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岫岩县新甸镇农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都晓宇2008国际经济与
关于岫岩县新甸镇农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
都晓宇 200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二班
岫岩满族自治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83万亩。掩映在崇山峻岭间的岫岩新甸镇新甸村坐落在鞍山最南部,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这个村无论是群众生活水平还是村容村貌,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在新甸村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中间只隔一条道,道东道西两重天”。道东的大山村比较富裕,许多农民搞起多样致富产业,还有一些人在鞍轮集团上班;而道西的新甸村则贫穷落后,农民不善于搞产业调整,也不愿意到企业打工,只守着自家一点土地过活。落后的观念让新甸村越来越贫穷。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的家乡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我在家里的亲人和乡镇府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做了一份报告总结。
一、村民的就业现状
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村主任邱里波带领村干部帮助村民联系到鞍轮集团以及大连等地企业去打工,现在全村600户农民中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赚钱,每人年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而村里的地则由少数人承包起来,形成了规模效益。村里刚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蔬菜加工厂,每年可以对6000吨蔬菜进行加工。经过3年发展起来的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排灌,生产出来的蔬菜绝大部分经蔬菜加工厂加工后卖到大连、鞍山等各大城市的超市,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仅蔬菜一项全村人均收入提高近1000元。找到致富良方的新甸村农民,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一举升到4660元。村里还多方筹资,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修建便民桥6座,村组道路20余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桥涵,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话,近300户富裕农民先后住进了楼房。2000余农户经营以温室山野菜为主的“苦味产业”,年户均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正如该县经营“四味产业”的农民所说:“政协主意好,政府抓得实,农民的好日子没个跑。
二、新甸镇新农村建设新视点
用新的视野把握大局,用新的视点思考现实,切实定位工作的出发点,找准结合点、挖掘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是当前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2009年,新甸镇将抓住机遇,用足用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农业产业化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社会风气要有新变化、党的建设要有新举措。农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0万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
(一)一转多变
“一转”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按照“工业化”的思维方式经营“三农”。要用工业化的视点思考农业产业化,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要切实克服规模就是产业化的落后观念,把科技和效益放在第一位,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单位面积最大效益吸引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
“多变”,就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上,方法要多,变数要多。一是“粮变肉(蛋)”。大力发展畜禽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2009年底,全镇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猪、牛、羊、鸡饲养量要增加40%。二是“小变大”。以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代表,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逐步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充分发挥各家各户优势,通过依靠科技发展多种经营,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和精深加工业,全力加大出口麻栎、出口蔬菜的种植面积,新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对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2009年农业劳动力工人化要达到60%,外来打工人员要增加到4500人。
(二)一策多略
“一策”,就是坚决贯彻“打造三力,强镇富民”的指导思想。“打造三力”就是打造新甸建设气势上的活力,经济上的实力,环境上的魅力。狠抓集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实力--强镇;狠抓个体经济和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富民。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为新甸发展服务。
“多略”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
标,多角度、多渠道地谋划工作新方略。一是传统创新的方略,在科技成果运用上下功夫。就是要提升、加快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推广应用,重点在粮、畜、果、菜、食用菌产业上实现新突破,通过科技联姻、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市场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切实把传统产业资源转化为效益。二是产业延伸的方略,在农副产品加工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粮、菜和食用菌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牵动产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统筹协调的方略,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广泛宣传,广交朋友,广用人才,在鞍轮附属企业、龙头企业、农民致富产业、服务行业等领域,加快同工业和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彩色飞碟”等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项目,要放开手脚招商引资,全面推进农业企业化、工业集团化的实现。四是政策保护的方略,在政策运用上下功夫。要切实运用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敢于设想,敢于争取,敢于碰硬,敢于拼抢。通过对政策的积极争取和灵活运用,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后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9年将围绕这一发展策略,紧紧抓住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的有利时机,更多地把项目和资金的“协调”、“争取”作为主攻方向。既要把计划中的项目找准落实,又要把自身优势开发成新的项目,做到项目开发下有底线,上不封顶。尤其是要重点围绕鞍轮集团、小城镇建设、区位环境、人文环境等投资优势寻求更新更多的开发项目。2009年计划中的底线建设开发项目是:利用惠农政策千方百计支持鞍轮集团的发展;投资500万新上保营机械设备配件厂;投资300万元新上大福修配维修中心;投资300万元扩建木工机械设备厂;投资300万元启动镇砖瓦厂;投资200万元扩建新鑫无公害蔬菜基地;投资200万元构建腰岭村养殖基地;投资300万元扩建面向冰峪风景区服务的“饮食服务小区”;投资100万元扩建卫生院;投资300万元完善中心校为标准寄宿式学校;投资50万元完成金矿村4公里柏油路工程。
