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3 03:1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

学习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心得体会 温总理的报告内容翔实,信息量很大。我们班通过认真学习,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二、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认识。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我们战胜各种严峻挑战,靠的是发展;各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靠的是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健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必须相机抉择。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四是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三、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

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四、提出了我国2011年的工作任务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持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额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七)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

(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十)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最后,温总理下决心表示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篇: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目 录

第一部分 2011年工作回顾

1.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的重大成就? 2.2011年是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 3.过去一年我国是如何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的? 4.“三农”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5.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哪些进展? 6.自主创新取得哪些成就?

7.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有哪些重要进展? 8.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哪些新成绩? 9.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哪些新进展? 10.金融体制改革有哪些新进展? 11.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哪些新成绩? 12.就业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1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哪些新进展? 14.促进教育公平有哪些新成效? 15.保障性安居工程取得哪些新进展? 16.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哪些进展? 17.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有哪些新进展? 18.体育事业取得哪些新成绩?

19.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取得哪些进展? 20.过去一年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21.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新进展?

2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哪些主要矛盾和问题? 23.2012年我国面临怎样的国内外环境?

第二部分 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24.怎样理解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25.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有哪些? 26.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27.如何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8.怎样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三部分 2012年主要任务

29.如何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30.如何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31.为什么物价是当前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32.如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33.如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4.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35.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哪些举措? 36.深化农村改革有哪些重点任务? 37.如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38.如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39.如何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

40.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41.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有哪些新举措? 4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新举措? 43.怎样理解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44.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有哪些新举措? 45.怎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46.如何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47.如何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48.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哪些重点工作? 49.如何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50.如何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 51.如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52.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53.如何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5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哪些主要任务? 55.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哪些重点工作? 56.如何深化价格改革?

57.如何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8.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59.如何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60.如何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61.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62.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哪些新举措?

63.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有哪些重点任务? 64.如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65.如何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66.如何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工作? 67.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68.怎样做好宗教工作? 69.怎样做好侨务工作?

70.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有哪些重点任务? 71.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哪些新举措? 72.做好2012年外交工作有哪些重点任务?

第一部分 2011年工作回顾

1.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的重大成就?

2011年,我国战胜国内外诸多挑战和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扭转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2010年底开始不断上涨的价格水平,我们坚持综合施策,控货币,抓生产,促流通,严监管,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在7月份达到6.5%的全年高点后,逐月回落到12月份的4.1%,彻底扭转了价格水平加速上涨的趋势。不仅如此,还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增长9.2%。

二、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就业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4.1%。全年农民工增加1055万人,达到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4.4%。

城镇化步伐加快。年末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1.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是1985年以来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实际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社会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7291万人,增加4028万人。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以上。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到32643万人。

房地产调控取得成效,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速。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开始回落。全年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43万套(户),基本建成432万套。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竞争力得到加强

内需及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2011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5%,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而外需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10年正的9.2%,变为负的5.8%。内需中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6%,比2010年提高14.8个百分点。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4.5%,实现连续八年增产。棉花产量达660万吨,增产10.7%。油料产量3279万吨,增产1.5%,糖料产量12520万吨,增产4.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下一代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试点示范工程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9041万千瓦,新建铁路投产里程21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421公里,新建公路5528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124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6639万吨,新增光缆线路长度209万公里。

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71亿户,增加1.18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9.86亿户,新增1.2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5.13亿人,普及率达到38.3%。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等多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2011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2.7%、14.0%和12.5%,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全国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3740亿元,增长24.8%。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比上年增加3356万千瓦。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5000多万千瓦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淘汰一大批高能耗、高污染和落后产能。七大水系的39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5.3%,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天然林、草原生态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10亿元,增长21.9%,占GDP的比重达到1.83%,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全年成功发射卫星19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实现空中交会对接,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的重大突破,使我国成为国际上极少数几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投入试运行。深海探测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5000米海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全国共招收研究生5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收本专科生68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51万人,初中招生163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37万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免除了1亿多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免除了3000多万农村寄宿制学生的住宿费。

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5.3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3万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7.8万个,村卫生室66万个。卫生技术人员620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5万张。基础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95亿人,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形成。

年末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481个,博物馆2571个。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925个,文化馆3276个。广播电台197座,各类电视台2410座。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8%。全年出版各类报纸467亿份,各类期刊33亿册,图书77亿册(张)。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和锻炼之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2011年,我国运动员在24个大项中获得138个世界冠军,创8项世界纪录。

五、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展。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1亿美元,增长22.5%。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增长9.7%。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全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2%。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5.2万人,增加4.1万人。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10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再次向世界表明,对外开放是我们的长期基本国策。2011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进取,努力开拓,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加辉煌的成就。

2.2011年是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

2011年,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宏观调控的主要工作和特点,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调整适时适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关系,调控审慎灵活,调整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实施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控制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保障供给,加强监管,着力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在下半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问题的情况下,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总体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暂停发行三年期央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适当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参数,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二)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积极稳定外需,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一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多措并举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比上年增加53万人。积极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指导各地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大消费热点。继续支持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空调、节能汽车等消费,健全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扩大文化、旅游、信息、养老等服务消费。教育、医疗、社保等加快发展,居民消费预期积极改善。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规范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开展专项执法打假活动,优化市场消费环境。二是大力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投资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业投资,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加强重点节能减排环保工程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民间投资信息发布、监测工作,有力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三是促进外需稳定增长。发展保单融资、出口退税托管贷款、出口买方信贷。稳定劳动密集型、机电和高新技术等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积极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完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同时,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基本平衡。

(三)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是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需求。要求省会及以上城市和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上海、重庆启动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二是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着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制定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三是着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全年商品住房用地供应同比增长4%,积极推广以“限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并督促开发企业加快开工建设。四是加强市场监测与监管。指导监督各城市制定房价控制目标。对北京、上海等地调控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督查。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加快推进住房信息系统建设。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实到位,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控制,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

(四)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保证经济金融稳健运行。最突出的是严格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底数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施全口径监管,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有效化解债务风险。要求各地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积极稳妥解决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要求金融机构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管理。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和承诺行为。同时,着手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在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地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3.过去一年我国是如何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势头的?

