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司法统计工作总结
法院2005年司法统计工作总结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今年以来,为提高案件管理水平,确保司法统计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客观反映法院审判工作,我院进一步健全完善案件流程管理体系,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统计报表从未出现差错,准确率达到了100。中院历年通报的情况显示,我院报送的司法统计数据从未出现
超期报送问题,从未出现漏报、虚报、瞒报、错报、迟报等现象,为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领导重视,是司法统计工作的重要保障
司法统计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报表生成及统计分析的编写等工作。是法院工作“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的依据,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党组十分重视司法统计工作。院长直接管,亲自抓,从多方面了解、指导、督促司法统计工作,使我院的司法统计工作向规范、准确和现代化方面发展;重视人员配备,配备了一名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干警专门从事司法统计工作,各庭确定一名内勤负责本庭的统计,形成强有力的司法统计网络;配备专门的微机和打印机,保证司法统计工作与法院信息建设同步发展的步伐。同时对统计员加强培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司法统计员共参加市中院组织的系统学习1次,对全院司法统计员集中培训2次,有效地提高了对案件流程管理系统的驾驭能力,确保了司法统计报表及时、准确上报。
二、建章立制,是保证司法统计数据准确的有力举措xiexiebang.com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司法统计要做到全年数字填报真实(请登陆政法秘书网)准确、完整无误,并按时传输上报。建立健全司法统计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得力,是搞好司法统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纳入目标管理。将司法统计纳入各庭级部门应完成的共同目标。年终考核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扣发相应的目标分。二是多层次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无误。为保证结案数的准确现象,我院制定了报结案必须报送法律文书制度,对和解、撤诉等案件也必须报送相关笔录。制定《案件流程管理规定》,对案件审理、执行中的各节点进行跟踪、监督和管理,增强各业务庭统计人员的责任心,避免了统计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数据搬家、数据走样和数据悬空等差错。三是实行定期通报。坚持定期不定期通报各审判庭的司法统计和司法统计分析情况,实行按月登记计分,按季通报,年终评先,强化各庭室内勤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司法统计工作质量,使司法统计工作在竞争中稳步发展,在竞争中准确性和及时性逐年提高。
三、加强分析,是提升司法统计工作层次的根本途径
准确、及时向上级法院和有关部门提供统计数据,充分利用人民法院司法统计所拥有的数据资源,突出开展司法统计分析这个重点,总结出带共性或规律性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一是发挥全院干警的作用,要求信息员、助理审判人员要将审判信息和司法统计数据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统计数据发现审判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二是发挥研究室统计人员的作用,除完成每季度及全年各类案件基本特点和显著特点进行归纳分析外,至少完成两篇专题分析。形成司法统计工作由统计员负责,统计分析编写形成以统计员为主,全室其他干警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三是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多途径利用,利用司法统计数据进行的专题分析,进一步进行理论深化转化成调研文章;将有些理论文章,以数据化的形式揭示一些问题转化为司法统计分析,使调研与统计分析融为一体。今年已先后有数篇司法统计分析文章在有关刊物上发表,有多篇文章在全省法院系统司法统计分析评比中获奖。
四、科技强院,是实现司法统计现代化的唯一手段
尽管我院在司法统计工作中下了大力气,但仍在存在一些不能令人完全满意的地方。一是统计的即时性不够,反馈速度比较慢。手工作业,层层统计汇总,层层上报,不能及时反映实况,这导致了很难及时对有关业务工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对实际工作的参考及指导作用大打折扣。二是个别部门没有建立起日常统计机制、制度,而靠突击性统计。这种统计不能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造成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按照这样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而克服以上两条,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分析管理网络。根据工作关系和统计分析工作的需要确定司法系统的各科室在统计分析工作中的职责,并形成统计分析管理网络,实现司法统计分析处理高速化、通信传输网络化、信息贮存数字化,形成能够宏观调控、高效规范、管理严密的统计分析信息自动化系统。而目前,我院资金紧张,要进行大规模信息化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篇:陪审员司法统计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泌阳县人民法院立案庭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由经过法定程序产生的人民陪审员与专业法官共同审理案件,依法行使审判权,是实现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行使政治权利的一种方式。在全国人大《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最高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在审判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情况
