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4:0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第一篇: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

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

作者:张石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许多史学理论,在我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二十多年间他的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变化,我将从《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这三方面来讲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关键词:构建体系,史学思想,历史根源,转变。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化著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许多史学理论,在我国近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史学界起了重要的影响。他根据自己对史学理解,成功的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史学著作,其中对史学界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国历史研究法》。我拜读了由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我感概颇多,下面浅谈一下我读后的感悟,有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

一.《中国历史研究法》概述。

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这是梁启超于1921年秋在天津南开大学所作的讲演之后,对讲稿记录进行增减而成的;第二部分是《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和修正》;第三部分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是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所讲,集录而成。

我个人认为《中国历史研究法》更应该归为两类来进行比较学习,第一部分是旧有的对中国历史研究法的认识,可以归为第一类;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旧有的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时候梁启超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最后到《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学思想体系彻底的转变,这可以归于第二类。正如哲学中说的“矛盾是无处不在的”,这种矛盾是否表现出来要看实际条件,当时机成熟了,矛盾就突显了。梁启超就是在时间地点等具体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勇敢的否定了之前的部分观点,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新的理论。这对于一个史学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二.构建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

1.第一类:第一部分《中国历史研究法》分为《史之意义及其范围》,《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史之改造》,《说史料》,《史料这搜集与鉴别》,《史迹之论次》六章。

梁启超对“史的意义”、新旧史学以及史料学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他对“史的意义”作了如下的概括:“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庚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1】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除了强调历史的总体性、连续性和因果关

系之外,梁启超还特别注重历史研究的目的性和史实的客观性。打破了传统的旧的史学观点,梁启超认为旧的史学家只为少数统治者提供“资鉴”,而现代史著则应以“为现代一般人活【1】《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8页。

动之资鉴”为目的。梁启超就把史学研究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化,体现出相当大的进步性。就史实的客观性来说,梁启超认为史家必须实事求是,这是史学家人事史学研究的前提。与旧史学家不同的是,他还看到了历史研究的目的性与史实的客观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并尝试从史家的主观方面来找原因。

2.第二类:第二部分《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旧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之修补和修正》,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对于《中国历史研究法》极力提倡的归纳研究法进一步进行阐述,认为不能放弃归纳法,而要把归纳法应用于整理史料上来。提出“我【2】想归纳研究法之在史学界其效率只到整理史料而止,不能更进一步。”

(2)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对于历史定义中就有“求得其因果关系”一语,而他在细读立卡儿特著作,深入研究后,他否定了以前的观点,提出了新的理论:“宇宙事物可分为自然、文化两系,自然系是因果律的领土,认为文化系是自由意志的领土。(《看什么是文化》)”而历史是属于文化系之内的,他甚至提出“以因果律

【4】取历史不可能而且有害”认为历史现象最多只能说是“互缘”,不能说是因果。互缘就是

互相为缘。而梁启超又进一步提出,“然则全部历史里头竟自连一点因果律都不能存在的吗?是又不然。我前回说过,文化总量中含有文化种、文化果两大部门。文化种是创造活力,纯属自由意志的领域,当然一点也不受因果律束缚。文化果是创造力的结晶,换句话说,是过去的‘心能’,现在变为‘环境化’。成了环境化之后,便和自然系事物同类,人到因果律的【5】领域了,这部分史料我们尽可以拿因果律驾驭他”。梁启超一方面说历史现象不能说是因

果,又说成了环境化之后可以用因果律来驾驭。这又可以充分说明矛盾无处不在的哲学理论。

第三,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梁启超认为“历史现象可以确认为进化者有二:

一、人类平等及人类一体的观念,的确一天比一天认得真切,而且事实上确也著著向上进行。二世界各部分人类心理所开拓出来的“文化共业”永远不会失掉,所以我们积蓄的遗产的确一天

【6】比一天扩大。”其余则是按照“一治一乱”的方式循环着。

梁启超否定前面《中国历史研究法》的一些观点,提出新理论的做法,既体现了其史学思想的进步,又反映了他严谨治学和求实的态度。这是一个史学家难能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历史和进行史学研究的人好好的学习。

第三部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又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注重理论的说明,分论注重专史的说明。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总论中,梁启超首先指出,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将过去的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把历史目的分段详细解释,可以分成4段:

1、求得真事实,并提出了钩沉法、正误法、新注意、搜集排比法和联络法五种方法。

2、予以新意义。

3、予以新价值。

4、供吾人活动这资鉴,可分为二目的:外的方面和内的方面。还介绍了读史的方式:鸟瞰式和解剖式二者不可偏废。其次介绍了史家的四长,吸收并整合了前人的观点,把德,才,学,识作为史家的四长,并且根据自己的主张,提出了史家四长的顺序应该是史德,次史学,又次史识,最后才是史才。史德要求忠实,对史学工作者要求家所应具备的“四长”,即史德、史学、史识和史才,这也是其所谓“通人”应有的基本素质。史识强调观察力,要有从全部到局部的观察力,也要有从局部到全局的观察力。【2】

【3】

【4】

【5】

【6】【3】《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124页 《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124页 《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125页 《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126页 《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128页

史才强调专门讲作史的技术。最后梁启超做了五种专史的概论,提出可做的五种专史:人的专史、事的专史、文物的专史、地方的专史以及断代的专史。

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分论中还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的专史、事的专史、文物的专史、地方的专史以及断代的专史等的撰写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史学研究方法之外,总之,该书在批判和改造封建史学的基础上,吸收了近代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的变革,对后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梁启超史学思想转变的历史根源。

