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教育讲稿一、二
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第一讲)
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学校来给同学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在上课之前,有一个问题我提出来给大家思考:学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监狱是肮脏聚集之地,这两个地方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那么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我希望大家带着问号认真听我的讲课,相信等课讲完了,对这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应该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
说起法律,可能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还只是小孩子,法律离我们太遥远了。真的很遥远吗?法律真的只关大人们的事,和我们小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吗?那么请听下面这个案例:
前不久,有同学到学校交课外活动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报名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说以前发现有同学使用假币,在人民币上签上名字有及时找到假币的主人。当看到妈妈把给他的新钞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这个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知道,这种在人民币上签字的行为是否违法。同学们,你们说呢?(此处等同学回答)
是啊,这位老师要学生在人民币上签名字,不但严重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严重的,它是一种污染人民币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有故意毁损人民币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损害人民币的行为。显然,老师让学生在人民币上面涂写、签名属于破坏人民币的行为。按照上述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这位老师给予警告处罚,并对其罚了款。
同学们看,就这样一个很随意的行为,一不小心就让老师触犯了法律。我们还能说法律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吗?
根据民警叔叔办案的经验和一些调查来看,现在犯罪行为正在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你们知道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是什么吗?这个全世界公认的第三大公害就是少年犯罪!
某市对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进行调查显示,14岁犯罪的有41人,占15.4%;15岁犯罪的有78人,占29.2%;16岁犯罪的有116人,占43.4%;17岁犯罪的有29人,占10.9%。也就是说十五六岁的未成年犯罪占71.6%,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且“犯罪年龄”中出现的犯罪行为具有随意性、有暴力倾向和不计后果等特点。在座的同学们都是读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吧?你们即将跨入初中的校门,年纪也要进入到14到16岁这样一个危险区间。如果在这个时期内不把握住自己,那么就会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不但毁了自己,对社会也是个巨大的损失。东北某市有一位姓严的少年,还没满15岁身高就达到了2.02米,刚满10岁的那年,小严就凭着高得出奇的个头被选入省少年篮球队。小严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为他的前途,父母还是按时交纳每年数千元的训练费用。小严更是连晚上睡觉都搂着一个大篮球,不止一次地梦见自己夺冠捧杯。将近5年的训练不光教会了小严怎么打球,也令他见了不少世面,他随队去过哈尔滨、北京、天津、成都等大都市,然而封闭式训练的枯燥也让他学会了吸烟和酗酒。
由于小严的3门文化课经补考仍不及格,他被所在篮球队辞退了。老师和教练也都为他惋惜,省队里一个姓陈的教练还专门为他开了介绍信,联系了一个哈尔滨的著名球队。
小严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从家里要出钱了,他心里发急,想着“出息了再还”,他偷走了四舅妈2个金戒指和2千元钱。他拿这些钱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少不更事的小严才体会到社会的复杂。球队不收留他,队员也不搭理他,在临走前的那天晚上,趁教练和队员都在训练,他偷走了教练的1千元钱、1部手机和队
员的1部手机。就这样,小严辗转于哈尔滨、北京、天津等城市,与其说他白天在寻找体校,为专长奔忙,倒不如说他是在物色行窃的目标。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独自一人连续盗窃10多起。被抓后,小严十分后悔,根据法律的规定小严因犯盗窃案时未满16岁可以免除刑事处罚,或者说,法律依然给了小严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但一个“篮坛希望之星”就这样陨落了,同学们,你们说可不可惜?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原因,弄清楚了犯罪原因,我们才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来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我国传统蒙学书《三字经》第一句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我们一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象是一张白纸,没有一点污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很善良的,但为什么等长大后就不一样,有的变成好人,有的变成坏人了呢?这就是“习”的作用。这个“习”,可经理解为习惯。习惯的形成,依赖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培养。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当然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就只能长出“毒草”来。
通过对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犯罪少年通常有两个特点,性格自私和没有社会责任感,造成这两个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们本来在生理和心理上就不成熟,他们总是以父母等大人为榜样,品行不良的父母容易让孩子也形成不好的习惯、扭曲的人格和不良的品行,对孩子一味娇生惯养也会造成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坏毛病。太原市少年科技城不断遭受破坏,报警按钮、疏散应急灯、引导音响等每天都有损失,一次展品被盗损失3000元,作案的竟是一个少年盗窃团伙。他们多是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在家任性妄为惯了,不知不觉就放纵自己在社会上也胡作非为起来。同学们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殊不知,过度的呵护对同学们的成长毫无益处,反而会害了你们啊。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一个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家人都召集拢来,郑重向他们宣布: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做天下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啦!好不好?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催化剂。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喜欢模仿,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健康的社会文化、不健康的书刊杂志、暴力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都强烈刺激着缺乏分辨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心、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纯洁的心灵。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被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视为崇拜的英雄偶像,竞相模仿,诱发青少年犯罪。暴力影视作品片面地突出打杀场面,撞击着幼小的心灵,使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产生了邪恶的念头,进而模仿着用暴力来解决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纠纷,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制造了一起起骇人听闻的校园惨案。山西阳泉市抓获一个黑社会性质的少年团伙,7名主要成员都在16岁以下。他们受西方和港台影视作品中暴力情节的诱导,号称“七匹狼”,“老大”发令,“小弟”望风,“军师”策划,“打手”施暴,打架斗殴,偷抢敲诈,无所不为。山西一个13岁女孩,模仿录像,经常勒索同龄人,向女孩们索取5元至15元的“保护费”,不给就狠狠“教训”。她口出狂言:“想在这儿混,拿来保护费。”俨然一个黑社会“大姐大”的派头。
有一款网络游戏叫“传奇”,我想有的同学可能会知道,也可能正在玩。就是这样一个无聊的砍砍杀杀的游戏,让黑龙江一个13岁的小学生钟某竟用剪刀加农药把母亲杀死,拿走2600元去玩“传奇”,被警察在游戏厅门口抓获。在虚拟游戏里的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的肆意摧残最终导致了钟某对亲生母亲的杀害,上演了一出现实中的悲剧“传奇”。如果在座的同学确实在玩这种游戏的话,我劝你还是趁早别玩的好,想一想,为了玩“传奇”,你已经花了父母多少钱了?除此之外,父母要供你吃、穿、用,还要供你上学,假如父母哪天认为你花钱太多,突然不给你钱了,你再也没钱去玩“传奇”,你会怎么办呢?这个结局很好
猜的,你可能会去偷、去骗、去抢,甚至可能会重现黑龙江的钟某杀死母亲的悲剧。
影视小说中所描述的武打、枪战、**情节是特定时代的传说故事加上现代艺术加工所形成的供人们休闲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是违法的,如果现实生活中象影视上那样一个人被砍一刀或打一枪,扔一颗炸弹,就是一个伤害案件或一个故意杀人案件、一个爆炸案,就要出动公检法机关,经过立案破案拘留逮捕起诉判决执行等多种程序,当事人可能被判处严厉的刑罚,绝不象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上可以乱砍乱杀乱开枪乱扔炸弹都没事。看完影视片、玩完游戏,我们要迅速地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有知识、有文化,对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影视作品、电子游戏应该要学会分清精华和糟粕,要汲取对自己健康成长有益的营养,摒弃有害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影、录像、电视、书画、报刊,我们要从这些作品里面学习真正的英雄人物,不要学“哥们意气”。你们中间肯定没有人没看过偶像剧《流星花园》吧,听说还在拍续集,但你们再也不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续集了,因为我们国家已经把这部电视剧封杀了,禁止在各电视台播出,为什么禁播呢,因为象片中的F4这样的偶像型人物误导了青少年,在少年犯案例中就不乏F4这样典型的少年犯罪案例。一部即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拯救少年犯》中有一个案例剧情和F4的情况非常相像。据说这名少年出身在一个亿万富翁家庭中,家里有钱,爷爷又非常溺爱,这名少年在学校里当起了“老大”,要同学前呼后拥,经常带头打架。由于家里最后不供给他“出场费”,他便杀死了溺爱他的爷爷,落得个监中囚的下场。《拯救少年犯》就是《流星花园》中F4的现实版,因为他们这一批人就是有着“天下老子第一,目无尊长,打架喝酒泡妞”这样扭曲的人生观。这样的“偶像”人物,我们少先队员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有一句成语:防微杜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要防止出现在的错误,就必须从小的毛病改起,还有一句古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必须从未成年人的不良习惯抓起。
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第二讲)
同学们: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探讨,经过对一些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发生违法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如:
1、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平时学习松懈,纪律观念淡薄,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临场作弊、带小抄、传纸条、换试卷,败坏了学习风气,从小养成了弄虚作假、欺诈投机的恶习。
2、厌恶劳动,追求享受。他们表现为崇尚吃喝玩乐,盲目同别人攀比,想吃好的,穿名牌的,用新潮的,玩刺激的。整天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迷乱于异性,沉湎于“三厅二室”。
3、不讲公德,为所欲为。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公德、违反道德准则、热衷于当众起哄、漫骂行凶等。
4、以大欺小,勒索钱财。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勒索钱财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向年纪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稍有不从,即大打出手,成为校园里的害群之马。
5、称兄道弟、哥们义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形成“团伙”,彼此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常常不问是非,聚众闹事,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他们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而常见的、多发的、容易诱发孩子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以下10种,它们是:
1、吸烟、酗酒;
2、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
3、旷课、夜不归宿;
4、携带管制刀具;
5、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6、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7、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
8、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9、观看、收听**淫秽音像制品读物;
10、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包括吧)。希望在座的小学生们都参照上述不良行为做一下自我批评,想一想,我曾经有过这些行为吗,如果有,我有决心和毅力去改正它吗?
