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枣庄市农机合作社用地情况的调查报告
枣庄市农机合作社用地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关于开展设施农用地管理工作调研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1]520号)要求,市、区(市)农机部门组织专人对我市的农机合作社用地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机合作社用地情况
近年来,枣庄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建设一批、规范一批、壮大一批”的工作思路,通过重点培养、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典型带动、优质服务等多种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全市农机合作社建设步伐。到目前,全市拥有农机合作社128个,合作社社员达到3356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6014台(套)。
通过调查,全市农机合作社共占地8.56万平方米,平均每社占地670平方米。农机合作社的经营场所占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租用或借用乡镇农机站、村委会等作为经营场所,约占四成;二是以农户自家住房作为经营场所,约占五成;三是由合作社投资建设办公室、活动室、库房,仅占一成。而且合作社的经营场所规模普遍偏小、发展不平衡,全市占地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极少,最少的农机合作社只占地60平方米。以台儿庄区为例,该区共有农机合作社16家,有6家农机合作社是租用乡镇农机站的房屋作为办公地点,1家是以村大队部为基础新建办公室和车库,1家是由合作社投资7万元购买一个破旧学校改造而建的,另外几家是以自己的住房当办公室,车库是占用村集体地方。根据省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农机合作社要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7台以上,拖拉机有相应的配套机具,或单一种类大型农业机械5台以上,合作社占地不少于2亩,能存放大型机械的标准化库房不少于200平方米,有专门的维修车间或维修设备工具。我市一个普通农机合作社一般拥有7—10台大型收获机械,按标准每社最少需占地2000平方米以上,共需占地25.6万平方米,缺口在17万平方米。
二、农机合作社用地存在的问题
一是合作社用地规划难。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对农机合作社的用地没有明确的要求。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难的情况日益显现,特别是随着村庄的合并,农机合作社连容身之地也没有了。
二是合作社用地审批难。由于国家对建设用地控制非常严格,农机合作社建设用地审批难度较大。为各级农机部门想尽千方百计帮助合作社解决建设用地,但收效不大,全市现有的农机合作社,绝大多数是租用和借用的场地用于场库房等基础建设。
三是农业机械存放难。由于合作社用地无规划、审批难,我市农机合作社的机库房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大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大,有的高达十几、二十万元,是合作社及社员最值钱的资产,这些机械除农忙季节使用外,大部分时间闲置存放,因库房不够无法进库存放,大都露天停放,风吹日晒雨淋,极大损害机械性能,缩短使用年限,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些机械随处停放,直接影响村容村貌,还存在被偷盗等不安全隐患。
四是场库房建设资金筹集难。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支农政策的出台,对农民群众购买大中型农机具或对农机作业给予一定补贴,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场库房建设的政策性配套补贴资金基本没有,仅靠合作社的力量,难以筹集到场库房建设资金,这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对农机合作社用地的建议
一是将农机合作社用地纳入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将农机合作社用地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各级国土、城建、规划、农机等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将农机合作社用地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二是实行优先优惠用地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机合作社用地优先优惠政策,对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合作社,需要建设场库房的,要根据其规模大小,科学测算用地数量,尽早尽快给予批准用地计划,以促进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更好的服务“三农”工作。三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强农机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投入。由于农机合作社场库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建议各级政府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农机合作社场库房建设,并列入财政预算,可根据规划面积,对农机合作社场库房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贴,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
四是创新农机合作社建设模式。要认真开展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按照规模适度、生活方便的要求,坚持农机合作社机械集中存放的模式,以方便大型机具存放和管理创新建设模式,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
五是积极拓展农机合作社服务功能。各级要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指导,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技术、资源优势,吸引更多的农机户加入农机合作社,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农机合作社建设。要有组织地引导农机合作社开展耕耙播收“一条龙”作业和订单作业、合同作业、跨区作业,并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行规模化种植,提高土地使用和产出效率。同时,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机械吸聚和作业辐射作用,为农民群众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孙吴县农机合作社调查报告
孙吴县农机合作社的调查报告
我县是以旱作为主,依靠机械耕种的农业县,耕地面积 176.04万亩,全县以大豆种植为主,原来主要以小四轮耕作为主,耕作质量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困扰着我县农业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截止到2008年底我县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在省市农机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县组建了1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改善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现状,为使农机合作社经营机制更趋于合理,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特对我县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情况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对创新我县农机合作社经营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我县农机合作社基本现状