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泌阳县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4700余件,其中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有2821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2821件案件有以下特点:
(一)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中民事案件所占比例最大,有2793件,占总数的99%;刑事案件有17件,占总数的 0.6%;行政案件有11件,占总数的0.4%;在2793件民事案件中,婚姻家庭继承案件有1425件,占51%,合同纠纷类案件有415件,占15%,权属、侵权及其他民事纠纷案件有751件,占27%。
(二)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中,有一名陪审员参与的案件有761件,占总数的26.9%;有二名陪审员参与的案件有2060件,占总数73.1%。
(三)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民事案件中,以调解方式结案 的居多,有1841件调解结案,占总数的65.2%。
(四)与往年同期对比,调解结案率逐年增加,判决案件占总审结案件的比例逐年减少。2008年6月至12月经调解结案946件,调解结案率74.4%;2009年元月至6月经调解结案315件,调解结案率59.5%;2009年6月至12月经调解结案327件,调解结案率65.4。
(五)在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案件中,是由当事人申请人民陪审员参加的案件数量为0。
(六)在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的2821件案件中,经法院随机抽取的人民陪审员因其个人原因主动提出不能参加审判,导致法院更换人民陪审员的案件有312件,占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总案件数量的11%
二、人民陪审员在参与审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陪审员履行审判职责与其本职工作存在冲突。泌阳县法院选任的29名人民陪审员中,单位工作人员有27人,其中党政一把手及部门负责人有16人,占总数55.17%,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活动。担任领导职务的陪审员在单位工作量大,任务重,其繁忙的本职工作,导致其本人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审判,这种现象背离了人民陪审员选任制的初衷。部分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有严格人事管理规定,在他们参与案件审判过程中,当其本职工作与审判活动在时间上产生冲突时,其所在单位拒绝其放下单位工作去参与审判,也是导致 人民陪审员不能正常参与审判活动的主要原因。
(二)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不高
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参加的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权利”。这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审判机关吸收非专业审判人员参加人民法院案件的审判制度。虽然陪审员与审判员在法律上的定义不同,但是陪审员和与合议庭中非担任审判长的审判员的权利义务并没有什么区别,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判就是人民参加管理国家的具体表现。但是,由于大部份陪审员都有自身的本职工作,有的单位也不支持其参与审判,让有很大一部分人民陪审员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作为人民陪审员认为参与审判是份外之事,故总是被动地参加审判案件,接到人民法院参加组成合议庭审判案件的通知后,总是机械的来和机械的去,对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不闻不问,毫无主动性可言,有的陪审员甚至不知自己肩负着民众的意愿、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认为参加亦可,不参加亦可,还有个别陪审员认为参加审判案件的待遇低,补助费用少,不如干其他工作的收人多,在人民法院邀请其组成合议庭陪审时,干脆不出庭。造成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是陪审员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政治素质不高所致。
(三)人民陪审员法律专业水平不高导致陪而不审现象严重 在目前的人民陪审员参加法院审判案件之中,有和大一部分 陪审员只把参与的程度停留在“陪”的基点上,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但在评议案件过程中,由于人民陪审员受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限制,难以与专职法官同一层面讨论案件,具体审判案件时,人民陪审员只是坐在审判台上,做做样子,摆摆架式,形同虚设,只有形式上的陪审员参与审判,毫无实质上的审判可言,成了完完全全的陪衬。在庭审中,对询问当事人、质证、认证,完全由审判长一人进行。在合议案件时,也是审判长一人综述案件事实,阐述有关法律规定,拟定处理意见,陪审员只是机械地同意或否定,名义上是适用普通程序审理,实质上是普通程序形式下的审判长独人审判。少数法官在合议过程中,主导意见较强,没有充分征求陪审员意见,影响人民陪审员参审积极性,导致出现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现象。还有些人民陪审员不熟悉案件审理程序,认为在庭审过程中提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就可以查清案件事实,因此他们庭前未认真阅卷或没有阅卷,造成庭前对案件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导致庭审中无法掌握案件争议焦点,审理思路偏离要点;有些陪审员对案件的法律事实分析不清,或者害怕出错,在合议时一言不发,仅是点头同意他人的意见。
(四)人民陪审员权、责不明确
