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景作文:乌镇印象
写景作文:乌镇印象
写景作文:乌镇印象
乌镇给我的印象是幽静淡雅,古风悠然。
这个经典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桐乡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意注定了她与生具来的淳朴秀丽,古镇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任风云变幻,时光荏苒,至今依然展示着小桥流水,茶香琴韵,竹露蕉雨,美仑美奂的绝代风华。粉墙黛瓦的民居极具特色,或深宅大院,或简易木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随心所欲的布局却极具精巧而和谐的美感,似一位胸有成竹的水墨画家将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点.线.面的结合信手泼洒,把中国画中的远.中.近景表现的恰到好处。斑驳的墙皮和稍显破旧的屋檐诉说着岁月的风雨,狭窄的石板路被多少来去匆匆的红尘客踏得光滑而低凹,唐朝的银杏古树和百年的南天竹记载着年代的遥远。
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中行走,会发现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地方:修真观.立志书院,百床馆.钱币馆及多处大官大商大家的故居,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偶进一处宅邸,气派的门楼和上面的砖雕匾额及花饰,纹理依然清晰秀美,院内的结构精巧别致,仍能显示出主人当年的显赫和儒雅。不必说正堂的大气和雕梁画栋,单就一处连接后院的过道,也处理的非常讲究,自成一景:白色的墙上前后两个月亮门,过道从门中穿过,门的两侧用青砖砌成扇形的小窗,透过小窗,前后院的风景尽收眼底,青砖铺就的地面平整而洁净,角落里一棵棕色的树,树干弧线一样划向天空,抬头望去,硕大而茂密的树冠像一把巨型绿伞遮住了宅院多半的风雨。
乌镇养育的名人众多,导游指着一处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介绍说,文学巨匠茅盾当年就出生在楼上的第四间房里。我想: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灵地”,走出来茅盾这样的“人杰”也不足为怪了。
在曲径通幽的小巷里偶能遇到几家制作蜡染.木雕.“姑嫂饼”的作坊。古老的蜡染工艺被一代代传承下来,蓝色和白色巧妙组合的图案,显示出民间手工艺特有的魅力,尤其是那种渲染的效果,朦胧虚幻中像幽蓝的湖面上漂浮的缕缕晨雾---
据说镇上的年轻人都去镇外新的地方居住了,不知是有意的安排还是故土难离,古镇上多半是老人在悠闲的重复着轮回的日子,固守着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坐拥这道浑然天成的风景。苍苍的白发和佝偻的身影,伴着古色古香的小镇,犹如一首典雅的谣琴,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最能体现水乡风情的要数穿过乌镇的那条小河。
这个风姿绰约的地方,是古镇的点睛之笔。水与镇相融,桥与街相通。这是一条不宽的河,清澈的河水不知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河面上弥漫着淡淡的水雾,乌蓬船在河面上漂泊,头戴毡帽的船工轻松的摇着浆,乌蓬下的船舱里偶而飘出乡间女子别具韵味的江南小调,船头几只懒散的水鸭在惬意的迷着眼睛,在做别人猜不懂的梦。半圆的石拱桥架在小河上,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轮波动的圆月,乌蓬船在圆月中划过,船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成了画中的风景。
