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缩印
1.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40、如何理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基本完成起,从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
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之后 需要一百年的时间。这种长期性,是由历史前提、现实国情和世
2.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界经济发展趋势决定的。6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民的道德思想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只能告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3.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4.马克思主义基本科学内涵:辨析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
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辨析 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
业不断取得胜利、凝聚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不断
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8、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理论和军事战
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毛泽东思
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
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群,独。
10、1987党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
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11、1997、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1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
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
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14、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释了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1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1941年5月,毛《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
17、1992年,江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
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8、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界定了实事求
是的科学含义。
20、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23、1939毛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
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革命。
2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
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
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鬼农民所有”,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27、毛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
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
出“三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29、1949年,毛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对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党、军队、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31、辨析新民主主义(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
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
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
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
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
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
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
渡性质的社会。
3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办法:(经验、教训)积极引导农民,走
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
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
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3、手工业改造方法步骤:供销组织、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3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
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6、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论十大关
系》,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
列重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
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3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8、1986年,邓小平答记者问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
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39、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
主义的本质、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我国原来处于经济 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树立正确的直接关、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新年,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2.我国现实的国情决定了初级阶段的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长期性。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3.整个世界经济的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发展趋势决定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二战后,随着世界范围的科69、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新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出现,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代又继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十三大提出 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奋斗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目标。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7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经济建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设”,“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领导和团结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力量。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 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 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6、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47、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48、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9、“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51、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5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53、如何理解“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87-18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5、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6、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理解“好”?(重点)(辨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无足轻重。
57、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58、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61、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6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几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65、发展基层民主: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66、依法治国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
第二篇:毛概复习资料(缩印版)
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意义:1.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3.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和优良新学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2.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画的马克思主义。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4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如何理解党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2.(实事求是还内在的包括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的重要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时间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机房赢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者的关系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正确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党的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4.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的新的探索。
中国革命实践与革命理论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展现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
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及可能性及意义:必然性1.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当时中国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革命形势只能是武装斗争年。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革命军队,并长期占领中心城市,但农村确实起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继续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张不平衡,根据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意义: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中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的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也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2,经济纲领3,文化纲领
三大法宝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优点和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大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选择社会主义: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并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物质基础)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了发展经济,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重要依据)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统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向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重要因素)4.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改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吗,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4,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和偏差,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重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个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使占世界人口4/1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胜利。5.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不仅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为什么第二次结合: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照搬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2,1956年毛认为我们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邓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大道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1把我们对
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总之,邓对社本所做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因:1.把发展生产力作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2,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党代表先进生产力: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3,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4,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5,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毛概重点缩印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重要意义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客观原因。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科不动摇地坚持和平与合作,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科学内涵: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主观原因。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正确,这是最重要的主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原因。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中国实行对内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同对外开放联系在一起的。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处理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意义(辨析题)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我国的中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一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一。心任务。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主义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的必由之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党的十二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优秀文化之中,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 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段”。《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
重要意义: 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三大全面阐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和重要保证 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7.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根本任务(辨析题)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3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 亿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无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事业增添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因素。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两方面的含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
