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小编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的任务,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
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
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努力使当代人类1/5以上的人口进入和谐状态,这无疑具有世界意义。我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探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将对当代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
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就所有制来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主要问题是政企职责不分,压抑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政企分开,增强企业的活力是经济体制改个的中心环节。
就人们的相互关系来说,由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在三大差别,人们的体力、智力还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受旧分工束缚。
就分配关系来说,在实行“各尽其职,按劳分配”的过程中,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分配当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如劳动定额、工资等级、奖励制度、集体福利等及时加以正确解决,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如搞平均主义会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又如,扩大差别把差别搞得过于悬殊,同时又忽视思想教育,不强调各尽所能,这样会直接影响那些劳动力弱、数量多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像列宁所说:“不愿比别人多做半个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
2.私有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方面
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前正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在生产关系领域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主题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在现阶段,私有经济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两重性:在经济上它们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对于发展生产、繁荣市场、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私有经济具有顽强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私营企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唯利是图,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在政治上,私有经济的所有者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他们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阶层,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对于国家加强管理,限制其经营范围,取缔其非法经营活动,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才去抽逃资金、暂时歇业等手段进行抵制和对抗。
3.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有不相适应的方面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也存在这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环节上的缺陷,这些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也是不适应的。比如,在当和国家的体制中存在机构重臵、职责不明、兼职副职过多、人浮于事、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都是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相矛盾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
上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从根本上说,是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需要造成的矛盾。这种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这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反映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上不是阶级的对抗,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同时,这种矛盾,也不像阶级对抗那样相对固定地存在于两类人之间,而是不断变动地存在于人们之间。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到协调处理,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反对世界霸权主义;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推动“一国两制”的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它适应了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华,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探索和认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 “社会更加和谐”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更加明确地提了出来。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仅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概念,而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这是对十六大确立“全面小康”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它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内涵,是我们党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它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入把握,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对我们党执政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思路上的重大创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顺应时代特征和矛盾性质变化提出的关系到社会主义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即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关键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按照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从2003年的人均1000美元到2020年达到人均3000美元,对于我国而言这一阶段机遇良多,是一个 “黄金发展期”,同时隐忧不少,又是“风险高发期”。而这种隐忧和风险,又主要来自伴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不协调。这些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不仅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而且使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现实矛盾更加难于处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党的执政所必须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也不是一劳永逸就能解决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一个政党要掌握政权并巩固政权,不仅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还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要竭力获取社会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认同,善于增强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一个政党要在历史上有所作为,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实现历史发展的目标。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感和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党才能真正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并且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自觉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脚踏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第三篇:谈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谈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1级工程造价七班刘伟杰学号111343099
概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
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产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
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理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
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在西方国家,自近代以来,有很多学者也提出过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蕴含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一些国家还提出和实施了加强
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
立,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党不断探索和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
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
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
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
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
然选择。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证据在于: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
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
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
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
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系统内各种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相互转换的规律,阐明了社会结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
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
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将其变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措施。
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利于更全面地体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
想,从而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
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
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拓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的领域,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
执政理念的升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
质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妥
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全体人民能够平等
友爱、融洽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党执政为民的目的和要求才能
够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方略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
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
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
利益。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
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第四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运用联系和系统原理的有关内容,分析说明胡锦涛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社会
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考点背景透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又以“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为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作了专门讲话,最近的“十一五”规划又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大的专题提出,2006年10月初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会议的主题,可见这个问题很重要。
2005年考研政治真题只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材料分析题出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2006年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等角度作了考查,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为会议的主体探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这个知识点,考生还
要特别重视。
【相关资料精粹】
相关材料1:联系与系统
1.联系与系统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2.系统的含义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含义有两点: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组成要素之中,但又不是个孤立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二是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要受整体系统的影
响和制约。
(2)结构性,及系统诸要素的结合方式,系统的功能和属性既取决于各组成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要素的结合方式。
(3)层次性,及系统的结构的一次隶属关系,不同层次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不同,其运动规律也完全不同。
(4)开放性,即系统与周围环境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4.联系和系统的现实意义
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发挥整体的作用。
第五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高分子学院讲稿用)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决议。“和谐社会”一词,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演进和升华。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新时期下的我们青年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历史责任。稳定是和谐的前提,稳定提压倒一切。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中,更要努力做到创造安定有序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我们党之所以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和我们已经具备的各方面条件紧密相联。《决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相协调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改革进行自我调节;决定了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绝大多数利益矛盾可以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制的范围内获得解决,这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最重要的制度基础。
其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已经具备了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精神条件。
第四,党领导社会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先进的执政理念。各级
1党委和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当前的重要判断,也是我们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可以通过和平的法治的办法加以解决。不能否认,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任务仍然艰巨而繁重,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发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
第二,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和充分信任,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致力于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和深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措施中,体现到实现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行动和作风。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使我国社会充满活力。我们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得到空前发挥。我们党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
《决定》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提出了“两个前所未有”的科学论断,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国际环境总体稳定,和平、合作、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们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对我国产品的技术壁垒、生态壁垒、安全合作壁垒等呈上升之势,制约发展的外部因素更多,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国内来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
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势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稳定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公民民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不断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得到巩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更加有力,党的威信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长期性根本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一些新的阶段性矛盾集中凸现,此外,还会遭遇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对我们党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目前,我国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决定》指出,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是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概括。
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构成了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和谐”不等于没有矛盾,“和谐”本身就包含着差异、多样性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法则,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类存在和社会发展出发,强调社会和谐状态是通过发展和矛盾运动而实现的,这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方法论指导。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也要注意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今天面对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初期,我们主要是要解决社会缺乏活力和效率的问题,今天我们同时要面对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分配不公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改革初期,我们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实现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今天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和不全面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改革初期,我们比较侧重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意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今天我们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认真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设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能够不断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体制机制,在化解矛盾和解决矛盾中保持社会的基本和谐和快速发展。
五、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决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能认为建设和谐社会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以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团结和谐,来促进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产党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切实履行。要在全社会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伟业的局面。
要使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首先,要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其次,要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领域,使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要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第四,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学们,中国要真正强大,走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身为青年,我们要面对新的挑战,创建和谐社会,这不仅仅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更是青年一种肩负的使命,而且任重道远,是青年必须不懈追求的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出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