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令计划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必须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来统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准确领会、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于制定和落实好“十二五”规划、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中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主要考虑
《建议》立足当前世情国情民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中央提出这一指导思想,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发展大势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更把我国推到了国际社会的前台,谋划我国发展越来越需要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复苏进程将缓慢而曲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正在调整,一些发达国家加大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力度;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各国争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交锋激烈,将对各国发展和全球共同利益产生深远影响;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正在重塑,但改革攸关各方利益,博弈会持续下去。国际环境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使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正是在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新趋向作出敏锐反应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紧紧抓住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些年,我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中间既有长期积累的老矛盾老问题,也有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遇到一些新的“两难”问题,呈现出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叠加的情形。最突出的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消费投资出口比例失调,结构调整进展不够快,创新驱动作用不明显,体制机制创新有待深化;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群众对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意见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因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司法不公、食品药品安全等引发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得我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难度加大。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由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面临的困难极为复杂,应对不当很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9年达到3700美元,进入由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时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我们是一个重大考验。中央正是在深入研究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着力破解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各种“两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深刻认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们抓住机遇推动了发展,现在第二个10年即将到来,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压力和摩擦也同步加大,面临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风险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是一个必须作出清醒而准确判断的重大问题。应当看到,虽然国际上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趋于复杂、安全压力有所增大,但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1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各国对我国的借重、合作意愿增强,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了总体有利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流动加快,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难得机会;我国有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雄厚积累,有着潜力巨大的内需空间、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为未来发展打下了牢固的物质基础;我国已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为突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不断增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为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总的看,我国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变,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的重大结论没有变,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同时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科学运用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贯彻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朝着既定奋斗目标前进。中央正是在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行深刻分析、对未来发展作出前瞻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四)科学总结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实践
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探索新创造,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经验。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比如,有的地方超前谋划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结构升级的新战略,有的地方努力走出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路子,有的地方积极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途径,有的地方推出一系列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新举措,有的地方实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办法,等等。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沉着冷静、综合施策,不但取得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显著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在抗击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团结拼搏,不仅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和恢复重建的重大进展,而且获得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自然灾害的宝贵启示。所有这些可贵探索和鲜活实践,为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中央正是在尊重各地首创精神、汇聚各方实践创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五)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不断完善施政方略,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教育及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路和部署。特别是在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从今年4月开始又部署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和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中央正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汇总和深化十七大以来一系列新思路新部署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建议》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强调了高举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确保“十二五”规划的正确方向,确保“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强大合力。
(二)明确了基本着眼点——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这两个基本着眼点体现了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依循的两个维度:一是形势发展的维度,就是要针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与时俱进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从而制定出体现时代要求、立足现实状况、符合客观规律的好规划。二是群众需求的维度,就是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呼声、期待和要求体现到规划中,从而制定出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得民心的好规划。
(三)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这是《建议》最鲜明的特点。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主要是因为:首先,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世界100位左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终还要靠发展。其次,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要破解发展难题,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为此,《建议》作出一个重要论断:“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未来5年,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确定了“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这是《建议》的一个突出亮点。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主要是因为:其一,这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迫切需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弊端更加凸显的情况,只有把保增长与转方式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基础上,建立在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基础上,才能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其二,这是解决我国发展中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现状,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切实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状况,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三,这是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战略之举。