2.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意义(大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荣。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第一,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的根本同富裕。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今天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依据。第二,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最后,是我们解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针、政策的指南 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16.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如何理解党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就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重要的实践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需要,从根本上说,就是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一,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党。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想基础。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路。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举措和意义 领导。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发展要相互适应。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党的领导。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相处的社会。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领导。
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第一,坚持协
意义: 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的科学理论。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构建
法论的集中体现。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
(具有指导思想品位的意义)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辨析题、简答题)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社会和谐
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国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一个崭新层面。第三,提出构建社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理念的升华。
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并做出部署,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社会和谐是
准和目的。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理论联系实际。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
髓? 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三,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
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
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
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
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10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
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14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
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
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
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析。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关系。
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党的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15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
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
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二,世界经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母的在于最求更少的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
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
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可持续发展。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
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第五,生存
5.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
近代中国的国情:是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
会。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发展问题之所以
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
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是中国发展为资本主义国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
家。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
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
国革命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理论 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
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
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分别在《中国的红色政权观。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
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
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展的原因和条件。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
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
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态势。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
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
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
3、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和平、①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1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容,意义? 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
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
②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
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以农村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
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的更大的贡献。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
4、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思想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可能性。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
①中国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
国,这是最根本原因,也是客观原因。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
②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革命形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我们对内将毫不动摇
势,这是客观原因。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外将毫
第四篇:毛概资料缩印版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主中国化的的重要意义: 1,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提供了凝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不断开拓者马主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如何正确理解马主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将马主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就是运用马主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3,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就是把马主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报账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之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主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读于某一理论而言,值得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集合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主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思,邓理,“三”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主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1,毛思的形成和发展,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2,改革开放以来,邓理坚持了解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统一3,“三”重要思想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统一4,科学发展观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统一。总之,贯穿于马主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实事求是)
●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1,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2,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a,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指在马主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管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b,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归路性,富于创造性。C,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的内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怎样全面准确的把握邓关于社会主义科学的论断: 1,为了推动全党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邓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大的卢纶和实践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吧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时间意义。4,总之,邓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即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承诺挂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长期性的客观依据:a起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需要长时间的奋斗。(2).时间:从社会主义该着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3).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a.怀疑我们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b认为我们不应当搞社会主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使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这个历史进程中一系列的转变,至少需要一百年。●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第一: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1.他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2.他的实质和目标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了序幕。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第四: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 1.他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2.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显著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4.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里的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反复强调稳定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国的最高利益。2.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3.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发展改革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邓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相对来说,市场经济举个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如何冲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两者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a.从资源配置看,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b.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两者是可以接轨的。区别: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于市场经济的结合,避让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已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种特性。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为共同发展。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2.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的差距,其客观必然性。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人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必然产生收入差距。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和不同的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是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产生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别,必然引起收入差距。3.要正确认识先富,后富和共富的关系。4.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差距:A.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B.要处理好效率跟公平的关系。C.要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D.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5.既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形式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二,从国内上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灵魂,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荣辱观是基础。
第五篇:毛概
毛概
