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市十二五规划
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2010-12-31来源:新民网记者: 摄影:我要评论()字号:T | T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网易微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济南实际,科学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进一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济南,实现省会现代化建设新跨越,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省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发展历程基础上,把握新形势,明确新要求,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济南发展史上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和筹办十一届全运会的重大任务,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攻坚破难、锐意进取,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均翻一番以上;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型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主导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全面完成;东部新区、西部新区、小清河滨河新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全面启动,建成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形象明显提升;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七届国际园博会。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外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对我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省委对加快省会建设发展、增强济南中心地位寄予了新的期望,全市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面向未来,我们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积累的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经验,有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只要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努力奋斗,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就一定能够开创省会建设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综合实力不够强,发展质量效益还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协调;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更多考验;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思想境界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 1
想、提升境界,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战略,优化经济结构,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保护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现代化省会城市。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 坚持率先发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目标,正确处理转方式与促发展的关系,在保持合理发展速度的同时,率先在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突破资源瓶颈、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实现突破,努力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 坚持转型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着力优化需求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 坚持富民惠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富民和强市的有机统一。
―――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强化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增长,加快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 坚持改革开放。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人均经济指标明显提高。
―――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实现突破。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三次产业比例更加协调。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年提高。
――― 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明显提高,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先进行列。制度创新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 城市功能形象显著提升。新区开发、老城提升全面突破,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泉城特色进一步彰显,城市功能形象品位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城市化率稳步提高。
―――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市民综合素质、社会文明程度、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二、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推动省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走出一条集约发展、协调发展、组群发展和具有济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5、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同步,外延扩大与内涵提升并举,优化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西部新区、东部新区、滨河新区三大新区,着力构建“一城三区”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努力达到与区域核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规模。老城区,高度重视古城风貌和泉城特色的保护提升,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精心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服务经济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区。西部新区,依托京沪高铁枢纽、大学科技园、济南经济开发区和生态湿地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金融、商业会展、文化创意、机械装备和旅游休闲业,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重点片区,打造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东部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精心规划建设各重点片区,打造高技术创新中心、现代产业高地和现代化新城区。滨河新区,结合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搞好重点片区的整体规划和建设,着力构建小清河生态发展轴,打造新的城市发展带、景观旅游带、生活休闲带。加大北跨战略实施力度,推动城区基础设施跨黄河延伸,加快规划建设新的产业聚集区。强力推进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按照功能复合、空间集约、设施先进、生态优良的原则,推动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统一,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形态、繁荣城区经济提供强大载体。
6、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对外交通网络,加快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石济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推进济商高速、青兰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施国、省道建设改造提升,抓好济南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工程;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倡导绿色出行,提高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有效缓解城市通行压力,推动公交线路向远郊县延伸。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城市供电、供水、供气、供热能力,着力提高公用设施的服务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城市排水防洪系统,高标准建设和改造消防、防震、气象、人防等设施,加强地下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建立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救灾指挥系统、减灾行动系统组成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突出“泉城”、“历史文化名城”两大名片,积极推进泉水“申遗”,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加强泉水保护和综合利用,着力打造“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的山水园林城市和特色魅力城市。加强城市景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形象,营造整洁、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夯实社区管理基础,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7、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县域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推动城乡共同繁荣。优化城镇发展格局,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组成的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章丘、济阳、平阴、商河次中心城市建设,科学规划功能布局,做好与中心城市的对接,提升区域聚集能力,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向小城市发展。实施县域工业突破工程,鼓励经济强县(市)区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支持远郊县加快发展,力争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商河县加快发展。以农民增收、农村民生、基础建设、科技兴农、南部山区生态保护与发展、重点城镇与农村住房建设、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等为重点,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七大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一批惠民实事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加强南部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安康的生态功能区和兼具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山水景观的风景名胜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强化荒山绿化、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态休闲、区域发展和生态保育功能,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实施退耕还林,着力打造省会重要的生态屏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型产业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带动南部山区经济发展。完善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合理界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宜开发区范围,严格按规划实施保护、促进发展。
第二篇:济南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相结合,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7.3︰45.9︰46.8调整为5.5︰41.9︰52.6。粮食生产连续八年丰收,蔬菜、畜牧、苗木花卉等产业加快发展,建设特色品牌基地34个、都市农业园区43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170家发展到350家。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亿元,年均增长13.4%,培育形成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三个千亿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入选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58.2亿元,年均增长15.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4.6%,提高2.8个百分点。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相继落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家,分别增加110家和1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提高11.4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关停小火电机组40.2万千瓦,淘汰立窑水泥熟料产能240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顺利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
城市功能形象明显改善。抓住筹办十一届全运会的重大机遇,累计投入2000亿元,强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城市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实现控制性规划全覆盖。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滨河新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全面启动,奥体中心、园博园投入使用,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大明湖扩建改造、护城河通航全面竣工,恒隆广场、万达广场、普利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和地标性建筑加快建设。市区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古城区、商埠区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特色更加凸显。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健全,绕城高速北环线、济菏高速、青银高速、济阳黄河大桥、建邦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段、西客站枢纽工程顺利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启动,北园大街、二环东路等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完成,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为全国首个BRT成网运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供电能力提高70%,城市燃气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供水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8%、50.8%、97.5%和85%。实施兴济河等市区河道综合整治和腊山分洪等防汛工程建设,城市防洪除涝能力显著提升。生态市建设加快推进,整治破损山体108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依法拆除违法违章建筑507万平方米,主干道路、城市出入口、居民小区实现全面整治。城市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国企改革进展顺利,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绝大部分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42.6%。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新增上市企业9家,市域上市公司达到26家、股票28只,融资总额496亿元。