2011年初以来,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拉动食品价格高企,物价上涨压力持续增加,价格形势较为严峻。2011年前几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持续攀升,7月份当月同比涨幅达到6.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也呈现加速上涨趋势。按照“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要求,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配合,多管齐下,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明确货币政策取向由适度宽松回归稳健,控制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型、价格型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把好流动性总闸门。3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75%提高到3.50%,累计上调0.7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5.81%提高到6.56%,累计上调0.75个百分点。在国际收支总体上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的背景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加强日常流动性管理。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2011年9月起还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在多种政策工具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3.6%,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速总体回落,201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比上年末低4.1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市场供应。201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全力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及时启动油菜籽、大豆、棉花等临时收储,搞好重要农产品收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实现了“八连增”。针对一个时期猪肉价格涨幅较大的情况,按照统筹兼顾、综合施策、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尽量减缓周期性波动,防止大起大落,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好储备粮油投放、轮换的时机和节奏,搞好进出口调节,累计投放国家储备粮3986万吨、食糖127万吨。加强对化肥等农资市场的监测和价格监管,落实化肥淡季储备政策和化肥用电用气运输优惠政策。各地还加强蔬菜基地建设,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

三是搞活流通,降低流通成本。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取消、降低和减免了一批涉农涉企收费。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和配送车辆24小时进城通行、便利停靠政策,开展收费公路专项整治,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改进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依法规范和降低农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降低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收费标准,实施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用水、用电等优惠价格政策。为解决一些大中城市农产品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减少中间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管理好通胀预期。统筹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抑制价格较快上涨的需要,稳定水、民用电、管道燃气等政府管理的价格,降低了部分药品价格,取消部分商业银行收费项目。同时加强价格监督检查。修订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进一步明确价格违法行为的界定范围,提高了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对重要商品的市场购销秩序进行整治;规范金融、房地产价格以及收费行为。严厉查处部分企业相互串通、操纵价格、价格欺诈的案件,依法处罚并进行了公开曝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发布价格信息,努力稳定通胀预期。

五是完善补贴制度,着力保障群众生活。根据物价涨幅及时发放补贴、联动调整保障标准,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各地都提高了失业保险金标准,22个省市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各地全年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近百亿元,有效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影响。

在国家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调控和监管政策作用下,主要价格指标趋稳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8月份后连续回落,12月份下降至4.1%,全年同比上涨5.4%;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7月份的14.8%下降至12月份的9.1%,其中,猪肉价格是本轮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10月份以后明显下行、趋于相对稳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明显回落;房地产调控成效正在显现,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个数增多。

总的看,2011年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们有效遏制了物价一度过快上涨势头,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4.“三农”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涨,外部条件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面临严重困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保持了强劲发展好势头,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开门红”,为促增长、控通胀、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粮食实现“八连增”,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粮丰天下安。2011年,面对我国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以及国际粮价高涨、通胀预期加大的严峻挑战,中央及时出台抗旱保粮、防灾减灾政策措施,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和工作强度,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万吨,连续5年超过了1万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单产和总产均在上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再创新高,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的台阶。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如棉油糖、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均全面增产,这是近16年来第一次。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

二是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城乡收入差距趋向缩小。这些年,党和政府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万百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较快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上年增加1058元,增量超过千元,创历史新高;实际增长速度达到11.4%,创本世纪新高,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8年较高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快,主要得益于“三多三高”。其一,农产品产量多、价格高,农业内部就业增收潜力持续释放。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增加289元,达到2520元,增长12.9%。其二,农民务工人数多、工资高,外出务工增收势头依然强劲。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963元,同比增加532元,增长21.9%,工资性收入对全年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份额达50.3%,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其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多、含金量高,农民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全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563元,增长24.4%,增速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农民收入增幅在2010年超过城镇居民的基础上,再次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了3个百分点,中西部农民收入增速普遍快于东部地区,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缩小的迹象。

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显著加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2011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着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中型灌区和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启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达到1250个,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428.7万亩。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重点支持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农业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正在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迈进。

四是农村民生继续改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2011年各项农村社会保障继续“提标扩面”,取得新的进展。“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口达到5300多万,标准提高超过10%;“新农保”试点加快推进,覆盖到全国60%的县、1亿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基本解决,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免除了住宿费。制定实施了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1.28亿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开发范围。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全年又解决63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村危房265万户。各地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乡村规划、环境整治逐步推开,生态家园、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各项保障制度的建立,极大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尊严感和安全感。

五是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启动,在全国28个省(区、市)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依法开展草原确权登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大幅度增加补助资金规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改革任务。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江西、湖南等7省已启动试点。推进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在10个省(区、市)的25个县实施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部署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落实各项改革试点任务,探索农村土地管理、农村金融服务等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5.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哪些进展?

2011年,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又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1)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引导。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更加具体的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路线图、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相继出台新的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政策、高技术服务业指导意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新兴产业发展。(2)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参股创投基金、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支持高端装备研发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新设立41只创投基金。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扩大和深化国际合作,发布实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3)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项目取得一大批成果。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一些重点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瓶颈技术。863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了42个国家工程中心。新建2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骨干企业新建5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年来,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加速成长壮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一批关键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实现良好开局。

二是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1)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扎实推进。2011年,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修订颁布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支持钢铁、石化、装备、船舶、汽车、轻工、纺织等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150亿元,支持4000多个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带动总投资3000亿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清理和取消一些不利于兼并重组的相关规定,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兼并重组。钢铁、煤炭、稀土、水泥等行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落后产能真正退出市场。(2)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1年,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陆续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节能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作用,支持服务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研究提出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推动高技术服务业提高水平、做大做强。制定了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1%。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旅游、文化等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能源、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1)能源生产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我国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促进能源供需平衡,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能源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能源供需形势总体平稳。密切跟踪国际能源市场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国内煤炭、电力、油气运行动态,加强能源供需调节。搞好产运需衔接,有效地保障了两节、春耕、三夏、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点时段的能源供应,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能源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规划要求,有序开工建设了一批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油气管网和电网等重点项目。(2)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协调,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建铁路投产里程2167公里,新建公路55285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26639万吨。新增运输机场5个。城市地铁新增约200公里。交通运输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加强运输组织,切实做好重点时段、重点地区的运输保障工作,确保重要物资运输和旅客运输。全年货物运输总量368.5亿吨,比上年增长13.7%。旅客运输总量351.8亿人,比上年增长7.6%。

6.自主创新取得哪些成就?

