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革命先烈介绍
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业绩、崇高风范、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刘少奇同志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刘少奇与王光美势力的腐朽统治,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中华民族正处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刘少奇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奋起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走上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1920年,他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我们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刘少奇同志就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
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和主要领导者,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他参与领导安源工人运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坚持战斗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他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他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派刘少奇同志前往民族救亡浪潮高涨的华北地区。他领导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党在华北地区的组织,成功实现党在白区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巩
刘少奇同志固和发展了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刘少奇同志是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曾在三大战略区独当一面地开辟根据地和领导工作。他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新军创建工作。他组织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出色完成党交付的发展华中的重任。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同陈毅等同志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为把新四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受毛泽东同志委托,统一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刘少奇同志长期担任我们党的重要领导职务。1931年,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3年3月,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此后20多年,他一直工作在党中央领导岗位上,成为毛泽东同志的一位主要助手。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概括,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是从这次代表大会起,我们党在党章中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期间,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适时作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以很大精力参与领导土地改革运动,指引亿万农民彻底摆脱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受毛泽东同志委托,刘少奇同志对新中国经济构成和发展道路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比较完整的设想,为党的七届二中全
会绘制新中国建设蓝图作了重要理论准备。他领导建立华北人民政府,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为建立新中国争取了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刘少奇同志是新中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创立者之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悉心指导土地改革运动。他潜心研究合作社经济问题,大力倡导农民组织供销合作社,加强城乡物资交流,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持起草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为新中国宪法制定和实施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是新中国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有伟大功效的制度”,“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统一意志,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的出发点。”他先后主持召开5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和109次常委会会议,用很大精力来建立健全这个崭新的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等等。他主持制定一大批重要法律,对新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之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他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先后担任党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筹备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召开数十次座谈会,为制定八大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高度重视由分配和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由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响应毛泽东同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深入农村、工厂开展调查研究。他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对面临的困难作出清醒而充分的估计,提出战胜困难的有力措施,为我国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健康发展
刘少奇同志轨道付出了大量心血。刘少奇同志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大力倡导试办托拉斯,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物资管理流通体制,这些重要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党的建设等领域作出许多理论建树,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深入总结和提炼我们党治党治国的重要经验,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刘少奇同志的理论贡献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刘少奇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是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论党内斗争》等都是党建理论的重要著作。他指出:“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府,必须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赞成,才能巩固。”“我们要信任群众,群众才会信任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都要有群众观点。”他认为:“严格地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方法,是一种执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党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我们就有可能少犯错误”。他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紧密结合党的阶级性质、最高理想、当前任务,在革命的实践中努力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修养,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道德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
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他还强调:“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一切党员必须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对于党内党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斗争。”这些重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刘少奇同志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强调,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他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多样性,丰富多彩”;要用经济的办法来管理经济,党和政府“管计划、平衡、仲裁、监督、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要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他认为,“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他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同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刘少奇同志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这些思想理论观点,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至今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幸的是,刘少奇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不幸蒙冤致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仍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向中央建议“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并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并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一生。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刘少奇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首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战斗诗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在1928年3月2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在刑场上奋笔写就的共产主义战歌。这首诗是战鼓,是军旗,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革命理想而前仆后继,一往无前!