(三)一局多式
“一局”就是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工作的一盘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部署;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多式”,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要科学整合社会资源,按照社会资源的范围、产业、功能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一是“三农”联动式资源整合。就是充分整合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大基本社会资源。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村现实的机遇地位,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揽新甸全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新甸改革。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业现实的项目和资金地位,围绕新甸区位、资源、环境等特殊优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发展外向型蔬菜加工厂、两个缫丝厂和粮食酒厂,带动农副产品和农户走向市场。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民现实的政策地位,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和转让工作,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继续扩大“新鑫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完善其余8个专业村的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基地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二是“三产”联衡式经营方略。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快富的观点科学处理好新甸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强镇、发商、富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把新上工业项目与新上龙头企业、农事企业、致富项目等同对待,用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确定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服务和促进地位,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平衡关系,重点解决好农副产品批发、饮食商贸提档、休闲场所齐全、环境秩序文明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把鞍轮集团定位在牵动新甸一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核心地位。三是“三轮”联转式功能驱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镇、村、户三个建设主体的功能,实现三个轮子一起转。要充分发挥镇级的主驱动功能、村级的传带功能和农户的“旋转”功能,切实把镇级的发展愿望化为村、户的发展热情,落实在具体的发展项目和成果上。要结合新甸实际,充分运用政策和典型的引导、科技和服务的指导、荣誉和利益的诱导,切实调动全镇上下的积极性,让镇、村、户三个主体以大功率、大作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奋勇前进。
三、新甸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一)新甸镇积极落实惠民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近日,新甸镇党委、政府召开全镇各村、各单位负责人及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惠民政策。要求全镇紧跟市、县工作思路,发展农村
经济,落实好惠民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09年全镇将新建标准化温室大棚 500 座,每座大棚将享受市、县补贴1万元,此项工作现已全面展开。预计这项工作完成后,会使新甸镇农民收入增加200余万元,将会带动新甸镇农业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
(二)庭院经济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岫岩县是山区大县,有着发展庭院经济的诸多优势,许多农民在自家庭院内,充分利用每一块空间发展种养项目增加收入。新甸镇腰岭村村民石成明利用家住山坡间,山上有林,山下有水的有利地势,发展养鸡业,如今已建设鸡舍30余间,发展存栏蛋鸡5000多只,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杨家堡镇苏家堡村村民王银刚,在自家庭院内建起标准化猪舍育肥猪,年收入达2万多元。一个并不算大的院子,能创造出如此可观的经济收益,被越来越多农民看好。如今,岫岩县新甸镇农民们在发展种养短、平、快致富项目的同时,又把目光盯在了发展绿色养殖、种植业上,收入倍增。随着种养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作用,广大农民在以住宅为中心发展庭院经济的基础上,又利用自留地扩大了庭院经济的种养规模。庭院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岫岩县新甸镇未来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理清发展思路。鞍轮企业要发挥自身与市场结合紧密的优势,针对结对新甸镇的特点,大力提供智力支持,帮助村支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发展经营项目。鞍轮企业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为结对新店镇发展一定的经营项目,帮助发展集体经济。搞好村企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企业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三)搞好农民培训。企业要着眼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必要时采取捐资助学、结对帮扶等方式,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解决教育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四)提供就业岗位。鞍轮等企业要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实际,安排一定的后勤、餐饮、保洁、保管、保