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12345市民服务热线开通运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36项清理合并为94项,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进展顺利,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式启用。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综合配套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等工作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高。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招商引资3677亿元,其中实际到账外资37.5亿美元,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家。外贸增长方式加快转变,2010年出口达到40.6亿美元,年均增长17.9%,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服务外包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到2.3亿美元。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2.3亿美元。经济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圆满完成援川、援藏和帮扶菏泽成武县等任务。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坚持城乡统筹,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初步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化率由56%提高到65%。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市级财政累计“三农”支出65.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顺利实施,集中支持了38个中心镇建设,新建农村住房16.4万户、改造危房2.6万户,新建改造乡镇文化站60个、农家书屋3400家、卫生院46个,建设标准化农家店3600个、农村户用沼气18.4万户,实施了卧虎山水库除险加固、邢家渡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通客车、通有线电视,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以上、入户率达到83%。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举全市之力建设高新区,2010年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8亿元,是2005年的3.5倍。举全市之力实施帮扶,商河县经济实力、城乡面貌取得重大突破。
社会民生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把惠民生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321元和8903元,年均增长13.3%和13.1%,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基本消除。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8.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城乡低保覆盖人口达到13.9万人。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惠及18.3万人的棚户区改造全面推进,实施38个集中片区和34个零星片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安臵房290万平方米,筹建廉租住房6074套,向7339户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110万元,启动6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优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启动实施“泉城学者”建设工程和“5150引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突破,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类人才总量达120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8‰,八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人口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推出《天下泉城》等一批优秀作品。成功举办了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全运盛会,取得精神文明和竞赛成绩双丰收。举办了
障改善民生提供强大平台。五是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调,结构调整的任务更显紧迫。四是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资源、能源约束日益明显,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矛盾加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面临更多考验。五是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加快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群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加强社会管理面临更大压力。六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全国、全省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国内同类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增强我市竞争优势、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面临较大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市上下必须牢牢把握发展
坚持转型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着力优化需求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推动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
配套完善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带动东部新区发展的龙头。贤文和汉峪片区,重点是强化信息服务、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商务金融、会议展览等功能,加快推进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服务外包城、汉峪总部经济区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产业集聚区。长岭山和雪山片区,重点是突出产业研发、商务办公、生活居住等功能,着力塑造经十路沿线景观,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市新区。唐冶片区,重点是突出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居住休闲等功能,加快唐冶新区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东部城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孙村和两河片区,重点是以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电力设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功能,加快推进高新区孙村新区建设,完善生活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时向北延伸发展钢材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建设孙村铁路物流中心,打造带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产业集聚区。章锦片区,以出口加工区规划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半导体照明产业集聚区、保税物流园区和重大新药孵化基地建设,打造集出口加工贸易、高端电子信息、重大新药孵化为一体的外向型高端产业集聚区。彩石片区,重点是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教育科研、生态休闲等功能,着力推进太阳能产业基地、职业教育集聚区、彩石居住区等建设。
滨河新区。结合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构建小清河生态发展轴,加快推进北湖城市副中心和济泺路、华山、新东站、美里湖四大片区开发建设,形成“一轴、一心、四区”开发格局,打造新的城市发展带、景观旅游带、生活休闲带。小清河生态发展轴,积极实施补源工程,开通小清河水上游览线路,积极推进与泉城特色标志区相连通,沿河发展娱乐休闲产业和“夜经济”,打造泉城水上游览特色品牌。北湖城市副中心,重点是突出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等功能,加快建设徐李、水杨等高品质大型综合社区,改造提升现有家居、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强化生态景观建设,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济泺路片区,重点是强化商贸批发、居住休闲、都市工业、现代物流等功能,加快建设集居住、商业、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泺口居住社区,改造提升济泺路两侧商贸组团,提高药山工业园发展质量,发展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科技型都市工业。华山片区,重点是强化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业居住等功能,加快华山历史文化公园开发建设,建成市区东部生态屏障、市民休闲游憩新区和全市重要的商贸物流集聚区。新东站片区,依托石济客专济南新东站,重点建设以交通集散、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主的站前商务区,加强王舍人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都市型工业园区、综合居住区建设,积极发展片区北部生态观光农业。美里湖片区,重点搞好大魏农副产品及汽配物流园区、槐荫工业园区、吴家堡旅游休闲及居住区建设,发展智能小家电、机电一体化等都市型工业以及主要面向工业企业的物流产业,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专业性物流中心。
中心城市“一城三区”发展格局
老城区。东至二环东路、西至二环西路、南至南部山体、北至北园大街—无影山中路,总用地范围170平方公里,发展成为全市行政管理、商业金融、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生活居住中心,泉城特色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
西部新区。二环西路以西地区,西、北至黄河,南至崮山一带山体,总用地范围438平方公里,建设成为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服务经济集聚区,开放、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全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东部新区。二环东路以东,北至工业北路—胶济铁路、东至东巨野河、南至南部山体,总用地范围290平方公里,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务会展、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军地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
滨河新区。东至绕城高速东环线,西至济南西编组站,南至小清河、北园大街及工业北路,北至黄河南岸,总用地范围158平方公里,建设成为以休闲旅游、商务办公、商业居住、商贸物流为主导功能的宜业、宜居、宜游的城市新区。
唐冶新区中心区。位于东绕城以东、经十东路与世纪大道之间,规划总用地3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体育。
汉峪总部经济区。位于高新区经十路两侧、舜华路以东、刘智远路以西,规划总用地0.87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经济总部、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居住。
高新外包会展区。位于经十路与工业南路之间,会展中心、齐鲁软件园周边,规划总用地1.7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服务外包、科研教育、会议博览。
西部新城核心区。位于京沪高铁西客站以东,规划总用地5.96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交通枢纽、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娱乐、商业服务、会议展览。
大学科技园中心区。位于大学路两侧,西起海棠路、南起园博园、东北至紫薇路,规划总用地4.91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教育科研、旅游休闲、商业服务。
滨河新区核心区。位于北湖周边,规划总用地1.8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金融、商务办公、文化传媒、体育休闲。
王舍人新东站地区。位于王舍人片区东北,规划总用地3.72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交通枢纽、商务办公、商业金融。
华山片区。位于二环东路以东、小清河以北,规划总用地5.6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商业商务、居住生活。
泺口地区。位于济泺路两侧,北外环以南、津浦铁路以北,规划总用地规模2.1平方公里,主导功能为商业服务、商务办公、居住生活。
提高市域交通通达性。强化城市交通与市域交通的衔接,加快中心城市与县(市)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提升县(市)城与城镇之间联络通道的道路等级,加强城镇之间以及城镇与农村地区之间的连接通道建设,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加快西客站、石济客专济南新东站等客运枢纽及站场建设,推进章丘“区域交通运输现代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客运交通公交化。加强城市与旅游景点、产业园区等的公共交通联系,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推进市区交通便捷化。按照网络化、立体化要求,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结构,积极推进北园大街西延、二环西路、二环南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快速路系统,继续实施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进一步拓展支路网,加强道路“微循环”,着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矛盾,力争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2平方米。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尽快开工建设5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初步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框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积极争办“公交都市”,优化和完善公交线网,建成“五横七纵”BRT网络,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20标台,公交专用道总里程力争达到5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占总出行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加强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加快公交换乘枢纽和停车系统建设。加快公交主要客流走廊首末站、集散点、景区与自行车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切实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注重完善步行、自行车等慢行系统建设,新建一批行人过街设施,加强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建立路网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加快发展城市智能交通。
划建设。加快实施既有建筑供热计量改造,逐步推广热计量收费。到2015年,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由50.8%提高到55%。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城市规划理念,提升城市统筹规划水平,做好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开发与应用服务,加快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全面协调的城市规划体系。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政策体系,进一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大力推行“阳光规划”,有效扩大公众参与,合理简化审批程序,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加强邮政局所、报刊亭、信报箱等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邮政服务网络平台。坚持建管同步、建管并重,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有序、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划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责和权限,注重发挥街道、社区作用,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倡导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加快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实现网络化、精细化管理。坚持依法管理城市,加快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
