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高速路、二级路沿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镇2014-2017年高速路、二级路沿线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根据十八大精神以及自治区、市、县三级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镇”战略目标,全力打造绿色高效农产品主产区,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钟发„2014‟7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4年~2017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不断向经营产业化、功能多元化、设施现代化、布局区域化、生产科技化、生态环境优良化、经营主体知识化方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商品蔬菜、优质水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现代竹林、传统蚕桑六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镇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特色种植。近年来,××镇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砂糖橘、烤烟种植。发展砂糖橘种植面积发展达2000多亩,发展烟叶种植达1000多亩;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循环示范园。
培养重点企业。××镇围绕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企业,成功打造××砂糖橘交易中心。该镇成立舞龙砂糖橘协会、××烟叶合作社,通过产业协会、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辐射带动全镇近80%的农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引导重点企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标准化生产、统一收购、定点销售,打造了“××晒烟”品牌并注册“××砂糖橘”品牌。
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呈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高速路和二级路沿线的农业的现代生态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农业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规划为引导,政策扶持为引擎,科技示范为引领,创新机制为动力,节庆活动为载体,行政推动作保障,充分发挥我镇公路沿线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通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主导示范园和精品农业示范园,为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2.坚持区域化布局,点、线、面同步推进。注重发挥区域、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特色,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着力“点”的建设,推进高效农业示范点和专业村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重点推动高速路、二级公路沿线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大园区。
3.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创优品质品牌。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坚持尊重群众,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服务的同时,强化宣传发动和行政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形成上下齐心合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立足打造××绿色高效农产品的战略目标,不断把我镇高速路、二级路沿线现代农业建设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体系,力争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县前列。到2014年—2017年总体目标为:
发展特色产业,建成优质水果、商品蔬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建设县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响产品品牌,创成市级名牌农产品5只;拓展延伸产业,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园3个,园区面积50亩;深化农产品加工,培育县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提升组织化水平,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家;建成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1个,农业特色精品园2个。
三、重点发展产业和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产业
1.优质水果产业
大力发展以砂糖橘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重点推广设施栽培,到2017年,建成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面积800亩。
2.商品蔬菜产业
大力发展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集中力量推进大棚茄子和食用菌快速发展。到2017年,全镇公路沿线商品蔬菜发展到500亩。
大棚茄子:加快××村委和××村委沿线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大力度推进林樟村委和××村委的发展。到2017年发展200亩。
食用菌:以发展金针菇、磨菇等种植为主,到2017年建成100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江亚村委和××村委。
其它设施蔬菜:推进大棚西瓜的发展,到2017年建成200亩的大棚西瓜基地;拓展大棚芦蒿、芦笋种植面积。
3.花卉苗木产业
以发展提升为主,鼓励发展中大规格、容器苗、观赏梅和市场适销对路名优树种,大力创新发展鲜切花。到2017年,全镇公路沿线花卉苗木发展100亩,走在全县前列。
4.特种水产产业
大力发展草鱼、鲢鱼、生态鳖、河蟹养殖等其它特种水产的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到2017年,全镇公路沿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发展100亩,成为我镇主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5.传统蚕桑产业
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的种养水平,着力培育蚕桑产业专业村专业户,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7年,全镇蚕桑面积适度发展并稳定在500亩左右,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村委和××樟村委。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建立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的领导小组,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协助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农口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牵头做好具体指导工作,财政、金融、工商、电力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强化行政推动手段,充分发挥镇领导联系特色农产品制度、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农口部门班子成员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人员联系产业基地制度等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强化工作考核,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农业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村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2.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农技推广联盟建设,促进科研和推广有机联系,提高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的力度,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承担载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户提供有关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发挥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
源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健全和完善相关服务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专业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3.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区域,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扶持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整合部门资源,水利、供电等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给予倾斜;推动金融部门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住房抵押、林权抵押等手段,切实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全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镇人民政府
2014年5月28日
第二篇:XX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计划规划.
