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政府工作计划汇报
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五”时期既是非常难得的黄金发展期”还是不可忽视的矛盾凸显期”从发展机遇看。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大趋势不改变;国经济依然处在新一轮上升周期,国家积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在发展政策、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向中部地区倾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打造省会经济圈,对合肥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作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将更加有利于借助创新的动力发挥后发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市已经基本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全市上下奋力崛起、勇当先锋的氛围日渐浓厚,将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面临挑战看,国际竞争、国内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压力加大;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抢抓一切发展机遇,主动应对各种挑战,积极破解各种难题,奋力实现超常规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五中全会精神,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升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创新推动、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安徽崛起中勇当先锋,中部崛起中争先进位,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五”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力争1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1.5%;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年降低20%。经过5年奋斗,把我市基本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实施“五”规划中,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现代服务业支撑力,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强化工业主导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高强度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信息化、标准化、资源集约化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增强支柱产业竞争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支撑作用,做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围绕城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加强协作,错位发展,培育和形成各具特色的配套产业。积极培育铺天盖地的民营企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强化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以发展区域性要素市场中心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以及文化、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强化县域工业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经济、高效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梯次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形成以城市为核心、县城为副中心、中心镇为骨干、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科技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完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电子商务应用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节约型社会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倡导生态消费,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体制和机制,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增强发展动力。立足“东向发展”思想观念、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对接和互动发展构建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招商机制,扩大招商引资;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和指导服务体系,优化贸易结构,支持和引导地方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培育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提升形象,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完善功能,增强城市辐射力。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总体思路,以更高的起点、更大的手笔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快构筑“1个主城、4个副中心、1个新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逐步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组团式转变,由“环城时代”向城市的演变,努力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合肥铁路枢纽改造和合淮阜、合六、环城高速公路建设,建成合肥新港集装箱码头,基本建成合肥新机场。构建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形成立体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完善水、电、热、气等设施,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型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人居环境最佳城市,实施高品位绿化,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巩固扩大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政府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合肥”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推进政府、企业、个人信用建设,建设“信用合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为推进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切实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年的主要工作年是五”开局之年。对于顺利实施“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采取强力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在推动跨越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测指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围绕以上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组织开展“加快工业发展年”活动。实施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支柱产业加速发展,突出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重点产业,新增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户、超50亿元2户。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工业,确保完成工业投资120亿元,力争完成140亿元,重点推进“121”工程,实施好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联合利华工业园、江汽轿车、美的天威保变、乐凯工业园、佳通全钢子午胎等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出台《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导向目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合理分工。加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一大批“专、精、新、特”中小企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广泛推广清洁生产模式,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快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
二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突破。以规划示范、村镇建设、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公用事业和文明创建为抓手,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按照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的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做精、做强城市配套服务业和特色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构建县域经济增长极。继续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布局,推进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优质、高效、设施农业。推进集约型养殖小区建设,组织实施“千场百区”工程,进一步提升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坚持产业为先、生态并重,提升苗木花卉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推进设施栽培小区建设,扩大专业菜地、反季节和精细蔬菜基地面积,做大做强西甜瓜、草莓等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农产品“创牌工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的作用,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组织引导和职业教育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组织实施“整村脱贫”项目。推进城乡思想观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规划对接、设施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人才对接,加快城市道路、公交、供电、供水、供气、环保、信息、金融、商贸等服务设施向县域延伸。