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地税机关如何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组织,是农民为获取良好的服务、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类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新一类市场主体,它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税收管理角度看,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潜在着一定的执法风险和漏洞,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税收管理措施探讨如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与一般企业不同、构成多样性,税收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按照2007年7月1日旅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成员服务,其农民成员必须占80%以上,其成员是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成员退出的时候可以带走自己在加入时候的出资和记载在他帐户内的由公积金形成的财产份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注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通过对办理税务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了解,大多数是农户+农户、企业+农户等构成方式。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欠规范,给税收管理增加难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其成员是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成员退出的时候可以带走自己在加入时候的出资和记载在他帐户内的由公积金形成的财产份额,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可能存在一些“小农”意识等影响,对财务核算缺乏一定的认识,聘任会计还会加大支出,有可能不主动设置账簿进行会计核算。从目前纳入税收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帐情况来看,多数账簿设置简单,会计多为兼职,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准确。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不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监管力度不强
由于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宣传不普及,目前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有少部分未办理税务登记证。税收管理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不够,涉税政策较模糊,不能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公告》中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生产的企业,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财税 [2008] 81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文件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符合财税[2008]149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文件规定范围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根据国税发〔2007〕1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应按照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上述等政策规定,虽然对涉及地税业务的政策不多,但对于农民专
业合作社来说来说过于复杂,由于其经营范围的多样性,在同一项收入上涉及多个税种,又存在不同的征免规定等,对政策的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的几点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供者、利用者自愿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经济目的的合作经济组织。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以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等,涉及的税收业务很多。
(一)加强纳税辅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核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
地税机关的税收管理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纳税辅导,做好税种认定工作,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规范会计核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相关事宜,以真实、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进行帐务核算,对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使其会计核算规范、准确。
(二)加强与工商机关联系,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户籍管理
一是定期与工商机关进行信息交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对已在工商机关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令限期办理税务登记,纳入税收征管;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办、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办税务登记资料认真审核,逐项录入,注意“注册类型”应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支机构)”,对其变更、注销必须实地进行调查,积极走访农民专业合作社实际经营情况,真实、准确地掌握第一手涉税信息资料,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纳税人户籍管理。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税种管理
一是把握企业所得税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一条及其实施条例第三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法人性质的经济组织属于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范围,《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二是把握个人所得税政策。要重点掌握农村专业合作社税后盈余分配涉税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应相关规定可返还或者分配给成员。而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税后利润及盈余分配给个人的,包括盈余公积金转增个人份额的,视为股息红利所得,应按20%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但税法对个人或个体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其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是把握营业税政策。根据国税发〔2007〕1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应按照营业税“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上述单位和个人受托种植植物、饲养动物的行为是指,委托方向受托方提供其拥有的植物或动物,受托方提供种植或饲养服务并最终将植物或动物归还给委托方的行为。
四是把握印花税政策。根据财税 [2008] 81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文件规定,除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外,其余涉税项目合同均应缴税。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严格做到社内交易与社外交易分别核算、准确核算。
五是把握耕地占用税政策。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占用税实施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159号 第二条规定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为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均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本办法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发地、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间作地、已垦滩地。所称建房 包括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