XX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XX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目标,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高效农产品主产区,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委〔2009〕7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2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510”工程和现代农业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不断向经营产业化、功能多元化、设施现代化、布局区域化、生产科技化、生态环境优良化、经营主体知识化方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商品蔬菜、名优茶叶、优质水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现代竹林、传统蚕桑七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713元。我县先后获得“中国银杏之乡”、“中国红梅之乡”、“中国栝楼之乡”、“中国扬子鳄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AA省农业特色产业竹木强县”等荣誉称号。生态高效优质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9年底,全县农业七大特色产业发展到94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2.8万亩),产值2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格局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9.1万千瓦。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3%;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县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190余家,资产总额20.4亿元,固定资产14.5亿元,年销售额30亿元,年利润4.7亿元,带动农户13.3万户,联结种养基地52万亩,波路梦(食品)加工、味之源水果加工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不断引进,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加工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显着提升。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22家,县二星级以上合作社17家,入社农民6290人,带动农户4.25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7.8%;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县制定并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布的农产品标准138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15项,建立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标准化园区14个,实施国家地理标记产品1个,获AA省农业名牌6只,湖州市农业名牌18只,省着名商标11件,市着名商标22件,“XX白果”、“XX紫笋茶”获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79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绿化食品认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2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0万亩;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八都岕十里银杏长廊、和平城山桃源山庄、二界岭XX金钉子生态农业园区、渚山杨梅休闲基地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已基本建成,顾渚茶文化景区、泗安仙山湖开发等一批生态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呈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农业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规划为引导,政策扶持为引擎,科技示范为引领,创新机制为动力,节庆活动为载体,行政推动作保障,充分发挥XX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通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主导示范园和精品农业示范园,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2.坚持区域化布局,点、线、面同步推进。注重发挥区域、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特色,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着力“点”的建设,推进高效农业示范点和专业村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重点推动长和公路、长达线、新318国道、南太湖滨湖大道等沿线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大园区。3.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创优品质品牌。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4.坚持尊重群众,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服务的同时,强化宣传发动和行政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形成上下齐心合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立足打造长三角绿色高效农产品主产区的战略目标,不断把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体系,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到2012年总体目标为: 做大特色产业,建成优质水果、茶叶、商品蔬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毛竹、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0万亩;提高产品质量,建设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0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8万亩;打响产品品牌,创成市级名牌农产品20只、省级10只;拓展延伸产业,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园30个,园区面积3万亩;深化农产品加工,培育县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0家、市级40家、省级6家;提升组织化水平,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增强销营能力,培育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本县农产品经纪人1000名,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个,农业特色精品园5个。
三、重点发展产业和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产业 1.优质水果产业
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重点推广设施栽培,到2012年,建成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面积8万亩。
葡萄:重点推广避雨栽培和保温栽培,到2012年,新发展3.89万亩,由2009年的2.11万亩发展到6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雉城镇、虹星桥镇、和平镇、林城镇、泗安镇等乡镇。
其它优质水果2万亩。其中杨梅1.5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李家巷镇、洪桥镇、龙山街道、水口乡等乡镇;梨3000亩,以蜜梨种植为主,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吴山
XX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乡;引进栽培新品种樱桃2000亩和引种蓝莓500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二界岭乡。2.茶叶产业
茶叶产业总体以稳定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园基地栽培管理水平、优化茶叶加工工艺、提升茶叶品质、打响茶叶品牌、拓展营销渠道为主,到2012年,面积由2009年的8.4万亩发展到10万亩(紫笋茶5万亩、白茶5万亩),争创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
紫笋茶:以改良栽培品种,提高茶园管理水平为主。到2012年,新发展1万亩,由2009年的4.1万亩发展到5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水口乡、泗安镇、二界岭乡、雉城镇等乡镇;
