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劳动派遣新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相同

时间:2019-05-13 06:11: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家谈劳动派遣新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相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家谈劳动派遣新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相同》。

第一篇:专家谈劳动派遣新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相同

专家谈劳动派遣新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相同 8月7日,人社部研究起草了《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强调,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今日14时,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原所长苏海南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实施与劳务派遣相关规定”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苏海南认为,新规里所说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的同工同酬,若被派遣劳动者同“正式工”在相同的岗位上劳动,承担同样的工作责任,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量,具备相同相近的劳动技能,做出同样的劳动贡献,在这“五同”的基础上,他们的工资、奖金、加班费以及福利的水平从原则上讲就应该相等。

对于新劳务派遣规定中“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这一规定,有网友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基本工资或许可以做到同酬,但是奖金福利等隐性报酬可能会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有所差别。对此,苏海南指出,我们首先要对同工同酬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明确指出,“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也就是说只要与同类岗位的“正式工”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就贯彻了同工同酬原则,这是广义的同工同酬含义。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所谓同工同酬是指劳动者在相同的岗位上劳动,承担同样的工作责任,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量,具备相同相近的劳动技能,做出同样的劳动贡献,在这“五同”的前提下执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并获得同等水平的劳动报酬,也就是“5+2”。

苏海南还指出,在不同类岗位上劳动,可以执行不同的劳动报酬的具体分配办法,但劳动者通过该分配办法所获得的劳动报酬水平与其他岗位劳动者按照其他劳动报酬分配具体办法所获取的劳动报酬水平的差距应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至于有人提出的“基本工资或许可以做到同酬,但奖金福利可能会有所差别”这种现象,在现实中确实比较多见。他认为,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应执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但执行中没有完全按相同劳动报酬分配办法去实施分配,导致了劳务派遣工与“正式工”的薪酬水平有不合理的差距,或者奖金福利水平存在的不合理差距,这显然是违反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以及本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的,对这种情况,应该加以纠正。另外一种是虽然执行了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但由于劳动者个人的实际劳动贡献存在差别,那么,他们的奖金或绩效工资等,是可以有差别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这两种现象混为一谈。

另外,苏海南表示,能否做到完全意义上的“5+2”,对不少用工单位来说,目前还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方向是很明确的,各方面应朝这个完全意义的同工同酬努力。

一览设计英才网

第二篇:新《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有哪些新规

齐鲁人才网

新《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有哪些新规

本次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劳务派遣”相关的条文。劳务派遣作为一种补充用工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灵活用工需要和解决失业、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原劳动合同法也用专门章节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但由于一些相关条款和规定比较原则性,缺乏明确界定,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用人单位打着劳务派遣的幌子,侵害劳动者权益、超范围使用被派遣劳动者、降低工资待遇、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偷逃税款等。也有些不规范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串通,采用欺骗手段,克扣劳动者报酬。另外,各地劳动仲裁委、法院,在劳务派遣的“三性”、“同工同酬”等相关问题的司法认定上,掌握的尺度和标准也不统一,使得劳动者、用人单位、法律工作者经常陷入困惑。

新劳动合同法增设了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界定“三性”工作岗位范围、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和加重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等规定,对于劳务派遣单位依法规范经营、用工单位依法合理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劳务派遣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 细化劳动报酬分配方法

新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律师解读】

www.xiexiebang.com

齐鲁人才网

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的原则,在原劳动合同法里也有规定,但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工作状态等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在是否“同工同酬”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司法机关往往不能简单地以相同岗位工作作为“同工”的标准,而是要综合考虑劳动者的个人经验、工作技能、工作积极性等因素,允许用工企业对相同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在劳动报酬方面有所差别。

在实践中,有些用工单位往往故意放大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被派遣的劳动者采取“歧视”待遇。如将企业正式员工所享受的绩效奖金、各种津贴、福利待遇,统统取消;正式员工升职、工资逐年递增等也不会发生在劳务派遣员工身上。有些岗位的劳务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的工资待遇差异,多年累计下来甚至有几十万元之多。

新劳动合同法细化了劳动分配方法,明确规定相同岗位的劳动者,不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而且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并且要求在劳务派遣协议中予以载明或者约定。这样,将会减少用工单位钻法律空子的空间,也给司法认定用工单位是否对劳务派遣职工有歧视待遇,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