讲了这么多如何防止违法犯罪的内容,那么当我们面对犯罪分子的不法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先讲一个案例。今年9月,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性质恶劣的奸淫幼女案作出一审判决,摧残了13名少女的罪犯吴建廷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36岁的吴建廷是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的农民。法院查明,吴建廷在2000年8月12日至2002年8月5日的两年内,连续采用暴力、胁迫手段,奸淫少女13名,她们当中除1名被害人已经15岁外,其余12名遭到摧残的都是幼女,最小的还不到9岁。
发人深省的是,吴犯的罪恶得逞,竟是利用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的善良,“乐于助人”却成了受害者的“七寸”。这引起人们的担忧和疑惑:面对陌生人,孩子该不该助人为乐?
吴建廷诱骗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却十分奏效。据供述,他见到孩子后,要么告诉孩子,他的钥匙丢了,需要帮助寻找;要么告诉孩子,他有一个和孩子年龄相仿的女儿,但她生病了,不吃药,需要小朋友去开导安慰她;要么告诉孩子,他的女儿天真可爱,希望和孩子们交朋友等。就这样,天真无邪乐于助人的孩子
们就轻而易举地被吴建廷从公共场所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各种车辆带到偏僻之处,然后对女孩子实施性犯罪。
叔叔今天给大家讲这个案子,并非教唆你们助人为乐不对,不要轻易帮助别人。我是想说,这13个女孩子被摧残的教训太沉重了,希望孩子们不要被自己的善良所害,所以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在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孩子进行防止侵害教育。
好,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些面对犯罪分子时应对的方法。
一、被歹徒盯上怎么办?
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某种目的,常会以中小学生作为侵害对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发现被歹徒盯上,不要惊慌,要保持头脑清醒、镇定,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心理状态、周围情况、歹徒的动机来决定对策。
2、如果只是被歹徒盯上,应迅速向附近的商店、繁华热闹的街道转移,那里人来人往,歹徒不敢胡作非为;还可以就近进入居民区,求得帮助。
3、如果被歹徒纠缠,应高声喝令其走开,并以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就地拣到的木棍、砖块等作防御,同时迅速跑向人多的地方。
4、遇到拦路抢劫的歹徒,可以将身上少量的财物交给歹徒,应付周旋,同时仔细记下歹徒的相貌、身高、口音、衣着、逃离的方向等情况,待事后立即向民警或公安部门报告。
5、如果遇到凶恶的歹徒,自己又无法脱离危险,就一定要奋力反抗,免受伤害。反抗时,要大声呼喊以震慑歹徒;动作要突然迅速,打击歹徒的要害部位;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寻找机会脱身。
6、应切记,不到迫不得已时不要轻易与歹徒发生正面冲突,最重要的是要运用智慧,随机应变。
二、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当同学们独自在家时,要注意避免陌生人进入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
1、独自在家,要锁好院门、防盗门、防护栏等。
2、如果有人敲门,千万不可盲目开门,应首先从门镜观察或隔门问清楚来人的身份。如果是陌生人,不应开门。
3、如果有人以推销员、修理工等身份要求开门,可以说明家中不需要这些服务,请其离开;如果有人以家长同事、朋友或远房亲戚的身份要求开门,也不能轻信,可以请其待家长回家后再来。
4、遇到陌生人不肯离去,坚持要进入室内的情况,可以声称要打电话报警,或者到阳台、窗口高声呼喊,向邻居、行人求援,以震慑迫使其离去。
5、不邀请不熟悉的人到家中做客,以防给坏人可乘之机。
三、遭遇暴力威胁怎么办?
面对时有发生的校园内外暴力事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理智地去分析,不要盲目冲动地只图一时痛快。
1、如果你是维护正义、批评坏人坏事而招致“坏孩子”的报复,就要义正辞严地斥责他,同时快去报告老师。
2、万一同学们遇到殴打、特别是遭遇流氓的威胁,一定要设法摆脱、逃避,所有人比较多的地方,都是你可以利用的地方甚至“传达室”也可以成为避难的“安全岛”。
3、万一遭到了殴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设法和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如果头晕或是骨折、流血,一定要向路人求助,告诉他你是哪个学校的,请他帮你通知学校。要是离学校远,就告诉他你家长的工作单位或是自家的住址,能有
电话号码最好,这样你就可以得到救助。第二件事就是治伤(如果伤重,像严重流血之类,那么这就成了第一件事,必须先治伤)。如果伤情不容耽搁的话,只要能行动,你就一定要去最近的医院或卫生所,先处置外伤,再检查内伤。如果不能行动,就请行人帮助,赶快到医院检查治疗。第三件事就是看病治疗的医药单据和诊断书一定要收存妥当。公安部门抓到坏人后,要根据这些来确定事件的性质。第四件事就是报案,要报清出事的时间、地点、打人凶手的特征。
四、中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直接威胁和侵害,仅凭同学们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公安部门报告。
1、匪警电话的号码是110。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发便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
2、拨打110电话,要简明、准确地向公安部门报告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案情等内容,以便公安部门及时派员处理。
3、打报警电话是事关社会治安管理的大事,千万不要随意拨打或以此开玩笑。
最后我还有几句心里话,同学们要用心去聆听。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我对学习负责吗?”我们需要宣泄情感,表现自我,但校园毕竟是完成学业的场所,难道因为书本、课堂的枯燥,就可以荒废学业吗?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吗?”打架、盗窃、行骗、抢劫,我行我素,玩世不恭,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一场梦”的人,断送的是自己的前程,我们要象那首歌里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过我每一分钟”,认真地学习,认真地做人,认真地呵护自己,认真地关爱他人。我们爱生活,我们有追求,我们是时代潮流中最欢乐的一朵浪花,为人生、为社会添彩。但愿,这能成为今天听我讲课的同学们的人生格言。
第二篇:法制教育讲稿一、二
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第一讲)
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学校来给同学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在上课之前,有一个问题我提出来给大家思考:学校是神圣的知识殿堂,监狱是肮脏聚集之地,这两个地方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那么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我希望大家带着问号认真听我的讲课,相信等课讲完了,对这个问题,聪明的同学们应该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的。
说起法律,可能有的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都还只是小孩子,法律离我们太遥远了。真的很遥远吗?法律真的只关大人们的事,和我们小学生没有多大关系吗?那么请听下面这个案例:
前不久,有同学到学校交课外活动费时,老师要求学生在报名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说以前发现有同学使用假币,在人民币上签上名字有及时找到假币的主人。当看到妈妈把给他的新钞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时,这个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知道,这种在人民币上签字的行为是否违法。同学们,你们说呢?(此处等同学回答)
是啊,这位老师要学生在人民币上签名字,不但严重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为严重的,它是一种污染人民币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有故意毁损人民币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损害人民币的行为。显然,老师让学生在人民币上面涂写、签名属于破坏人民币的行为。按照上述条例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这位老师给予警告处罚,并对其罚了款。
同学们看,就这样一个很随意的行为,一不小心就让老师触犯了法律。我们还能说法律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吗?
根据民警叔叔办案的经验和一些调查来看,现在犯罪行为正在越来越趋向于低龄化。你们知道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是什么吗?这个全世界公认的第三大公害就是少年犯罪!