第一章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来说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植跟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有哪些条件?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⑵、1957-1977年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⑶、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⑷、对当今世界特征和主题的观察、分析、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科学发展观”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1.全面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范畴的认识,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是一个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他们也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认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2.协调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形态的认识,就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3.可持续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时效的认识,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党和政府不仅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艰巨性、紧迫性和长期性,而且作出了不懈努力。应该说新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4.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四、辨析题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正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改革开放新实践而创立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载入党作为指导思想。十五大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把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把毛泽东某些个别论断同毛泽东思想整个体系区别开来。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三、简答题
1.党的思想路线如何表述?《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种不断发展和丰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也是贯彻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能够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和基本要求。
3.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它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哲学命题,而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为对象,是由实践到认识乃至理论的科学思想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哲学理论性和文化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从实践到认识和从认识到实践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学习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则必须领会和掌握其辨证关系。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识认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辨析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错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内容。所以通常把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没有任何关系?错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解放思想,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2.怎样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1.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3.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章
三、辨析题
1.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错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中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发生错误,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紧要的主观条件。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就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是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共和国,也不是俄国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是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极大的革命性;中国革命的主要源泉在农村。2)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因为:农民有富农、中农、贫农三种,中农占农村人口的20%,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贫农连同雇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他们和地主阶级是死对头,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和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哪些新的特点?a集中体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b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c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d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的内容。A.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B、没收中农的土地归贫农所有C、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E、保护民族工商实业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五、分析题
1.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1)中国革命的对象除了本国封建势力以外,还有与其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这就是说,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革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胜利,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具体原因是: 第一,这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的; 第二,这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软弱,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取得胜利; 第三,这是由于在俄国—卜月革命的影响下,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成长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能够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2.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请运用有关知识,结合中国国
情阐明中国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第四章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错误。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采取的是剥夺政策。错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和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国家对它不是像对待官僚资本主义那样采取剥夺政策,而是对它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在对私人企业进行改造的同时,对资产阶级进行改造,使他们从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企业改造与个人改造相结合。
三、简述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过度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1.利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是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条件下,允许其存在与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限制,是要限制那些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国家主要从价格、税收、原料、市场、货源等方面实行有效的限制,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在这一基础上,国家依靠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并依据对农业改造的同时进行的时机,迫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国家是通过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由低级形式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个别企业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由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同时,还与对资本家个人进行改造相结合起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一作法,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一个创举。
3.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政治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共和国。2经济上: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上: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
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第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分析题
1.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什么启示?50年代的改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资金,而且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始的一段国有化过程。从没收官僚资本,公私合营,到后来将分给农民的土地重新收归国有搞人民公社。50年代改造的成果就是,全国的资源、财富,全部收归国有。然而经过20多年的国有化之后,发现逐渐的再也不能刺激经济的发展,于是就从7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私有化进程。首先是允许农业收成私有,也就是所谓的“包干、包产”到户。紧接着中国开始了激烈的私有化进程,从鼓励乡镇企业发展、承认所谓“个体户”,到最为激进的“国有企业重组”,将以往从国民处收归的资产重新私有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侵吞国有资产、寻租现象普遍等等),这一进程从宪法内容上对私有制经济、私有财产的不断肯定得到充分体现。不过在承认私有化从而激发的市场活力,确实大大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概括来讲,50年代的改造是一个公有化过程,70年代末是一个私有化过程,都是我们对两种所有制制度进行的尝试。第五章
三、辨析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不完全正确。(前一句正确,后一句不准确)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3)从后一句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说,后一句不准确。
四、简答题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有哪些?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意义.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 D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又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在继承前人的社会主义观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20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上升到“本质”的高度作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概括。这一概括既包含着以往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又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从突破和创新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突出和全面阐明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反映本质。过去我们认识社会主义,仅仅停留在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上,甚至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征如计划经济等也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肯定。邓小平则从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剔除了对社会主义本质或特征的种种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第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切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使党和人民充分理解了单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独有的特征,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根据。因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全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4.确立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依据有哪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要求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把发展生产力
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具体地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第一,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完成自身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的要求。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第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A
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B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D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发展生产力,提高民人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六章
三、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此命题错误。(1)我国目前只是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从消费层次看,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从消费内容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从地区和城乡消费水平看,目前的小康是不平衡的。(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目前的总体小康为高水平的、全面的、平衡的小康。
四、简答题
1.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2.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规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
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⑴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虽然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建立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所以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⑵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必须用相当长的时期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能进入社会主义比较成熟的阶段。可以说,我们逾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必然要经过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⑶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基本上实现现代袋子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现代化的含义在变化,各国经济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为什么以及如何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八大正确路线的中断表明,不严格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缺少必要的制约机制,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还是得不到保障,党内的正确意见还是无法及时有效地集中,党内的错误意见也不可能得到坚决有力的抵制和纠正,党的正确路线就无法在实践中坚持下去。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首先,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严格执行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鉴于我们国家历史上缺乏民主传统,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到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最高类型的民主,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民主不足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处于发展中,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党内民主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领导要自觉、主动地倾听实践的呼声和群众的正确意见,以疏通各种渠道,形成正确的集中。对于集中的理解,要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服从真理,服从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不是服从某一个人的意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先后强调“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实际上是使党的正确集中有所依凭、有所遵循,而不至于个人说了算,不至于以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意志,主观武断地拍板决策。正确的集中,应该是领导集体的集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集中,整体功能的集中。这样,党的正确决策才不因领导者个人看法和意志的改变而改变,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依靠民主集中制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党的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即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使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度化。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及班子成员的职权、工作范围、决策程序等不断进行充实和修订,科学规范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运作程序,使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建立起一个完善、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把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七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就是说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2.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历史的经验一再
