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实际谋划未来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文章标题:立足实际谋划未来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立足实际谋划未来
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中共××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项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世纪头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五年来,我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538元增加到2005年的5103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从1585万元预计增加到2672万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776万元预计增加到19261万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275.1元增加到2841元,年均增长17.4。
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稳步推进,棉花生产落实了宽膜带状高密度栽培技术,生产模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棉花面积达到33万亩;林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产业规模和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总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成功抵御2002特大洪灾,取得了抗洪抢险工作的全面胜利。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先后建成了和平广场、班超广场、双拥园、人民公园、商贸城、幸福路步行街和民族风格一条街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了城区主次道路的改扩建,3个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等项目的相继完成,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共获地区级以上科研成果30项,大量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全县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功跨入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顺利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文化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大局长期保持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在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我县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体现新和特色的发展之路,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顺应时代要求、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
——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作风建设,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县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县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发展较快的其他县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仍然比较薄弱,新的经济增长优势还未完全形成,财政收支予盾仍然十分突出。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
——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科学运用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克服和解决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三、“十一五”发展构想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
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初步提出了“十一五”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新和的要求,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快速高效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兴
县和工业强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把新和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经济强县。
(二)工作要求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思路,坚持把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认真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形式和途径,着力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强势,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平台,吸纳全社会资金,促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道路。以资源和产业特色为基础,以现有经济区域为依托,以城市经济为龙头,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和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努力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大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分类指导,促进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奋斗目标
到2010年发展指标预测:全县生产总值达138515万元,年均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9712万元,年均增长4.8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3990万元,年均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4813万元,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2355万元,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达1亿元,年均增长3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730万元,年均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招商引资)五年累计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80元,年均增长4。县城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四)主要措施
1、农村经济
“十五”期间**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是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农业发展战略,用工业化思维来谋划农业产业化,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发展集约化高效农村经济,优化整合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逐步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推进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提升农业的品质和档次,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保证棉花产业发展的同时,形成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种植、林果、畜牧、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订单农业。
发展精准种植业,引进优质品种和新技术,在保障粮食满足本县需求的基础上,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注重提高亩效益。棉花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品质,提升优质棉基地建设水平。
集约化发展高效林果产业。林果业是“十一五”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力争做大作强。把发展质量放在首位,抓好现有30万亩林果业的质量管理,使果品产量在2005年3万吨的基础上发展到2010年的10万吨,保持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林果基地建设步伐,重点发展红枣、葡萄、核桃、香梨产业,形成林果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等已创立的品牌优势,继续申报特色品牌,抓好绿色产品基地认证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和有机果品,提高新和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