某市对在押的267名未成年罪犯进行调查显示,14岁犯罪的有41人,占15.4%;15岁犯罪的有78人,占29.2%;16岁犯罪的有116人,占43.4%;17岁犯罪的有29人,占10.9%。也就是说十五六岁的未成年犯罪占71.6%,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且“犯罪年龄”中出现的犯罪行为具有随意性、有暴力倾向和不计后果等特点。在座的同学们都是读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吧?你们即将跨入初中的校门,年纪也要进入到14到16岁这样一个危险区间。如果在这个时期内不把握住自己,那么就会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不但毁了自己,对社会也是个巨大的损失。
东北某市有一位姓严的少年,还没满15岁身高就达到了2.02米,刚满10岁的那年,小严就凭着高得出奇的个头被选入省少年篮球队。小严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日子虽然过得拮据,但为他的前途,父母还是按时交纳每年数千元的训练费用。小严更是连晚上睡觉都搂着一个大篮球,不止一次地梦见自己夺冠捧杯。将近5年的训练不光教会了小严怎么打球,也令他见了不少世面,他随队去过哈尔滨、北京、天津、成都等大都市,然而封闭式训练的枯燥也让他学会了吸烟和酗酒。
由于小严的3门文化课经补考仍不及格,他被所在篮球队辞退了。老师和教练也都为他惋惜,省队里一个姓陈的教练还专门为他开了介绍信,联系了一个哈尔滨的著名球队。
小严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再从家里要出钱了,他心里发急,想着“出息了再还”,他偷走了四舅妈2个金戒指和2千元钱。他拿这些钱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少不更事的小严才体会到社会的复杂。球队不收留他,队员也不搭理他,在临走前的那天晚上,趁教练和队员都在训练,他偷走了教练的1千元钱、1部手机和队员的1部手机。就这样,小严辗转于哈尔滨、北京、天津等城市,与其说他白天在寻找体校,为专长奔忙,倒不如说他是在物色行窃的目标。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独自一人连续盗窃10多起。被抓后,小严十分后悔,根据法律的规定小严因犯盗窃案时未满16岁可以免除刑事处罚,或者说,法律依然给了小严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但一个“篮坛希望之星”就这样陨落了,同学们,你们说可不可惜?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原因,弄清楚了犯罪原因,我们才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来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我国传统蒙学书《三字经》第一句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我们一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象是一张白纸,没有一点污渍,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很善良的,但为什么等长大后就不一样,有的变成好人,有的变成坏人了呢?这就是“习”的作用。这个“习”,可经理解为习惯。习惯的形成,依赖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培养。好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当然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污染严重的环境里就只能长出“毒草”来。
通过对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犯罪少年通常有两个特点,性格自私和没有社会责任感,造成这两个特点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们本来在生理和心理上就不成熟,他们总是以父母等大人为榜样,品行不良的父母容易让孩子也形成不好的习惯、扭曲的人格和不良的品行,对孩子一味娇生惯养也会造成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坏毛病。太原市少年科技城不断遭受破坏,报警按钮、疏散应急灯、引导音响等每天都有损失,一次展品被盗损失3000元,作案的竟是一个少年盗窃团伙。他们多是家庭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在家任性妄为惯了,不知不觉就放纵自己在社会上也胡作非为起来。同学们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殊不知,过度的呵护对同学们的成长毫无益处,反而会害了你们啊。在这里,我向大家提一个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家人都召集拢来,郑重向他们宣布: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做天下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小公主啦!好不好?
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催化剂。未成年人思想还不成熟、喜欢模仿,辨别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健康的社会文化、不健康的书刊杂志、暴力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等都强烈刺激着缺乏分辨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心、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的感官,吞噬着纯洁的心灵。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被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视为崇拜的英雄偶像,竞相模仿,诱发青少年犯罪。暴力影视作品片面地突出打杀场面,撞击着幼小的心灵,使世界观尚未成型的青少年产生了邪恶的念头,进而模仿着用暴力来解决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纠纷,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制造了一起起骇人听闻的校园惨案。山西阳泉市抓获一个黑社会性质的少年团伙,7名主要成员都在16岁以下。他们受西方和港台影视作品中暴力情节的诱导,号称“七匹狼”,“老大”发令,“小弟”望风,“军师”策划,“打手”施暴,打架斗殴,偷抢敲诈,无所不为。山西一个13岁女孩,模仿录像,经常勒索同龄人,向女孩们索取5元至15元的“保护费”,不给就狠狠“教训”。她口出狂言:“想在这儿混,拿来保护费。”俨然一个黑社会“大姐大”的派头。
有一款网络游戏叫“传奇”,我想有的同学可能会知道,也可能正在玩。就是这样一个无聊的砍砍杀杀的游戏,让黑龙江一个13岁的小学生钟某竟用剪刀加农药把母亲杀死,拿走2600元去玩“传奇”,被警察在游戏厅门口抓获。在虚拟游戏里的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的肆意摧残最终导致了钟某对亲生母亲的杀害,上演了一出现实中的悲剧“传奇”。如果在座的同学确实在玩这种游戏的话,我劝你还是趁早别玩的好,想一想,为了玩“传奇”,你已经花了父母多少钱了?除此之外,父母要供你吃、穿、用,还要供你上学,假如父母哪天认为你花钱太多,突然不给你钱了,你再也没钱去玩“传奇”,你会怎么办呢?这个结局很好猜的,你可能会去偷、去骗、去抢,甚至可能会重现黑龙江的钟某杀死母亲的悲剧。
影视小说中所描述的武打、枪战、**情节是特定时代的传说故事加上现代艺术加工所形成的供人们休闲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不允许的,是违法的,如果现实生活中象影视上那样一个人被砍一刀或打一枪,扔一颗炸弹,就是一个伤害案件或一个故意杀人案件、一个爆炸案,就要出动公检法机关,经过立案破案拘留逮捕起诉判决执行等多种程序,当事人可能被判处严厉的刑罚,绝不象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上可以乱砍乱杀乱开枪乱扔炸弹都没事。看完影视片、玩完游戏,我们要迅速地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作为新一代的少年,我们有知识、有文化,对各种各样的书刊杂志、影视作品、电子游戏应该要学会分清精华和糟粕,要汲取对自己健康成长有益的营养,摒弃有害的东西。我们要有意识地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影、录像、电视、书画、报刊,我们要从这些作品里面学习真正的英雄人物,不要学“哥们意气”。你们中间肯定没有人没看过偶像剧《流星花园》吧,听说还在拍续集,但你们再也不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续集了,因为我们国家已经把这部电视剧封杀了,禁止在各电视台播出,为什么禁播呢,因为象片中的F4这样的偶像型人物误导了青少年,在少年犯案例中就不乏F4这样典型的少年犯罪案例。一部即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拯救少年犯》中有一个案例剧情和F4的情况非常相像。据说这名少年出身在一个亿万富翁家庭中,家里有钱,爷爷又非常溺爱,这名少年在学校里当起了“老大”,要同学前呼后拥,经常带头打架。由于家里最后不供给他“出场费”,他便杀死了溺爱他的爷爷,落得个监中囚的下场。《拯救少年犯》就是《流星花园》中F4的现实版,因为他们这一批人就是有着“天下老子第一,目无尊长,打架喝酒泡妞”这样扭曲的人生观。这样的“偶像”人物,我们少先队员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有一句成语:防微杜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要防止出现在的错误,就必须从小的毛病改起,还有一句古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那么我们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必须从未成年人的不良习惯抓起。
从学校到监狱究竟远不远?(第二讲)
同学们: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探讨,经过对一些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发生违法犯罪前,就已沾染上了许多恶习。如:
1、厌恶学习,考试作弊。平时学习松懈,纪律观念淡薄,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临场作弊、带小抄、传纸条、换试卷,败坏了学习风气,从小养成了弄虚作假、欺诈投机的恶习。
2、厌恶劳动,追求享受。他们表现为崇尚吃喝玩乐,盲目同别人攀比,想吃好的,穿名牌的,用新潮的,玩刺激的。整天游手好闲,乱交朋友,忙于早恋,纹身吸毒,迷乱于异性,沉湎于“三厅二室”。
3、不讲公德,为所欲为。他们往往缺乏社会公德、违反道德准则、热衷于当众起哄、漫骂行凶等。
4、以大欺小,勒索钱财。特别是在校学生中,以强凌弱,以大压小,勒索钱财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向年纪小的同学要钱、要物,稍有不从,即大打出手,成为校园里的害群之马。
5、称兄道弟、哥们义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形成“团伙”,彼此拉帮结伙,打架斗殴,常常不问是非,聚众闹事,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他们人多势众,互相壮胆,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明确规定,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而常见的、多发的、容易诱发孩子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以下10种,它们是:
1、吸烟、酗酒;
2、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
3、旷课、夜不归宿;
4、携带管制刀具;
5、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6、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7、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
8、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9、观看、收听**淫秽音像制品读物;
10、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艺场所(包括吧)。希望在座的小学生们都参照上述不良行为做一下自我批评,想一想,我曾经有过这些行为吗,如果有,我有决心和毅力去改正它吗?
讲了这么多如何防止违法犯罪的内容,那么当我们面对犯罪分子的不法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自己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先讲一个案例。
今年9月,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性质恶劣的奸淫幼女案作出一审判决,摧残了13名少女的罪犯吴建廷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36岁的吴建廷是平顶山市湛河区北渡镇的农民。法院查明,吴建廷在2000年8月12日至2002年8月5日的两年内,连续采用暴力、胁迫手段,奸淫少女13名,她们当中除1名被害人已经15岁外,其余12名遭到摧残的都是幼女,最小的还不到9岁。
发人深省的是,吴犯的罪恶得逞,竟是利用天真无邪的少年儿童的善良,“乐于助人”却成了受害者的“七寸”。这引起人们的担忧和疑惑:面对陌生人,孩子该不该助人为乐?
吴建廷诱骗孩子的方法很简单,却十分奏效。据供述,他见到孩子后,要么告诉孩子,他的钥匙丢了,需要帮助寻找;要么告诉孩子,他有一个和孩子年龄相仿的女儿,但她生病了,不吃药,需要小朋友去开导安慰她;要么告诉孩子,他的女儿天真可爱,希望和孩子们交朋友等。就这样,天真无邪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轻而易举地被吴建廷从公共场所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各种车辆带到偏僻之处,然后对女孩子实施性犯罪。
叔叔今天给大家讲这个案子,并非教唆你们助人为乐不对,不要轻易帮助别人。我是想说,这13个女孩子被摧残的教训太沉重了,希望孩子们不要被自己的善良所害,所以家长、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在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对孩子进行防止侵害教育。
好,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些面对犯罪分子时应对的方法。
一、被歹徒盯上怎么办?
