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第一要务”与反腐败的关系
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认清发展与反~的关系,强化服务“第一要务”意识,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一、服务“第一要务”,必须真正树立发展是主题的思想
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时刻把反腐倡廉放到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去思考。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反~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重要保证。”从这种意义上讲,反~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在环境上,不正之风和~现象,在经济上直接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扰乱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和经济秩序的混乱,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它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思想上,它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败坏风气,极大地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损伤了广大党员干部搞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创造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是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多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预防和铲除滋生~土壤着眼,建立抓源治本等措施着手,从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着力,主动深入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参与重大经济活动,在参与中服务,在参与中监督,自觉围绕中心工作反~,为各地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此,纪检监察机关无论是工作内容的确定、工作重点的把握,还是工作方式、方法的运用,都要把反~工作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为“第一要务”服务,就能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和成效。
二、服务“第一要务”,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一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优化发展环境。要通过深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致力于排除制约、干扰发展的各种消极因素,积极查办案件、开展专项治理、严格执法监察,打击破坏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通过民主评议行风,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促进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促使其转变职能,规范执法行为,悉心营造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要重点在改善政府服务、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环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使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工作、政府工作和改革开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要主动参与重大经济活动,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工程建设、土地出租批租、房地产开发、金融、证券等资金高密集领域,往往是案件多发领域。因此,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建设、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要经济活动,纪检监察机关应主动参与,提前介入,由事后查处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由“灭火”变为“防火”,尽力避免“修起一条路,倒下一批人”、“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悲剧发生。要继续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实践,逐步拓宽工作领域,使纪检监察工作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最前沿,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要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清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现阶段我国~现象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许多空隙和无序状态,为~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机会。二是权力运行过程还缺乏严格的规范,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特别是“事权、财权、~”的运行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容易产生~现象。因此,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入手,围绕权力制约、行为规范、资金监控等问题,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制度,从深层次上消除滋生~现象的条件。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继续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抓好各级行政执法管理权的合理分解设置与规范实施,促进机关廉政效能建设。在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加快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建设,抓好会计集中核算、落实“收支两条线”、推行政府采购等工作,切实管好财政资金。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工作的管理、监督,重点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推行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考察预告、任前公示、集体表决、交流轮岗、述职评议、廉政监察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推行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服务“第一要务”,必须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
在此应有三点认识:一是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近几年查处~案件上看,哪些单位存在严重的~现象,就会影响和抑制群众积极性的发挥,进而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因~使一个企业或单位倒闭破产也不乏其例。加大查处~案件,顺乎民心,合乎~,有利于排除阻碍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困扰,理顺群众情绪,缓解社会矛盾,调动和发挥广大劳动者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辽宁“慕马案”之查处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沈阳市仅土地出让金比上年增加了15个亿。厦门“远华案”查处后,海关税收比前一年增加了60个亿。二是反~是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体制转换过程可能成为~现象的易发、多发期。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商品经济开始趋于活跃,而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尚未通过法制形式严密规范的时候,权力和金钱交易等~行为最容易滋长蔓延。”反~是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在转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集中力量纠正违法违纪行为,保障现有体制的相对健全。三是反~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有效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已成为新一轮抢占发展先机的第一竞争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铲除~滋生的土壤,大力整顿经济发展秩序。如果一个地区,执法部门随意执法,大搞权钱交易,这样的环境,还有哪些商户前来投资,势必被市场经济无情抛弃,发展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查案中我们也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既要着力于案件的突破,又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既要看业务工作成果,又要看是否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否为促进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既要坚决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要严肃查处严重干扰破坏改革开放的违法违纪案件;既要坚持独立办案,又要积极争取在党委领导下的各执法执纪部门的通力合作,拓宽案源渠道、突破违纪案件;既要树立反~持久作战的思想,又是积极主动地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篇:浅谈“第一要务”与反腐败的关系