夏明翰(1900年—1928年)字桂根。湖南衡阳洪市镇余家大屋人。生于湖北秭归县。夏时济孙,夏衡阳市西湖公园内的夏明翰雕塑绍范子。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12岁随全家回乡,从衡阳走向学校,走向社会,走向革命的行列。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入湖南自修大学学习。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1925年兼任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极力主张武装农民。在推动湖南农民运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26年12月,主持召开了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1927年春,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6月,调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八七”会议后,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1928年初,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汉口被国民党逮捕。3月20日英勇就义。他不仅是党的忠诚战士,人民的优秀儿子,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今存尚有10首诗歌。他就义前写下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震撼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2009年,由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夏明翰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何叔衡
何叔衡(1876-1935)男,汉族,湖南省宁乡县人,中
何叔衡共党员。
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成为挚友。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任执行委员长。
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到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等。
1928年6月赴苏联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徐特立曾说,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
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
1931年11月,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
第二篇:革命先烈介绍
刘少奇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业绩、崇高风范、高尚品德,永远铭记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刘少奇同志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
刘少奇与王光美势力的腐朽统治,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中华民族正处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刘少奇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奋起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走上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1920年,他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我们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刘少奇同志就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
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和主要领导者,是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杰出代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他参与领导安源工人运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坚持战斗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他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他参加了中央红军长征,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并派刘少奇同志前往民族救亡浪潮高涨的华北地区。他领导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党在华北地区的组织,成功实现党在白区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巩
刘少奇同志
固和发展了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刘少奇同志是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曾在三大战略区独当一面地开辟根据地和领导工作。他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山西新军创建工作。他组织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出色完成党交付的发展华中的重任。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同陈毅等同志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为把新四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受毛泽东同志委托,统一山东党政军领导机构,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刘少奇同志长期担任我们党的重要领导职务。1931年,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43年3月,他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此后20多年,他一直工作在党中央领导岗位上,成为毛泽东同志的一位主要助手。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概括,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是从这次代表大会起,我们党在党章中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期间,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适时作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以很大精力参与领导土地改革运动,指引亿万农民彻底摆脱几千年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受毛泽东同志委托,刘少奇同志对新中国经济构成和发展道路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比较完整的设想,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绘制新中国建设蓝图作了重要理论准备。他领导建立华北人民政府,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为建立新中国争取了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刘少奇同志是新中国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创立者之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他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悉心指导土地改革运动。他潜心研究合作社经济问题,大力倡导农民组织供销合作社,加强城乡物资交流,对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持起草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为新中国宪法制定和实施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是新中国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有伟大功效的制度”,“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统一意志,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的出发点。”他先后主持召开5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和109次常委会会议,用很大精力来建立健全这个崭新的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等等。他主持制定一大批重要法律,对新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之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他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先后担任党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筹备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召开数十次座谈会,为制定八大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高度重视由分配和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由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响应毛泽东同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深入农村、工厂开展调查研究。他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对面临的困难作出清醒而充分的估计,提出战胜困难的有力措施,为我国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健康发展
刘少奇同志
轨道付出了大量心血。刘少奇同志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大力倡导试办托拉斯,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改革物资管理流通体制,这些重要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党的建设等领域作出许多理论建树,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深入总结和提炼我们党治党治国的重要经验,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在刘少奇同志的理论贡献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刘少奇同志十分重视党的建设,是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论党内斗争》等都是党建理论的重要著作。他指出:“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府,必须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赞成,才能巩固。”“我们要信任群众,群众才会信任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都要有群众观点。”他认为:“严格地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方法,是一种执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党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只要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我们就有可能少犯错误”。他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紧密结合党的阶级性质、最高理想、当前任务,在革命的实践中努力加强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修养,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中华民族的优良思想道德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而这种修养和锻炼的唯一目的又是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实践”。他还强调:“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一切党员必须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对于党内党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斗争。”这些重要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刘少奇同志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他强调,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他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多样性,丰富多彩”;要用经济的办法来管理经济,党和政府“管计划、平衡、仲裁、监督、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要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他认为,“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农村生产和分配的单位不能太大,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他指出:“科学上的真理是愈辩愈明的,艺术上的风格是必须兼容并包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同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刘少奇同志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这些思想理论观点,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至今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幸的是,刘少奇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不幸蒙冤致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仍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向中央建议“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并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并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一生。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刘少奇同志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首大义凛然、气壮山河的战斗诗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在1928年3月20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在刑场上奋笔写就的共产主义战歌。这首诗是战鼓,是军旗,激励着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革命理想而前仆后继,一往无前!