在这里,以河成街,两岸星罗棋布的商铺当铺,酒肆茶楼仍能显示出当年的繁华与歌舞升平。房屋沿河势而建,有几处房屋从岸边建到了河面上,伸手便可汲到清澈河水,青石板砌成的台阶一步步伸向水中。随着这条水街的弯曲,房屋也若隐若现,在圆圆的石桥下向远处蜿蜒的延伸,想不出幽静的古镇深处还有多少水上人家--。几株生长在岸边的垂柳也不甘寂寞,从房屋的间隙中弯下腰来,伸出长长的柳丝垂饮河畔的清露,远远望去,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添加了几抹翠绿。
细心的导游告诉我们:乌镇的街巷仿佛像扑朔迷离的棋盘,陌生人容易走失,但只有找到这条风情万种的小河,搭上乌蓬船,便可穿过石桥顺流而下来到进镇的地方--转船湾。
想远古雅士:邀风流骚客,聚临河水阁,凭栏对酌,诗酒风月。低吟浅唱,共鸣琴瑟。远观落日,畅舒豪情。近望炊烟,笑谈古今--。
乌镇是一部书,一部文化厚重内涵丰富而文笔细腻的史书。
乌镇是一首诗,一首灵感涌动柔情似水而清新隽永的情诗。
乌镇是一只歌,一只历经沧桑唱响千年而久经不衰的老歌。
乌镇是一幅画,一幅浓淡相宜雅俗共赏而意境深远的水墨风景画。
走进乌镇,剥掉虚伪抛弃世俗,坦荡展露着人性的真诚和残缺的心灵。走出乌镇,宠辱皆忘雄英姿发,恣意澎湃着精神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乌镇,我魂牵梦绕的一方圣地。
第二篇:写景作文:济南印象
写景作文:济南印象
写景作文:济南印象
济南是一个富有着古典气质的城市,有着诗意的朦胧,和诗人的憧憬,济南有水这是不消说的,就先拿济南的山而言吧?老舍先生曾说过:济南像是个婴儿一样躺在摇篮里,只有北面有一个缺口,这在数量上便已经有了基础,再看济南的山,不像是横断山去那想的险恶,没有峥嵘的刺破霄汉的气势,但却有一种别致与秀丽在里面,山抱着水水绕着山,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文尔雅,像是君子,也似小家碧玉的女子,不是那么显露锋芒。也幸亏济南没有这样巍峨的山,要不环顾四周总是有一种压迫的感觉,茫然若有所失,岂不是反而不好!所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便造就了这样一个钟灵毓秀的地方。
济南的水,更是给这样一个北方的城市,平添了一丝江南小镇的感觉,但却又不失特色,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想象着青石板上滋滋的冒出的泉水,在冬天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些古人留下的诗句不禁把人们的思绪一身到遥远的时代,沉浸在美好的光景之中,所以你不需要多想,只是跟着这古老的诗句,轻轻抚摸着古老的街巷,任时间的年轮把你带回遥远的国度,你就会发现你也会作几首诗,吟唱几首曲子。落雨时节,你去湖上泛舟,置身雨雾冥迷之中,看锦鳞时隐时现在阵阵涟漪之中,又如何不想放歌。
济南的四季都是美的,即使你在秋天来,也可以看见连天的荷叶,满山的红叶,衬着那山那水更添几分妖娆,湖中的菱角,蒲菜,莲藕湖鱼,再沏上一杯香茶,就仿佛是置身一副泼墨山水之中,身在画中游,神游物外,岂不快哉!这就是济南,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
第三篇:写景作文:印象明湖
写景作文:印象明湖
写景作文:印象明湖