白茶:以提高加工能力、健全营销网络、拓展营销渠道、打响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到2012年,新发展0.7万亩,由2009年的4.3万亩发展到5万亩,规划重点发展乡镇为和平镇、吴山乡等。3.毛竹产业
山区乡镇结合松材线虫病防治和低产林改造,大力发展毛竹产业,到2012年,全县毛竹面积由2009年底的33.3万亩发展到38万亩,成为全省竹业强县。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和平镇、煤山镇、二界岭乡、槐坎乡、水口乡、白岘乡等毛竹主产乡镇。4.商品蔬菜产业
大力发展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集中力量推进大棚茄子和食用菌快速发展。到2012年,全县商品蔬菜由2009年的11.5万亩发展到1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由2万亩发展到4万亩,成为我省商品蔬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大棚茄子:进一步加快雉城镇和洪桥镇环太湖沿线原产区域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大力度推进吕山乡、虹星桥镇的发展。到2012年新发展1.1万亩,由2009年的1.9万亩发展到3万亩,规划重点发展乡镇为雉城镇、洪桥镇、吕山乡、虹星桥镇等。
食用菌:以发展金针菇、磨菇等种植为主,到2012年建成2000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雉城镇、水口乡等乡镇。其它设施蔬菜:推进大棚西瓜的发展,到2012年虹星桥镇建成5000亩的大棚西瓜基地;拓展大棚芦蒿、芦笋种植面积,到2012年水口乡建成3000亩的大棚芦蒿、芦笋基地。5.花卉苗木产业
以发展提升为主,鼓励发展中大规格、容器苗、观赏梅和市场适销对路名优树种,大力创新发展鲜切花。到2012年,全县花卉苗木由2009年的13.5万亩发展到15万亩,走在全省前列。
绿化苗木:依托泗安镇的辐射作用,加快周边乡镇苗木产业的发展。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0.8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泗安镇、林城镇、二界岭乡、小浦镇等乡镇。
观赏花卉:以AA和邦园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AA冠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盆栽观赏植物、鲜切花产业和观赏花卉的发展。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2000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泗安镇、龙山街道、林城镇等乡镇。
观赏梅:按照“以大力培育观赏梅为主,兼顾青梅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XX东方梅园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4000亩,由2009年的1.1万亩发展到1.5万亩,同时推动红梅鲜切花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林城镇和龙山街道等乡镇。6.特种水产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鳖、河蟹养殖,提升青虾、南美白对虾等其它特种水产的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到2012年,全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由2009年的11.0万亩发展到13万亩,成为我省主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生态鳖:充分发挥XX县太湖有机花鳖行业协会作用,利用一定知名度的“忘不了”有机花鳖品牌,加快我县生态鳖养殖规模。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1.4万亩,由2009年的0.6万亩发展到2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虹星桥镇、和平镇、林城镇等乡镇。
河蟹:利用有一定知名度的省名牌产品“漾荡牌”河蟹品牌,加快我县河蟹养殖规模。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0.5万亩,由2009年的1.5万亩发展到2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洪桥镇、夹浦镇、龙山街道等乡镇。7.传统蚕桑产业
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的种养水平,着力培育蚕桑产业专业村专业户,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2年,全县蚕桑面积由2009年的2.5万亩适度发展并稳定在3万亩左右,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吕山乡、吴山乡、林城镇等乡镇。
(二)空间布局 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原则,根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要求,通过推进特色产业区、产业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强镇及专业村建设,大力发展以葡萄、花卉苗木、大棚茄子、河蟹、生态鳖、红梅等特色农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1.形成四大特色产业区
都市休闲农业区:以龙山街道、水口乡、夹浦镇、雉城镇等城市周边及城北乡镇为主,平原地区重点推进万亩葡萄基地建设,半山区重点推进万亩杨梅基地和万亩高品质紫笋茶基地建设,并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和城郊区位优势,结合顾渚丰厚的茶文化资源、优美的田园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采摘、农事生产、农家生活和农村文化相结合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现代生态园林区:以林城镇、泗安镇、二界岭乡和小浦镇等城西乡镇为主,重点推进绿化苗木、观赏花卉、盆栽植物发展,形成十万亩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成浙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泗安镇花卉苗木专业市场,把城西区域建设成为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园林区。高效水产养殖区:以洪桥镇、夹浦镇、吕山乡、虹星桥镇等东部以及中部乡镇为主,通过标准鱼塘建设,重点推进河蟹、生态鳖等特种水产养殖,培育水网平原地带特色产业。洪桥镇重点推进万亩漾荡牌河蟹基地建设,虹星桥镇(包括和平镇和吴山乡)重点推进万亩忘不了生态鳖基地建设,夹浦镇和吕山乡重点建设万亩特种水产综合基地。
综合型特色农业生产区:以和平镇、吴山乡等南部乡镇为主,重点推进葡萄、桃子、梨等特色水果和白茶产业发展,建设“生产为主、兼具休闲”的综合型特色农业生产区。和平镇重点推进万亩白茶、万亩优质水蜜桃和万亩葡萄基地建设,吴山乡重点推进万亩特种水产、万亩蜜梨以及梨酒加工基地建设。同时推进城山桃源山庄、旭升茶场、亿丰农业园等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2.打造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
高效葡萄示范带:长和公路沿线,以夹浦镇、龙山街道、雉城镇、虹星桥镇、和平镇为主,重点发展优质高效设施葡萄栽培,并依托沿线葡萄基地,建成龙山街道留下及渚山龙潭泉、夹浦长平、虹星桥罗家、和平庄里等8个葡萄休闲观光基地。
绿色农业展示带:沿新318国道,二界岭乡、泗安镇重点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林城镇、虹星桥镇、吕山乡重点推进高效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并依托沿线高效生态特色基地,建成10个休闲观光基地,重点推进泗安镇尹家边杨子鳄村千亩高效设施休闲农庄、AA大学XX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休闲农业观光带:长达公路及南太湖滨湖大道沿线,以龙山街道、水口乡、夹浦 XX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镇、雉城镇、洪桥镇为主,依托花卉苗木、葡萄、设施蔬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丰富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农业休闲观光带建设。长达线沿线重点推进水口茶文化景区、龙山街道杨梅山庄和龙潭泉葡萄休闲观光园等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滨湖大道沿线结合南太湖西侧观光旅游开发,重点推进雉城彭城设施蔬菜、洪桥古龙特种水产等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
3.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基地(点)。按照高效益、优设施、上档次、强示范的要求,通过很抓土地流转、发展规模集约经营,狠抓设施栽培、发展生态高效生态农业,狠抓新型农民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结合省级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12年,建成100个亩净收入超5000元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面积超20万亩,努力实现成为浙北乃至全省最具生态、效益最佳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