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某种目的,常会以中小学生作为侵害对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发现被歹徒盯上,不要惊慌,要保持头脑清醒、镇定,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心理状态、周围情况、歹徒的动机来决定对策。
2、如果只是被歹徒盯上,应迅速向附近的商店、繁华热闹的街道转移,那里人来人往,歹徒不敢胡作非为;还可以就近进入居民区,求得帮助。
3、如果被歹徒纠缠,应高声喝令其走开,并以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就地拣到的木棍、砖块等作防御,同时迅速跑向人多的地方。
4、遇到拦路抢劫的歹徒,可以将身上少量的财物交给歹徒,应付周旋,同时仔细记下歹徒的相貌、身高、口音、衣着、逃离的方向等情况,待事后立即向民警或公安部门报告。
5、如果遇到凶恶的歹徒,自己又无法脱离危险,就一定要奋力反抗,免受伤害。反抗时,要大声呼喊以震慑歹徒;动作要突然迅速,打击歹徒的要害部位;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寻找机会脱身。
6、应切记,不到迫不得已时不要轻易与歹徒发生正面冲突,最重要的是要运用智慧,随机应变。
二、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当同学们独自在家时,要注意避免陌生人进入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
1、独自在家,要锁好院门、防盗门、防护栏等。
2、如果有人敲门,千万不可盲目开门,应首先从门镜观察或隔门问清楚来人的身份。如果是陌生人,不应开门。
3、如果有人以推销员、修理工等身份要求开门,可以说明家中不需要这些服务,请其离开;如果有人以家长同事、朋友或远房亲戚的身份要求开门,也不能轻信,可以请其待家长回家后再来。
4、遇到陌生人不肯离去,坚持要进入室内的情况,可以声称要打电话报警,或者到阳台、窗口高声呼喊,向邻居、行人求援,以震慑迫使其离去。
5、不邀请不熟悉的人到家中做客,以防给坏人可乘之机。
三、遭遇暴力威胁怎么办?
面对时有发生的校园内外暴力事件、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理智地去分析,不要盲目冲动地只图一时痛快。
1、如果你是维护正义、批评坏人坏事而招致“坏孩子”的报复,就要义正辞严地斥责他,同时快去报告老师。
2、万一同学们遇到殴打、特别是遭遇流氓的威胁,一定要设法摆脱、逃避,所有人比较多的地方,都是你可以利用的地方甚至“传达室”也可以成为避难的“安全岛”。
3、万一遭到了殴打,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设法和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如果头晕或是骨折、流血,一定要向路人求助,告诉他你是哪个学校的,请他帮你通知学校。要是离学校远,就告诉他你家长的工作单位或是自家的住址,能有电话号码最好,这样你就可以得到救助。第二件事就是治伤(如果伤重,像严重流血之类,那么这就成了第一件事,必须先治伤)。如果伤情不容耽搁的话,只要能行动,你就一定要去最近的医院或卫生所,先处置外伤,再检查内伤。如果不能行动,就请行人帮助,赶快到医院检查治疗。第三件事就是看病治疗的医药单据和诊断书一定要收存妥当。公安部门抓到坏人后,要根据这些来确定事件的性质。第四件事就是报案,要报清出事的时间、地点、打人凶手的特征。
四、中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直接威胁和侵害,仅凭同学们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公安部门报告。
1、匪警电话的号码是110。这个号码应当牢记,发便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
2、拨打110电话,要简明、准确地向公安部门报告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案情等内容,以便公安部门及时派员处理。
3、打报警电话是事关社会治安管理的大事,千万不要随意拨打或以此开玩笑。
最后我还有几句心里话,同学们要用心去聆听。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我对学习负责吗?”我们需要宣泄情感,表现自我,但校园毕竟是完成学业的场所,难道因为书本、课堂的枯燥,就可以荒废学业吗?我们也要扪心自问:“我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吗?”打架、盗窃、行骗、抢劫,我行我素,玩世不恭,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一场梦”的人,断送的是自己的前程,我们要象那首歌里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过我每一分钟”,认真地学习,认真地做人,认真地呵护自己,认真地关爱他人。我们爱生活,我们有追求,我们是时代潮流中最欢乐的一朵浪花,为人生、为社会添彩。但愿,这能成为今天听我讲课的同学们的人生格言。
第三篇:塔山二小学校法制教育讲稿
学校法制教育讲稿
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塔山镇第二中心小学法治副校长,今天由我来这里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希望对你们知法、学法、守法有所帮助。今天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学习:一学法,就是要明确“法”究竟是什么?我们小学生为什么要学法?二懂法、守法,就是要明白自己与那些法律有更多的关系,明确遵纪守法跟青少年自身有什么关系?三用法,知道怎样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小学生要学法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法”,公民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法律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它通过对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简单扼要地说就是定义为:社会生活中由政府控制的人与人间相互关系的游戏规则。我们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身体及心智等各方面并不成熟,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也正在建构之中。因此,加强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建设刻不容缓。同学们通过学法律、讲道德可以约束自己,也可以保护自己。小学生法制教育主要是使同学们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法律常识,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逐步培养同学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让你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辨别美丑、善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为你们将来成为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学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校纪,例如:在校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吸烟、喝酒等等。一旦违反,学校则会对你们进行批评教育。回到家中,父母同样也会你们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法律则是约束我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不管是在家或者是在学校,法律都无时不刻地陪伴在我们身边。你们一生下来,法律便赋予你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当你们步入少年时,依据《义务教育法》你们可以获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些法律等等;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闯一个红灯、打一场架、拿同学一支铅笔,这些行为看似是小事,可却能够充分反映出一个人道德品质的恶劣和法制观念的淡薄。“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古语在座的各位同学应该都不陌生。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品质本来是善良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外界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控制力的薄弱和法律意识的淡薄很有可能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犯罪的深渊。
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公害
向同学们提一个社会知识方面的问题:你知道当今世界有哪几大公害?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已经毫无疑问地被列为社会两大公害。青少年犯罪被列为继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也有的社会学家和法学家将这一公害的范围缩小到了未成年人犯罪。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从世界范围来讲,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犯罪大军的主体。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
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也大幅度上升。据统计,全国2.2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80%,加上犯罪黑数,实际上还要高于这个数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就我市来说,从2008年至2012年这四年中,受法律追究、刑事处罚的青少年达到2450人,其中,18岁-25岁的青年人为2136人,占61.9%,14岁-18岁的未成年人为1314人,占38.1%。即使在本市这样一个小小的地级市,这个数字也是惊人的,也就是说,在这四年中,平均每一天就有2.4名青少年被告人因为触犯法律而被法院判处刑罚。如果加上因为违法而被公安机关直接移送劳教的人数,总数字更是怵目惊心!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突发性和随意性。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理上、生理上都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很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复杂,极不稳定。精力旺盛,好动,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很容易偏激、任性,为所欲为,稍有诱因,一触即发。他们的犯罪动机有时十分简单,一般没有预谋,即使有预谋也是一种很简单很迅速的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是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寻求刺激。这种激情式的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如某学校学生许某某、严某某抢劫杀人案,两人没有钱用了,想去打抢搞点钱,整个预谋过程就是在QQ上传送了几句话,预谋过程不过是几十秒钟的时间,然后一拍即合,临时去准备作案凶器,为威吓出租车司机,将刀架到司机脖子上,转念一想,司机认出他们来了怎么办,就把司机给杀了,结果酿成一起后果十分严重的血案。再如大家都知道的马家爵,这三个字差不多已经成为了杀人狂魔的代名词。实际上马家爵并非天生就坏,他也有过艰难的童年,有过贫困的生活,有过刻苦读书的时期,也有过理想和追求。但哪怕他上了大学,他的心理仍然是不成熟的,不健全的。那种偏激、自卑的心理,一与外部因素发生冲突,就产生了疯狂的犯罪。
2、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当前,受社会上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的“潇洒”消费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畸形的物质消费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渠道不能满足欲望时,往往通过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手段来获取。我市两级法院近五年来处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几乎大多数都是侵犯财产犯罪案件。这类案件中,抢劫案占了很大的比重。从一些发生在校园内外的抢劫案来看,大都是高年级的学生抢劫低年级的学生,如中专生抢中学生,中学生抢小学生,社会上的闲散青少年抢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也就是说辍学的抢上学的。大都是使用轻微的暴力,抢劫少量的财物,一次得逞,频频作案。法律规定,抢劫三次以上就算多次,量刑就在十年以上至死刑。
3、团伙犯罪居多。青少年犯罪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地共同作案。这一方面是,对青少年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互相挑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另一方面,青少年渴望被同龄人关注的心理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在学习压力巨大的学校里都无法得以完全的满足,于是他们转向社会,和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交往,结成小团体。这种小团体化的不良现象往往就是团体化犯罪的前身,如果加上某种人为化的组织,最后演变为青少年犯罪黑帮。所以在校青少年学生如果和有前科有劣迹的社会闲散青少年或其它有犯罪倾向的闲散人员交往过密,很容易被教唆和引诱,最后滑入犯罪的深渊。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不但失去了学籍,而且失去了自由,落得身败名裂。