3.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3.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一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二是,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三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主要意义:解决了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问题,打消了人们的种种担心和顾虑,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
5.如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
2、加强经济立法
3、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4、加强中外的合作
四、辨析
1.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1)正确。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不完全正确。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2.试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成果。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积极利用外国市场、技术、资金、资源、信息。在开发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于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自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综上所述,对外开放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坚持这一基本国策是必要的。
第八章
三、简答题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不全)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3.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新兴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就是要在新时代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4.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 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前应采取哪些措施? 6.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越来越感到国民经济发展要速度“快”,而且还要质量和效益“好”。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快又好”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是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辨析题
1.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完全对立的,要发展公有制经济,就不应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正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排斥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把这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两极分化。
不正确。允许和鼓励—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产生的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同阶级社会里由于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两极分化所造成的贫富差别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第一,两极分化是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是指一部分人发财致富成为剥削者,而另一部分人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受他人剥削而贫困破产。而鼓励
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消除平均主义而提出的大政策,其内容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差别。它不包含阶级分化的内容。第二,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允许和鼓励的是劳动致富、守法致富,对那些非法侵犯他人利益,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第三,对合法的正当途径取得的过高的个人收入,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第四,我们还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扶贫工作,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积极帮助和促进贫困地区和个人及早脱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性质的范畴,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
不正确。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虽然是一个体制性范畴,但是它总是同不同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五、论述题
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
征和要求。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 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2.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会拉开收入差距,甚至扩大收入差距。这一方面是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规定和内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和基本要求决定的。首先,我们国家的基本分配制度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并存。这就必然出现因工作差别和性质不同产生的分配差距。其次,我们在高速的发展中,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是忽视了公平这一重要分配原则,而过多的强调了效率。这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内,但非按劳分配方式即可以存在于公有制也可以存在于非公经济中。这就必然造成拥有技术,职权,资本,土地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现在的差距并不代表以后的差距,现在的不公平并不代表以后的不公平,这些都是在高道德标准下的必要牺牲。这样的分配制度(1)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2)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实践证明:我国的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九章
三、辨析题
1.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错误。
(1)我国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有不同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制定规章。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不仅要加强立法,而且还要加强对执法的监督。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执法主体、行政主体,都必须首先依法规范自己的行动,接受各方面的监
督。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学法、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监督国家机关和任何个人依法办事,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斗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公民守法,也是不完全、不正确的。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两个观点均正确,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角度不同。
(1)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2)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3)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错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立全国政权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政权性质,但它是过渡性质的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这种职能立即中止。
(3)人民政协按其性质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与职能。但是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四、简答题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是: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当前和今后严格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项:(1)“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2)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选举;(3)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善民主监督制度。2002年召开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形势,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工作部署包括: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
4、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广开言
路,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五、论述题
1、试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腐败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现象,也是世界各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顽症。坚决反对腐败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诞生于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1993年8月,江泽民在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就明确地指出了党内腐败的严重危害性,他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机体内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总之,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它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庆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2.有利于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3.有利于维护自治区的稳定发展。4.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人们更好地当家作主。5.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6.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7.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第十章
三、辨析题
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本命题正确。第一,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2、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错误。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多种途径,包括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立足当代实际进行文化创新等途径。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因此,本题论断过于绝对化、片面化。
四、简答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2)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容易诱发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也会沉渣泛起。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冲击着原有的政治信仰、民族认同、道德秩序和行为规范。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文化渗透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课题和新要求。(4)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保持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必须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1,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于凝聚人心,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基本途径。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健康发展。2,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鼓舞人们积极向上,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3,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一个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中国,不仅要向全世界展示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更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五、论述题
1、结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谈谈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意义。
2、结合当前我国食品行业频发的安全问题,谈谈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如何理解弘扬民族精神的当代意义?
人类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没有了它,民族团结与发展建设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灵魂,民族就不可能有自尊、自立、自强。特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团结教育中,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所在: 第一、民族精神可谓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第二、民族精神可谓是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第三、民族精神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民族精神。第四、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即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民展,而且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是否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便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因为:(1)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与时俱进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和紧迫。(3)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4)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十一章
三、辨析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错误。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我们评判改革开放以及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包括:一是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二是社会公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三是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四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必要要求;五是充满创新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之一。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错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加强基层工作;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四、简答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有哪些?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应突出解决哪些问题?