4.发展30个农业休闲观光园。依托特色农业带建设,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共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30个,其中沿长和线及老104国道(龙山大道至父子岭)高效葡萄示范带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8个,沿新318国道绿色农业展示带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10个,沿长达线及南太湖滨湖大道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带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12个。
5.培育6个特色产业强镇和80个专业村。根据平原水网、山区、半山区不同地域特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强村建设。到2012年,全县建设特色农业产业乡镇6个,特色农业专业村80个。6.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5个特色精品园。立足和平镇和泗安镇现有农业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经营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服务管理等措施,把和平镇和泗安镇建成AA省首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同时建成花卉苗木、茶叶、特种水产、葡萄、设施蔬菜5个省级特色精品园,通过园区建设引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建立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的领导小组,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协助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农口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牵头做好具体指导工作,财政、发改委、金融、工商、科技、水利、交通、电力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强化行政推动手段,充分发挥县领导联系特色农产品制度、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农口部门班子成员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人员联系产业基地制度等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强化工作考核,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农业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2.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农技推广联盟建设,促进科研和推广有机联系,提高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的力度,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承担载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户提供有关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发挥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健全和完善相关服务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专业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3.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区域,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扶持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整合部门资源,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给予倾斜;推动金融部门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住房抵押、林权抵押等手段,切实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全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附件:1.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点)创建规划表 2.农业休闲观光园创建规划表 3.农业特色产业强镇创建规划表 4.农业特色产业强村创建规划表
第三篇:长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兴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通知
长兴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10年~2012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目标,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高效农产品主产区,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委„2009‟7号)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2年。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510”工程和现代农业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不断向经营产业化、功能多元化、设施现代化、布局区域化、生产科技化、生态环境优良化、经营主体知识化方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商品蔬菜、名优茶叶、优质水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现代竹林、传统蚕桑七大支柱产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713元。我县先后获得“中国银杏之乡”、“中国红梅之乡”、“中国栝楼之乡”、“ 中国扬子鳄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中国茶叶发展政府贡献奖”、“浙江省农业特色产业竹木强县”等荣誉称号。
生态高效优质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9年底,全县农业七大特色产业发展到94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2.8万亩),产值2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格局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9.1万千瓦。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3%;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进步。全县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190余家,资产总额20.4亿元,固定资产14.5亿元,年销售额30亿元,年利润4.7亿元,带动农户13.3万户,联结种养基地52万亩,波路梦(食品)加工、味之源水果加工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不断引进,提升了我县农产品加工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7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22家,县二星级以上合作社17家,入社农民6290人,带动农户4.25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7.8%;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全县制定并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布的农产品标准138项,农产品企业标准115项,建立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1个,省级标准化园区14个,实施国家地理标记产品1个,获浙江省农业名牌6只,湖州市农业名牌18只,省著名商标11件,市著名商标22件,“长兴白果”、“长兴紫笋茶”获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79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绿化食品认证,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无公害基地24万亩,绿色食品基地40万亩;休闲观光农业方兴未艾。八都岕十里银杏长廊、和平城山桃源山庄、二界岭长兴金钉子生态农业园区、渚山杨梅休闲基地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已基本建成,顾渚茶文化景区、泗安仙山湖开发等一批生态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呈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够高、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农业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业规划为引导,政策扶持为引擎,科技示范为引领,创新机制为动力,节庆活动为载体,行政推动作保障,充分发挥长兴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优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发展、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品牌建设大突破、产业化带动能力大提升,通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特色主导示范园和精品农业示范园,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长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国内,面向国际,根据市场需求,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推进产业化经营。重点鼓励发展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优、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潜力产业。