2011年科技发展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突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围绕主题主线,加强前瞻布局,改善基础条件,取得了若干举世瞩目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为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作出了显著贡献。第一,科技实力持续提升,基础和前沿领域重大成果竞相涌现。去年全国研发经费(R&D)预计达8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近1.83%,研发经费居世界第三。财政投入基础研究经费增长20%以上。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特别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下了5188米的下潜记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发现了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正式投入电网运行,这些成果具有开创意义和全球影响。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战略,启动战略性先导专项。科研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建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工程开工建设。科研质量不断提升,我国国际论文发表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总被引用数居世界第七,发明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27.4%,居世界第三。

第二,重大专项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各专项取得一批新成果,核高基专项开发出“申威1600”高性能CPU,成功应用于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集成电路装备专项开发出12英寸65—40纳米介质刻蚀机,在“中国制造”的高端产品方面迈出可喜一步;宽带移动通信专项加快了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形成;数控机床专项“64000KN(千牛)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走向了国际市场;油气开发、新药创制等专项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水污染治理专项推动了地方治污工作进程;转基因研究取得了试验性成果。这些重大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凸显了技术进步对产业变革的强有力的驱动作用。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建设,促进了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去年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154家,设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分别达98个和148个。国家高新区在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万亿,同比增长22%;实现工业增加值2.7万亿,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2.4%。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去年全国技术交易成交额4760亿,同比增长22%。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和管理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提升竞争力。

第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惠民成效显著。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推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国90%以上的县(市区旗)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辐射带动4500万农民。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海洋科技等领域的科技进步有效改善了民生。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科普活动,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第五,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深度拓展,科技在外交大局中的地位持续提升。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顺利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较好地吸引和使用全球科技资源。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成功开展了中美创新战略对话等一系列科技外交活动。科技援外经费大幅提升,面向发展中国家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科技交流成为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为夯实中外友好的社会基础作出了贡献。

7.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有哪些重要进展?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把节能减排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积极成效。

一、节能减排

2011年,国务院对“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人民政府给予了通报表扬。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先后召开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在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国家产业布局等因素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督促各地层层做好任务分解。

一年来,国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年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重点加强对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支持。修订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商投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

加快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制定下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监督检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完成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1.33亿平方米,开展高耗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选择8个城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检测预警,设立定位监测点400多处。

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总结并发布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扩大再制造品种和试点范围。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循环经济做大做强。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加强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发布第四批《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公布了煤炭、电力、钢铁等13个行业的22项节能技术。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调整高效电机补贴标准,提高节能汽车燃油性能。编制完成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11个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应用案例和技术指南。

二、生态环保

2011年,主要污染物减排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下降,估计全年下降比例为2%左右,超过减排1.5%的目标。重金属污染等严重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有所遏制。全面开展涉铅行业排查整治,首次将该行业所有企业的环境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对全国化学品环境管理进行专项检查,开展全国汞污染排放源现状调查评估。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截至11月底,全国共出动人员270万余人次,检查企业107万余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万余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2000余件。开展沿海地区陆源溢油污染风险防范大检查,深化尾矿库环境管理,直接调度处理100余起突发环境事件,切实保障环境安全。

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前三季度,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49.8%,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3.5%,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密切跟踪研判事故进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组织开展全国运行核设施和在建核设施安全大检查,要求各民用核设施单位落实整改要求,全面修订单位场内应急计划及修订说明。开展核技术应用、铀(钍)矿和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检查,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全国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2011年我国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明显。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治理任务1140万亩。石漠化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范围扩大到200个县。8.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哪些新成绩?

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制定出台,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区域发展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朝着协调性不断增强的方向迈进。

(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导下,国家相继批准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设立了若干特色鲜明的重点功能区,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呈现出深化、细化、实化、差别化的特征。中央先后制定了促进西藏、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文件,出台了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四省藏区的政策措施,制定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意见。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了促进宁夏、广西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颁布了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制定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2011年,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初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与此同时,制定了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批准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研究设立了舟山群岛新区,批准连云港建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制定了支持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岛开发建设的有关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增强了我国区域政策的针对性,缓解了政策空间过大和“一刀切”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序过度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有利于统筹考虑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实际,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二)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东中西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新局面。2011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的省区市达到23个,已有三分之二以上迈过了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的门槛。其中广东超过5万亿元,江苏和山东超过4万亿元,浙江首次迈入3万亿元,河南、河北、辽宁、四川和湖南超过2万亿元。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天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1.2万美元,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江苏、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美元,广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00美元,均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增长方面,中西部地区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位居全国增长的前列。2011年重庆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万亿元,增长16.4%,位居全国第一。四川、内蒙、贵州经济增长达到15%,陕西经济增长13.9%,湖北经济增长13.8%,安徽、青海经济增长13.5%,云南、山西、广西经济增长都达到13%。中部地区6省全部跻身“万亿元俱乐部”,人口大省河南经济总量达到2.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快于东部,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21.3%,中部地区增长28.8%,西部地区增长29.2%。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也快于东部,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中部地区增长18.2%,西部地区增长16.8%。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动力增强,出口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总体出口增速。重庆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0%,增长幅度位列全国第一。河南、贵州和江西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82.7%、55.5%和63.1%。四川对外贸易首次突破500亿美元,同比增长46.1%,总额稳居中西部第一位。2011年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15%,增速创26年来新高。

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西部、中部、东北地区连续4年超过东部地区,这一趋势有望继续保持下去,我国区域发展开始呈现出地区发展差距相对缩小的良好态势。

9.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哪些新进展?

2011年,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在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农林水利等重点经济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一,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要成果。2010年6月,财政部发出《关于将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支出通过公共财政预算或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据统计,2011年中央约60亿元、地方约2500亿元原按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已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2010年1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起,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将教育部等中央部属企业纳入实施范围。同时决定,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类型由原先的三类调整为四类,相应提高上交比例。三是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取得积极成效。2011年,98个中央部门全部公开了“三公”经费。中央本级“三公” 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4.28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仍然占62.78%,为59.19亿元,因公出国(境)经费为19.9亿元,公务接待费为15.19亿元。同时,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也公开了“三公”经费。四是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上海试点。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是,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五是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在全国实施。2011年,国务院修改条例,增加从价定率计征的办法。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增加了从价定率的资源税计征办法,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相应提高了原油、天然气的税负水平,税率为5%—10%,这次改革暂按5%的税率征收。二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油气资源税收制度,取消了对中外合作油气田和海上自营油气田征收的矿区使用费,统一改征资源税。

第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并开始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运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提供了便利。目前与境内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81个,各项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到2011年末,银行累计办理经常项目下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2.58万亿元;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量稳步增长,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

第三,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一年来,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在中央企业层面,已经有6家央企控股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3家企业完成了整体改制。目前央企数量已减少117家,同比减少40%。在地方企业层面,各个省市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启动实施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2011年初,国务院批准同意了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2011年9月29日,由两大电网公司剥离的辅业与4家中央电力设计施工企业重组形成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第四,农林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任务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完成确权集体林地26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5%;发证面积22.65亿亩,占已确权林地总面积的87%,8379万农户拿到了林权证。二是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2011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在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甘肃7省开展全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是,探索新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创新生态公益型林场、商品经营型林场的经营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试点将在2年内完成。三是推进草原承包经营。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落实草原承包33.1亿亩,占50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6%。2011年,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积极推进草原承包工作,依法明确草原权属,实现草原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四是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全面落实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三项”制度,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创新建设管理机制,规范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法人组建,积极推行集中组建项目法人、集中建设管理等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设计施工总承包、代建制、施工图审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形成公正、透明的水利建设招投标机制。五是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如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等。

10.金融体制改革有哪些新进展?