理念的施工方案、工艺和新技术。加强智能化住宅体系及智能化建筑的研究,建立施工信息资料平台,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
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落实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建立健全质量信用和质量保险制度,确保主体结构质量,改善使用功能质量,提高工程观感质量。改革和完善市场准入清出制度,加强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管理,改进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强化有形建筑市场建设管理,完善招标投标制度,加强执法检查工作,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服务业。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县域农业结构,加快建设章丘大葱、平阴玫瑰、济阳设施蔬菜、商河大蒜和地热花卉、长清灵岩茶、槐荫吴家堡有机大米、南部山区林果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动、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加快发展县域服务业,依托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一批贸易集散地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抓好南部山区生态休闲、长清宗教文化、平阴阿胶古城、济阳农业观光、商河温泉度假等特色旅游项目。
完善县区发展激励机制。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扩大县区自主权、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继续推动市内工业转移,有组织地将发展空间受限、不宜在市区发展的工业企业向县域转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增强县级统筹支出能力。改善对县域的金融服务,扩大对县域的信贷投放,提高金融网点覆盖面,支持发展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组织。改进建设用地管理,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的县区,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商河县加快发展。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紧紧围绕生态改善和生态富民两大目标,突出抓好提升生态功能、发展特色经济和完善公共服务三个重点,着力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投入拉动、开发管制四项举措,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安康的生态功能区和兼具丰富文化内涵、独特山水景观的风景名胜区。
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强化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态休闲、区域发展和生态保育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着力打造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实施南部山区营造林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恢复植被、退耕还林、发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最大限度增加植被覆盖面积,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到2015年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丘陵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坚持治山治水相结合、下游治理和上游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抓好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等小流域治理,确保水源地范围内70%以上的小流域基本得到治理和保护。切实加强平阴大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历城柳埠市级自然保护区及章丘胡山、长清大峰山等省级森林公园的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格矿山管理,合理控制矿产资源开采总量,确保破损山体治理率达到60%以上。加强污染治理,全面实施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转运站建设。
打造生态型产业体系。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以生态型经济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带动南部山区加快发展。抓好优质果品、蔬菜、花卉、中药材生产,适度发展食草型畜牧业和特种养殖业,加快培育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整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观,打造精品线路,完善综合配套,规范开发秩序,努力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培育和扶持农业示范园区、特色农庄建设,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强对农家乐的改造提升和管理。兼顾环境容量和保护性发展需要,以低消耗、无污染、可持续为发展方向,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着力规范房地产开发。逐步提高产业发展的生态门槛,严格限制发展超越生态承载能力的产业,禁止发展破坏水源涵养、破坏水土保持、破坏生态资源以及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的产业。
严格实施规划管制。完善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合理界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范围,严格按规划实施保护、促进发展。制定地方性法规,逐步把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推动村庄迁并整合,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驻地和中心村集中。加强镇村建设规划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拆除违规建设项目,严格审批各类新建项目,着力规范建设秩序。切实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生态补偿、生态移民、转移支付、工程造林、环境保护、富民发展、绩效评价与考核等相配套的政策体系。逐年加大对“三农”、就业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在环保专项资金安排上给予适当倾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参与南部山区保护与开发。
交通网络,实现半小时快速通达。加快信息通信一体化,建成以济南为中心、各城市互通互联的信息通信网络。推动社会事业一体化,促进区域科教文卫资源共享,加快构筑区域人才培训平台,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区域内统筹。加强小清河、徒骇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联合防治,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湿地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和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提高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区域共同市场,推动金融机构跨地区开展业务,推动建立区域性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区域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尽快实现人力资源、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的整合。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深入贯彻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主动呼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努力推动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面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北亚等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吸引国内优势产业、技术、人才向我市集聚,增强我市经济发展活力。扎实做好对口援藏、援疆、扶贫协作重庆武隆县等工作。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集研发、制作、运营、出版和国际认证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格局,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品牌。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业,积极开发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务,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双向数字电视以及以互动电视为平台的娱乐和商务服务等融合性新业务。做大做强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构建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培育一批重点骨干企业。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推动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打造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及东部金融新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高新区企业上市示范区、章丘市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等金融功能区。加强金融业监测分析,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有效控制和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力度。支持组建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积极推动建立服务于地方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以及相关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总量,实现金融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业,代理、经纪、拍卖、担保等市场交易类服务业,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推动商务企业集团化发展,引进国际知名机构,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商务服务企业。规划建设东部和西部新区大型商务服务集聚区,同时依托现有商务楼宇平台,聚集发展各类商务服务业,建成规范有序、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商务服务中心。
加快建设会展名城。依托文博会、信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平台,优化整合全市会展资源,加快发展具有产业和区域特色的会展业,高起点策划一批自主品牌的展会和博览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展会,积极开发网络会展平台,打造知名网络会展品牌,实现会展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客站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提升济南园博园国际会展中心展会功能,完善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和舜耕会展中心配套服务功能,增强承办大型展会的能力。健全会展运营管理体制,大力培育、整合、引进一批大型会展企业集团,提升会展业整体水平。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完善综合配套政策,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地区总部,做大做强本土总部,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科技研发为主的总部经济体系,培育一批区位优势突出、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总部集聚区,加快建设区域性总部经济集聚中心。
专栏6 拟规划建设的3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
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齐鲁软件园、齐鲁动漫产业基地、长清动漫产业基地、齐鲁外包城、山大路科技商务区、中润世纪城总部企业基地、盖家沟物流园区、零点物流港、济南航空物流产业园、山东瀚迪物流园、园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齐鲁文化产业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腊山智能经济区、药山服务外包基地、济南国际会展博览园、省会文化会展中心区、奥体中心体育产业集聚区、百脉泉休闲旅游集聚区、银座新天地文化产业基地、鹊山龙湖休闲旅游集聚区、商河温泉服务业基地、泉城路商业街、中国家居之都、七里堡农产品批发市场、银座商务中心、西客站站前商务综合体、平阴商品集散基地
延片、芯片和衬底材料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建成全国最大的碳化硅衬底材料和LED、LD外延片研发生产基地,构建芯片生产、封装、应用等完整的LED产业链。
培育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产业。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加强转基因技术、动物克隆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能够明显增产和改善品质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进动植物良种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生物兽药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制造,以微生物制造和生物基材料两大领域为重点,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微生物发酵、催化剂、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等高技术产业化,开发生产一批功能性、保健性、绿色环保食品、食品添加剂和生物基材料,推动L-阿拉伯糖等优势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
做大信息装备制造业。支持浪潮科技园、浪潮工业园建设以及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改造,壮大服务器、特种计算机产业规模,建设全国一流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加快网络设备、通讯设备、专用电子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
钢产业。石化,提高炼化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建设重质基础油、光亮油生产基地,力争中石化济南分公司炼化加工能力达到年产800万吨;巩固提升氟化工优势地位,重点发展氟聚合物、氟材料、氟精细化学品等高端氟材料;积极开发有机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呋喃树脂、一碳化学及延伸加工产品;加快钛白粉和铬酸酐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工艺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调整优化煤化工、化肥等行业产品结构。建材,积极发展低能耗高性能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等建筑材料和延伸加工产品,推广利用粉煤灰、磷石膏、农作物秸秆纤维等工农业废弃物和黄河泥沙制作的新型建材制品。
消费品工业。重点发展食品、纺织、印刷、家具等消费品工业,开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安全、绿色、低碳的现代消费品工业体系。食品,充分利用烟草、饮料、乳制品、休闲食品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深加工食品、绿色食品、营养食品和方便休闲保健食品,促进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纺织,优化纺织服装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仿真面料、新型功能性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中高档服装。印刷,加快节能低耗、多功能包装材料及包装产品开发,重点发展快速安全印刷、铝箔印刷、食品药品净化印刷、不干胶印刷、柔版印刷、丝网印刷等工艺技术。家具,重点发展软体家具、实木家具、板式家具、整体厨房,建成集家具研发、生产、展销、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家具产业集聚地。
专栏7 拟重点培植的20家过百亿元工业企业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济南分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济南青年汽车有限公司、济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中烟工业公司济南卷烟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明水大化集团、济南柴油机股份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摩托车工业园、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红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晟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缔斯电梯制造有限公司