4、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和低龄化发展。在犯罪手段上,青少年犯罪越来越趋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犯罪手段残忍,情节较为严重,而且不计后果。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青少年模仿的结果,也是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结果。一段时间以来,低级、庸俗的文化腐蚀青少年的灵魂。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武打凶杀、暴力血腥、淫秽色情及其它有损于青少年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相当一部分缺乏分析和抵制能力的青少年,一旦接受不良文化影响,便会很快堕落,难以自拔。因为青少年可塑性之大,虽有一定的辩别是非、控制行为的能力,但自控力非常脆弱。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也同样引起人们的忧虑。犯罪的年龄越来越小,法律处理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如前不久某电视台报道了一起入室凶杀抢劫案,一个刚满14岁还在读初中的陈姓少年,因为羡慕同学有随身听,而自己却家境贫寒,家里买不起这个东西,经过周密的计划,于深夜潜入邻居家,趁邻居睡觉之机,残忍地杀死了邻居,抢劫了现金200多元,并且仿造了现场。事后用这200多元买了一个随身听,还若无其事地去上学。案件破获后,当地的人都感到震惊。人们不相信这个平时看上去十分老实本份的少年,会干出这样的事。而从他本人的陈述中得知,他正是受了一些港台暴力、武打电视电影的影响,他的作案手法都是从里面学到的。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社会特点决定了他们内在动因上的不稳定性和外在诱因上的易受感染性。但我认为更多的,还是主观上的原因,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由于青少年心理结构不成熟、不稳定,社会阅历浅,对问题认识直观、肤浅、片面,使其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诱惑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扰,加上自身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好胜心,易冲动而不理性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犯罪;或是自己能够察觉自身的行为欠妥,但在“哥们意气”、“两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片面思想的支配下,感情、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将错就错。如一些青少年片面认为,做一个小痞子混社会,混江湖,游手好闲,很潇洒、很神气,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由于分析判断能力的相对低下,他们就会产生单纯的羡慕和模仿心理。他们压根儿没有想到,小痞子本质上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边缘人物,小痞子也是在违法犯罪的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他们必然会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和打击。小痞子最后的结局大都是滑向犯罪的深渊。
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谈到青少年犯罪,没有理由不谈到青少年网络犯罪。因为我们可能有不少的同学上过网,有的甚至对网络到了痴迷的程度。所以我想把这方面的内容作一个单独的部分来讲一讲。什么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目前法律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定义。就我的理解,上网青少年以网络为犯罪诱因,以互联网为犯罪手段、犯罪地点在网吧场所和所有与网络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犯罪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青少年网络犯罪。请看下面这几个案例:
案例之一:痴迷暴力游戏,刀捅身边人。去年3月11日晚,16岁的少年胡某在某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都被别人“捅”倒。坐在胡某旁边的一名与胡某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冒三丈,抽出随身携带的半尺长的尖刀,捅向受害人的胸口,导致受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会不会坐牢?”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胡某沉迷在血腥的暴力游戏中,已经失去理智,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了。
案例之二:网上起争斗,网下来报复。也是去年3月的一个晚上,某县一个网吧发生了一起数十名青少年持械打斗的寻衅滋事案件,其中职校生黄某被打成重伤,奄奄一息,他的两名同学一人小腿骨折,另一人手臂多处挫伤,对方也有几名轻伤。原来当天晚上,黄某与两名同学在网吧玩网络游戏《反恐精英》,他们的游戏角色与另一玩家在网上遭遇并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一边战斗,还一边在网上互发短消息进行语言攻击,无意中,黄某将自己所在的网吧告知了对方。对方在游戏被击败后,勾结七八名社会闲散青少年,携带木棒铁棍赶到黄某所在的网吧,双方大打出手,导致两败俱伤。
案例之三:上网相勾结,下网去打劫。去年1月10日,某市公安局刑警队接到一男青年许某的报案,称其在网吧上网时,结识了一个网名叫“诱惑”的17岁女网友,并相约到一个网吧见面。当两人见面后,“诱惑”谎称自己回家取衣服,将许某骗市郊一座桥边,由埋伏在此的一名男青年实施抢劫,抢走其一部手机和400余元现金。几天以后,刑警队又连续接到多起类似报案。所不同的是,实施抢劫的男青年变成了4个人。同年3月13日上午,办案民警经过周密部署,将这一团伙一网打尽。经查,这4男1女去年8月开始在网上纠合在一起,年龄大多十七八岁,最大的21岁。他们先由胡某以诱惑网友聊天,再将受害人骗至一些偏僻处实施抢劫、敲诈。据统计,到案发时,这一团伙共涉嫌实施抢、盗、诈等案件20余起,涉案案值6万余元。
案例之四:游戏失宝物,见面捅刀子。也是在去年的一天,某市一个痴迷网络游戏的中学生在上网中突然发现他的游戏宝物被盗,游戏中积累的百万虚拟货币被花得精光。不久,他在游戏交易广场发现一名玩家正在拍卖各种装备,其中就有他所独有的宝物。经过一番试探后,他认定对方就是偷他宝物的那个贼,便化名向其购买装备,约定在某网吧内见面。见面后,这名中学生要求对方归还他的宝物,但对方拒不承认,遭到拒绝的中学生极度愤怒,见对方转身要走,便拔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刺向对方,致对方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生活、生长环境,学习娱乐方式,甚至包括思维方式、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行为习惯等等,都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正如一股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扑面而来的洪流,既显示了当今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夹带着污泥浊水、沉渣浮泛,一些缺乏方向感的青少年在物质准备不充分、心理准备不成熟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投身其中,结果网络不但吞没了他们的求知的心智和原本善良的情感,也吞噬了他们的得来不易的金钱和宝贵的青春的时光,极少数的甚至还在互联网的各种诱因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失去了生命和自由。据一些统计资料表明,90%的青少年上网是玩网络游戏,其余是网上聊天和浏览不健康的网站,这其中未成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网络游戏的主体;8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与网络游戏存在关联,网络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因。
青少年网络犯罪主要有这么四个原因:
1、网站杂乱,内容混乱,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互联网上80%的游戏软件来自境外,多数网络游戏都是以扮演角色互相砍杀为主,充斥着暴力、欺诈、色情等内容,让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拨,如同吸上了“电子海洛因”,通宵达旦,夜不归宿,不仅荒废了学业,损害了健康,而且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错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名拦路抢劫的中学生在被警方抓获后,是这样表述他当时的心理状态的:“当时我已经玩了五个小时的格斗类游戏了,处于高度地亢奋中,脑子里都是打啊、杀啊。身上没钱了还想玩。我已分不清游戏和现实了,一走出网吧,正看到一个单身女青年路过,就跟了上去,还是打、杀、抢...”。透视网络酿成青少年违法的系列案件,不难发现:不少网络游戏存在暴力、欺诈、赌博、色情等不健康内容和倾向。如在作战格斗类游戏中,两方或者多方对垒,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血腥、暴力的画面频频出现,画面和音乐也渲染得美仑美奂。这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性情容易变得焦虑和冲动,特别是出现了囊中羞涩时,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差的青少年,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去偷、去抢、去骗的念头。
2、网吧的经营、管理不规范,使犯罪的发生有了适宜的土壤。一方面,网吧经营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违反规定,专门在学校周围设立网吧,吸引在校生上网或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为了留住上网的孩子,许多网吧提供吃住,通宵经营,帮助孩子逃避学校管理和家长追查,对发生在网吧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包庇,客观上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阵,对网吧的管理存在漏洞,为违规网吧和无证经营的“黑网吧”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3、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涉世不深,易冲动,缺乏理智,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一旦受到来自外界不良思想、文化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容易在理想、信念上产生动摇,好逸恶劳、爱慕虚荣、过份追求物质享受、容易沉迷于暴力、色情等感官刺激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只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以致走上犯罪道路。
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危害,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很多的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很大,除了头脑发育受到影响,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多年来专门研究电脑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绮云指出,电脑游戏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长期沉迷于电脑游戏,不仅会遏制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而且特别影响儿童的早、中期智力开发,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等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病人多沉溺于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未成年人长期玩如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的游戏,火爆刺激的游戏内容使他们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并由此忽视了现实生活,或对现实生活不再满足。开始只是精神上的依赖,而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虚拟世界让人成瘾后,低质量的网络人际关系便自然而然地取代了高质量的现实的人际关系。在真实生活中,绵延不断的沮丧、困惑、孤独感时时折磨着他们,当患者最终失去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时,精神心理活动也随之走入歧途。严重的产生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
网络有如此之多的负面影响,有的专家将它称之为“电子海洛因”也不算过分。那么究竟是哪些未成年痴迷于网络呢?近两年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和挽救上网成瘾孩子的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分析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兴趣和爱好很单一,或是没有其它兴趣和爱好的孩子,在网络游戏中忽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去处,从而痴迷其中,上网成瘾;第二种是有许多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会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承认而沉迷于网络。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体会不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上网打游戏,可以获得虚拟奖励,自我得到肯定,宣泄学习不成功带来的压抑;第三种是由于人际关系不好,希望上网逃避现实。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说到这里,我得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并不是一个网络反对者。今天的我们又是如何看待网络的呢?我认为网络是用现代最强大的科技手段将各种五花八门的资讯汇聚起来的一个载体;网络是现实世界的一个虚拟的幻象,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都能在这里得到淋漓的体现;网络是一个没有城门的不夜之城,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戴着面具,披着一件马甲进出,没有人知道电脑背后是一条狗;网络是一个混乱的丛林,道路纵横,机关重重,有明媚的风光,也有黑暗的陷阱。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成人社会的反映,它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只要打开电脑,它就会暴露无遗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唾手可得。这正是网络的巨大诱惑性。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没有大人的帮助,如果擅自地过早地进入这个虚拟的成人世界,肯定会迷失其中,身受其害,而如果到了痴迷的地步,肯定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归根结底,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玩具,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网络就象一个没有主人的交通工具,一辆高速而性能并不见得好的汽车,未成年人去玩,时间一久,就会发生事故。正如陶宏开教授所言:“电脑是一种工具,是给我们用的,而不是玩的;学会用的人是聪明人,只会玩的人则是愚蠢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一味地反对青少年上网,并不反对他们用电脑和网络作为工具来获取知识,但我们反对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痴迷游戏和聊天,久而久之上网成瘾。所以我们说网络犯罪,其实,罪不在网络,而在于我们对于网络的痴迷心态。
我们这个世界,从来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对网络的诱惑和其它随时可能发生的诱惑,我们青少年如何把握自己,如何选择正确的道路,这是一个考验意志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性格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人生的过程。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我相信,在我们聪明的孩子们面前,没有什么诱惑是不能抵制的,没有什么弱点是不能克服的,没有什么习惯是不能改变的!因为,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因为我们坚强!