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形成高效高产集约化特色养殖畜牧业,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做大畜牧产业。重点发展优质肉羊、肉牛、奶牛产业,把**县建成优质牛肉产品基地,优质羊羔产品基地,以“欣和”卤鸽为代表的家禽系列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城市经济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利用中石油在新和进行石油开发的大好机遇,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利用“西气西用,西油西用,油地融合”的政策支持,做好资源优化和园区建设工作,做大园区平台,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参与新和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载体来抓。依托库车石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及下游产品项目,重点引进发展甲醇、二甲醚、凝析油、合成油、天然气入户和精细润滑油项目,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尽快完成石化企业在新和的立项上马,促进石化经济的加速发展。
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加以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粮食、棉花、林果优势资源,积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我县邻近南疆铁路和314国道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粮食资源,积极开发各种方便食品,发展2—3家年生产规模在500—1000吨以上的食品加工骨干企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棉花资源和现有的轧花基础工业,积极兴办以精纺为主、粗纺为副的棉花纺织基础工业,建成**县年生产规模10万锭以上的棉纺织厂,并将织布、印染和成衣三个方面作为棉纺项目的最终发展目标,促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利用林果优势,积极开发以杏脯、杏汁、杏酱、葡萄酒、鲜梨汁、石榴汁、石榴酒、营养核桃粉、番茄酱、洋葱酱等特色果蔬产品,大力兴办果蔬加工企业。重点抓好10万吨果品加工、5000吨气调保鲜库及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的深加工,实现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拓宽非公有资本投资领域。健全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体系,努力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和政务环境。抓好建立和完善全县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力。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规划,按照“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工业新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在原班超广场、龟兹文化博物馆、龟兹书画院、会展中心等基础上,规划建设托克苏河景观区、龟兹风情园、班超纪念馆、工业小区等亮点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进一步提高城区产业吸纳的集聚功能。优化县城空间布局,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提高城区绿化水平,继续推进城区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档次。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营造人与自然统一和谐。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塑造地区“龟兹故地,西域精萃”的文化板块下,打造**县“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推出“一关三城一舞一窟”文化旅游主线。注重不依行政区划分割龟兹文化,融入地区文化旅游大板块,努力打造较为完整的龟兹文化旅游圈。
3、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人才、资金、政策等良好的运行机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目标,重点突破工业化重点项目、农业产业重点项目。激励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人才成长观,形成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机制和氛围。
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推进办学形式多元化进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逐步建立以公有制教育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加快推进城镇标志性文化工程和群众文化场所建设,使公共文化设施总体上达到疆内先进县水平。建立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继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好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疫病信息网络,抓好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扎实做好创建国家级“卫生红旗县城”的各项准备工作。抓好计生服务大楼项目建设,以“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县”为载体,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职能,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切实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重点保障社会特殊群体与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逐步建立经济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城镇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住宅质量,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5、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大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始终对“三股势力”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工作,立足早发现、抓苗头,力求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十一五”各项奋斗目标。
《立足实际谋划未来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立足实际谋划未来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第二篇:立足实际谋划未来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立足实际谋划未来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立足实际谋划未来
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中共××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项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世纪头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五年来,我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5;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538元增加到2005年的5103元,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从1585万元预计增加到2672万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0776万元预计增加到19261万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1275.1元增加到2841元,年均增长17.4。
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稳步推进,棉花生产落实了宽膜带状高密度栽培技术,生产模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棉花面积达到33万亩;林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产业规模和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总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成功抵御2002特大洪灾,取得了抗洪抢险工作的全面胜利。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先后建成了和平广场、班超广场、双拥园、人民公园、商贸城、幸福路步行街和民族风格一条街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了城区主次道路的改扩建,3个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等项目的相继完成,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共获地区级以上科研成果30项,大量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全县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功跨入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顺利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文化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大局长期保持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在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我县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体现新和特色的发展之路,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顺应时代要求、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