面对各国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形势,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培育新的长期竞争优势,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才能为经济发展增添充沛后劲、开辟广阔空间。总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十二五”时期,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主线的位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突出了动力和目的——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能取得现在这样的发展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更大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不会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将失去中国的明天。在实现宏伟事业的征程上,无论遇到什么干扰和困难、风险和挑战,都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不动摇。制定“十二五”规划、推动“十二五”发展,必须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体制创新,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注入蓬勃活力。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践行执政宗旨的具体体现。制定“十二五”规划、推动“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下大气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确立了目标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目前,我国总体上已实现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现在距离2020年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成果如何,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有经济建设方面的指标,而且有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要求;不仅追求物的增加,而且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使一些地区、一部分人达到全面小康,而且要覆盖全部城市乡村、惠及十几亿人口。以此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作出艰苦努力。“十二五”时期,必须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着力抓好薄弱环节、解决难点问题、突破滞后领域,为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坚定的决心、清晰的思路、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建议》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从需求结构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外需、投资拉动,导致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从产业结构看,我国一产不够稳、二产不够强、三产不够大,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特别是服务业比重过低;从城乡结构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打破,城镇化率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水平;从区域结构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有所缩小,但经济总量差距仍在扩大。“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在更为庞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在更为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中、在更为复杂的国内外市场条件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突破经济结构调整这个关口,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化解各种矛盾问题,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在坚实基础之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定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放在了“五个坚持”的首位,并从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是根本,培养人才是关键。无论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还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从世界范围看,科技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实力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我们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就必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更多“中国创造”、“中国名牌”涌现出来,实现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目前,我国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度比较高,创新型人才比较匮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建议》明确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推动发展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仅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可以释放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其本身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获得持续动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当前我国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相当艰巨,必须采取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推动民生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建议》明确提出,要通过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建议》针对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突出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针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突出强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突出强调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损害成本大,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弊端。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份额与我国资源消耗总量在世界上的份额不相适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度开发更加剧了灾害的发生。从国际上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高度关注,我国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建议》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抓住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害。“十一五”期间我们把节能减排作为硬约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还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建议》突出强调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同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不同,我国的现代化不能再走过量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的老路,必须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也将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根本上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价格、财税、金融、投资、收入分配、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攻坚克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保障。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国际分工体系的调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十二五”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更好地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打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为此,《建议》明确提出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强调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四、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的主要特点
《建议》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具有一些鲜明特点:
(一)统筹国内和国际
《建议》在提出指导思想时十分重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重国内形势与国际形势统筹分析,在二者的相互联系与转化中把握宏观大势;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统筹配置,在两种资源的优势互补中获取更好的发展条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统筹拓展,在用好两个市场中开辟更加稳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政策与国际规则统筹把握,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提高参与世界经济治理能力;国内期待与国际关切统筹考虑,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承担相应国际义务,努力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二)兼顾当前和长远
《建议》在提出指导思想时,不仅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且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反映在总体要求上,就是既强调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又强调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反映在目标设定上,就是既重视完成好五年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又重视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反映在对策谋划上,就是既提出解决当前紧迫问题的短期政策措施,又提出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中长期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高度统一。
(三)明确全面和重点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必须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抓好全局工作的同时,着力在重要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建议》在提出指导思想时,注意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在全面中抓重点、在一般中抓要点,特别是确定的主题主线、提出的“五个坚持”,都是事关全局、举足轻重、刻不容缓的重大紧迫问题。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抓住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这些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就可以带动全局工作实现突破。