2011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改革都取得不少新进展,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大型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深入。一是已改制的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强化公司治理,盈利能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006年的不足9%提高到2011年的20%左右。二是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12个省(区、市),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显著改善。三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并完成200亿元人民币注资。积极研究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推进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改制,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工作小组。

(二)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创新加快。一是推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银企合作对接平台。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10.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比去年多增2093亿元,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二是稳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截至2011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达2667家,其中农村信用社2240家;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减少至1696个,其中2011年减少了616个,24个银监局实现了机构和服务双覆盖。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万亿元,比去年多增3789亿元,增速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8.8个百分点。涉农信贷投放已连续多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三)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推进。目前已完成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和外币存贷款利率,实现人民币“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的基准性稳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呈双向浮动态势,弹性增强。2011年244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43个交易日升值,101个交易日贬值。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全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4.95%,实际有效汇率上升6.12%。

(四)资本市场改革稳步进行。一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措施全面落实。研究修订主板融资制度,拟定创业板再融资制度,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方案。有序推进融资融券由试点转向常规。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市公司债券发行监管改革,将债券融资审核与股权融资审核分离。启动创业板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进展顺利。截至2011年末,债券市场余额为22.1万亿元,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达到75.8%。三是期货市场改革稳步进行,铅、焦炭、甲醇3个商品期货新品种上市。修改完善天然橡胶、燃料油、棕榈油等已上市期货合约和交割规则,试点铅、黄金等期货品种套保制度改革,推动铜、铝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推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市场。四是启动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支持境内企业境外上市融资。

(五)保险业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一是产品服务创新深入进行,继续推动农村小额保险试点。2011年,全国有22家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73.8亿元,同比增长28%。在北京、上海等5个城市开展变额年金试点工作。二是开展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探索设立自保公司和农村保险互助社。三是继续推进人身险结构调整,强化了对产险公司经营情况、偿付能力等情况的监测。四是加快推进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建设,目前除西藏外已基本建成;下发《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研究制定车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车险结案率逐步提升,结案周期明显缩短。

(六)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协调加强。一是银行监管方式和手段得到改进,有序推进新监管标准实施。二是大力推动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开展了首批287家上市公司内控规范试点工作,全年调查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老鼠仓”、虚假披露等违法违规案件209起。三是强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减少2家。全年对2162家次保险机构和中介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

(七)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实施。一是完善应对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入预案,严厉打击“热钱”等违法违规资金流入。二是在江苏、山东、福建等7省(市)开展进出口核销改革试点,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推广至全国。三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8万亿元,是2010年同期的4倍。跨境人民币业务从经常项目扩展到部分资本项目,银行全年累计办理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202亿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907亿元。四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增加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对人民币交易,实现人民币对泰铢银行间市场区域交易,人民币对韩元等5种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银行柜台直接挂牌交易。五是香港人民币业务平稳较快发展。2011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达5885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香港第三大货币。

(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一是正式开展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分析与发布。全面统计监测理财信托业务。编制了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MHPI)。二是加强支付体系建设。在全国推广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稳妥推进新版票据实施,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三是信息化步伐加快。建立金融标准认证体系,全面启动银行卡芯片化迁移,开展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试点,军人保障卡推广到全军。四是加强货币金银管理和完善国库现代化体系,推动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五是加强征信管理和服务。截至2011年末,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信息1809万户,个人征信系统收录8.05亿自然人信息。

11.我国对外开放取得哪些新成绩?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对外贸易稳定平衡发展。2011年,国际市场需求疲弱,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日本大地震一度对全球特别是东亚地区供应链产生较大影响。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交织,我国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上升,外贸稳定发展面临很大困难。针对这一形势,国家明确把“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作为外贸发展的着力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拓市场方面,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加快理赔进度,帮助企业化解出口收汇风险;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举办一批交易会或博览会,支持企业参展、办展,继续改善海关、质检、外汇等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调结构方面,着眼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严格“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管理,支持具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举办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活动,开展对非洲出口“打假保知”专项治理。在促平衡方面,加大进口促进力度,推动进口便利化;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消费品进口。总体来看,这些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平衡发展。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64万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1.9万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万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继续收窄,全年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下降14.5%,为连续第三年下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1%下降到2.1%。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全年服务贸易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完成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238亿美元,同比增长65%。

第二,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国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完善吸收外资环境,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优化产业结构,发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环节;严格限制外商投资“两高一资”行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文化领域利用外资;鼓励外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优化区域结构,制订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新疆库尔勒等15家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占比上升至50%;强化支持,提升中西部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支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动国家级开发区深入开展节能环保国际合作,中德青岛生态园已经揭牌,启动中日生态园洽谈。创新投资方式,出台《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启动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完善投资环境,建立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促进外资并购有序发展;提高投资便利化程度,减少外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格式化审批试点,提高外资审核效率。201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位居全球第二,连续20年居发展中国家第一。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2亿美元,增长20.5%,占使用外资总量的47.6%,首次超过制造业比重。亚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增长主要来源地区,欧美对华投资有所下降。

第三,对外投资合作扎实推进。我国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规划引导和服务保障,政府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外部发展条件。2011年,更新16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指南,发布115个国家投资产业指引和63个国家投资障碍报告。促进境外能源资源、农业和林业合作,规范中央企业“走出去”行为。支持企业建立或并购境外营销网络,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对外投资加速发展。完善《对外承包工程条例》配套措施。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及信息通报制度,积极应对日本大地震和西北非局势动荡。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增长1.8%,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034亿美元,增长12.2%,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5.2万人。

第四,多双边经贸关系总体改善。推动20国集团等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成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建设性参与者。稳步推进自贸区战略,联合日本提出10+3和10+6自贸区倡议,中韩达成启动自贸谈判共识,中日韩完成自贸区联合研究,认真应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推进与瑞士、海合会的自贸谈判,与哥斯达黎加自贸协议提前实施。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深入参与APEC、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和区域机制,并作出重要贡献。积极推进双边对话与合作,成功举行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22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中欧高层互访频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公平、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应对经贸摩擦,最大限度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权益。12.就业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绩?