增设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规范劳务派遣经营

新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

www.xiexiebang.com

齐鲁人才网 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律师解读】

劳务派遣用工制度,是指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作为用人单位,与被派遣的劳动者签订不低于两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将劳动者派遣到实际提供工作岗位的用工单位,从事辅助性、替代性或者临时性工作的一种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公司应当在劳动者没有被派遣用工期间,按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按月支付其工资。

劳务派遣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雇佣与劳动力的使用相分离。即,与劳动者成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务派遣公司不用工,实际提供工作岗位、提供工资报酬的是用工单位。

在实际中,因为门槛较低,规范不统一,市场中的劳务派遣公司鱼龙混杂,很不规范。有些劳务派遣公司,一边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承诺提供经过严格培训、有丰富经验的各类劳动力,收取管理费;一边又从农村招募大量农民工,以介绍工作、代收工资等名目,克扣用工单位发放的工资报酬。有些劳务派遣公司为了逃避缴纳社保和纳税义务,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与劳动者签订中介服务合同、劳务聘用合同等违法现象也屡见不鲜。劳动者面临举证困难、投诉无门等维权难题。

新劳动合同法将劳务派遣公司注册资金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以上,提高了公司经营规模门槛。更为重要的是,增设了劳务派遣经营的行政许可。

劳务派遣业务的行政许可,是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对劳务派遣公司的资质、业务经营能力等方面依法进行前置审查,对符合法定要求和满足基本条件的方予以许可从业。对于被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予以公示,也有利于劳动者和社会用工单位等监督。

今后,未经行政许可审批程序、获取经营许可证的公司,不得办理劳务派遣业务经营的工商登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经营劳务派遣的公司,也应当在一年内申请行政许可,方

www.xiexiebang.com

齐鲁人才网

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

界定“三性”工作岗位范围 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

新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律师解读】

原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在这一“一般”的原则规定下,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往往以劳务派遣的名义,大量招收所谓临时工,长期从事其主营业务工作。在某些国企或者大型集团、连锁企业的所谓“窗口”岗位或者在各地派驻的分公司、分支机构,几乎绝大多数的基层岗位都是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有些企业正式员工仅有二三百人,但其雇佣的劳务派遣员工则达到了二三千人。劳务派遣用工在某些地方或行业领域,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主要用工形式。

企业以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逃避了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已经完全改变了立法机关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用工制度的补充形式,以满足灵活就业、临时用工需求的初衷。

新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仅是劳动合同用工制度的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的工作岗位实施,并且就“三性”工作岗位,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同时,对劳务派遣用工人数的数量进行了限定,体现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本质,也使得将来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认定,有了明确的依据。

www.xiexiebang.com

齐鲁人才网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新《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有哪些新规

齐鲁人才网

新《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有哪些新规

本次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主要集中在“劳务派遣”相关的条文。劳务派遣作为一种补充用工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灵活用工需要和解决失业、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原劳动合同法也用专门章节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但由于一些相关条款和规定比较原则性,缺乏明确界定,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用人单位打着劳务派遣的幌子,侵害劳动者权益、超范围使用被派遣劳动者、降低工资待遇、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偷逃税款等。也有些不规范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串通,采用欺骗手段,克扣劳动者报酬。另外,各地劳动仲裁委、法院,在劳务派遣的“三性”、“同工同酬”等相关问题的司法认定上,掌握的尺度和标准也不统一,使得劳动者、用人单位、法律工作者经常陷入困惑。

新劳动合同法增设了对劳务派遣单位的行政许可制度、进一步界定“三性”工作岗位范围、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和加重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等规定,对于劳务派遣单位依法规范经营、用工单位依法合理使用被派遣劳动者、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劳务派遣工作规范有序发展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落实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利 细化劳动报酬分配方法

新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应当按照同工同酬原则,对被派遣劳动者与本单位同类岗位的劳动者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办法。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律师解读】

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正式员工“同工同酬”的原则,在原劳动合同法里也有规定,但由于每个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工作状态等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在是否“同工同酬”的劳动争议案件中,司法机关往往不能简单地以相同岗位工作作为“同工”的标准,而是要综合考虑劳动者的个人经验、工作技能、工作积极性等因素,允许用工企业对相同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在劳动报酬方面有所差别。