专栏8 “十二五”工业空间布局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基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增强园区支撑作用,强化增长极,构筑发展带,打造集聚区,推动全市工业东西延伸、跨河发展,引导产业相对集聚,加快形成东部、西部和北部三大工业发展区。
东部工业区。以高新区为核心,沿世纪大道向东经孙村片区至明水开发区,形成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产业区;沿经十路向东至历城区,形成太阳能产业发展带;依托临港开发区和济南航空产业园,加快形成临空特色产业区。
西部工业区。由经十路向西至济南经济开发区、归德工业园和平阴工业园,形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水泥建材、清洁能源、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区。
北部工业区。依托黄河北部地区,重点发展化工产业园、济北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三大片区,建成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支持各类资本参与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和利润返还等多种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发展。加大奖励补助力度,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用地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园区、基地就地加工,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批发市场,加快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家店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打造特色品牌基地50个,建设都市农业园区200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0家,扶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
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市农科院及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全面加强水利建设,完成玉符河、绣江河等17条骨干河道治理,继续推进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节水示范工程,加快邢家渡、绣惠渠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切实加强动植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建成各级生产力促进机构40个以上。按照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共享共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共享机制,加强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投资领域,加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完善激励政策体系,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动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创新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财政引导和产权激励等政策,推动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完善政府资源配臵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主体倾斜的配套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本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重,支持符合全市经济发展方向、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制订和实施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与水平,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战略,鼓励企业争创更多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国家标准。到2015年,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创建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年均分别达30个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
证的财税政策、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创业扶持政策、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政策、省会人才整体开发政策等,消除人才发展壁垒,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努力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集成商务办公、创业服务、融资支持等功能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快建设接轨国际能够集成居住、医疗、教育等功能的国际社区和集成孵化、创业、生活等功能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建立完善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推进人才服务大厦建设,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国企改革。继续加速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集中,全面提高国有资产质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引导外资、外地优势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改善股本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完善国有经营性资产统一监管的体制机制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整合国有资本营运机构,增强资产经营责任,落实对权属企业的重大决策权、资产收益权和选择经营者等职能责任。维护企业法人财产权,落实企业权利,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空间。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因素,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的竞争格局。制定和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政策,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
加强商品市场建设。以推进商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为切入点,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进一步优化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等各类批发市场布局,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加强茶叶、果品、蔬菜、海鲜、服装、汽配、建材等重点批发市场的整合改造提升,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集聚辐射能力,培育一批兼具物流配送、加工交易、产品展示、价格形成、信息发布功能的现代化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分割和垄断,创新专营性公共服务产业的管理体制。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健全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价格秩序。规范发展各类能够有效承接政府职能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能,完善市场监管手段,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和交易安全。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放开信用服务市场,培育一批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完善征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守信与失信奖惩机制,积极开展诚信建设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围绕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突出重点领域,强化载体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兼并等方式,深入推进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合资合作。以跨国公司为重点,引进国际知名企业设立地区总部、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积极推进BOT、TOT等融资方式,鼓励外资以资产并购、股权并购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外上市、国际风险投资、国际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国际金融资本的利用。积极争取国外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围绕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本地企业与外来资本的产业链融合。强化企业招商引资主体地位,力促现有龙头企业增资扩股、以商引商、以外引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举办投资洽谈会、网上招商、委托中介机构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快招商引资市场化、专业化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推进具有品牌、管理、网络、技术优势的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形成“以外带内、以内促外”的发展格局。
健全招商引资机制。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引资观念,整合招商引资资源,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组织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完善招商引资工作规章制度,健全调度考核评价机制、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招商引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项目引进奖励机制。健全外商投诉求助和督办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大力培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涉外中介组织,强化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服务、协调和自律职能。
坚持节约优先,加快转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集中抓好钢铁、水泥、电力、化工等重点行业以及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进企业节能改造,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全面执行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新建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完成6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创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实施绿色照明示范工程,扩大LED、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突出源头控制,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耗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全面落实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继续实施节能奖励。加强节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强地下水位、工程可供水量、重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预警管理,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合理利用,统筹使用地表水,严禁超采、滥采地下水,优先保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改造城镇供水管网,降低漏失率。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雨洪水利用,在公共建筑、住宅小区、机关学校、工商企业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使用效率,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6.3立方米以下。建立合理的水价调控机制,广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抓好章丘、平阴等节水型社会试点。改善农业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推广旱作节水品种和栽培技术。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立可持续用地机制,坚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引导,强化用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36.6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2万公顷。统筹安排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保障性住房等土地供应,加强禁止和限制建设区域土地利用管制。强化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加快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和利用,实行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和投资强度控制标准,建立集约利用考评机制。
积极推进材料节约。制定材料消耗核算标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使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新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促进矿产资源的有序开发、综合利用和分类管理,优化矿业布局,推行现代化开采工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坚决制止乱挖滥采。
进农膜、禽畜粪便等循环利用。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
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工业“三废”、废旧再生资源、建筑废弃物等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建材、冶金、电力等行业对废弃物的消化功能,积极推进大宗工业废弃物和建筑、道路废物以及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引导企业加大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的回收利用力度。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集散市场、分类分拣“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依托复强动力、富美科技等企业,加快再制造产业发展。逐步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臵,加强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国情、市情相符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和再生利用产品比重。
健全政策促进体系。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机制。制定并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依法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合理调整资源价格及污水、垃圾处理费,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投向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测系统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继续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健全环境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环保社会约束和监督机制。
破损山体治理工程。治理30座破损山体,治理面积0.34万亩。
