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司法机构建设及人员编制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全州基层司法所机构建设和人员编制情况,6月下旬至7月上旬,州司法局和州编办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州8县市基层司法所机构建设和人员编制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摸清了情况、分析了问题,并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我州地处**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全州总面积15462平
方公里,州内山高谷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全州8个市县,下辖92乡66镇6个街道办事处。全州人口268.34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0.86万人,占74.8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4人。是我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
1、司法所机构建设发展情况
1980年前,我州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由法院管理,主要内容为法制宣传和人民调解。自1980年底恢复重建司法行政机关以后,乡镇设立司法办公室,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随司法行政机关工作职能不断调整充实,机构建设不断健全。1996年,全州在乡镇(街道)建立司法所。同年,州委办、州政府办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通知》(州办发[1996]4号),明确规定司法所为副科级单位,管理体制实行以县市局管理为主,乡镇参与管理。到1997年底,全州共设立基层司法所231所(每个乡镇、街道一个司法所)。此后,基层司法所随乡镇撤并而调整,2005年全州行政区划调整结束后,我州共设立基层司法所164所。
2、司法所人员编制工作发展情况
(1)、人员编制情况。司法员原属于乡镇编制,1985年11月正式列入司法行政专项编制。此后,按照编制在条,条块共管的原则,对司法员进行了收编管理,到1987年底,全州共有司法员编制157名(不含当时的大庸、桑植两县)。后经几次陆续增编,到1996年底全州共有司法员专项行政编制238名。
(2)、人员分布情况。截止今年6月底,全州164个司法所实有工作人员245人(其中,使用专项行政编制的238人,使用地财编制7人)。三名或三名以上工作人员的司法所10个,二名工作人员的司法所31个,一名工作人员的司法所106个,尚有17个基层司法所空缺人员(具体工作由乡镇政府指定人员临时负责)。
(3)队伍管理情况。州办发[1996]4号文件规定司法员管理体制实行以县市局管理为主,乡镇参与管理,并明确规定了县市司法局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具体管理权限(即:司法所的编制、人员由司法局管理考核,并发其工资、津贴,干部任免由司法局按管理权限呈报。司法员组织关系、户口、工作在乡镇,参加当地党团组织生活,受乡镇党委政府监督管理),我州司法员实行“以县市局管理为主,乡镇参与管理”的模式基本形成。大力推行司法所长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拔制度,龙山、泸溪等县司法局会同组织部门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司法所长7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改变司法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偏弱的现象,自1997年以来,我州一方面狠抓原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到2006年底,全州共有83名司法员通过在职教育获得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一方面严把司法员入口关,对新调入人员限定年龄、文化、专业条件,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形式补充年轻力量,截止2006年底,全州共面向社会招考司法员58名。由于措施得力,司法员队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到2006年底,全州司法员队伍平均年龄为35岁,比1996年底的平均年龄降低了8岁;大专以上文化177人,占队伍总数的74%,比1996年底增长22%;法律专业毕业的有112人,占队伍总数的47%,比1996年底增长25%。2000年来,全州有30余名司法员被提拔为乡镇党委政府领导。
3、司法所业务开展情况
全州基层司法所在指导人民调解、承担社区矫正,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组织开展法制宣传、基层依法治理,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截止今年6月底,全州司法所开展法制宣传3896场次,受教育面达320多万人次,防止群众性上访392次4769人次,防止和矛盾激化574件3678人,参与专项治理活动1852人次,对3860余名刑释解教的人员实施了帮教,过渡性安置刑释解教人员750余名,处理来信来访8万余件次,为乡镇政府提供依法行政意见840余条,被采纳630余条,直接调处矛盾纠纷8160余件,指导基层调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受理各类矛盾纠纷3.7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为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不够,司法行政工
作地位偏低。司法行政工作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预防性、教育性和服务性方面,基础性的特点十分突出。由于受“重打击轻防范”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干扰,不少地方和干部对司法行政工作在政法工作中的基础地位缺乏必要认识,甚至错误认为司法行政工作可有可无,没有真正把司行政工作放在与公安、检察、法院工作的同等地位来抓,致使保障不力,工作地位偏低,严
重制约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健康发展。1997年以来,政法口先后多次增加人员编制,而司法员编制一直没有增加,司法所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2、人员编制不足,难以担负工作任务。2006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湘办[2006]31号文件转发了省委组织部、政法委、人事厅、省编办等七部、委、办、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规定了司法所履行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三大职能,具体明确规定了九个方面的工作任务:(1)、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对接联动,参与调解疑难、复杂民间纠纷;(2)、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助;(3)、指导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5)、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6)、组织开展基层依法治理工作;(7)、协助基层政府排查处理社会矛盾纠纷;(8)、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9)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政府交办的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关工作。我州目前164个司法所只有238个司法员编制,每所平均只有1.45个人员编制。由于受人员编制的制约,大多数司法所只有一名司法员,司法所难以全面履行工作职责。