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建合作社发展乡村经济——万超柞蚕合作社典型材料
创建合作社发展乡村经济
——记红花梁子村万超柞蚕专业合作社
红花梁子村万超柞蚕合作社是向阳峪镇红花梁子村村干部李万超同志于2007年7月牵头组建的群众性合作经济组织,于2007年9月10日正式注册。成为向阳峪镇即协会工作之后又一新生事物,农村合作社的组建,能够加快和提高农民组织程度,是保障农副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合作社应时而生。
身为村干部的李万超,看到蚕农每年在卖蚕茧时被客商压质压价,辛苦几个月,收入微薄。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后,他通过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吸取新的知识,转变观念,大胆尝试,敢于创新。于是他组织蚕农们认真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利用科普宣传栏张贴宣传单,利用集市向群众们宣传讲解合作社法的有关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逐步提高了蚕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经过前期筹备运作,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在8月份,有6户蚕农自愿入股,并经过多次会议研究讨论,制定万超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度,健全组织。还先后到呼伦贝尔市供销联社和阿荣旗供销联社进行项目可行性对接,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于2007年9月10日正式注册向阳峪镇万超柞蚕专业合作社。
二、积极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开拓社员的视野。
合作社成立后,积极组织社员开展交流活动。举办了8次柞蚕养殖技术交流会,邀请聘请了旗蚕办和蚕种场的技术员为社员指导养蚕技术。并组织社员到旗蚕种场参观,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也给蚕农们增加了信心。
三、大力推广标准化养蚕技术。
合作社先后组织举办了6期柞蚕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蚕业技术员前来授课。之后又举办了技术交流会,通过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提高了社员种植技术,为今年养蚕农户种植产业夯实基础。
四、规范运作,合作社为蚕家寻求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
1合作社主要以收购蚕茧为主并兼收购小杂粮,注册资金为5万元,并有固定办公场所,库房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因注册较晚,当年收购蚕茧已到后期,仅收蚕茧10多万斤,如今已经涨到25万斤左右。每户入股蚕农增收1500元左右,现已收入保持在一年6000元左右,在其它蚕农看到利益的情况,又有蚕农纷纷入会,现有会员50人。在这种模式的不断运行和成熟的情况下,合作社使全村柞蚕产业迈上了组织化生产的道路,同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第一,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变“巴掌”为“拳头”,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成为沟通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也为农村经济增添新的力量,第二,有效地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合作社是个经济共同体,在合作社的努力协调之下,合作社社员贷款时可以采取社员联户担保的形式,一户有问题,全社分担。截止目前,合作社社员共贷款20余万元。第三,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把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农户组织了起来,以富带穷,以强带弱,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合作社已接纳贫困社员12户,采取合作社共同担保的形式,解决资金4万元。
在合作社的成立及运行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及旗民政局、合作联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政策提供、办公场地选配、运行程序的规范等诸方面给予了指导。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旗民政局积极与合作社取得联系,为了规范合作社的运行,组织召开合作社社员大会,依法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理事会、监事会职责,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及时帮助合作社办理了相关证件,为使柞蚕产业及合作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组织化生产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镇政府为合作社配备了微机和办公桌椅。
经三年多的发展,合作社已成一定规模。截止到目前,共有会员50人,带动周边群众200多户。合作社会全体社员年经济效益可达150余万元。今后,合作社将进一步加强养殖生产管理,加强合作社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扩大生态养殖规模,提升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延长合作社产业链,增加合作社的整体效益,使合作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会为老百姓服务的同时也为老百姓谋得发展的方向。
带领群众致富以及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万超合作社已经慢慢的走上了轨道,在今后也很希望万超合作社能多为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农村经济,也使农民们的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2
第二篇:农村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瓶颈及出路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农村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瓶颈及出路
农村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瓶颈及出路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扶贫社在解决农民贫困、减少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发展困境。本文对河北易县扶贫社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扶贫社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额信贷 扶贫经济合作社
国际主流观点认为,小额信贷是向贫困或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持续的小额度贷款的金融服务。小额信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填补了我国金融机构面向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空白,为我国的扶贫致富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河北易县作为小额信贷发展的第一批实验地区,孕育出诸多农户因小额信贷而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所做出的贡献。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扶贫社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各方努力加以解决。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现状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易县人民政府、孟加拉乡村银行、美国福特基金会等多方出资组建的民间社团法人组织,于1994年4月正式成立并开始营运。扶贫社的服务客户主要是农户中经济能力较差但具备还款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如城镇下岗职工、个体户等都可以成为其承贷的主体。截至2010年底,扶贫社已累计发放贷款1.58亿元。
