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误工费的计算及法律依据
误工费的计算及法律依据
一、法律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
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起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二、条文解释
本条主要规定了三个问题:
1、误工费的计算标准,误工费的计算应当以其收入状况乘以误工时间。
2、误工时间的确定,误工时间应当根据受害人自接受治疗到康复所需的时间确定,其标准以相应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为依据。受害人因伤致残的,误工时间计算至定残的前一天。
3、受害人收入状况的确定,根据受害人有无固定收入的不同情况,有固定收入的,以其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没有固定收入的,以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三、计算公式
误工费赔偿金额=误工收入 X误工时间
四、适用应注意的问题
1、如何理解“实际减少的收入”,在此,有两个问题需明确。第一、该固定收入须有合法证明。第二、该固定收入必须是受害人实际减少的收入。例如有些受害人在受到损害后,其所在单位并没有扣发或全部扣发其收入;对这部分受害人而言,不存在或不存在全部误工损失。在此情况下,受害人没有实际减少的收入就不能获得赔偿。
2、“受诉法院所在地”是指受诉法院所在的自治区、直辖市。
第二篇:交通事故误工费的法律依据
【交通事故赔偿计算】交通事故误工费的法律依据
作者:佚名 来源:中顾法律网 点击数:20276 更新时间:2011-08-24 12:32:15免费法律咨询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 中 小
[提要]本文介绍交通事故误工费的法律依据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并提供中顾法律网专业律师进行免费法律解答...推荐阅读: 交通事故 赔偿计算
• 案例:交通事故中造成多个伤残等级时残疾赔偿
• 【交通事故咨询】丈夫被车撞死妻子能否要求赔
• 案例:交警不认定责任如何赔偿
• 【交通事故咨询】驾车撞上人后谎称送伤者到医
• 【交通事故咨询】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标准的咨
• 【交通事故咨询】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多少时间作
• 【交通事故咨询】交通事故发生后如何保全有利
• 【交通事故咨询】采矿区内倒车致人伤害是否属
【交通事故赔偿计算】交通事故误工费的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143条受害人的误工日期,应当按其实际损害程度、恢复状况并参照治疗医院出具的证明或者法医鉴定等认定。赔偿费用的标准,可以按照受害人的工资标准或者实际收入的数额计算。
受害人是承包经营户或者个体工商户的,其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可以参照受害人一定期限内的平均收入酌定。如果受害人承包经营的种植、养殖业季节性很强,不及时经营会造成更大损失的,除受害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外,还可以裁定侵害人采取措施防止扩大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17条第1款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第20条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第三篇:交通事故误工费计算案例
中国交通事故赔偿网http://
交通事故误工费损失的案例
2009年8月29日,小张骑电动自行车行驶至深南大道南侧时,与黄某驾驶的粤SXXXXX号轿车发生碰撞。造成小张受伤需住院接受治疗。2009年9月20日,小张出院,并前往某鉴定所做了伤残鉴定,结论为两个拾级。其中2009年9与10日,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某支队进过现场勘查,认定黄某负此次事故的全部责任,小张无责任。
后小张通过诉讼,要求黄某与肇事车辆的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残疾赔偿金、误工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113043元。其中关于误工费的赔偿项目,小张主张,其于2009年8月29日开始住院,两次住院22天,出院医嘱第1项写明“全休三个月”,则共误工112天。因原告事故前在某快递公司南山营业部工作,月平均工资为5139元,事故发生后其公司只发了1200元的基本工资,故二被告应向其支付误工费(5139-1200)/30×112天=14705元。
法院经过审理,支持了小张包括残疾赔偿金、精神抚慰金、误工费、被扶养人生活费、医疗费在内的大部分诉讼请求,判决保险公司向小张支付110000元,黄某向小张支付
1943元。
【分析】
误工费,是指受害人从遭受伤害到完全治愈这一期间内,因无法从事正常工作或者劳动而失去或减少的工作、劳动收入。因此,误工费的计算根据受害人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至于误工时间,应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如果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而在确定受害人收入状况方面,一般按照以下情形计算:(1)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2)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3)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在本案中,受害人小张有固定收入,其因伤残误工112天,事故发生之前,其月工资为5139元,事故发生之后公
司仅给付其每月1200元的基本工资,即小张因事故而遭受了误工损失,因此赔偿义务人应按照小张实际减少的损失赔偿其误工损失费。
在索赔误工损失费时,有固定收入的,应当提供工资收入证明、劳动合同等证据;属于无固定收入的,应当提供最近三年的收入证明,比如完税凭证等。
本文转自中国交通事故赔偿网:http://
第四篇:交通事故理赔误工费的计算标准
交通事故法律咨询-----长沙交通事故赔偿网http:///changsha/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规定,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一、误工费的计算标准
