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我们的家乡—瓦房店》
我们的家乡--瓦房店
一.设计意图
改革开放以来,瓦房店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商贸旅游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这一切在孩子们眼里是很难发现的。作为瓦房店人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变化,为此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以了解家乡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社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在交通,商贸旅游,城市规划,家庭变化,教育事业发展五个方面的巨大变化,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从中加强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情感。
2.了解调查的基本程序和要求,能尝试运用访谈问卷等调查方法展开研究活动。
3.能通过对研究问题的调查何探索,个人或小组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4.能通过活动自主的维护社区形象,逐步形成爱家乡,建设家乡而情感和态度。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计划阶段
1.创设情境,引发主题
同学们,我们家乡瓦房店在近二十年里进行刚入行各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你想对家乡有哪些了解?还想更深的了解家乡的变化吗?那好,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以我们的家乡瓦房店为主题,进行调查了解好吗?
2.确立主题,制定活动计划
⑴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
学生围绕主题从不同的方面提出20多个问题,如:瓦市一共有多少辆出租车,都有哪些种类;有多少座桥梁,有多少条乡村公路,有多少路公交车;有多少个办事处,多少个新建小区;多少旅游景点,友嘉超市商品有多少种,那些销量最大不同家庭收入及住房情况,瓦市中小学校舍变化及近几年大中专升学率情况,还有的同学提出了实验小学20年前是什么样……⑵将提出的问题归类。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将同学们提出的20几个问题最后归类为五大类,A.交通变化
B.商贸及旅游变化
C.城市建设变化
D.家庭变化
E.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
⑶组织学生分组制定计划
⑷交流完善计划
各小组将自己的计划在全班交流,听取别人的建议和学习借鉴其他组或他人的经验,同时也向他组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和借鉴他组或他人哦经验后,修改完善小组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向社会,走入实践,去实施和完善个人计划或小组计划。
了解交通变化小组的同学,他们分别到交通局,设计院,规划局,等地采访,查阅图文资料从中得知:瓦市自从有出租车以来更新了四代:从力力—夏利—捷达—奥迪。出租车有过去的几十辆发展到1600多台,近几年桑塔纳与奇瑞的数量将大大增加。
公交车80年代,瓦市公交车只有五条线路从火车站到东.西.南.北.西南五路车,每路车只有一辆,人们乘车很不方便。进入90年代,每路车都增加到五辆,每个十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而今天瓦市的公交车真是旧貌换新颜,线路也由过去的5路增加到18路,每路车都增加到15辆,同时每隔5,6分钟就有一辆公交车,大大的促进了人物交流.信息交往何经济发展。
瓦房店市区现仅有100平方公里,而出租车就有1600辆,这么小的面积就由这么多的出租车,令同学们不可思议,于是新的问题就出来了,路窄车多的拥挤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又来到市规划局采访,搜集有关桥梁方面的信息及图片从中得知:瓦市以前最宽的只有12米,最长的只有几十米,现在又有很大的改观,腰屯公铁立交桥全长约700米左右,有三四十个桥墩:杨家沟大桥长约700米宽20米:市内又修了彩虹桥,和三个立交桥,为瓦市交通带来很大的方便,解决了交通拥挤问题。
乡村公路方面,在80年代公路使用的材料是泥土,路面宽为5-10米,而现公路所使用的材料是柏油,沥青,路面宽度为20-30米多数乡镇是村村柏油路,变化可真大。
了解商贸及旅游小组,同学分别到瓦市唯一的大型超市——友嘉购物广场及东方精品街去采访.录像.拍照.从中了解到长兴友嘉购物广场是我是一家大型的超市,每天客流量6000人左右,春节期间达到上万人,超市共有商品12000多种,其中小食品销量最多奶粉利润最高,这么大型的超市也有不足之处,同学们采访了一些顾客,都一致反映,大超市非常好,但结账时总是排长队太慢,建议增加几个收银台。
同时他们还对东方精品街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了这条街一共有131家分店,其中服装店有84家,鞋店有21家,家具店由2家,箱包店有3家,摄影店9家,手机店12家,平均每天每店客流量在160人左右,工作人员有11040人,每天最大客流量可达32000人,如果每位客人每天花费一百元,那么每天的货币流通量在2096000元左右。从中可以看出我市商贸业的发展变化。旅游方面同学们到电视台搜集了有关旅游方面的音像制品,和图片资料,在回报课上同学们大饱眼福。
了解教育发展小组的同学们到教育局查资料.采访有关人士得知,20年前的瓦房店市共有学校480所,其中中小学433所,占地面积471131平方米,楼房仅有31所,占地面积56798平方米,20年后,叫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质量也不断的提高,大中专升学率逐年增长。随后又采访了百年老校曲校长,从中得知民国初期的实验小学叫复州公学堂,40年代的实验小学是一所瓦房,80年代又增加了一些瓦房校舍,90年代,实验小学拥有了三层楼,现在的实验小学已经是一座五层楼的又宽敞又明亮的具有现在化教学设备的一流学校,又通过不同时期的照片对比更加突出今天教育发展之快。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归纳整理