安等就业岗位,吸纳本地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五)兴办好事实事。企业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做起,大力支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尽快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总之,通过此次调查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了解了农民的收入情况,也对我们家乡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未来几年我的家乡将会更好的发展。
指导教师:李桂荣
第二篇:关于岫岩县新甸镇农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都晓宇2008国际经济与
关于岫岩县新甸镇农民收入变化的调查报告
都晓宇 200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二班
岫岩满族自治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总面积450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83万亩。掩映在崇山峻岭间的岫岩新甸镇新甸村坐落在鞍山最南部,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这个村无论是群众生活水平还是村容村貌,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脱颖而出。在新甸村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中间只隔一条道,道东道西两重天”。道东的大山村比较富裕,许多农民搞起多样致富产业,还有一些人在鞍轮集团上班;而道西的新甸村则贫穷落后,农民不善于搞产业调整,也不愿意到企业打工,只守着自家一点土地过活。落后的观念让新甸村越来越贫穷。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的家乡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我在家里的亲人和乡镇府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做了一份报告总结。
一、村民的就业现状
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村主任邱里波带领村干部帮助村民联系到鞍轮集团以及大连等地企业去打工,现在全村600户农民中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赚钱,每人年均可增收8000元以上。而村里的地则由少数人承包起来,形成了规模效益。村里刚建成占地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蔬菜加工厂,每年可以对6000吨蔬菜进行加工。经过3年发展起来的2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排灌,生产出来的蔬菜绝大部分经蔬菜加工厂加工后卖到大连、鞍山等各大城市的超市,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仅蔬菜一项全村人均收入提高近1000元。找到致富良方的新甸村农民,人均收入从不到2000元一举升到4660元。村里还多方筹资,新建了1500平方米的小学教学楼,修建便民桥6座,村组道路20余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桥涵,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话,近300户富裕农民先后住进了楼房。2000余农户经营以温室山野菜为主的“苦味产业”,年户均收入达到2.2万元以上。正如该县经营“四味产业”的农民所说:“政协主意好,政府抓得实,农民的好日子没个跑。
二、新甸镇新农村建设新视点
用新的视野把握大局,用新的视点思考现实,切实定位工作的出发点,找准结合点、挖掘切入点,明确落脚点,是当前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2009年,新甸镇将抓住机遇,用足用活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农业产业化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有新突破、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社会风气要有新变化、党的建设要有新举措。农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0万元,比去年增长1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
(一)一转多变
“一转”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按照“工业化”的思维方式经营“三农”。要用工业化的视点思考农业产业化,推进单一农业向复合高效农业转变。要切实克服规模就是产业化的落后观念,把科技和效益放在第一位,用延长农业产业链和单位面积最大效益吸引规模,实现农业产业化。
“多变”,就是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上,方法要多,变数要多。一是“粮变肉(蛋)”。大力发展畜禽产业,加速推进粮食过腹转化,到2009年底,全镇要有30%的粮食转化为肉蛋,猪、牛、羊、鸡饲养量要增加40%。二是“小变大”。以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代表,通过发展合作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和专业化生产,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逐步整合成大规模、大生产,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少变多”。充分发挥各家各户优势,通过依靠科技发展多种经营,实现由“一元”增收向“多元”增收转变。四是“粗变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精细种植业和精深加工业,全力加大出口麻栎、出口蔬菜的种植面积,新上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五是“农变工”。通过对二、三产业的加速发展,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实现由农民向市民、向工人的转变。2009年农业劳动力工人化要达到60%,外来打工人员要增加到4500人。
(二)一策多略
“一策”,就是坚决贯彻“打造三力,强镇富民”的指导思想。“打造三力”就是打造新甸建设气势上的活力,经济上的实力,环境上的魅力。狠抓集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实力--强镇;狠抓个体经济和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富民。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为新甸发展服务。
“多略”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方式上,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多角度、多渠道地谋划工作新方略。一是传统创新的方略,在科技成果运用上下功夫。就是要提升、加快科研成果和实用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推广应用,重点在粮、畜、果、菜、食用菌产业上实现新突破,通过科技联姻、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市场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切实把传统产业资源转化为效益。二是产业延伸的方略,在农副产品加工上下功夫。通过大力发展粮、菜和食用菌等农副产品加工业,牵动产业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走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统筹协调的方略,在开放联合上下功夫。广泛宣传,广交朋友,广用人才,在鞍轮附属企业、龙头企业、农民致富产业、服务行业等领域,加快同工业和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对于“彩色飞碟”等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新项目,要放开手脚招商引资,全面推进农业企业化、工业集团化的实现。四是政策保护的方略,在政策运用上下功夫。要切实运用好国家各项扶持“三农”政策,敢于设想,敢于争取,敢于碰硬,敢于拼抢。通过对政策的积极争取和灵活运用,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后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009年将围绕这一发展策略,紧紧抓住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的有利时机,更多地把项目和资金的“协调”、“争取”作为主攻方向。既要把计划中的项目找准落实,又要把自身优势开发成新的项目,做到项目开发下有底线,上不封顶。尤其是要重点围绕鞍轮集团、小城镇建设、区位环境、人文环境等投资优势寻求更新更多的开发项目。2009年计划中的底线建设开发项目是:利用惠农政策千方百计支持鞍轮集团的发展;投资500万新上保营机械设备配件厂;投资300万元新上大福修配维修中心;投资300万元扩建木工机械设备厂;投资300万元启动镇砖瓦厂;投资200万元扩建新鑫无公害蔬菜基地;投资200万元构建腰岭村养殖基地;投资300万元扩建面向冰峪风景区服务的“饮食服务小区”;投资100万元扩建卫生院;投资300万元完善中心校为标准寄宿式学校;投资50万元完成金矿村4公里柏油路工程。