第一,从机构设置上看,司法所作为副科级机构,只有一个人员编制,无法保证工作正常运转,不符合机构工作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要求。第二,从担负的工作上看,任务十分繁重。这些工作专业性和基础性很强、和基层群众非常贴近,必须经常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才能开展工作。加之我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开展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力量。而仅凭当前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第三,从执法主体上看,司法所调处矛盾纠纷,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准司法活动,而调处中的调查取证必须二人以上,一个人调查取证,不合程序要求。现实中,为了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司法员只好请求政府安排人员配合。而调查取证工作繁琐频繁,乡镇政府不能随时保证配合力量,多数情况只得请村组干部帮忙协助,严重影响了调查取证的质量和效率。第四,从工作环境上看,司法员处维护稳定的最前沿,虽然没有强硬的工作保障手段,但必须经常工作在防止纠纷激化、处理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一所一人没有增援力量,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3、经费保障匮乏,制约工作开展。全州除了花垣、保靖、古丈三县将司法员公用经费和县局机关人员一道按照人均5000元、3000元标准列入财政预算由县司法局统一管理使用外,其他五个县市没有单列司法员公用经费,将司法员公用经费和乡镇政府捆绑在一起,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使用,司法所办公经费只能依靠乡镇政府解决。而我州乡镇政府财力普遍较弱,公用经费除保证政府日常工作基本运转外,其余基本上用于完成中心工作、驻村工作的奖励补助,司法所争取经费十分困难。由于没有独立的经费支撑,司法所难以独立开展工作。全州已经建成的53个司法所办公用房,有相当一部分司法所因为无力支付水电开支而无法使用;全州为98个司法所装备的工作摩托,因无力购买燃油,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司法员工作处境艰难。州办发[96]4号、湘办[2006]31号等文件对司法所机构性质、管理体制、县市司法局和乡镇政府对司法员的管理权限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上述的经费问题,全州各县市在执行对司法所的管理规定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全州164个司法所,保靖、花垣、古丈三个县的46个司法所在管理体制实行“以县市局管理为主,乡镇参与管理(即垂直管理)”,其余五县市的118个司法所在管理体制上基本上还处于“县乡共管,以乡镇管理为主”的状况。大部分县市将司法员和乡镇政府干部捆在一起,和政府干部一样包片驻村、突击中心任务,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参与政府工作考评,和政府干部“同工同酬”。这样,司法员只得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政府工作,本职工作只能抽业余时间进行,上级业务工作部署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同时,当前涉法、涉稳矛盾不断增多,而作为基层政法组织体系的公安派出所和基层法庭,是以片建立,大部分乡镇没有公安派出所和基层法庭,凡是涉稳、涉法方面的有关事项,全部归口到司法所负责处理,弄得司法员一天到晚不知究竟到底该忙什么为好。
5、司法员待遇偏低,严重影响队伍稳定。全州164个司法所目前只配备司法所长50名,解决副科级非领导职务35名,许多符合任职条件的司法员,未能解决应有的职级待遇。司法员岗位津贴,依然只按照80年代每月18元(每天0.6元)的津贴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而公安派出所人员除享受警衔津贴外,每人每月还可享受300元的岗位津贴,就连后来才确定的综治专干的岗位津贴也已经达到每月60元标准。政治待遇落实不到位,经济待遇悬殊严重,司法员环境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而得不到可靠的待遇保障,严重影响着司法员队伍的稳定。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落实“以防为主”的方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体制和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焦点问题大量增加,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司法所作为基层政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预防性、超前性和治本性的特点,是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我州每年约发生民间纠纷8000至9000件,这些矛盾纠纷若得不到及时调处化解,保守计算将有2000至3000件转化为治安案件或刑事案件,这将为侦察机关、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造成十分重大的工作压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增加工作成本。同时也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打击与预防的关系,全面落实“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优势和独特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努力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防线。
2、增编扩员,为开展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根据司法所的工作职能和工作任务,每个所最少必须配备3名司法员,才能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湘办[2006]31号文件明确规定每个司法所司法员要逐步达到3人以上。一是按照政策规定积极向上争取人员编制。当前,我州总人口为268.38万,按照万分之二人口比例计算,应该配置司法员编制537名,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司法所配备三名司法员的最低标准。而我州目前只有司法员编制238名,尚有近300名人员编制缺口,急需补充。二是要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倾斜,积极向上争取人员编制。司法行政机关重建晚、基础差、保障弱,历史欠帐大,基层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分别从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两个方面共同承担着维护基层稳定的重要责任,任务相同,但力量配备悬殊。基层公安人员编制是按照万分之七的人口比例配备,而司法所人员编制却缺乏具体明晰的规定。这就需要党委政府从贯彻落实党的“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政法综治工作方针,科学配置政法力量的高度,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开发的相关政策和倾斜支持,积极主动和上级编制主管部门协调,切实加大基层司法所人员编制投入力度。三是立足我州的具体情况,对管辖区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或辖区人口在2.5万人以上的司法所,要配备专门工作人员5人以上。在专项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可利用目前乡镇布局调整的机会,从乡镇政府机关暂借部分行政编制充实到司法所,解决辖区面积大、人口多的司法所人力不足的问题。
