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同课异构中探索英语口语教学
在同课异构中探索英语口语教学
姚尧 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中学 ***
【摘要】:在英语改革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在听力和阅读比重加大比例的今天,英语口语教学何去何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由区上举办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型。本文通过对比两节课思考了英语口语教学的方向和策略。总结了口语教学中的方法和着手点。
【关键词】:同课异构;对比分析;英语口语教学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中高考英语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改革浪潮。在这种新形势下,英语老师常常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应该从何抓起。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素养,而英语素养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人文的熏陶。如何让学生从应试的英语环境过渡到灵活的语用环境?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真实得体地表达自己?那就有必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专研教师口语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英语口语课,有的老师在进行单元或模块教学设计时,把某节课设计为口语课,但更多的老师把说和听、读、写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形成听说、读说、说写等课型。很多老师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对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微技能知之不多,也未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说的技能;有的老师甚至还停留在中考不考口语,口语教学可有可无的认识上。在八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口语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对口语教学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这种背景下我观摩了区上开展的两堂同课异构课,所上的材料是圣三一口语教材的Grade 3, Module 5, Unit 13, Jobs.其中一个部分的I want to be a dancer.同样是谈论工作职业,但中国老师Ms.Liu 和美国老师Frank 的任教方法和理念却有很大不同,让我对英语口语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
二、两堂同课异构课的比较和评析
案例
1中国老师Ms.Liu 在口语课程开始之前,在等待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朗读单词和句子,以熟悉本节课的一些基本词汇。同学们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放松下来进入学习的状态。由于带得是本班的学生来展示上课过程,学生和老师一开始就彼此熟悉,有共同对话的基础。对老师发出的指令和习惯用语都比较熟悉,所以少了磨合的过程。再看同学们的座位安排是四人一个小组。从此可以看出老师的口语教学一定也有小组合作的方式。我认为看老师上课前的准备过程和准备方法也/
5是观课的重要步骤,观课并不是从上课铃响的那一刻开始。
上课的导入是刘老师播放了一首很有动感节奏的歌,和本节课的题目I want to be a dancer 相呼应。听着这首歌就有想跳舞的感觉,整个上课的氛围就一下子比较活跃。刘老师也想同学们一起跟着唱,遗憾的是大多是同学都不熟悉这首歌。在对教学的预设方面也许准备还不够充分。紧接着刘老师呈现了一张图片问道:“Do you know who is he ?” 全班同学几乎不认识图片上的人,所以老师向全班同学抛出这样的问题,几乎让所有同学都回答不上来。后来刘老师点到一名男生问道:“Who is he?” 这名男生稍显尴尬得回答:“He is my father.” “ What does he do?”刘老师继续问道。“He is a secretary.”男同学快速回答。然后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生词“secretary”并且教大家用升降调读单词。这是我们传统英语教学中习惯用的方法。部分同学经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新单词的发音和意思,但老师认为还需要在课堂上教学,因为还有其他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读。但这样是不是就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呢?所以我又这么一个困惑:学生在上口语课之前到底该准备什么?如何准备?准备到何种程度才开始口语教学?我把疑问写了下来打算在评课的时候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接下来,Ms.Liu又呈现了另一张空姐的图片问道:“Who looks like the girl?” “What does she do?”全班同学有点摸不着头脑可能心里在猜测:难道又是哪个同学的家长?这时候刘老师指着自己暗示同学们,这个时候反应快的同学才接应上:“She is your sister!”但是他不知道空姐应该怎么表达一时语塞。刘老师看到终于有人回答到了兴奋不已。现在新课标提倡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英语,但是这样的导入和所谓的结合实际显得十分牵强。
我们再来看看刘老师是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引入新词汇的。她用到了任务型教学方法。围绕: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your family’s jobs? 开展了Group work 和Free talk 两种形式的活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对话:“What does she/he do?” “Where does she/he work?”.然后通过游戏:Who is the quickest? 总结了关于职业的新单词。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说的词汇显然超出本节课的新单词范围。说明有的学生的预习是十分到位的。
在扫清单词障碍后刘老师即带领大家进入听力学习。让同学们把句子与图片连线。在听之前没有对听力题中的图片做任何处理,更没有带领大家去读图,去猜测。在做完听力配对题后才指着其中一张图片问同学: “What does she do?” “She is a secretary.” “Where does she work?” “She works in an office.” “What can she do?” “She can help the boss.” 由于有图中句子的提示,同学们都可以不假思索得回答出来。接着刘老师没有再带领同学反复去听材料,也未对听力材料做二次加工和处理就直接把话题拓展到同学的口语练习。围绕话题:Let’s plan our dream jobs.展开活动。配合图片和对话例子的呈现练习口语。同学们被问到以下问题: “Do you want to be a/an„? What do you want to be ? Why? Where do you want to work?” 由于前面有老师的示范,同学们