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认清发展与反腐败的关系,强化服务“第一要务”意识,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一、服务“第一要务”,必须真正树立发展是主题的思想
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时刻把反腐倡廉放到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去思考。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反腐败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重要保证。”从这种意义上讲,反腐败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在环境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经济上直接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扰乱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和经济秩序的混乱,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它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思想上,它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败坏风气,极大地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损伤了广大党员干部搞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创造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是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多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预防和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着眼,建立抓源治本等措施着手,从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着力,主动深入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参与重大经济活动,在参与中服务,在参与中监督,自觉围绕中心工作反腐败,为各地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此,纪检监察机关无论是工作内容的确定、工作重点的把握,还是工作方式、方法的运用,都要把反腐败工作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为“第一要务”服务,就能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和成效。
二、服务“第一要务”,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一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优化发展环境。要通过深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致力于排除制约、干扰发展的各种消极因素,积极查办案件、开展专项治理、严格执法监察,打击破坏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腐败行为,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通过民主评议行风,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促进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促使其转变职能,规范执法行为,悉心营造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要重点在改善政府服务、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环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使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工作、政府工作和改革开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要主动参与重大经济活动,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工程建设、土地出租批租、房地产开发、金融、证券等资金高密集领域,往往是案件多发领域。因此,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建设、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要经济活动,纪检监察机关应主动参与,提前介入,由事后查处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由“灭火”变为“防火”,尽力避免“修起一条路,倒下一批人”、“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悲剧发生。要继续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实践,逐步拓宽工作领域,使纪检监察工作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最前沿,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要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清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现阶段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许多空隙和无序状态,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机会。二是权力运行过程还缺乏严格的规范,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特别是“事权、财权、人权”的运行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因此,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入手,围绕权力制约、行为规范、资金监控等问题,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制度,从深层次上消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条件。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继续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抓好各级行政执法管理权的合理分解设置与规范实施,促进机关廉政效能建设。在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加快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建设,抓好会计集中核算、落实“收支两条线”、推行政府采购等工作,切实管好财政资金。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工作的管理、监督,重点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推行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考察预告、任前公示、集体表决、交流轮岗、述职评议、廉政监察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推行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服务“第一要务”,必须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