(一)扶贫社的目标客户
扶贫社成立之初,其目标客户规定为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并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受惠群体;目标项目多为种植、畜牧等农业项目。近年来,扶贫社根据农户需求的变化,将目标客户和目标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如受款对象可以是任何急需资金且具备潜在还款能力的农户,与性别无关。同时,由于农户的谋生手段逐渐增多,信贷资金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用途并不仅仅局限在农业项目的发展上,也可用于运输、农家作坊等非农项目中。
(二)扶贫社贷款利率及农户还款方式
扶贫社贷款的特点是额度小、周期短,名义年利率为8%。但由于小额信贷每周都需要偿还分期本息,还要设立额外的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其实际年利率约为16%。易县扶贫社所采取的还款方式是“整贷零还”的方法,即农户经扶贫社审批后可以一次性贷得所需款项,然后分期偿还本息。农户在得到款项时,需要首先交还全年50%的利息,然后按照规定的日期分期偿还本金,并在一年的最后两周还清剩下的全年50%的利息。经实践认证,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还贷的压力,有效降低了贷款的还款风险,保证了较高的还款率。
(三)扶贫社小额信贷具体操作流程
易县扶贫社小额信贷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贷款申请阶段:申请贷款的农户自愿组成五人联保小组并向扶贫社提交入社申请书。信贷员核实情况后,借款人填写借款合同,小组人员也需在联保协议上签字。经中心主任同意后,信贷员就会生成调查报告并填好中心贷款申请审批表,向上一层级提出贷款申请。贷款审批阶段:分社主任对相关审批表和联保协议签署意见,同时在分社这一层级汇总好各种申请材料,提交县社以待办理。贷款发放阶段:经各层审批无误后,由分社发放借款通知书,分社主任经再次审批后通知出纳放款。经借款人在付款凭证上签字取款后,登记还款记录本和中心账目。在放款一至二周后,分社主任还会到户对借款人的投款情况进行调查。贷款收回及结清阶段:由信贷员每周从借款人处收回贷款分期本息并签章于相应的还款记录本上。在收回款项之后,信贷员需要填写收款表报至分社,分社根据周报表填写月报表和业务进展表,每月报至县社一次。在贷款人全部还清本息后,信贷员填写日退付凭证并登记日报表,上报至分社后由分社会计填写退付汇总凭证。
(四)扶贫社的资金来源
1.捐赠基金。在易县扶贫社成立之初,该小额信贷项目就得到了孟加拉乡村银行和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捐款。随着易县小额信贷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绩,扶贫社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也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得到一些国内企业家福利基金的资助。虽然这一部分资金成本相对较小,但是这一来源对于扶贫社来说是比较被动的,扶贫社的发展不能对其形成依赖。
2.外部借款。易县扶贫社成立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提供的约为550万元的软性贷款。自2006年开始,扶贫社每年可以从县政府得到一定金额的贴息贷款。近年来,由于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鼓励,扶贫社获得了来自中国农业银行的“批发贷款”,有力缓解了扶贫社资金紧缺的问题。在2010年8月,总额为100万元的农行贷款全部到达了易县扶贫社的账上,这笔资金预计可以满足千余户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在本息偿还方式上面,执行年利率为4.86%,本金到期一次性偿还,利息需分季度偿还。
3.留存利润。由于扶贫社外部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因此其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经营所留存的利润。扶贫社一直都采取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一旦实现了利润就留存相应比例用于其自身的扩大发展。虽然此种方式所获得的资金量十分有限,但这却是扶贫社最为稳固的融资途径。
4.社员入股资金。自2009年8月开始,扶贫社通过鼓励社内员工入股来增强扶贫社融资能力。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由县社出台的文件规定:社员的股金存入期为一年,在股金存入期满后社员可得到3.53%的分红;如社员有需要“提前支取”,扶贫社则按当地银行同期利率给予相应补偿。
5.互助基金。易县农户互助发展基金(简称互助基金)是指在易县的行政村,农户自愿组成互助小组,共同出资建立的资金互助组织。同一个村的互助小组一起构成该村的互助基金;资金互助活动以互助小组为单位开展。在农户自愿出资的基础上,扶贫社向互助基金提供适当额度的贷款,由互助小组按照一定的操作方法,在互助小组内部,由成员共同决定贷款、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发展瓶颈分析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三篇:对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的分析
**区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始于2001年,至2005年11月全面完成。在改革开始至今这七年中,**区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实力得到了飞速提升。2008年,全区27家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总资产达到了46.67亿,净资产达到37.67亿元,社均分别达到1.73亿元和1.4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95.75%和172.97%,年均分别增
长和14.52%和13.37%;年可用资金4.27亿元,社均达到1581万元比2000年的1.36亿元增长了213.97%,年均增长15.37%;股东收入跨越式提高。2008年,全额股最高分红达到了3.3万元,是2000年最高个人福利分配额的5倍多。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现代建筑装潢市场、开元大酒店、新舟宾馆、天伦广场、欧尚超市、易买得超市、第六空间艺术生活广场等一大批由集体经济发展而成的骨干企业、明星市场已成为**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应该说,七年来的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改革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发展,维护了稳定。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制度促规范
一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今年年初,我们结合了近年来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状况,对2005年的《**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范本)》进行了重新修订。新制度重点对开支审批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会计核算、会计档案管理等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各社在此范本的基础上结合本社实际又制定了各自的《财务管理制度》。新的《财务管理制度》运行以来在规范票据管理、投资决策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规范现象大为减少。下一步我们将陆续出台《股份经济合作社租赁管理办法》以及《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股份经济合作社资产运作效率,规范运作程序。二是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民主决策“四项制度”,即社党支部支委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联席会议”制度、“党员首议制”、“党内论证”(党内听证会)制度以及重大事项通报制,形成严密的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在东郊街道的部分社还实行了“民主决策五步法”,对重大决策事项分五步进行:
