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关于微型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微型课题的研究方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要尽可能地把一些基本内容讲清楚:
1.问题描述:即描述遇到的问题及课题产生的过程,并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名称。在描述时,一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此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的什么问题。同时,在阐述问题时一定要观点简洁明了、点到为止。
2.课题界定:即对课题关键词、核心语进行诠释,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关键词要从两个方面定义,一是从内涵上定义,二是从外延上定义。同时,还要对课题进行任务分解,分解出来的任务就是研究的内容。
3.研究概况:即在开展研究前,了解一下省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情况及主要成果。了解研究概况有利于研究者知己知彼、少走弯路,同时还有利于整合、借鉴、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4.研究思路:即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①研究方法:把本课题能用到的诸如课例描述法、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列举出来。②实施步骤:即本课题研究计划分几步完成,每一步做些什么。③时间安排:即本课题研究需要多长时间,每步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等。④研究措施:即在研究中准备采取哪些具体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做法。
5.预期成果:即该研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研究成果报告和论文是微型课题的两种成果表现形式。研究成果中涵盖着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作品、个案、谈话记录、教学案例、研究报告、发表或交流的文章等各种资料。当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选择其中的部分形式作为成果形式。
附:
海安县教育科学2007~2009年度个人微型课题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案
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王锋
一、问题的提出
1992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2000年《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从小学课程目标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口算教学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内容。这种被普遍关注的状况,一方面反映出它在数学教育及教育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它又似乎在人们的泛用中成了教学日常用语中含义不言自明、也无需考究的“常识”。口算是什么?好像很清楚,又觉得不太清楚。在这样清楚与不太清楚之间的徘徊,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慢慢对口算的本真意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产生了异化,往往忽视了对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个看似基本的教学问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需要探讨和研究。
二、相关研究分析
1.国内的研究现状概述
口算发源于“日常数学”后,它融合了数学的特征与数学教育的规律。它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口算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口算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形成的过程,也是一种认识的过程。这种过程只有以明确的、具体的目标作为向导,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师生双方就像在黑暗中走路,只能摸索着前进。
传统的口算教学往往把口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为了口算而教,使口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而课改初期,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
景吸引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导致口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新教材对口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口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另外,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如今口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口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就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
2.研究的价值
(1)口算源于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人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随处都会用到口算,强化口算教学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口算是学生建立数感、发展数学心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口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充分激发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3)关注口算教学有利于加深教师对数学教学行为的理解,提高自我反思力,增进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核心概念界定
“口算”是指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直接通过思维活动计算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又称心算。“小学数学口算教学”是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出发,进行建立在有意义基础之上,符合小学生口算心理机制的口算解题方法的指导的教学。
“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是指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培养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充分激发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研究。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
(2)通过口算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题研究者对口算教学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改进或提升口算教学。
(4)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教学论文。
(5)能对全校的数学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起推动和辐射作用。
五、研究内容
1.小学生口算的数学基础与心理机制的研究
2.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3.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4.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六、研究方法、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准备阶段,查阅国内主要报刊杂志,了解国内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理论信息,浏览网络中相关研究内容,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借鉴先进的研究经验。
(2)案例研究法。一是进行课例研究,二是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不断探索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不断观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2~2007.6)确定课题名称,进行调查分析,填写课题申报表。
(2)初步研究阶段:(2007.9~2008.1)开题论证,通过文献查找和观察了解,研究小学生口算的数学基础与心理机制。
(3)深入研究阶段:(2008.3~2008.6)积累个案,探索口算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模式和途径,对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提升。
(4)总结阶段:(2008.9~2009.9)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成果汇编成集,申请结题。
第二篇: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初中文科活动实践课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方案