绿色通道工程。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每侧分别绿化20米、15米、10米、5米,高速公路每侧绿化30—50米,铁路地界外每侧绿化20米,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设和提升森林公园34处,经营面积41万亩,加快建设平阴大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争取将历城柳埠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新建长清大峰山和历城黑峪2处森林生态类型市级自然保护区。
现代林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建设市级现代林业示范园1处,规划面积1.1万亩,规划标准化经济林基地30处、特色林果示范园50处。
林业产业化推进工程。实现退耕还林20万亩,建设苗木花卉基地4万亩,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5万亩,新增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企业120家。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遵循生态优先、有序推进、统筹兼顾、多元投入的原则,构建“一片、两带、三河、四区、五湖”区域布局,实施水系造林绿化、水系湿地保护与修复、水系水土保持、水系环境综合治理等六大工程,改善水系生态环境,确保水系生态安全。以济西湿地、鹊山龙湖、章丘白云湖、平阴玫瑰湖等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到2015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4%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65%以上。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健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
专栏12 水系生态环境区域布局
一片。南部山区320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两带。南水北调干线生态保护带、黄河生态保护带。三河。小清河、徒骇河、德惠新河三条大型河道生态保护带。四区。邢家渡、田山、陈孟圈、胡家岸四大引黄供水灌溉保护区。五湖。大明湖、白云湖、鹊山龙湖、玉清湖、玫瑰湖五大湖泊湿地生态保护区。
专栏13 水系生态建设“六大工程”
水系造林绿化工程。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构建绿色廊道和生态保护体系,提升水系生态保护功能。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化面积112.6万亩,新增造林面积49.8万亩,其中荒山绿化27.5万亩,保护带造林22.3万亩。
水系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重点恢复保护平阴玫瑰湖、黄河大沙河、天桥鹊山龙湖、济西湿地、济阳澄波湖、华山水景园、遥墙莲藕景观园7处湿地,建设白云湖、三川湿地、黄河湿地功能保护区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快建设湿地公园。
水系水土保持工程。重点加强南部山区小流域治理和平原风沙源治理,合理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10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万平方公里,治理河道干流15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条,开展生态水系补水工程建设。
水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完善水系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设施,调整水系流域保护范围内种植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畜禽养殖业,推广绿色植保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站25个、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万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水系破损山体治理工程。对主要河流、调水干线两侧,湖泊、水库、湿地周边生态保护区域内的破损山体,采取绿化修复等综合措施加强治理,改善生态地质环境,恢复地质地貌景观。治理破损山体30座。
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强化工业点源综合治理,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完善城镇污水设施和中水截蓄导用工程建设,实施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加大雨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地
下水漏斗区实施回灌补源,大力发展低碳生物能源。完成重点工业点源治理项目3项,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18项。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落实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税收、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完善调控和监管措施,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实施低收入群体增收计划,着力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设,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开放社会教育场所,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促进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与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建立中小学教师培养和合理流动机制。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健全校园安全管理网络,切实维护校园安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职业和技能人才,健全以公办学校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体制,建立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建成2个全市综合性实训基地、6个区域性实训基地、23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支持济南职业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支持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山东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加快推进济南市技师学院新校区建设,创建5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带动全市职业院校总体水平提升。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和专业技能型教师引进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合理调整专业布局和结构,着力打造一批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示范性专业和精品课程。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实施集团化、园区化办学,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健全职工教育、社区市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充分发挥省会城市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加强市属高校建设,组建专科层次的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济南护理职业学院,推动山东协和职业学院等升格为本科院校。支持驻济高校发展,完善长清、章丘等大学集聚区教辅设施建设,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落实济南与山东大学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及济南大学服务济南行动计划对接工作协议和人才培养合作协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开展形式多样、适合不同人群的高等教育。积极推进驻济高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创建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配臵,逐步统一城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教师编制标准和办学条件标准。优化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加强和规范新建居住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全面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安全工程,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继续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扶持工程,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机制,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免费教育,保障弱势群体学生受教育权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增加各级财政学前教育投入,科学实施教育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新闻媒体建设,综合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提高新闻媒体生产传播效率和主流媒体覆盖率。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快档案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档案公共服务功能。加强依法修志,组织好史志续修和年鉴编纂工作。加快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争取更多的县(市)区进入全国、全省先进县行列。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全运场馆的维护与运营管理,积极申办全国性和国际性高水平体育赛事,鼓励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体育场馆自我补偿和自我更新能力。继续推进综合体育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大型体育比赛场馆和专项训练基地,规划建设一批体育公园、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健身广场,建成城区15分钟健身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建具有济南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项目,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50%以上,组织参加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规范各类体育协会社团发展,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总体实力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做好我市运动员参加
加强城乡养老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提升城乡养老服务水平。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养老服务中心,规范“星光老年之家”管理和监督,实现街道(乡镇)建有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建有养老服务站或托老所,每个县建设一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全市敬老院建设工作,80%以上达到省一级标准。维护保障老年人权益,全面落实各项老年政策法规,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服务网络。发展老年文化体育设施,整合完善老年教育资源。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健全鼓励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活动机制。加大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良好氛围。
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的原则,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优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法规,提供资源保障,加强妇女儿童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孤残流浪儿童救助等问题,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
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力度,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健全综合管理机制。发挥驻区单位的共驻共建作用,深入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努力构建和谐社区。
完善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行业组织、志愿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和支持其依法自主参与社会管理,积极发挥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行为规则、化解纠纷矛盾的作用。
保障群众权益。建立健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进社会矛盾的化解,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强化社会矛盾的源头预防和治理,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坚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责任倒查制度,健全完善稳定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援助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打造泉城文化品牌。挖掘泉水文化、黄河文化、名士文化、大舜文化等济南独特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泉城特色标志区、商埠区等泉城特色文化展现平台,整合文学戏剧、传统手工艺、地域民俗等泉文化资源,开发、培育、壮大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弘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抢救和保护,传承发展商河鼓子秧歌等传统艺术品牌,发掘文物古迹、历史人物、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着力构建特色人文城市品牌。着力突出演艺文化品牌,以市杂技团、儿童艺术剧院等优势艺术团体为依托,打造精品演艺剧目;以市曲艺团、晨光茶社、茗曲阁、明湖居为依托,打造大众休闲曲艺品牌;以省、市电视剧制作中心为依托,创作一批精品电视剧目。创新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曲山艺海震江湖等节庆会展活动。积极打造集邮文化品牌,强化集邮产品的文化载体功能。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企业品牌、文化产品品牌、区域特色品牌,建立文化产业品牌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增强泉城文化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多样化市场运营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报刊出版、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等现代传媒业,健全现代营销体系。积极推动平面设计、动漫画设计、工艺美术、影视制作、文化应用软件开发、建筑与工业设计等创意设计业发展,打造“齐鲁创意设计之都”。促进动漫产业“产、学、研、服”一体化发展,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打造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构建精干高效的演出项目组织运营体系,探讨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发展新型娱乐业态,积极发展广告、艺术品等其他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产品和文化要素市场,着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落实财政、税收、工商、土地等优惠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不断提升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
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积极引导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着力推动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文化领域,引进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有利于完善文化产业链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后劲。鼓励大型文化企业整合重组,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经营,优先培植10个主业突出的龙头文化企业,重点培育30个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发展,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新精品创作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推动形成规划一批、创作一批、储备一批的文化精品创作新格局,推出一批具有“山东气派、泉城风格”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界思想库作用,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应用性,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加强科普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普及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加强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弘扬“诚信、创新、和谐”的济南精神,提升市民省会首善意识和国际视野,增强城市自豪感、归属感、认同感。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控制涉企检查,清理规范涉企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