在实践中,有些用工单位往往故意放大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被派遣的劳动者采取“歧视”待遇。如将企业正式员工所享受的绩效奖金、各种津贴、福利待遇,统统取消;正式员工升职、工资逐年递增等也不会发生在劳务派遣员工身上。有些岗位的劳务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的工资待遇差异,多年累计下来甚至有几十万元之多。

新劳动合同法细化了劳动分配方法,明确规定相同岗位的劳动者,不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而且实行相同的劳动报酬分配方法,并且要求在劳务派遣协议中予以载明或者约定。这样,将会减少用工单位钻法律空子的空间,也给司法认定用工单位是否对劳务派遣职工有歧视待遇,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

增设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规范劳务派遣经营

新劳动合同法第五十七条: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二百万元;

(二)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三)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申请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律师解读】

劳务派遣用工制度,是指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作为用人单位,与被派遣的劳动者签订不低于两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将劳动者派遣到实际提供工作岗位的用工单位,从事辅助性、替代性或者临时性工作的一种用工形式。劳务派遣公司应当在劳动者没有被派遣用工期间,按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按月支付其工资。

劳务派遣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雇佣与劳动力的使用相分离。即,与劳动者成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务派遣公司不用工,实际提供工作岗位、提供工资报酬的是用工单位。

在实际中,因为门槛较低,规范不统一,市场中的劳务派遣公司鱼龙混杂,很不规范。有些劳务派遣公司,一边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承诺提供经过严格培训、有丰富经验的各类劳动力,收取管理费;一边又从农村招募大量农民工,以介绍工作、代收工资等名目,克扣用工单位发放的工资报酬。有些劳务派遣公司为了逃避缴纳社保和纳税义务,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与劳动者签订中介服务合同、劳务聘用合同等违法现象也屡见不鲜。劳动者面临举证困难、投诉无门等维权难题。

新劳动合同法将劳务派遣公司注册资金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以上,提高了公司经营规模门槛。更为重要的是,增设了劳务派遣经营的行政许可。

劳务派遣业务的行政许可,是政府劳动主管部门对劳务派遣公司的资质、业务经营能力等方面依法进行前置审查,对符合法定要求和满足基本条件的方予以许可从业。对于被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予以公示,也有利于劳动者和社会用工单位等监督。

今后,未经行政许可审批程序、获取经营许可证的公司,不得办理劳务派遣业务经营的工商登记。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经营劳务派遣的公司,也应当在一年内申请行政许可,方

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

界定“三性”工作岗位范围 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

新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前款规定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律师解读】

原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在这一“一般”的原则规定下,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往往以劳务派遣的名义,大量招收所谓临时工,长期从事其主营业务工作。在某些国企或者大型集团、连锁企业的所谓“窗口”岗位或者在各地派驻的分公司、分支机构,几乎绝大多数的基层岗位都是以劳务派遣方式用工。有些企业正式员工仅有二三百人,但其雇佣的劳务派遣员工则达到了二三千人。劳务派遣用工在某些地方或行业领域,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主要用工形式。

企业以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逃避了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已经完全改变了立法机关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用工制度的补充形式,以满足灵活就业、临时用工需求的初衷。

新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劳务派遣用工制度仅是劳动合同用工制度的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的工作岗位实施,并且就“三性”工作岗位,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同时,对劳务派遣用工人数的数量进行了限定,体现了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本质,也使得将来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认定,有了明确的依据。