交通事故误工费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损伤治疗休养期间实际减少的收入。如果没有减少收入的,不应当赔偿误工费。误工费的赔偿分为有固定收入和无固定收入两种情况,当事人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来计算。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费的赔偿应为受害人因误工而造成的损失,其适用前提为有劳动能力。
1、有固定收入的包括非农业人口有固定收入的和农业人口中有固定收入的两部分。非农业人口有固定收入的,《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是指在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单位按期得到收入的,其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及国家规定的补贴、津贴。奖金以交通事故发生时上一本单位人均奖金计算,超出奖金税计征点的,以计征起点为限农业人口中有固定收入的,是指直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在业人员,其收入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劳动力人均纯收入计算。对于离退休人员及在岗人员单位未扣发工资的,不应予以赔偿。(应由单位出具证明,并予以调查核实为准)
2、无固定收入的是指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证明或者有关证明,在交通事故发生前从事某种劳动,其收入能维持本人正常生活的,包括城乡个体工商户家庭劳动服务人员等。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没有固定收入的。若受害人系个体工商户、承包经营户应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其他自然人若能作此证明的亦应以近三年的平均收入为准,来计算每天收入状况;对无法举证的,由受诉法院所在地政府公布的上一(相同或相近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3、无收入的是指本人生活来源主要或者全部依靠他人供给,或者偶然有少量收入,但不足以维持本人正常生活的。对无收入但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其计算依据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二、误工费赔偿计算公式
误工费赔偿金额=误工收入(元/月)×误工时间(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1)有固定收入人员的误工费赔偿金额=正常情况下劳动工作收入-事故受伤后的劳动收入。
(2)无固定收入人员的误工费赔偿金=最近三年收入总和÷3年÷12个月×误工时间。或受诉法院所在地相近行业上一职工的平均工资×误工时间。
第五篇: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应如何确定
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应如何确定
近年来,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种各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涌入法院,于是受害者误工费的赔偿问题就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但由于法官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不够统一,导致对误工费的计算标准不一,即使在同一个法院内部也存在计算标准不一的问题,这样既影响了法官甚至法院的社会公信度,也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此,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以期与大家探讨。
一、审判实践中的几种做法。误工费是受害人因遭受人身损害所造成的收入减少,是受害人应得利益的丧失。误工费的计算标准,是指以何种方式来计算受害人在误工时间内应得但未得的收入。如何确定误工费的计算标准是计算误工费的前提,也事关当事人双方的切身利益,但在审判实践中关于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却不统一。以受害人为农村居民为例,在审判实践中常见的就有三种计算标准:第一种,参照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第二种,参照上,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第三种,结合受害人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再以2008全省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参照标准为例来计算。第一种算法,日误工费为10.7元;第二种算法,日误工费为26.49元;若依第三种算法差距会更大(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是各行业中职工平均工资中最低的一个行业)。这样一来,同一个案件的受害人如依不同的计算标准,其结果将大相径庭。
二、有关误工费的法律规定。关于误工费的立法最早出现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里,但该条文未规定误工费的计算标准。随后最高院曾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做了规定,但不很具体。直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开始实施,误工费才有了一个相对明确具体的计算标准。依据该司法解释第二十条的规定,对误工费的计算标准是根据受害人的收入状况来决定的,即以受害人有无固定收入为界,分别采用两个计算标准:对有固定收入的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对无固定收入的以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为准计算,如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年上一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由此可见,对误工费的赔偿,我国采取的是全面赔偿的原则,其中对于有固定收入的受害人的误工费采取了差额赔偿原则,赔偿数额为客观计算;对于无固定收入的受害人的误工费,采取了定形化赔偿原则,赔偿数额为主观计算。
