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柳林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柳林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字体: 大 中 小】 时间:2011-07-22 来源:信阳日报
(文淑贞)全市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浉河区柳林乡大胆创新,整合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方面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形成合力,抱团闯天下,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发展。
合作主体多元化。该乡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以农村能人领办型、基层组织领办型、专业人员领办型为主。蔬菜种植户郭承友领办的柳河翠蔬菜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种植;龙嘴村领办的板栗茶叶合作社,带动本村及周边2000多名群众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生产。合作形式多样化。该乡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合作、品牌合作及资本合作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昌盛养殖合作社通过为养殖户提供饲料、资金、防疫等一系列服务,支持带动农户发展养殖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合作领域扩大化。该乡合作领域从过去以种植、养殖为主,发展到现在的加工、储藏、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合作内容从单纯的生产环节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
组织运作规范化。该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成员代表大会为最高决策机构,所有成员权利均等,一人一票。从章程的制定、组织机构的设置、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均由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充分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实现了农民平等参与、当家作主、自我理财的愿望。
目前,该乡食用菌、豆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中。这些合作社成立后,将有效地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搞活农产品流通、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户闯市场的竞争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浅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浅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目前的各级政府也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不断提高覆盖率和带动力。
X县XX镇XX村位于X县县城北郊,距县城X公里,村域面积X平方公里,共X个村民组,795户,总人口2257人,共有农业耕地面积2551亩,其中水田1714亩,旱地837亩,林地2070亩,以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和养猪、养鸡为主,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力带动了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但经营模式还是粗放型的散打散闹,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效益也无法提高。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化的平台、集团化的优势、规模化的效益,可以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小生产、大市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征。分散生产难免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相对增加、市场竞争话语权相对削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组织体系,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提升谈判地位,增强吸引客户能力,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分散生产难免产生分散权益,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控制力逐渐减弱。成立农业合作社,合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基层 1
组织可以通过协调专业合作社,促进基层组织管理措施的执行、发展战略的落实、经营效益的增加,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三是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分散生产导致生产者水平差距大、经济实力分散。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利于改进生产、推广先进技术,又有利于集中财力,更新农业机械、投资农田基本建设、组织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家庭经营品种庞杂,标准不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单元联合起来,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生产标准、产品标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有利于建立农产品质量追踪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可以解决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管理人员逐步精简、管理半径增加,造成部分地方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弥补人员不足,服务缺位问题。
二、现有农业经济运行格局难以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1、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不大。我村种植业受耕地面积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各种产量此起彼落,经济总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养殖业特别是畜牧生产,分散养殖急剧萎缩,发展规模养殖在填补分散养殖数量减少的同时,使更多农户失去了养殖业收入,而且规模养殖大多数是老板经济,多数农民很难从中获益。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转移,应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不是短期见效的。因此,靠农业增量增收很艰难,不现实。
2、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增收空间不大。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不可阻挡,靠农产品价格增收也不现实。
3、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名无实,农民处于买卖关系的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流通、加工企业的利润是恒定的,“波动”只是和农民的利益相关,吃亏的总是农民。
4、靠政策增收的效应不断弱化。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补贴,与2003年相比,2008年农民从国家政策补贴增收人均在300元左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补贴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不变基数,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已经明显下降,再靠财政对农民补贴增收极其有限。
总结这些年来,农民增收构成,主要是打工、政策、农产品价格三个方面所得。受上述四个方面的制约,农民增收已进入最为艰难的新时期。
三、如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我村目前还没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在礼品瓜、蔬菜种植、蛋鸡和生猪养殖等已形成稳固的市场供应链,却一直未形成真正的合作组织,农民无法从合作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但通过现实的掌握,通过合作组织来引导种养殖业,能切切实实为农民带来增收,农民可以得到真正的实惠。我认为在我村目前的情况下,要改变小打小闹的分散种养殖,实现增收,一定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和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层层组建农民合作社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办好示范样板,总结先进典型。以农村各类基地为基础,县、镇为主体,组建不同产业跨地域的专业合作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功能,强化合作实力。像日本农协那样,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创办
产品营销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不断向产加销一体经营深入,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2、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上级财政设立农民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扶持示范合作社建设及贷款贴息,引导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经营。二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的政策要求,小额贷款优先安排到合作社成员。三是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办微型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四是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扩大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押贷款品种。
3、切实落实现有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国家和省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创办种养殖业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需要的用地,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允许农民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