1、股东代表、党员提议决策事项;
2、“联席会议”形成初步方案;
3、召开党内论证会、股东代表座谈会、民主听证会征求意见形成建议方案;
4、再次召开“联席会议”修改完善方案;
5、提交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通过制度创新,使广大股东群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并整合到重大决策过程中来。除此之外,不断创新财务公开内容、形式和载体。充分依托区、街道、合作社三级网络监督管理平台,以网络促公开,提高财务透明度。今年我们根据群众需求,在上年的基础上又新增《房屋及地产权证登记表》和《10%留用地项目登记表》两张公开表,使股东能对社里的资产情况和留用地使用情况一目了然,确保股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对东部新城5个合作社经济状况、股东分红较接近且不容易引起矛盾的合作社,我们正在探索在社区建立统一的公开栏,提高财务公开覆盖面。三是加强股权管理制度。加强股权管理,是保障股东合法权益、维护股份经济合作社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2007年,我们在征求基层意见的基础上,专业咨询司法部门,形成了《**市**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股权继承、转让办法(范本)》,该办法对股东股权的继承和转让的对象、条件、程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与此同时,我们积极与**区公证处多次协商,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办理继承公证提供优惠,对有要求的社,公证处还可上门办理公证手续。至2008年底,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转让人数为460人、转让股数48.65万股;股权继承手续办理率由原来的不到32%,上升到64%。
二、以科学谋发展
(一)精心经营留用地,打造品牌特色楼宇
10%留用地是许多合作社集体经济重要增长点,必须好好规划,把土地用足、用活、用好。鉴于大部分留用地面积较小的现实,建设商务楼宇仍是今后的留用地发展的主流。如何规划好楼宇,特别是如何定位好“特色楼宇”已成为关键所在。我区紧紧围绕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方向,努力引进现代高端服务业。以规划为先,在楼宇建设之前确定品牌打造方向,从大楼建设、套型设计、物业引进、招商选择等各个环节贯彻“特色楼宇”理念和特色,从而使楼宇业态同区域经济形成互助互补,最终成为地区产业集聚的中心,增强楼宇竞争力。如惊驾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其他单位合作,收购了琴桥、二号桥“烂尾楼”,经过整体改建,找准市场定位,共为集体经济增益1150万元,为地方创税400余万元。
(二)加快改造提升,强化优势产业
以专业市场、宾馆餐饮和商品零售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是我区各合作社的优势产业,已积累了深厚的品牌、人脉和资金基础。对于这些产业,我区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其在行业的龙头地位和区域主流示范地位。
第四篇: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村新型合作社的建立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作者:黄笑 文章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
152 更新时间:2009年03月10日
一、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和性质
新型农村合作社是指我国农村80年代以后出现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的农民自愿联合组织、实行民主管理、共同分享收益的各类新型合作社。包括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合作基金会、社区合作组织等合作经济组织,不包括传统的信用社和供销合作社。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2006年10月31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法律规范。
合作社就其本质意义是劳动者(包括城市工人、手工业者、农民等小生产者和贫穷阶层)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合作社的原则和规章制度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经营企业或经济组织。合作社不同于合作制,前者是指经济组织,其特征在于构成和运行;后者指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合作经济不同于集体经济,前者是一种组织经营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参与;后者是一种公有制形态,集体所有制经济不一定按合作经济形式的运行。但集体所有制本质属性是合作经济。
二、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
1、新型的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可使旅游要素实现聚集。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规模较小、农民的土地较为分散,加上现阶段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很多地方土地抛荒、半抛荒现象严重,农民传统的耕作模式和粗放经营,造成土地资源严重的浪费;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的资金、技术也难以集中,在乡村旅游开展的初期这些基本的要素制约了它的发展。
有关乡村旅游的企业、科研、教学单位等与农户之间,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成互利互惠、配套联动、共兴共荣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组织形式把分散的资金以及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使乡村旅游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得到合理的聚集和配置,推动旅游一体化发展。
2、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以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的管理。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大多数情况下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以一定的年限和价格出租给投资商,农民的收益通常是每年固定的收入,一些投资商得到土地后反过来雇佣农民为其打工。但是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之后,景区获得的更大收益与农户关联性并不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土地贬值了,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而农民把土地交到合作社,合作社运用新科学、新知识、新信息,走现代化统一管理模式,土地产生的效益是农民的几倍,这样就实现了农民和土地双赢的局面,大大地激活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以促使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的规模化、集约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产业链的连接功能,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但是,光靠农业龙头企业,还难以实现与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之间的有效连接,也仍然难以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发展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的模式。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是通过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为成员提供各类产销和技术服务,使农业龙头企业的标准和其他要求准确地落实到农民。同时维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在市场活动中的有利地位。通过建立各类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开展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大背景和基础要素。