全国人大《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有依法参加审判活动的权利,同时也规定如果人民陪审员有违 反与审判工作有关的法律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徇私舞弊,造成错误裁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上规定过于笼统,在实践中很难操作。并且按照《规定》,陪审员享有与审判员同等的权利,在义务方面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必然使人产生这样的疑虑,按照错案追究制度,如果一个案件在审理过程中,两名陪审员的意见一致,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合议原则做出了判决,一旦判错了,应该怎样追究责任?如果法官枉法裁判,可以按照《刑法》有关条文定罪量刑,但如果陪审员发生了这种事情,又该如何对待?如果不加追究,显然成了错案没有责任人;如果追究,陪审员自有其本职工作,并不具有法官身份,不领法官的薪水,又依据什么让其承担法官的职业责任?
三、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对人民陪审员重视程度不够
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全国人大《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二条对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人民法院审判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应当实行陪审制。2.对于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原告或者被告、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人民法院也应当实行陪审制。也就是说,只要不是采用简易程序的第一审案件均应实行陪审制,但实际情况却与法律规定相差甚远,现阶段的状况 是法院即使不采取简易程序的案件也不要求陪审员陪审,首先是院领导未予以重视,未制定本院陪审制度实施的具体办法,其次是立案庭在立案排期时,习惯性地安排法官组成合议庭,认为通知陪审员太麻烦。当然,这种重视应该是双方相互的重视,但是有的法院甚至遇到通知了陪审员但陪审员却不愿参审或无故不到的情况,这也说明人民陪审员对自己承担的这一社会角色有所懈怠,与其当初申请人民陪审员时的意愿是相违背的。
(二)人民陪审员思想上认识不到位,法律专业业务素质不高
有些人民陪审员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的身份是人民陪审员,把“陪”放在其工作首位,认为审理案件是法官的事,自己只是陪审而已,在评议中发不发言,表不表态都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只要主审法官与合议庭其他成员拿出裁决意见,自己就随声附和签字,有得过且过的思想。
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陪审员业务素质不高所致。人民陪审员来自基层,熟悉基层的民情民意,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他们被群众视为代表,应当说,正是有了这样的条件和基础,人民陪审员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协助调解、说服当事人等等。但是,审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格局,要求审判工作实行新的审判方式,人民法院的专业审判人员都要加强学习,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而对人民陪审员这支非专业的审判队伍来说,这项 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现在人民陪审员普遍缺乏法律知识,审判长为了更好地发挥合议庭的整体作用,不仅要向他们介绍案情,而且还要讲解法律,费时费事,导致部分法官图省事,在遇到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的案件时,将人民陪审员当成陪衬,合议案件时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拒绝别人的合理意见,形成“一人庭”的独断格局。
(三)人民陪审员补助未落实
全国人大《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已两年多了,但是陪审员应当获得的补助缺乏明确标准,影响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效落实。虽然《决定》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审判活动而支出的交通、就餐等费用,由人民法院给予补助。有工作单位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无固定收入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期间,由人民法院参照当地职工上平均货币工资水平,按实际工作日给予补助。” 同时也规定,人民陪审员因参加审判活动应当享受的补助,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为实施陪审制度所必需的开支,列入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但现实中,法院经费确实很困难,自今年4月1日起,案件收费标准改变后,平均每个案件收费才100元,连法律文书的送达费用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保障正常的办公和办案经费,所以很难及时按规定给陪审员发放那本来就是标准很低的补助。
(四)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缺乏监督机制
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使陪审员思想无压力。虽然全国人大《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最高院《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都对陪审员的工作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陪审员陪审的出勤考核情况,作用的发挥情况及案件质量责任追究等方面情况都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再加上最高院《办法》和《意见》对陪审员也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定,致使法院对陪审员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管理,导致陪审员在陪审案件时有依赖思想,认为只要参加合议庭陪审就算完成陪审职责,至于案件质量与己无关,即使案件出了问题也无法追究自己责任,使陪审员在陪审中没有思想压力和缺乏责任心,从而使案件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四、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管理,实现人民陪审员管理制度化