2.坚持区域化布局,点、线、面同步推进。注重发挥区域、资源、技术、产业、市场等优势,因地制宜,创新特色,积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着力“点”的建设,推进高效农业示范点和专业村的建设;注重“线”的构建,重点推动长和公路、长达线、新318国道、南太湖滨湖大道等沿线区域的现代农业发展;突出“面”的提升,依托区域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大园区。
3.坚持科技创新,注重创优品质品牌。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着力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4.坚持尊重群众,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也是市场主体,在坚持规划引导、政策推动、科技服务的同时,强化宣传发动和行政推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形成上下齐心合力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立足打造长三角绿色高效农产品主产区的战略目标,不断把我县现代农业建设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体系,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到2012年总体目标为:
做大特色产业,建成优质水果、茶叶、商品蔬菜、特种水产、花卉苗木、毛竹、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0万亩;提高产品质量,建设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0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8万亩;打响产品品牌,创成市级名牌农产品20只、省级10只;拓展延伸产业,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园30个,园区面积3万亩;深化农产品加工,培育县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0家、市级40家、省级6家;提升组织化水平,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增强销营能力,培育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本县农产品经纪人1000名,建设农产品专业市场2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个,农业特色精品园5个。
三、重点发展产业和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产业 1.优质水果产业
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重点推广设施栽培,到2012年,建成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面积8万亩。葡萄:重点推广避雨栽培和保温栽培,到2012年,新发展3.89万亩,由2009年的2.11万亩发展到6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雉城镇、虹星桥镇、和平镇、林城镇、泗安镇等乡镇。
其它优质水果2万亩。其中杨梅1.5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李家巷镇、洪桥镇、龙山街道、水口乡等乡镇;梨3000亩,以蜜梨种植为主,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吴山乡;引进栽培新品种樱桃2000亩和引种蓝莓500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二界岭乡。
2.茶叶产业
茶叶产业总体以稳定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园基地栽培管理水平、优化茶叶加工工艺、提升茶叶品质、打响茶叶品牌、拓展营销渠道为主,到2012年,面积由2009年的8.4万亩发展到10万亩(紫笋茶5万亩、白茶5万亩),争创全省茶叶生产十强县。
紫笋茶:以改良栽培品种,提高茶园管理水平为主。到2012年,新发展1万亩,由2009年的4.1万亩发展到5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水口乡、泗安镇、二界岭乡、雉城镇等乡镇;
白茶:以提高加工能力、健全营销网络、拓展营销渠道、打响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到2012年,新发展0.7万亩,由2009年的4.3万亩发展到5万亩,规划重点发展乡镇为和平镇、吴山乡等。
3.毛竹产业
山区乡镇结合松材线虫病防治和低产林改造,大力发展毛竹产业,到2012年,全县毛竹面积由2009年底的33.3万亩发展到38万亩,成为全省竹业强县。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和平镇、煤山镇、二界岭乡、槐坎乡、水口乡、白岘乡等毛竹主产乡镇。
4.商品蔬菜产业
大力发展以大棚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产业,集中力量推进大棚茄子和食用菌快速发展。到2012年,全县商品蔬菜由2009年的11.5万亩发展到1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由2万亩发展到4万亩,成为我省商品蔬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大棚茄子:进一步加快雉城镇和洪桥镇环太湖沿线原产区域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大力度推进吕山乡、虹星桥镇的发展。到2012年新发展1.1万亩,由2009年的1.9万亩发展到3万亩,规划重点发展乡镇为雉城镇、洪桥镇、吕山乡、虹星桥镇等。
食用菌:以发展金针菇、磨菇等种植为主,到2012年建成2000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雉城镇、水口乡等乡镇。
其它设施蔬菜:推进大棚西瓜的发展,到2012年虹星桥镇建成5000亩的大棚西瓜基地;拓展大棚芦蒿、芦笋种植面积,到2012年水口乡建成3000亩的大棚芦蒿、芦笋基地。
5.花卉苗木产业
以发展提升为主,鼓励发展中大规格、容器苗、观赏梅和市场适销对路名优树种,大力创新发展鲜切花。到2012年,全县花卉苗木由2009年的13.5万亩发展到15万亩,走在全省前列。
绿化苗木:依托泗安镇的辐射作用,加快周边乡镇苗木产业的发展。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0.8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泗安镇、林城镇、二界岭乡、小浦镇等乡镇。观赏花卉:以浙江和邦园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冠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盆栽观赏植物、鲜切花产业和观赏花卉的发展。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2000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泗安镇、龙山街道、林城镇等乡镇。
观赏梅:按照“以大力培育观赏梅为主,兼顾青梅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长兴东方梅园有限公司的带动作用,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4000亩,由2009年的1.1万亩发展到1.5万亩,同时推动红梅鲜切花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林城镇和龙山街道等乡镇。
6.特种水产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鳖、河蟹养殖,提升青虾、南美白对虾等其它特种水产的养殖管理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到2012年,全县特种水产养殖面积由2009年的11.0万亩发展到13万亩,成为我省主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生态鳖:充分发挥长兴县太湖有机花鳖行业协会作用,利用一定知名度的“忘不了”有机花鳖品牌,加快我县生态鳖养殖规模。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1.4万亩,由2009年的0.6万亩发展到2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虹星桥镇、和平镇、林城镇等乡镇。
河蟹:利用有一定知名度的省名牌产品“漾荡牌”河蟹品牌,加快我县河蟹养殖规模。到2012年新发展面积0.5万亩,由2009年的1.5万亩发展到2万亩,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洪桥镇、夹浦镇、龙山街道等乡镇。
7.传统蚕桑产业
不断提升蚕桑产业的种养水平,着力培育蚕桑产业专业村专业户,深化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12年,全县蚕桑面积由2009年的2.5万亩适度发展并稳定在3万亩左右,规划重点发展区域为吕山乡、吴山乡、林城镇等乡镇。
(二)空间布局