3、保障经费,消除制约工作发展的瓶颈。要将司法员的办公、业务和装备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县市司法局统一管理,在经费保障上给予政策支持。根据我州经济状况,应保证按照司法员每年人平3.5万元的公用(办公、办案)经费标准列入财政预算,并随形势发展逐年增加标准。只有确立了独立的经费,才能摆脱司法员对乡镇政府的经费依赖,才能保证司法所的正常运转和业务工作的全面开展。
4、强化管理,规范司法所的运行机制。一是强化垂直管理。只有实行对司法所的垂直管理,才能促使司法所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才能确保县市司法局各项业务工作落到实处。司法所作为县市司法局的派出机构,性质已经确定。当前,要着力解决收缩管理问题,使人、财、物、事全部由县市司法局统一管理,彻底改变因管理不顺畅、体制不统一而导致专职不能专用、工作不能落实的局面。二是要理顺司法所和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垂直管理后,司法所依然是乡镇政府的工作机构,要自觉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在开展好本职业务的前提下,要切实抓好和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融合,突出司法所为当地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三是要规范司法所内部管理。要就司法所的运行机制、工作程序、监督机制、文书档案台帐等制定统一标准,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
5、坚持从优待警,提高整体素质,保持队伍稳定。一是强化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司法员队伍素质。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加大司法员队伍集中培训力度。司法所长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一般干警每年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20天。二是配齐配强司法所长。对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要尽快提拔到司法所正、副所长工作岗位;按照湘办[2006]31号文件要求,对在司法员岗位工作年限较长,政治业务素质较强,工作成绩比较显著的司法员,及时解决副科级待遇。三是切实解决司法员工作津贴。鉴于司法行政的特殊情况,可借鉴张家界、常德、郴州等市的做法,采取评衔不授衔的方法,比照相应的警衔级别,解决司法员的工作津贴,努力缩小政法部门之间的待遇差距。
第二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研报告2010-06-29 18:46:4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研报告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研报告(2)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今年,我州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即将启动,为搞好我县的机构改革,近几个月来,我们对全县各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自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县共有8个镇、10个乡。按照州办发[2005]25号和花办发[2006]3号文件精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每个乡镇除镇卫生院、中小学外,统一设置8个事业单位,具体为: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其中林业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以县管为主。全县18个乡镇,共设置事业单位144个,均为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以上144个事业单位,共配备全额事业编制443名,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工作人员120人;林业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44名,实有工作人员56人;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4名,实有
工作人员62人;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49人;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65名,实有工作人员60人;计划生育服务所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1名,实有工作人员55人;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实有工作人员30人;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实有工作人员26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欠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设置未考虑乡镇的经济承受能力。所谓事业单位,他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我县设立事业单位时考虑的是“小而全”,即规模小、配备全。由于乡镇财力薄弱,无力出资扶持,许多乡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二是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如: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
站就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职能;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也具有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管、村级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签定等职能。而农业水利服务站却具有农资经营、水利承包等经营性职能。乡镇事业站所从事行政性职能和盈利性经营后,其公益性质几乎被忘却。三是事业单位都是国家举办,大包大揽的方式使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我县所有乡镇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出资成立,全部实行全额拨款。虽没有事业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但干部职工的工资得按时发放,不少乡镇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成了一群拿工资,不做事的闲人,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
(二)人员编制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机构专业人员少,而老机构专业人员多。从总的来看,全县144个事业机构,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平均每个机构专业人员可达3人。但事实上,由于各事业单