在运作陪审员制度过程中,要让陪审员真正发挥作用,要解决“陪而不审”、“审而不议”、“乱陪乱审”的情况,必须制定可操作的管理规定,建立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管理机制,对于在审判工作中成绩显著或者有突出事迹的人民陪审员,各基层法院将会同同级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将表彰和奖励决定及时书面报告人大,通知人民陪审员本人。通过管理制度来促进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发展。另外,法院应设立专门机构并委派专人负责人民陪审员的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并与政工部门共同负责人民陪审员的具体组织、指导、部署、安排、检查和评定等等。
(二)加强人民陪审员的学习培训
强化人民陪审员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人民陪审员业务素质和陪审能力。陪审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决定了陪审工作水平,决定了案件结果和办案效果。因此,加强人民陪审员的业务理论学习和培训,是提高陪审员业务素质及办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陪审员由外行转向内行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从提高陪审员的业务素质和陪审能力出发,对陪审员进行业务理论学习和培训,通过建立考核、考评、考试制度等长效机制,使陪审员认识到没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就不能熟练掌握审判的技能,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审判工作的需要,也无法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以此来促进陪审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陪审员的业务素质,为实现陪审员由外行转向内行的工作目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增强陪审员的责任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全国人大常务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一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参加法院的审判活动,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也就是说人民陪审员在审判活动中,行使的审判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了强化人民陪审员的责任意识,增强人民陪审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一是要在人民陪审员的队伍中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人民陪审员考核制度》,对人民陪审员的工作实绩、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审判纪律、审判作风和参加培训情况进行 全面考核,对那些不思进取,工作不认真,不负责在考核中不称职的人,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规定,免除其人民陪审员的职务;二是要强化陪审案件质量是人民陪审员生命线的意识,将陪审员陪审案件质量的情况,及时向其所在单位及人大常委会通报,以便陪审员的所在单位及人大常委会了解掌握陪审员的办案情况,为陪审员所在单位对其评先、评优、晋职、晋级提供依据。对那些由于自身工作不力,责任心不强,违反审判纪律而办“三案”的人民陪审员,将严格按照最高院的规定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规定,予以责任追究,对造成错误裁判或其他严重后果而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从而增强人民陪审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确保陪审案件质量。
(四)落实人民陪审员补助待遇
建议由人大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多方协调配合,解决人民陪审员履行职责期间的待遇,促进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发展。法院选任的人民陪审员均来自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医院、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他们有的是单位部门的领导,有的是单位的业务骨干,都有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在当前各项工作都与奖励,福利挂勾的情况下,如果人民陪审员过多参与法院的陪审工作,必将使他们的工作和切身利益受到影响,再加上人民陪审员在陪审工作中乘车,就餐及补助费等实际问题,也是影响人民陪审员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势必会 给人民陪审员的工作带来影响。因此,要想做好人民陪审员工作离不开当地人大、财政部门的支持及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等有关部门的配合。笔者建议,在工作中,法院要积极与当地人大、财政部门沟通和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使人民陪审员的经费切实得到保障;其次,要主动深入到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进行走访,对人民陪审员在陪审活动期间在其单位的各种待遇进行协调,解决人民陪审员的后顾之忧。通过人大、财政部门、司法行政机关的大力支持和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五)建立专家型陪审队伍
这里所指的专家是指在某些行业具有专业、技能特长的人员。吸引他们参与审判,有助于克服法官知识的有限性和片面性,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推进案件的顺利进行和纠纷的合理解决,具有重大意义。这些人虽然有的对法律不一定很熟悉,但是在某些专业技能方面,有较为突出的特长,如能吸收其参与陪审,可以解决很多非法律方面的专业问题,从而对提高审判效率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于专家陪审员,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主任医师、工程师、会计师、审计师以及其他具有专业特长的人,对于组建专家陪审员队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法院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的程序进行。