营造公正开明的政策环境。组织落实好现有的政策措施,积极出台更多惠及企业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税扶持、政府采购、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落实和完善促进大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培植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集团。落实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税支持和金融服务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和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执行服务业与工业用水、电、气、热同价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用地保障。加大对重点外商企业的服务力度,落实有关政策,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快速发展。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加强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各类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形成善待投资者、崇尚创业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法制环境建设,严查严办弄权勒索、知法犯法、徇私枉法等干扰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和援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骗税、金融诈骗和侵犯知识产权等干扰破坏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安全优质。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地表水及地下水监测监控预警系统。
土地。预计到2015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将控制在15.3万公顷左右,现有建设用地总量已达14.5万公顷,建设用地指标不足、耕地占补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的前提下,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增用地,重点挖潜存量用地,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合理调整土地供应结构,老城区以内部挖潜、优化用地结构为主,重点保障城市综合体和各项基础设施用地;适当加大新区开发用地供应,优先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需求;保障县城和中心镇用地需求,为县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努力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加大城镇闲臵和低效土地的管理和挖潜,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加快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能源。预计到2015年,全市能源年消费量达5000万吨标准煤左右,比目前增加约1200万吨标准煤,在扎实推进节能降耗的基础上,必须提高能源储备和调度能力,扎实增强能源保障。电力,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积极推进“外电入鲁”步伐,大幅提高电网受电能力;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优化电力供应结构;继续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全面提升供电安全可靠性。石油和燃气,加快济南炼油厂等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成品油供应能力,继续加大天然气气源引进力度,争取中石油、中石化更多的管道天然气气源。煤炭,稳步推进本地煤炭资源开发,积极开拓国内煤炭货源,确保发展需要。
资金。预计“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将达1.46万亿元。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融通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占投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加快整合重组现有政府投融资类平台,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和地方财力投入,着力拓宽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社会事业、自主创新等领域项目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战略性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银政合作活动,扩大银行贷款规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运用BOT、BT、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融资格局。
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融合,加强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组织编制一批专项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县(市)区规划与本规划的协调,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加强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济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推动省会现代化建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
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
篇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 篇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整理版)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 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一、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二、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五、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六、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图1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新华社发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3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第一节 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第二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节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专栏14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新华社发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一节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节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节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专栏16 重大人才工程
新华社发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第一节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节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第二节 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专栏20 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新华社发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一节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一节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信访制度。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节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第二节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质等重大职业危害。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第三节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
第四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完善和规范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加强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专栏21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种下“摇钱树” 十八“金元宝”谁先瓜熟蒂落
机械 受益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完善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有序发展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
由于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能源产业、现代农业、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等都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机械行业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未来人工成本上涨趋势明确,这将使工程机械的应用率越来越高,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将更明显地拉动工程机械的需求。其次,目前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只有20%左右,并且挖掘机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进口替代空间较大。再次,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将带动工程机械的需求持续增长。
上市公司中,工程机械一线龙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均规划2015年达到1000亿元收入规模,二线企业柳工、山推股份也规划达到500亿收入规模。国泰君安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短期受益流动性和业绩高增长利好,中期受益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替代人工、行业整合。重点推荐徐工机械、三一重工、柳工、厦工股份、安徽合力。
节能减排 面临发展新契机
“……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从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告来看,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的决心和目标超出预期,环保行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将得到很大的支持,十二五将是环保行业的黄金发展时期。在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环保投资将达到3万亿以上,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至少有20%,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环保产业链上游是环保设备制造,中游是环保基础设施建造,下游是环保基础设施运营。环保上游产业的技术和工艺门槛比较高,投资回报率高于下游产业,容易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公司。下游产业投资回报率会受到行业政策的限制,重大投资机会在于并购。银河证券认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是环保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细分行业,工业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产业链上游,生活污水处理投资机会在下游,固废处理在整个产业链上都有投资机会。
就节能减排的细分行业而言,以下四个投资方向值得重点关注: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推广,重点领域是工业节能的电机节能和余热、余压利用;资源回收领域和综合利用领域,重点是核电燃料回收、海水综合利用等;“三废”治理中,重点关注脱硝政策出台和垃圾焚烧事业的破冰;撬动节能环保产业的相关专业中介服务,比如EMC、CDM等。
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来看,与污水处理设备相关的碧水源,与电机节能相关的合康变频和汇川技术,与余热利用相关的易世达和海陆重工,与资源回收相关的格林美和九龙电力,与海水利用相关的双良节能和青岛碱业,与垃圾焚烧相关的桑德环境和华光股份,与EMC相关的泰豪科技和智光电气,与CDM相关的天富热电等节能减排概念股,均被分析师看好。
水电 再造五座“三峡”
“……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
我国水能资源储量丰富,可开发量居世界首位,水电也是我国第二大常规能源资源。
随着我国在碳减排方面压力和责任的增大,水电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效果将会愈加明显。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公开表示,为了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15%的目标,水电将承担至少9%的责任,以当前整个电力建设的平均水平看,水电的发展速度将要明显大于整个发电行业的平均水平,水电投资有望迎来一波高峰期。据英大证券测算,201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计划达到3亿千瓦或者更多,也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至少将有1亿千瓦水电开工建设,基本相当于每年兴建一座三峡水电站。
目前看来,水电将在可再生能源中发挥主体作用,相关企业将受益于国家对重大水电工程建设的支持,包括川投能源、国投电力、国电电力、长江电力等。
新能源汽车 前景广阔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新能源汽车将为多个新兴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途,A股相关板块和公司也将迎来投资机会。
首先,新能源汽车将带动电池产业规模快速发展,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看好。锂电池行业相关个股较多,经营能力强、技术领先、有一定规模效应、未来有产能扩张或产业链延伸能力的公司将超越行业发展。个股方面,国海证券推荐上游碳酸锂材料企业佛山照明,电解质六氟磷酸锂企业多氟多,正极材料企业当升科技、中信国安、杉杉股份,锂电池薄膜企业佛塑股份,电解液企业江苏国泰、新宙邦等。
其次,作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站也有望爆发。考虑国家电网2015年建设1700个充电站的规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平安证券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充电站建设年均投资有望达到30亿元,年均增速50%以上。直接充电设备是充电站的核心,目前进入该领域的上市公司包括奥特迅、科陆电子、思源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等。
另外,新能源汽车也将为稀土永磁行业未来的高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按照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平安证券预计到2020年国内混合动力车年产量124万辆,纯电动车年产量超过400万辆,保守估计带来4.4万吨/年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行业内的重点上市公司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将充分享受行业高速成长带来的收益,前景值得关注。
三网融合 畅游信息海不是梦
十一五期间,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给生活、工作、学习等等带来的无限帮助。如果未来这三网合成了一个更大的有机整体,那么我们在信息的海洋里自在畅游还是梦想吗?