(一)农机合作社组建数量
我县15个农机合作社按照布局合理,幅射全县的原则,主要分布在我县沿江乡大桦林子村、腰屯乡吴家堡村、腰屯乡红跃村、孙吴镇兴川村、群山乡十里岗村、群山乡民和村、群山乡朝阳村、西兴乡西兴村、西兴乡平度村、奋斗乡十八里村、红旗乡华山村、正阳山乡双山村、卧牛河乡前进村、沿江乡四季屯村和沿江乡胜利屯村。全县15个农机合作社,其中:省财政投资组建13个,国家投资(农业开发办)2个。15个农机合作社项目试点村的确定,完全通过竞标的方式产生,做到优中选优。
(二)农机合作社从业人员情况 全县15个农机合作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主要建立了生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机具管理制度等十多项规章制度。配备了专业管理人员90人,财务人员15人,拖拉机驾驶员86人,共有86个车组。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培训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90人,财务人员15人,农机驾驶员86人,提高了合作社组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农机合作社组建形式
全县15个农机合作社,均为大户联合共同组建,我县沿江乡大桦林子村农机合作社在县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该农机合作社注册后开展多种经营,主要开展农资销售、代耕、土地租赁承包规模经营、运输、农业新技术推广等多种业务,带动了全县其他农机合作社发展。
(四)农机合作社装备情况
全县15个农机合作社,在机具购置方面,全部购置了大马力拖拉机和科技含量较高先进适用的农机具,120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62台,联合收割机24台,配套农机具145台套,机车装备先进,性能可靠,为我县农业生产提供了机械保障。
(五)农机合作社投资情况
15个农机合作社总投资19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0万元,省财政投资790万元,农民自筹990万元。国家投资 占总投资的10.2%,省投资占总投资的39.8%,农民自筹占总投资额50%,用于购置农机装备投资1730万元,用于场库棚建设投资250万元。
(六)农机合作社场库棚建设情况
全县15个农机合作社场库棚建设总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其中:车库及办公室面积5300平方米,农具棚3900平方米。完全按照省、市规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标准化建设。15个农机合作社场库棚总投入资金250万元,合作社场库棚总体设计规划是在充分考虑便于机车出入,便于机具挂接和停放的前提下设计,总体设计做到有机车库、农具棚、办公室、修理间、油库、零件库、铁栅栏大门。车库均为砖瓦结构,混凝土地面,农具棚盖用红色或蓝色彩钢板制作,符合防火要求,场地坚实平整。场库建设有利于机具的保养,保证了机车的完好状态,延长了机具的服务年限。
(七)农机合作社经营形式
我县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用制度加以规范,用市场加以调节,保持了农机合作社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良性健康发展。
(1)坚持规范化管理。按要求各农机作业合作社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建立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在制定生产经营规划,资产投资,利益分配等重大事宜上都由理事会研究,经全体股东讨论通过后实施。结合我县实际,县农机局制定了《农 机具停放保管考核标准》,每年入冬前,在机车入库停放考核中,按标准保养后,机车统一入库停放。为了加强农机具的管理,县政府分别与乡镇、农机合作社签定了责任状,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2)我县现有的1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在完成本村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区作业,到当地邻进的村屯进行机播、整地、收获,实施跨区作业。当前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统一管理分户经营达到统一,另外,为切实保证合作社自身发展,合作社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向外拓宽服务领域,实行多种经营,利用新农村建设之际,开展了推土筑路,农田水利建设等多项经营业务,增加了合作社的其他业务收入。
(3)坚持实施土地连片作业
1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所在村屯,依托农机合作社这个载体,积极探索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探索尝试租赁承包的方式、扩大合作社耕种面积,2009年沿江乡大桦林子村农机合作社租赁承包土地500公顷,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增加了合作社收入。15个成立农机合作社的村屯把村里无车户、无保户、车小地多户的土地由合作社代耕,近年来,省政府出台的秋深松整地补贴政策,有利于土地连片,实行土地租赁承包,实现规模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大型机械的作用得以发挥。现在我县最大连片面积 达100公顷以上,土地连片顺应了当前农村形势发展。
(八)农机合作社经营效益
由于农机合作社机车作用发挥较好;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9年合作社机车总作业量68.7万亩,本村作业量58.7 万亩,开展跨区作业量10万亩,其中:拖拉机作业量56万亩,单车平均作业量9032亩,联合收割机作业量12.73亩,单车平均作业量5291亩,实现总收入798.8元,其:田间作业收入723.6元,非田间作业收入75.2元,纯收入107.93元,转移农村劳动力2259人,其中:在本地从事发展养殖业719人,外出务工1078人。由于合作社机车采用标准化作业,推广先进的耕地技术,组建合作社的村增产粮食220万斤,增加组建村农民人均收入357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农机合作社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落实国家购机补贴和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促进了我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1、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有效地带动了全县农机装备的更新,加快了农机装备结构调整步伐,机具技术状态老化现象得到有效改善,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增长到6024台,大中型配套农具增长到9769台套,大型联合收割机增长到293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2、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通过组建农机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所在村实行了“三·三”轮耕制,推行了“六统一”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达13万亩。