清油河镇初级中学宁伟
一、基本情况: 课题
初中文科活动实践课教学模式探究
名称
政史地生
学科组
教研组
姓名 时间 职称 任教学科 申报2013年7月 时间 各自承担任务
课题研究方法、步骤安排、撰写
主持人 宁伟 教师 生物
研究报告等
姚斌
成员 陈洪
田华 教师 教师 教师地理 历史 政治案例收集 案例分析等 整理档案袋结题 2014年06月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活动实践课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全员参加并在活动中自主发展的一种类型的课。《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构建了由学科课和活动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将活动课第一次纳入了正式课程,从而确立了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明确了活动实践课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它是初中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初中政史地生学科的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综合运用化学科学知识意识以及团结合作意识,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1
创造能力等,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习特长,做到学与用相结合,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通过活动课,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贯彻新课标精神。作为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如何发挥活动实践课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优势,增强活动课的实效性,以此弥补学科课程不足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发展的活动实践课教学模式,提高活动实践课的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理论学习和活动结实践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学自主探索创新,学会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找到不足,夯实基础,形成获取知识的技能,促进学科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
研究内容:从关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栏目开始,探索这一内容的教学方式。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动手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动手探索、信息处理等方式来完成实践活动。教师不断地总结指导经验,结合课题研究,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使教师努力改进传统的不适应发展的活动实践课教学模式,提高活动实践课的教学效率。
创新之处: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着眼于新课改下教材中的“活动实践”栏目,并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初中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使教
师努力改进传统的不适应发展的活动实践课教学模式,提高活动实践课的教学效率。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1、起始阶段:从关注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栏目开始,探索这一内容的教学方式。
2、探索实施阶段:平时培养学生的的动手能力,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动手探索、信息处理等方式来完成实践活动。教师不断地总结指导经验。
3、总结阶段:结合课题研究,总结研究经验,并评估研究成果。参加校级展示课加强交流并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准备阶段,查阅国内主要报刊杂志,了解国内研究现状和相关的理论信息,浏览网络中相关研究内容,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借鉴先进的研究经验
2、行动研究法。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边研究边行动。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事例与教学案例,加以分析,揭示规律。
4、经验总结法。认真作好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分析和提炼,及时总结反馈。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3.6-2013.9)确定课题名称,进行调查分析,填写课题申报表。
2、初步研究阶段:(2013.9-2013.10)开题论证,通过文献查找和观察了解,撰写研究方案。
3、深入研究阶段:(2013.10-2014.3)积累个案,探索初中文科活动课教学模式,对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提升。
4、总结阶段:(2014.4)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成果装入档案袋,申请结题。
五、预期成果:
1、教师教学设计
2、围绕课题撰写的各类论文、案例
3、各课型高效活动实践课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4、研讨会资料、专题学习资料
第三篇:个人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关于儿童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泗阳县新袁镇中心小学晏浪
一、研究思路:
从“课程材料”、“学习时间”、“学习小组”、“课堂环节”、“练习题训练”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优组课程材料。结合教材,随机索取信息材料,训练数学知识的驾驭能力。
(2)优组学习时间。激活课堂流程,多角度讨论,从思维的不同扩散方向,获得多种可能的结果。
(3)优组课堂环节。课堂形式多样,环节经济实效,讨论点拨恰倒好处。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流畅、变通、独特。
(4)优组训练练习题。题少而精,能真正起到知识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淡化课堂教学传统的角色地位,变“主宰”为“主导”,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大脑潜力,提高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发扬创新学习精神,于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愉悦氛围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渗透、人品塑造。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方法:
(1)类比法:通过类比训练,学生对解题思路做出概括,形成解题模式,并通过经常变换题目情节,提高学生模式辨认的能力。
(2)归纳法:学生要善于归纳知识、规律,教师只起强化作用。
(3)假设法:假设思维方法的训练,开始由老师作假设,让学生思考回答,在各种假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问题,使学生领会要点,直至学生能独立假设解题为止。
(4)乐学法: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的“乐学法”原则,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结合多种形式,营造愉悦氛围,产生乐学效果。
四、研究步骤:
根据实际,我设计了“计划——行动——检测——反思”四步循环的思路,分为四个时间段来实施。
第一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确立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文献研究和学习、调查现状、拟定研究计划。
1.确定内容: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发散性思维培养;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畅游与学校的图书室,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行者的宝贵经验。我阅读了《发散性思维训练丛书》、《思维影响认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系列)》[东尼·博赞]等图书,学习了吴正宪等专家关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论著、教学方法,学习了国家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调查现状:通过问卷和座谈,了解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需求,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动态。虽然调查的结果让我有些失望,但这却更坚定了我进行研究的决心。
4.拟定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有经验的同事的帮助下,我完成了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进行实验、观察、比较,完善教学模式,反思、修正计划。
1.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意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情况记录,以便修整训练方法和方案。