(四)照应需要和可能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要凭主观努力,也要讲客观条件。《建议》在提出指导思想时,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基本国情,区别轻重缓急,既注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热情和需求,又清醒认识发展的制约条件,充分考虑现实基础和发展水平,体现了保持前瞻与留有余地、鼓舞人心与切合实际、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的思想。
五、认真贯彻落实好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谋划一个好思路不容易,把这个好思路落到实处更紧要。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央提出的这一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力度,切实把全党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工作重心集中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一)要真正体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过程中
《建议》是我们党对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战略考虑和总体思路,是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全会审议通过后,国家有关部门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把中央提出的指导思想不折不扣地体现到纲要编制中,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真正做到目标瞄准主题主线确定、任务围绕主题主线展开、政策针对主题主线设计、措施紧扣主题主线安排,凸显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鲜明导向,真正制定出一个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的好纲要。各地区各部门在制定“十二五”时期地区规划和专项规划时,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在中央提出的指导思想统领下谋划思路、部署工作;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出发,找准落实中央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坚持实事求是,不追求速度,不盲目攀比,不层层加码,真正制定出体现中央要求、富有地方和部门特色的好规划。
(二)要真正贯穿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不仅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纲,而且是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针;不仅要体现在“十二五”规划制定过程中,而且要落实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要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即使遇到一些困难、碰到一些问题,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进。要把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和生动局面。
(三)要真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工作中
要把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保证。要用观念转变来保证,引导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决破除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切实改变重速度轻效益、重眼前轻长远、重虚功轻实绩的思想观念;要用政策配套来保证,制定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强化对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导和支持,使新思路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用体制创新来保证,全面加强制度、法规和环境等建设,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利益导向、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要用组织措施来保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选人用人制度,激励各级干部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工作、扎实奋斗。
第二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建议
调查与决策——《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主任会暨政研室内部建设交流会上 各市(州)对我省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建议》总第36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37期
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主任会暨政研室内部建设交流会上
各市(州)对我省制定“十二五”规划的相关建议
11月底,在2009全省党委系统政研室主任会暨政研室内部建设交流会上,部分市(州)、2个区(县)政研室的参会代表根据会议要求,对我省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大家一致认为,编制好我省“十二五”规划,科学指导今后的发展,对全省“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现将具体意见和建议整理如下:
一、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思路
建议之一:规划要更加突出“以快为先”。四川属西部地区,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问题,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低是最大的实际。在“十二五”期间,应更加突出发展速度,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兼顾发展质量和效益。
建议之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共建共享”四个基本原则,以及“扩大内需、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等八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准确把握新的形势,提出符合四川省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建议之三:要进一步突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前瞻性,突出关系全省大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问题,努力使政府的服务更到位,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强劲,社会保障的覆盖更广泛。同时,规划要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加快发展速度与调整优化结构的关系;省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十一五”评估与2020年衔接的关系。
二、关于区域发展
一要准确定位各市(州)的作用和地位。“十二五”规划,应当认真分析21个市(州)的特点、个性,并根据各市(州)不同的资源、产业和区位等情况,准确定位各市(州)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并根据各市(州)的能源资源特色,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规模、功能进行科学布局和分工。
二要充实完善“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发展构想。“一极一轴一区块”的发展布局是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四川发展实际。在规划中应进一步明确“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的产业布局、配套政策,对“区块经济”的发展应明确具体的发展内容,避免“概念化”。
三要注重不同层次和不同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要注重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一是成渝经济区内不同主体的协调发展;二是成都、重庆、西安三角经济区的协调发展;三是成都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圈内及圈与圈之间的协调发展;四是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市群之间及各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五是沿铁路、公路、航空及内河航运主干线通道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要构建区域合作保障机制。一是强化区域规划编制。整合现有的相关区域发展机构,成立由省级主导的经济区推进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编制区域性空间规划、主持制定区域政策、提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负责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等重大事项的规划和实施,并建立重大事项协调推进、工作进度督促和情况信息通报等调节机制;制定促进合作的优惠政策及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办法,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区域间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补偿机制,推动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基础。在相关立法中,加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控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内容,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划分,尽快制订和出台省级区域开发方面的法律法规。
五要加大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争取将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整体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促进和带动革命老区脱贫发展。
具体建议:一是将绵阳科技城建设规划纳入省“十二五”专项规划。二是争取将重庆、成都和西安关中经济圈联合起来形成的“西三角”经济圈在“十二五”规划中上升到国家层面。三是建立由省政府牵头参与的合作平台,推动川南经济区与云贵的合作。
三、关于产业布局
一要促进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要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坚持走产业升级与集群发展的路子。“十二五”规划要重点研究产业的合理布局,使各区域形成产业声誉,促进产业升级和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潜力产业;要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推动工业集约发展,强化工业园区功能,发展产业集群。
二要把优化经济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十二五”规划,要针对产业结构趋同、空间结构失衡、功能结构冲突等问题,加强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功能结构的统筹,减少资源浪费和低效利用,促进产业和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一是通过优化三次产业的规模、速度和行业类型,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二是根据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发展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合理布局符合当地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集约和有序。三是按照不同层次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实现不同区域功能互补和合理定位。
三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重点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培育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作用,各地都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应予以高度重视。
四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重大产业布局力度。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争取更多项目在国家立项,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城镇发展,促进充分就业。特别是要瞄准成渝经济区主导产业配套布局延伸产业链,使欠发达地区产业与全省和大西部的产业联系更紧密、发展更协调。
具体建议:一是把川南经济区作为四川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沿江经济带(走廊)作为全省重要的产业区域布局来考虑,逐步推进省内化工、重装等产业布局重心向川南经济区转移。二是支持符合川南经济区沿江产业发展的园区建设。三是将南充顺庆潆华工业集中区、高坪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嘉陵城南工业集中区、南部经济开发区等规划为省级开发区。