第三篇:司法统计论文
浅谈司法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司法统计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人民法院掌握审判工作情况、评估审判运行态势、总结审判工作经验的重要依据,是人民法院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司法统计工作对于人民法院更好地把握工作全局、推进法院工作、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司法统计工作的现状
1997年之前,法院司法统计主要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由人工清点立案卡片统计收结案件情况各项指标。1997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对法院司法的指标体系不断进行改革。《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系统开始开发使用,十年来从1.0版本已升级到现在的1.8.9.5版,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渗透到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司法统计工作由单纯收集统计资料上报统计报表变为全面参与案件审判质效管理,刑事报表的格式从以往的有限封闭式改为现在的无限开放式,民事案件案由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设选择性列项,这些改革使法院司法统计报表比以往信息容量更大,更能全面反映法院的审判工作。现在新的指标体系得到了一体遵循。通过运用《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系统建立了比较科学的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实现了及时录入收结案信息自动生成司法统计报表,法院司法统计数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比以往有所提高,法院统计信息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目前大部分法院都是在司法统计指标体系基础上评估审判质效,由于现有的司法统计报表内容庞杂,数据众多。一般情况下,各法院都是从方便审判管理的角度出发,从报表中挑选出反映审判管理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通报,据此评估本院的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司法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司法统计软件自身问题
现在运行的《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经过了多次软件升级,能较好地适应审判执行工作的需要,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该软件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第一,有的数据核对关系存在错误或者应存在核对关系的却没有进行设计,增加了司法统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如在基础表与级别表之间未设置核对关系,容易导致人民法庭的结案数或结案标的额在基础表与级别表之间的不一致;第二,法综23表“适用特别程序审理案件统计表”中特别程序案件一般是由立案庭审理结案的,而不应填入法综16表“民事一审案件统计表”中,但我们做报表时只有根据23表、16表和法综32表之间的表间核对关系将其做平;第三,有些案由在法综表中无法找到相应的案由对应,如相邻关系、排除妨碍、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和企业出售、承租人优先购买权、股权转让纠纷等,唯一的选择是将这些案由填入报表中的“其它”项;第四,法综30表“执行案件统计表”中“审查行政非诉案件”的结案方式仅限于“裁定准予执行”和“裁定不予执行”,当我们遇到此类案件以“撤诉”的方式结案时,却无从填写。
2、报表的准确性和报送问题
统计报表是决策依据,因此对其准确性的要求是极高的。但从目前法院司法统计工作情况看,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报表准确性不高的情况。第一,收案中的不确定因素。如果因立案审查把关不严导致案件被撤销,如果是收案当月退回,统计员可以直接删除。一旦是在第二个月或其后发生,统计员只能将错就错,用其他的案件来填补漏洞,而不能采用其他方式对已经登记收案又被退回的案件本身进行补正;①第二,统计区间的不一致因素。我市的基层法院一般在每个月的16日前向上级法院报送月报表,统计期间为上月15日至本月15日,事实上每个月的报表并不一定是一个月的报表。此外,如遇向政府报送工作报告或本院的年终总结,为了提高结案率,则将年终时一部分新收案件列为下一的新收案件,而不是列为下一的旧存(未结)案件,因此每年年初的2-3个月结案率均较低;第三,报表的报送方式过于传统。一般是存入U盘或光盘通过邮寄或统计人员亲自交送的方式向上级法院进行上报,无形中给统计人员增加了工作量。
3、统计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市中院及辖区基层法院的司法统计工作几乎均由研究室负责,且司法统计人员全为兼职,无专人负责,兼职统计人员也不固定,由于统计人员频繁变动等因素,造成司法统计数据出现漏报、错报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领导及干警的认识问题,司法统计人员的工作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心里难勉产生自卑情绪,总是想方设法跳糟到相关业务庭,从而导致司法统计队伍不稳定,司法统计工作也失去了连贯性,统计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证;二是司法统计工作本身的要求因素,司法统计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上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如何合理利用数据,发掘其中隐藏的信息,用数据来指导实践,因此要求统计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法学理论功底,还要把数据中反映的问题付诸文字,这给统计人员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也导致了一部分人不愿从事司法统计工作。
4、传统模式下的司法统计