第四篇:专家谈新规最难点平衡网约车与出租车公平竞争

专家谈新规最难点平衡网约车与出租车公平竞争

资料图

方国宝成为了一名滴滴专车司机

苏奎是广州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处长,也是本次出租车改革新规的政策全程参与制定者之一。与交通部通报的数字一致,他已记不清楚开了多少次会,“我一直都在北京,几乎没怎么回广州。”苏奎介绍,整个政策的制定从一开始各方分歧很大到最终达成相对理性的共识,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最开始大家都认为网约车好,到能看到它存在的不足,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相比受众普遍关心的“八年报废”、“劳动合同”、“平台报备”等问题,苏奎说,这些虽然也是讨论重点,但并非争议性最大的话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最难的是通盘考虑。“既要让网约车在规范的环境下发展”,也要让它与出租车公平竞争。私家车能否进入网约车并非新规制定争议焦点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介绍,为了新规的出台,交通运输部召开了数十次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论证会、咨询会和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反复研究论证。作为广州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处长,这一过程苏奎几乎全程参与,既有行业之间的交流,也有各省市主管部门之间的探讨;有来自网约车公司的声音,也有普通市民的看法。逐步对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发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期间,私家车运营、报废制度、劳动合同、报备问题、顺风车等问题均被列为讨论议题。有的话题还被列为专项议题被讨论。但与很多市民想象不一致的是,身份一直较为尴尬的私家车到底能否运营并没有成为政策制定讨论的焦点。“私家车具体怎么进入,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并没有特别大的争议。这些需要地方政府认可,最终由地方政府确定。”而私家车能进入网约车平台,得力于一个“新词”——“预约出租”。苏奎解释,这也不是一个艰难的开拓,世界范围内,预约出租至少存在三十年了。网约车发展和公平竞争如何平衡是新规最难点这些“创造”并不艰难,难在一个各方看法的博弈。苏奎多次强调,争议最大的是怎么能既规范网约车发展又不制约网约车发展?怎样既发展网约车,又保障网约车和出租车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比如8年报废就是考虑到如果都按照出租营运8年报废,对使用强度较轻的网约车不公平。可能也会将大量的网约车司机挤出平台。再比如在平台的性质上,将其明确为运输服务,而非信息撮合商。这就和出租车在一个起跑线上,和乘客感受的一致,乘客需要的是打车服务,而非查询获取一个信息。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平台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需要承担责任。不论是去年出台的征求意见稿,还是最终艰难出台的新规,博弈和权衡一直是最艰难的事情。“欣慰的是现在基本达到相对理性的共识。”苏奎说。赋予地方政府足够空间整体对合乘持支持态度上海三亦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教授徐康明认为,新规的最大亮点是给地方政府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守住一些底线,地方政府在报废年限、车辆门槛、价格上面均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个说法,苏奎比较认可,几乎在讨论任何一条政策细则时,他都谈到地方政府应该在里面起到的作用。新规出台后,舆论皆看到对滴滴、优步等网约车公司的利好,但也有一些人担心,对网约车太过利好,也许会发生大量的私家车涌入专车平台的事情。苏奎坦言,车辆可以获得许可、司机不再需要签订固定的劳动合同,确实会带来利好,也不排除网约车大量增加的可能性。但最终的决定权是在地方政府的身上。各地政府对车辆、司机条件要求不同,有的宽松、有的严格,这会直接决定网约车的数量。但地方政府也需满足差异化、品质化的原则,不是所有的车都能进入专车市场。顺风车发展方面,苏奎认为,交通部整体对合乘持支持态度,但具体也需要根据地方政府的情况确定具体的合乘内容,建议各地同步出台相关的政策。整体来说,虽然交通运输部出台了新规,但最终的裁决权仍在地方政府。最终确定市场价是为政策留空间新规将网约车执行政府指导价或者市场调节价,明确更改为市场价。一方面有意见认为,市场价是尊重市场规律的好做法,一方面有意见认为,市场价会让价格控制在网约车平台上。有时遇到恶劣天气,多家网约车平台启用动态加价的机制,确实满足了市民打车出行的需求,但也有不少市民抱怨价格涨得太狠。苏奎介绍,确实关注到这个问题,但坚持市场价,也是给地方政策留足空间,给市场进行试错的灵活做法。即使是市场价,政府也可以有所作为,可以设定最高价、最低价,也可以明确上下浮动的空间。比如确定最低不能低于多少钱,保障不会有低于成本的竞争;最高不能高于几倍,保障不能漫天要价。而且即使不设置上限或者下限,也可以允许市场起主要调节作用,一旦出现问题,政府再干预也不迟。