四、关于基础设施建设
一要坚持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优先发展。要提升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重点要研究完善现有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包括建设快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要围绕建设出海大通道,加快连通与周边省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加速水运、航空建设,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等级,尽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快发展现代化能源体系,进一步加强重大水利设施建设。
二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在坚持“优势优先、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缩短这些地区到出海口、港口、机场、铁路枢纽等节点的空间距离。特别是要将欠发达地区缺水城市的引渠工程、土地滩水库项目等一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具体建议:一是将“成自泸赤、乐自高速公路,绵遂内宜、乐自荣城际客运专线,小井沟水利工程,沱江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并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建设或建成。二是在重特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上,争取将南充核电站、南绵铁路、成南达万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三是将广元建设成为四川连接西北、华中地区最主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川陕甘结合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四是支持绵阳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并将涪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大中型电站建设、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区工程建设、绵阳电网建设以及天然气供应保障等纳入省重点项目建设规划。五是将自贡市“四川省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六是充分发挥好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加快推进泸州港、宜宾港、乐山港的建设。
五、关于开放合作
规划应当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和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要把加快我省开放开发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鼓励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若干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产业基地。一是建议省上牵头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探索创建各类商务投资会、经济合作论坛等对外合作平台,增强区域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多区域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二是建议省上牵头建立组织协调机制、互动促进机制、协商对话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合作补偿机制等,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合作中的重大事宜,签订合作协议,形成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建议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界限,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六、关于城市建设
具体建议:一是把泸州建成四川南向发展和东向开放的桥头堡、加强与云贵合作的先行城市。二是将自贡市“成渝经济区百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中。三是打造川陕甘低碳经济发展区,把广元建成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试点市。
七、关于城乡统筹
要创新思路,深化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统一编制区域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八、关于扩权强县
应加大对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加快发展。特别是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增强县级统筹统揽能力。
九、相关具体政策
1.财税政策: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县(区)新增税收,除按体制应上交中央部分外,其余全额补助县(区)。对高新技术企业,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2.投资政策:对公益性及以公益性为主的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减少、取消市、县资金配套。支持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加大对天然气开发利用、水电、矿产、特色农业、旅游等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资金倾斜力度。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项目,在税收、土地方面给予差别政策。
3.金融政策:降低市场准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对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造,支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支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抵押质押信贷模式。扩大对国有商业银行分行的授信规模、下放授信权限,建立有差别的信用评级体系。支持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支持发行企业债券试点。对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银行业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在“三查”尽职情况下形成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给予一定补贴。
4.土地政策:支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凡依法批准并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流转。支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周转指标,以及新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突破县、区界限,有偿流转,新增加的耕地指标可以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国家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由国家安排,省批准的项目、省级开发区用地指标,均由省上统筹解决。允许土地开发整治补充的耕地指标有偿转让,允许跨市之间实行占补平衡。
5.环保和资源政策:充分考虑全省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度调增环境总量控制指标。建立生态和资源补偿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发展的投入。加大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配留足够的用气指标。
6.产业政策:提高天然气开采、水电、金属矿石开采利用税收(国税)的地方留成,国家建立能源、资源补偿机制。在重大工业项目的审批上,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下放用地、环评、水保的审批权限。在纺织、金属、煤炭开采利用等产业新布局上,多
纳入一些中央大型国有企业新项目、新基地的布局规划范围。下放金融机构更多的投融资审批权限,授予更多的信贷额度。在工业发展项目资金分配上,如产业园区建设资金、技术改造与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工业用电上把一些大企业、用电大户纳入直购电。
7.革命老区建设政策:把革命老区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启动革命老区建设连片开发试点。包括通过大规模地组织劳动力转移;中央对老区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应比照民族地区的政策执行,增幅不低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老区的人均财力接近和达到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所有中央和省投入到老区的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取消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和资本金。同时由中央建立革命老区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8.对口帮扶政策:进一步加大东西合作的力度,加大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帮扶的力度。对参与帮扶的东部发达地区提出明确的帮扶目标和帮扶措施,按照帮扶省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确定一定比例用于贫困地区的扶持发展。特别是抓住灾后对口援建的历史机遇,研究和推进对口合作。争取中央支持,在对口援建工作结束后,推动援建省与受灾县开展三年或五年的对口合作,采取政府推动、市场主体、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模式,支持受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胥树伦整理)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12-1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从国内看,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重大挑战的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我们要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显提高基本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我们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培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新格局。
——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维护群众利益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经过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我国的综合国力就会有更大的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国家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三、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至关重要。过去一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这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我们要准确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总的考虑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放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决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一是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二)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抓紧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这件大事。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加快实现“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统筹发展、加快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坚持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区域发展规划。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政策措施和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各项举措。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更好发挥深圳等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作用。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和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加强化学品环境管理。启动燃煤电厂脱硝工作,深化颗粒物污染防治。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继续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加快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体制建设。