继续抓好农村水利建设,进一步强化防洪保安和节水灌溉能力。加快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村村通混凝土路”工程。加快村镇规划建设步伐,重点推进发展改革试点镇和中心镇、中心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三加快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新路子。认真分解落实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和服务机制,落实政策支持措施,出台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2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新增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1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0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积极探索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新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领头创办企业,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努力形成以科技合作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形式;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设立试点市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70亿元,增幅达到27%以上;加快信息产业与其他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具有自主版权的应用软件,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继续办好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扩大合肥高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推进试点市示范区规划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和投资力度,争取新开工10至15个项目,完成投资10亿至15亿元,推动示范区尽快成规模、出形象。加大创新型试点市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科学普及和人才工作,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人民政府工作计划汇报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人民政府工作计划
人民政府20XX年工作计划
一、突出自身建设,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简阳“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二、突出产业发展,蓄足已产新产动力
整合升级xx乡现有农业产业基础,通过果蔬种植、运输、销售带动整乡经济发展,带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以建设幸福美丽新村为目标,完善交通路网、农产品转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生产生活品质,打造新型农业产业链,形成区域辐射效应。坚定不移发展绿色精品农业、乡村生态旅游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以成都“东进”战略、天府国际机场为契机,将xx乡打造为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绿色空港的“后花园”、区域发展的“连接器”。
三、突出改善民生,提升群众满意指数
一是强化公共服务。
加强排查发现惠民帮扶对象,坚持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原则,确保老百姓基本生活有保障。二是繁荣公益事业。
开展“暖心工程”等公益活动,加大全乡志愿者活动,为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等献爱心送温暖。三是稳定社会大局。
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养老服务等各项工作。四、突出城乡统筹,持续拓展发展空间
抓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夯实农村基础。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坯房改造,加强农村垃圾的定时转运和清
理,强化河道治理、养殖污染整治和拆违控违等工作,加快推动林盘建设,打造魅力乡村。
五、推进环保治理,保证“青山绿水”
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力度,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企业废气和污水等污染源排放的排查,加强黑水寺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查和管护,确保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完善保护区管理站功能。
第三篇:乡镇人民政府汇报材料和自查报告格式
乡镇人民政府“两基”工作汇报材料、自查报
告格式
一、汇报材料
1、标题:XX乡(镇)人民政府“两基”工作情况汇报
2、正文:
基本情况(乡情概况,教育情况)、“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分七块,35项指标)、主要做法和经验、存在困难和问题、下步工作措施
示例:
XX乡人民政府“两基”工作情况汇报
XX乡人民政府
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一)乡情概况。
(二)教育情况。
二、“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程度。
(二)教师队伍。
(三)教育质量。
(四)办学条件。
(五)教育经费。
(六)学校安全。
(七)扫盲工作。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二)工作经验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五、下步工作措施
二、自查报告
1、标题:XX乡(镇)人民政府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自查报告
2、正文:基本情况(乡情概况,教育情况)、自查内容(“两基”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分七块,35项指标;其他迎国检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存在困难和问题、下步工作措施
示例:
XX乡人民政府文件
„‟号签发人:
XX乡(镇)人民政府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自查报告
大姚县人民政府:
一、基本概况
(一)县情概况。
(二)教育情况。
二、“两基”迎国检自检自查内容
(一)“两基”指标完成情况(分七块)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三)教学仪器设施设备情况
(四)“两基”基础档案健全规范工作情况
(五)责任明确,部门联动,齐心协力迎国检工作情况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二)工作经验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五、下步工作措施
第四篇:陶城乡汇报材料人民政府
迎接市教育督导团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
汇
报
材
料
一、基本情况
陶城乡地处许昌市、漯河、周口三市,鄢陵、西华、临颍三县交界,全乡辖2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现有人口6.2万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
我乡现有九年制中学1所,在校生1296人;成建制小学11所,教学点11个,在校生4900人;全乡共有教职工353人,其中初中专职教师85人,职工3人,小学专任教师255人,职工10人,全乡退休教师140人。
二、基础教育水平(普及程度)
全乡2007——2010年间,青壮年无文盲;参加实用技术、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各种培训人数达到1.2万人。
全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2007年85%、2008年90%、2009年93%、2010年95%。小学阶段年满6——11周岁的适龄儿童2007—2010年入学率、三残儿童入学率均为100%,小学毕业率为100%,辍学率为0; 初中阶段年满12——14周岁的适龄儿童三年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率99.3%,辍学率为0.7%; 15周岁少年完成小学教育、17周岁少年完成初中教育的完成率2007--2010年均达到100%。
三、主要工作成绩汇报
1、调整布局,优化资源
我乡狠抓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科学地调整了学校布局。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义务教育阶段已由原来4所初中调整为1所,小学由原来的24所调整为11所,对全乡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起到了很大作用。
2、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006年以来,全乡共投入资金850万元,建成学生宿舍楼3栋,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教师宿舍楼达2000平方米,教学楼252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各中小学还加大对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的投入,使学校校容校貌有极大改观。
3、加强电教投入,办现代化教育
2006年以来,我乡中小学注重电教工作,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和硬件投入作为发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落实。中学各教室全部装备了多媒体,教师每人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小学全部装备了班班通。中学电教利用率85%,小学利用电教上课率为40%。总投入达70余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
4、加强规范化建设,成效突出
学校规范化建设是搞好学校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乡把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作为教育重要工作落实到实处,成绩突出。2008年,三岗学校被评为市规范化学校;2009年乡中被评为市规范化学校;2010年中心小学被评为市规范化学校;追岗小学、乡一中、前席小学先后被评为县规范化学校,有力辐射带动了全乡教育工作的发展。
5、强化责任,确保校园安全
①中心校与中小学校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各中小学与班主任、教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②各校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分工明确。③各校建立了食品卫生、交通、用电等安全制度,对校舍、围墙、用电设施、食品卫生等周检制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经常对学生进行防火、防溺水等知识教育,组织学生进行防震减灾演练。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学生安全事故。乡中、一中、中心小学、三岗小学先后被评为县“平安校园”。
四、今后工作思路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研教改工作,改良教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提高办学质量。
(三)落实责任,继续搞好安全工作。
