根据方案实施研究。(2)课题组负责人将参与整个实施过程,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3)课题组将定期收集活动方案,实施教案,学生说话写话案例,研究论文等进行整理归档。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力争课题研究更科学、更高效。
3、总结阶段: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
(1)收集整理实施研究的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存档。
(2)总结实施情况,撰写实验总结报告,接受专家对本课题实验的评审验收。
九、效果检测
1、教学检测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导向。期中、期末考试只是结果评价的一种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整体发展状况,特别是在情感态度、能力发展等非智力因素评价方面,显得捉襟见肘,所以我们要否定和取消以期中期末考试为唯一衡量标准的评价方式,而是将考试、课堂活动、社会生活实践、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2、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学习兴趣等进行记录,作为学生学期评价的的重要依据,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学生成长发展档案。
3、用问卷的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相关动态。
十、课堂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案例选编、论文、课堂教学
分析总结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关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目标制定及呈现方式;
一、二年级的教学策略及方法,评价体系与方法,口语教学的一般管理方法。
十一、课题研究人员及条件和保障 课题负责人:谢 辉
课题组成员:王淑慧 张丽艳 刘 静 张小坡 刘立军
李敬一 栾文丽 王 宁 李 霞 鲁庆波
学校对课题组工作大力支持,低年级的教师配备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理论功底较深的中年教师,还有干劲很足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教研组活动及平时的切磋,教学相长,取长补短。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办公室的近水楼台,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我校图书室有种图书资料,课堂实录,教学杂志,借阅方便。
第三篇: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范文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贵州省仁怀市实验小学
熊顺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一、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交际话题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这样的话题使学生无话可说,更没了交际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面对课文中较为脱离农村实际的话题,我常常进行变换,让学生就身边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异常活跃,既达到了“用教材教”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了当地资源。
二、创设情景,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1、关注日程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乐于表达。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面带笑容,先用“嗨,孩子们,早上好!”的问候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然后向学生们作自我介绍:“我叫×××,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朋友。我喜欢看书,也喜欢唱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和小朋友在一起,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呢?”学生们的眼睛亮亮的,扬起小手,抢着要发言。我就抓住时机,走到一学生面前,握住他的手说:“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吗?”接着又提出如“你家有几口人”、“住在哪儿”、“你最喜欢什么活动”等问题,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介绍自己。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交流,我又让同桌之间相互对话,把自己想问、想说的都告诉对方。这样,原本陌生的面孔在交流中熟悉起来,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口语交际,课堂气氛热烈而融洽。这样的情境,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更为他们日后与人成功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2、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我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间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同时,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观察、想象及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春天。看春天金灿灿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绿盈盈的草和迎风飘扬的柳条上的小嫩芽。阳光下、花丛中,学生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入心田。“花儿笑了,在等小蜜蜂来亲嘴呢!”“风儿像把大梳子,你看,它正把柳树姐姐的长发梳啊梳。”优的学生还编了一首儿歌“草儿穿着小绿裙,花儿戴着红头花,树儿披着绿衣裳,雨点唱着滴答歌。”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解除了学生的束缚,使他们的言语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们对这些亲眼所见、亲手所画的景物有话可说、友情可表,从而使口语交际真实、有趣,达到一种较为完美的境界。
三、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农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导致说话时磕磕巴巴,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师生互动,重在指引、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
2、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式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优长效性。短短的45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
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
第四篇: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教师:莫桂芬
单位:忻城思练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要求。“口语交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经过几年探讨,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发资源,整合教材,提供学生喜欢的交际话题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例如第十一册《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字吗》,农村的学生对电脑并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更没了交际的兴趣。《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支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于是,我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2.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激发学生交际的动机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其间语言住处交互来往,呈双向或多向互动状态。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体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切中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2.1 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容易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2 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课,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从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3 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购物讲价》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顾客和售货员),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在农村缺乏课件的情况下,模拟社会生活实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3.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在农村,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3.1 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感冒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
3.2 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
3.3 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他个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学生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出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4.关注过程、积极评价,激励交际信心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4.1 定优秀,感受成功。口语交际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4.2 鼓励落后,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常讲些科学家、伟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
第五篇:《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新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原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提法的改变既是社会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催发的结果,也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为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口语交际”进行了分析,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强调工具与手段。研究者认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演讲、评析、说日记、辩驳、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自由议论、争辩问题等。
(2)强调目的与目标。研究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交际上,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坚持目的与工具的统一。研究者认为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的重要性,或者将“听”和“说”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把他们看作孤立的两个方面来培养。新的《语文课标》(2001年)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把听说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即“口语交际”能力来培养,符合人际交流的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理念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功用体现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条相通的道路,言文一致就畅行无阻,言文不一致则滞塞难通。口语发展到畅行无阻的高度,是长期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①、语言的习得与形成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将外界的语言信息接受过来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输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将输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词符号与相关的神经网络组块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具有表象意义或抽象意义的双重编码,从而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将输入的信息经过选择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维工具的心理机制,也即输出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外部环境的信息或者说社会交际语言输入个体后,只有在大脑神经网络具有相应的解码结构时,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每一个神经网络组块都及时的接受外界信息符号。该信息符号又被感知和加工成初级编码储存,并且将初级编码的信息与整个认知系统联网,形成完整的信息编码输出。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所以,社会交际语言就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经过输入输出过程,从而使个体的语言习得和形成的。社会交际语言为个体所习得和形成,这就使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培养和发展的基础。