在这里,我要代表家长向那些痴迷于网络的未成年人发出呼唤:醒醒吧,孩子们,虚拟的网络不是你精神的家园!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现实才是你们要学习、生活、奋斗的世界!
二、小学生要懂法
我们国家法律很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作为小学生最有必要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那么涉及青少年的主要法律法规有哪些方面呢?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
A.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 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现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B.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⑥多次偷窃;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⑧吸食、注射毒品; 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一、什么是《道路交通安全法》?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
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约有300人,每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始终在10万这个高位上徘徊,已经有四千万人死于车轮之下;绝对死亡数占世界第一,死亡率也在前几位。检测结果表明,当汽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进时,从司机发现情况急刹车到制动有效,车会向前继续行驶18.82米远,才能停住:而在雨、雪天气,由于路面较滑,会向前继续行驶达24米。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懂得汽车惯性的道理,以为汽车只要一刹车应立即停止,于是便毫无顾忌地在行驶着汽车前横过马路或从停着车头车尾突然走向车行道上,结果被汽车撞倒了。这种案例时常出现,特别是农村公路和学生更为突出。小学生是道路交通行为中的弱势群体,大家在参与交通的过程中,怎样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呢? 首先,我们都来反省一下我们自己或身边同学的交通行为,是否曾经有过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是否曾因自己不安全的交通行为而给自己带来过一些伤害。同学们,你们当中很多人每天好几趟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途中又大多要走马路,不管步行也好,骑自行车也好,总要避让来往的车辆。但是,你们当中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或缺乏交通安全常识。想想看,当你们走在马路上时,是不是有同学追追打打?是不是有同学边走边看书?是不是有同学随意横穿公路?是不是还有同学骑自行车时喜欢显示自己的本领,有意双手离把或单手骑车? 同学们,纵观许许多多的交通事故,有不少是因行人不守交通规则而造成的,而其中中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有:乘坐三无车辆、横过马路注意力不集中、乱穿公路、横穿高速公路、违规搭乘摩托车等等。
我们平常骑车或走路、总免不了要横过马路,但在横过马路时,一定要看看左右来往的车辆,要确认安全之后再横过,千万不能因抢时间,抢速度而随意横穿。
安全出行的三大本领:一会走路、二会骑车、三会乘车(这三个“会”的含义就是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1、行走安全: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来往车辆,不准追逐,奔跑;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2、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安全:不满16周岁不能在道路上骑电动车、摩托车;不打伞骑车;不脱手骑车;不骑车带人;不骑“病”车;不骑快车;不与机动车抢道;不平行骑车;不在恶劣天气骑车。
3、乘车安全:乘公共汽车要停稳后上下车,在车上要抓好扶手,头、手等身体部位不能伸出窗外,管好身边物品,防止扒窃;乘高速汽车要系安全带;不乘超载车。
关注校园学生盗窃 什么是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窃取的行为。
构成盗窃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秘密窃取,就是行为人采用不易被财物所有人、保管人或者其他人发现的方法,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如溜门撬锁、挖洞跳墙、潜入他人室内窃取财物;在公共场所掏兜割包等。秘密窃取是盗窃罪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其他侵犯财产罪的主要标志。
案例
一、英语王老师连续几次丢钱,有时几十,有时一百多,通过一段时间的留意观察,终于发现了目标。让这位老师想不到的是,偷盗者竟然是她的英语课代表,一个学习很好,非常文静的女孩,利用进入教师办公室取作业之际拿走了老师的钱。
案例二、三个女孩一起去超市偷盗多次,店老板前来学校揭发此事,三个孩子竟然脸不变色心不跳,指天指地否认事实。若不是三人之间出现矛盾,内部瓦解,此案也就无从查起。当老师要求退回超市的物品时,几个女孩竟象挤牙膏一样,陆陆续续地拿出了一大堆物品,笔袋五六个、橡皮十多块、笔心一大把、水笔十几根„„
案例
三、李某是六年级学生,11岁,家境贫困,他本应发奋学习,以慰父母,可他非但不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未等生的行列里,却追求现代的物质时髦。他看到学校有几位同学有电子游戏机,心里很痒痒,也想到哪里去弄一台。李某的邻居家境较好,经常帮助他们家。李某想拥有游戏机心切,一个星期天上午,他乘邻居全家外出之际,向父母慌称去外面玩耍,窜入邻居家,偷走了1200元现金和金首饰若干,总价值约3000余元,之后短短几天,他用偷来的钱买了台游戏机,余下的和伙伴们下饭馆、上网吧、挥霍至尽。邻居发现家中被盗后立即报案,李某很快落网。
一个十二三的孩子站在你的面前,如花的年龄,如花的容貌,你无论如何也和“窃贼”“小偷”这样的词语联系不起来,但是他们的行为却让你震惊„„
近几年来,在学生中出现在偷盗的现象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通过对多起学生偷盗行为的调查,其偷窃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动机复杂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模仿、炫耀型。小学生好奇心强,最爱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人物及情节。如案例一中的赵波,他觉得影视作品中的“大款”,屁股后面跟一大帮人,走起路来摇头晃脑,进入酒店大吃大喝很威风。他想,只要自己有了钱,同学们就会尊他为老大,故而多次偷家里的钱。他偷钱后经常请吃请喝,还请朋友打游戏、进网吧,为的就是在同学面前摆阔、炫耀。
二、被逼、教唆型。有的同学生性懦弱、胆小怕事。一旦交友不慎,受人教唆、威胁,被逼无奈时便会想方设法去偷。因为害怕“坏人”打击报复,他们往往不敢将真情告诉家长或老师,致使“坏人”屡屡得逞。
三、嫉妒、报复型。嫉妒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强的人心怀不满或怨恨。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极易产生嫉妒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产生的偷窃行为,目标常指向各方面比自己优秀的同伴。同时伴随的还有一种报复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实施偷窃的大多是一些弱小者,他们在受到欺负或不公平待遇时,常产生反抗性的报复行为。
四、虚荣、攀比型。每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有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家长对待孩子消费观念的不同,致使相同年龄段的孩子生活在极不相同的消费层次上。俗话说:人比人活不成,马比骡子驮不成。可有的同学偏偏爱慕虚荣,总喜欢和其他同学比吃、比穿、比用。他们常常会为了可怜的自尊心或为了能与别人生活的一样而去偷窃别人的好东西或偷家里的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有的学生说:同学们经常把零食带到学校吃我很羡慕,可爸妈从来不给我零花钱,我就偷家里的钱去买,我想尝尝在大家面前吃东西的滋味。这种盲目攀比的心理,归根结底还是虚荣心在作祟。在小学生偷窃案例中,这种心理类型的人居多。
同学们,千里河堤毁于蚁穴,道出了量变与质量的关系。我们要从“根本” 做起,从点滴严起,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陈毅曾经有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一定要报”和“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名言。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正派人要的是合理合法之财,而决不要非法非理的不义之财。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小偷小摸“反正别人看不见”、“干一次就不干了”,等等,其实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富兰克林说得好:如果自己对这些“没人看见”的行为视而不见,那你就犯了大错。因为,它已使人的心灵染上了迅速酿成苦酒的“酵母”!古人云:“纸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尸”,“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不检点的“思”与“行”,只能瞒人一时,哪会哄人一世?有些自以为隐藏的诡秘是长久的,最后还不是大白于天下吗?某县一位年轻人偷窃一家公司的财物而获得脏款2万余元,深埋于自家的西瓜地里,真算得上是“天不知,地不知,我不知,你不知”,但最后也不是被挖出来了吗?结果,等待他的是几年的铁窗生涯。,一些学生因不注意小节而犯了错误,影响了进步,毁坏了前程。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古人告诫我们:“祸患常积于忽微”。所以,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都要认真吸取多方面、多侧面的教训,克服小节无实论的错误观念,深刻认识到偷窃行为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要十分重视从一点一滴做起,时时、处处、事事用正确的道德规范检查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没有人看见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遵守道德准则。我们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学习中,从中增长才干和智慧,吸取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社会的营养。做一名有利于国家、社会、群众及家庭有用的人。
在这里,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对于盗窃罪的判罚: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当然啦!我们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还很多,需要大家平时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凡是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要树立法律意识,树立依法办事的意识,这样一来才会不做或少做违法的事情。有什么法律方面的问题,欢迎大家从三个主要途径了解法律:一个是上网搜索法律法规文件,二个是咨询有关律师,三个是拨打法律咨询服务热线电话。
三、小学生要会用法
学好了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受保护权,受教育权,继承权等权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法侵害,比如被人敲诈勒索,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我们要运用法律 来保护自己。例如:有的父母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儿童遇到这事怎么办?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可以向学校或有关单位报告,求得解决,再如养狗咬伤了行路的未成年人怎么办?你学习《民法通则》第127条就知道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承担民事责任。你或者家里人购买了三无产品,可以凭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商家退货或赔偿。总之,只有学好法律,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几点:
第一、在自我保护方面,我想同学生应该记住几个电话,遇到侵害,学会报警:110(匪警报案电话)、120(急救中心求救电话)、122(交通事故报案电话)、119(火警报案电话),电话通了以后,将所看到的情况简明扼要的叙述一遍。主要说明案发的时间、地点、当事人和人数等,但确记不要随意拨打这些电话。
第二、同学们要以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你们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搏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 报警。我们要增强是非判断能力,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应变能力,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同学们在遇到侵害时及时摆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到违法人员的随意侵害。
第二、如果同学们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此外学生之间打架事件也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据调查,一些学生被同学殴打后并不是向家长或学校汇报,而是自己作主到外面找人来报复,要知道报复伤人也是违法的,也会受到处罚。
同学们,在加强防范来自别人对你的侵害的同时,大家也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约束好自己,下面给同学们提几点建议:
1、珍惜学习机会。要坚持在校学习。自觉接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
2、提高鉴别能力。不要学习和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
3、谨慎交朋友。未成年人要谨慎交友,不要和社会上品性不端的闲散人员交往,特别是那些社会上的小混混们。