(四)抓好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和塑造优良人生品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继续加大力度搞好创建工作和创优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陶城乡中心学校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人民政府迎检汇报
迎接国家金属与非金属矿山督查组第6组督查专题汇报材料之一
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慈利县人民政府
2008年7月8日
尊敬的督查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慈利县委、县政府对督查组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慈利县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全县总面积34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7%,其中山地面积340万亩,耕地面积57.12万亩;辖31个乡镇,675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7.57万人,我县是一个涉及领域广、门类齐全、安全监管任务重的大县。共有非煤矿山企业142家,煤矿企业9家、矿井9对、年生产能力30万吨,危化品生产企业2家、经营网点590个,烟花爆竹生产企业6家、专营批发公司1家、零售经营户513家,危爆物品使用单位110家,县城公共聚集场所440家,食品加工企业140家,建筑施工企业7家,县乡电网35千伏148.751公里、10千伏 1
1402.71公里、公专用变台1325个,机动车辆11200余辆、有证摩托车1万余辆,加油站36家,有证船只440艘、大小渡口63个,锅炉84台、压力容器65台、电梯30台、起重机械25台,农村中小学校50余所,县、乡道路1237.059公里、村道1329.02公里。
二、目前安全生产状况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我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隐患治理年”和“百日督查”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严防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并较上年下降10%”的目标任务,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了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出现了多年来所没有的良好态势。截止6月底,事故四项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三降一升”特点:其中事故起数73起,下降27%;死亡14人,下降48.1%;受伤84人,下降33.3%;直接经济损失72.2万元,上升7.1%,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三、半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隐患治理年”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按照一月解决一
2至二个重点隐患的思路,加大工作力度,认真部署,全面整改安全隐患,全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县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今年初,县政府新一届县级领导班子建立后,决定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安全生产分工责任制,县长为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副县长在管好战线分工工作的同时,对所管战线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详见县政府办慈政办通[2008]31号文件)。同时,建立了县安委办与乡镇安监办的联系制度,具体指导乡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大安全”格局。
2、建立安全生产会议制度。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我县已建立起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做到了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半年一次讲评会,年终一次总结表彰大会。同时,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人代会等大型会议上,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经常进行强调和安排部署,做到了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3、健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县政府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市政府下达的安全任务和事故控制指标细化、量化到各行业(领域)和相关单位,形成上下结合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同时,修订印发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标准》,使各签状单位既有较详细的工作任务,又有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县考核办将安全生产列为双文明考核内容,实行负分考核,列入“一
3票否决”。县委组织部门将安全生产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作为评先评优晋升的重要条件。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县政府、县安委的统一要求,将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正朝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力推动了全县安全生产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4、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为适应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需要,县委、县政府把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创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结构合理、上下贯通的县、乡、村(企业)三级监管组织体系。县安监局于2005年8月升格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核定行政编制9名,事业编制1名,通过各种渠道配备了2台监察车辆。2006年12月,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编委下发了《关于各乡镇人民政府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的通知》(慈编发[2006]7号),全县31个乡镇设立了安监办,调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充实安监办工作。县安监局与市、县政府法制办联合,对全县77名乡镇安监员进行集中培训,57名安监人员参加业务知识和执法培训,颁发了《行政执法证》,对16个乡镇安监办就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行了委托行政执法。村组成立了安全生产联组,明确了675名安全生产信息员。在企业推行了车间、施工现场安全员制度,从而形成了县、乡、村(企业)三级监管网络。
5、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8]1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08]81号)精神,为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县政府制定印发了《慈利县2008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慈政办通[2008]30号),成立了县、乡两级隐患排查领导机构,召开了隐患排查治理动员大会,对全县生产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到目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在隐患排查治理中,我县根据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煤矿开展了瓦斯治理、水害防治专项治理;非煤矿山开展了通风和偏帮冒顶隐患治理;道路交通开展了以打击超速、超员、超载、货运车辆违法载人、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公路危险路段等为主要内容的隐患治理工作;水上交通开展了渡口渡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公安部门以清查火供品使用环节为突破口,强化源头治理;消防安全开展了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三合一”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水利电力部门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电站、电网等隐患的排查治理;农业机械开展了驾驶操作人员违法载客、无牌行驶、无证驾驶等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特种设备开展了特种设备运行过程中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等等。检查中,共排查出安全隐患790处,下达隐患整改指令
5书380份,目前隐患整改到位的有775处,15处仍在整改之中。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做到了及时登记,分类、分级建帐立档,并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限期整改,严格复查验收。同时,对于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2007年,我县排查出了17处重大安全隐患,目前,已经整改到位的11处,对仍在整改之中的6处隐患实行了县安委会下达督查督办令,由县政府督查室督办,严格进行监控。
6、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断规范。一是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首先,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企业法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其次,加强了对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由县安委办公室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重点学习安全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关于安全生产的要求,使他们熟知自身的安全生产职责,提高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以适应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我县先后组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举办安全生产知识培训班30余期,共计5000余人次。再次,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由相关单位、企业本身组织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资格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实行领导带班作业,加大现场检查力度,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真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三是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