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原则,根据“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要求,通过推进特色产业区、产业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强镇及专业村建设,大力发展以葡萄、花卉苗木、大棚茄子、河蟹、生态鳖、红梅等特色农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1.形成四大特色产业区
都市休闲农业区:以龙山街道、水口乡、夹浦镇、雉城镇等城市周边及城北乡镇为主,平原地区重点推进万亩葡萄基地建设,半山区重点推进万亩杨梅基地和万亩高品质紫笋茶基地建设,并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和城郊区位优势,结合顾渚丰厚的茶文化资源、优美的田园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休闲采摘、农事生产、农家生活和农村文化相结合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现代生态园林区:以林城镇、泗安镇、二界岭乡和小浦镇等城西乡镇为主,重点推进绿化苗木、观赏花卉、盆栽植物发展,形成十万亩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成浙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泗安镇花卉苗木专业市场,把城西区域建设成为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园林区。
高效水产养殖区:以洪桥镇、夹浦镇、吕山乡、虹星桥镇等东部以及中部乡镇为主,通过标准鱼塘建设,重点推进河蟹、生态鳖等特种水产养殖,培育水网平原地带特色产业。洪桥镇重点推进万亩漾荡牌河蟹基地建设,虹星桥镇(包括和平镇和吴山乡)重点推进万亩忘不了生态鳖基地建设,夹浦镇和吕山乡重点建设万亩特种水产综合基地。综合型特色农业生产区:以和平镇、吴山乡等南部乡镇为主,重点推进葡萄、桃子、梨等特色水果和白茶产业发展,建设“生产为主、兼具休闲”的综合型特色农业生产区。和平镇重点推进万亩白茶、万亩优质水蜜桃和万亩葡萄基地建设,吴山乡重点推进万亩特种水产、万亩蜜梨以及梨酒加工基地建设。同时推进城山桃源山庄、旭升茶场、亿丰农业园等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
2.打造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
高效葡萄示范带:长和公路沿线,以夹浦镇、龙山街道、雉城镇、虹星桥镇、和平镇为主,重点发展优质高效设施葡萄栽培,并依托沿线葡萄基地,建成龙山街道留下及渚山龙潭泉、夹浦长平、虹星桥罗家、和平庄里等8个葡萄休闲观光基地。
绿色农业展示带:沿新318国道,二界岭乡、泗安镇重点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林城镇、虹星桥镇、吕山乡重点推进高效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并依托沿线高效生态特色基地,建成10个休闲观光基地,重点推进泗安镇尹家边杨子鳄村千亩高效设施休闲农庄、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休闲农业观光带:长达公路及南太湖滨湖大道沿线,以龙山街道、水口乡、夹浦镇、雉城镇、洪桥镇为主,依托花卉苗木、葡萄、设施蔬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丰富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农业休闲观光带建设。长达线沿线重点推进水口茶文化景区、龙山街道杨梅山庄和龙潭泉葡萄休闲观光园等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滨湖大道沿线结合南太湖西侧观光旅游开发,重点推进雉城彭城设施蔬菜、洪桥古龙特种水产等农业休闲观光园建设。
3.建成100个特色产业基地(点)。按照高效益、优设施、上档次、强示范的要求,通过很抓土地流转、发展规模集约经营,狠抓设施栽培、发展生态高效生态农业,狠抓新型农民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结合省级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12年,建成100个亩净收入超5000元的现代农业园区,园区面积超20万亩,努力实现成为浙北乃至全省最具生态、效益最佳的现代农业综合园区。
4.发展30个农业休闲观光园。依托特色农业带建设,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共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30个,其中沿长和线及老104国道(龙山大道至父子岭)高效葡萄示范带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8个,沿新318国道绿色农业展示带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10个,沿长达线及南太湖滨湖大道沿线休闲观光农业带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12个。
5.培育6个特色产业强镇和80个专业村。根据平原水网、山区、半山区不同地域特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强村建设。到2012年,全县建设特色农业产业乡镇6个,特色农业专业村80个。
6.建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5个特色精品园。立足和平镇和泗安镇现有农业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经营水平、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健全服务管理等措施,把和平镇和泗安镇建成浙江省首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同时建成花卉苗木、茶叶、特种水产、葡萄、设施蔬菜5个省级特色精品园,通过园区建设引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建立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的领导小组,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协助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农口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牵头做好具体指导工作,财政、发改委、金融、工商、科技、水利、交通、电力等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强化行政推动手段,充分发挥县领导联系特色农产品制度、现代农业发展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农口部门班子成员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技人员联系产业基地制度等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强化工作考核,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农业产业发展成绩突出的乡镇村和作出突出贡献的部门、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2.努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推进农技推广联盟建设,促进科研和推广有机联系,提高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政策支持的力度,使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承担载体;加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户提供有关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发挥各涉农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着力健全和完善相关服务体系,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专业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
3.继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根据规划重点发展产业和重点区域,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扶持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扶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整合部门资源,水利、交通、供电等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给予倾斜;推动金融部门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住房抵押、林权抵押等手段,切实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强化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形成全社会投资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4.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第四篇:木杆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木杆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木杆镇检查指导工作。现在我将木杆镇当前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镇情