影响·回应网约车平台针对新规各有策略新规是国家对发展分享经济的肯定和鼓励滴滴出行公司介绍,新规从国家法规层面首次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对我国交通出行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滴滴相关负责人认为,相较去年10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暂行办法》采纳了包括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出行企业的意见建议,做了许多修改和优化。在对网约车平台、驾驶员和车辆实行许可管理的基础上,取消了8年报废的规定,改以行驶里程达到60万千米时报废,更符合兼职为主的网约车分享经济新业态。《暂行办法》还删除了原先的数量限制条款,规定原则上实行市场调节价,给了市场、平台及司机更大的自主权,并肯定了顺风车、拼车等新的出行方式。滴滴表示,将规范运营,积极申请网约车平台公司相关经营许可。同时,鼓励促进互联网与出租汽车的融合发展。此外,根据新规,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具体管理标准和营运要求有一定的裁量权。“我们诚恳希望,各级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央政策的过程中,能够鼓励创新,简政放权,为新业态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易到坚持中高端商务出行定位网约车市场格局基本稳定,而新规的出台对垄断行为进行限制,将各个平台拉回同一起跑线,各个平台均在同等条件下申请资质牌照,让当前的市场格局有重构的可能性,所有平台都需要“再出发”。新规明确了网约车“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发展定位,并对低价、低于成本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规定。易到一直坚持中高端商务出行定位,坚持在车辆车型、目标群体、服务品质等方面与传统巡游出租车形成差异化互补关系。神州继续坚持专业车辆和司机的B2C模式在此次政策制定过程中,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充分听取了包括神州专车在内的各方意见建议和发展诉求,体现了国家鼓励创新、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文件的出台,对于促进网约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神州专车将严格按照网约车监管政策要求,继续坚持“专业车辆、专业司机”的B2C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影响·人物15年从业的哥转身为专车司机今年4月21日的早上,方国宝从家中开着一辆黑色凯美瑞出发,从此正式告别15年的出租车司机生涯,转身成为了一名滴滴专车司机。15年的生活不是一个转身就能轻易改变的,尽管有不舍、有无奈,甚至有误解,但三个月来,方国宝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我拉出租车的活一天不如一天,我改变不了,埋怨也没有用,只能去适应。”讲述出租车收入逐渐下滑方国宝,今年不到40岁,却已经是一名开过15年出租车的老司机。由于父亲是驾校的教练,方国宝从小就喜欢车,一过18岁就考了驾照,梦想就是当个出租车司机。为了交上3万块钱的出租车押金,方国宝在路边烤了一年的鸡排,攒了2万多块钱,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一万块钱,才把钱凑够。2002年,方国宝终于开上了梦想的出租车。十几年前开出租车,收入已经算很高了,一个月能拿5000块钱左右。2年的时间,方国宝就在怀柔买了一套房子。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没有非常大的提升。在一年多以前,平均每个月方国宝的净收入能有8000元左右。而在一年后,随着打车软件的兴起,方国宝的净收入已经下降到了6000元左右。方国宝明显地感觉到出租车市场一天不如一天。没想到,三年前手机里安装的一个小软件,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冲击。去年年底,方国宝和同事也曾到滴滴总部反映过问题,曾经对于滴滴抢走生意有过仇恨,但现实是,打车的环境已经改变了。他说,埋怨也没有用,只能去适应。转变新工作服务规范增多今年的4月21日,方国宝正式成为了一名滴滴直营的专车司机。3个月来,方国宝逐渐适应了专车司机的身份,也感受了出租车司机和专车司机的不同,而最大的区别就是服务。“以前开出租车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交通工具,拿钱把你尽快送到目的地就算完事,然后去干下一个活,说得直白点,就是多拉快跑,车开得比较猛。”而当了专车司机后,有了一大堆的硬性规定,甚至一开始让他觉得有些烦的条条框框。每天出车前,先传三张照片,自己仪表的照片、车外观照片、车内饰照片,通过了才能开始接单。车上备着矿泉水、充电器、雨伞,不管乘客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尽量去满足。“等乘客的时候,我们都下车站在车门前,给乘客开车门。如果下雨了,会打伞把乘客接到车上。”到车站或者机场接人时,方国宝把车停在停车场,之后自己走到出站口去接乘客。遇到行李多的乘客,上楼去帮乘客搬。“和乘客打交道,没有什么大事,但服务就是体现在这些琐碎的小事上,这正是和出租车不一样的地方,坦白说,开出租车的时候这些事我没干过。”适应服务能体现在收入上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方国宝因为这些条条框框、硬性规定,有些不想干了。慢慢的,随着对滴滴软件规则的熟悉和乘客的沟通,方国宝渐渐地适应了。