(三)一局多式
“一局”就是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工作的一盘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指挥部署;各行各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多式”,就是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上,要科学整合社会资源,按照社会资源的范围、产业、功能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一是“三农”联动式资源整合。就是充分整合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大基本社会资源。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村现实的机遇地位,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揽新甸全局,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推进新甸改革。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农业现实的项目和资金地位,围绕新甸区位、资源、环境等特殊优势,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集中发展外向型蔬菜加工厂、两个缫丝厂和粮食酒厂,带动农副产品和农户走向市场。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农民现实的政策地位,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流转和转让工作,切实抓好生产基地建设。要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和服务系列化的生产要求,继续扩大“新鑫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完善其余8个专业村的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架起基地与农民之间紧密相联的桥梁和纽带。二是“三产”联衡式经营方略。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快富的观点科学处理好新甸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强镇、发商、富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把新上工业项目与新上龙头企业、农事企业、致富项目等同对待,用工业化的管理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要确定第三产业对一二产业的服务和促进地位,正确把握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与第三产业的平衡关系,重点解决好农副产品批发、饮食商贸提档、休闲场所齐全、环境秩序文明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把鞍轮集团定位在牵动新甸一二三产业加速发展的核心地位。三是“三轮”联转式功能驱动。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镇、村、户三个建设主体的功能,实现三个轮子一起转。要充分发挥镇级的主驱动功能、村级的传带功能和农户的“旋转”功能,切实把镇级的发展愿望化为村、户的发展热情,落实在具体的发展项目和成果上。要结合新甸实际,充分运用政策和典型的引导、科技和服务的指导、荣誉和利益的诱导,切实调动全镇上下的积极性,让镇、村、户三个主体以大功率、大作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奋勇前进。
三、新甸镇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一)新甸镇积极落实惠民政策 促进农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近日,新甸镇党委、政府召开全镇各村、各单位负责人及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传达上级有关惠民政策。要求全镇紧跟市、县工作思路,发展农村经济,落实好惠民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09年全镇将新建标准化温室大棚 500 座,每座大棚将享受市、县补贴1万元,此项工作现已全面展开。预计这项工作完成后,会使新甸镇农民收入增加200余万元,将会带动新甸镇农业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
(二)庭院经济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岫岩县是山区大县,有着发展庭院经济的诸多优势,许多农民在自家庭院内,充分利用每一块空间发展种养项目增加收入。新甸镇腰岭村村民石成明利用家住山坡间,山上有林,山下有水的有利地势,发展养鸡业,如今已建设鸡舍30余间,发展存栏蛋鸡5000多只,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杨家堡镇苏家堡村村民王银刚,在自家庭院内建起标准化猪舍育肥猪,年收入达2万多元。一个并不算大的院子,能创造出如此可观的经济收益,被越来越多农民看好。如今,岫岩县新甸镇农民们在发展种养短、平、快致富项目的同时,又把目光盯在了发展绿色养殖、种植业上,收入倍增。随着种养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作用,广大农民在以住宅为中心发展庭院经济的基础上,又利用自留地扩大了庭院经济的种养规模。庭院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的同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岫岩县新甸镇未来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理清发展思路。鞍轮企业要发挥自身与市场结合紧密的优势,针对结对新甸镇的特点,大力提供智力支持,帮助村支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计划。
(二)发展经营项目。鞍轮企业要结合实际,发挥优势,为结对新店镇发展一定的经营项目,帮助发展集体经济。搞好村企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企业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三)搞好农民培训。企业要着眼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在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必要时采取捐资助学、结对帮扶等方式,力所能及地帮助农民解决教育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四)提供就业岗位。鞍轮等企业要多方搜集就业信息,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企业也可根据自身实际,安排一定的后勤、餐饮、保洁、保管、保安等就业岗位,吸纳本地农民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五)兴办好事实事。企业要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从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做起,大力支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尽快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总之,通过此次调查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更了解了农民的收入情况,也对我们家乡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信心。未来几年我的家乡将会更好的发展。