1.从小受封建旧学的影响,摆脱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梁启超1873年2月出生于广东新会。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从小就饱读经、史,十二岁即中秀才,十五岁进广州最高学府学海堂肄业,十七岁中举人。可以说梁启超从小接受的就是系统而又严格的封建旧学,这也奠定了其学术思想的封建理论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封建史学理论在梁氏思想中已根深蒂固。封建史学思想在梁氏早期的文章中,已有一定体现。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氏提出:“合世界史通观之,上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也”,“中世史时代之学术思想,我中华第一

【7】也”。这些封建史学理论思想基础,决定了梁氏后来无论如何学习和借鉴西方,都不可能真正脱离其早年所培植的中国封建传统思想之土壤。

在史学研究理论上,梁起超继承了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学术研究方法,并且十分推崇乾嘉考据学派的史学研究思想,称其“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科学的精神”,甚至西方学者所

【8】运用的分类、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乾嘉学者,莫不备之”。在梁氏的史学研究理

论中,关于历史文献史料的鉴别和分析方法,即来自于清代乾嘉考据学。这决定了梁起超来创立并宣传的新史学和其新史学思想,并不可能完全抛弃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思想,相反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

2.开始接触西学,力图变法图强。

十九世纪末西方史学逐渐传入中国.梁启超于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在回粤的路上经过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梁启超开始逐渐了解西方,并开始接受了西方的先进的思想。

同在1890年,梁启超结识康有为,拜康有为为师。“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请业于南

【9】海之门”。协助康有为编撰《学伪考经》、《孔子改考制》等重要著作。梁启超开始转变为宣传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维新战士,走上了以“经世”为目的,参与“译本西籍”,兼收中西方文化的道路。

1895年梁启超赴北京参加会试, 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办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6年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连续发表《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中国积若由于防弊》、《论君民政相嬗只理》等宣传变法的文章,成为维新派中极具影响力的宣传家。其著作编为《引冰室合集》。梁启超在《变法通义·论译书》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旧史“所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而西方史学“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在这【7】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转引自《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论》甄娜 刊于《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5月 第7卷 第3期。

【8】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转引自《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梁启超:《三十自述》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转引自《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论》甄娜 刊于论》甄娜 刊于《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5月 第7卷 第3期。【9】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5月 第7卷 第3期。

一阶段,梁氏所接触到的西方史学理论知识虽然很有限,但这却动摇了传统的史学思想观念。从另一方面来看,梁氏在《西学书目表后序》中说,“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学而言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可见,梁氏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仍坚持以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为本位,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点。“中体西用”的史学思想观点,成为梁氏进行史学理论研究和史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梁氏这一阶段的治史活动,是以“中体西用”作为根本的思想基础。

1898年,梁启超回京参加“百日维新”。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

3.亲身接触西学,批判和改造旧史学。

1898年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对封建史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批判。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质而言之,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不离贵族性,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地主阶级。故其效果,亦一知其所期,助或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比二千年史家所不能逃罪也。”指出旧史学的服务对象是有限的,常为封建帝王一家一姓做传。“他开始对封建史学的种种弊端予以尖锐的批判。其在《新史学》一文中指出了封建旧史学的四弊二病,即: ‘知有朝不知有国家’, ‘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 ’, ‘知有陈迹而不知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的四大弊端和‘能铺叙而不裁’,‘能因袭而不

【11】能创作’的两大弊病。针对种种弊病,梁大声疾呼‘史界革命’,要求改造封建旧史学。

为此,他还了改造封建旧史学的建议:首先,要反对‘帝王中心论’和统观,把旧的封建史学从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中解脱出来,为国民服务,养成国家思想,‘助成国民性’的发展,以使中族对世界有所贡献。其次,‘要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的历史。’历史不当只是与死人,与已朽之骨较短量长,褒恶,表彰忠孝节义之类,而应重视群体活动,与现实生活联来,使历史为当前的社会现实生活服务。再次,重新厘定史围。他认为,当代史学应从包罗万象、庞杂无度中分离出来,才能集中精力求得史学的进步。第四,对历史应该进行‘纯客研究’,摒除主观偏见。强调史家必须‘裁抑其主观,而忠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史为手段’,这样才能有

【12】良史和信史出现。”

正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梁启超才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的史学思想。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这一阶段,梁启超进一步全身心的投入到史学研究中,阅读大量近代的中西方的书籍,开始对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史学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更新更全面的观点。从注重通史的研究,转到了注重专史的研究。

1927年,梁启超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1月在北京病逝。

梁启超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为中国近代的史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指导思想,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国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中说,中国历史史料“则有如矿山金,采之不竭。学者任研治其一部分,皆可以名家”,其“蓄此业逾二十年,所积丛残之稿亦既盈足”。

【10】

【11】【10】【13】也就说明了梁启超这二十多年的史学思想的变化,是个逐渐积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新史学》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转引自【12】《浅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袁军,唐莉娟 刊于《华商》2008年 第16期。

【12】《浅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袁军,唐莉娟 刊于《华商》2008年 第16期。

【13】 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十三》转引自《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论》甄娜 刊于《天津成人高等

累完善的过程。他这一严谨的治史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参考文献:

1.《试论梁启超的史学思想》田筠 刊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 第24卷 第4期。

2.《浅析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袁军,唐莉娟 刊于《华商》2008年 第16期。

3.《论梁启超的史学思想》岳晓萍,李健萍 刊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5卷第1期。

4.《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分期简论》甄娜 刊于《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5月 第7卷 第3期。

5.《学术转型期的困惑》——梁启超与《中国历史研究法》姚玳玫 刊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 第6期。学校联合学报》2005年5月 第7卷 第3期。

下载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至《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浅谈梁启超的史学思想转变[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