3、加快了劳动力转移步伐。通过农机合作社开展连片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劳动力转移,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到城里打工或在本地开展养殖、经商,发展二、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4、降低了农业生产费用。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连片作业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机车的作业效率,减少了空运转,降低了作业成本。农机合作社普遍降低了收费标准,推行了每标准亩最高收费12元,实现了双方互利双赢。
5、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全县农机合作社认真按照农机标准化的技术要求组织生产和开展服务,田间作业全部达到了标准化要求。不但有效改善了地力,增强了耕地抗旱、防涝能力,而且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使大豆平均每亩增产30至50斤。
三、存在问题
在农机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土地不能实现更大连片作业,土地自主经营种植结构不统一,土地零散,导致作业量不足,使农机合作社收入降低。
2、农机合作社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县、乡、村及农机部门对农机合作社缺乏有效制约机制。尤其对生产经营管理和机具管理更需要全县各级相关部门齐抓共管。
3、农民拖欠农机合作社作业费较多,收费困难,秋季开展秋整地大多数农户赊欠作业费,使农机合作社不堪重负。
四、建议与对策
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下步为使我县农机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使农机合作社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1、落实领导责任制。强化对农机作业合作社的领导,实行政府领导负责制,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定《农机合作社管理责任状》,对农机合作社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实行目标考核,在年终考核时对合作社作用发挥突出的乡镇实行奖励,对管理松散,不发挥作用,没有成效的合作社的乡镇,对乡镇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管理机制,同时做到全县相关部门都来关心支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使农机合作社实现时时有人问,事事有人管的管理局面。
2、实施订单作业机制。农机作业合作社在机播、整地时都要和周边村屯签订作业合同,由乡镇政府牵头协调各村屯落实整地作业面积,逐步改变合作社分散经营的现状,一个农机合作社最少辐射2-3个邻近村作业,提高当地整地速度,保证整地质量,实行有偿服务,乡镇、村屯协调解决土地连片作业问题,农机作业合作社可以给乡镇村屯每公顷提成10元,为农机合作社创造宽松的作业环境,实现乡、村、农户和农机合作社四方受益,逐步实现土地连片规模经营,逐步解决小地块与大机械的矛盾。
3、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几年来,我县农业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旱不能抗,涝不能防,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了秋深松整地补贴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推进土地连片作业,有利于发挥大机械作用,有利于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县政府对作用发挥突出的农机合作社奖励10000元,鼓励农机合作社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及新农村建设。
4、加快场县共建步伐,实行跨区作业。
利用场县共建的有利契机,在春秋整地作业中,我们积极联系红色边疆农场和五大连池农场到我县跨区作业,主要是学习他们的整地技术,提高我县整地质量,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秋整地带来的效益。另外,我县也组织农机合作社的机务生产管理人员及当地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到农场学习他 们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实现场县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5、建立农机和农业部门合作机制
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县农机部门和农业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建立长效服务合作机制,不断研究探索适合当地农艺要求,耕作制度的马铃薯机械化技术规程,逐步推行马铃薯种植机械化,填补我县马铃薯机械化空白,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
6、争取千万元合作社建设
为较好地完成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任务,县农机局主动向上争取,争取在今年完成三个千万元合作社建设,千万元合作社的建成,将大提高全县的整地标准,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提高全县的农田机械化生产率。
2010年7月9日
第三篇:枣庄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
枣庄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枣庄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始终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广泛宣传培训,促进了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近期,枣庄市农机局组织人员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从2004年开始,我市提出用3—5年的时间,建立起以农机户为基础,以村级农机服务队、农机大户为骨干,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农机协会为桥梁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各级农机部门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措施,积极推进全市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548个,从业人员达到2.1余万人,固定资产达到6.5亿元;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26个,其中已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有32个,注册资金达到3300余万元。从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组建程序规范化。全市已注册的3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均能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有明确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盈余分配等管理程序和制度。
(二)组织方式多元化。一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由农机大户、农机主要使用者和支持农机发展的社会人士牵头组建的农机合作社。比较典型的是市中区富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市中区税郭镇吕庄村农机大户吕凤民发起组建,到目前已发展社员80余人,拥有机械180台(套),固定资产达22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100万元,带动了近百户农机户走上了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的道路。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5%。