木杆镇原名木杆乡,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并镇,有“天下筇竹第一镇”之美誉。全镇国土面积238.95平方公里,辖8村43个自然村182个村民小组。现有6312户26824人,其中农业人口25989人,占96.8%;有劳动力14356人。全镇有耕地面积7万余亩,人均2.54亩;有林地106139亩,人均4.1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1633亩,人均占有经济林果地1.23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桃、李等经济林果;草地面积141464亩,水域面积5918亩,其他面积10978亩。
二、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农业稳镇、科教立镇、旅游富镇”的发展战略,依托资源和区位等优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结合我镇实际,扩大魔芋、竹笋、松泰萝卜、冷凉蔬菜特色农业种植样板规模,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引进、提升和扶持力度,提出并实践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木杆为中心;走好两条路:依畜增收、靠林致富之路;实施三大战略:农业稳镇、科教立镇、旅游富镇战略;建设四大基地:
—1—
肉禽蔬菜基地、生物资源加工基地、特色民居基地、生态旅游基地。经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已在全镇大范围启动,一批特色产业逐渐形成气候,在推动我镇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镇特色产业发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成效和特点:
(一)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优势特色产业日趋显现。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甘顶村为主的粮食高产区、以漂坝村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区、以漂坝村三江口为主的生态旅游区。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正向规模化、区域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魔芋生产位居全县第一;粮食产量居全县前列;优质筇竹笋远销国内外。
(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镇在全面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培育魔芋、竹笋、中药材、生猪标准化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粮食生产:2011年,我镇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7900亩(其中:玉米31000亩、马铃薯22000亩),粮食产量达到11990吨。大力实施科技种植,着力推广良种玉米和良种大豆,提高科技种植水平。完成杂交玉米种植30000亩。其中,地膜玉米种植25000亩,玉米单株定向密植29000亩;完成市级玉米高产样板22000亩(甘顶核心区800亩、百里玉米科技长廊2200亩),马铃薯样板10000亩。
一是打牢魔芋种植基础。围绕县政府制定的种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魔芋种植的 —2—
快速发展。2012年,我镇计划完成种植魔芋5000亩,种芋繁殖1500亩,样板1000亩。目前,种植已完成,田间管理正在进行。魔芋发展由农技站牵头,各村共同做好种植、管理工作。4月以前,做好宣传发动,地块规划,落实到户花名册。4月组织物资就位,指导种植做好培训工作。5—10月抓好田间管理。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镇成立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协调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农技站和村成立项目实施组,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并将业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二是狠抓竹笋产业发展。为加快推进我镇以竹笋生产、加工为主的林产业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造。继上年在细沙村实施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后,今年又在银吉村实施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改造后,竹笋亩产量可达180斤/亩,增长200%,效果十分明显。一手抓加工。以鑫兴竹笋厂为龙头,积极帮助协调贷款400万元,添置设备、改进包装、扩大规模。今年,鑫兴竹笋厂收购竹笋500余吨,加工成品450吨,稳定建立以江浙、东北(大连)、云南、四川四大片区为主的销售渠道,预计实现产值1035万元;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投资10万元购得蕨菜和竹笋速食加工配方。下步,鑫兴竹笋厂拟投资900万元,新建占地面积20亩的加工厂1个,把木杆镇的竹笋全部纳入收购加工计划,2013年建成投产后,可年加工竹笋1万吨以上,蕨菜500吨以上,创产值1.68亿元,形成健全的产业化运作体制。
三是狠抓中药材发展。规模方面,全镇现有黄柏、厚朴、重楼、金银花等各种药材共3万亩左右,其中:黄柏10000亩、厚
—3—
朴8000亩、重楼1000亩,主要分布在漂坝村、元亨村、银吉村。产业化方面,主要依托中药材协会带动,以金银花、连翘、芍药为主要品种,统一地块,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每年可创产值300万元以上,基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体系。今年,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先后引进东骏、鸿翔药业到漂坝村实地考察,通过各方努力,现已与鸿翔药业签订1000亩金银花合作协议,投资300万元,预计于今年9月开始建设;与东骏药业达成5000亩中药材初步合作意向,正在对品种进行比选。今年4月下旬,在细沙村召开全县天麻发展现场会议后,确定的500亩天麻种植正在有序落实,现已完成打塘400亩,可于今年7月底全部各村完毕。到“十二五”末,全镇中药材面积将达到5万亩左右,真正成为全县的中药材基地。
四是狠抓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上求大、品质上求好、效益上求高,加大培育培植力度,努力建设支柱产业。今年,帮助睿源养殖场协调贷款200万元,新引进种猪306头、能繁种母猪298头、种公猪8头,年内可出栏商品猪700头、仔猪3500头。同时,抓好大面生猪标准化养殖,新发展生猪养殖户78户,其中,年出栏生猪50—100头的有31户,100—150头的有13户,150—200头的有24户,200头以上的有10户;完成生猪人工授精5302窝,黄牛冻改561头,推广良种母猪150头。年内可望出栏生猪4.4万头,畜禽出栏总量有望实现95800头(匹、只),确保牧业产值增长15%以上。
三、采取措施
—4—
(一)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木杆镇农业生产实施意见》、《木杆镇秋冬农业生产实施意见》、《木杆镇魔芋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重要的文件和政策,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结合实际,立足资源优势,制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思路。
(二)推广科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施以良种良法,在适应区域推广间套作;强化农村实用科技培训,运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当中;加强示范样板建设,变粗放型种植为精耕细作,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密度、标准化间套作,充分发挥出农业特色产业对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
(三)积极扶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按照我镇“1234”发展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四)有机结合,各项工作全面发展。把特色产业发展与实施“四群教育”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鼓励农村党员干部根据实际,积极发展本地特色产业。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虽然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不足。
(一)受地理条件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
—5—
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群众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难度大,致使我镇经济增长受到极大限制。
(二)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农业增产增收难度较大。今年时旱时涝的天灾,造成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制约着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推广经费匮乏。由于我镇财政困难,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不足,一些必要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受到限制,导致科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得不到有效挖掘,科技推广的成效未得以充分显现。