②、口语交际中语感形成的心理依据。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口语交际中的语感,体现为对口头语言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以及灵活顺畅的运用口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是指一种言语心理行为,也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语感作为一种言语心理行为,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有一种极值效应即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取最大的语言信息。这种极值效应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这种迁移是建立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淀的基础上的,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通过迁移,成为语感的重要特征。语感是个体经验的心理迁移。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言语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图式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语感和其它认识过程的显著区别就是它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认识过程,还在于它能将这种理性和思维继续升华为一种理智的感性和思维。也就是说,感性既包括感性的成分,也包括理性的成分。语感形成的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图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感图式是言语形式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有序、规则的言语结构。语感图式的这种有序性是由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决定的。语感图式是言语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语感图式对于言语主体支配和使用语言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准备,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智力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经验活动在个体心理中的对象化。与人们的心智能力和心智状态紧密相关。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内容是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记忆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记忆力对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保存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的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记忆力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东西总是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思想,他必须借助一种媒介或工具将他的思想表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则就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东西必定是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的。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思想材料的体现,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状况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状况的晴雨表:思维周密时,表达就有条理:思维敏捷时,表达就很迅速;思维清晰时,表达就很准确;思维混乱时,表达就会含糊;思维存在障碍时,表达就会有吞吐;思维有了缺陷,表达必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知所云。可见,思维直接决定着语言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反映了思维的现实,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开发。②、从思维力与记忆力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力与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力是人们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加工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能力。记忆力是摄入和存储外界信息并保存内部信息的能力。在两者之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下,思维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记忆力的保持与发挥,体现其智力水平。但是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记忆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以记忆力为基础。记忆力对于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接受并存储进足够多的进行思想的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有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瞎想和空想。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存储进大量的记忆材料,才能使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对记忆库中的材料产生触发和联想,才能使我们的思考向广处和深处开掘,体现思维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所以,记忆力对于思维力来说,它是思维发展的丰富而厚实的土壤,只有在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之花绽放盛开,放出异彩。同样的道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记忆力的高低也是不无关系的只有在记忆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后语言才会言之有物、富有见地,体现思维的特点。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既然口语交际能力与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记忆力水平的一定显现,记忆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记忆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的输出更为有效,要使说出的话具有内容,达到正确、简明、得体、流畅的要求,就必须使输入的内容尽量的多。就是说,必须记忆大量的信息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口语形成的语感条件来看,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摄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比输出的要远远大得多,这样才能使语感图式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从语感的形成来看,记忆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导致我国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生见识少。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学校等一些机关单位,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化传播途径,几乎都不存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②、家庭教育差。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无经验亦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③、语言环境恶劣。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农村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①、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有强烈交往意识,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之得以顺利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紧跟时代脉搏的需要。
②、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互动空间里学习语文、识字用字、用词造句、润饰成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交际中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口语交际综合性课堂教学能打破过去传统教学“说”与“听”不能同步的环节,把过去“轻说”“轻听”,重“写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予以否定,同时更能打破学生“守口如瓶”的僵局,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勇气。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写”,相互结合,提高能力,迎合素质教育。
③、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行一旦分离,必能导致活动变形。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把口语和交际结合,避免了孤立的听话、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规范了口头语言,培养的是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使农村学生们对语言的认知、语言的运用、语言的交际结合,增强了农村孩子们对语言的知、行统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听说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1)、学生层面上的目标:
①、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2)、教师层面上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学结构上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①、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识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②、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无边课堂。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教师应当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也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口语交际指导方法情境化的研究。
教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而要上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口语交际课堂评价多元性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采用多元性评价。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的口语交际课堂,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具有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宽松的交际环境和充分的口语表达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变羞于表达为主动表达,变不善表达为善于表达,乃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长足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本课题为契机,推动学校各学科的大胆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6)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7)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8)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2、实施步骤
(1)、2011.9—2012.1 ①、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②、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2)、2012.2—2012.7 ①、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3)、2012.8—2012.12 ①、社会、家庭与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关系的研究。②、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2013.1—2013.7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③、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总结阶段: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成果集。
四、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罗小冬
成员: 徐剑锋
邓诗礼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
敏
成员:肖家明
曾祥娥
黄
静
夏
涛
徐剑锋
邓诗礼
罗小冬
五、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集,课例集(包括课堂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