4、切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行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运作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的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实际,依法制定或修改章程,坚持严格按章程办事。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法宝”,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
鼻子”,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加强指导,积极扶持。
一是抓宣传。向干部群众宣传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向农民群众讲清楚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产生机制、运行方式。形成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氛围,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讲清楚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单个农民进入市场是要吃大亏的,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二是抓典型。要注意总结示范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一方面,要引导所树的典型不断完善升级。形成实践探索、总结提升、再实践、再提升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引导其它人员学习典型。让身边的事启发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要依法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力求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有组织、办公有机构、经营有场地、运作有章程、政府有扶持、风险有补偿、营销有网络”。
三是抓指导。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产业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指导群众自愿组建有现实需要、有生存条件、有发展空间的或大、或小、或综合、或专一的专业合作社,避免一轰而起,一轰而下。特别要注意对专业合作社发起人的收集、培养和激励,促进其脱颖而出。通过具体指导,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抓服务。在促进专业合作社、公司、协会等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县委、县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县委、县政府根据经济承受能力,适当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文件政策,税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初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农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和畜禽防治等业务免征营业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其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等企业,凡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应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公安交管部门对农民专业组织运销农产品,应优先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
五是抓完善。要及时关注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动态,帮助其解决困难,完善机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促进专业合作社不断成熟,科学整合,加快发展。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求规范;对己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合作组织,要积极引导其向实体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促其再上新台阶,从而真正做到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其市场销售能为,拓展服务内容,扩大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
第三篇:浅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浅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江苏省农村工作会议也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不断提
高覆盖率和带动力。近年来,××市牢固确立“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民”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来抓,扎实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工程”,实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功转型,为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620元,增长11%,增幅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绝对数继续保持苏北领先,为××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较早、基础较好,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存在松散型和社团性的专业协会偏多、工商部门登记率偏低、还不具备真正的市场主体资格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市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基层供销社等组织,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扩大合作组织覆盖面,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突破性发展。2009年,××市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37个,总数达4169个,位居江苏省前列。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509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数和带动农户数占总农户比重分别达到35.5%和54.6%。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增加,有效改变了××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构成,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导形式。
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态势,××市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在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设立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的组建与培育专业特色村相结合、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实行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优势叠加,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添经济发展活力。盐都区龙冈镇储巷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柳编合作社,党支部和合作社一班人带领全村200多农户及邻村的3000多人从事柳编加工,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00多万美元,较好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大纵湖、北龙港、楼王三镇党委凭借区域特色水产资源,打破镇、村界限,建立水产类养殖“党支部+合作社”16家,共承揽25个村集体发包的水产养殖面积6.8万亩,村集体年发包收入达1250万元。
推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从基层自发向试点引导,边发展边规范转变是××市这些年来重点抓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金瓶颈问题,××市探索农村融资新渠道,积极稳妥地引导和支持农民开展资金互助合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市银监部门在总结阜宁县硕集镇农民自发组建合作社、开展内部资金融通服务做法的基础上,选择亭湖区便仓镇开展兴办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开展内部资金互助服务。2007年这项试点在全市扩大到16家,2008年试点发展到67家,目前全市已发展到109家,入社农户达96700户,投放互助金余额8.47亿元,其中60%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项目,30%投入到农民创业项目,10%投入到农民生活急需项目。从试点情况看,全市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在一定区域范围和程度上为服务“三农”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势头较好。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则。今后一段时期,××市将继续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农民为己任,按照“增量扩面、规范提质、做大做强”的要求,提升广泛性,积极争创一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覆盖镇(乡)、村,到2012年基本实现农户和主导产业全覆盖。提升规范性,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水平。提升普惠性,把立足点放在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上,对合作组织成员实行多形式、多环节的让利、分红和返利,保障每个成员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提升功能性,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放大合作社应有的功能,实现新的更大的作为。
第四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
(来源: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发布时间: 2010-09-16)