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是以乡村景观为核心吸引物,但分散的农业景观不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在此前提下,成立新型合作社,可以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集中,使农业产业区域化,即根据不同片区开展不同功能的农业,营造不同氛围的农业景观,例如成片的花卉和苗木等乡村景观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开展。
4、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
建立新型合作社,合作社以有偿租用的方式,每亩每年返还给农民固定的资金。农民自己再也不受土地的限制,根据自己本身的条件和情况,可以自由的选择生出路的农民可以到城镇工厂上班或出外打工挣钱。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自由性、选择性。进入合作社的农民,由合作社统一对农民进行培训,对从事不同旅游项目的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化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农民更好的进行专业化生产。
5、新型的农村合作社可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新型合作社合作社以农户的利益为基本的出发点,除了合作社每年补偿农民固定的资产,合作社的全部收益基本上都返回给社员,土地增值部分占社员所得收益的大头,合作社除必要开支和成本外,其他收益主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这是任何一个股份制公司做不到的。
乡村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诸如景区交通运输设施、娱乐设施、购物设施以及安全设施等等。以往的家庭联产承办制农民的资金过于分散,对于这些公共设施的建设难度较大,并且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对这些公共设施的要求较低,所以建设实施较困难。新型合作社的产生将农民分散的资金聚集在一起,促进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展使得大部分农民集中居住,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诸如水、电、气、道路也加强建设,而这些生活配套设施一部分也为游客所需。
6、可以有效地实现农村业态的调控,实现和谐发展,保证了市场的有序性。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期,大多数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以简单的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当最初开展农家乐的家庭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更多的农户开始效仿,农村开始出现了大批个体经营的农家乐,由于市场有限的,而大多数农家乐并无太大的特色,因此农户之间开始形成了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正常运行的规律。原来吸引游客淳朴的乡村气息在农户之间经济角逐中逐渐丧失,市场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
建立农村新型合作社,对农民进行有效的分工,农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不同的专业分工,使分散的农户结成了生产、技术、销售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大家互帮互带,组织起来一起应对市场。例如从事餐饮、住宿、接待等不同业态的工作,将农民之间的恶性竞争转变成友好的合作关系。由于大多农民只从事一种工作,农民的专业化程度也更高,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市场的和谐发展。
第五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施行以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随着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需要进一步更新调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17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并予以公布。修订后的新合作社法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案有利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为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制度,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2 研究意义
西藏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颁布,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在全区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投资比例构成中,群众劳务或资金投入、购机补贴等各级财政投入、企业及社会其他渠道投入分别约占到总投入的65%、20%、15%,全区以各级财政投资为引导、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西藏合作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对西藏地区农村合作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概况
2.1总体现状
近年来,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全市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20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5681个,入社群众达到30万,贫困户入社率100%,边缘户入社率82%;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8家(其中自治区级4家),总资产达24.1亿元,今年1-9月份产值达3.9亿元,利润达4618.9万元,带动长期就业2300余人。
日喀则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进入农业,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衔接起来,构建起“市场牵主体、主体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破解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将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除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外,还可以通过在农业经营主体打工获得稳定的劳务收入,通过合作社的年终分红、利润返还等获得一部分财产性收入。同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自身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机制等,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了谿卡孜珠峰牧业、谿卡孜珠峰畜产品等8项普通商标注册工作,开展了日喀则牛奶、日喀则青稞等2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截至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个,无公害产品认证32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46个。