就现在的统计现状而言,最高院汇总和了解的数据均是以报表为核心所提供的数据,是经过汇总处理过的数据。因此汇总数据掩盖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丢失了案件审理的原始信息,这些信息只能静态地、描述性地反映收案、结案、结案方式等审判方面的浅层情况,不能全方位,动态地反映案件审理过程和细节③。我市大多数法院处于纸制报表的报送、输录模式之下,即先由各业务庭手工填报法综表,再由司法统计人员按手工填报的所有数据输入《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之中。手工填报报表既费时费力,对案件的归纳随意性也较大。在立案案由不准确,一些案件不知归纳为哪一个案由的情况下,随便选、任意填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干脆填在“其他”项下,有的甚至发生错行、收入案由与结案案由不一致、上月未结与本月旧存不一致等情况。
三、做好司法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司法统计工作是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司法统计是人民法院掌握审判工作情况、评估审判运行态势、总结审判工作经验的重要依据,是人民法院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司法统计工作对于人民法院更好地把握工作全局、推进法院工作、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各级法院的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司法统计工作
司法统计工作在法院全局虽不处于显要地位,但法院领导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搞好司法统计,对于领导及时掌握审判工作动态,了解审判工作质量,研究审判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院领导应经常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司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应关心司法统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他们从事司法统计工作的信心。建立奖惩并重的考核机制,将司法统计人员纳入目标管理,建立“月记载、季通报、年考核”的工作机制,强化统计人员的责任感。此外,法院主要负责人还应对司法统计工作负总责,要适时对司法统计数据进行抽查,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在向上级法院上报数据时,相关院领导应当审核后签字确认,并加盖院印后方能上报,以此确保司法统计工作的权威性。
2、加快司法统计队伍职业化建设
目前,法院从事司法统计工作的人员多数是没有审判经验的书记员,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要立即建立一支专业化统计队伍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在提高统计队伍的素质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强对司法统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加强政治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实事求是,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无误;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熟悉计算机的结构、性能及软件的数据结构,做到能够熟练应用软件、安装软件;要加强司法统计知识的学习,掌握统计工作的内在规律,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积极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数据。二是要保持统计人员相对稳定,确保统计工作连贯高效。由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和专业性,确保一支较为稳定的统计队伍不可或缺。法院领导不仅要选派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到位、工作作风严谨、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到司法统计岗位,还应当保持司法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确保统计工作的连贯高效。三是统一设置司法统计部门,形成从最高法院到基层法院的司法统计组织体系,从编制体制上解决司法统计人员力量配备不足,身兼数职的问题。高度重视司法统计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确保司法统计计算机运用的工作需要。加强对各种数据特别是原始资料的归档保管。认真做好司法统计工作的监督和审核,确保各种数据不漏报、漏填。建议增设补遗纠错栏目,防止人为技术性造假,维护司法统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以确保司法统计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实现办公自动化完善司法统计系统。
在《法院信息管理系统》投入运行后,一些法官不适应现代化办公,觉得打一个材料,还不如手写的速度快,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部分法官满足于现状,对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不熟悉。为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现代法官,必须掌握信息化网络系统的必备知识和操作技能,必须改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和操作系统的使用,熟练操作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具备网络一般安全意识,才能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要。目前使用的手工制作统计报表,不仅拖延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难以适应统计工作乃至法院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法院应当在充分调研自身统计工作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改革手工统计方式,逐步引入统计报表自动生成方式,使统计工作从枯燥的“数案件”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统计方式革新,适应统计工作和办公自动化发展的需要。目前大多数法院都安装了《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可以将该系统与《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系统有效结合起来,去年5月份安装运行的《法院司法统计数据处理系统》中的表