三、计算标准不一的原因。造成误工费的计算标准不一的原因,笔者认为,既有法官方面的原因也有当事人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有些法官对个别法律术语概念模糊。如个别法官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的收入情况,上述的第一种计算方法便是。二是有些法官适用法律不当。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实施以后,参照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来计算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的误工收入就显得于法无据。三是当事人举证不能或怠于举证。如在一些不很规范的雇佣法律关系中,双方既没有签定劳动合同,又未书面约定工资待遇的情况下,一旦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有关其收入情况的证据雇主不愿出具,致使受害人举证困难。再如农民工,在农忙时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外出打零工,一旦遭受人身损害,对其收入情况难以举证证明。还有一些受害人本身收入水平较低,干脆就怠于举证,钻“参照上相同或相近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的法律空子以求获得较高的赔偿,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官无法确定其收入情况,只好采取“一揽子”措施,对于农村居民的误工费参照上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如第二种做法。四是个案的复杂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多元化的现象日益普遍,如受害人有来自不同行业的多种收入,且每种行业的收入投入的时间、精力、物力都有可能不同,而每种行业的投入与产出又各不相同。这样以来,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就确实不易确定。五是上级部门公布的参照标准不及时不全面。一般来讲,上一的有关统计数据在下一年初就能统计出来,省高院在下一年的5或6月份才公布上的参照数据,并且在公布的数据中没有各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造成参照标准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适用不配套,给误工费的计算工作造成麻烦。
四、确定计算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条是我们目前计算受害人误工费的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法律依据,我们必须严格依据该规定,结合具体案情,恰当地确定受害 人的误工费计算标准,有效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才能达到案结事了的司法效果。笔者认为在适用上述司法解释第二十条第二款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正确区分有无“固定收入”。有无“固定收入”是适用《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采用不同计算标准的一个分水岭,为此,我们在审判实践中首先要正确区分有无固定收入。《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区分受害人“有固定收入”和“无固定收入”是为了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公平地确定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如果受害人属于“有固定收入”,那么通过受害人的固定收入与在误工时间内的实际收入差,即可确定人身损害给受害人造成的收入减少;但如果受害人属于“无固定收入”,要想确定人身损害给受害人造成的收入减少,就只能采用一种拟制推定的做法,即按照一定的平均标准来计算,从而拟定在误工时间内受害人收入的减少。由此可见,无论是“有固定收入”,还是“无固定收入”,针对的都应当是误工时间内受害人预期获得的劳动报酬。“有固定收入”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受害人在误工时间范围内会得到收入;“无固定收入”是指受害人在正常情况下,在误工时间内的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判断受害人是属于“有固定收入”还是“无固定收入”,关键在于判断假如没有伤害出现的情况下,受害人在误工时间范围内是否应得到确定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受害人的工资收入存在浮动性,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常常采取的是绩效工资,职工每个月的工资并不完全相同,即有工资收入也不一定是“有固定收入”。
二是合理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职工平均工资。相同或相近行业的判断标准原则上有两个一是产业分类标准,比如一、二、三产业,这是判断的第一步。二是同一产业内的社会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掌握起来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但在比照时应建立在较高的公众认同度之上。法官的判断不能与一般评价出现明显的“与众不同”。笔者认为在做该判断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受害人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不同的职业收入自然不同,不同的工作岗位其收入也不尽相同,如上文所述的第二种计算标准,就是混淆了各行业的界限,对双方当事人来说都有失公平。
2、在受害人从事多种行业时,要考虑其收入的减少与伤害的因果关系以及其收入中各种收入其投入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等因素。比如某受害人平时在上班之余还兼职从事出租车营运。这样受害人的工资收入和其出租车营运收入都要考虑。对于其工资方面的收入容易确定,但对其从事出租车营运的收入,如其不能有效举证其近三年的平均收入时,对其出租车营运损失也不能简单地参照上相同或相近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来计算,毕竟兼职出租车营运收入与专职出租车营运收入不同,可以结合案件实际情况,适当酌定一个标准。
3、在受害人有多种收入的情况下,要综合考虑受害人一定时