明湖的四季都是美的,先单说明湖的秋,秋天是萧瑟的,古人大多有伤秋之感,但到了济南,到了大明湖你就感觉到秋天不光是悲伤的,还略带有些的诗情画意,更加上他一千多年的历史,更给人以深沉的感觉,神游大明湖似乎可以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你不禁神往。
——题记
初晨,漫步大明湖,昨落了一夜的雨,迎着清晨的薄雾,踩着一夜的秋雨,微风拂过,不仅有一些凉意,使精神略微一阵,当晨雾润湿我惺忪的双眼的时候,朝阳已经露出了半张脸,一丝半缕的晨光透过云层洒在湖面上,我站在岸边,垂柳微黄,丝绦般的枝叶像是一副窗帘悬挂在我的眼前,如有如无的遮盖着还未苏醒的大明湖,好像害怕我审视的目光,我沿着岸边的石栏杆,踏着被秋风吹落的柳叶,转过一弯,突然眼前只是满目的绿色,一直涌到天边,在这样的秋天,还能见到这样的绿色,不是盛夏被骄阳烤的微黄的绿,也不是向春天那般娇嫩的绿,这是经过了春夏的历练而来的深绿色,但却又不失鲜亮的颜色,我想这也许是受了这泉水滋润之故吧!“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想这是吟诵这首诗,确实再恰当不过了。
在秋天,在大明湖的秋天,其实最宜也晚来——明湖秋月。月生日落,一湖碧水,天上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此时再来阵微风,柳条轻抚,荷香浮动,轻雾被微风一吹,仿佛有了形态,在皎洁的月光下起舞,湖面的圆月,碎了又圆,圆了又碎。如果还能荡舟湖上,那就更加的妙不可言,想想,用手掬一捧冰凉的湖水,似乎像是捧了一手的月华,任由冰冰凉凉的湖水在指尖间溜走,在采点莲子。呵呵!便真有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之感。
秋天的大明湖不紧是梦幻的,还是丰富的,老舍先生记:茭白,蒲菜,白花藕,莲藕湖鱼等等。这就是明湖得秋,可以在现实中寻求诗人营造梦幻般场景的地方。
第四篇:写景作文:泉城印象
写景作文:泉城印象
写景作文:泉城印象
我犹记得泉城淡淡的倩影,依稀隐现在傍晚的薄雾朦胧之中。
在山大的北门吃过一笼包子,便与同学沉入公交,化作一滴浮游的泉水,要融入初秋济南的韵味里了。此时的济南,早已是褪去了夏日的炎热,恰好让我乐于品读她了。
泉水自是不必言说。刚入趵突泉公园,清溪的薄媚便如云雾般地飘来,溯游而上,便可见一束清流从石缝中汩汩而出了,汇入离韵的一泊绿水。细细的长流、漫漫的舒卷,如蜜饯般,都流入了醉溢的心窝。此时,云荡清风的轻抚,于情于景的朦胧,快要让我忘却身在何处了,可是,身边的游人穿梭的如织,却又让我省得这并不是世外的桃源。
以懒懒的脚步踏过几弯的青阶,便见人海的画面在柳丝间豁然的抖落,透过游人之间的缝隙便见到趵突泉了,三股泉水在池中煞是显眼,可是算不得喷薄。诸君都是忙于照相,可是如此的人群簇拥的池畔的栏杆,背景是难以照到泉水的。蜿蜒回转的琳廊,缠绕如镜的碧水,似要将岁月的淡淡闲愁,向诸君无尽地诉说。湖畔古宅的明窗洞启,与小桥流水上的曲栏杆,一起嵌入一泊的倒影里了。书写“趵突泉”三字的石碑站在湖边,似忆老去的年华。可是,同学告诉我“突”字貌似是少了上面一点的,但是对与否,我们暂放无妨,且离开这人海的水畔,继续我们的醉旅罢。不尽喧哗,是不合我心境的,不知诸君如何做想?
秋风何来?一泄的柳丝,轻拂风的面庞,远处的景色从缝隙中微透而过,更增添了无限的遐思。水畔泉边的柳色,辉映一碧的池水,带着点点的哀愁,化作池中一枚枚闪闪的硬币,融汇一个个期许的心愿里去了。许愿池就是此罢,于是,两道抛光的弧线划入池底,我也默念了自己的盼望。此刻,清风已是徐来,水波亦是不兴,以粼粼的倒影微漾清泉碧柳的绝色。此情此景,快要让我化身于其中了,可是我却是断然笑不得的,一池的怨水,承载了太多人的忧愁,是断然不能再溶进我的了。流淌的忧愁,流入我的心窝,却没有流出。不尽微明的泉水,几群块大的金鱼在水中永是游来游去,争抢桥上诸君撒下的食物。一生游在水的心里,却只知欢快的游玩,哪里晓得这碧水永是密密的流逝,却承载了多少岁月的年华呢?鱼儿们永是如此欢快却是为何,我实在不知。忽而飘荡到园北了,却见船站的标示,可是门却未开。走到对面,穿过几棵柳树,便可见对岸,去五龙潭几艘画舫犹停靠岸边,而此时的我却期盼起华灯之下的彩航了,薄纱的月光、打浆的水花,轻托朦胧的月色,以一晕的昏暗,激荡月的风华。而我淡淡的情感似也要在如此的向往中飘飘的弥漫开来。可是,此刻却是太阳仍在正中的晌午,夜下的彩航恐怕只能在梦中了,但这却并不消