——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作风建设,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县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县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发展较快的其他县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仍然比较薄弱,新的经济增长优势还未完全形成,财政收支予盾仍然十分突出。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
——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科学运用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克服和解决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三、“十一五”发展构想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六届
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初步提出了“十一五”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新和的要求,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快速高效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兴县和工业强县战略,加
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把新和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经济强县。
(二)工作要求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思路,坚持把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认真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形式和途径,着力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强势,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平台,吸纳全社会资金,促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道路。以资源和产业特色为基础,以现有经济区域为依托,以城市经济为龙头,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和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努力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大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分类指导,促进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奋斗目标
到2010年发展指标预测:全县生产总值达138515万元,年均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9712万元,年均增长4.8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33990万元,年均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4813万元,年均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2355万元,年均增长20。财政收入达1亿元,年均增长3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730万元,年均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招商引资)五年累计4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80元,年均增长4。县城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四)主要措施
1、农村经济
“十五”期间**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是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农业发展战略,用工业化思维来谋划农业产业化,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发展集约化高效农村经济,优化整合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逐步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推进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提升农业的品质和档次,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保证棉花产业发展的同时,形成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种植、林果、畜牧、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订单农业。
发展精准种植业,引进优质品种和新技术,在保障粮食满足本县需求的基础上,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注重提高亩效益。棉花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品质,提升优质棉基地建设水平。
集约化发展高效林果产业。林果业是“十一五”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力争做大作强。把发展质量放在首位,抓好现有30万亩林果业的质量管理,使果品产量在2005年3万吨的基础上发展到2010年的10万吨,保持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林果基地建设步伐,重点发展红枣、葡萄、核桃、香梨产业,形成林果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等已创立的品牌优势,继续申报特色品牌,抓好绿色产品基地认证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和有机果品,提高新和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
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形成高效高产集约化特色养殖畜牧业,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做大畜牧产业。重点发展优质肉羊、肉牛、奶牛产业,把**县建成优质牛肉产品基地,优质羊羔产品基地,以“欣和”卤鸽为代表的家禽系列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城市经济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利用中石油在新和进行石油开发的大好机遇,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利用“西气西用,西油西用,油地融合”的政策支持,做好资源优化和园区建设工作,做大园区平台,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参与新和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载体来抓。依托库车石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及下游产品项目,重点引进发展甲醇、二甲醚、凝析油、合成油、天然气入户和精细润滑油项目,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尽快完成石化企业在新和的立项上马,促进石化经济的加速发展。
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加以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粮食、棉花、林果优势资源,积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利用我县邻近南疆铁路和314国道的地缘优势和丰富的粮食资源,积极开发各种方便食品,发展2—3家年生产规模在500—1000吨以上的食品加工骨干企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棉花资源和现有的轧花基础工业,积极兴办以精纺为主、粗纺为副的棉花纺织基础工业,建成**县年生产规模10万锭以上的棉纺织厂,并将织布、印染和成衣三个方面作为棉纺项目的最终发展目标,促进棉花产业化经营。利用林果优势,积极开发以杏脯、杏汁、杏酱、葡萄酒、鲜梨汁、石榴汁、石榴酒、营养核桃粉、番茄酱、洋葱酱等特色果蔬产品,大力兴办果蔬加工企业。重点抓好10万吨果品加工、5000吨气调保鲜库及优质专用小麦、玉米的深加工,实现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拓宽非公有资本投资领域。健全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体系,努力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和政务环境。抓好建立和完善全县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力。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规划,按照“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工业新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在原班超广场、龟兹文化博物馆、龟兹书画院、会展中心等基础上,规划建设托克苏河景观区、龟兹风情园、班超纪念馆、工业小区等亮点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进一步提高城区产业吸纳的集聚功能。优化县城空间布局,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提高城区绿化水平,继续推进城区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档次。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营造人与自然统一和谐。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塑造地区“龟兹故地,西域精萃”的文化板块下,打造**县“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推出“一关三城一舞一窟”文化旅游主线。注重不依行政区划分割龟兹文化,融入地区文化旅游大板块,努力打造较为完整的龟兹文化旅游圈。