2.邀请学校教师参与听课并提出建议,通过教师的评课,找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3.加强课题研究材料、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
4.定期与学生交流,促进研究深入。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用时5个月):
主要是继续进行试验、观察、检测、比较,针对第二阶段发现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修正研究计划
1、进一步发掘教材中的“发散”素材,培养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2、充分运用“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培养发散思维的求异性。
3、注重变式引申,培养发散思维的探索性。
4、重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发散思维的创造性。
5.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正研究计划。
第四阶段(用时1个月):
主要是进行研究行动验证,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1.进一步研究、探索、总结、运用发散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在校内上研究课,进一步获取同行们的评价和建议。
2.通过多种方式,测试学生的训练成果。
3.收集、整理课题的研究材料,总结研究的过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第四篇: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界定
“微型课题研究”也称作微型科研,是指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时梳理、筛选和提炼,使之成为一个课题,并展开扎实的研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研究的周期短,见效较快。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 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们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确立问题(提出解决什么问题)——预设目标(期望获得什么结果)——设计步骤(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主题阅读(围绕问题查找资料)——研究实施(在教学中应用验证)——总结提高(提供经验和成果)。
我们不妨咬文嚼字、顾名思义。“微型课题”的中心词是“课题”。为什么不用“问题”而用“课题”呢?这强调它是相对于宏观、中观课题而言的一种课题研究的类型。研究中不只是寻找问题的答案,还需要用到一些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只是要求“微”,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不一定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认定。它是一种平民化、草根化、大众化的研究样式。
“微型课题”的关键词是“微型”。为什么不用“微小”而用“微型”呢?“型”有“成型”的意思。首先,问题要成型。微型课题研究的是具体的小问题,但又不是一己的、个别的、即时解决的问题,而应能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成为某一“类型”的问题。例如《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对象过于细小,属于个别问题,并且一堂课内可以解决,因此不能成为“微型课题”。其次,结果要成型。微型课题研究的成果除了用报告、论文的形式表达,还可以用教育叙事、随笔、案例等形式表达。尽管后者比较自由,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成型,要有聚焦的问题,对核心词的界定,研究经过、操作经验的叙述,体验或感悟的总结等。
二、研究状况述评
对于“微型”的核心词“微”字,不妨做以下解读:
内容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
理论微:不需要有多高深的理论作支撑,也不需要多前卫的理论作铺垫,只要能把自己研究的话题说透就行,让人觉得很有道理即可。
成本微:研究涉及的范围小、人员少、过程简、周期短,不必大张旗鼓地组织申报,也不必劳师兴众地麻烦专家鉴定。
观察微:教师要带着课题意识去细微观察生活,捕捉小而有价值的问题。研究中观察要敏锐、思考要细致,记录要详细,研究要深入,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良策
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微型课题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关于微型课题的界定目前尚无定论。比较成熟的有两种:
南通市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者,教科所所长冯卫东给微型课题下了一个大致的界定,较为通俗:“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小课题。
如皋市微型课的积极推进者,教科室副主任袁玥的界定较为科学,普遍被认可:微型课题研究是研究者采用一般的科学方法或合理手段对细微的教育问题进行观测、分析和了解,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教育现象之间本质联系与规律的认识活动。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小,即微小。研究的范围小、问题微、人员少、时间短、成本低。这是微型课题研究最显著的特点。
2、活,即灵活。首先,实施流程没有规划课题那么复杂。其次,组织形式上,可以单独,也可以合作研究。
3、实,即实在。研究要重实践,讲实用。首先是选题“务实”,要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其次,过程“踏实”,要在教中研、研中教,不游离于教育教学实践之外。再次,成果“真实”,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
4、短,即周期短。时间短的一两个月,长的三至五个月,最长的一般不超过一年。
5、平,即符合当地、当时教师的研究水平。微型课题对研究技术水平、理论水平要求不高,教师学得懂、做得会、用得上。
6、快,即见效快。研究周期短,问题解决快。
从概念界定和特点上看,微型课题强调从教育教学的“微”处着手研究,从“实”处收效。因此对于各学科带头人来说,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研究和实践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微型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研究目标
1、从微课题研究出发,激发各学科带头人的研究热情,教他们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研究,使各学科带头人形成初步的科研意识,并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能通过研究解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个人得到最快的提升。不仅如此,由于各校学科带头人微型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本校其他教师或者学校也逐步形成科研氛围,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教育科研的热情。
3、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我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我区教师逐步成为主动的行动研究者,促进所有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由微型课题为切入口,由各学校学科带头人率先开展微课题的研究,最终带动全校乃至全区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使科研兴教、科研兴教落到教育教学实处。
五、研究内容
(一)如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微课题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难免遇到或大或小的困惑。这些困惑,有的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解决,有的可以通过向其他教师学习来改进,有的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获取解决的途径。但还有一种最有实效也最值得推敲的方法就是实践研究。因此,教师可以把平日发现的小问题当做是一把需要打开的锁,在寻找钥匙的同时总结方法,提升自己。
(二)怎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微课题研究
课堂,就是教师的战场,也是教师的研究室。只有把研究放在实际的教学中去,才能检验所用方法的实效。为此,教师要勇于尝试新方法和新途径来调整、改革教育教学,并逐渐总结出经验,不断深化和使用已取得的成果。
1、指导各学科教师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来确定课题的选择。
2、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采取自学、培训、外出观摩等方式补充和强化学习需要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3、实施过程中注重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并结合不断获取的经验来完成最终设定的研究目标。
(三)怎样把微课题研究的成果深化和推广
课题虽微,却往往有着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如何把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成果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指导和促进教育教学,就要求教师要灵活机智,善于总结和运用。研究成果的获得并不是最终目的,学会研究,学会使用和推广,才是微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六、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借鉴使用。阅读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对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追踪、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七、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措施