(五)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和完善国家助学制度,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重大集成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共同出资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对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项目,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保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管理能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经济越发展,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今年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二是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收入过高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加快建立收入分配监测系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切实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年要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共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中央财政预算拟安排补助资金103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亿元。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使用、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提高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家庭受益。二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住房建设计划,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应保尽保。重点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严格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市场行为监管,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巡查、考评、约谈和问责制度,对稳定房价、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力,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地方,要追究责任。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管,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进一步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保健工作。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达到95%以上。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乱占耕地、违法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七)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加快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档案事业。加强对互联网的利用和管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国有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清理和归并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推进资源税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继续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和各类电价定价机制。推进水价改革。研究制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的指导意见。价格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九)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积极发展互利互惠的多双边经贸关系,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大力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出口,都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都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都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都要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积极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不断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从最不发达国家和主要顺差来源国增加进口,逐步改善贸易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推动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协调发展。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境外投资提供便利。鼓励企业积极有序开展跨国经营。加强对外投资的宏观指导,健全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防范投资风险。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智力资源,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抓紧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
(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一是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针对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大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二是切实加强廉洁自律,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力度。三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要精简会议、文件,清理和规范各种达标、评比、表彰以及论坛、庆典等活动,从经费上严加控制。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各级政府都要努力为人民办事;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第四篇:关于制定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全文
关于制定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全文公布 2010-12-08 14:25:00 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提要] 《建议》科学分析了新阶段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认为“十二五”时期首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郭金龙(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刘淇同志高度重视《建议》起草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主持市委常委会和专题会,深入讨论《建议》稿,对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首都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重大思路;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组织代表、委员深入调研,分别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专题报告,为《建议》起草奠定了重要基础。《建议》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之前,征求了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同志和部分市级老同志的意见,广泛听取了各区县委、市委各部委办、市政府各部门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及各界代表的意见。可以说,《建议》是充分发扬民主、凝聚集体智慧的成果,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全市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根据《建议》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如下说明。
相关新闻:
考研数学临门一脚 四建议助你冲刺拔高
结合国企案件 高院提出建议
防范国有资产转入个人口袋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建议
信达国际:合生元股价上限有15.8%潜在升幅建议认购
《新股情报》信达建议认购合生元(01112)目标价13.9元
一、关于“十二五”时期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盛会,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筹办任务,赢得国内外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发挥体制优势,依靠人民群众,深化改革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现了“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首都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认真履行“四个服务”职责,不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确立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明确了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和任务,对首都长远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此同时,首都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正如《建议》指出的,这些巨大的成就,极大地增强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首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标志着首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建议》科学分析了新阶段首都发展面临的形势,认为“十二五”时期首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北京奥运盛会的圆满成功极大地增强了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为首都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科学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三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为首都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四是首都的功能定位、“四个服务”的工作特征和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首都经济,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资源,提高了首都持续发展的能力;五是近年来首都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形成的浓厚发展氛围,为推动首都新的科学发展凝聚了心智,创造了条件,增强了动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极为复杂。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建议》指出了首都发展面临的难题:一是首都经济的总体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升级任务仍然艰巨;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面对新阶段首都发展的新形势,《建议》强调,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热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下大力气破解难题,在更高的水平上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议》明确提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到“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这就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重要着力点,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使首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牢牢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精神,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大力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以更高的标准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建议》提出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