3、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人才、资金、政策等良好的运行机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目标,重点突破工业化重点项目、农业产业重点项目。激励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人才成长观,形成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机制和氛围。
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推进办学形式多元化进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逐步建立以公有制教育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加快推进城镇标志性文化工程和群众文化场所建设,使公共文化设施总体上达到疆内先进县水平。建立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继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好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疫病信息网络,抓好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扎实做好创建国家级“卫生红旗县城”的各项准备工作。抓好计生服务大楼项目建设,以“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县”为载体,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职能,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切实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重点保障社会特殊群体与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逐步建立经济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城镇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住宅质量,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5、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大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始终对“三股势力”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工作,立足早发现、抓苗头,力求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十一五”各项奋斗目标。
第三篇:立足实际 谋划未来 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立足实际
谋划未来
用“十一五”规划引领××县经济社会
健康、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中共××县委员会
××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
“十五”期间,××县委、政府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项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世纪头五年是我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稳步推进,棉花生产落实了宽膜带状高密度栽培技术,生产模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棉花面积达到33万亩;林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产业规模和管理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总面积达到30万亩,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成功抵御2002特大洪灾,取得了抗洪抢险工作的全面胜利。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先后建成了和平广场、班超广场、双拥园、人民公园、商贸城、幸福路步行街和民族风格一条街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顺利完成了城区主次道路的改扩建,3个住宅小区、集中供热等项目的相继完成,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科技工作不断加强,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共获地区级以上科研成果30项,大量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全县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功跨入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顺利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文化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大局长期保持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二、取得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在新世纪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我县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体现新和特色的发展之路,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顺应时代要求、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
——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作风建设,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县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县的综合发展水平与发展较快的其他县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仍然比较薄弱,新的经济增长优势还未完全形成,财政收支予盾仍然十分突出。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
——部分干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与发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科学运用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克服和解决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三、“十一五”发展构想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县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六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初步提出了“十一五”发展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新和的要求,围绕建设经济强县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快速高效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科技兴县和工
业强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把新和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经济强县。(二)工作要求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思路,坚持把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认真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形式和途径,着力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强势,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平台,吸纳全社会资金,促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道路。以资源和产业特色为基础,以现有经济区域为依托,以城市经济为龙头,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和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坚持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努力把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大科技创新主体的培育,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坚持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分类指导,促进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奋斗目标