都能够比较流利得练习对话。然后在老师带领下与搭档练习与小组同学之间练习。整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得写满了关于职业和地方的单词和词组。而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够熟练掌握。只看到老师拓展了很多东西,而学生在吃力得跟着,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消化得了。也许在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也应该讲究“精”而不是“泛”。我们只看到课堂上老师忙着抓进度,抓时间。学生忙着机械的操练。这样的口语教学不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在真实语境中的语用能力。
案例
2同样内容的口语课美国老师Frank在上课之前又是如何准备的呢?他先是询问了老师他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然后给听课老师指出他的教学步骤安排,使每一个来听课的老师都更加认真和投入。接下来他充分利用课桌四人一组的摆放方式,为学生进行分组和寻找partner.他给每一个学生都安排了partner1, partner2, partner3, partner4.学生一开始不太适应他的指令,有的听不懂。Frank 老师并不着急,放慢说话的速度。为了知道学生们是否听懂,每一个指令后都让同学们用手指,手势和打招呼的方式反馈。通过给学生分组,既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又让学生和老师之间适应了彼此。同时,在课前Frank给出了这节课的目的。学生在这节课需要达到的目标一目了然。
上课的导入十分简单,老师通过提问: “What am I?” “What are you?”这些问题让学生大概了解这节课主要谈论的话题是身份职业。所有的学生觉得很容易,齐声回答:“teachers, students”.然后Frank 利用身体语言做出走路,跑步,睡觉的动作问道: “What am I doing ?”学生很感兴趣也觉得很容易。在学生和搭档练习对话的过程中,为了使课堂更加有趣,Frank 还让学生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定谁问谁答。他创造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轻松愉快的。没有赶时间,是真正和学生在交流。
Frank 的口语课对听力材料的处理也很特别,共分为三个层次。在听第一遍之前,先引导学生读图。“What’s this?” “What’s that?” “What is the story going to be about?” 这样让学生对听力材料有个大概的预设。在听的时候,学生就会思考这是不是和自己的猜测一样。听完一次后Frank 再问对话中是什么故事。学生就有了口头谈论的基础。接着,他呈现了6个问题。然而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给他们时间去记住这些问题。通过老师的提问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在听第二次之前学生又是带着任务去听,有明确的目的。听的过程中,学生就觉得更加简单。这种对听力材料由浅入深的处理十分到位。学生听完第二次很快就回答了以上的六个问题。然后Frank 呈现了听力的原文,但是并不要求学生马上读材料。而是听老师读,老师读到哪里,学生就用手指到哪里。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然后老师越读越快。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就了解了听力的内容。有了语言的输入,接着就需要语言的输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对话,由于听的过程中学生对材料已经十分熟悉,所以在语言模仿的阶段
学生能够马上就流利地练习。
而口语教学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是不够的,Frank 通过一个采访活动把本节课所学的单词,短语和句子融合进去。这一阶段考验的是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是单纯的重复的操练相同句子。学了基础的语言后怎么样用在生活中。学生就要开动思维活动,思考如何在学习现有语言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在Frank 的口语课中还融入了对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语调的教学。这是口语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例如:单词重音(secretary, office ,frame)和句子语调(What’s your job?).Frank 都带领学生先仔细听发音然后进行口语练习。这是口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流利地道的口语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三、突破口语教学的思考和方法
从以上同课异构的案例中,我发现第一个案例中的口语教学侧重对学生语言的拓展。老师的示范,学生的重复操练是主要节奏。而如此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学生需要提前预习很多相关话题的单词和句子,否则上课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跟不上节奏。因为老师对教材上的语言处理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扩大了词汇量和语言知识。这就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第二,老师给学生没有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没有启发学生去思考。老师急着按照教学环节争分夺秒地处理问题,其结果是学生看似掌握了,实际上学得并不扎实。老师应该更多得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和状态。鼓励学生去经历和体验。第三,英语口语教学方式不应该是重复地操练相同句型,那学生就一直停留在模范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语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
外教Frank的口语课上,我发现有效的英语口语课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突破:第一,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语言的意义,并给学生留下持久和深刻的印象。中学生喜欢有趣,直观的教学内容。因此身势语言在口语教学中可以较好地给学生提示信息。第二,语音和语调,重音在口语教学中举足轻重。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英语语言中用规范标准的语音。第三,口语课的语言输出一定是建立在扎实的语言输入基础之上。所以对听力材料的处理要由易到难,有层次。这样可以为学生的交际用语做好铺垫。
四、同课异构课后总结