经过半个多月的社会调查,孩子别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将所有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梳理.汇总,然后得出结论,形成文本材料,对实践中所录制的音像资料在电脑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剪辑.编排.包装,并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汇报形式,为展开交流做准备。
2.展示交流
经过20多天的调查了解和充分的准备,各小组采用了不同的形式将调查的结果进行了交流展示,做到资源共享。如采访录音,摄像、拍照、图片解说、调查报告、制统计图表说明、文稿讲演等多种多样,在汇报中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作补充、质疑或提出建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总结评价
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如:可以谈谈自己在整个活动中有何体会、干手机经验等;学生自评,生与生互评,小组评、家长平等。可以从语言表达,材料搜集整理等细节作以评价,最后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同学们这次实践活动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收获给予认可和鼓励,同时提出希望。
四.教学反思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时很内向的同学,也非常积极参与活动在交流阶段,都能将自己的发现和调查的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我,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他们找到了自信,认识了自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各种体验和知识是在书本中.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本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不但学会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探索.归纳与总结的方法:学会欣赏和评价。还获得了对家乡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社区的思想情感。同时,对教师来讲,面临的是新的挑战,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课程,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更好的实施这门课程。
第二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 “垃圾处理”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生活垃圾堆放现状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环境,调查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从环保报刊或是网络上查阅有关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制作宣传展板。
三、活动过程:
(一)、计算导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搞一次研究。现在老师想出道题目考考大家,你知道我们学校一天、一月、一年会产生多少垃圾吗?一个小区呢?一个县城呢?请你们算一算吧。”
1、出示题目:
我们学校共有学生1000人,如果每人每天产生0.5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一个小区(按10000人计算)呢?一个县城(约有1000000人)呢?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一个学校
一个小区
一个县城
日 500千克合0.5吨 5000千克合5吨 500000千克合500吨
月 15000 千克合 15吨 150000 千克 150 吨 15000000千克 15000吨
年 5475000 千克 5475 吨 54750000千克 54750吨 5475000000千克 5475000吨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我们刚才算的,只是我们的城市一年之内家庭产生的垃圾量,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为什么? 我们的城市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地球图片,讲述全球垃圾现状,贴上垃圾覆盖的效果。“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
(二)、观看录象并展示学生的调查报告:
“我们就从自己熟悉的城市来开展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录象中去看看我们的县城产生的垃圾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1、学生观看录象。
2、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指名汇报调查情况。
3、看了刚才的录象,结合你们的调查结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们能不能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出出主意,帮他们想想如何处理这些已经产生的垃圾?能接受吗?”