到2012年发展指标预测:全县生产总值
(四)主要措施
1、农村经济
“十五”期间**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是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农业发展战略,用工业化思维来谋划农业产业化,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发展集约化高效农村经济,优化整合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逐步使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大力推进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提升农业的品质和档次,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在保证棉花产业发展的同时,形成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引进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种植、林果、畜牧、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形成订单农业。
发展精准种植业,引进优质品种和新技术,在保障粮食满足本县需求的基础上,以优化品种结构和品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注重提高亩效益。棉花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主攻单产、品质,提升优质棉基地建设水平。
集约化发展高效林果产业。林果业是“十一五”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力争做大作强。把发展质量放在首位,抓好现有30万亩林果业的质量管理,使果品产量在2005年3万吨的基础上发展到2012年的10万吨,保持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林果基地建设步伐,重点发展红枣、葡萄、核桃、香梨产业,形成林果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等已创立的品牌优势,继续申报特色品牌,抓好绿色产品基地认证工作,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和有机果品,提高新和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
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形成高效高产集约化特色养殖畜牧业,引进加工龙头企业,做大畜牧产业。重点发展优质肉羊、肉牛、奶牛产业,把**县建成优质牛肉产品基地,优质羊羔产品基地,以“欣和”卤鸽为代表的家禽系列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城市经济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利用中石油在新和进行石油开发的大好机遇,重点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项目;利用“西气西用,西油西用,油地融合”的政策支持,做好资源优化和园区建设工作,做大园区平台,积极引进外地企业参与新和园区建设,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载体来抓。依托库车石化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及下游产品项目,重点引进发展甲醇、二甲醚、凝析油、合成油、天然气入户和精细润滑油项目,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尽快完成石化企业在新和的立项上马,促进石化经济的加速发展。
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拓宽非公有资本投资领域。健全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体系,努力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和政务环境。抓好建立和完善全县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力。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城市规划,按照“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工业新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在原班超广场、龟兹文化博物馆、龟兹书画院、会展中心等基础上,规划建设托克苏河景观区、龟兹风情园、班超纪念馆、工业小区等亮点工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品牌。进一步提高城区产业吸纳的集聚功能。优化县城空间布局,提高县城承载能力;提高城区绿化水平,继续推进城区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档次。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工作,营造人与自然统一和谐。
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塑造地区“龟兹故地,西域精萃”的文化板块下,打造**县“汉唐重镇,龟兹故里,班超府治”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推出“一关三城一舞一窟”文化旅游主线。注重不依行政区划分割龟兹文化,融入地区文化旅游大板块,努力打造较为完整的龟兹文化旅游圈。
3、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和氛围,建立人才、资金、政策等良好的运行机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目标,重点突破工业化重点项目、农业产业重点项目。激励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人才成长观,形成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的机制和氛围。
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进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巩固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推进办学形式多元化进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逐步建立以公有制教育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加快推进城镇标志性文化工程和群众文化场所建设,使公共文化设施总体上达到疆内先进县水平。建立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继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做好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体质。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疫病信息网络,抓好乡镇卫生院的改革,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扎实做好创建国家级“卫生红旗县城”的各项准备工作。抓好计生服务大楼项目建设,以“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县”为载体,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职能,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切实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重点保障社会特殊群体与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逐步建立经济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社会福利制度。努力扩大就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快城镇安居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住宅质量,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5、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大局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始终对“三股势力”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社会丑恶现象,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工作,立足早发现、抓苗头,力求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十一五”各项奋斗目标。
第四篇:立足实际 科学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田明山
立足实际 科学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沙湾县良种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沙湾县良种场于1960年建场,前身为“沙湾县试验农场”,1962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备案,更名为“沙湾县良种繁育场”(简称良种场),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良种场自建场以来就以繁育小麦提纯复壮为主,繁育玉米单交、双交种,曾远销山西、陕西、甘肃等省。进入八十年代繁育棉花新陆早原种、“三圃田”等,每年为县种子站提供原种30-40吨,到了九十年代达到50-60吨棉种,沙湾县基本形成以种子加工、种子公司经营的良种繁育供应体系,良种场种子繁育保证全县种子供应,对沙湾县二十多年来的棉花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为改变良种场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县人民政府以沙政发(1998)193号文件《关于良种场、县宾馆划属企业的通知》自1999年元月1日起,改制为企业单位。