综合考虑北京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与发展趋势,《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社会发展和谐稳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等六个方面。这些目标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又与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着眼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体现增强发展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客观要求,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更加突出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内容。三是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明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也为“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化细化留下充分空间。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建议》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就是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充分考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考虑了建设世界城市的长远需要,符合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十大主要任务。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关系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建议》从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今后五年,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北京”战略,推动首都经济率先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关村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期,中央有关部门又同意了新的先行先试政策,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要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切实发挥中关村引领带动、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充分体现了中关村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中关村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要加快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打造高科技产业聚集区,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整合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实现途径就是搭建和运行好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此,《建议》强调,要组建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型人才服务、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服务、政策先行先试等五大平台建设。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用,健全产学研用合作、企业创新激励、科技与资本对接、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机制,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建设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建设世界人才聚集高地,就是要广泛吸引、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为实现创新驱动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要全面实施《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集中力量建设好中关村人才特区。要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落实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工程,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双向流动机制,为发挥人才优势,发挥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良好环境。
(二)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过多年努力,首都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任务仍然繁重。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5.5%,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因此,我们调整产业结构,不是一般地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而是要深度调整各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建议》指出,要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巩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并对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和房地产结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要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加大重点产业投资力度,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这是完善首都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现实需要。《建议》着眼于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明确提出了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建立辐射全国、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特别是要着力挖掘首都金融发展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巩固和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优势,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增强商务中心区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全力推动旅游业、会展业的跨越式大发展,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同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新兴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发挥产业发展对人口、就业的引导作用。
二是提升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坚持高端发展方向,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大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巩固和提高实体经济对首都经济的支撑作用,这是“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特别是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首都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是全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首都农业的比重虽然不高,但地位、作用和价值更加凸显。《建议》提出要加快转变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在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抓好“菜篮子”工程,为市民提供更多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是优化产业布局。《建议》在强调进一步加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同时,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进行了部署。需要说明的是,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的划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涵盖了除首都功能核心区外的其他各区县。我们要充分发挥各区县的比较优势,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现机制,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建议》在“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部分,明确提出要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这是发挥首都优势,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显著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产业发展规律和演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现实需要,符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市委十届五次全会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了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宏伟目标。近年来,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我们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时期,在推动城镇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深化农村改革、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等方面,要迈出新的更大步伐,确保这一宏伟目标顺利实现。我着重说明四点。
