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探索建立四级联动新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党员瓶颈

时间:2019-05-13 03:2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汶川探索建立四级联动新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党员瓶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汶川探索建立四级联动新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党员瓶颈》。

第一篇:四川汶川探索建立四级联动新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党员瓶颈

四川汶川:探索建立“四级联动”新机制,破解

农村发展党员瓶颈

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拓宽党组织的纳新视野,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根据《党章》规定和我县实际,中共四川省汶川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推行“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通过实施“四级联动”发展党员新机制,普通群众的入党愿望更强烈,党员干部为党做事、为群众干事的决心更坚定,发展党员工作步入常态化、程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背景与起因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东南部,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辖5镇6乡111个行政村,总人口101517人,是全国羌民族集中聚居区,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偏远山区,更是地震灾区。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区域、文化思想以及地震灾害等制约影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到2009年,全县农村党员数仅1673名,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78%。农村党员总量偏少、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的实际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汶川发展振兴的现实要求极不相适应。

2010年,结合汶川县开展“大宣讲、大访谈、大调研”和“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汶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周琼同志带队深入乡镇、农村开展专题调研,发现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不规范、不严谨、不合理等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慢发展”。多数村发展党员工作滞后,全县111个行政村中,有7个村三年以上没有发展党员,有的村虽抓了发展党员工作,但也是寥寥无几、1

屈指可数。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对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缺乏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部分党支部书记对发展党员工作业务不熟、程序不熟、责任和纪律不熟;二是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有的村党支部书记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思维,有的“本位思想”严重,怕发展了“苗子”,失去了“位子”。二是“乱发展”。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规范,存在“个人说了算” 或“少数人定了算”的现象,党员队伍“家族化”、“家庭化”在农村特别是在高半山村普遍存在。三是“不发展”。有的村党支部不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有的申请人员在2001年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而党组织在2009年才提出研究,近10年没有得到发展,有的村甚至“不发展”。

二、内容与做法

破解农村发展党员瓶颈,关键在于畅通渠道。针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慢发展、乱发展、不发展”以及质量不高等问题,汶川县立足实际,从2011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推行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发展党员模式,着力解决四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改进入党申请书递交方式,解决“源头不畅”的问题。以往,入党申请人只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如遇少数党支部书记不负责任,则很可能材料遗失、材料积压,影响发展。“四级联动”发展党员明确“申请入党人员在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时向所在乡镇党委递交入党申请书,实现“双向递交”,同时向村民小组、县委组织部提出口头申请”。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在收到申请后经考察把关,可直接督促村党支部将申请人作为培养对象进行培养;村民小组在收到入党申请人的入党申请书或口头申请后,可向村党支部实事求是地推荐优秀入党申请人,协助村党支部进行考察。通过“四级联动”的方式,保障了申请入党人员的权益,增强了村民小组的监督权,强化了乡镇党委的监管权,同时县委组织部随时进行目标倒查,从源头上解决了“入党申请书递交难”以及少数基层党组织“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2011年全县农村有300余人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书。二是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的研究方式,解决“审批不畅”的问题。过去一些基层组织在研究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一定随意性,想什么时候发展就什么时候发展、想什么时候开会研究就什么时候开会。“四级联动”发展党员实行“月研究、月审批、月检查”制度,乡镇、部门实行“月研究、月上报、月督促”制度,通过严格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有效治理并规范了发展党员工作,基层“慢发展”、有意压制入党材料等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发展党员工作的渠道畅通、程序规范,呈现出良好态势。2011年全县共审定积极分子298名,审批发展对象136名,审批预备党员76名,预备党员转正173名,比过去有了显著增加。

三是严格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解决“监管不严”的问题。针对过去发展党员工作“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问题,汶川县坚持季度分析制度,县委组织部每个季度对全县发展党员工作进行分析汇总和梳理,对照各乡镇、部门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进行目标管理,通报情况,明确要求,2011年分别对三个乡镇提出了整改要求,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结合“月研究”,对70余份入党材料在地震期间遗失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妥善解决。在全县开展乡镇党务书记、培训班、农村党支部书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培训785人次,对四级联动发展党员的规范要求进行了再学习、再培训、再落实。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的各

项制度,坚持“四个挂钩”制度,一是片区发展党员工作与县委组织部班子成员分片负责和年度考核挂钩;二是县委组织部发展党员材料审查人员与发展党员程序把关挂钩,把关不严与年度评优结合,谁出问题,谁负责;三是发展党员质量与乡镇党委党建目标考核挂钩,计划数没有完成的,严格执行通报和扣分;四是发展党员工作与农村党支部考核,特别是党支部书记评优挂钩,突出整治“慢发展、乱发展、不发展”等问题。