良种场党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在国营农场开展党的建设有效实现形式,提升了全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基本情况
良种场位于沙柳公路距沙湾县城18公里处,东临尚户地乡、南傍金沟河镇、西依大泉乡、北接农八师144团,南有312国道、乌奎高速公路及北疆铁路,北有呼榆公路,沙柳公路贯穿全场,交通十分便利。场总人口为1270人。常住人口1046人,由汉、哈、维、蒙、藏、土家族等六个民族组成。全场308户,汉族964人,284户,少数民族82人,24户。场辖二个分场、一个试验站、一个卫生所。面积5.3万亩,其中播种面积2.7万亩。全场5个党支部,现有党员48人。全场参加社会养老统筹429人,其中:退休职工153人,在职职工127人。
2009年全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425万元,较2008年增长10.4%,其中,一产达到1683万元,增长10.6%;二产达到3632万元,增长10.2%;三产达到110万元,增长10%。职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8691元,增长5%。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302万元。
2010年,良种场党委、管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自治区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及县委十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压棉、稳粮、兴畜、强林”的方针,紧紧围绕场情实际,积极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场完成总播面积26100亩,其中:棉花8500亩、小麦5500亩、油葵3000亩、红花2900 亩、玉米2700亩、新栽改良枸杞2500亩、饲草料800亩、甜菜500亩、蔬菜300亩、黄豆200亩、小杂粮200亩。推行高新节水滴灌8800余亩。
二、总结三十年来的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过去的三十年来,场党委、管委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多种突发性灾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培植特色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主线,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稳粮、压棉、强畜、扩林”方针,努力打造三个万亩基地建设(1万亩高新节水滴灌建设工程、1万亩枸杞种植规模和品种更换、1万亩优质小麦繁育基地)。突出发展优质高产棉、特禽养殖、特色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实施“科技兴场”战略,坚持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场集体经济得以壮大,职工群众收入稳步增加,全场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全面发展。顺利完成了三十年来确定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期间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小康社会建设实现新的跨越。三十年来期间,全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09年达到5425万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60.8:36.3:2.9调整为45:45:10;企业收入达90余万元;到2009年末,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8691元,年均增长5%。全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二)场经济结构调整更趋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1)按照“压棉、稳粮、兴畜、强林”方针,突出发展优质高产棉、畜牧养殖、特色林果三大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大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配套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压缩棉花种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番茄、红花等经济作物。推进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改造步伐,引进投资实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以枸杞鸡、肉羊、生猪养殖为重点,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配套相关优惠政策,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突出发展畜牧业。
(2)完善农村各项管理制度,切实为职工群众减负增收。近几年来场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良种场管水办法》、《义务工管理办法》、《场务民主管理议事卡》、《良种场土地台账》、《良种场场规民约》、《新建高标准抗震安居工程优惠补助》等各项规章制度,使良种场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正规化、秩序化、档案化。近三年来共补助人畜饮水费用30余万元;减免职工土地管理4万余元;高标准住房补助10万余元;畜牧棚圈补助8万余元。合计52万余元,人均减负510元。(3)畜牧业发展呈现新特点。2009年末,全场牲畜存栏达到15000头,其中:牛500头,羊5000只,猪9500头,家禽:枸杞鸡5000只,肉鸡20000只。2010年成立良种场康利源枸杞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运行模式,与一方天投资公司合作,目前已投入资金60余万元建成占地5000余平米,年出栏10万只枸杞鸡养殖场一所。
(4)依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三位一体”战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林业发展。近年来,良种场党委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依托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突出发展经济林。结合农业用水紧缺,耕地盐碱度高,低产田多的现状,实施以枸杞为主的万亩生态林建设,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业发展。2004年 “红良园”牌枸杞,精包装枸杞鸡荣获了上海国际林业博览会“绿色环保奖”,精包装枸杞鸡2006年通过国家肉类食品质量检疫。2010年全场枸杞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并向国家农业部绿色办申报“红良园”绿色枸杞食品认证。
(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场容场貌发生新变化。为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环境。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三年来共投资180余万元,建成一二分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新建高标准文化广场一座,配齐配套各类健身器材。投入资金150万元,实施了7.5公里道路砂石硬化和5.6公里道路沥青硬 化工程。累计完成职工抗震安居房 80余户,旧房改造19户。投入150余万元完成全场安全饮水工程。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新层次。坚持科教先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场科技贡献率达47%;累计完成教育投入20余万元,全场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分别达到99.8%、94.9%,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改善场卫生所的设施,新建卫生院,全面推行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有效解决了职工看病难问题,全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87‰、9.49‰;电脑普及率由2002年每百人0台提高到2010年的每百人部6台;全场广播电视实施“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98%。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加快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近年来良种场机关、良种场二分场、一分场创建县级文明分场均已通过验收;层层落实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各项防范措施,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顺利通过“四五、五五普法”验收;开展创建安全电力设施保护模范场工作,荣获县级保护电力设施模范场。
实施文明场创建行动,塑造社会新风。以“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建立和完善场规民约,开展五好家庭、文明职工、文明分场争创活动,提高职工群众道德素质。以 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主题,倡导文明新风来端正民风。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农场文化事业,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经济的发展营造了优良环境。