一是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2011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13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11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180%。2011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是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从14个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十二五”促进就业专项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为未来五年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就业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精心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启动新一轮“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实施三年百万就业见习计划,并进一步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面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等工作不断加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通过积极开发公益岗位,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帮助一大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四是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对85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进行绩效评估,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取得新进展。

五是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全年共有1700多万人次接受各类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并得到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六是公共就业服务不断加强。实名制就业援助和就业失业管理进展顺利,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初步建立,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开始试运行。失业动态监测在全国105个城市的3568家企业试行。

七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加大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整合工作力度,研究提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整合的方式和重点,明确了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目标和任务。

13.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哪些新进展?

(一)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不断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制定出台13个配套法规文件。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新农保第三批试点启动,全国27个省份的1900多个县和4个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纳入试点。15个省区市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2011年底,全国国家试点地区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3亿人,875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加上各地自行开展试点的,两项保险总参保人数达3.64亿人,其中达到领取待遇年龄人数10325万人,实际领取待遇人数9880万人。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成果进一步巩固,基本实现了职工医保、工伤保险市级统筹。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普遍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推进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东部7省(市)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和工伤预防、工伤康复试点工作继续推进。

(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任务全面完成。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8亿人、4.7亿人、1.4亿人、1.8亿人、1.4亿人。全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2.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总支出1.79万亿元,增长21.1%。500多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养老保险制度,596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疗保险,312万“老工伤”人员纳入了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参保工作开始启动。

(三)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全国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531元。从2012年1月1日起,第8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提高10%。这次调整综合考虑2011年物价上涨和职工工资水平增长等情况,并对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科技人员、高龄人员等群体适当提高调整水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增加到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制度,20个省份上调了失业保险金标准。工伤保险待遇大幅度提高。

(四)基金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和基金监督检查力度加大,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社会保险反欺诈工作,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加强基金监管能力建设,确保了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五)经办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全国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78万人次,办理跨统筹地区转续医保关系44万人次。95%以上的参保人员就医实现了直接结算,27个省启动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25个省份开展跨省直接结算。28个省实施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全面完成。2011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99亿人,比去年底增加9600万人,并通过加载金融功能实现用途扩展和便民服务。

14.促进教育公平有哪些新成效?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收入不公平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的一生。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移易的指导思想和重大任务。过去一年多,党和国家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推动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

(一)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启动实施第二期“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50亿元,重点改善学校食宿条件,提高农村初中巩固率。启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10年、2011年中央投入168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以及寄宿条件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1年共聘用特岗教师49870人,覆盖21个省份的16536所农村学校。为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2010年、2011年中央安排资金20亿元,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努力缩小区域教育差距。教育部分别与实现“两基”目标的2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备忘录,明确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2011年安排15万人,由北京等15个省市承担,面向河南等中西部8省区招生。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各地结合实际,划定学区或片区,统筹教学和人事管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有些地方每年交流的教师数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左右。把更多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有些地方达50%左右。

(二)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增设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贴。学前教育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由地方建立资助制度,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中央财政予以奖补。继2010年后再次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达到小学每生每天4元,初中每生每天5元。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三)初步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问题。认真落实“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11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约79.2%,比2010年增长12.7%。2010年、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79.6亿元奖补解决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较好的地区。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四)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安排近210亿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资助困难学生。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组织94所高校对口支援新疆等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7所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援疆工作,2010年中央新增教育专项资金72亿元、对口支援省市教育援疆试点项目资金7.2亿元。扎实推进教育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区工作,2010年落实中央新增教育专项资金51亿元、地方专项资金及社会捐赠54亿元。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加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工作力度,举办西藏、新疆内地中职班,培养技能人才近万人。2011年新疆、西藏等各类内地民族班招生规模达6.5万人。目前,内地各级各类教育民族班在校生达9.6万人。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2010年、2011年,中央共安排41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1001所。

(五)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6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部门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等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

(六)通过规范管理促进教育公平。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机制。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进源头治理。重视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规范办学、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8项制度。着力治理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问题,坚持自愿与非营利原则,严格界定收费范围、程序和权限。采取切实措施禁止各种形式的乱办班,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严格禁止任课教师以任何形式进行收费性补课,对中小学违规办补习班等问题,实行监测点动态管理。下大力气治理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教辅材料出版、印制、发行等环节的监管,继续开展对盗版教辅材料专项整治工作。

15.保障性安居工程取得哪些新进展?

2011年初,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协调小组与各地签订目标责任书,确定的任务是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000万套。为完成好这一任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45号),明确了资金投入、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政策,对规划建设、工程质量、分配和运营管理等作出了部署。各级地方政府都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日程,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完成了预定任务。全年完成投资近万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043万套,基本建成432万套。在新开工的保障房和棚改房中,已有三分之一主体结构基本完成,三分之一进入楼层施工,三分之一正在基础施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顺利推进,不仅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开工目标,为完成“十二五”时期建设任务奠定了基础,也使更多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得到满足。特别是随着公共租赁住房的大力发展,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将逐步得到缓解。

(二)强化了工作责任。逐级签订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省级政府负总责、市县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及时把开工建设任务落实到市县和具体项目。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对资金土地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建设进度缓慢地区的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地区的政府负责人进行问责。加强监督检查,在各省(区、市)开展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巡查工作;要求各地公开项目名称、位置、规模、建设进度等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大了资金投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各省(区、市)也努力多渠道筹措资金。一些省份比照中央标准1∶1安排财政补助资金;一些省份将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的90%以上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些地方提取土地出让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一些地方组建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在符合风险防范要求的前提下,积极筹措银行信贷等资金;一些城市在保障性住房项目中配建商业设施,以平衡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2011年还推进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一些地方创新举措,探索“企业融资、政府贴息”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四)增加了土地供应。全年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超过4万公顷,有效满足了项目开工建设需要。各地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实行单列,力争做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还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项目及时落地。为方便群众生活和就业,一些城市还尽量把保障性住房项目安排在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的区域。

(五)提高了质量和分配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建筑材料、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项目法人对住房建设质量负永久责任,其他参建单位按照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负相应责任,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实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责任终身制,推广质量责任永久性标识制度。努力加强分配和使用管理。各地及时公布了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完善了申请、审核、轮候、配租配售和公示制度。通过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力促结果公平公正、使用合理有序。不少地方还根据实际需要,健全了工作机构,提高了管理效能。16.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哪些进展?