4、教师提出研究要求:
活动建议:
(1)、研究方案时,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小组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
(2)、每小组一人负责记录方案。
(3)、交流方案时,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做小组汇报发言。
(三)、研究方案:
1、学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提要求。
交流建议:
(1)、其他小组在汇报方案时,所有的同学都要做个文明的小听众。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同一小组的成员要补充的话,请等这位同学汇报完再发言。
(2)、如果你们组的方案和前面小组的方案相同或类似,那么你就不必在重复。
3、随机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
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等。
我国国家环保局早就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这个方案规定:今后我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
消除白色污染的好办法:连碟子一起吃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发环保产品,以取代传统的纸杯、纸碟、饭盒。前不久,波兰一家面粉厂的厂主维索茨基想出了制造能吃得下肚的环保杯碟。他把磨完小麦剩下的麸子压制成各种大小杯碟和碗具,适合旅行野餐或开生日会。人们可以在餐后将这些环保杯碟吃掉。
(四)、联系实际:
“让我们为同学们这些创意的方案鼓掌。如果国际上还没有采用的话,你还可以申请专利!那作为我们,除了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想出这些处理垃圾的办法外,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该注意些什么呢?”
1、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评价。
(五)、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但是光靠我们五(1)班的同学,毕竟力量有限。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全校的同学,全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中去?(宣传)你们想怎么宣传?(指名说)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想宣传的内容写下来,好吗?”?”
2、“同学们还没有完成的宣传稿可叫你们的父母帮忙。等你们完成了这份宣传工作,你们打算怎么做呢?(指名说)通过大家的宣传,我想我们一定能让地球重新变美丽、变整洁(拿下地球上的“垃圾”字样)。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份礼物,想看吗?这是老师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在市区拍摄到的有关垃圾处理的照片和一些文字。我把它贴出来,也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方案贴到前面的展板上,我们大家一起来办个成果展,参观参观!”
3、学生参观。
(1)、宣传展板内容: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的城区每天产生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吗? 城区生活垃圾的管理主要分为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理四个环节。同学们每天在市区看到的清洁工人,大部分是清扫街道和收集垃圾的。清洁工人们大约每天4点上班,晚上会工作到8点。工作时间长,工作量也相当大。他们中平均年龄将近40岁,有些还是年过半百的老人。清洁工人们的收入也不多,每月500元,再加上政府的一些补贴,仅供一个月的生活费。县城的这些垃圾除了来自街道的各个小区外,大部分来自宾馆、饭店、农贸市场等等,一天之内产生的垃圾量相当庞大,如果不加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同学们,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你能为我们的家乡做些什么呢?(2)图片说明:
环卫老人:看到这位年过五旬的老人,你能从他的笑容中体会到清洁工人的劳累与艰辛吗?
垃圾箱:你可不要小看这个垃圾箱哦!它的作用可大了。你知道海门市区有多少这样的垃圾箱吗?
没有分类的垃圾:所有的垃圾都堆在一起,这样使那些能利用的垃圾也无法再利用。你能将这些垃圾进行分类吗?
工人工作:清洁工人们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没有他们,哪有我们清新美丽的城市。
倾倒:清洁工人们就是这样一车一车,把分散在大街小巷的垃圾收集起来,运输到垃圾中转站。你能感受清洁工人们在烈日和寒风中的辛苦吗?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六)、活动小结: 时光总是短暂,老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研究这个世界级的难题,觉得很开心,你们呢?能说说你的此刻的感受吗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小导游》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谢
鹏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实践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我校校本课程——《可爱的汉阴》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与实施,使学生打好“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基础,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实际,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力求突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乡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四、校本课程编制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力求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发展性原则。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我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五、校本课程的内容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与选择,根据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在充分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根据本镇实际,以家乡地理——家乡历史——家乡经济——家乡人物——家乡旅游——家乡文化——家乡特产为体系,介绍家乡的地貌风情,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六、校本课程开设计划
各年级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等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完善,总结经验。一般以班为单位安排在地方课程课进行,具体教学时间以功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目标多元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构建的评价体系具备如下特色:
1、主体的多元性;
2、评价主体的互动性;
3、评价内容的多样性
4、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八、校本课程的管理
1、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培训。