(五)群众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和谐社会建设呈现新气象。全面开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2003年7月1日彻底解决了123名退休职工和135名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2004年7月1日解决了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共16户;2004年7月1日 解决了原五七队非国有身份38人的养老保险问题;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实施对口帮扶,干部职工三十年累计捐款近5万元,看病就医、子女上学、住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民族团结,严历打击“三股势力”、“法轮功”等邪教活动及各类刑事犯罪,社会保持长期稳定。
(六)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三十年来,树立大招商、大引进、大开放、大发展的思想,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取得的成果有完成棉花原种加工厂技改工作100万元,争取自治区国土资源厅《3000亩渔池复垦项目》120万元、争取国家补助资金茂林渠20万元,引进个体老板开发土地10000亩,共计50000余万元的投入资金。
(七)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良种场党委下属五个支部:机关支部、一分场支部、二分场支部、老年党支部、沙龙棉业分公司党支部,共有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9名,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党员占54%。远程教育接收站点二个,一、二分场党支部“三室一场”配套完善,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坚持把党建工作放在全场经济发展大局中来谋划,找准党建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使党建工作渗透、融合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把“三级”联创作为我场党建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凝聚人心、提升人气,促进良种场发展的牵头揽总工程和建立基层政治工作新机制等,全场上下形成了“场、分场联创”、党政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目前,全场分场党支部全部达到“五好党支部”标准,一、二分场先后被命名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积极相应配套出台了《良种场筹工筹劳管理制度》等到民主管理制度。二分场充分发挥“场务民主管理议事卡”制度的作用,60余户职工群众自筹资金完成了1300亩滴灌工程,选出了七位群众代表,通过议事卡充分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一是实施场党政领导联点包分场制度。为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全场抽调10名干部分包分场,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强大人力支援。首先,班子领导分包联系2个单位,帮助分场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实际困难,检查 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包单位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其次,要求分包领导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对所包分场工作给予全方位支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与分场两委班子共同制定工作规划,理清工作思路,选好工作重点,找准基层组织建设的突破口,积极帮助所在分场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基层组织建设的强大合力。落实督促、检查和指导,严格考评奖惩,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培养、锻炼、考察干部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分包单位、下派分场队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社会维稳工作扎实有效。“7·5”事件发生以来,我们始终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制定严密的维稳工作措施。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开展爱国歌曲大合唱、民族团结先进事迹报告会、“双语”学习大比武等宣传教育活动,坚决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对新疆社会稳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区地县三级党委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二是严格管控措施。全面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实行党委、管委领导成员包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包组包户,开展访居民家庭、访流动人口、访重点人员、访弱势群体的走访活动。三是加强值班巡逻和群众信访工作。实行机关干部、分场“两委”成员集中办公、轮流坐班制度;组建民兵应急分队在重点路 段区域设置了治安卡口,加强过往车辆、流动人员的盘查,24小时不间断对交通要道、电力设施、饮水源、油气管线等重要目标进行重点保护;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包案领导亲自落实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的“五包”措施,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信访问题,努力做到息诉罢访、案结事了。
三、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科学发展,造福于民 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场立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立足对场情及存在问题的深入把握,场党委对进一步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对2010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做了全面安排部署。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实现新突破。推进万亩枸杞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改造步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枸杞油、枸杞茶、枸杞酒系列产品的开发;以承包、租凭、转让等多种方式,盘活集体枸杞林地,延长产业链。以枸杞鸡、奶牛、生猪养殖为重点,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配套相关优惠政策,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枸杞种植协会,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引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二是在新技术推广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抓好以高新节水滴灌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定膜下滴灌实施方案,协调信用社贷款,做好群众宣传动员工作。与科研院所合作,聘请 专家、技术人员担任本场技术指导员,大力普及推广先进适用种养殖技术。
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完善村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养殖区、居民区、商业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配套村庄道路,搞好村庄和农田植树造林,强力推进抗震安居、沼气入户工程,进一步推动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在民生改善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开展富民工程,通过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配套扶持政策等各种途径,帮助职工群众致富增收。加大科技培训普及工作力度,提高职工群众致富增收本领。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培育新型职工群众。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让各族群众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规范强化机关、分场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办法,提高工作效能,管好用好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坚持推行“一线工作法”。基层党员干部能真正扑下身子主动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掌握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广泛宣传引导职工农户掌握市场信息、学习高新节水滴灌等现代农业新技术。
多年来,在中央和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大力推动下,在县 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职工群众的共同努力,良种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全面改善,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场容场貌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开不团结稳定的社会大局。2010年我们又引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在这新的历史机遇的引领下,我们将进一步抢抓机遇,科学发展,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我们坚信,良种场的明天会更好!