——摘自《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年8月总第15期
延安市辖1区12县、166个乡镇、3396个村委会,总人口215.2万人,其中农户35.8万户,农业人口153.1万人。耕地面积687万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近年来,在中央连续7个“1号文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引下,延安市依托林果、草畜、棚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基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2010年3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25个,其中种植业类430个,养殖业类152个,其他类型43个,拥有成员2.6万户,带动农户4.7万户,出资总额3.2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009.87万元。有59个合作社取得农产品产地或产品质量认证,36个合作社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2009年,合作社举办经营实体140个,年经营收入8186.31万元,按交易量向成员返还盈余1146.05万元,按股分红116.88万元。合作社组织成员开展技术培训6.14万人次,统一采供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6937.65万元,占到成员总施用量的20%,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99亿元,占到成员销售总额的30%。成员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非成员1000元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成员的共同利益和需求为纽带开展互助合作,有效发挥“统”的功能,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全方位服务,组织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走产、供、加、销一体化经营路子,在统一采供农资、开展技术服务、组织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解决了农民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政府部门包不了,村组集体办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困难题,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用,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延安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法律宣传,营造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社会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延安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坚持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合作社的思想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营造良好氛围。2006年10月该法刚颁布,主管部门市农业局就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对全市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根据国家农业部、司法部规定,确定每年7月的第1个星期六为法律宣传日,订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册子600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50问》350多份,编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资料汇编》1000册,作为学习宣传资料下发各县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与延安广播电台“延河热线”节目组联合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题宣传节目,在延安农业信息网开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及其配套法规和示范合作社典型经验。同时,每年以科技下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日”、“五五普法”等活动为载体,采取召开会议、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组织人员上街、下乡、跟集宣讲和接待群众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律学习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召开座谈会36次,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121期,培训人员1.26万人次,出动宣传人员1180人次,张贴标语横幅1800余条(块),印发各种资料12万多份(册)。
二、强化行政推动,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支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经营机制和体制创新的着力点来突破,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措施来抓。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主管市长、县(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工商、税务、金融、民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农业部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同时,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之中,逐级制定发展规划,确定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并将合作社建设作为各级政府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进行考核。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出台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时,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作为重点内容,不断加以完善和强化。2007年,在《关于促进以苹果为主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到2011年,全市1/3的行政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2008年,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提出从2008年到2012年,用5年时间在全市建成15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并决定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市级示范合作社建设;2009和2010年,在《关于加快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中,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促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三、抓好示范建设,为合作社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延安市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导的工作方法,通过抓示范社建设,培育典型,树立样板,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200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首先提出“用3—5年时间在全市建设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的要求。为此,市农业局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对示范点建设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落实,从而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2009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示范社创建工作,市里专门在宜川县召开会议,对示范社建设工作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交流和现场推广。并以先行一步所取得的示范社建设成果,积极争取省农业厅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县建设项目,使全省唯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设项目落户延安市宜川县。为了加强对示范社创建工作的指导,市农业局及时制定推行了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核心,以行政推动、领导包抓、部门共建、依法规范、确定专职业务人员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示范社建设“十个一”
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省里肯定。同时,出台了《延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考核验收办法》,对示范社建设标准、考核办法、认定程序等进行规范,指导县区认真开展创建活动。两年多来,全市已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60个,均以市政府名义进行了授牌确认。宜川省级示范县项目选定30个合作社,在提升服务能力、经济实力和规范化运行水平及资金互助合作、土地流转、承接国家支农建设项目等方面开展示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宜川模式”在全省推广。
四、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水平