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全面推进五项重点改革的同时,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作为三大重点任务,攻坚克难,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一是全面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主要抓了“一扩大两提高”,即扩大覆盖人群,提高补助标准,提高报销水平。到2011年底,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扩大到13亿人,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5%。各地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都提高到了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60%提高到70%左右。医保报销范围由住院延伸到门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救助资金进一步增加,2011年已筹集资金188亿元,1—9月份共救助6487万人。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保障水平工作全面推开,困难家庭患儿看病费用实际报销比例由40%提高到90%,2万多名患儿从中受益。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创新,规范医疗行为,方便群众就医结算。推广就医“一卡通”,实现统筹区域内医药费用即时结算。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别在统筹地区内普遍实现了医药费用即时结算。一些地方开展医保付费方式改革,遏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患者看病负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2011年,全国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达到26.5元,10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5.3%,孕产妇、0—6岁儿童和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达到1.9亿人,规范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人数分别到达6128万人、1668万人和279万人。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完成,覆盖越来越多的重点人群。

二是着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落实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到2011年7月底,全国范围内提前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实际销售价比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30%,基层群众用药负担明显下降,基层医务人员用药行为逐步得到规范。同时,各地加大基本药物的全品种覆盖抽验和电子监管,对所有中标企业实现了动态监控,全年共对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监督检查8780次,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监督检查2.7万多次,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基本药物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等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效果。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一家政府办卫生院,政府在投入和监管方面的责任得到落实,医务人员编制比改革前增加了29.9%,每家基层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从1—2人增加到4—5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中央投资71.5亿元,支持了地方356所县级医院、1044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13750所村卫生室的建设。启动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规划,首批支持了123个基地建设;继续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订单定向培养5300多名免费医学生,安排1.5万多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政府出资为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5636人,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岗培训分别达到67.4万人次、119.8万人次和51.8万人次。基层队伍结构逐步优化。普遍推行聘任制,合理安置未聘人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实行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把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建立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全程跟踪、动态管理的考核机制,有效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长效补偿机制初步建立。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和专项补助政策,实行基层机构收入依靠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费两个渠道,建设和发展经费由政府保障,经常性收支差额部分由政府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足额补助。据抽样调查,改革后财政和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的补偿比例达到56.6%,比改革前提高了13.1个百分点。

三是积极拓展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2011年重点在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改革试点、总结改革经验、探索基本路子等方面深化改革。目前,全国确定了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和18个省745家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各地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方便群众就医。全国93.8%的三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所有三级医院和79%的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扩大到331个病种,覆盖了大多数常见病、多发病。试点地区开始在“四个分开(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及价格改革、补偿机制建立等核心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深入的同时,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取得积极进展。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范围。2011新增非公医疗机构1.3万多个,多元办医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17.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有哪些新进展?

2011年召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科学分析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广泛惠民,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全社会支持参与文化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

(一)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纵深拓展。按照“转制一批、合并一批、撤销一批、保留一批、划转一批”的要求,加快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步伐。通过财税优惠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多种方式,对转制院团在人员安置、优秀剧目创作、演出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全国文化系统承担改革任务的2102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完成和正在实施转制、撤销和划转的院团达1176家,占总数的56%。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推进已有明确定性的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类报刊转企改制,重点解决出版单位养老保险、出资人归属、清产核资、产权登记、企业工商注册等问题,已有1600多家登记或转制为企业。积极推进演艺业、报刊业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对同一地区不同层级重复设置的国有院团进行资源整合,组建演艺集团公司,不断提高演艺企业集约化程度。北京、陕西、湖北等11个省区市组建省级演艺集团公司,全国共组建演艺集团公司50余家。加快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在推动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等领域全面完成全行业转制的基础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各级广电网络传输机构转企改制和资源整合,印发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和上市融资的意见,加快广电网络和新闻网站改革步伐。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实现了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89家新闻网站完成转企改制,占总数的34%。继续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以电视剧为重点的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推进省及省以下电台电视台合并,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目前省级党报发行机构已经全部完成转企改制,14个省的省级电台电视台实现两台合并。

(二)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机制、惠及民众。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在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各地普遍推动有条件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开展流动服务,把服务向基层延伸,并在加强政府主导责任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招标采购、服务合同外包、社会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最大效能。完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目前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已有1804家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中央财政安排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3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3%。

(三)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国民经济贡献不断增加。鼓励各地突出地区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目前全国民营文艺院团7000多家,民营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企业32万多家,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对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鼓励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继中国出版、中国教育两大集团公司之后,完成组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初步形成国家层面的人文、教育和科技三大国有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推动文化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推动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全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目前,在A股和香港H股上市的文化企业已有31家。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新业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以手机为平台的新兴媒体使用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手机网民规模达3.5亿户。全国已有经批准开办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615家,网络广播电视台17家。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已覆盖国内336个地级以上城市、855个县级城市、终端用户超过3500万、付费用户达到1600万,并已走向国外。加强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建设,加快发展和规范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演出院线、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方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仅以影视市场为例,全年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58部,电视剧1.5万集,电视动画片突破4000小时;全国电影票房突破130亿元,同比增长了29%;全国城市主流电影院线达到39条,新增影院803家,增长了40%,新增银幕3030块,增长了48%。

(四)文化走出去加快步伐。全方位巩固与深化对外文化关系,在美国启动“中国文化系列活动”,推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中美、中俄等人文交流机制得到深化。大力拓展国外文化市场,支持鼓励文化企业扩大对外合作和投资,加强海外分支机构和营销渠道建设。文化贸易稳步提升,严重逆差局面进一步改善,2011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199亿美元,同比增长21%。

18.体育事业取得哪些新成绩? 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体育战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荣誉感,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团结一心,拼搏进取,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第一,群众体育掀起新热潮。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条例》,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体育健身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以“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主题的校园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完善,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等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示范效应,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基层健身活动。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体育已经成为城乡居民自觉的、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从城市到乡村、从中老年到儿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3.4亿,群众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第二,竞技体育创造新辉煌。2011年我国体育健儿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戒骄戒躁,在国内外大赛中奋勇争先,顽强拼搏,严肃赛风赛纪,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坚决纠正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我国运动员在24个大项的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总决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138个,创造世界纪录8项。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88个,创造世界纪录45次,众多国际知名赛事在中国举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游泳锦标赛圆满成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进一步跃升。

第三,体育产业成为新亮点。2011年,我国大众健身市场日趋繁荣,体育竞赛市场进一步完善,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创意等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为拉动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2200亿元,从业人员300多万。

第四,基础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2011年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同时,统筹以乡镇和城市社区为主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积极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益都有明显改善。一些地方在盘活场馆资源、创新经营模式上认真探索,引导更多场馆多业并举、多种经营,加强成本核算,强化科学管理,提高利用率。各地一批惠民体育设施相继建成,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层面的体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五,体育外交为人文交流注入新活力。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我们不断加强国际体育合作,拓宽国际体育交流的领域,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援助,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在重要的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走出国门,让世界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当代中国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教练员、运动员来中国执教和加盟中国各种运动队,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比赛在中国举行。这些都很好地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2011年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的融合互动更加紧密,在中美、中俄、中法、中国—东盟、中日韩等双边多边人文交流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力配合了国家外交大局。

总之,在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缓慢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体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我国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体育彰显了独特功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体育发挥了重要作用。19.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取得哪些进展?