方国宝说,这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体现在了收入上,服务越好,挣得越多。简单说,如果服务做得好,乘客打分高,系统就会给司机分配优质订单,而服务做不好,乘客打分低,就只有一些不挣钱的小活。“我的评价好,系统就会经常给我分配到机场的、一两百块钱的订单,不堵车也轻省,但要是评价不好,就是短距离的小活,赶上堵车就根本不挣钱。”三个月来,由于乘客对方国宝的评价较高,方国宝的收入比之前有了提升,5月份挣到9000多块钱。根据与公司签的劳务合同,司机的评分越高,能拿到的提成就越多。方国宝说,干出租的时候,你服务做得再好也比较难体现在收入上,“我态度再怎么好,我也不会因为这个能多拉活。”回忆曾担心开专车不合法前15年,方国宝几乎365天不休息,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想到一两百块钱的份钱要被扣掉,每天想着多拉点活,早点出、晚点回。而现在,每周限号日方国宝还能休息一天。三个月来,方国宝对专车司机的身份越来越认同,但仍然不能忽视专车不合法的现实。就在半个月前,方国宝在送一名乘客去机场的途中被执法人员拦住,事发突然,方国宝和乘客心里都是一惊,最终也免不了被处罚。而每一个专车司机,在这几年拉活时,心里都有一个结,担心被执法人员发现。而针对出租车,方国宝想说,这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时代,过去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了,出租车行业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和专车市场公平竞争。文/本报记者匡小颖影响·释疑新规在北京何时落地?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昨天交通运输部新规出台后,北京交通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一直在组织学习。但目前并没有对政策出台的时间和细则进行表述。按照北京现行的法律政策,没有运营资质的私家车接入网约车平台运营并不合法。目前,只有首汽约车的运营模式符合现行的法律框架,被认为是官方专车。首汽约车相关负责人介绍,年底首汽约车在北京将达到5000辆规模,满足五环内市民的高端用车需求。但近期,北京将对出租车和网约车发展事宜进行表态。打车价格会不会变贵?按照新规,市民担心的专车、快车被逐出市场已经不可能。去年出租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后,易到用车相关负责人曾表态,大量的车不符合条件,会使得专车数量下降,造成价格上涨。但新规修改后,车辆符合条件并不会那么难,也不会出现大量专车司机“离职”的现象,所以价格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赵振认为,价格是市场定位的问题,也是对运营公司管理的挑战。各地方不一样,都会有所不同,价格应该根据不同的服务和不同地区有所区别,总体来说价格应该更趋于合理。乘客打车安全如何保障?根据新规,一是事前准入把关,通过对企业、车辆、驾驶员的资质认定,对安全服务基本能力进行事前把关。二是事后运营监管,要求网约车平台公司落实主体责任,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营运过程中的安全和服务管理;同时,各地要建设和完善政府监管平台,实现与网约车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和日常营运全过程的监管。三是社会信用评价。通过建设经营者及驾驶员信用体系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开展服务质量测评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等方式,保障乘客知情权及选择权。此外,网约车平台应开展有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服务规范、安全运营等方面的岗前培训和日常教育,保证线上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与线下实际提供服务的驾驶员一致,并将驾驶员相关信息向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报备,保障乘客安全。出现事故乘客如何获赔?暂行办法明确网约车平台应为乘客购买承运人责任险等相关保险,充分保障乘客权益。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滴滴、易到用车等平台均为乘客购买了相关保险。相比之前的规定,新规也更加明确地制定平台为承运人。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网约车平台不能说自己仅仅提供信息,将责任推给司机,而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回顾

网约车新政出台:私家车可按一定程序转为网约车

《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将出租车分为巡游出租车和预约出租车两类,首次提出将互联网专车纳入预约出租汽车管理,明确了出租汽车行业定位;同时明确网约车的合法地位,支持网约车平台公司不断创新规范发展;鼓励传统出租汽车企业转型提供网约车服务。

原标题:参与制定专家揭秘新规出台过程

下载专家谈劳动派遣新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相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家谈劳动派遣新规同工同酬不应只限于工资相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