所谓三网融合,即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就在今年6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通知,公布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12个城市均在其中。分析人士指出,三网融合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传媒文化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近日,广电总局听取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汇报,要求尽快细化试点城市间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共享技术方案。此外,按照广电总局计划,到今年年底前要在试点城市全面推广NGB业务,而为了给建网准备“弹药”,近期多家广电运营商也纷纷加快融资。
A股方面,研究机构大多表示看好传媒行业未来表现,传媒行业“强于大市”评级。投资主线上,分析师建议关注三网融合与有线整合板块,包括歌华有线、天威视讯、武汉塑料、东方明珠、电广传媒等。
“……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云计算 第四次
IT革命
“……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所谓“云计算”,是指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通过建立大型的、集中性的远程计算中心,为普通用户提供安全、快速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云计算被认为是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技术模式,代表的是下一代的因特网计算和下一代的数据中心,云计算产业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
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紧随节能环保之后位列七项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二位,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10月22日,工信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层面对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支持。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业相关支持政策出台。
从市场的渗透情况看,云计算在目前甚至是未来几年内在中国仍是一门新兴产业,其未来的发展尚有赖于云计算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使用者对其的评价和反馈。机构预计,未来五年云端服务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30%以上,发展速度是传统IT行业的6倍以上。
投资机会方面,从产业链受益顺序来看,依次为硬件采购和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维护——服务提供商。而在现有相关上市公司中,被众多机构共同看好的有华胜天成、华东电脑、浪潮软件等。
消费升级 奏响华美乐章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历史上每一次消费升级的代表性商品,其实就意味着一批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如汽车和住宅的发展会带动钢材、石化、建材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加速中国重工业化的演化进程。也就是说,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中国人均GDP的数据来看,2003年超1000美元,2006年超2000美元,2008年超3000美元,2009年达到3700美元,2010年则接近4000美元。而根据国外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并逐渐向上攀升的时候,住房房租及燃料费用、医疗保健、汽车、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消费支出会明显增加。东兴证券指出,仅仅从第三次消费升级所涵盖的领域来看,目前我国居民在燃料费用、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还依然相对薄弱。由此可见,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三次消费升级逐渐向第四次消费升级过渡和发展的阶段。
从我国现阶段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城镇居民在完成了从衣食向住行消费的过渡之后,正处在住行消费的推广阶段,加速推进住房、汽车等消费,同时完成阶段消费的升级换代。结合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所依仗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景,东兴证券最终得出未来由消费升级所衍生的行业投资机会将集中在汽车、房地产、旅游酒店、化工燃料、医药、交通通讯、文化传媒以及家电等领域。其中,一汽富维、华域汽车、中天城投、首旅股份、康缘药业、宏图三胞、华谊兄弟及苏宁电器等是券商普遍关注的投资标的。
新能源 全球经济新希望
“……加快新能源开发……”
新能源将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希望”。我国已紧跟世界步伐,密集推出鼓励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其中,新能源汽车战略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而从新能源产业内部分析,核能、风能、太阳能又是重中之重。
据国务院办公厅10月18日发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要求5年后,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占到GDP比重的8%。而10年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决定指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则指出要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继续看好以下两类公司:首先,有望较早实现产业化并产生业绩的新能源电机类公司,如大洋电机、曙光股份、宁波韵升等;其次,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公司,如中国宝安、杉杉股份。新能源产业汽车的发展也带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如稀土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等产品,主要受益公司为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佛塑股份等。此外,传统行业中的威孚高科将长期受益于节能环保的发展要求和排放标准提高。
手机支付 市场蛋糕巨大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二五期间,3G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三大新兴信息技术的重点培育和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突破性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作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头戏之一,我国手机支付业务未来几年将得到高速发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电信运营商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基于13.56MHz的手机支付技术标准。支付标准这一瓶颈的打破,为手机支付的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手机支付市场有望迎来井喷。
手机支付业务分类包括远程支付和现场支付,分别针对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有机构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用户数为9.96亿,手机支付用户数将达到4.1亿人,其中手机远程支付用户数为2.41亿人,手机现场支付用户数为1.69亿人。知名机构易观国际发布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在2010年内突破30亿,年增长率将达到50%。
手机支付产业链上存在着两条主线:基础设备制造和运营服务平台的提供,可以细化为芯片、卡片封装、COS集成、POS 终端制造、服务商、运营商和金融支持等。分析师认为,手机支付业务在近几年内仍将处于投入期,先期受益的将是基础设备制造商;当手机支付用户发展到一定数量,移动支付平台和综合平台运营商将逐步受益。上市公司中,分析师一致看好的有国民技术(芯片)、长电科技(封装)、东信和平(卡商)和证通电子(POS 终端制造商)等个股。
海洋经济 描绘“蓝海”