位的职能任务不同,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也不同。在上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是随机构进行调整的,这样导致了老机构专业人员多而新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如:农业水利服务站是由农技术站和水利站合并而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农业和水利工作人员120人,超编38名;而安全生产监督(新增职能)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只有49人,缺编25名,且都是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如把从事农业或水利工作的专业人员调去从事安全监督生产服务工作,他们的技术职称、工资标准等又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部分乡镇仍然存在“一人为站,两人设所”的情况,从业人员与其业务范围不相适应。如: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平均每个乡镇只能定1个编(人),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人的机构是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三)管理体制欠完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不到位。比如说:所有事业单位人员拿的是事业工资,其工资标准是由县人事局根据职称评定,而职称是由上级业务部门考评为主,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职称评定和确定工资标准的权利。在人员的异动上,也是个人打申请报告,提交县人事领导小组研究,乡镇没有决定权,仍然难以摆脱“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机构编制检查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比如说:对每个乡镇的事业单位,我办分别下发了“三定”规定。但现实是每个乡镇都没有完全按照“三定”规定的名称挂牌、撤并机构和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农业水利服务
第三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今年,我州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即将启动,为搞好我县的机构改革,近几个月来,我们对全县各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现将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情况
自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县共有8个镇、10个乡。按照州办发[2005]25号和花办发[2006]3号文件精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每个乡镇除镇卫生院、中小学外,统一设置8个事业单位,具体为: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其中林业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以县管为主。全县18个乡镇,共设置事业单位144个,均为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配备情况
以上144个事业单位,共配备全额事业编制443名,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工作人员120人;林业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44名,实有工作人员56人;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4名,实有工作人员62人;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49人;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65名,实有工作人员60人;计划生育服务所核定全额事业编制51名,实有工作人员55人;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实有工作人员30人;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实有工作人员26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欠科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设置未考虑乡镇的经济承受能力。所谓事业单位,他本身就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因此需要强有力的经费支持和保障。我县设立事业单位时考虑的是“小而全”,即规模小、配备全。由于乡镇财力薄弱,无力出资扶持,许多乡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二是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如: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就具有监督管理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职能;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也具有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管、村级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签定等职能。而农业水利服务站却具有农资经营、水利承包等经营性职能。乡镇事业站所从事行政性职能和盈利性经营后,其公益性质几乎被忘却。三是事业单位都是国家举办,大包大揽的方式使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我县所有乡镇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出资成立,全部实行全额拨款。虽没有事业经费,工作难以开展,但干部职工的工资得按时发放,不少乡镇的一些事业单位人员成了一群拿工资,不做事的闲人,地方财政成了“吃饭财政”。
(二)人员编制欠合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机构专业人员少,而老机构专业人员多。从总的来看,全县144个事业机构,实有工作人员458人,平均每个机构专业人员可达3人。但事实上,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不同,所需要的专业人员也不同。在上一轮的机构改革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是随机构进行调整的,这样导致了老机构专业人员多而新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如:农业水利服务站是由农技术站和水利站合并而成,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2名,实有农业和水利工作人员120人,超编38名;而安全生产监督(新增职能)与农机管理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74名,实有工作人员只有49人,缺编25名,且都是安全生产监督人员,如把从事农业或水利工作的专业人员调去从事安全监督生产服务工作,他们的技术职称、工资标准等又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部分乡镇仍然存在“一人为站,两人设所”的情况,从业人员与其业务范围不相适应。如:我县18个乡镇的文化体育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1名,广播电视服务站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2名,平均每个乡镇只能定1个编(人),严格来说,只有一个人的机构是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三)管理体制欠完善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乡镇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不到位。比如说:所有事业单位人员拿的是事业工资,其工资标准是由县人事局根据职称评定,而职称是由上级业务部门考评为主,乡镇一级政府没有职称评定和确定工资标准的权利。在人员的异动上,也是个人打申请报告,提交县人事领导小组研究,乡镇没有决定权,仍然难以摆脱“管事的管不了人,管人的不管事”的不正常现象。二是机构编制检查监督机制还未建立健全。比如说:对每个乡镇的事业单位,我办分别下发了“三定”规定。但现实是每个乡镇都没有完全按照“三定”规定的名称挂牌、撤并机构和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农业水利服务