在此应有三点认识:一是反腐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近几年查处腐败案件上看,哪些单位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就会影响和抑制群众积极性的发挥,进而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因腐败使一个企业或单位倒闭破产也不乏其例。加大查处腐败案件,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有利于排除阻碍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困扰,理顺群众情绪,缓解社会矛盾,调动和发挥广大劳动者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辽宁“慕马案”之查处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沈阳市仅土地出让金比上年增加了15个亿。厦门“远华案”查处后,海关税收比前一年增加了60个亿。二是反腐败是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体制转换过程可能成为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期。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商品经济开始趋于活跃,而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尚未通过法制形式严密规范的时候,权力和金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最容易滋长蔓延。”反腐败是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在转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集中力量纠正违法违纪行为,保障现有体制的相对健全。三是反腐败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有效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已成为新一轮抢占发展先机的第一竞争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大力整顿经济发展秩序。如果一个地区,执法部门随意执法,大搞权钱交易,这样的环境,还有哪些商户前来投资,势必被市场经济无情抛弃,发展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查案中我们也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既要着力于案件的突破,又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既要看业务工作成果,又要看是否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否为促进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既要坚决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要严肃查处严重干扰破坏改革开放的违法违纪案件;既要坚持独立办案,又要积极争取在党委领导下的各执法执纪部门的通力合作,拓宽案源渠道、突破违纪案件;既要树立反腐败持久作战的思想,又是积极主动地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地方党委如何抓好第一要务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紧紧抓住、抓好这个“第一要务”,把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国富民的必然要求。近年来,xx市委紧紧围绕“强市富民、发展xx”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抓好党建促发展,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加快发展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
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党建工作理念,坚持一切着眼于发展。积极引导各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党建工作理念,强化发展意识,在抓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先、以发展为重,对有利于发展的事情优先考虑,对阻碍发展的问题及时解决;强化服务意识,把加快发展中的难点、热点作为党建工作的突破口,为加快发展营造氛围、培养人才、集聚力量、提供保证;强化效益意识,破除党建工作是软任务、难出政绩的思维定势,确立党建工作不仅能出凝聚力、战斗力,而且也能出生产力的效益观,最大限度地把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促进发展上来,用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来检验党建工作,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了脱离发展抓党建、忽视党建抓发展的错误倾向。
完善“系统配套、运转协调”的党建工作机制,坚持一切立足于发展。健全和完善一套系统配套、运转协调的党委工作机制,是促进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强化各级党委“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完善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全市形成了“党委集体抓,书记带头抓,班子成员分工抓,责任部门共同抓,党务干部专心致志抓”的新局面。在完善和落实公正选人用人机制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群众公认的民主推荐机制、公开透明的干部考察机制、注重公论的干部评价机制、公道择优的干部任用机制、公平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公正严明的管理监督机制,逐步构建一套围绕“第一要务”来评判和使用干部的工作机制。在完善和落实反腐倡廉长效机制上,我们积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极探索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制度规范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查案惩处机制、干部保护机制、廉政责任机制,逐步形成严格教育促使干部“不想贪”,严格管理促使干部“不能贪”,严格监督促使干部“不会贪”,严格惩处促使干部“不敢贪”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党建工作方法,坚持一切服务于发展。主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大党建工作力度,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积极开展创建“六个好”党组织和“双增双比双联”活动,使党组织和党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提高了地位和威信;主动适应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建立了“一岗(党员先锋岗)、一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一站(党员联络站)、一校(社区党校)”为主体的社区党建活动体系,有力地推进了街道党建工作向社区的延伸和发展;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探索新形势下抓党建工作的新方式,通过建立“党建联系点制度”,把党建联系点作为党建工作的示范点,先后培养、推广了一批致力于发展的先进典型,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注重立足于实际,着眼于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党建工作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活动载体,通过开展“村会协作”活动,引导市、县技术学会和科研机构与村里签订“村会协作”协议,开展有偿技术协作,既为科技人员提供了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也让农民群众学到了实用技术,达到了科技与农业结合、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合作双赢的目的。
构建“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的党建工作格局,坚持一切有利于发展。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是党建工作服务于发展的切入点。近年来,我们紧扣发展这个主题,着眼于拓宽党建工作,为加快发展构筑平台,着力于构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使党建工作在服务发展中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一是全面推进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为重点的思想建设,在形成加快发展的共识上下功夫。深入把握发展这个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观念武装党员干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发愤图强的责任意识,在全市上下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发展、求真务实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全面推进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重点的组织建设,在提高发展的本领上下功夫。在领导班子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根据各地各部门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职能,区分不同情况,注重把熟悉经济工作、善于抓项目、用心抓落实、得到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和重点经济部门,并引导各级领导班子真正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成为致力于发展的领头雁,从而使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整体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推进发展的职能得到了更有效的落实。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发展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尤其注意根据xx市是农业大市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家园的特点,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探索并组织开展“农业155”服务网络建设、“双带双创”、“双培”、党员创“大户”等活动,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