二是由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牵头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镇农机站牵头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农机站牵头,组织该镇的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维修点等20户,注册成立了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40万元,拥有各类机械30余台(套),提供各类粮食作物的耕、耙、播、收及机械维修、跨区作业、新技术推广等服务。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8%。
三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主要是村集体组织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滕州市洪绪镇龙庄村,农业一直实行的是集体规模经营,将农机服务作为产业来抓,成立了以村集体资金投入为主的龙庄农业公司,重点发展大中型和高科技含量的农机。目前,该村集体拥有各类农机具共计40余台(套),农机动力达到1175千瓦,农机注册资金500万元,配备5名专职管理人员,有自己的配件维修车间和油料库,对全村农业生产实行了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并且所有农业生产环节全部无偿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一条龙农机服务网络,彻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8%。
四是由基层农机人员或村干部带头领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山亭区桑村镇农机站站长仲伟奇组织参与创办了伟奇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农机大户达20余户,注册资金80余万元,合作社为入社社员提供经验交流、传递致富信息、推荐作业场地、提供作业市场。2008年夏季,该合作社组织了3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河南、安徽及我省的潍坊、威海等地开展跨区作业,秋季又组织6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到邹城等地收获玉米,使社员获利近50余万元。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18%。
(三)服务趋于专业化。围绕当地已形成的特色农作物,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开展专业性服务活动。例如滕州市界河镇杨希润等五户农民,针对该镇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的实际,成立了为民马铃薯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76人,各种类型的马铃薯收获机6台,封垄机36台(套),覆膜机20套,资产总值56万元,专门从事马铃薯种植机械开沟、封垄、覆膜、收获服务,每年服务面积达27万亩,极大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开支,缩短了种植周期,保证了种植质量,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该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服务范围扩大化。全市的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从服务过程看,由单一的机播、机收服务逐步向耕、耙、播、种、收全过程机械化服务发展;从服务模式看,由农田作业逐步向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新机具推广及机械采购、机具维护等方向延伸;从服务领域看,由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向跨乡镇、跨区(市)、跨省市方面拓展。
二、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规范发展。市农机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枣庄市农机局关于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并把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了对区(市)农机部门业务千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优先扶持,引导发展。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在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具进行重点考虑、优先安排,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挂牌安户等业务,农机监理部门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特别是去年三夏农机柴油供应紧张,各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先发放“农机加油卡”,保证了作业用油,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械正常作业,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台儿庄区农机部门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靠上服务,帮助发展。山亭区农机部门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倾斜力度,强化与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仅2008年就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滕州市农机部门为加快马铃薯机械化进程,帮助界河镇开展了马铃薯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程,并指导成立了为农马铃薯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无偿扶持合作社田园管理机和覆膜机各10台,极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三是强化示范,推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只有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实惠,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级农机部门始终把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指导,促进发展。为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促进其不断上档次、扩规模。各级农机部门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促进他们规范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虽然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运作不够规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合作社标准相比,我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比较低。目前,已通过正式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2家,只占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的25%,大部份还没有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其合法身份未得以确认。