4、切莫虚荣攀比。未成年人要克服虚荣、攀比心理,说话要谨慎,不要随意向外人透露和炫耀自己家庭的情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5、增强防范意识。要保持必要的警惕性。单独回家的孩子,在进家门前要注意观察,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独自在家的孩子,不要随便打开家门;在放学路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哄骗,遇事多留个心眼,警惕各种不良诱惑,对陌生人给的玩具和食品等不要轻易接受。
6、掌握自救本领。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然后求助于成年人,不要蛮干,要学会用报警、呼救、反抗等方法抵制不法侵害,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
希望所有同学们通过此次的法制教育都能够认清违法犯罪的后果,坚决抵制不良诱惑,做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最后祝愿同学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第四篇:法制教育讲稿
法制教育讲稿 2011年8月31日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受高峰校长的邀请,很荣幸地参加我校新学年的开学典礼,并进行简短的法制宣传。2010年4月29日,受安阳市人民检察指派,我被安阳市教育局聘为安阳市第三中学兼职法制副校长。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的努力,能使我校的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为我校的法制副校长,我职责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宣传,通过协调各方关系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帮助菅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其中,工作重点是通过法制宣传工作,使学生培养基本的法制观念,让广大师生掌握基础的法律内容,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利益的良好行为习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律和与法律有关的基础知识。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用以治理国家、协调各方关系的规则。法律是种规则,其功能或者说作用在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协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之间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律除了宪法是国家的总的章程和规则外,其他法律按照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类型可分为大致三类: 调整公民个人之间、公民与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之间被认为平等主体关系的法律是民事法律关系法,如公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公民与国家机关之间房屋租凭关系等;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和社会团体管理关系的法律是行政管理法,如工商管理法、税法和治安处罚法等;第三类是刑事法,它是调整国家与犯罪公民之间关系的法。不同的违法行为要承担不同的违法后果,违反民事法律关系被认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一般由被侵害者自愿提起诉讼,要承担赔偿损失、返还财物、赔礼道歉等后果;违反行政法律关系的被认为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罚款、被吊销有关证照、行政拘留等后果,后果具有强制性;违反刑法的是犯罪行为,是最严重违法行为,要承担被判刑的严重后果。
对我们关系密切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未成年保护法》,该法为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进行原则性规定,其中规定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原则,还规定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年成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学校保护”条款中,特别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应当尊重未成 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部法律成为未成年权利保障的法律之盾,广大师生应该对其相关内容认真学习,并切实遵照执行。
二是《教育法》,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教育基本原则和制度,确立“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保障教育事实的发展提供保障,该法还为师生权益保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也为受教育者规定相应的义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是刑法,在师生间之所以开展刑事法知识的学习,两方面的情形使这项工作显得尤为急迫。一方面是对学校安全和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日益显现;一方面是在校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有逐年增多的势头。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多起针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恶性案件,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公愤,校园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危害教育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各方密切配合,利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近几年来犯罪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 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数量呈逐年增多势头。青少年犯罪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侵害他人权益,破坏家庭幸福,葬送自身前途和命运,后果极其严重。本人从检察公诉近二十年,办理过几十起未成年犯罪案件,每一起案件都有着与普通刑事案件更令人感慨的危害后果,有的真的可以说令人扼腕叹息。2003年办理的林州付某故意伤害案就是这样的一个案件,付某当年刚满十八岁,是林州一中的一名高三的学生,因为与一名女生谈情,与另外一名男生王某相互嫉恨,当年的5月13日上午,临近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持匕首将王某捅伤,王某被医院抢救不治死亡。尽管作案后付某也到派出所去投案,但伤害(致人死亡)犯罪的后果,也使他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付某和王某都是学校重点培养的所谓尖子生,在当年的模拟考试中二人都是600分以上而位居全校前十名。由于付某的冲动和犯罪行为,不仅使自己的同学少年殁命,也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写,更使两个家庭蒙受极度痛苦。
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的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道德要求的底线,遵纪守法是合格公民的基本标准。因此,培养学生基本的法制观念,让学生学习与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内容,养成自觉遵守法律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作为宪法原则写入我国宪法。而法治中国的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当代中国处于一种特殊的历史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阶层剧烈变化,各种利益诉求此起彼伏,矛盾冲突日益显现。在这样一种社会形态缺乏稳定性的特殊历史阶段,信仰法律,相信法治的力量,依靠法律解决社会冲突,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做法显得尤为必要。就教育环境而言,虽然《教育法》确立了“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和“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国家战略,但影响教育事业发展和破坏教育环境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近几年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中突出的事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安全问题,2009年以来,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多起针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恶性案件,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公愤,校园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二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在校青少年学生犯罪逐年增多已成为犯罪统计数据变化的新特点。
根据规定,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的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制订学校法制教育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为学生上法制课,进行普法教育;
二是协助学校开展依法治理,健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及教师队伍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教育,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三是积极参与校园及学校周边治安秩序整治,与当地公安派出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维护好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环境;
四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做好帮扶、教育工作,协调学校、家长、社区落实帮教措施;
五是配合政法部门妥善处理在校教师、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六是协助政法部门严肃查处侵害师生合法权益和滋扰校园的治安、刑事案件;对校园内发生的严重违纪问题,督促学校根据校纪妥善处理,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七是协助学校与社区、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进行沟通联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法制教育机制;
八是按照学校所在社区、街道要求,会同学校有关部门落实各项综合治理工作措施。
要充分发挥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的职能作用,增强青少年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段时间来,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多起针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恶性案件,就在5月12日,陕西省南郑县一幼儿园又发生一起砍伤儿童事件, 犯罪嫌疑人吴某持菜刀闯入幼儿园,致使7名儿童和2名成人死亡,另有11名学生受伤。这些案件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公愤,校园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公安机关已安排了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治安环境。那么,在全社会都在关注校园安全、加强防范措施的时候,我们学生应该如何提高法律意识、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受到不法侵害呢?结合多年从事检察工作经验和我的一些体会,给大家讲以下几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第一,要增强防范意识,避免和减少外来的不法侵害。未成年人是全社会都需要保护和关注的弱势群体,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增加安全防范意识,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安全保护方法,减少遭受不法侵害的机率和在遭受不法侵害时避免受到更大伤害。一是在校外不要和陌生人搭话,不要随便把自己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联系方式等给陌生人或者培训机构,以免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二是外出应给父母打招呼,说明和谁外出、去哪里、联系方法、回家时间;外出要按时回家,不能按时回时要向父母及时报告,说明原因;
三是上学、放学时,应与同学结伴而行,身上不要装过多的钱,不要携带贵重物品;
四是不搭乘陌生人的顺路车;打车时,注意其他座位,以防藏有他人;
五是在僻静的马路上,面对车流行走,不背对车流,以免有人停车袭击;
六是提包要斜挎在肩上,包不要背在靠马路一边,以防坏人抢掠;
七是晚归时,应走灯光明亮的街道;回家之前准备好开门的钥匙,不要到门口才去找钥匙;
八是记住可信赖的成年人的名单、电话,这样在遇到侵害时,可以及时寻求他们的帮助;
九是不进电子游戏厅、网吧、成人娱乐场所等不该学生去的地方;
十是慎重对待网上交友。网上的人同社会一样是形形色色的,对在网上认识的朋友应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不要轻易将自己家庭的情况告知对方,更不能轻易单独与网友见面!在我们身边,由于草率与网友见面 8 导致的抢劫、强奸、伤害案件屡见不鲜,同学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啊!
