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2

时间:2019-05-13 03:0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2》。

第一篇: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2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

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

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

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

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

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

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

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

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

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

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

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

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

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

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

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

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

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

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

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

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

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

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四: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

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

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

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

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

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

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

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

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

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

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

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

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

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

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

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

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

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

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

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

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

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

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

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

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

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

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

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

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

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

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

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

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

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

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第十二章

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

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

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

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

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

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

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

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

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二篇: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

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18.依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依据: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

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2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基本内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2.实行两种制度3.保障台港澳高度自治繁荣稳定。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5.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30.胡四点: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35.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37.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8.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三篇:毛概各章重点总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他是党的基本路线)

4.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6.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就他一生而言,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党坚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万年所犯的错误区分开来。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

7.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问题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因为实际事物是具体的,而理论是对实际事物的研究、抽象的结果,不能成为研究问题和做决策的出发点,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理论来源于实践,它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价值。“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1、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6、中国革命的性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7、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异同:1)异: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本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段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2)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连接的,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本主义专政。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偏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0、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具体国情: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1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势,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12、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的形成: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3、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14、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各种错误思想侵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经验证明,把握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脉络,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习近平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1.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路线。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方法:1)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村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方法。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我国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改造的原因。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再次,我国已经有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基础专政,建立强大的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关于社会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一方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方面是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我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类内容: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人民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的矛盾,这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两参一改三结合);关于科学和教育;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两参一改三结合 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应如何理解?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选择,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为什么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4.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

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影响世界、改变世界使中华民族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民幸福,就是人们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6.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为什么改革也是革命?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目的同过去的革命一样,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有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3.如何理解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人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如何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1.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不同形式的开放,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2.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逐步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领域。3.贸易往来、经济交流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逐步建立了全球经济联系,并积极参与一系列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4.在“引进来”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在加快“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迅速,业务遍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开放型经济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成为推动国内发展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动力。6.如何提高全面开放型经济水平?(论述需阐述)

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程度继续加大。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内看,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开放型经济,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明显增强,更加具备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的任务艰巨,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2.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秉持互利共赢的时代理念,从国家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实行多元化战略。坚持安全高效的原则。3.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要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加快沿边开放步伐,改革行业商会管理体制。7.如何理解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

习总的“两个不能否定”指的是: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两个不能否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党提出的根本政治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必须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深入理解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两个不能否定”进一步明确了维护党的历史、巩固党执政根基的重点问题。坚持“两个不能否定”,维护党的历史,涉及的问题很多,必须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难点。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党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二是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3.“两个不能否定”是进一步统一对党的历史的认知,把全党全国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基础。总之,总书记提出“两个不能否定”,不仅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符合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的要求,更是站在政治、现实高度思考解决历史问题得出的科学论断。8.什么是中国式奇迹和中国式难题?如何理解他们?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既取得了辉煌的“中国式奇迹”,又面临着诸多“中国式难题”。对此,我们应辩证对待,清醒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中国式奇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这些成就都是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果。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通过进一步改革认真加以解决。

9.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理解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10.开放也是改革,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外开放和改革二者之间虽有区别,但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所必须运用的形式和手段。第一,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到我国发展的议事日程上以后,改革成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改革就是要革除一切不利干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活力。在国内,我们先后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与此同时,我们改革了过去闭关锁国的政策,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停滞状态,是我们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我们,在一段时间内我们自己又搞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其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确立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因此可以说,对外开放是改革的产物,也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和内涵。要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3.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坚持这一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4.如何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如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1、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方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化产权制度。

2、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公有制,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受到监管。

6.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 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7.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就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

产要素参与分配。2)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8.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个必须)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道路。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4、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9.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1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一体建设 11.建设社会主义法国治家理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怎么做?a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推进依法制国进

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其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2.怎样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4、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利运行机制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13.为什么我国不能实行两党或多党制国家

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不适合我国国情,首先,一个国家的政党制是由它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西方多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之上,不同的政党其内部不同集团之间存在利害冲突,多党制是调整他们之间不同的利益矛盾产物,其本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我国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国存在多党派,而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是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友党,不需要权利转移来调整利益关系,不存在西方多党制的经济基础。其次,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党执政,不管哪个党或者哪些党上台执政都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都是资产阶级专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是参加国家管理的参政党。再者,企图在中国推选多党制的实质和后果有沉痛的历史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一点,至于多党制能消除腐败,也不符合现实。在中国推行多党制其后果必然是造成社会倒退、国家分裂。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价值准则。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17.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

2、生态文明与“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提供生态基础,为政治建设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

3、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而生态文化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4、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四篇:毛概各章重点总结

第一章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五: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七: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

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

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达社会主义前途,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中间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不能相互替代。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及联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联系及区别:

联系: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③革命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区别: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社会主义革命:反对资本主义统治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2)民主主义革命:反封建主义统治,由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领导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称旧民主主义,由无产阶级领导称新民主主义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以后进行的,它的任务是完全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成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发展 两者是统一的。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

(2)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衔接的两个阶段。中国革命将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不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四: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加之长期处于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的主要矛盾。这种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关系: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 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 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

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

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 为什么改革开放是伟大的革命。(详细见课本162页)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经行根本性的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当前所要做的: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 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

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

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

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

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重要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法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第一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第二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关系。

(1)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第三节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详细见课本267页)

第十一章

一.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未来发展的必要性: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完善社会管理

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

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创造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十

二章

31.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新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六点意见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32.邓小平时代主题的判断的依据: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发展是当今两大带有全球性战略的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史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

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问题已经解决。

33.为什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3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坚持独立自主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3.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十四章

35.怎样理解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 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36.为什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创造的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7.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第十五章

38.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 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要求。39.为什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40.党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第七章: 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第九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重要性和根本指针、文化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十一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团结

第十二章: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五章: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动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第五篇: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要开卷考试的注意了啊

毛概各章所有重点要开卷考试的注意了啊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邓小平贡献)。1.“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老师附加)。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四: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

一: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四: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五: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

一: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三: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六: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三: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五: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4.我国现阶段人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共性:1.性质相同,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2.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3.历史使命相同,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15.人民民主专政的个性: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还有民资资产阶级;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3.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的表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个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7.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质,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创造条件。

18.法治国的含义和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曾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民主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第十章

2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马列、毛邓三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培育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有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一章

2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与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6.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二,实践意义: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使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2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5.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下载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各章所有重点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毛概各章复习重点选择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石出是......

    毛概各章重点简答题(上1--6章)

    第一章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

    毛概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两大理论成果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进程:1.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毛概重点

    毛概重点.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毛概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 作的题为《论新阶段》 《 的......

    毛概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5)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

    毛概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P3)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毛概重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