期(应在一年以上)的收入情况,选择一种最能反映受害人民收入情况的行业标准,或者就高采用一种。如某农民工是该农民工所在村有名的泥瓦匠,其从事建筑活动的收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遭遇交通事故受伤,对其应参照上农、林、牧、渔职工平均工资呢?还是参照建筑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呢?笔者认为应参照建筑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因为受害人从事建筑活动获得的收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选择这个标准能够更贴近受害人的收入情况,能更好地保护受害者,这也是误工费赔偿的应有之意。
4、受害人为获取正常工作机会所必须持续支出的固定费用,也是其收入的一部分,也应在计算误工费时予以考虑。如出租车司机上交的承包费,律师向其所在的执业部门缴纳的费用等。对于这些费用,可以参照他们所签定的合同或行业惯例来计算误工费,而不能忽略掉。
三是法官督促引导受害人举证证明其误工损失。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一般来说受害人应承担其误工费的举证责任。对于有固定收入者,受害人一方面应举证证明其有固定收入,并且对一些高收入者还应提供完税证明或劳动合同予以佐证。另一方面,还要举证证明收入的减少情况。如受害人仅提供了应得收入的证明,则法官应对其释明,要求其提供实得收入的证明,否则应认定为其实得收入与应得收入相同,不存在误工损失。对于无固定收入者,应要求其举证证明其应参照相同行业或相近行业上平均工资作为其误工费的计算标准。在实践中,对于无固定收入的受害人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如不通过完税凭证或所签定的劳动合同几乎是无法证明的,然而实际情况是每个人的每笔收入不是都需要缴税的,未签定劳动合同的用工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审判实践中以受害人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做误工费计算标准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这样以来,对于无固定收入者,只有参照上相同或相近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结合个案具体情况来确定其误工费的计算标准。
四是一些无收入的受害人的误工费的计算标准。无收入的受害人是指受害人生活来源主要或全部依靠他人供给,或偶然有少量收入,但不足以维持受害人正常生活的。误工费的赔偿应当以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如受害人为无劳动能力人,则无权请求误工费的赔偿。有劳动能力但无收入的人常见的主要是家庭主妇,无业人员等两类。对家庭主妇而言,其虽无收入,但其所承揽的家务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正常收入而言,无疑具有支持和保障作用。家庭主妇受伤害后,整个家庭的收入和开支必然受到影响。如果仅以其无“收入”而对其不予赔偿就显失公平。对于无业人员而言,虽然其暂时无收入,但仍有机会就业并获得收入,因侵权人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结果,使这种利益获得的可能性在一定时期内将无法实现。所以对其赔偿既符合利益丧失说的立场也较为公平合理。并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第二款里就误工费明确规定了“受害人没有固定收入或无收入的,按事故发生地上职工平均工资标准计算”。由此可见,对具有劳动能力的无收入受害人进行误工费的赔偿,既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精神,又符合社会公平的价值观。但至于如何赔偿,《人身损害赔偿解释》里对这类人员没做规定。这也许是该司法解释的一个疏漏之处。在最高院出台相应司法解释之前,笔者认为,对于这类人员暂可按其户籍性质分别参照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标准来计算其误工费。其理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在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其计算公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总费用-国家税金-上交有关部门的利润-企业各项基金-村提留-乡统筹)÷汇总人口。这个指标是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农民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的能力,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收入的真实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帐补贴-个人所得税)÷家庭人口,它是用来衡量城
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上述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均收入统计的对象均包括有劳动能力者和没有劳动能力者,而家庭主妇、无业人员因其具有劳动能力,都有取得收入的可能,其收入水平应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所反映的平均收入水平。因此,在法律没有对这类人员的收入情况作出界定的情况下且他们又不能举证证明其收入时,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或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其收的参照标准应是合理的。
五是“上一”是指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的上一统计,而非侵权时的上一。由于个别侵权案件发生时或起诉时或一审法庭辩论终结时可能会在不同的,其赔偿标准也会有较大差异,为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严格依照《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执行。
五、相关建议:误工费涉及当事人双方的利益,我们在确定误工费计算标准时必须慎之又慎,做到合法合理。为此在误工费的计算标准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省高院于每年的2月底以前公布上的城乡居民收支和在岗职工工资收入情况及各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为确定误工费计算标准提供准确权威的依据。
2、各法院内部以一定的形式,尽可能地统一误工费的计算标准,避免出现在同一法院有不同标准的现象,从而引发当事人对裁判结果不必要的猜疑。
律师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743346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