一、表
三、表
四、表五比《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中重合的法综表更合理、更规范,可根据《法院司法统计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完善或取代现在所运行的《人民法院案件信息管理与司法统计》,同时可以避免重复填报,减轻统计人员的工作负担。随着新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出台,统计软件中的案由等内容也应随之更新。每一起案件从立案到审判(执行)的每一环节,均要明确责任人,保障数据和信息录入顺畅,并对信息录入是否及时、完整和准确负全部责任。同时要严格按照最高法院有关规定,确定案由,确保司法统计数据和电子档案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司法统计工作涉及到案件流程、信息流转和网络技术等方方面面的相互配合,只有各部门各司其责,紧密配合,才能保障司法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行。
4、将传统的以报表为核心的统计模式改为以案件信息为核心的统计模式。
在以报表为核心时,人们仅能获取审判中的浅层信息。然而,人们不仅要了解人民法院一年内审判了多少案件,更需要深入研究这些案件中的细节,这种在传统统计模式下无能为力的事情,在以案件信息为核心的模式中却变得轻而易举。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大量个案的深入分析,探求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及时提供咨询建议,这样,我们的决策才是真正地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对大量个案的归类研究不仅可以为审理案件提供必要参考,也为案件处理或量刑提供规则或指南。通过了解犯罪的地域、行业等分布状况,不仅可以为犯罪预防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预防犯罪提供对策参考。信息是一种资源,案件信息更是研究审判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目前只有上级法院了解和监督下级法院审理案件,而下级法院无法对反馈的信息进行统计。如下级法院无法掌握本院案件的上诉情况、上级法院再审情况(即上级法院再审表中的“提审”)、向上级法院申诉情况。信息反馈由上级法院业务庭进行,统计部门对他们是否反馈了上诉案件等信息无法监控。因此除了死刑数据属于绝密信息外,全国四级法院可以根据不同权限在一定范围内共享案件信息,统计人员更能够全面方便地使用各种数据,社会研究机构也可以通过适当途径获取这些信息资源。
(铜官山区人民法院 叶丽)
第四篇:司法工作总结
本人在镇领导及司法所所长的精心指导和带领下,紧紧围绕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目标要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工作踏实,认真勤恳,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保持了社会大局稳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思想方面
这一年的工作使我在思想上变的更加成熟,政治上更加坚定,在基层工作能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群众的所需所求,这些更能培养我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我想只有扎根在基层刻苦实践,才能真正增长自身的才干。
二、学习方面
我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业务素质放在首位,积极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各项农村政策、法规,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具备了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也使自己的业务知识得以丰富,实践经验得以增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三、工作方面
工作中能够服从各级领导的安排,不讲客观条件、不消极怠工,有问题能与领导及时勾通。我本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工作中不计较份内份外,不计较个人得失,尊重同志,乐于助人,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一切工作能够以大局为重、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贯彻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的原则,不等、不靠,以高度的责任感高标准地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工作作风有时急躁,工作方法有待改进。
2、从事业务工作时间短,实践经验还不多。
回顾今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取得的。在这年的工作中,我仅向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在这一年里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同时我还将正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加以改正。衷心希望领导和同志们继续给予关心和帮助
第五篇:司法工作总结
2011**镇司法所工作总结
2011年,**镇司法所在县司法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和司法所建设等工作,较好完成年初既定的各类目标任务。
一、夯实基础,打造优良的工作平台
一年来,我所一直都以一级优秀司法所为标杆,努力完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推行所务管理制度化,对各项业务工作的分工作了优化调整,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把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头,避免了相互推诿,提高了工作效率。我所既强调各司其责、认真负责,又要求相互协作、加强配合。这样一来,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从而使每项工作都能及时、高效、优质地完成。