W.B.Yeats said, “Education is not filling buckets;It is lighting fires.”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十分适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使用切合生活实际的语言,老师所抛出的话题一定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密切相关的,这样学生才有强烈表达的愿望。首先要点燃他们心中想说的火焰。而在引导学生练习口语时,要打好扎实的语言输入基础,然后才能拓展学生的语言输出。对听力材料的处理一定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去思考。分层处理材料逐渐递进才符合学生的行为认知规律。口语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不是机械反复地操练。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应该是亲切的而不是命令式的语气。要体会学生的情感态度,然后才能谈真正的口语教学。最后在口语教学中应
该结合语音的教学。重音,语调教学是口语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这次同课异构课中我想自己收获了很多。这对自己今后的口语教学也启发了不少。
参考文献:
①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52-58页。②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第二篇:同课异构教学
同课异构教学——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课改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此项教研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针对需要研究教学内容,由四个教师来共同开展制订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改进提高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可以通过听课和听课后的教师在此次的课题方面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研讨,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已有的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及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上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就形成了同一内容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经过教师一轮“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认为建立在备课基础上的“同课异构”则是在集中大家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大体的框架和思路,已经是集体智慧作为铺垫,这种“异构”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风格、个人高超教学技能、个人的教学风采。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过程,这种“异构”必然会张扬教师的个性特长,让课堂更精彩,让教师在“异构”中感悟自我,让教师在“异构”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教师的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四节课的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新课改新理念, 同课异构教学,各校之间的交流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同时也能传递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每位老师各具特色,但又互相包容.。作为教师不仅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在这“好”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上好课,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多琢磨,多学习,要走出自我。
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本学期的“同课异构”的活动,是同一年级同学科的教师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研究的目的。每一位授课的老师各显其能,各有千秋,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通过这样一个教研活动,我感触颇深,经数日反复思索,现谈一下个人心得体会。
通过辅导和听课学习,我发现同课异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帮助,它可以促进课堂优势互补,教师之间互相启发,智慧共享。而且同一课题便于教师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研究,开展实质性的讨论与反思,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本身属性决定了授课教师风采形式的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了不同的授课风格,在欣赏中寻找差异,在比较中学习特性。如:王旭东老师的课堂在朴实中见真情,灵活中促情感。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老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孩子的思维得以扩散。能感受到她真的用心在讲课,整个课堂很大气,教态自然大方。岳红霞老师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创设有实际意义真实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观察和交际的兴趣。徐瑞丽老师在学生交流之前有明确的要求,交流之中适时指导,更重要的是能把自己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讲给同学听,她不仅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朱国华老师课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教师和学生表演配合默契,使课堂有真实感。
通过这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明白了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许对于学生对于课堂来说是无效甚至是有弊端的,只有通过老师们的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我们才能发现自己设计的不足,让有效的教学过程占领课堂。“同课异构”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了只有在听