三是全面推进以培养、吸引、使用为重点的人才开发工作,在增强稳步发展的后劲上下功夫。针对作为欠发达山区在招才引智方面存在的问题,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探索“构筑平台,招才引智”、“借脑发展,借梯登高”等柔性引进方式,吸引了不少“两栖型”、“候鸟型”高层次人才,为加快xx市的发展献计献策、出智出力。
四是全面推进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在优化服务发展的环境上下功夫。通过开展“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执政为民”教育活动,坚持干部“驻村夜访”制度,提高行政服务中心服务效能等,下大气力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了重视发展环境、注重服务形象的良好氛围。
五是全面推进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制度建设,在提供促进发展的制度保证上下功夫。各级党委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管全局、把方向、议大事、用干部、抓落实,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和宏观决策上,努力做到扭住中心不放松,抓住机遇不放手,遇到困难不低头,加快发展不停步,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四篇:发展是党的第一要务
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一重要论述,从党执政兴国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的重大意义。”
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它既指经济发展,又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诸多内容,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要务,通常是指最重要而又最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大意义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人类全部历史和全部活动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对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作过精辟论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重要内容,并强调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谈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也经历过不少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严重自然灾
害等各种严峻考验,党中央始终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我们党能够执政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就必须抓好发展。一是生产力的先进性是在发展中保持和实现的。只有正确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推动生产力以较快速度、较高水平向前发展,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二是文化的先进性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实现。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只有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是人民利益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坚持“三个代表”就要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前进中问题的关键。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党中央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重要思想。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也要看到,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靠发展,只有抓好了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才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显现出蓬勃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是一项艰巨而又宏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要实现这一要务,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实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人民的富裕与否、科技水平的高低,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实力的强弱。不首先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不可能缩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缺乏相应的物质基础。换言之,只有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当前,我们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就业压力较大;二是农民收入增长较慢。要靠发展才能不断缓解就业压力,使经济增长率高一些。新的就业岗位是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第三产业之所以能多吸纳就业者,是因为人民的收入水平将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上升,从而人们的消费支出总额将增长,消费结构将相应地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也就发展起来,并相应地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较快地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改良品种,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见,农民收入的增长归根到底也只能在发展中实现。此外,还应当认识到,财政收入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带动的关系。只有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财政收入才能稳步增长。我国前进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依靠国家投资来解决。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投资起主要作用。有了国家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西部大开发的步