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等机构只是文件上的名称而已。三是改革次数频繁,乡镇事业单位体制难以稳定。2002年,乡镇事业单位开展了一次改革,2006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县乡镇事业单位又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和2002年的相比较,除广播电视服务站、国土建设管理站上划县直部门管理外,其余站所只是重新组合,职能任务变化不大。如今年或明年又开展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会面临一些负面良影响:首先是政策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其次是换汤不换药,使人对改革失去信心;再次是部分刚竞争上岗的人员又将面临竞争压力,让人感到地方政府不讲诚信。
三、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性服务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性服务工作。
原8个事业机构相应作如下调整:
一、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机服务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二、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其他职能划入“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
三、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行政管理职能划入乡镇政府的社会事务办公室或县直主管部门,其公益性职能并入“文化产业服务中心”;
四、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的行政职能划入县直主管部门,其他职能划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五、计划生育服务所予以保留,更名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当然,以上只是调整的一些建议,但不论乡镇事业单位如何调整,最好一定五年不变,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检验改革的效果。
(三)、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州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测算后,对乡镇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县编办在上级下达的编制总量范围内,可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员编制。参考意见为:二类乡镇40左右,三类乡镇30名左右,四类乡镇20左右。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明确划分县直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在确立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行文,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使县直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如果明确了事业单位以乡镇为主管理,其负责人任免权、人员调配权、业绩考核权应归还乡镇。甚至可以允许乡镇政府完全以自己的财政收入来确定自己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调配可由乡镇提出方案,在编制允许下,由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开出调动介绍信;业务主管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必须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其他如职称评定、工资调级等业务工作需由县直部门负责的,在发生变动时,也必须先征求乡镇意见后再决定是否给予办理。
二是改革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内在潜能。首先要在实施改革中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上岗人员采用聘用制,实现用人方式由固定制向聘用制转变。其次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末位待岗淘汰制。最后是要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职工薪酬与服务绩效全面挂钩的绩效工资制,比如说将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的活工资拿出,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分配。对经营性服务人员,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领办和创办示范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只要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老百姓真正富裕了,事业单位人员自然也就能增收。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实现既管理有序,又搞活了经营。
三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联合督促检查制度,保证机构编制事项的全面落实。2007年2月13日,中央编办与监察部联合制定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颁布实施。为此,我们要以贯彻执行《暂行规定》为契机,积极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监察机关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按照《暂行规定》要求,采取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只要违反了机构编制纪律,不论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努力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篇: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报告
盐湖区委统战部
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情况报告
根据区编委《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与进一步完善实名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运盐编发〔2014〕1号)文件精神,我单位组织实施了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机构和人员编制具体情况
(一)批准机构和实际设置情况: 1.批准机构情况:行政机构1家。2.实际设置情况:行政机构1家。
(二)核定编制和实有人员情况:
1.核定编制情况:行政编制7名;工勤编制1名。2.实有人员情况:使用行政编制人员7人。
(三)领导职数核定和实际配备情况 1.领导职数核定情况:部门领导职数3名。2.实际配备情况:部门领导3人。
(四)非领导职数情况 1.核定非领导职数0名。2.实际配备非领导人员0人。
(五)编外人员情况 编外人员数合计0人。
二、核查组织实施情况: 1.整理机构编制审批文件7件。
2.公示期间,共收到举报和反映0件,已办结并对核查信息进行变更修0件,未办结0件。
三、核查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