减我的兴致,对于其他的游人又是如何呢?诸君,穿梭的往来,我却并不知道有没有人醉在这清泉之侧。
易安的笔触,犹遗落在历史的角落。而今天,我却要如许多的人一样曲寻找漱玉斋堂的风韵。未入庭落,便已听到泉水的碧音,如萧萧的风笛,都已流入心胸里了。而那泉水竟是从小山之上流下来的,如此之地,却如何叫人不写诗呢?我只觉的两眼似已模糊,双耳全是泉水的声音了。恻恻的低徊,恋恋的吟唱,如绢的丝丝哀愁要从嘴角微微的绣出,化作这一泉的清流,流到千年的岁月里了。
洛口的浮桥,终是没有言语,静静躺在滔滔江水之上,酣游的快乐微笼不远的沙滩,策马的奔腾轻扬在一片黄土之上,如风的感觉像在云里雾里漫漫的飞去了。太阳已是偏西,桥面悠悠的晃过,吱吱的声音响过正在苍老的岁月,暗暗的倒影划过太过久远的天空。黄河的落日,消去一日的眷恋,似也带着别日的忧愁,静韵一泄波光的粼粼,终于在一片昏昏的光影里悄悄的老去,轻坠一碧的遥天。而我,却又却惦记起水畔华灯初会时的夜航了„„
汽车已是北行,仍似梦中的我却不曾道别。半月前十一的济南之行早已消失在印象之中,我只记得当时如醉梦的感受,只记得临别时的回首,只记得烟雨朦胧中的济南,终于随着夜幕的降临悄悄的隐去。别了,郁郁的泉水;别了,淡淡的忧愁„„
第五篇:写景作文:杭州印象 (500字)
写景作文:杭州印象
写景作文:杭州印象
清晨漫天薄雾,行车数百公里,到达了细雨濛濛的杭州。
对杭州的第一印象是高速立交,外地车辆绕行;高层建筑林立,现代化大城市的繁荣气息。
从城郊进入老城区,楼层渐低,空间渐宽,视野也远了。入住的饭店原名很秀气:浣纱宾馆,现在餐馆承包,又冠以承包人的品牌,于是叫方老虎·浣纱饭店。好怪的名字,象土财主抢亲。
饭店距西湖很近,只有十分钟的步行路程,行道两旁尽是服饰小门点、餐馆、酒吧、茶座、咖啡店,也有几座高大的建筑是世界名品商场、百货商店,透过橱窗,林林总总的新颖商品吸引着车上女士们的眼球。还未下车,她们就开始商量购物计划了。
杭州之为“天堂”,就因为美丽的西湖。城依湖建,湖在城中。如今的西湖,仍保留着三面山一面城的格局。近年来,杭州市花了很大的气力引钱塘江入湖,沿湖景区向四周拓展,除了苏堤、白堤,又开发了杨公堤度假休闲区。站在城的一面,满眼湖光山色,清波粼粼,如入画境。
江南春早。车窗外嫩绿的柳丝、盛开的白玉兰、含苞的紫玉兰和不时掠过眼前的点点红梅,早已打破严冬的萧杀,渲染出勃勃生机的春意。面对微波荡漾的湖水,遥望湖心绰绰约约的湖心岛、三潭印月,近观赏心悦目的春色,一路劳乏的筋骨不禁松弛下来,萌发出静坐湖边小亭,悠悠观赏,细细品味的欲望。
集体出游嘛,总是将游程分割为一站站目标,每站给定一段时间,团队成员“跟着走”、轮流拍照,上了车、船隔窗观景。我是随遇而安的人,静静走在人群中,用心捕捉眼前的美丽。
灵隐寺
灵隐寺是灵隐山麓飞来峰旁的一座禅宗古刹,离西湖不远。据说东晋时,印度僧人到杭州,见此处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选址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这位“野佛”古道热肠,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也因此扬名。
