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仍在农村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仍在农村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2013-3-5 14:33:19来源:2013年03月05日 10:37:39 新华网
3月5日(星期二)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温家宝]:
(二)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近些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既管当前,也管长远,是长期指导思想。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 8亿亩耕地红线。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支持发展多种形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始终注重保护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广先进技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要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第二篇:2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的形势下,在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动荡变革的特殊时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结合上深刻阐明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应当怎么看、怎么办的重大问题。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农村,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一条重要主线,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要看到,尽管“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现在到2035年,也就3个五年规划期,要抓紧行动起来;明确要求,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要科学分析、深化研究,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楚,科学提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办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既要稳住农业这一块,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经济一有波动,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农民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全面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确保国内国际双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
说一千道一万,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向全党强调:“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三篇:吴邦国: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保障涉农法律和支农政策落到实处
吴邦国: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保障涉农法律和支农政策落到实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抓
紧抓实抓好,切实保障涉农法律和支农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吴邦国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三农”问题组成了由三位副委员长任组长的3个大组、12个小组,分赴15个省市,历时一个月的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既检查了涉农法律实施和支农政策落实的情况,又了解到大量第一手材料,提出了进一步改进“三农”工作的建议。这次活动,力量集中,重点突出,抓住了关键,取得了实效。
吴邦国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去年以来,针对粮食减产较多、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现象严重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有关法律的情况总的是好的。二是土地市场整顿取得一定效果,滥占耕地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三是中央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有所增加。四是农民负担继续减轻,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针对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吴邦国着重强调了三点:
第一,切实提高对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说,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重视和解决“三农”问题落实到行动中去。
第二,加大执法和工作力度,巩固已有成果,切实防止反弹。他说,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严格保护耕地的大政策不理解,从局部利益出发,违规占地的欲望并未消除,保护耕地的形势不容乐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保持和加大工作力度,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防止反弹。
第三,保持支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他说,中央关于鼓励种粮的政策,农民举双手拥护,但也担心“粮食少了,政策来了;粮食多了,政策又走了”。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建议国务院尽快明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继续高度重视涉农法律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进一步加大监督工作力度,增强工作实效,切实保障涉农法律和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一个稳定的、良好的法制环境。版权所有
第四篇:全面小康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农村经济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存在着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结构”,使得“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实现小康的难点在农村,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性任务,关键在于在把“三农”问题解决好。
要下大功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农民能否完全达到小康,关键在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程度。要使农民收入的增加有新的途径,就必须根据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要跳出农村本身来考虑解决“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对“三农”问题我们较多地注重从农村内部去解决,十六大报告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这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这一思路,就需要把“三农”问题和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用统筹的方法解决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的矛质较为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较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指出的是,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能遍地开花,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该把重点放在现有的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乡镇,要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建设中,还应注意弘扬改革精神,消除各种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各种资本参与建设、经营、管理城镇基础设施。
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众所周知,农业是“安天下”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为使农业能够尽快改变现状,更好地发展,应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保证农业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拓宽投资渠道,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和信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投入,尤其是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植物病虫害防治等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启动点是人的创造力,即永不枯竭的“群众的首创精神”。广大农民处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天然”的致富冲动。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承包、乡镇企业、土地流转以及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由农民群众创造的。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尊重、保护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
当然,除了搞好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以外,小康社会还有着相当丰富的内涵:它是一个向中等发达国家不断接近的社会发展阶段;是一个先富带后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并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过程;是整个社会更加协调,综合力量日益显现的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拉也不断完善的过程,等等。但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