十一是遭遇抢劫、勒索、劫持、伤害等暴力侵害时,应以保护自身生命和安全为首要原则,不要过多地顾及财物,能采取自救措施的尽量采取自救措施,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硬拼,避免造成更大的人身伤害。关键时应大声呼救,及时报警;
十二是发生不幸时,一定要镇定,记清对方的体貌特征、人数、逃离方向;报警时,应尽量明确地告知出事地点、坏人的人数,是否有武器和交通工具等细节,还要留下联系办法。
第二,从我们自身来讲,要提高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公民。遵纪守法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同学们一定要认清什么是违法犯罪,什么行为我们不该去做,还要学会一些必要的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的方法,避免同学之间因小事激化矛盾,酿成大祸。
比如在校园,可能会出现一些高年级的同学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钱财,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杜绝;遭受侵害的同学要敢于检举揭发,同这些违法行为作斗争;
比如同学之间常因一些小事出现打架斗殴现象,有的甚至被打伤、打残,不仅身心受到伤害,双方还要依法律负相应的责任。所以,避免打架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同学之间要互 相体谅和互相理解,在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学会理智地处理矛盾、化解纠纷,必要时也可报告老师进行调解,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如果遭到对方的非法暴力侵害,你就应尽快躲开,脱离危险,并报告老师或民警,没有必要一定要动手还击引起互殴,把事情闹大,造成更大的伤害。
再比如,我们五中学生基本都是住校生,生活学习都在一起,年轻人精力旺盛,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运动上,避免纠集在一起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也不可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以免造成意外;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接受健康的性知识教育,杜绝因为好奇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杜绝顺手牵羊、小偷小摸等现象。
以上列举的只是校园中常见的违法违纪现象,同学们一定要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分清违法犯罪的界限,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品行,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以恶小而为之,以免触犯法律,铸成大错!
同学们,五中是我们安阳的名校,是安阳教育的一道靓丽风景,我们的安全牵动着多少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关注啊!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远离非法侵害、杜绝校园暴力!
由于时间有限,很多话题不能展开讲,希望以后 有机会通过法制讲座、模拟法庭等形式,与老师和同学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谢谢大家!
第五篇:法制教育讲稿
法制教育讲稿——青少年犯罪与学校教育
栾成光(法制副校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根据学校行政会的安排,下面我以本校法制副校长的身份,谈谈青少年犯罪与学校教育的题。
下面,我想首先谈谈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实施的犯罪,亦指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阶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至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通称。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已满14岁至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法律、依法应受刑事惩罚的行为,叫做青少年犯罪。
但有些国家的法律还规定,青少年实施了一般治安管理法规的行为乃至社会越轨行为,也视为犯罪,并且有被警察采取强制措施和被起诉到法庭的可能,如逃学、逃夜、不服监护人管教、流浪、与不良行为的人交往等。如是成年人所为,则不认为是犯罪,如是未成年人,则视为犯罪,受到司法干预,这种情况被称为“身份罪”。
智利1967年颁布的少年法规定,对违法少年采取4种保护方式:交国家管教组织教育;交父母管教;交亲属或者国家指定的监护人管教;监视自由,定期考察,参加指定的活动等。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我国刑法在立法中充分体现了国际通行的教育、预防、保护和社会化原则,把保护同刑罚处分相结合,体现从宽和人道原则,把处理不良行为同处理犯罪行为相结合,体现预防犯罪原则,但这些原则毕竟只是原则,在有些方面还是很缺乏操作性的,甚至是无法可依。我们现在可以对有些家长不送子女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可以到法院起诉,但是如果家长对子女不加管教呢?前不久有一个很受新闻媒体关注的案例,因男女大学生同宿,学校按校方规定对他们进行处分,他们却将学校起诉到法庭,说是学校侵犯了他们的名誉权、隐私权。学生和子女不服从管教又怎么办?有些学生就是整天不上课,泡在电子游戏室里;有些女孩子晚上偏要不回家住宿,怎么办?是不是可以打电话报警,或要求派出所采取强制措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因此现实生活中,甚至就有父母的送子女到派出所处理,派出所无法处理,做父母的就大义灭亲,杀死子女的案例。所以说,我国法律对青少年犯罪,有处理从宽的规定,但还没有管教从严的相对应的法律措施,这就给我们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艰巨的任务。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相当突出,它不仅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也玷污了青少年宝贵的青春年华。1999年10月25日至11月24日,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团中央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联合举行《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犯罪展览》,一幅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图片,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残酷的故事:
12岁的女学生赵某,因家庭溺爱,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习惯,以致开始偷窃。1998年3月,赵某向一6岁女孩索要方便面未遂,便将女孩抱至村外水沟中将其溺死。1998年12月,21岁的大学生郑建材,因同宿舍一姓欧的同学睡觉打呼噜,与欧发生口角。第三天欧约同乡同学洪某、容某一起来找郑讲理,郑出手用匕首将洪某、容某杀害。郑被依法判处死刑。
1998年以来,以闵某、王某为主的“纱厂十二少”犯罪团伙,以在校中学生为主要侵害对象,实施抢劫、敲诈、强奸,累计作案100余起。团伙成员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2岁,大多为辍学学生。该团伙已受惩处。
1997年以来,以22岁的邹志雄为“总司令”的47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下设十大“精英”,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盗劫、抢劫、强奸、杀人,作案63起,大案34起,1998年被当地警方抓获,主要案犯被处死。
1999年9月24日,18岁的在校学生唐丛伟写信给昆明市市长声称拥有“沙林”毒剂,向市政府敲诈500万,如不能满足其要求,他将在昆明“世博园”内制造血腥爆炸案。11月13日,唐丛伟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就全国而言,这样的案例是很多的。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犯罪有如下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过高,犯罪性质日趋严重。1950年-1959年青少年犯罪成员占刑事作案成分20%。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了66%(城市在70%-80%),此后居高不下。
犯罪类型从五六十年代的小偷小摸、耍流氓发展到杀人放火、投毒爆炸、拐卖强奸、抢劫盗劫、制毒贩毒,几乎什么类型都有青少年卷入其间。当前许多大案、要案、恶案大多是青少年干的,判处严厉刑罚的也大多是青少年。
(二)犯罪类型的复杂性和犯罪动机的恶劣性。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心理发育快、自我控制弱、容易冲动,当遇到某种偶然事件诱导和激发等情况时,缺乏思考、不计后果。12岁赵某即属此类。但这种单纯因年幼无知而犯罪的,日渐减少,进而向暴力型、财产型发展,具有疯狂性、凶残性、贪利性。
(三)主要形态或形式属于团伙犯罪。
团伙犯罪主要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1987年严打时,全国摧毁各类流氓团伙20万个。青少年犯罪中60%-70%属于团伙犯罪,团伙泛指中85%由青少年纠合,青少年大案70%属团伙所为。有的属一般结伙犯罪,有的向犯罪集团发展,有的已发展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甚至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他们有名称、有头目、有帮规、有分工。近年来,他们人数上升,活动地域扩大,组织日趋严密,甚至与境外黑社会势力有联系。联系犯罪集团成员的,不仅是“哥们义气”的精神纽带,还有犯罪利益。陕西省某市1957年青少年犯伤害案1人,1981年为159人,翻了159倍。
(四)中小学流矢生犯罪不断增多,犯罪低龄化。
1986年7月开始施行的《义务教育法》规定青少年应当接受义务教育。抓“普九”,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五)女青少年犯罪人数激增,犯罪形式由“依附型”发展成“独立型”,出现所谓“大姐大”。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主观心理不成熟,缺乏是非曲直的自我评价能力;家庭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上不良文化的感染等等。学校教育的失误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三、学校教育与犯罪预防。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非常关注。1979年党中央就要求全党“必须高度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1985年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把全社会共同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1999年11月1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开始实施。对青少年犯罪要采取“惩教结合、标本兼治”的对策,学校教育应当在“标本兼治”,主要是“治本”上,对预防青少年犯罪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校教育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呢?说到底还是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全面加强素质教育,教师要担负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既教书、又育人,在学生思想上筑起一道预防犯罪的坚固防线。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师就是道德德传教士,就是要循循善诱,做耐心细致德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主刑辅”,“以德治校”,我们学校和老师做德是预防犯罪的最基本、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治本”工作。任务是光荣的,也是艰巨的,但是,当我们想到多办一所学校,或者是办好一所学校,就是少办一所监狱,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是有价值的,有报偿的,我们应当感到欣慰。
学校除搞好常规教育外,还可以根据国家得普法要求、学校社会得治安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如开设法制教育课,以案说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可感地教育,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挑战与希望的世纪。青少年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二三十年内这些幼稚的花朵将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肩负着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教育要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尽责尽力,这样我们的明天将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