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药王殿,依山势而上,侧旁还有很大的罗汉堂。据介绍,在城市庙宇中,灵隐寺是规模最大的,也是文革期间几乎未遭破坏的特例。庙内修缮一新,只有殿前、道旁的参天古树,无声讲述着久远的历史。主人特地向我们介绍:天王殿上悬的“云林禅寺”匾额,是清代康熙的手笔,独块香樟木雕成韦驮菩萨,是南宋遗物;大雄宝殿中20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是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用24块香樟木雕成。还告诉我们:灵隐的菩萨特别灵验,有求必应,只是达愿后必须还愿。
我并无所求,只是以目瞻仰,以心相敬,佛经故事里,从佛祖到每位罗汉,都是世间德高望重之人、为解世间疾苦而牺牲奉献之人,愿他们的精神常留人间。
走出山门,顿觉眼前一亮,飞来峰如一面屏风,黑色石壁的纹理如湍如瀑,壁上大大小小的石洞中各有神态生动的佛像,绿色乔木、藤蔓植根于壁,与石纹相映成趣,壁下清溪流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一时竟不觉近旁城市之喧嚣,正是白居易《冷泉亭记》里“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的那番意境。
雷峰塔
雷峰塔之闻名,是因《白蛇传》故事。尽管镇江金山寺的僧人都为法海抱不平,说那个拆散人家夫妻,化钵为塔将白娘子镇在塔下的,根本就不是金山的高僧法海。可是,传世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对民众的影响远大于历史,法海这段冤情恐怕辩不清了。
雷峰塔建在西湖南侧山上,与北侧的保俶塔遥遥相望。这座古塔曾因火灾烧毁了所有木结构,残留的砖塔仍矗立山上。从照片上看,那座砖塔,顶端生了小树,塔体有些开裂,显得特别古朴,夕辉晚霞之中,非常壮观。
雷峰塔是1924年轰然坍塌的,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记载了乡下人听说塔砖放在家里可保平安,便纷纷去抽,硬是抽坍了这座古塔。所幸当时塔不是斜着倒的,佛舍利等文物压在地宫中,重建时又被清理了出来。重建的雷峰塔,从外观上看,除了高大气派,并没有什么特别。因为立在山顶,我们还上了一段长长的阶梯。走到塔前,才发现居然有电梯从山下通上来。进入塔内,又发现塔的基座用钢架支撑,一至三层,保留了遗址的塔基残留,隔着圈起来的玻璃墙,黄土和残砖垛清晰可见,历史信息随着这部分遗迹留给了后人。新塔所用是现代先进建材,三层以上中部都有电梯,老弱者可以乘梯而上。最高一层的金顶有2002朵莲花,围着可升降的“顶宫”,据说里面也有镇塔之宝。每层塔壁都有壁画,第七层雕刻了佛主出生到圆寂的故事,第六层镶嵌了数幅大型桃木雕刻《白蛇传》??
我们一行边看边感叹,这些年各地为了发展旅游,有的拆了古建筑建了假文物,有的专门仿制古砖修缮古建筑,虽说修旧如旧,但原先建筑上的历史信息还是消失了。象这样,既保护真遗迹,又为后人留下现代建筑精品,这思路确实令人叫绝。
湖畔漫步
晚饭后,女士们迫不及待地结伴去逛商场。我走出湖畔的餐馆,看着远处山上的宝塔、湖心翘顶的亭阁尽由各色灯光勾勒,近处水波里映着五彩的灯影,随波微微颤动,身边一对对情侣相拥相携,款款移步,呢喃轻语,顿觉心醉。便拉住一位同伴去湖畔散步。
湖畔宽宽的行道铺着方格的红色地砖,近水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轻拂动,叶间一串串柳茸,正孕着三月飞絮。行道上隔不远就有一株老香樟,枝杈虬伸,形成伞一样的树冠。行道外侧是宽宽的花圃,眼下花开满树的是玉兰,无论白色的花朵还是紫色的花苞,都那么绚丽灿烂,引得路人驻足抬头,赞叹不已。沿湖漫步的人多是附近居民,他们闲适地在湖边漫步,随意坐下小憩轻语,也许这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可真是“天堂”里的日子!