二是规模普遍偏小。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辐射带动力较弱。在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中,资金规模普遍在100万元以下,100-200万元和200-500万元的仅各有5个,拥有社员数普遍在几户、十几户,拥有机械数普遍在30台(套)以下。
三是服务功能单一。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基本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机播、机耕等为主,且没有长远发展计划,市场筹划、品牌建设、经营开拓等工作开展不足,缺乏发展活力。
四是社员素质偏低。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五是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区(市)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认识不够,发展数量偏少,个别区(市)甚至没有一家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六是扶持力度不够。我市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资金短缺。目前,各级在财政、信贷、用地及库房建设等方面的还没有比较系统、明确的优惠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下一步发展措施
我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加强基层农机部门和农机大户的学习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二)努力扩大覆盖面。近年来,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农机部门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把各项扶持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组建一批较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机大户都基本入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对基本具备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和改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要依法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工商登记等制度,健全运作机制和服务内容,增强经济实力。
(三)依法推进规范化建设。规范运行机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增强自身实力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制度管理,实行财务公开,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从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看,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对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效果明显。下步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要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示范性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群众增强合作意识,带动农民群众开展专业合作。
(五)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群众自筹、银行贷款、集资入股、合作经营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进一步加快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第四篇:发展中的枣庄市薛城区兴薛农机合作社
发展中的枣庄市薛城区兴薛农机合作社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薛城区农技中心管理站的指导和帮助下,2008年4月成立了枣庄市薛城区兴薛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为宗旨,产权明晰,符合合作制的基本原则。有规范的章程、完善的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健全的监督机构。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兴薛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成员112个,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68台(套),拥有农机驾驶操作人员152名。社员入股方式为农业机械和现金。注册资金154.8万元。08年被评为市级示范合作社。今年在区农机局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关心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发展、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为目标,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为“三农”服务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现将2009枣庄市薛城区兴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简要回顾如下: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高素质。组织会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学习活动,通过专家辅导、观看音像资料及警示图片、开展学习交流等方式,对会员进行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安全生产及职业道德教育,使会员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并通过他们示范、带动其周围的农机服务从业人员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此促进全区农机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组织跨区作业,增加机手收入。三夏三秋前,本社派出专人赴河北、及省内的鲁北等地与当地的农机管理部门联系落实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作业地点、作业时间、作业价格以及派机数量,并对作业路线进行考察签订跨区作业合同;跨区作业过程中,本社指派工程技术人员携带配件,使用专车跟随作业队开展维修服务,最大限度地保障机械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为机手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多干活、干好活,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09年通过本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我区共外派机械800余台次,在外地完成机械化联合收获18万亩,为机手直接增收1060万元。
三、推广农机新技术,提高农机化水平。以合作社为依托,以成员为载体,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节本增收新技术。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向会员倾斜;农机新技术示范项目及现场示范会,均安排会员承担。通过本社成员的示范带动,全区09年新购玉米免耕播种机22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02台,小麦免耕种机2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64台,大型拖拉机150余台;完成玉米免耕播种16万亩,极大地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及农机作业的技术含量,提升了我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本社社员成为了新型农机具推广的排头兵兴,薛农机合作社成为了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先锋队,在广大农机手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影响力愈来愈大。