一是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建议》对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重点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城乡结合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区,重点小城镇是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载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更多郊区农民成为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走出一条有首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这是拓展城市发展战略空间,促进中心城功能疏解,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的重要任务。《建议》提出,要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提升新城宜居宜业水平,形成与承载首都功能相配套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三是增强郊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村持续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农村发展要素、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今后五年,要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集体土地、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集体林权和农村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切实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四是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近年来,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但与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在下大气力改善硬件设施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建议》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首都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议》对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五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需要强调的是,促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重要责任,还需要下更大气力,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未来五年,我市劳动力市场总体仍将供大于求,新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必须加强政策创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指导,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和更加充分就业,更加重视做好来京务工人员就业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推进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和人群全覆盖。要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针对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议》强调要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老有所养”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建设健康城市。这是“十二五”期间首都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任务,要求我们把“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发展各个方面,使城市成为市民工作生活的健康乐园。要进一步加大健康促进工作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市民健康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广大市民成为“健康北京人”。
五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住有所居,是结合首都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决策。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政策措施,坚持房地产结构调整,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全面实现住有所居目标,难度很大、任务艰巨,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今后五年,要切实履行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完善政策性住房体系,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做到应保尽保。要优化住房供应结构,鼓励引导群众通过租赁形式解决住房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面向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服务。
(二)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建设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增强首都文化中心地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首次提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富有远见卓识的战略举措。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提升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里重点说明四点。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必须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贯彻到首都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议》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健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培育引导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推动力。
二是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我们努力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要着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建议》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要通过重大项目带动、集聚区建设、投融资服务和企业培育,努力使传统优势领域和新兴文化行业的发展水平都有一个大的提升,不断增强首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宝贵资源。面对当前存在的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矛盾,要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发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积极鼓励专家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
(三)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对首都社会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议》强调,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进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维护首都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是全力加强社会建设。“十一五”时期,首都社会建设工作不断创新,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高。今后五年,要进一步整合社会建设资源、创新投入机制,健全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建立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依靠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建议》提出了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要着力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增强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水平,努力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三是确保首都安全稳定。这是我们的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责任。要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督促检查、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大力夯实综治维稳的基层基础,深入推进科技创安工程,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矛盾排查化解,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首都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大局。“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团结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首都科学发展。要加快法治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强调,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保障能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乡环境更加宜居。
(一)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北京的城乡建设管理已经进入了由设施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的发展阶段。着眼于统筹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一是提高科学规划水平。针对人口、交通等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难题,《建议》强调,要严格落实规划,认真实施以新城、重点镇为中心的城市化战略,加快新城建设,切实承担起疏解中心城人口和教育、医疗、行政等功能的责任。要着眼于更好地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主动对接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增强北京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推进土地、产业、空间、人口、生态、交通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规划协调融合,完成内容完整、覆盖城乡、调控有力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二是加强对人口总量的调控。“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常住人口年均新增55万人,2009年底达到1755万人。人口规模过快增长,加大了资源能源保障、城市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压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调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的要求,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统筹人口宏观调控与服务管理,努力实现人口总量的有序管理,优化人口布局,提高人口素质。
三是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近几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机动车由200万辆增加到460多万辆的过程中,基本维持了一定的交通保障能力。但现阶段机动车快速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很大压力,我们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设施建设还不适应。《建议》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继续坚持公交优先方针,优先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建设交通快速通勤网络,优化公共交通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体系。并对提高路网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强化交通管理、倡导文明交通理念等提出了要求。
四是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薄弱环节,《建议》强调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机制,加强首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障城市安全协调运行;明确属地责任,加强处理能力建设,建立源头减量、全封闭运输、全过程分类管理体系,努力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加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和循环利用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决策,是实施“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建设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围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议》从三个方面作出了部署。