我的同伴对西湖特别钟情。十多年前,她和同在部队服役的丈夫曾带着两岁的儿子来杭州休假,住在附近的海军招待所。此刻漫步湖畔,她不时冒一句:“那时我们经常骑自行车,到湖边来玩。”“是啊,这些香樟树一直就在湖边的,我还记得。”沉浸在浪漫假日的回忆中,她心里一定充满甜蜜。
湖畔也有一些小小的售货亭、廊,我们被琳琅的丝绸、特产和工艺品吸引,信步进店,细细观赏。不经意间,也遇上了心仪之物——我买下了一个绣花绸面的软质眼镜套和一把“张小泉剪刀”,她买下了一对绣花的靠垫套。竟是散步、购物两不误了。
现代人喜欢新奇热闹,静静的风景已经难以满足游人的兴致,西湖上也安装了定时开启的夜光音乐喷泉。走过那段湖岸,见许多人面湖而坐等待着,以为湖上有节目演出,并未在意。返回时正好音乐声起,无数水柱随音乐舞动,每一曲节奏不同,水的舞姿也不同,各色彩光打在水幕上,随波变幻,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在近旁的廊下寻了个坐处,看着这远静近动的夜色,晚风拂面,曲声悦耳,整个身心浸润在酥软惬意之中。
灵峰探梅
春梅是这个季节最让人牵挂的花儿,听说我们想赏梅,热心的主人作了安排。
一早来到杭州植物园,先入眼帘的仍是玉兰。数十株玉兰树夹道而迎,花开得雪白一片,令人眩目。一阵风过,无数花瓣飞离枝头,飘洒而下,注目赏景的游人不禁惋惜地轻呼一声:“呀!??”
梅树集中在灵峰,要翻过一个山坡,细雨濛濛之中,我们兴致勃勃地走上山道,我们不认路,也不知道有多远,只跟着感觉向前走,倒真有点“探访”的味道呢。
走了一段,看见路边有株梅树,开着粉色的小花,远远的还有一株开着淡绿梅花??一棵一棵远远相望着,许是细心的园主人特意留下的路标吧?
到了,到了!果然翻过山坡,便看坡下到不远处密密的一片红雾,脚下不觉紧赶几步。呵,眼前好大的一片梅园,粉的、红的、白的,争奇斗艳,游人流连花海之中,满面欢笑,只听“看这儿!”“那儿多美!”不知用眼睛往哪里看是好。
令人心醉的景色怎么也看不够,只能用相机留下这美好的瞬间。游人纷纷选景,花间含笑,随意一站,便是一幅精美照片。兴奋之中,便忽略了那梅树下片片残红,花径间落英缤纷。
想那花儿开则繁繁盛盛,落则飘飘洒洒,一切皆由自然,唤也唤不来,拦也拦不住。能让这么多游人体验“探”的急切,“赏”的愉悦,也就不枉一季的辉煌了。
泛舟湖上
乘上船,在湖面荡漾,又是一番景色。眼前雨丝迷蒙,茫茫湖面雾气上升,近旁的柳、湖心的岛、湖畔的山和城都朦胧起来。不禁轻轻念出“若把西湖比
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有身在此间,才能领略眼前这淡妆的水墨韵味啊。湖上诸岛是不同朝代疏浚湖底积淤而建。小瀛洲岛上有湖,有亭台楼阁桥,有三潭印月等胜景,想必建岛之人将海上瀛洲的幻想,都移到了这里。湖心岛以乾隆御笔亲题的“虫二”字谜碑闻名,上岛后却有些失望,那块碑是新仿的,已非原物,也很少有人驻足观看,想必“风月无边”的谜底已众所周知。最小的岛是阮公岛,船不停靠,只能远远注目。阮公名阮元,是扬州人,我平时常走的毓贤街上有座老宅,就是阮家祠堂。阮元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当过山东、浙江学政,内阁学士,礼、兵、户、工部侍郎,浙江、河南、江西巡抚,漕运总督,太子少保,体仁阁大学士??据说他在浙江巡抚任上,曾督师歼灭多年扰民的盗匪,还设诂经精舍,亲自授课,培养了许多人才,这岛就是为纪念他而得名。
曾以为白堤、苏堤因白居易和苏轼的诗作而命名,其实却不是。这两条堤就是白居易、苏轼在杭州为官时修建的。泛舟于湖上,看着这些记载着大诗人、大学者“政绩”的名胜,对“学而优则仕”、“修齐治平”、“文章太守”等概念似乎有了新解。与眼下真学者不屑于为官,为官者往往轻学不同,古代有真学问才有机会官居高位,大学者不仅佳作传世,而且造福一方。这么想来,这为官之道和学问之道还真得好好地向古人学习啊!
(2006年3月10日至12日与单位女同事杭州踏春,返回后断断续续将所见所感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