2011年,各地方、各部门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全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同时,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采取了新措施,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财政预算决算全面公开。首次向社会公开中央财政行政经费支出总额、“三公”(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经费)等情况。在2010年中央财政本级支出决算表基本细化到“款”级科目的基础上,2011年多数支出再细化到“项”级科目。2011年,有90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拨款支出预算表,并首次向社会公开了部门决算。有99个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情况。同时,继续压缩“三公”经费支出,全年132个中央部门支出预算比上年执行数压缩0.42亿元。省级公共财政预算全部公开。这是政务公开迈出的新步伐,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二是微调了政府机构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理顺了省级以下工商、质检行政管理体制,将原来的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划分。

三是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中央纪委颁布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中办、国办颁布《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实施办法》,对廉政准则及相关廉政法规,作了细化和完善。在专项治理方面,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问题两个专项治理,并新开展了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公务用车问题、购物卡腐败问题等三个专项治理,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查办大案要案方面,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群众举报约135万件(次),初步核实违纪线索约15.5万件,立案约13.8万件,结案约13.7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约14.3万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4亿元。重点是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违纪案件,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的张家盟、宋晨光、刘卓志等大案要案,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正在立案调查的还有刘志军、田学仁、黄胜等违纪违法案件。各地各部门也查处了一批在本地本部门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如广东省纪委严肃查办了茂名市委原书记罗荫国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云南省纪委严肃查办了楚雄州委原副书记、州长杨红卫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苏州市原副市长姜人杰都因贪腐而被执行死刑。通过查办案件,惩治了腐败分子,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20.过去一年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过去一年是国际风云变幻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奋发进取,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外交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谋大局”、“求合作”、“促改革”、“树形象”、“作贡献”,坚定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努力引导国际体系变局,积极开创外交工作新局,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全力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开展卓有成效的峰会外交。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领导人分别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国集团戛纳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总理会议、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活动,积极宣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广泛深入阐述对重大国际地区问题的立场和主张,加强我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全球治理取得新进展,引导区域合作发展方向,有效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进一步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二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我们把服务“十二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作为贯穿全年外交工作的主线,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加强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同国际社会一道支持有关国家克服经济金融困难,参与和引导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变革进程,争取有利外部经济环境。协助“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推动一批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有关经贸摩擦。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按照“巴厘路线图”授权取得全面、平衡成果。积极参与海洋、极地事务,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空间。

三是稳步推进与主要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发展。胡锦涛主席成功访美,同美方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接待美副总统拜登等来访,举行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各层次对话磋商,经贸、能源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保持在热点和全球性问题上的协调沟通,促美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和矛盾分歧。中俄关系进一步深化。胡锦涛主席成功对俄进行历史性的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决定将中俄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共同制定了未来10年两国关系的发展规划。中欧关系取得新发展。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多位领导人成功访欧,中德启动首次政府间磋商机制,我与欧洲主要国家和欧盟机构关系发展取得积极成果。中日关系保持平稳。我国积极支持日本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日新政府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双方就深化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取得重要共识。

四是积极塑造稳定有利的周边环境。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我们同周边国家高层交往“密”,利益融合“深”,相互协作“多”,人文交流“亲”。同蒙古、缅甸、哈萨克斯坦建立或提升了战略伙伴关系。我们大力推动“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如期完成。我们努力维护朝鲜半岛局势稳定,在伊朗核等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了周边稳定大局。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同越南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为维护南海局势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五是全面深化同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我国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南非作为新成员首次出席,金砖国家间的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国领导人遍访亚、非、拉地区,我国成功接待多位发展中国家领导人访华或来华活动,增进了同有关国家互信,推动了各领域合作。我们与南苏丹建交,与北苏丹继续保持良好关系。我们全面落实中非合作八项新举措,向非洲之角有关国家提供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笔对外粮援。我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在能矿、金融、基建、人文等领域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我们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在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保持并加强了同西亚北非各国的互利合作。

六是坚定维护我主权和安全,有力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法人的安全和合法利益。我们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利用台湾、涉藏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挫败敌对势力对我施压渗透和干扰破坏的图谋,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我们广泛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网络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启动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我们切实维护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圆满完成从埃及、利比亚等国撤离我国公民行动,仅从利比亚就撤出35860名我国公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的行动。

七是大力开拓公共人文外交。我们围绕“十二五”规划实施、建党90周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布等重大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不断加强机制建设,打造外交部蓝厅论坛、“外交小灵通”微博等新平台,向国内外民众广泛宣传我国内外政策,增进其对中国外交的理解支持。同各国广泛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了解与友谊,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1.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哪些新进展? 国务院新闻办2011年发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

2011年,在政府立法工作方面,围绕深化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完成了预算法修正案、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及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资源税暂行条例、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等法律法规草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成了职业病防治法(修订)、道路交通法修正案、精神卫生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校车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草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围绕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成了兵役法修正案、军人保险法、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行政强制法等法律法规的制订或修订工作。特别是行政强制法的通过,与已经施行的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形成了规范行政权力、防止权力滥用的“三驾马车”。另外,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刑法修正案

(八)》新增了酒驾、飙车入刑,以及按照“少杀、慎杀”原则消减死刑等方面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婚前及婚后共有财产分割作出新的解释。

在规范行政执法和加强行政问责方面,各地方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责任,滥执法、乱执法、暴力执法等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对强制拆迁致人伤亡、“问题乳粉”、重大火灾等重大事故事件的有关责任人,实行了行政问责。2011年全国监察机关查处违法违规征地拆迁问题1480个,责任追究509人。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严肃查处了当年发生的11起强拆致人伤亡案件,给予57人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问责,31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一些地方检察机关开展严肃查办危害民生民利、渎职侵权犯罪专项工作,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及相关的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

第三篇:2017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测试卷

注:本试卷为闭卷考试,答案请转涂在机读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请选出最佳答案,每题4分,不答或答错倒扣一分。1.2017年,中国迎来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2017年中国发展新信号。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A.3月3日 B.3月4日 C.3月5日 D.3月6日 2.2016年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A.6.7% 28% B.6.6% 30% C.6.7% 29% D.6.7% 30% 3.2016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工业企业利润由上年下 降 %转为增长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经济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A.2.3% 5% B.2.4% 5% C.2.4% 4% D.2.3% 4% 4.2016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240万。棚户区住房改造 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国内旅游快速增长,出境旅游超过1.2亿人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