六是把握契税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1997年7月7日)国务院令第224号,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契税,所称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是指下列行为:(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2)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交换;(3)房屋买卖;(4)房屋赠与;(5)房屋交换。前款第二项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移。
七是把握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政策。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不包括农村。
八是车船税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为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车船税。为了扶植农业、渔业的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拖拉机、捕捞和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及对策
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及对策
------------------
日期:2010-06-02 作者:罗正学 来源:五峰国税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政策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该法实施后下发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通知规定了四项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难点
一是设立不规范,合法经营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构成模式当前主要有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和干部+农户等模式,牵头主体呈现多元化,合作社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形同虚设。经与工商信息核对,登记类型有内资、其他联营、股份合作、个人独资等形式,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未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不利于规范经营。更有部分企业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的办法设立合作社,以获取贷款,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
二是经营不景气、财务核算不够健全。目前,农民合作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有实力、能有序经营的很少,勉强维持个体经营。有的是村委会组织的,基本上有名无实,没有形成具体的组织章程、制度等,未能发挥组织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没有实现共同销售和二次分配,导致财务不规范,核算不健全。大多数农民合作社没有专职财会人员,即使有,设置的会计账簿也非常简单,凭证不完整、不规范,真实性低,有的甚至连账簿都没有,对如何建立会计账簿进行准确核算、如何纳税”一片空白。
三是政策不明朗,导致执法存在风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管理,在程序和办法上都缺少具体详细的规定。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设立合作社时不需要提供验资报告,只要“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办理税务登记时是否参照执行也没有明确规定。同时纳税申报不真实,发票使用率低,要么不申报,要么长期零申报。代开发票管理也存在较大风险,以农民个人名义在当地村委会申请开具自产自销证明,直接到国税机关申请代开免税农产品发票的现象时有发生,自产自销证明的真实性无法准确核实。
四是税收优惠难以界定,征管难度大。已成立的农民合作社数量不少,到税务机关咨询政策的却不多,同时,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税收户籍管理还不到位,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少数税收管理员也认为农民合作社对完成税收任务基本没有作用,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大大降低,难以实现有效监管。在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上,存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以外其他人员收购货物销售的应税行为,由于财务核算混乱,免税范围难以准确界定,存在农业产品深加工形成工业品仍按农产品免税等管理漏洞。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对策
一是严格税务登记制度,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户籍管理。依据工商登记信息,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对已注册的提醒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经税务机关调查核实确属不从事生产经营的空壳企业,建议不列入税收征管,避免带来系列税收征管问题和浪费有限的征管资源。对初次办理税务登记的,必须认真审核注册资料,重点了解经营范围、经济规模、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和成员构成的真实情况,据以实行分类管理,认真核定应纳税种和征收方式,防止虚假农民合作社骗取税收优惠待遇。
二是强化纳税服务,督促企业规范财务管理。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为促使专业合作社合法享受税收优惠,要督促其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账簿凭证,分别核算应税、免税项目。在向农民合作社提供良好的政策咨询服务、辅导建账服务的同时,在日常办税上做到文明服务,优质高效。根据农民合作社的特点,简化办税流程,精简报送资料,缩短审批时限,落实“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制度,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三是规范税收执法,引导企业依法纳税。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因此,应要求每个合作社都必须按时申报实际经营销售收入,并准确划分应税、免税收入、社内交易和社外交易收入。对不能准确核算收入或成本费用的,应按照规定实行核定征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对税收政策知之甚少的特性,可组织召开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辅导培训,指导、督促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建章立制、准确核算,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四是加强日常管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帮助企业办理税务登记和减免税资格认定,以利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加强农产品收购和销售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产品品种、产量的评估,确定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督促其按照真实的交易及时开具发票,不虚构交易虚开发票,不为他人抵扣税款提供方便,对其发票的开具加强监控管理,降低税收管理风险。符合企业所得税减免条件的,及时进行备案登记,落实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注:本文被《湖北国税》2010年3月第三期刊登。
第三篇:浅议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现状及建议