与评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在批判继承先行者的基础上再做教学设计,在对许多问题的研讨中,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内在潜能,张扬个性,从而追求异中有同、同中求异的境界。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活动,向各位教师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希望自己能再接再厉做得更好。以上是我对这次同课异构活动的一些学习心得,还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第三篇:同课异构: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同课异构: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品酌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1多边形(2),现选取其中三位老师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片段供大家探讨。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银幕出示课件,如图1)大家清早跑步吗?小聪每天坚持跑步,他怎样跑步呢?小聪沿着广场的小路,从A处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沿图中的路线跑完一圈,回到A处。(图中所标的A、B、C、D、E指小路交叉处)
问题1:你能说出这几条小路所围成的图形的形状吗?这个图形五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
问题2:当小聪每从一条小路转到下一条小路时,身体转过一个角,当他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度呢?即在图-1中,∠1+∠2+∠3+∠4+∠5=?
聪明的你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揭示多边形的定义;对角线的定义。
2.合作学习一: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填空:
如图2-1,从五边形ABCDE的一个顶点A出发,可以引 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ABCDE分为 个三角形,所以五边形ABCDE的内角和等于。
如图2-2,从六边形ABCDEF的一个顶点A出发,可以引 条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ABCDEF分成 个三角形,所以六边形ABCDEF的内角和等于。
从五边形ABCDE和六边形ABCDEF的分割中,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按这种方法将如图2-3所示的n边形(n>6)分割所得小三角形的个数规律吗?
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_______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_______个三角形,所以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_______。
师生合作交流后得出以下结论:
①n边形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n≥3)。
②对角线是把多边形问题化归为三角形问题的主要辅助线,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是通过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来计算的。
三、强化训练,掌握知识
1.师生合作完成下面3个小题。
(1)十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度。
分析:直接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知(10-2)×180°=1440°。
(2)如果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90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运用算式:计算900°÷180°+2=7。
运用方程: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2)×180°=900°,解得n=7。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7条对角线,则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
A.1620° B.1260° C.900° D.1440°
2.师生合作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
„„„„
一、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1.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给学生欣赏并提问:你能从这些图片中抽象出是什么几何图形?
2.动手做:学生用事先准备的火柴棍搭几个多边形。
二、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1.我们知道,边数为3的多边形叫三角形,边数为4的多边形叫四边形,边数为5的多边形叫五边形,边数为n的多边形叫n边形。(n是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
2.由三角形、四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类比多边形的顶点、边、内角、外角,我们归纳得出:n边形的顶点数、边数、内角个数,每一个顶点处只取一个外角的外角个数都等于n。
3.从而给出多边形对角线的定义:连结多边形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4.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那么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合作学习一:以四人为一组合作,完成课前发放的学习单上的表一(如图3),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5.根据上述研究成果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你能发现n边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考虑:
(1)三角形个数与多边形边数有何关系?
(2)多边形内角和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关系?
三、学以致用,运用新知
1.一个十边形的内角和是_______度。
2.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800°,那么这是_______边形。
3.一个多边形边数每增加1条时,其内角和增加_______。
合作学习二:探索多边形的外角和
„„„„
一、温故知新,埋入伏笔
1.复习并体验上一节课用化归思想解决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4,四边形ABCD
求证:∠A+∠B+∠C+∠D=360°
证明:如图5,连结BD。提问:关键辅助线BD叫什么?