三个鸡蛋:一是特色执政党官僚,二是私营企业主,三是工农大众。采取措施:1.反贪护贪(只斩草,不除根。剥削制度是贪腐的根),2.养资拒资(养着资本家搞生产,但拒绝资产阶级民主来夺权),3.安民刮民(通过救济一些被剥削得活不下去的百姓来安抚暴民,以维持剥削制度的合法性)。
原则:要站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也不踩破。统筹兼顾这三者之间的利益,达成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
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第十二章
三、辨析题
1.中央政府的各部门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相应部门有直接领导关系。错误。
中央政府各部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应部门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大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关,都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各级公务人员只对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而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的组织,同内地相应的组织也互不隶属,互不干涉。
2.“一国两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
过去,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的学说,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只能存在社会主义一种制度,而不能存在和社会主义制度相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国家主体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将这两种制度统一于一个国家之内,既实现国家的统一,又不损害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但突破了单一制下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权力的范围,而且超出了联邦制下成员国的权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也为单一制国家结构提供了新鲜经验。
四、简答题
1.香港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2.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八四○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一八四二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一八五六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六○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一八九八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租期九十九年,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所以我们称香港回归是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3.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史无前例地提出的,这个伟大构想本身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香港的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与胜利.“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榜样,为祖国统一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4.50年代至60年代,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有关思想,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是什么? 一纲: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
1、台湾统一祖国后,除外交上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当时台湾每年赤字约8亿美元)。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之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
4、双方互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毛泽东一再表示,台湾当局只要一天守住台湾,不使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就不改变目前的对台政策。
五、论述题
1.如何认识我们党和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 ?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第一,民族愿望和国家利益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出发点。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很早就形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光荣传统。虽然历史上也有过分裂的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统一,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是“一国两制”的外部条件。
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自1971年10月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1979年1月又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80年代末,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我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供了外部条件。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国两制”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开拓了解决中国问题其中包括实现国家统一问题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首先就要求从实际出发。什么是中国的实际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实行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就必须充分尊重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的利益,制定各方都可接受的方案。“一国两制”是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它既坚持大陆的社会主义,考虑到大陆的需要,又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现存的资本主义,以维护这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在一个国家内允许与自己不同的、对立的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相互竞争,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无先例。“一国两制”,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边敢于在自己的一些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新事物。提出这一构想需要有胆略的。这个胆略来自人民对党的领导的拥护,来自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2.如何认识“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部两种对立的制度可以长期并存,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的,但“一国两制”依据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它有利于保 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一国两制”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坚持祖国统一和主权的完整,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又考虑到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考虑到各方面的意愿,考虑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允许两种制度并存,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和运用发展。和平共处本来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普遍原则,现在被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创造,为和平共处思想增添了新的内涵。第四,“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富有想像力的答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的。我国解决台、港、澳问题,会涉及到有关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实行“一国两制”可以避免一些国际争端,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我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香港已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也已在1999 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现实,证明“一国两制”构想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它有利于香港、澳门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第十三章
辨析题
1、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是一贯性和连续性
这句话表述是正确的。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总是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并多次进行阐述。江泽民于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从中国共产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的发展脉络及其核心内容来看,体现着一贯性和连续性。
2、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这句话表述是正确的。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是中国政府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简答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2004年6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题为《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就如何充实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提出了以下五点主张:第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平等;第二,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第三,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第四,通过对话与协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第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是什么?
1.国际新秩序应以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以少数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基础的旧秩序,而应该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2.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3.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选择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
4.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必须严格遵守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国际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政治秩序的经济秩序两个方面,要指出这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主要解决和平问题,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解决发展问题。
3、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二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4、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当代世界的国际形势作了如下的一系列新论断:(1)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比较长期的世界和平是可能的。(2)当代世界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多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迫切希望。(3)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崇,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4)苏联解体宣告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当今世界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研究,敏锐地观察到世界的主题已经转换,即和平与发展已经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这一科学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①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的国家,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也就是东西关系和南北关系饬酱笪侍狻6西关系的实质就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②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当今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各国经济的紧密合作与竞争的扩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成为制约新的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
③战后打世界大战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美苏两国“相互摧毁”的核威慑也大大减少了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④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6、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7、为什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8、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特征。
多极化是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结果。首先它是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就已经开始出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世界经济多极化必然带来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大国必然要求世界政治中相应的政治地位。其次,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结果。到70年代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就萌发。冷战结束后,90年代后形成世界政治一超多强的特点,一超是美国,多种力量在世界上竞争发挥作用,依然推动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世界走向多极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多极化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因此,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当然应该看到,由于当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还很不平衡,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第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障碍减弱和跨国界流动量的增加。其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球化,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跨国联系日益紧密。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它不是某些国家政策或者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某些国家确有利用全球化进程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推行霸权和强权的政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对所有国家有利有弊。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
论述题
1、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这一极是当今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中国社会制度虽然与第三世界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历史上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在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等许多重大问题工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斗争中,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切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与第三世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离开中国的参与与努力,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这一极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极。
2、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