浅议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现状及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以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一、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及征税管理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地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涉及地区所有县(市)、乡村,大多为果蔬的种植、销售、保鲜、贮藏、包装、运输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生产资料的购买、供应、技术培训与信息咨询服务等。截止2012年底,在八县一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71户,注册资产总额:158995.65万元,2010年至2012年共计减免所得额6879.25万元,减免企业所得税1719.81万元。税收优惠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极大地扶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实际调查中,发现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虚假成立现象。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办理税务登记证时无需验资报告,只需集资清单即可,于是部分人随便找几个村民的身份证复印件,找人写个所谓的“章程”,再造一个“集资清单”,就成了合作社的社员,事实上他们并不存在实际经营,而真正的目的是想套取国家扶持“三农”的优惠政策,如各种财政扶持资金,财政性补贴款、贴息贷款、低息贷款等。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证的目的,并非想接受税务机关的管理,而是为了取得税务登记证后能够到金融部门顺利开设账户,从而享受国家扶持“三农”的收优惠政策。
(二)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核算不规范,账目混乱,大部分合作社无专职财会人员,甚至没有设置账簿。由于专业合作社面向农户,专业合作社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成本费用列支难以取得合法凭证入账的情况,有些设置了账簿,但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准确,难以准确划分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账务处理基本上只作简单的收支情况,或者简单的流水账。部分合作社没有办公室,或把办公场所设在农民家中,生产经营表现为合作社的成员各自为阵,单个经营,生产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以确认,税收管理人员无法有效掌握合作社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无法保障税收政策的有效落实。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零负申报造成不易管理。已享受农林牧渔业优惠政策的7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25户是盈利户,其余54户均为零负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与税务机关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形成对立矛盾。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纳税申报意识淡薄,对纳税申报意义认识不足,大多数认为免税企业不需要进行申报,填报收入怕麻烦,所以零申报现象比较普遍,而事实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林果业种植需要几年时间外,大部分是有产出的,只是销售的对象一般都是消费个体,不需要开具发票,税务机关无法控制其收入的真实性,给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管理、征管效率不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面广且分散,调查摸底和实地考察的难度较大。管理的各类合作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林果的种植,基本上是大批量销售,这使得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在数量核对与果品、干果销售区分上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执行,税收规范作用与制约力远远不够,相对征管要负担的责任与执法风险,征管困难重重。
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征管程序,强化合作社户籍管理。利用外部信息管理系统从工商部门传来的信息,进行认真的调查核实,对已注册的限期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员名册报送税务机关备案,如果发生成员构成变更,要及时到税务机关进行补充备案。税收管理员要对备案情况进行实地核实,与驻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机构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全面掌握成员组成、种植养殖品种、种植面积、预计产量等原始资料,建立台帐进行跟踪管理,为开展纳税评估和日常巡查提供第一手资料,为准确核实社内交易和社外交易、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奠定良好基础。加强减免税资格的审查和社内企业成员的鉴别,以及社内成员自产农产品销售和社外购进农产品销售的界限的划分,防止农产品经营企业假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身份骗取税收优惠待遇。
(二)创新宣传辅导方式和内容。要将国家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主动向当地政府、纳税人以及社会各界进行汇报和宣传,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合作社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通过采取经常性的税收业务培训,组织集中培训,解决实际问题,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人或财务负责人进行明确的财务核算,不断健全账薄的凭证,及时进行纳税申报,提高纳税遵从度,以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提高发票管理水平,监督纳税人按照规定开具发票、缴销发票,努力实现“以票控税”。首先要严格审核发票的领购,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对需要发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严格的审查,审批。主要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规模、产品品种、常年产量、产量、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合理确定纳税人的发票领购票种、领购版位、领购数量,纳税人每次领购发票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的使用量。主管国税机关要加强对纳税人发票开具情况的检查管理,严格执行验旧购新制度,监督纳税人按照规定开具发票、缴销发票。要加强发票开具的审核,防止利用免税的优惠政策、虚构经营业务进行非法代开或虚开发票、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第四篇:仙桃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及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及税收管理调研报告
仙桃市国家税务局
近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扶持下,呈现发展状大之势。它在解决农民增收,推广农村新技术、新成果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作用以及税收管理状况,以改善服务,加强税收管理,我们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仙桃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农民合作要求和市场发展需要,依托水产、畜禽、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可喜局面,先后形成了网箱养鳝区、科技养猪示范区、虾蟹生态水产养殖区、鸡鸭鹅家禽养殖产业带和水果蔬菜种植板块等。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8家,其中种植业19家、畜牧养殖业18家、渔业17家,农机业8家,其他行业6家。成员总人数3.6万人,其中农民成员3.5万人,占成员总人数的90%以上,带动周边农户3.52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民和农户总数的4%和14.7%。注册资金7267.6万元,2008年共实现经营收入18.5亿元,合作社实现利润2.9亿元,返还农民利润2.61亿元。入社成员比非成员农户年人均增收3500元,增长71%。截止目前,全市有部级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示范合作社6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
(一)发展速度快。2008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比2005年增加了50家,增长了近3倍。目前,我市18个镇(办)均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郭河等三个乡镇均建有5个以上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民对专业合作社认可程度逐步提高,有较强的参与意愿。
(二)创办形式多样。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有以下五种:以养鸡业为代表的“产业园+协会+农户”模式;以被誉为“中国养鳝第一村”的养鳝业为代表的“支部+协会+农户”模式;以国内知名品牌“外婆家”水产加工为代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养鱼大户谭业伦为代表的“能人(大户)+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水果注册品牌“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为代表的“超市+合作社+农户”模式等。