4、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等设施的管理。
5、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课程研究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6、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小导游》教学设计 谢 鹏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汉阴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设计家乡的旅游方案。
2、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网络、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预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确立自信,积极进取,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经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之后,自我价值能得到体验。发展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2)通过旅游方案设计,感受丰富多彩的家乡风光,秀美的家乡图片感受生活,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的美德。
二、活动方式、时间:
采取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并借助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家乡旅游方案”。提出设想,解决旅行过程中有关出发、住宿、租车、吃饭及费用等问题。小组分工建议由小组长协调,组员自荐的方式进行。
采取课外分散和课堂集中的两种形式结合,合理利用,合理分配。对信息进行分散采集和集中处理。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第一节课堂上展示预先准备好的汉阴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所知道的汉阴旅游资源。
2、把旅游资源进行类别划分,按照班级学生的六个小组进行分工,教师说明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制订活动计划。
(二)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拍摄、上网搜寻、查找相关图书资料、访问家乡老人等多途径收集汉阴旅游资源。
2、各小组按照计划把各自所负责的版块内容进行筛选,归类整理,确保图片与描述内容一致。
(三)汇报核实,制订方案
1、第二节课堂上各小组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汇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教师予以指导,确保材料准确精炼。
2、对汉阴旅游景点划分几条线路,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游览家乡胜景的方案。
(四)展示成果,交流反馈
第三节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借助大屏幕播放图片由学生按小组进行交流反馈。
具体过程:
1、激趣导入
(1)本次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值得表扬。(2)欣赏音乐:家乡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汉阴。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成果。在交流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问题。
2、成果展示
教师说明展示程序,播放课件,学生同步进行口头汇报:(1)汉阴地图:介绍它的地理位置、面积、特产等基本情况。(2)汉阴的历史:介绍的历史、名字的由来等。(3)自然风光:介绍春、夏、秋、冬四季特色。
(4)标志景点:凤堰古梯田,龙寨沟景区,三沈纪念馆,两合崖景区等等。(5)生态资源:介绍汉阴地区的鸟、树种、动物等。(6)文化古迹:新开流遗址等情况。
(7)民俗文化:关于传统节日、民俗的故事。
3、方案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代表交流小组设计的旅游方案。
4、问题反馈
同学们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发言,在活动过程当中对我们的家乡汉阴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哪些感受与体会,请学生自由畅谈。
(五)总结评价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受到的思想教育等。
四、活动收获与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活动的开展,以至最后的探索、展示,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开发每一个问题,从而全方面地获取了有关知识,是我们活动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第四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小导游》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小导游》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呼兰区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设计家乡的旅游方案。
2、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网络、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预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确立自信,积极进取,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经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之后,自我价值能得到体验。发展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2)通过旅游方案设计,感受丰富多彩的家乡风光,秀美的家乡图片感受生活,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的美德。
二、活动方式、时间:
采取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开展活动,并借助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家乡旅游方案”。提出设想,解决旅行过程中有关出发、住宿、租车、吃饭及费用等问题。小组分工建议由小组长协调,组员自荐的方式进行。
采取课外分散和课堂集中的两种形式结合,合理利用,合理分配。对信息进行分散采集和集中处理。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第一节课堂上展示预先准备好的呼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所知道的兴凯湖旅游资源。
2、把旅游资源进行类别划分,按照班级学生的六个小组进行分工,教师说明活动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小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制订活动计划。
(二)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考察进行拍摄、上网搜寻、查找相关图书资料、访问家乡老人等多途径收集兴凯湖旅游资源。
2、各小组按照计划把各自所负责的版块内容进行筛选,归类整理,确保图片与描述内容一致。
(三)汇报核实,制订方案
1、第二节课堂上各小组按照预定计划进行汇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教师予以指导,确保材料准确精炼。
2、对呼兰河旅游景点划分几条线路,每个小组设计一份游览家乡胜景的方案。
(四)展示成果,交流反馈