伐就能加快,农田水利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有资金保证,而这正是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提高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所必不可少的。其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是从较深的层次考察发展问题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发展首先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上,但绝不是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应当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上,落实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们革命的目的,也是建设的目的;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进步的目的。应当承认,现阶段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正面临许多新问题,如地区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差距较大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等。所有这些前进中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经济和社会能不能协调发展,地区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均收入差距问题能不能逐步解决,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内在要求。进一步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包括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包括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是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法律、思想、人才等方面的保证,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智力的充分发挥,必将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第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观,要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汲取一些国家发展中的教训和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包括治理已被污染的江河湖泊,对重点区域和流域进行综合开发整治,节约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这不仅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当前我们在环境和资源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为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创造了物质条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总之,只有从上述三个不同的层次来全面理解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落实到行动上,我们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浅谈公务员的义务与反腐败的关系
浅谈公务员的义务与反腐败的关系
自1870年现代公务员制度在英国确立起,世界各国纷纷效仿英国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从主体上说,腐败的主体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务员,而不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则给腐败提供了生存空间,必须对公务员体制进行改革,也只有加强公务员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才能促进公共行政和服务的透明。
一、公务员反腐的意义
公务员腐败制约着政府行政事务的正常进行,危害到国家的社会安全和广大群众的利益,也阻碍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公务员反腐败,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是公务员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一)公务员反腐有助于完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这些职能需要良好稳定的权力运行机制加以辅位才能实现。首先,公务员反腐可使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减少,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现象的发生,促使政府部门信息市场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和监管市场的运作;其次,公务员反腐使政府或政府与利益集团、共同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减少,保障人民的切身合法权力,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进步;最后,公务员反腐加强了监督体系,权力运作公开,政务透明,直接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公务员反腐能减小政府行政执行成本
公务员腐败在经济上直接体现出的是贪污受贿、挥霍浪费、日食千金、公款旅游和赌博嫖娼等,这些有形的经济腐败会造成政府行政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消耗财政支出,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中,每年支付的贿金超过一万亿美元。公务员反腐方面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政府经费的辉煌,减少“寻租”行为,减小政府的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可减少由于公务员腐败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市场监管不利导致的商业价格机制失调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经济调节不完善引起的市场滞后等。
(三)公务员反腐能更新公务员队伍的面貌形象
在行政的过程中,公务员个人行为往往代表的是整个公务员队伍,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公务员为政不廉、为政不勤、无所用
心、腐败堕落,人民群众就不会视之能为人民服务的好官;相反,公务员反腐能使得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当中廉洁奉公,着实为广大群众的利益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中国国家公务员体制改革历程
总体来说,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历程就是公务员预防腐败机制不断深化的历程,公务员体制改革的思路,同时结合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时间的具体状况加以创新,回顾中国国家公务员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准备阶段(1984年8至1986年底)。改革起草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通过对机关干部人事管理公务员制度的总结分析,建立了确立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思路,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实践中调整公务员权责体系,此次改革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行政腐败日趋严重的问题,尝试从政府公务人员内部入手解决腐败问题。
第二阶段:决策形成阶段(1987年至1988年4月)。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正式推行公务员制度打下坚定的基础,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此次改革确立了国家公务员作为主体的身份,为有效打击和预防腐败明确了主体。
第三阶段:试运行阶段(1988年4月至1993年9月)。通过成立国家人事部,将公务员制度逐步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公务员体制改革伴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此次改革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条例中初步规定了公务员预防腐败的相关问题,为下一步法律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确立推行阶段(1993年10月至2005年4月)。全国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制度化不断加强并辅以多方面支持使我国公务员素质不断加强,职责更加明确。《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等细则法则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务员作为国家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心,严格惩治公务员腐败问题,强调公务员源头治腐败的问题。
第五阶段:发展完善阶段(2005年4月至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立法形式得以确立,公务员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公务员职业化发展出现苗头,同时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等现象,表明公务员预防腐败机制在不断完善。