(三)覆盖领域较广。合作社生产经营覆盖了种植、养殖、水产、林木、农机、农产品流通、农资经营等多个方面,涉及了大部分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其中:种植类占合作社总数的27.9%,畜禽养殖类占26.5%,水产类占25%,农机类占11.8%,其他占8.8%。
(四)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社服务涉及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从调查情况看,生产服务型合作社占30%,产销结合型占50%,产加销一体型约占20%。服务内容由生产、进销服务为主正逐步向贮藏、加工领域延伸,服务区域也由本镇本村为主,跨乡镇、县域拓展。
(五)管理趋于规范。多数合作组织有比较规范的章程、组织机构、制定了管理制度,能够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部分发展较好的合作社,设立了成员帐户,提留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后,按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量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或成员公积金、股金比例进行二次分配。
二、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合作组织打破了所有制、区域和行业界限,在最大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如我市绿生公司是全省主要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可加工生猪近30万头,其生产的“绿生”牌鲜猪肉可以畅通进入武汉各大超市,过去一直苦于养殖难发展、货源难落实,这已成为制约绿生公司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养猪场合作社成立后与绿生公司签定协议,每年养殖生猪近20万头,为公司健康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合作组织通过与纵向体系比较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形成纵横交错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有效解决农技推广问题;改变了农民过去“小打小闹”、“单兵作战”的方式,依托产业,扩大规模,组建基地,推广新品种,新质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对加速主导产业的形成、提高养殖基地集约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拓市场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合理整合了农户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了群体优势,解决了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采购与出售商品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的问题。
(五)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生产和经营等环节的交流培训,普及了生产和经营技能,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实行民主选举和自主管理,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农民群众民主管理的意识,成为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和成果的有效载体。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整体上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认知程度有待提高。一些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指导和支持不力;一些农民对专业合作组织认识片面,参加进来主要是听说有好处,跟风走,与合作社只能利益共享,难以风险共担。二是“散、小、弱”问题比较突出。合作社数量较少,发展速度不快,而且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大多局限在村、镇范围内,合作组织之间合作、联合的很少。绝大多数合作社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简单生产和销售上,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三是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比较薄弱。目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的运行机制、实行盈余二次返还的紧密型专业合作社少,多数合作社没有形成内部稳定的合作交易机制,利益关系不紧密,发展的稳定性较差。四是政策支持还不到位。各有关职能部门对合作组织的发展重视不够,支持乏力,也缺乏必要的规划、引导和扶持政策和综合协调管理。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家为支持、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等新形势下的产物,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诣、稳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税收管理而言,也是个全新的领域,国家为此先后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既涉及增值税减免,也涉及企业所得税优惠。在管理方面,既涉及增值税抵扣等敏感领域,也涉及收购发票、销售发票的管理。如何既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国家赋予的政策扶持,又让其在规范管理的轨道上发展状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目标。
(一)基础管理不到位。一是税务登记不到位。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8户,其中在国税部门办理税务登记的仅有6户,占8.8%。办理免税备案手续4户,办理一般纳税人申请1户。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和种植业等类型的专业合作社。通过调查,这些合作社普遍认为他们属于免税范围,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不需要办理免税备案手续。二是发票使用面不全。在办理税务登记的6户合作社中,仅一户因为申请办理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后才申请领购了销售发票,其它5户均未领购发票。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了解不够全面,不知道合作社还可以享受使用税务部门提供的发票等惠民政策,同时也与税务部门宣传辅导不够有关。三是纳税申报不实。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第一条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为免税就是不申报,因此除一户合作社按规定办理免税销售收入申报外,其它均为零申报。但是我们根据从财政、银行以及合作社协会了解到,2008年全市合作社共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
(二)财务核算不规范。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部份成员是农民,受生活习惯、教育程度等影响,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认为只要有利于扩大经营、增加收入就行,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因此就不主动设置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另外,部分合作社成立的主要目地是追求财政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帐来应付管理。这样使税收管理非常被动、难度极大,从目前纳入管理的合作社来看,多数账簿设置非常简单,没有设置明细分类账簿,会计核算不规范、不准确,难以准确划分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准抵扣项目和不准抵扣项目,票据取得不全、不规范,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三)登记设立不规范。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五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法律制定的目地是通过法人企业正确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组织、从而推行合作社组织的良性发展。但是通过对办理税务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很多是由企业、经纪人等为主,然后联系农户的构成方式,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有的农民成员甚至不知道加入合作社会给他们带来多少实惠。更有部分企业、经纪人等出于规避政策的目的,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的办法设立合作社,来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