四是科学制定发展党员工作的宏观目标,解决“长效发展”的问题。针对过去基层发展党员无计划、无规划等问题,汶川县坚持发展党员目标宏观管理,年初对各乡镇、各部门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和统计调查,制定出台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形成了“县有宏观指导、乡有目标计划、村有具体实施”联动发展党员新格局。在发展目标上,汶川县自加压力,提出新发展党员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80%、35岁以下年龄达到80%”的目标要求,比州目标要求高出10个百分点,确保发展质量和结构改善。在党性教育方面,汶川县开展问“入党为什么、入党干什么、党员比什么”和“群众评党员、党员评党员、党员评组织”的“三问三评”活动,通过党员党性教育的加强和创先争优,激发了更多普通群众向党组织靠拢,党员队伍不断壮大。2012年1月,全县共审批发展对象45名、审批预备党员26名、审批预备党员转正48名,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7名、占98.3%,35岁以下的68名、占57.2%。

三、成效与认识

“四级联动”发展党员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了发展党员工作的体制机制,汶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

现出“要求入党自觉化、加大发展经常化、创新机制规范化”的新变化、新景象,《四川省汶川灾区发展党员工作出现新变化》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专栏转载;汶川“四级联动”发展党员模式被中共阿坝州委组织部评为“年度组织工作创新奖”。2011年,汶川彻底消除了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空白村”,农村党员总数达到1964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33%,比2009年提高了0.75个百分点。2012年,汶川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效,进一步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目前有621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有381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有172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有247人将在年度内被吸收为预备党员。通过实施“四级联动”发展党员模式,普通群众的入党愿望更强烈,党员干部为党做事、为群众干事的决心更坚定,发展党员工作步入常态化、程序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我县在发展农村党员推行“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机制的实践过程中,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事项。

(一)规范发展党员程序。“四级联动机制”发展党员是畅通党员“入口”的一个重要举措,并非简化和变通党员发展程序。因此,村党支部和乡镇党委要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进行,从提出申请到最后转正,都需从制度上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把“入口”关,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决杜绝突击发展、简化程序、把关不严的做法。

(二)严格发展党员标准。要把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不能随意降低标准,更不能降格以求。要突出党员标准的时代特征,突出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按照“三向培养”(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干部)的要求,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三)拓宽发展党员范围。要结合实际,注重从以下群体中发展农村党员。一是注重在妇女中发展党员。二是注重在回乡知识青年和复员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三是注重在农村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四是注重在外出打工、经商农民和返乡农民工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五是注重在村委会成员中发展党员。六是注重发展年轻党员,新发展的党员中35岁以下的不能低于50%。

(四)完善发展党员机制。要不断完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的民主程度,积极推行并完善发展党员推荐制、票决制、公示制、责任制等创新机制,用创新的机制助推党员良好发展,使发展党员工作自始至终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和知晓度,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四级联动机制”,是新时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进一步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把农村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吸引和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强化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熟悉入党程序和发展党员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各村党支部是执行主体、乡镇党委是推行主体、县委组织部是监督主体,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党务的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主要责任人。乡镇党委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把这项制度落到实处,进一步疏通党员“入口”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党员发展难的问题。

第二篇:找准症结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对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的中坚力量,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创新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破解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难题,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就

显得极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从一些地方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调查情况看,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农村党员的培养存在“三难 ”。一是各项制度推行难。一些乡镇党委对村党支部缺少有力的监督,使农村党员培养工作“听之任之”“我行我素”。二是与外出务工优秀青年的联系难。外出务工人员因流动性强,在了解其思想动态、引导其树立党性观念等方面容易脱节,从而影响了对外出优秀青年的培养。三是少数村党支部书记培养党员的观念转变难。少数村党支部书记喜欢主观、片面地看待青年人,甚至于有的怕发展优秀青年入党会挤掉自己的“位子”,从而尽量不培养优秀青年入党。

第二,农村党员的教育存在“三个不够”。一是资金筹措渠道不够多。一些地方从党费中划拔的用于党员教育的经费数量有限,而其他筹集党员教育经费的渠道又不够畅通,成为束缚农村党员教育的“瓶颈”。二是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不够活。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读报、开会上,而且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党员群体的实际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习惯于“填鸭式”的单向灌输,很难与党员形成良性的互动式沟通,使党员教育缺乏趣味性,影响了教育效果。三是现有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现有的教育资源虽然比较充足,但由于大多都是“单兵作战”,没有进行科学整合,难以形成强大合力。

第三,农村党员的管理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农村党员肩负的责任不相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对农村党员只满足于听话、不闹事,忽视了农村党员在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的重要作用,从而在管理上与对农村党员所肩负责任的要求上不相适应。二是与农村党员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农村对党员履行义务上要求较多,而在给予农村党员的权利上却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使农村党员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上缺乏持久动力。三是与农村党员先进性得到充分体现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缺少发挥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的有效“平台”,对优秀农村党员激励保障的力度不够,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二、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的探索