从公务员制度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在公务员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务员反腐败取得了一定得实效,改革从公务员的进口、出口以及考核等多方面加强了管理,这对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行政管理的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但是由于传统人事行政的影响,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以及体制自身的缺陷等原因,我国的公务员体制改革在反腐败上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务
员腐败仍是国家需要大力度治理的问题之一。
三、国家公务员体制改革的趋势
近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腐败程度已大大降低,而另外一 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也有效地遏制和打击了腐败。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以反腐败为目标之一的公务员体制改革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权力明确化,减少腐败的发挥空间
加拿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国家,但由于此前的 多次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类过细和管理起来太复杂的问题,为腐败埋下了伏笔。为适应21世纪政府行政事务的需要,加拿大又着手新的职位分类制度改革。此次改革是通过量体裁衣的标准,具体职位具体分析,为每一职群职系详细规划,严密整个政府职位网络,使腐败无发挥空间;二是简化制度,在实行量体裁衣标准的同时简化职位分类制度,如相似的工作适用、通用的职位说明书,有利于公务员的流动,避免长久待在待定位置而结下的关系网,减少腐败的生成;三是精化职位说明书,在强调目标管理、工作成果和以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对职位说明书进行修改,使每一岗位都有其精确地权力和责任,遇到工作能明确责任,遇到错误能保证担当,不会出现争相邀功、推卸责任的现象,使腐败发生率下降。
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分析,不论哪一层次的改革,如果不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理顺关系,必然会出现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只有各个部门公务人员的确立明确化,减少权力滥用的现象发生,才能有效地预防腐败,加拿大通过新的职位分类制度改革,设计一整套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职群职系,让政府公务员队伍结构清晰条理,同时辅以精简全面的职位说明书制度的简化,减少了政府机构冗余,职权不分不清的现象,避免出现“多管”“少管”“不管”的情况。
(二)雇员职业化,规范公务员行为
新西兰作为当代“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实验区,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 瞩目的成就。在改革之前,新西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高度集权、高度规范和高度官僚化,然而经过十年的改革,新西兰成功地向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实现了官员是雇员。
新西兰公务员“雇员化”的成熟经验,也为公务员预防腐败提供了全 球性示范的经验。所谓职业化是指以某种特定的、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形成的特定的职业领域,并以此形成的专门知识或技能而形成的特定的职业领域,并以此形成的专门的知识权威和相关的职业操守状态“去政治化”和对职业精神的忠诚是国家公职人员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公务员职业化就职业形成来说,它是在社会分工的趋动下,日益形成一门具备一定职业
准人、职业技能及职业规范的新职业的过程。就公务员个人来说,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维护和内化公务员精神更加专业化的过程。由于国体、政体以及环境的差异,我国公务员体制改革不可能像新西兰这样激进地铺开公务员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公务员职业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三)运作透明化,促进全民同防腐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的“金鱼缸效应”告诉我们在行政的过程中增加 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因权力的滥用而产生的腐败,于是促进公务员运作透明化的政策,如财产申报、政务公开等政策逐渐被各国所采用。
由于腐败大都与权能之间的交易紧密相连,因而对公职人员的财产和 收入情况进行监督是当代许多国家都效仿制定的关于加强政务透明化的政策之一。俄罗斯总统签署总统令,要求公务员每年都必须向公众申报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规定了向税务机关或相关联邦机构人事部门申报的程序,以及向媒体公布申报情况的程序。财产申报制度一方面便于监察机构审核公务员的廉正状况,有利于公众监督,减少腐败;另一方面有了这些财产方面的有力数据,对腐败官员提起诉讼和定罪也变得更加容易。
瑞典规定,公民可以到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查阅1766年以后所有的官 方文件,当局还可以提供复印件;这些国家实行政务“阳光操作”,把政府的行政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有利于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
我国的公务员体制改革可以借鉴国外政府的先进实践经验,用财产申 报、政务公开等政策来促进行政的透明化,降低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防止暗箱操作,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四)行为制度化,注重公务员职业防腐
公务员是一个拥有特权的职业,因此要减少腐败的滋生就必须还原其 普通职业的本性,使其和公司职员一样,对工作职责负责。借鉴国外政府在公务员行为制度化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对实现我国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反腐败目标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从1983年开始,澳大利亚掀起了一场壮观而激进地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这场以“政府市场化”模式为核心的改革,对澳大利亚公共行政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此次改革废除公务员常任制,全面实行合同雇佣,各政府机构被录用公务员签订雇用合同,使“劳资关系法》制约和调节,促进了公务员市场化、职业化,合同聘任制使得传统历史积累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得到释放,公务员一改官的形象成了政府这一特殊公司的职员,不再拥有特权,没有了公务员特殊身份的扶植,腐败自然减少了。
此外,如新加坡的《公务准则》、俄罗斯的《国家公务员体制法》、美国的《国务院官员责任和行为守则》、法国的《法官章程》、《议会工作人员章程》等行为规范严格的约束了公务员的行为,使公务员的行为制度化,对腐败防患于未然。
(五)道德自律化,加强公职人员的内在修养
澳大利亚政府从思想上加强公务员防腐的观念,建立了道德规范顾问 机构,采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的发生提供咨询服务,目的是帮助雇员做出正确的选择。美国同样重视道德教育在防腐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教育应成为计划的核心部分。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提出了行政部门道德教育计划,采取雇员教育与培训。在这一合作的教育培训下,政府领导人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公务员队伍作出了表率。而在领导成员的示范带动下,政府又通过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了廉洁光荣、贪污可耻的职业风范,创造了一个诚实、廉洁的政治环境。
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是解决腐败的重要突破口。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对各级政府官员许多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防止腐败 行为出现。中国公务员体制改革进程中,可以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敦促公务人员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其自律性。
参考文献
1.孙伯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34
2.何永祥.公务员职业化完善的制度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7(4):71
3.王赞云.反腐败语境下的国家公务员体制改革趋势分析.辽宁行政学院
学报.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