(四)合作社基础资料难以掌握。一是成员覆盖面广,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目前许多合作社成员跨村组、跨乡镇,甚至跨县市,因此对核实合作社农产品规模、核实农民社员和非社员的农产品增添了难度。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波动较大。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且“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造成成员极不稳定。三是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全国土地流转政策的推广,许多承包大户应运而生,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一般情况下税务部门取得合作社生产经营面积只能通过村民委员会,但是村民委员会开具证明是否真实不得而知。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核实。像玉米稻谷、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产量、生猪鸡鸭等畜牧养殖,还有水产养殖等。由于农产品种类多、经营面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信息基本靠企业财务人员提供,税务部门往往被置于监管链的末端,难以发现深层面的问题,影响了税收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五)为下游企业偷税留下隐患。因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第二条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由于部分由下游加工企业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很多在合作社中的话语权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合作社组织虚构经营业务开具发票,为自己申请抵扣提供便利成为可能。
五、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提高税法遵从度。一是税务机关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二是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规定设置会计帐簿,如实进行会计核算;三是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包括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四是辅导其发票填开,要求其发票必须按实际收购、销售品种数量开具,不得混淆,更不得按农产品大类填开。
(二)完善资格认定程序,保障合作社的真实性。一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税务登记需要提供的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包括所有出资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原件及其复印件,合作社所有社员的签名和盖章(手印)、合作社企业章程等;二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进行实地核查。在审查注册资料、经营场所等的基础上,重点审查组织机构和成员构成的真实性,防止农产品经营企业假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身份骗取税收优惠待遇;三是核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成员的经营土地数量、单位产量,分清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四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减免税管理。重点加强减免税资格的审查和社内企业成员的鉴别,以及社内成员自产农产品销售和社外购进农产品销售的界限的划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提供虚假登记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取得登记资格的,对社内交易和社外交易、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未分别核算或者核算不清的,一律取消减免税资格。
(三)加强发票的管理和审核,提高发票管理水平。一是应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产品品种、常年产量、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纳税人的发票领购票种、版面、数量,纳税人每次领购发票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月的使用量。二是主管国税机关要加强对纳税人发票开具情况的检查,严格执行验旧购新制度和票表比对制度,监督纳税人按照规定开具、缴销发票。三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具免税农产品普通发票,取得发票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要加强发票开具的审核,防止利用免税的优惠政策非法代开或虚开发票,造成税款流失。
(四)加强资金管理,从源头控制虚购收购对象、金额的行为。由于合作社收购农产品基本上来源于本社成员,且社员都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因此收购对象比较固定。为防止合作社虚购收购行为的发生,要求以注册社员身份证开具银行个人账户,凡向社员收购农产品,必须通过银行转账形势支付收购资金,这样便于核实其业务真实性,也可以核实收购对象的真实性。
(五)加强延伸加工企业税收监控。由于合作社销售农产品不仅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而且可以享受免税政策,同时下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凭借普通销售发票抵扣税款,特别是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加入到农民合作社中,为防止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农产品普通发票虚抵税款,因此,各主管税务机关应将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管理对象,严格按照税务管理标准、评估指标加强管理。
(六)构建日常监控体系,加强纳税评估。一是绘制供、产、销流程图。税务人员根据实地调查摸底和日常监控掌握的信息,掌握生产经营信息。二是实行销售备案制度。要求合作社销售对象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以便税务机关进行延伸管理,加强业务核实。三是根据每个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实行参数控制。针对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可以根据合作社成员的农产品种养殖范围、规模等,建立收购档案,并设立一个基本参数。待一个种养殖生产结束时核实其收购数量和收购金额,以确定和评价企业纳税申报的准确性、真实性。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材料
“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简介
澄城县“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7月30日。是由渭北兴农果业协会发展壮大起来的,该协会组建于2002年冬,在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关怀支持下,2004年4月1日,经陕西省澄城县民政局注册批准正式成立,几年来为成员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到了广大成员的一致赞扬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农业部优农中心李连海主任、农村经济研究室赵泽琨主任等各级领导先后给予了亲切关怀,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曾进行了宣传报道。目前,合作社下设5个部(农资供应部、技术服务部、网络信息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6个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和4000亩生产基地。协会会员遍布陕西省澄城县、大荔县、合阳县的12个乡镇,会员586人。
自成立以来,合作社以生产销售绿色无公害果品为已任,以澄城区域唯一的陕西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推广站为推动,坚持高新技术、科学管理;名牌理念、质量为本;精品农资、滚动经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注册了“帝比”牌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商标,积极为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苹果、梨、葡萄、柿子、樱桃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的产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精装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市场提供了精品水果。2005年,澄城县农牧局、工商局联合授予协会“红盾护农投诉点”,澄城县工商局“支农科技示范单位”。2006年,有18名会员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协会被澄城县农牧局授予“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协会的“帝比”牌系列水果,被全国工商联合会评为2007-2008年绿色超市推荐精品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