指导教师:李桂荣
第三篇:关于余杭区闲林镇农民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余杭区闲林镇农民收入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摘 要:在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也为了全面了解民情,我对余杭区闲林镇农民收入与生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闲林镇社区彩虹苑.怡景苑等6个小区随级抽取了30户居民,对现有生活状况满意程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和个人、家庭最需解决或最关心、关注的问题等。通过数据汇总处理,现作调查报告如下:
关键词农民收入生活满意度
正文: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余杭闲林镇区委区政府以人为本,不断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使发展成果普民共享,整个社会风清气顺,稳定有序,农民生活满意度较高。这都是在多个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助力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和优化传统农业优势产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才使得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1、从社区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来看:月平均收入大于3000元之间占30%,在1500-3000元之间占45%。收入在1500以下的占25%.对家庭收入状况有20%的居民感到满意,70%的居民感到基本满意,10%的居民认为感到不满意。
2、从居民家庭生活水平质量来看:55%的居民认为目前的生活水平与上年相比提高了,35%的居民认为差不多,只有10%的居民认为降低了。
3.从社会保障体制方面来看:对当前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体制均有20%的居民认为感到满意,65%的居民感到基本满意,15%的居民感到不满意;对当前医疗保险体制有30%的居民认为感到满意,60%的居民感到基本满意,10%的居民感到不满意。
4、从当前的社会治安状况来看:有10%的居民认为感到满意,60%的居民感到基本满意,30%的居民感到不满意。
5、从个人、家庭最需要解决或最关心的问题方面来看:其中收入问题最为关心,占60%,其次子女教育和住房问题占45%,就业问题占40%,医疗、食品安全问题均占35%,养老问题占25%,对人身安全,即社会治安问题仅占10%。
6、从个人、家庭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方面来看:其中教育、治安、腐败问题最受人关注,分别占55%、50%、50%,其次是医疗与生态环境问题,均占40%,再就是社会公平、公共安全和社会诚信问题分别占35%、30%、30%。
二 调查发现
收入状况明显好转。调查结果显示,有90%的居民认为目前的家庭收入与一年前相比有所增加;有80%的居民认为在未来一年内,家庭收入与目前相比会增加;有65%的农民对目前的家庭收入状况满意,并希望日子越过越红火。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余杭闲林镇通过实施加强周边整治、严厉打击犯罪行为、昼夜巡逻进行防控、加强管理重点人群、提升政法系统干部形象等举措,社会治安环境明显好转,75%的农民对当前的社会治安状况满意。
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有90%的居民认为自己的家庭生活水平与上年相比有所提高,有80%的居民对目前的家庭生活状况满意,有90%的居民认为来年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会有所提高。
日益关注社会问题。当前的农民不再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种自家田”,而是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广泛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类社会问题。其中食品安全、文化娱乐、就业等位列农民最需要解决和最关心的问题的前三,腐败、公共安全、社会诚信成为农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
发现存在的问题:
由调查报告发现:1.居民的收入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民持续增收较困难。珠晖区的农业已发展到一个相对较好的程度,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要使农业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力军,面临着不少困难。而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限制,获得持续性的较高工资增长也是不现实的。此外,影响农民增收的不确定因素也大量存在,如自然灾害,瘟疫等。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显著,且收入增长缺乏有力后劲。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仅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感到困惑、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四:调查总结和采取的措施: 1是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
3: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民生和谐发展。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完善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将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纳入救助范围。三是研究制定对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征地农民、高校学生的社会保障办法,增强社会保障的普惠性。四是逐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廉租房的覆盖率.给予优惠的农业发展贷款,让农民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创业,如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发展渔业、养殖业等。拓宽渠道,进一步加大惠农资金的投入,积极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资金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1:周应萍;当前农民实现增收的新途径[J];农村经济;2005年05期 2: 党国英;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张艳红;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刘振伟.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5:胥美娣.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