第三节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借助大屏幕播放图片由学生按小组进行交流反馈。
具体过程:
1、激趣导入
(1)本次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值得表扬。(2)欣赏音乐:《 我爱家乡呼兰河》,让我们一起走进呼兰区。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成果。在交流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问题。
2、成果展示
教师说明展示程序,播放课件,学生同步进行口头汇报:
(1)呼兰区地图:介绍它的地理位置、面积、特产等基本情况。(2)呼兰的历史:介绍呼兰区的历史、名字的由来等。(3)自然风光:介绍春、夏、秋、冬四季特色。
(4)标志景点:萧红故居、呼兰河湿地、西岗公园、文庙、团山子(5)生态资源:介绍呼兰区的鸟、树种、动物等。(6)文化古迹:新开流遗址等情况。
(7)民俗文化:关于萧红、呼兰河的故事。
3、方案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名代表交流小组设计的旅游方案。
4、问题反馈
同学们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发言,在活动过程当中对我们的家乡呼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哪些感受与体会,请学生自由畅谈。
(五)总结评价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受到的思想教育等。
四、活动收获与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到活动的开展,以至最后的探索、展示,同学们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开发每一个问题,从而全方面地获取了有关知识,是我们活动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的特产》教学设计
《家乡的特产》主题确立课教学设计稿
教材分析
《家乡的特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辽师大版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册中第六个活动主题。在本次活动中,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家乡的特产》这一活动主题,认识和了解家乡的特产,在调查、参观、收集、为家乡的特产设计产品包装和推广广告词等活动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一些有关家乡特产的知识,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与同伴的合作中,在设计、制作产品包装和广告词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感受成长的快乐。《家乡的特产》主题活动计划5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题确立课。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探究、合作”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和创造能力。因此确定本次主题活动的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进而赞美、推广家乡的特产。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关心、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建设。
教学重点
新课标指出:综合活动的重点、难点在于教师要有效的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制作包装图案和广告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主题
二、讨论、交流家乡的特产,确立子课题
三、分组,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四、分组汇报活动计划,师生评价、补充
五、总结学生表现,布置下次课任务。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主题:
1、(播放视频)这里怎么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些地方吗?你还知道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美景?启发学生谈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设计思路: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用一段家乡美景的视频,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他们既熟悉又喜欢的地方,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通过让学生畅谈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总结:我们的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自豪的特产。你知道家乡都有什么特产吗? 引入活动主题,板书课题:《家乡的特产》
二、讨论、交流知道的家乡的特产,确立子课题:
(1)知道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老朋友孙悟空也来了,看他在在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看书中的内容,同桌、前后桌讨论交流、汇报知道的内容。
(引入孙悟空的作用是以孙悟空的口气提出下一步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出示幻灯片,师生共同了解一些家乡的特产。
(此处连续的运用PPT,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及教师的介绍给学生一些提示,初步了解家乡的一些特产,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让孩子们容易接受)
(3)教师引导学生点击问号:以上我们初步了解了家乡的一些特产。但
我们家乡的这些特产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家乡的特产,把我们的特产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好不好?
你们对哪些特产最感兴趣,最想把它推广?把它写下来。我们来确定子课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自由想象和提问的空间和机会,使子课题的确立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4)师生共同总结学生的问号,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立为本次主题活动《家乡的特产》的子课题。
三、分组,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师按座位将学生分组,确定每个小组的子课题。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选出组长,给自己所在的小组起一个有特点的、响亮的名字,由组长将组名写在本小组的课题旁。
分组研究子课题,教师发计划表,PPT展示计划范例和活动提示。(通过小组学生共同参与为本小组起名,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给学生一个范例,使他们在制定计划时有明确的格式、方法,更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小组制定计划,教师巡视。
四、分组汇报活动计划,师生评价、补充
要求小组成员都参加汇报,展示即兴设计、创作的特产的广告词和包装等图案。其他学生注意倾听,提出建议和补充。
(汇报各个小组的计划,师生在评价中对其不足的地方给予建议和意见,使方案更完善,有助于接下来的实践、活动。)
五、总结学生表现,布置下次课任务。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布置课下的活动任务。播放视频《天地之间的歌》,结束本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