二、强化素质,狠抓司法所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司法行政队伍,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组织保证。一是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二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充分认识手中的权力就是责任,抱着对我镇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三是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去做,自觉遵守公务员的各项行为准则,以此规范约束队伍自身言行,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攻坚克难,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社会矛盾化解是2011年政法几大重点工作之一,为此,我所始终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的工作要求,开展“大调解机制建设”、“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确保我镇社会政治稳定。一年来,镇、村两级调委会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起,成功**起,成功率**%。
1、强化组织,构建调解互动网络。我们以村两委换届 1
选举为契机,根据人员变动,调整充实村、调解小组二级人民调解网络队伍,目前,全镇拥有人民调解员**人,调解信息员共**人,由此组成了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档的信息网络;二是从工作职责上规范,凡是本辖区村调委会,调解不了的疑难复杂纠纷和跨地区、跨行业的民间纠纷,由镇调委会牵头进行联合调解。
2、排查分析,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积极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将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制度化。成立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排查实施方案,通过村调委会以及调解信息员信息平台,镇、村每月1次(敏感日子和重大节庆活动期间每日1次),重点围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进京赴**上访等,组织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牵头处理,明确部门责任,并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形成力量上相互支持,工作上具体配合,效果上相得益彰。同时,领导小组从纠纷受理、办理、办结和反馈,每个环节和过程进行严格督察,对群体事件和重点个案进行指导,明确具体要求,落实办理措施。
四、安身暖心,做好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今年,我所不仅完善了社区矫正组织领导体系、执法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而且丰富了社区矫正的管理教育方式方法。“两劳释解”人员的管理,同样是司法所的主要工作,我们本着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分职业、分年龄、分村屯的帮教方式,在狠抓“一人一档”工作落实的基础上,注重了人性化管理和教育,为家庭特别困难的对象申办了困难救助和最底生活保障。通过签订帮教责任书、调查走访、摸底排查、思想教育等一系列工作措施的开展,努力使得我镇的帮教安置率达**%,确保帮教安置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截止目前,辖区内共有两劳释解”人员**人,未发生重新犯罪现象。
五、多措并举,认真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围绕我镇各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普法必须服务于镇政府的中心工作,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突出重点,着力加强镇、村党员干部法制教育。一年来,镇、村共举办各类法律知识讲座**场次,参训人员
**人次,党员干部参学率达**%;二是适应形势,深入开展群众法制教育。打造“法治文化进村屯”,举办“258”街头咨询和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安全生产法、侵权责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发放、张贴有关“六五”普法教育、环保、禁毒、土地保护、信访条例等宣传资料**余份(件),及时更新法制宣传栏,受到良好宣传效果;2011年8月份,在县司法局的统一安排下,我所与红土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一起深入到我镇21个行政村组织播放了近30场法制科教电影,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回顾2011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法制宣传的深度还不够,参与依法治理的力度还不强;二是工作创新、特色工作尚需加强;三是工作程序的规范化操作上,还需进一步落实;四是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上,个别调委会方法简单,没有具体分析原因和化解对策。
2012年工作总体思路:
2012年,司法所工作紧紧围绕街道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积极探索新时期司法所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新措施,开创司法所工作新局面。
1、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夯实基层基础,狠抓司法所和人员队伍建设;
2、以促进社会和谐为宗旨,切实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3、以服务大局、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立足点,扎实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4、以推进民主法治进程为目标,深入推进法治文化进街区,做好“12.4”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六五”普法工作;
5、以社会管理创新为着力点,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
**镇司法所2011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