申报了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2个:一个是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另一个是农机化推进项目。并得到了审批,目前这两个项目资金都已到位共(20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落实中。
2009年12月25日
第五篇:东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情况调研报告
东明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最近东明县农机中心通过对全县14个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走访,对用地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一、农机合作社用地基本情况
东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20余万亩,到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值达到6.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7%,农机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77.5%;近年来,我县外出务工人数激增,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民对机耕、机播、机收及农田管理等农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农机作业服务的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2007年开始,东明县农机中心抢抓机遇,积极引导,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东明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至2011年5月份,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46家,入社社员达830人,农机总值5126万元,固定资产达到9031万元。
这几年来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和在我县建设农机示范区带动下,随着全县农机社会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合作社用地也会水涨船高。其用地类型可概括为村集体所有型、购买型、租赁型和农业合作组织内生型。
1、村集体所有型。由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投入资金建立村农机大院,兴办合作社,更多地为本村服务。如城关镇后渔沃村的惠民农机合作社、武胜乡强民农机合作社、陆圈镇建军农机合作社等以村委会大院、办公室作价入股,吸引其他农机户带机入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开展跨区作业的同时,以每亩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作业合同,实施小麦机收、玉米贴茬免耕机播“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服务。
2、购买型。农村农机大户、农村能人,他们思路清、头脑活,懂经营、善管理、勇于探索、创造力强,且拥有较多资金,自己出资购买废旧场地,动员组织有机户组成合作社。如长兴乡黄土地农机合作社。
3、租赁型。由村干部牵头筹措资金、发挥他们群众威望高、组织能力强,善于协调处理问题的优势,租赁场地,组织农机户建立农机合作社。如陆圈镇益民农机合作社,是由村委成员牵头,组织村民50户带资入股组建的,与本村362户农民签订作业合同,并组织跨区作业,去年作业面积达5400亩,直接经济收入41万元,作业费的50%提给机手、40%按股分红、10%为合作社办公经费。
二、农机合作社用地存在的问题
1、农机合作社用地紧张。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装备不断完善,配置逐步齐全,农机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存放仓库很难跟上农机具的快速增长,农业机械的存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机合作社用地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机服务行业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多,但是各级政府对农机合作社用地政策却没有跟上来,不利于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3、关于合作社用地,从省到县都出台相关政策,但村里落实难,加之土地部门严格控制审批,使我县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大部分没有库房用地,以致价值数百万元的农机具露天搁置,遭日晒雨淋,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损失巨大。
三、对农机合作社用地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级有关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的文件规定,我中心依照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县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荒地以及充分利用原有场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合理合法安排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
1、合理利用废弃砖瓦窑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土砖瓦窑场的取缔力度,东明县目前有很多已经停产砖瓦窑场处于废弃中,一些历史久远的老窑场,更是一时难以达到复耕的要求。由于原有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房屋、场地比较齐全,因此此类地发展农机合作社有很大的可行性。
2、充分利用荒地。目前在东明县农村,仍保留着一些场院及盐碱地,由于这些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化程度很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场院基本都处在闲置状态,而对于土地条件要求较低农机合作社来说,这些闲置的荒地就成了很好的选择,目前我县已有多家农机合作社就将社址选在这样的类型土地上。
3、充分利用已占用土地资源。为了减少对基本农田的占用,农机合作社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东明县有大部分农机合作社选址在一些大型农机修理厂、工厂,棉厂等场所。目的是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无谓资源的浪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4、鼓励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农机合作社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5、严禁改变设施农业用地用途。设施农用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不得出租,终止农业生产的应自行拆除、并恢复土地原状。(尹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