经核查,我单位不存在未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擅自设立机构、擅自改变机构设置形式、擅自加挂牌子、擅自变更机构名称、超编、超职数配备部门领导、超职数配备内设机构领导、“吃空饷”等情况。
四、对上报核查信息的承诺
我单位上报的核查信息已经单位自查、进行了公示。核查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无虚报、瞒报的情况。
专此报告。
盐湖区委统战部 2014年9月15日
第五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调研报告
浅谈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抓住中央高度重视“两所一庭”建设这一历史机遇,抓基层、打基础, 司法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开展,但是制约基层司法行政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
已成为基层司法行政发展的“瓶颈”。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笔者拟从制约基层司法行政发展的突出问题几谈点粗浅看法。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司法所日益突显的的重要性与尴尬的社会地位不相适应
司法所是构建基层和谐的重要力量,对基层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具有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治本”功能,但却长期得不到各层面的认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司法行政职能被边缘化。司法行政工作是政法战线的“幕后”工作者,短期内很难体现出明显的工作成效,这与公检法三家“立杆见影”工作性质截然不同,大多数人认为公安工作是“硬”的,法检工作是“实”的,司法行政工作是“虚”的,认知观念的落后,造成司法行政职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难说如何理解与支持司法行政工作了。
2、司法所工作职能较弱。司法所与政法其他成员单位相比自身职能较弱,除社区矫正工作外,其它各项工作的工作和责任主体都是乡镇政府,司法所在各项工作中只是起到“指导”、“协调”、“参与”作用。其中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都具有长期性,短期内看不到效果,更不具备强制性的特点,加之上级部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少,可操作性差,致使司法所给人一种工作务虚多、成绩少的错觉。
3、司法所自身定位迷失。司法所做为县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乡镇和县局双重领导,以司法局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很多司法所片面追求“有为有位”,过于注重遵守和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管理,工作人员大多还身兼乡镇多个职务,如综治办副主任、信访办副主任等,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乡镇工作中,顾此失彼荒了自己的“责任田”,严重影响了司法所业务工作的扎实开展,制约了司法行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基层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建设与司法所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从总体上看,司法行政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为稳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这支队伍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司法所人员编制紧缺。近年来,基层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人员编制仍旧十分紧缺,至今普遍达不到司法部乡乡建所和每所最少应有3人的建所标准,多数挂牌的司法所多为1人所或由乡镇工作人员兼职。现行机制难以满足新时期司法所发展的客观需求,人手不足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开展。目前,司法所工作人员担负九项职能,虽然基中不少工作司法所只是参与部门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有司法所“一个人在战斗”,如普法、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等工作,做为工作和责任主体的乡镇政府,实际上最多也只是发文时挂个名,开会时来个人,事后基本不干事。司法所除了承担九项职能,还要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繁杂的乡镇工作进一步挤压了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一个人在战斗”的司法所两头都要顾及,但因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难免顾此失彼,县局和乡镇两头都得罪的情况时有发生,忙的三头六臂却时常处于双方都不理解的尴尬境地。
2、司法所队伍有待加强。司法所队伍能力素质整体不高,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司法所队伍要么“半路出家”,虽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相应的专业法律知识,缺乏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难以推动工作的深入发展;要么就是才招录进入队伍的新人,虽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基层实战经验,造成工作被动难以打开局面的情况长期得不到解决;同时,司法所的业务培训和用人机制不尽完善,与新形势下司法所承担的职能任务不相适应。优化人员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成为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迫在眉睫的内在需要。
3、司法所考核机制滞后。由于司法所工作在乡镇、司法局对基层司法所的管理鞭长莫及,只能将日常管理工作委托给乡镇。而乡镇部分领导对司法行政工作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司法所业务开展并不重要,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上远不如派出所和国土所等部门。加之我国改革现在进入深水区,基层
各类矛盾纠纷凸显,维稳压力很大,乡镇迫于基层人手不足的情况,便让司法所承担了许多与本职业务无关的工作;而基层司法所受制于工作经费的匮乏,加之对“有为有位”存在认识上误区,造成工作重心向乡镇工作倾斜,把与本职无关的工作当做主业,而本应认真开展的本职工作却成了应付差事的副业。对于‘不务正业“的司法所只靠定期或不定期下乡指导和每月召开工
作例会是很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的,客观上造成局机关无法及时全面掌控基层的具体工作情况。从目前来看,基层单位绩效管理虽都实现了目标管理和具体的量化标准,但执行监督和督导机制并不完善,考核结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年终考核名次也没有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对基层司法所管理上的缺位,使基层司法行政的总体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司法所匮乏的经费保障体系与新形势下的日趋加重的工作职能不相适应