近年来,上饶县针对农村党员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上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是延伸发展农村党员的新“触角”。实施农村入党积极分子“一推一联一审”制度。“一推”:村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由党员投票推荐优秀青年。“一联”:由党员与公示的优秀青年结对联系,在思想上引导他们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一审”:村党支部对主动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优秀青年进行“会审”。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推行“一推一联一审”制度,全县共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1300余名,使大部分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

二是打造农村党员教育的新“平台”。建立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的“课程超市”制度。聘请了70名懂经济、科技、党务、政法等专业知识的干部以及在农村较有影响的致富能手、专业大户为兼职教员,确定了十大授课专题和60个小专题,购买了200余套科教片光盘,实行“超市”式点题授课,较好地实现了个体需求和培训内容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县先后有4000余人次农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通过“课程超市”参加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三是探索党员规范化管理的新“渠道”。实行“十示范”挂牌管理制度。“十示范”挂牌管理即:对在执行政策、遵纪守法、“双带”致富、学用科技、产业调整、善闯市场、济贫帮困、树立新风、参政议政、维护稳定等十个方面示范带头的农村共产党员户进行授牌,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上饶县对评为“十示范”党员户还采取了激励措施,规定被村党支部评为“十示范”户的党员优先享受干部挂点帮扶、小额信贷等优惠政策;被乡镇党委评为“十示范”户的党员,在享受以上待遇的同时,被确定为本乡镇的农村“三个文明”建设标兵,年龄在四十周岁以下的“十示范”户,属无职党员的,统一被列入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行列。

四是构筑发挥党员作用的新“舞台”。推行“五岗三会”制度。“五岗”即在100个村党员中设立“学习宣传、创业发展、扶贫帮困、文明新风、维护稳定”等“五类先锋岗”,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积极性。“三会”即在每个村组建农村产业协会、村务公开

理事会和村民文明新风评审会等“三会”,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全力为“三会”服务。目前100个村党组织的4613名党员中己有842名党员成为“五类先锋”岗党员,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100个村建立各类产业协会109个,成立协会党小组87个,健全完善了村务公开理事会,评选出“星级”村民876名,形成了人人争先、户户创优的浓厚氛围。

三、对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的思考

农村党员队伍的培养机制、教育机制和管理机制三者构成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机制体系,贯穿于农村党员建设的全过程。如何建立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新机制,本人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农村党员培养要注重在责任机制上进行创新。一是要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机制。主要应从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的责任意识,拓宽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入党的渠道等方面着力。如上饶县探索推行的“一推一联一审”制度就是培养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的一项良好举措。二是要建立目标管理责任机制。通过制定《发展党员目标考核办法》,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工作考核重点内容,加大考核分值,加重考核力度,并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要建立督导警示机制。采取月调度、季检查的办法,对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导,检查整改情况及时通报,对存在问题又不及时整改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二)农村党员教育要注重在运行机制上进行创新。一是内容选择上要做到“四个结合”,克服“单一枯燥”。既要坚持进行理论灌输,又要结合社会上反映出来的热点问题进行评析,结合农村党员的思想变化实际进行疏导,结合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调整进行讲解,结合农村致富技术技能知识进行培训。二是方式方法上要做到“双向”互动,克服“单向灌输”。要针对农村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党员的分布状况,根据各类群体特点和个体需求的实际,进行“双向”互动式教育。三是资源利用上要做到科学整合,克服“单兵作战”。要科学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变机械单一为多种多样,变“一锅煮”为分类分层施教。如上饶县探索建立的农村党员培训“课程超市”制度,既科学整合了教育资源,又较好地实现了个体需求和培训内容的有效对接。此外,还要采取党费支出、财政划拔、企业赞助、党员筹资等办法,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农村党员管理要注重在动力机制上进行创新。一是要依靠动力机制激活。一方面,要围绕发挥党员作用建立新“平台”,使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如上饶县推行的农村党员户“十示范”挂牌管理制度和“五岗三会”制度,都是新形势下发挥农村党员作用的良好载体。另一方面,要承认和尊重党员个人的正当愿望和物质需求,对农村优秀党员给予相应的利益回报,使农村优秀党员有“名”又有“利”,增强农村优秀党员的“含金量”及其对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吸引力。如上饶县对评为“十示范”党员户采取了六项激励措施并优先享受五种优惠政策,让农村党员较好地实现了“名利”双收。此外,对农村年老体弱党员,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如对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可以采取“每月固定补贴”的办法,按月固定发放生活补贴,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党的温暖。二是要依靠约束机制拉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在农村党员中实行“支部党员评、群众代表评、支委评,乡镇党委汇总审核”的“三评一审”制度,对“三评一审”确定为不完全具备先进性的党员,由乡镇党委或委托村党支部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和帮助教育,限期改正,对连续三年被年审确定为不完全具备先进性的党员,按《党章》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使我们的党员永葆先进性。

下载四川汶川探索建立四级联动新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党员瓶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汶川探索建立四级联动新机制,破解农村发展党员瓶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