2.1.1日喀则市农民生活方式及民族特点
日喀则市农民深入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了“菜篮子”。日喀则农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主要做好藏羊、枸杞、青稞、牦牛、饲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藜麦、绒山羊、设施果蔬、生猪、双峰驼、中藏药等特色产业。推进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提升枸杞、茶卡羊2个国家级农产品特优区和藜麦、藏羊2个产业联合体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日喀则市藏族农牧民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纯牧业、农牧兼营、纯农业、外出务工及旅游业五种。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为了适应特殊的自然生存环境,也就形成了藏民族独有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伦理意识,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藏民族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灵的关系较之其他民族的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具伦理意义。在藏民族看来,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灵之间必须彼此善待,和谐相处。他们很早就认识到,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个人的生存必须求助于集体的力量。依赖集体、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绝对服从也就成为了藏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
2.1.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面向的地域文化及市场特性
西藏日喀则市多种农村合作社大力构建“一乡一社+片区合作社+一村一合+牧场”的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主要方式是创新模式、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日喀则合作社主要经营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要的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生产资料。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开展成员所需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开展与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苗木蔬菜,农作物,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批发与零售。
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扶持政策状况分析
2.2税收和金融扶持分析
据调查,中央对日喀则的扶持可以体现在税收和金融扶持上,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收减免;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农膜从专业合作社取得的盈余返还,为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的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电力部门对粮食烘干机械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从低执行。
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2.3人才政策分析
据了解,日喀则市突出支部主导、书记带头,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动领办合作社2600多家,86%的农牧民党员带头入股合作社,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57个、党小组1427个,下派党建指导员579名,在合作社发展党员307名,4400余个合作社全部纳入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基层党建与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融合度和针对性,使党组织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2.4用地扶持政策分析
其次,日喀则市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另外,在专项扶持类方面,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扶持。国家农发办在《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意见》规定,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个项目申报实施面积,原则上农民合作社试点项目平原地区不低于5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300亩,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每亩土地财政资金补助不超过1500元/亩。
3.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规模较小
从总体上看,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农民合作社数量众多,但单体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在组织带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时,还面临着种养技术集成水平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和问题。
3.3资金来源单一
其次是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同时筹资的难度比较大。从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上来看,属于广大农民群体组织的合作组织。本质上弱势群体之间的联合,是合作社的初期阶段,本身的筹资能力就比较弱,同时组织本身并不盈利,因此往往容易出现资金匮乏的问题。因此在组建的初期阶段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而资金的匮乏将对组织的经营规模的扩大造成限制,规模较小的话难以发挥组织优势。拉孜县锡钦乡羊毛制品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是相对单一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成员的投资,但是成员的投资往往难以满足合作社日常运营的需求,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农村合作社在收益分配上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组织成员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从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人员构成上来看,主要是村干部参与,或者由村干部指定的人员参与,一方面这样的人员任免形式缺乏民主性,另一方面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理财意识较为薄弱,导致相关的资金得不到的有效的利用,造成资金浪费。