(一)研究的对象 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5.3——2015.4)(1)成立课题小组。(2)选题、审批
(3)加强学习,掌握理论,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都了解该实验的内涵,并组织专题学习或讲座交流活动。
2、实施阶段(2015.5——2015.12)主要任务:围绕课题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1)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制定出每学期的实验步骤和措施。
(2)开展各类专题研究。
——开始启动实验,聘请专家讲座,业务部门跟踪指导。——紧紧围绕实验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相关的研究。——特别关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3、总结阶段(2015.12——2016.3)
(1)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各项课题的研究任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确定今后进一步研究实验的方向和重点。
(2)对整个实验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验收,形成研究成果,实施推广。
(三)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题研究。
2、加大宣传,力争获得各校的支持,区内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各学科带头人的带动,逐渐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3、以各学科教研员为指导教师,带动、引领各学科教研员开展研究。
4、组织不间断的学习,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课题组组织的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相结合,大范围收集信息,利用因特网资源、专家资源和其他子课题研究资源,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5、立足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有效策略,从每一节课做起,并注意积累实验的原始资料;要经常和学校老师、课题组其他老师交流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互相启发,共同进步;要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使之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6、及时总结,推进实验的不断深入。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作为教师成长培训的专业单位,一直把对教师的培养放在首位。如何让优秀教师不断成长并带动其他教师的进步,是我们一直的努力方向。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每个学科的教研员都可以作为参与实验的各学科带头人的指导员,无论是课题的选择还是实施,都有他们予以指导和把关,确保每个教师所研究课题的严谨性和实效性。
九、预期成果形式
(一)隐性成果
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终生要做的事情。研究的过程无论短长,甚至无论成败,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受益。教师要做研究,就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而教师知识的丰富,无疑会在教育教学中日然而然的感染和熏陶学生。仅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已经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最好的促进,更何况教师每每的反思和调整,都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再认知和再创造。
1、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果教师从没有思考,只是单纯的完成传授知识,学生学到的东西就都是死知识,教师也会逐渐被形成的方法、教法所桎梏。不断的学习和改革,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
2、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的实施对象都是学生,教师研究、学习的过程,也是带领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做到了教学相长。
3、提高科研意识,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二)显性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实验教师上展示课。
3、教师微课题方案。
4、教师随笔、案例。
5、各项相关活动的视频或影像资料
6、各学科带头人研究成果集锦
第五篇: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Word 文档
语文“少教多学”的课型研究实施方案
棣花初级中学洪新忠李勇琨叶宁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思想也给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的观点,与今天我们所追求的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继而达到不教而教的观点完全相同。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导向下,在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平台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下,课堂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客观地说,先教后学并非毫无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无法根治的痼疾:“教”支配、控制着“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自主性与独创性缺失。教师越教,学生则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启示: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懂的。有了朗朗的书声,才会有活跃思维。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最大可能的掌握知识,教师要少一些繁琐的讲解,给学生多一些必要的阅读。这正是我们开展“语文‘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研究的“少教多学”课题,就是要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空间广阔而丰富;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合作学习,这样才能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潜能被唤醒,学生的梦想被激发的时候,学习才会是真正快乐的、优质的,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2、符合我校大力倡导“科研兴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秉承“科研兴校”和“科研进课堂”的精神,大力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同时,认真研究了各种教学的改革思想,组
织学习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杜郎口中学的自主学习示范课例,决定开展“少教多学”与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主动性研究,因为“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预期通过“少教多学”课题的研究及广大教师的努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通过。“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的知识、达到高效率的工作水平、形成创造性的洞察力,并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学、共同成长的一个平台,让师生双方都获得一个很好的提升,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和促进教学教研的同步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目标。
以“高效课堂”理论为指导,以教研活动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代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逐步形成较成熟的“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服务一线教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在于引导生活的建构,在于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与超越,这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追求的过程,正是在这一不断追求中,人变得更加有尊严,更有智慧,更趋于人的本真,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少教多学” 也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的,也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出的。