A.1240 500 B.1240 600 C.1260 600 D.1260 600

5.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 多亿元,所有行业实现税负。

A.5700 只增不减 B.5600 只减不增 C.5600 保持低水平D.5700 只减不增

6.2016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 到,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A.上升 56.2% B.保持 56.2% C.保持 58.8% D.上升 60.2% 7.2016年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又有1600万人进城落户。发展的协同叠加效应不断显现。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居民证制度 B.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 居住证制度 C.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常住证制度 D.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居住证制度

8.2016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 和,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

A.5.7% 4% 9.2% B.5.6% 5% 9.1% C.5.6% 4% 9.1% D.5.6% 5% 9.1% 9.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增长21.3%。免除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全年资助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8400多万人次。

A.免除 8400 B.部分缴纳 8400 C.免除 8600 D.减免缴纳 8400 10.完善促进外贸发展措施,新设 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进出口逐步回稳。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新设 个自贸试验区。除少数实行准入特别管理措施领域外,外资企业设立及变更一律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A.12 8 B.12 7 C.11 8 D.11 7

二、填空。每空5分,不答或答错倒扣一分。

1.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增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全面依法治国深入实施,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十三五”实现了良好开局。

2.我们要深入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 原则,维护“ ”共同政治基础,维护 完整,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任何名义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3.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 ”。要在巩固成果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效。4.扎实开展“ ”学习教育,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 ”,严格执行国务院“ ”。依法惩处一批腐败分子,反腐败斗争形成 态势。

第四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胡带娣

学习了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吴湛辉作了题为《打造滨海国际商城,建设富强幸福虎门》的工作报告后,我们受益匪浅。从中,更是看到了虎门更加美好的前景。

报告充分体现镇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多重危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精心谋划,真抓实干,全力打造滨海商城,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吴湛辉书记作的工作报告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五年的工作回顾”、“当前形势与总体思路”、“未来五年的重点部署”。

在“五年的工作回顾”部分,吴湛辉书记“从全面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了产业升级的进程、初步奠定了城市升级的基础、有力促进了两级发展的联动、切实维护了和谐稳定的环境、有效促进了城市软实力的提升、积极落实了发展成果的共享、切实提升了党员队伍的素质”等八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共虎门镇第十三届委员会带领全镇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在“当前形势与总体思路”部分,吴湛辉分析了虎门当前具备的四大发展优势,并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工作总体思路。

吴湛辉书记还在《报告》中指出,高起点打造滨海国际商城是虎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科学定位与战略目标,必须一脉相承,贯穿始终。强调要把握历史机遇,全面转型升级,把虎门建设成综合交通的枢纽之城、依山抱海的宜居之城、粤港合作的先行之城、商通国际的创业之城、文化创意的活力之城,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共建共享的富强幸福之城。对于虎门未来五年的重点部署,吴湛辉书记提出,要着力实现产业体系的高端化、产业驱动的高新化、产业辐射的高效化,使经济建设实现由经济重镇到产业高地的跨越;要建

设对接区域合作的设施体系、建设承接区域辐射的城市格局、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建设实现由市域支点到区域节点的跨越;要以弘扬虎门精神为导向、推动文明创建,以完善文化设施为载体,提升城市形象,以扩展文化辐射为动力,促进产业升级,以突出文化惠民为平台,改善公共服务,以聚集文化人才为目标,完善体制机制,使文化建设实现由历史名镇到文化名城的跨越;要坚持富民为本、安民为先、惠民为要、全民参与,使社会建设实现由平安虎门到幸福虎门的跨越;要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建设创新工程、党管人才工程和廉政监督强化工程,使党的建设实现由应对挑战到引领发展的跨越。

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城三统五跨越”这一核心思想。这既是科学定位又是战略目标,一脉相承,贯穿始终。不但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而且充分发挥了虎门的各种优势。看似是让虎门抓住机遇,实际上也是在号召生活在虎门的每一位公民抓住机遇,给力建设幸福虎门。“坚持富民为本、坚持安民为先。”让我们为之感动。有了这样的党,这样的镇政府,我不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奋战呢?

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应为之贡献力量。因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好,则镇区旺”。

我们愿意为打造滨海国际商城,建设富强幸福虎门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1政府工作报告的学习

关于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感想

一年一度的两会,民众都给与了最多的关注,这不仅因为两会我国人民民主制度的集中体现,而且每一年两会民众都对党和政府有了更多期待,感触到党和政府的发展和进步。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学生,对2011年两会我有如下感触。

品出真诚。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发展的回顾中,笔者看到了更加有份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看到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务实的努力,看到了政府对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清醒。从对过去五年发展的认识和体会中,我们看到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政府与市场有机统一、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改革开放理性认识。从“十二五”及2011年主要目标和任务的表述中,我们看到更加求真务实发展思路。发展转型成为主线,民生问题被更多关注,公正公平被更多提及。这一切都让笔者感受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真诚。

品出善意。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民众更多感受到了政府的善。感到到了人民公仆的善。汶川地震中温总理的那句“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话语至今还感染着亿万中国人。沈浩、杨善洲等大量优秀的党员干部将自己博大的善心散播到祖国各个角落。从未来五年的的发展规划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这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是的论述,让更多民众感到亲切,感觉到政府的善。

品出美好。“十一五”期间,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让人振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让人振奋,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提高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国家推出的一系列保障民生的政策让13亿中国人的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这里,美是一种幸福体验的自然的流露。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13亿中国人勾勒了一个灿烂美好的未来画卷。一个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未来中国让13亿民众为之期待,在这里,美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追求真、善、美是中国人的传统夙愿。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有向往“真善美”的倾向,也常常为表现“真善美”的事情而感动。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我为党和政府的真、善、美而感动,而自豪。

下载学习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精神 问答14题为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精神,帮助同学及教职工了解并把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内涵和要求,......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了解了国家的现状,使我对祖国的发展更加有信心,对祖国的明天更加有盼头。报告明确而客观的总结了我国在过去几年的发展状况,......

    2015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免费下载

    2015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解决了顶层设计的问题。下一步,还要解决谁来干活,谁来改革的问......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 三河学校 李晋 为深入贯彻实施两会精神,按照教育局和学校的要求,进行了专题学习。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政府工作报告,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精神。通过......

    教师学习政府工作报告

    教师学习政府报告心得体会 温家宝总理5日上午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控制物价上涨等十多个方面,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受到了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评价。 当前物价上涨、......

    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

    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 姓名 :伍明贤 通信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贵州省关岭县岗乌中学56***4001 gw***@163.com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 岗乌中学:伍明贤......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棉花市小学喻宝华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

    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体会

    学习体会通过这次学习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关注到其中的民生问题是一个新亮点。在这次工作报告中,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生活中的难题被有针对性地提了出来,针对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