(四)生产原料价格高,群众投入不足,科技措施落实难度增大。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一直较高,且稳定性差,农户必要的生产原料投入受到制约,加之农村中科技知识、栽培管理技能较高的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跟不上,造成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措施推广的落实难度大大增加。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对现有特色产业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三是注重示范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切实搞好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积极建设各类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促进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6—
各位领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当然在工作中肯定存在许多差距,敬请上级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进一步把工作做好做实,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7—
第五篇:成县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
王磨镇农业特色产业十二五规划
一、基本情况
王磨镇地处成县北部山区,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由原王磨镇和水泉乡合并而成,由于5.12地震后,王磨办公场所重建,现在水泉办公。境内有黑峪河、熊家河两条河流,有“支王、王晒、王二”三条县乡公路纵横连接县城和周边乡镇,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2377米,最低1020米。全镇幅员面积169.88k㎡,土地总面积59427.5亩,境内覆盖有大片天然林,生态环境良好,为成县北部的水源涵养林区,森林覆盖率70.6%,植被覆盖率94%。年平均气温9摄氏度、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
全镇共辖15个行政村(有2个少数民族村),69个村民小组。共有回、汉两个民族共2104户、农业总人口8837人,流动人口355人,劳动力资源总数5483人。全镇共有耕地面积20170.2亩,退耕还林面积7281.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二、农业特色产业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王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发展抓项目、突出抓特色、重点抓产业、增长抓转变、增收抓调整的经济工作总方针,在农业特色产业做出了成绩,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
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农业固本的发展目标,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 1
业:一是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全面启动实施农民增收“六大行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通过保农田、推科技、引良种、配方施肥等,全面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中药材和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全镇农业结构更趋合理,截止2010年底,粮食平均单产达到了355公斤,较2005年增加65公斤,总产量达到8050吨。二是核桃产业初见成效。通过不懈努力,全镇发展优质核桃1.5万亩,建成了核桃采穗园一个、综合示范园两个,“两化”示范村3个,发展种植大户56户,“七虫三病”核桃树综合管理技术全面推广,“两化”建设不断推进,经济效益日趋显现。三是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步伐。全镇特色产业面积达到1.6万亩;建成绿色田园和韦山核桃示范园专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中药材种植1200亩,种植基地1个;发展獭兔等特色养殖大户8户,成立种养殖协会2个;动物疫病防治网络不断完善,良种冻配等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四是全面落实了强农惠农政策。粮食补贴、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十一五期间,落实退耕还林补偿款837.4万元,兑现计划生育救助资金32.5万元,下发粮食直补金564.8万元,落实农村学生“两免一补”资金183.4万元,落实扶贫资金396万多元,争取上级农田水利、道路修护、村镇文化及办公设施资金241万元。
截止2010年底,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9亿元,较2005年增长40%;粮食总产量达到8050吨,较2005年增长250吨;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
2850元,较2005年增长1250元。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特色产业方面的规划
今后五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五年,是推动我镇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五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乘势而上,合力拼搏,以科学发展观统缆全局,把王磨镇的农业特色产业打造成 “省内有影响、全市创一流、县区树标杆”的龙头产业。
“十二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工作目标再提高,工作措施再强化,工作力度再加强,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新胜利,推动我镇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到“十二五”末,全镇农业增加值达到3292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700元。
我们将全力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推进特色产业化进程。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尊重规律、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壮大龙头、打造品牌、提质增收”的总体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注重品牌建设,着力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科技化支撑,努力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做大做强核桃主导产业和综合产业基地及示范园建设,加快发展
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主导产业,加快种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组建。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全镇特色产业面积达到2万亩,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53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产业的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发展核桃1.82万亩、中药材2000亩,发展投资规模2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户,认定市级龙头企业3户,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切实抓好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增长。三是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工作。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事关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形象,我们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倾情落实,让政策成为树亲民形象之举,让农民真切感受党的惠农政策的温暖。四是全力抓好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按照“省内有影响、全市创一流、县区树标杆”的创建目标,着力打造绿色田园农业综合示范园,使其成为全市特色农业标杆企业;全力做大做强韦山核桃综合示范园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效益。五是大力推进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在祁坝村、陈庄村、王磨村依托现有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以獭兔养殖为主,肉鸡、肉鸽等全面发展的特色养殖基地;在杨庄、王磨、梨树、水泉等村发展肉猪、肉牛、羊等养殖基在,成立专业协会5个,发展养殖大户3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