“……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十二五规划中对海洋经济浓墨重彩,这给包括海产养殖、港口运输、海洋工程设备等相关板块上市公司带来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例如,海洋工程装备涉及到的行业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自主设计能力不足。中邮证券认为,国内具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的上市公司包括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及中国重工,上述公司有望受益于十二五规划政策利好。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油气需求增加强劲,这不仅利好中石油、中海油等巨头,也为海运费的上涨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随着寒冬的降临,北方港口大风、大雾、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将严重影响船舶的周转,导致有效运力减少,加剧运力紧张的状况,为沿海运输船公司带来投资机会。
分析人士建议重点关注:中集集团、振华重工、上海佳豪、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中海发展、珠海港、东方海洋、好当家、中海油服、壹桥苗业、海油工程、中信海直等个股。
新材料 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新材料是发展其他新兴产业的基础,如果说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先导,那么新材料就是新兴产业的先导。投资新材料领域是绕不开的永恒主题。对于新材料行业,广发证券认为应遵循“两个方向、一条主线”的投资逻辑,即遵循自上而下选择相关行业和自下而上选择标的的方向,抓住节能环保绿色低碳这一持续贯穿其中的主线。
新材料领域的电池材料、磁性材料和显示材料等重点板块值得重点关注。山西证券则认为,新材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具备较高的资源壁垒或技术壁垒,尤其是涉及新材料领域深加工、具有自主创新及开发应用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就具体个股而言,综合多家分析师的观点,在化工新材料领域,与工程塑料相关的金发科技和普利特,与高性能纤维相关的中钢吉炭、烟台氨纶和中纺投资,与高性能膜材料相关的佛塑股份、云天化和南洋科技,可适当关注。同时,分析师建议关注与锂子行业相关的西藏矿业、天齐锂业、佛山照明、万向钱潮、多氟多、江苏国泰、当升科技、杉杉股份、南都电源等。分析师还建议关注金属新材料领域的西部矿业、厦门钨业、宝钛股份、贵研铂业、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中科三环、安泰科技、豫金刚石。另外,三安光电、杉杉股份、综艺股份、中航三鑫、回天胶业、鼎龙股份、红宝丽、三维丝和三聚环保,也被分析师看好。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物联网 全球物相连
近两年,一个号称要建设全球“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的新技术浮出水面,专家表示,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政策逐渐明朗化,十二五期间物联网有望成为核心关键。日前工信部也表示,目前正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共同努力,希望通过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制定,完善物联网产业,短期内在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应用将大有进展。
刚刚召开的2010年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博览会暨中国物联网大会指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0亿元,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500亿元。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链现已形成了物联网制造业、物联网基础设施服务业和物联网服务业等产业链条,推广物联网的条件已趋于成熟。
具体到A股上市公司方面,券商研究报告指出,物联网主要分三个环节:传感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传感器层次包括智能监控领域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大立科技、威创股份和宁波GQY,位置定位领域的四维图形、超图软件、合众思壮和华力创通,金融电子领域的广电运通、恒宝股份、东信和平和三泰电子,电子标签领域的中瑞思创、远望谷等;在系统集成和通讯网络层次,有辉煌科技、赛为智能、银江股份、数字政通、东华软件、用友软件、键桥通讯、启明信息等。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航空制造低空开放添“羽翼”
“……改革空域管理体制……”
航空制造业10月迎来多项利好,先是《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获批,此后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改革空域管理体制”,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类上市公司将迎来大发展的新机遇。
宏源证券指出,航空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统计,其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所以推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民用飞机领域,近些年国家加大投入,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呈现爆发性增长。
从产业看,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整机将首先受益,其次是飞机维护、机场建设相关设备,再次是通飞和直升机零部件公司。从相对估值角度分析,制造业相对估值仍然在该产业链中处在较高位置。重点受益股票:中信海直、海特高新。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电力设备估值优势明显
“……加强电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
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达到15%左右。
上海证券认为,电力设备行业相对估值具有合理性,行业动态市盈率为24.65倍,市净率为2.24倍,低于沪深300指数;电力设备行业动态市盈率为37.38倍,市净率为5.34倍。前期沪深300涨幅较大,与其相比,电力设备行业估值已具有相对估值优势。建议重点关注核电,智能电网、清洁煤发电和专用变频器行业等技术壁垒较高、发展空间较大的细分行业股票,如国电南自、荣信股份、华光股份等。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农业 通胀预期提升价值
近期央行突然加息,进一步说明经济体中的通胀情况不容乐观,前期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已逐渐传递出这一信号。今年灾害天气频现、农产品供求紧张、流动性充裕等因素,仍将支撑农产品板块的火热行情。
中金公司认为,2007年以后农业股受关注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作物受灾时初加工产品多会上扬,由此,市场的关注以及明确的价格信号使得灾害天气极易成为农业股炒作热点。
浙商证券认为,农业板块调整后,目前行业整体市盈率已经落入2011年30-35倍的合理市盈率区间,通胀预期和政策支持将是农业股再次走强的催化剂,建议投资者在农业股下跌过程中逢低积极配置农业板块个股。中长线依然以种子和水产养殖为主。
齐鲁证券认为,4季度多数农产品进入收获及销售旺季,11月份惠农政策(种子产业规划等)可能密集出台,因此继续全面看好农业股的表现。除了景气度最高的水产品和种子外,重点关注糖、玉米油和饲料行业。今年冬天来得早且近期东北华北黄淮地区将遭遇12-16℃的降温,引发了市场对出现寒冬以及明年3、4月遭遇霜冻的担忧,建议关注遭遇寒冬或霜冻时业绩受益的农业股。
分析师建议重点关注以下股票: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丰乐种业、獐子岛、东方海洋、好当家、壹桥苗业、敦煌种业、南宁糖业、海大集团、新希望、中粮屯河、顺鑫农业、国投中鲁、海升果汁等。(胡东林)
“……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
聚焦“十二五规划”主题机会:核电 高景气或持续20年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在十二五规划出台之前,今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决定在现阶段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予以加快推进。在新能源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将以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为发展重点,其中核电被置于首要位置。
业内人士表示,核电将是未来新能源发展中确定性最高的方向。英大证券指出,根据既有的规划,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核电的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和2亿千瓦,按照当前核电装机不足1000万千瓦计算,这意味着未来十年核电装机容量将翻八倍,十年期间投资额将超过6000亿元。而且,根据目前相关部委人士的表态来看,中长期核电建设目标可能还会超出市场预期。
面对持续的高规模投资,核电设备产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由于核电设备制造具有技术壁垒,这个市场注定将被少数企业分享。其中,中国一重、二重重装、中核科技、江苏神通、南风股份,以及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被机构广泛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