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各级业务管理部门全面实行了合作社指导员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一是规范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以《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为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和完善《章程》,明确办社方针、服务宗旨、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及成员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和监事会集体领导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切实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指导和帮助合作社在《章程》的约束下,建立健全成员管理制度、成员账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三是着力提升合作层次。指导合作社开展技术、信息、劳动、资金、土地和生产、销售、储藏、运输、加工等多层次联合,通过成员出资入股、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等方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实行实体化经营,实现利益集体最大化。同时,市里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每年举办1—2期培训班,邀请中央部委、科研院所和省里专家对市、县农业和农经部门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示范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多次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和省里举办的培训考察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培养指导和管理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加市以上举办的培训考察活动的人员已达310余人次。
五、落实扶持政策,增强合作社发展的活力和实力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制定和明确了税收、土地、用水用电、金融信贷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纳入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内容,专门安排项目资金支持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并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和业务培训等经费。各县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甘泉、洛川等县区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扶持。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到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各级财政资金达2100多万元,有128个合作社得到了扶持。各有关部门从本部门实际出发,积极落实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工商部门认真落实“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政策规定,开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绿色通道”。税务部门积极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负担。国土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储藏、加
工用地想方设法予以优先安排。金融部门根据国家银监局、农业部通知精神,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评级授信摸底调查活动,为合作社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创造条件。农业、扶贫等部门积极开展合作社承担支农项目建设试验,将“一村一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扶贫互助合作资金等项目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延安市的合作社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一些政府及部门的领导对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二是合作社经济实力比较弱、凝聚力不够强;三是规范化管理和运行水平比较低;四是资金、人才因素对合作社发展形成严重瓶颈制约。在今后的工作中,延安市将继续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精神为指导,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和把合作社建设成“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的要求,树立“合作立社、服务兴社、经营强社”发展理念,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规范发展,以促进合作社与成员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全力推动合作社尽快实现由单一环节合作向全方位合作转变、由技物服务型向经营实体型转变、由利益松散型联合向紧密型联合转变,不断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经济实力和自身发展活力,使之在推进延安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当中发挥更大作用。(延安市农业局供稿)
第五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长沙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长沙市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我省的实施办法,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组织形式,重点扶持,强力推进,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有力推动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截止去年底,全市有合作社1564家,入社农户27.12万个,带动农户29.16万个,全市近60%的农户参与了合作生产经营。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长沙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结农户,对接市场,在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此认识,市里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纳入了区县(市)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十强十快乡镇”的重要考核指标,每年评选表彰十个优秀合作社,强力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据统计,近两年长沙市新发展合作社1073个,是2009年前历年累计数的2.2倍,目前发展势头仍然强劲。
二、坚持示范引领,提升发展质量。实施典型带动、重点推动战略,采取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工作措施,突出典型示范抓带动、突出优势产业抓发展、突出“三会”建设抓规范。为强化社务管理,市经管局制定了《长沙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将组织规模、组织机构、章程制度、会计核算、成员账户、合作关系等列入了示范社标准化内容,扎实抓好制度健全、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等基础工作。自2006年以来,先后组织实施了“111工程”、“123工程”、“322工程”。近两年,长沙市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纳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示范社的建设,不仅为合作社的发展树立了一批成员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产业优势较明显的典型,而且还打造出了一
批全国性的样板合作社。宁乡县金醇烟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国烟草种植综合服务的样板社,其成功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望城县格塘隆平高科种粮合作社、宁乡县流沙河土花猪养殖合作社受到到了农业部的表彰;浏阳市朝阳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湖南省科普示范基地。
三、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户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方式,入股设立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农业企业经营,达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土地专业合作社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成为土地经营主体。到目前为止,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土地专业合作社达到151家,直接流转承包土地17.8万亩。这一组织形式的创新,一是农户变土地承包权为股权,变承包土地资源为资本,既能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又能确保农民长远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合作社集中农户承包土地,进行出租经营或统一经营,改变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格局,既能以合作社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减少市场风险,又能扩大参与市场竞争的话语权,更有利于经济纠纷的解决;三是以村组为单元设立土地专业合作社,既可以解决有限期承包与长期不变的制度衔接问题,又可以满足受让土地企业和个人相对稳定较长时间流转土地的要求,确保了受让土地经营者的投资效益,从而实现了多方共赢。
四、强化政策扶持,创优发展条件。近几年,市县两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市工商局对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方式设立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的,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免费注册登记;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合作社示范社建设,2008年增加到600万元资金。对合作社向部、省级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基地认证、商标注册、建设用地手续,市县两级有关部门免费提供相关服务;对合作社进城定点销售农产品的,其运输车辆由交警部门核发进城通行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合作社按照流转土地面积3%的比例,优先安排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产品加工
和设施建设;税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了税收减免政策;市县两级都把合作社负责人纳入了“阳光工程”培训范围,全市接受各级主管部门培训的合作负责人达3160人次,获得农村经纪人资格证书达1870人次。虽然近年来长沙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市州的强劲发展势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助推全市“三农”工作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文章来源:常德农经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