基层司法所自开展规范化创建以来,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软硬件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司法所的经费保障和以前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改观。但因司法所工作经费并没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经费保障采取县司法局定额包干,不足部分由司法所向所属乡镇临时申请经费的方式来解决,司法所经费保障并未形成长效机制。由于各乡镇司法所受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各乡镇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等因素,司法所工作经费的保障与新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缺口。近年来,司法所又新增加了社区矫正、大调解等工作职能,工作经费缺口进一步增大,这个问题一直影响着司法所职能的发挥,困扰着司法所能否持续、稳定、深入、高效地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司法所的业务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司法所工作的整体发展,是当前需要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加大工作宣传力度,从不同角度展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扩大社会知名度
1、.在转变社会对基层司法行政固化观念上下功夫。一是让各级党政领导看到司法行政部门工作的重要性,看到司法行政部门在维护基层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转变他们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大的被动局面,使他们重视和支持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千方百计想办法改善司法行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发展环境。二是改变本系统同志对本职工作的片面认识,要让大家看到本系统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下定决心以自身的作为争取更好的地位,增强干事业的源动力。
2、不断拓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履行职责,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紧紧围绕群众法律需求开展工作,及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紧紧围绕形势发展需要开展工作,使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变化。
3、.要正确处理“为”与“位”的关系。要认清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司法所的工作职能以及司法所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牢固树立立足本职岗位,以为求位的作为意识,发挥职能作用,充分体现司法所在维护基层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特殊作用,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不断提升司法所的地位。
(二)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适应新时期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根本需求
1、加强司法所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司法所建设,切实巩固“一乡一所”的司法所设置格局。要进一步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用好中央下达的政法专项编制,继续采取争取地方编制、购买公益岗位等行之有效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力量;人员配置要向基层倾斜,避免“头重脚轻”状况的出现。要打破“一人所” 瓶颈,充分利用司法所现有人员编制,打破人员编制、行政地域限制,试行“中心所”工作模式。在处理重大疑难纠纷等工作中,实行中心所联动机制,由过去“一人敲锣”向“众人打鼓”转变,充分发挥集群作战的优势。要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班子是队伍建设的核心,要在队伍建设中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配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班子队伍,充分发挥班子在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把好人员准入关。要注重年轻化、知识化,切实解决人员老化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通过公开招录或者选调的形式,将具有法律本科专业知识的人才录入司法行政队伍,输入“新鲜血液”,解决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建立完善工作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结合工作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通过宗旨意识教育、素质能力教育、法律知识教育等,不断提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基层工作队伍。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和爱护工作在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建立健全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基层工作人员有盼头、有奔头,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3、.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内部制度化管理和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呼声,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并将群众的满意度纳入工作考核。考核工作要注重实绩、客观公正,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避免照顾性和轮流性的奖励以及形式性惩罚的情况出现,要用好考核结果,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开展司法所长轮岗交流,要把工作踏实,作风优良的干部交流到工作条件较好的基层所任职,让作风飘浮、成绩低劣的干部去条件艰苦的环境接受锻炼。通过客观、公正的考核奖惩机制,激发司法所工作活力。引导全局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人人争先的浓厚竞争氛围,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带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基层司法行政经费保障力度,助推司法所工作有序开展
要牢固树立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活则全局活,基层强则全局兴的意识,切实做到经费保障向基层倾斜。司法局在持续增加司法所公用经费的同时,要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积极为基层司法所争取和协调充足的工作经费,形成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司法所工作的正常开展。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最终将司法所的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业务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做相应调整,形成切实有效的长效保障机制。同时,司法行政机关自身也应加强资金监管,做到规范、安全、有效使用每一笔经费,为基层司法行政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