4.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建议
4.1强化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
强化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法》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农村合作
社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的内控监督体制。将岗位责任制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对资金与账务进行分管,根据实际的工作内容建立并完善财务经手制度,签收制度以及审批制度的,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会计核算制度强化对财务会计的监管,促进对财务信息的有效核算,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账簿,会计科目以及二级科目。此外,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的查验,保证各个财务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从农村合作社的属性上来看,属于集体经济,因此在保证权力不转移的情况下可以执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相关账目经乡镇农经站进行统一处理,保证财务工作能够受到有效的监督。是要开拓资金筹措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合作社的性质为集体所有,在扩宽资金来源的同时,保护全体村民的财产。因此农村合作社需要对资金筹措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需要强化内部的资金筹措,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吸引外资,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来提升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的财务实力。合作社要善于结合越来越有利的外部融资环境,增强筹集外部资金的能力。《合作社法》为稳步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要以此为基础吸引各类资金向合作社投资,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需要保证收益分配机制的公正性以及合理性。收益分配机制需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保证主体的利益。通过公正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在制定收益分配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听取全体日喀则农牧民的意见,相关的账簿需要向全体农牧民公开,同时需要保证账簿的可读性。在进行宏观分配的过程中,既要保障日喀则农牧民的利益,同时还需要保留一定的发展资金,促进农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4.2积极发展合作,扩大发展规模
目前,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应当以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为基本原则。合作社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助关系。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合作社通过地方的、全国的、地区的和国际间合作社的合作,为社员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并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在这方面,日喀则多个农村合作社做得不够好,如一部分日喀则本地专业合作社往往难以从农村信用社得到必需的贷款。日喀则农村合作社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有 利于合作社和股份公司共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想要扩大发展规模,就需要利用组织有资源优势,一是有现成的网络体系,二是有设施、办公用房等有形资产,三是有一批专业人才,四是与外界交往时有一定的可信度。当下的日喀则新型农村合作社具有接近农民、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扩大组织规模,就可以将两种组织资源有效对接,可以互补优缺,达到双赢。日喀则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可以依托传统的合作组织来发展自己,而一些较为老旧的农村合作组织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来发展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它们彼此可以把各自分散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村或区域为单位组成联合社,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以发挥巨大的合力作用。
4.3 扩大资金来源
当下,日喀则农村合作社希望扩大资金来源,首先就需要从强化自身左起,规范合作社建设,这样,一方面由于合作社的成立、发展以及各项财务制度严格遵守,就会提高日喀则农牧民合作社的诚信度,使日喀则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合作社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类涉及合作社发展的政府公益性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技能此外,合作社还要积极引入附近村庄中农业技能、农业素质较好的农业人才加入合作社,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日喀则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加大农村信贷力度。日喀则本地政府应加强引导,不断完善农牧区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扶持金融机构加强涉农领域的资金信贷投放力度,第一是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可以尝试让多家金融机构联合为合作社发放贷款,降低每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第二是实行奖励制度。对在涉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要以政府的名义予以表彰,提高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度。
日喀则政府可以逐步引导各类资本,使他们在乡镇、农村设立服务机构,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日喀则农民合作社的长期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合作社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加强其筹措资金的能力。
5.总结语
综上所述,日喀则农村合作社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促进,以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准确的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实现日喀则政府、企业和农牧民的合作发展,体现农村合作社的功能性的发挥,以法律为保障,以制度为监督,以利润为导向,实现长远的经济规划,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实现农村经济,农业建设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