田明山 2010年8月20日
第五篇:做好十一五规划 促进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认真研究、编制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抓住并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发展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了解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宏观背景从本届中央政府开始,规划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调。因此,经国务院批准,自“十一五”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从“计划”这个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词语,改为“规划”这一具有明显调控意味的表述,凸现地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体现了国家从以往偏重于发展经济,转而向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二、认真回顾“十五”*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目前现状作为**市重要功能板块的*县,“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以**市高新西区的建设为重点,以建成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生态环境优美、城乡统筹发展的**西部新中心、率先实现小康为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均GDp已达到2240美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这为“十一五”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总量持续增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西部“百强县”前十位,连续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2001年—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预计2005年增长14.5%,GDp的总量可达10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7%,预计2005年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5%;2004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7亿元。2004年食品饮料、机械制造、印务包装等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9.8亿元,较上年增长1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预计增长28%。2001年—2004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9∶59.2∶29.9。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200元,年均增长11.6%,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10元,2001—2004年年均增加278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41亿元,2001—2004年年均增长16.3%。今年1—9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1%,农民人均增收410元。尽管我们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和水平,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我县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调整压力较大、城镇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周边区(市)县竞争加剧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县经济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编制“十一五”规划,加强对各类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问题的针对性研究和制定,加强宏观预测和应对措施的研究和制定,为实现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切实的工作指导和良好的实施保障。
三、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编制我县的“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来进行规划。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编制我县“十一五”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全面总结“十五”经验,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是确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要对照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委的要求,思路目标上进一步调整,发展重点上进一步明确,抓紧编制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县实际的科学规划,从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全面落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使我县的“十一五”规划成为走科学发展道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规划。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构建有特色有品味的城市新区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贯穿于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各个方面,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二是要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强化“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解决好“
三农”问题仍然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三是全面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培育壮大产业支撑、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当前,产业支撑不强是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特别是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当中最突出的题就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深入研究我县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加快实施“科技强县”和“品牌效应”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四是全面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提高开放水平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县破除改革发展体制机制性障碍的任务相当繁重,扩大开放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推进城乡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全面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积极推动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五是全面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节约资源是基本国策。我们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六是全面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规划。我们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必须把建设“和谐*县”摆在重要位置加以研究和部署,充分考虑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切实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特别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下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问题。
四、创新规划内容,构建特色城市功能片区当前,我县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通过实施工业化、城市化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特色城市功能片区,是“十一五”期间全县奋斗的主要任务。
(一)“十一五”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的思考。根据我县县情和在**市规划中的地位,在深入分析了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我认为我县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奋斗目标,以实现传统城郊型经济向现代都市型经济、传统城市郊县向现代化都市功能区的两个转变为战略取向,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为主线,以开放和创新为动力,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城镇生态化和社会文明建设,到2010年把我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乡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功能完善的特色城市功能片区。
1、总体目标到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6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力争成为西部县域经济前5强,把*县建成经济发达、城乡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功能片区。
2、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5%以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9∶55∶36。
3、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400元。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达到35%,其中,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40%。
(二)“十一五”我县部分领域发展重点的初步考虑。根据我县所处的区位、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县在**市规划中的发展定位,以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经济社会相融、“三个文明”共同进步的要求,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原则,以城市片区为龙头,安德、友爱两个重点镇为支撑,唐昌、三道堰、花园三个特色镇为重点其余6个镇为纽带,重组产业资源,形成“一区一园四带”的产业布局,并以“一城一区一园四带”的空间发展格局带动发展。[图略]
1、一城:城市发展片区。城市发展片区包含*筒、红光、犀浦,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县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一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即“**现代工业港”,紧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和**出口加工区西区,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
3、一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高校片区配套经济园”主要包括犀浦镇、团结镇和红光镇的相关区域,区域内聚集了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学院、**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所组成的高校集中发展区域。
4、“四带”:(1)工贸产业聚集带:工贸产业集聚带以317线国道为轴线和依托,以犀浦、红光、*筒、安德等工贸产业聚集镇为主主要组成部分。(2)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古蜀文化旅游产业带是以规划面积为3.6平方公里的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为核心,由商周遗址、扬雄墓、子云亭、望丛祠、杜鹃城遗址、*筒井等38项古蜀文化遗址所组成,位于县城西南至东北方向。(3)现代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产业带沿红东路、*花路布局,沿线包括唐元镇、古城镇、三道堰镇、新民场镇、安德镇、友爱镇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