一是节约集约使用资源能源。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这是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手段。《建议》针对水资源匮乏的现实,提出要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针对日益突出的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强调要切实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着力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水平。同时,逐步深化水电气热等资源环境领域的价格改革,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严格,考核指标也有所增加,我市“以退促降”空间越来越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加急迫。《建议》准确把握节能减排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强调要依靠科技、管理、经济等综合手段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技术、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今后五年,要继续加大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大气治理和污染防治工作,逐步恢复河道生态景观面貌,努力使首都环境更美好、城市更宜居。
六、关于“十二五”时期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立现代市场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等七个方面,对改革开放进行了部署。这里,我着重说明以下几点。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不小差距。今后五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必须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职能责任,推进审批权力下放、重心下移,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议》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对于国有经济,要加快推进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民营经济,关键是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参与国企改制重组,特别是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十二五”时期,首都对外开放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再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进一步提高首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建议》提出,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产业分工链条高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演出和体育赛事在京举办,吸引国际组织落户北京。
四是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做好对口支援,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部署的重要任务,是首都的重要责任。《建议》强调,要推动与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全面纵深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不断提升区域综合发展实力。同时,要认真落实对口支援各项任务,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建议》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切实提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定位,履行职责,承担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责任。
做好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来源:《北京日报》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等
第二部分“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组织单位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单位的中心任务和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努力把后勤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努力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把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后勤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目标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深化管理机制、拓展管理空间、创新管理载体,积极探寻后勤服务管理的新路子,以促进我单位和小区的和谐文明建设。要建立一套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按照后勤服务范围的行业特点,参照同行业标准,建立各个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强化有效监督和测评,提高服务质量。
(二)构建文明和谐社区
以“更好地建设文明和谐小区、综合服务基地”为目标,突出改善民计民生,不断开创后勤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 1
设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要把促进后勤又好又快发展,为大院群众、领导和职工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
(三)安全目标任务
把后勤服务中心安全预案落实到工作生活中,加强防火、防盗等安全管理,把大院的安全工作抓好、抓实,彻底杜绝因管理不善或预防设施欠缺而引起的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总体要求
后勤服务要点:注重服务形象,从观念入手,从态度做起;注重服务技能,从规范入手,从流程做起;注重服务质量,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注重服务绩效,从目标入手,从考核做起。
(一)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充分提高管理效率和执行力水平。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持续改进服务工作的良性循环。以执行力建设为抓手,强化内部工作程序、标准和目标,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责任体系和长效机制。
(二)要进一步规范后勤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推进后勤物资供应规范化建设,降低物资采购成本,保障物资供应安全。
(三)要加快“后勤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和网络为平台,推动数字后勤建设,建好后勤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后勤日常管理办公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信息数字化、决策科学化。
(四)继续抓好“民生工程”,想办法解决好影响群众、职工生活、安全的后勤保障“瓶颈”问题,把后勤服务做实。继续做好后勤
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职工队伍思想建设工作,创建和谐、进取的后勤文化价值体系,塑造后勤新形象。明确分工,各尽其责,发挥各自优势,互为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第三部分“十二五”及2025年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
一、改革
(一)改革目标和要求
1.制订整改落实方案。针对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具体目标、方式方法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集中力量解决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关系到推动服务中心改革发展中多方面的突出问题以及广大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那些既事关大局又有可能经过努力近期可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切实取得一批实践成果。
3.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围绕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和后勤企业化发展的要求,继续完善后勤发展战略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是要及早研究制订科学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制度、新政策,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问题解决,把解决问题中形成的好办法用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管理
(一)目标管理
抓好局机关大院、后勤办公区的综合整治工作,为广大干部职工办公及生活条件服好务。
(二)后勤物业管理
抓好日常后勤管理、保障服务工作,做好水电、房屋、道路、绿化等设备设施的日常管理和养护维修工作,确保正常安全运行和供应;抓好保洁、环境卫生等服务工作,实现房屋租赁管理和外来人员安全管理。
(三)节能管理
采取节电、节水措施,降低水电费用,完善办公用品开支管理,严格公务车用油等各项支出管理,节能降耗,创建节约、节能降耗先进单位。
(四)档案管理
后勤档案管理是后勤工作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要加强制度建设。管理人员要有大局意识,负责档案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不失密、不泄密及文件的完好无损。
三、安全
(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安全工作基础建设规划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安全工作做细做扎实,达到进一步健全安全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夯实保障基础,扎实推进后勤安全管理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效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努力构建“平安后勤”、“平安社区”。
(二)结合服务中心各科室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继续做好梳理、完善和制定中心各科室以及具体岗位安全管理制度工作,使各项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加强对安全制度的学习,使员工熟知制度内容,明确自己岗位安全职责,明确安全管理制度要求。
(三)安全领导小组应坚持经常性检查安全工作,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坚持每日检查,节假日前坚持全面检查。对上级检查和自身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加以落实,排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登记制度。
(四)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对预案的演练,确保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员工应知晓应急处置程序并能做到及时正确处置。
四、财务与资产管理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资金的全面管理。
(二)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抓好财会人员业务技能培训。
(三)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构建和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四)完善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各项管理制度。
五、精神文明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泛持久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
(二)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
认真听取服务对象和服务中心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把“领导满意、服务对象满意和后勤职工满意”作为评价后勤服务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职学习与岗位培训相结合,书本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使学习活动形式灵活、有声有色。积极鼓励、支持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在职学历教育,注重通过专题讲座、业余辅导、座谈交流等形式拓宽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质量。
(四)加强职工队伍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职工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科学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