2、“少教多学”理论。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在《大教学论》里批判当时学校的教育弊端,提出自己的教学理想: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少教多学”也正是针对中国学生只会听课,不会学习的现状提出的,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教学改革,是对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负责的一种教学改革。
3、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构建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就不是传授、灌输知识的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己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
4、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新时代理念。新课改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
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 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少教多学” 正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运而生的,也是为了扭转学生一直以来被动跟着教师转的学习习惯产生的。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激发教师主动运用并探索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发展,促进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通过“少教多学”的研究实践,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 动的真正主人。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提升我校语文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研究内容。如何构建高中语文课堂“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少教多学”,探索总结“少教多学”在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课型。“少教多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学习方式、语文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研究,对学生学习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及学生学习障碍和困难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以“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1、用文献研究法检索、收集、鉴别、分析、整理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教育文献,理清课题的理论依据,丰富课题的研究内涵,明确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亟待努力的方向,并从中借鉴前人的成果,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主要用在“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建立“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 机制等方面。
2、用行动研究法将“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研究得出的理论成果付诸课堂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总结、反思和优化改进,并从中探索出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成型的课堂模式。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组织一线语文教师参与,在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归纳,并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主要用在构建语文“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3、用调查研究法的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形式,剖析我校语文教学现状,寻找制约“少教多学” 教学方法的实施和构建这样的课堂模式的因素,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解决当前教学弊端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中后期,还要设立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作课堂满意度的调查,去辅助建立“少教多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4、用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位教师的教学做一个研究周期内的全程跟踪研究,重在有一个前后对比,从中分析检验使用“少教多学”教学方法的成效,尤其是通过一个个课堂的观摩研究,探寻构建“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有效方法。
5、对比试验法。分别在七、八、九年级设立一个试验班,并设立平行的对 照班级进行比较。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预定用6个月完成,研究周期为 2014年 2 月——2014年 7 月。研究分为准备申报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 2 月——3月)。(1)设计课题方案,了解课题研究背景,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加强自主性课题实验的理论学习,树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观,并能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确立子课题,明确研究思路,拟定实验方案。(2)组建课题队伍采取学校推荐与教师自愿原则,确定课题组成员,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培训活动。
2.实施研究阶段(2014年4 月——6 月)。(1)按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验工作。首先确定实验对比班:实验班七
(1)、八(1)、九(1),对比班七(2)、八(2)、九(2)。其次做好问卷调查,一是学生当前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当前教学中常态与存在的困惑等调查,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工作。(2)按照确定的课题方案进行富有成效的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14 年 7 月)。(1)进行实验成果梳理及课题结题工作。(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3)成果展示(研究论文、教学案例)。(4)编纂课题成果集。(5)申请结题鉴定。
七、研究条件与保障措施
1、课题负责人洪新忠:1988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语文教学26年。长期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务副主任,曾多次参与市县课题研究。所撰写的《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初中语文复习方法策略》等10余篇论文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三等奖。所任语文学科教学连续6年获县教学质量奖。
2、课题研究其他成员:李勇琨:1995年参加工作,从事语文教学17年。长期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务主任、教学副校长。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科研组织、研究能力。叶宁:2001年参加工作,从事语文教学13年。现任语文教研组长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县教学能手。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该课题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外,学校每年支持课题实验资金预3000元,由课题组长具体掌握,用于实验器材、书籍的购买,相关报刊的订阅、校本教材的组编、实验成果的制作与展示、参加课题实验研讨会外出交流参观学习等有关费用,同时学校建立了奖励机制,对课题研究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给予全400元奖励,对于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有突出贡献或创造性研究的个人给予100元奖励。
八、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洪新忠: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研究过程的组织、协调;承担一个教学模式的研究。
李勇琨:课题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收集、整理及研究成果的整理结集;承担一个教学模式的研究。
叶宁:结题报告的编写;承担一个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