∵∠A+∠ABD+∠ADB=180°
∠C+∠CBD+∠CDB=180°(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A+∠ABD+∠ADB+∠C+∠CBD+∠CDB=180°+180°=360°。
即:∠A+∠ABC+∠C+∠CDA=360°。
2.为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先来给出两个定义。
我们知道,边数为3的多边形叫三角形,边数为4的多边形叫四边形。类似地,边数为5的多边形叫五边形,边数为n的多边形叫n边形。(n是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
连结多边形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二、类比归纳,探索新知
问题1:大家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知道吗?
投影给出一个五边形,如图6所示。并让学生在课前已发的学习单上动手操作。学习单上印有与投影中的五边形形状相同的6个备用图供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动手用量角器量、用尺子画图,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图7)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类:图7-1到图7-5都是将五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图7-5将五边形分割成三角形和四边形,图7-6将五边形分割成两个四边形,但一个四边形又可以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所以我们可以将五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它的内角和。
问题2:同学们能否用类似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呢?
问题3:那么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教师启发学生从三个角度思考:①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②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③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三、及时迁移,运用新知
1.八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如果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那么这是几边形?
3.如图8,在五边形ABCDE中,若∠A=∠D=90°,且∠B:∠C:∠E=3:2:4,求∠C的度数?
„„„„
笔者认为: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有针对性,目标确切、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之间承接自然,富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开放性,教师有较好的基本素养,课堂点拨适宜、调控到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师导生探”的教学思想。
一、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
心理学认为,认知从感知开始,感知是认知的门户,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从教学实况来看,三位教师都有一定的新理论、新思想,更具有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笔者觉得他们对教材的处理较为合理、严谨。第一位老师能以学生感兴趣的图案展开教学,一改惯用的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的手法。这样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第二位老师不仅对教材中的教学安排作了适当的调整,教学设计中还增设了一些创新内容,如动手用火柴棍搭几个多边形,旨在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想,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以此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位老师引导学生探索任意多边形内角和时,启发学生回顾四边形内角和的推理方法,学生就会知道同样可以把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多边形,通过连结对角线分成若干个小三角形,从而把问题化归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这样,让学生在学习多边形时会遇到的困难减少了许多,同时为紧接着学习四边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促成知识成串、学生善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者。新课程就是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感悟、自主解决问题。
这三位老师的课,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强调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分析、思考、猜想、判断、归纳的过程,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总结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经历初步学会运用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和判断的体验过程。诸如,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获得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类比、转化和方程等数学思想。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实验探究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教学中三位老师主要采用引探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教师着眼“引”,在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落实于“探”,通过探究活动发现规律,发展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参与观察操作,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得出结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如第三位老师的富有层次性的“引”:“大家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知道吗?”,启发学生是否能将五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或四边形来解决,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和发现结论。此过程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发现数学结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敢于创新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达成留有遗憾、有待完善
实践使我们深知,教学中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关键是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笔者认为,这些课堂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关爱面与尊重度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的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如“发表一下你的意见好吗?”“你还有其他补充吗?”“对!你说得非常好。”学生渴望被认可的愿望一旦被实现,便会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项环节,争取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把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而且课堂充满愉悦与温馨,师生互动必然更趋于和谐。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参与面和参与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还要关注学生想了没有,参与了没有,关注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尤其是要想组织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态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互动的场所。在多向互动交流中,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兴趣盎然。
第四篇: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成长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成长
水集中心小学赵艳玲
2013年5月16日,我参加了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携手莱西水集中心小学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我与青岛北山小学的周明老师同授《扇形统计图》一课。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数学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周老师上课的从容也值得我学习。
上课的前几天,我无数次的琢磨这节课的上课模式,也多次与同事们交流,尽可能的定位好课的深度和广度。我想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展示、评价的平台,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为学生设计了“课前小研究”,引领学生预习,把预习中的疑惑带到课堂中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只起一个导航的作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扶学生一把,这样学生可以在在讨论和补充中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同时感受到成功地喜悦。
琴岛教师成长工作室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为城乡教师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地平台,作为讲课人,我受益匪浅。希望还能有机会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进步。
第五篇:同课异构
《拉萨的天空》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还有五小的老师邝继红老师。两位老师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我受益匪浅。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