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事古书上的“句读”,它与现代的标点符号有何关系
什么是古书土的“句读”,它和现在我们用的标点符号有何
关系?
古书的“句读”,是古文中语意停顿的记号, “句读”可视作现代标点符号的雏形。我们知道,未经整理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论语》开头有段孔子论学的文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按古书的“句读”,则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段“句读”据《十三经注疏・论浯注疏》)。从上面一段未加“句读”和加“句读”的文字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句读″是在文意需要停顿的地方加上一个“。”点,表示读到这里,应该停顿一下,在文章中加上“句读”,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是有很大帮助的。古人教学生读书,先是识字,然后是读文章,因此教“句读”也是最基本的一步。例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就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古代断句最初不是用“。”号,而是用“、”号,据《说文》解释:“、(zhu三声),有所绝之而识之也”。前人往往在句中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后来才改用上引《十三经注疏》中的圈号“。”来表示。据此,有人认为句末停顿叫“句”,句中停顿叫“读”(dδu)。此说可各参考。
前人读书是十分重视“句读”的。如汉何休枣《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中就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者,不可胜记也。”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例如标点本的《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话: “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臧洪守东郡,粮尽援绝,就叫部下将士和百姓在城破之先,就带妻子儿女逃命。文中的“无事”是“没有必要”、“犯不着”的意思,困此吕叔湘先生在《“通鉴”标点琐记》中指出这段话应如此标点方与原意相吻合:“洪于大义,不得不死;念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末败,将妻子出。”又如有人这样标点清代袁枚的《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这段话是袁枚告诉黄生自己未做官前,生活贫困,只能借书看,困此凡看过的书9就记住(“省记”冫,做官(“通籍”)后,有了俸禄,俸禄送去”书就买来了”因此就有了大量的藏书。按上面的标点,标点人可能把“通籍”看作是本什么书了”这就误解了原意,因此,这段话应如此标点才对:“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从上面两例9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重视“句读”,确实很有道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文意的正确理解。所以“句 读”是读古籍的一门重要基本功。囚此9可以这样说?能否分清“句读”9是能否读懂古籍的重要条件之一。
至于“句读”和“标点符号”的关系,上雨己经提到,可视“句读”为标点符号的雏形,是先有“句读”而后才有标点符号的。“标点符号〃出现于近代,但不完各,一九一九年,当时的教育部根据国语统-筹各会议决定9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计分句号、点号、分号、冒号、问号、惊叹号、引号、破折号、删节号、夹注号、专名号、书名号等十二种”规定全国-律遵用。全国解放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一九五-年公布《标点符号使用法》,即增加了顿号、着重号(各种标点符号的术语叫法略有不同),共计标点符号十四种。我们如果了解关于“句读”和“标点符号”的古今不同情况,就不会出现象一本电视剧上的元明之际的人物用今天的标点符号来写信那样的笑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