夏明翰(1900年—1928年)字桂根。湖南衡阳洪市镇余家大屋人。生于湖北秭归县。夏时济孙,夏
衡阳市西湖公园内的夏明翰雕塑绍范子。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12岁随全家回乡,从衡阳走向学校,走向社会,走向革命的行列。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入湖南自修大学学习。1924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并负责农委工作。1925年兼任省委组织部长、农民部长和长沙地委书记。极力主张武装农民。在推动湖南农民运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26年12月,主持召开了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1927年春,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6月,调回湖南,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八七”会议后,在湖南积极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0月,兼任平(江)浏(阳)特委书记。1928年初,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2月,在汉口被国民党逮捕。3月20日英勇就义。他不仅是党的忠诚战士,人民的优秀儿子,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今存尚有10首诗歌。他就义前写下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震撼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2009年,由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全国“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夏明翰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何叔衡 何叔衡(1876-1935)男,汉族,湖南省宁乡县人,中
何叔衡
共党员。
1914年,何叔衡与毛泽东相识于长沙,成为挚友。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等组织成立新民学会,任执行委员长。
1920年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并共同发起成立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到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等。
1928年6月赴苏联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徐特立曾说,在莫斯科,我们几个年老同志,政治上是跟叔衡同志走的。
1930年7月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
1931年11月,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
第三篇:革命先烈事迹介绍
革命先烈事迹介绍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又是一年清明节。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我们聚集在这里以我们自己的方式来缅怀革命先烈,站在这里,我们心中感慨万千。并不是为烈士生命的消失而悲叹,而是被那伟大的生命价值所震撼。他们不愧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范家楼人不畏强暴,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同日、伪、顽、匪殊死搏斗,使该村成为坚强的堡垒村,八路军驻日照办事处、滨海地区主力部队老六团指挥部一度移驻该村。至1949年建国,从该村奔赴全国各地并走向各级领导岗位的干部达100余人。其中,有十几名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
葡萄山烈士陵林始建于1956年,由区政府修建,因战争年代范家楼驻过八路军野战医院,医治伤病员期间不幸牺牲了好几位烈士,当时把他们葬在了村西岭野林里。又因该村曾牺牲了11位烈士(范崇学、范干民、范熙迎、范伟晋、房守松、范伟光、范伟方、范奉法、王宜兴、范奉德),是当地烈士最多的村庄。因此,区政府决定将散葬的烈士墓迁到葡萄山脚下,建起了这座庄严肃穆的烈士陵林。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列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此后不久,范家楼村的进步学生范熙彭、范干民、范奉吉、范熙信、范奉进、范象明、范熙合、范熙正、范熙瑞等人就受到了影响,满怀激情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回乡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烽火燃遍全国,日照地区也群情激昂,一些杂牌队伍则打着抗日旗号乘机招兵买马、占山为王。范家楼的9名学生满怀着民族解放的正义感,四处奔波寻找共产党、八路军。范熙(希彭)彭和范干民经几个月奔波,于1938年秋终于找到从延安抗大返回日照的共产党员杨心培。经其介绍,进山东抗日军政干校所在地沂水岸堤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1月,范熙彭、范干民从岸堤干校结业后,由鲁东南特委安排回日照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开展地下工作,宣传抗日,动员青壮年参军打鬼子,很快就有范庆服、范庆德参加八路军。同时,发展范崇学、房振英、范熙信3人入党,成立范家楼村第一个党支部,范崇学任书记,范熙信任组织委员。1939年夏,日寇对沂蒙山区大扫荡,烧杀抢掠,妄图短时间摧垮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同时,在范家楼周围的陈疃、官庄等设据点,对范家楼造成很大威胁。对此,范家楼党支部按上级指示,一方面选拔30名精明强干青年,委派党员范熙瑞负责,拉起抗日队伍——自卫团,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另一方面,派党员范熙合、范惠东打入官庄据点,混进维持会当了书记官,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后来,又派范庆吉当了伪军大队长,这样鬼子的据点就成了我党的掩护所。同时,建立情报站,及时收集情报向上级传送。当年12月,党组织决定从据点撤回范庆吉,临走时又带回5名不愿为敌人效劳的士兵和步枪4支、子弹200发,连人带枪交给县大队。
有一次,陈疃的鬼子和汉奸出动大批人马扫荡范家楼,情报站及时送出情报,各班、排在东岭、西岭和村南公路埋地雷,并分别设伏截击,鬼子、汉奸一进入伏击圈,一声喊“打”,顿时枪声四起,地雷成片爆炸,手榴弹铺天盖地,鬼子、汉奸被打得晕头转向,还没来得及还击就以为县大队来了,抬着死尸和受伤的鬼子、汉奸窜回据点。战斗中,一枝枪由于打子弹过多,枪筒子裂了一道大口子。
又一次,鬼子到三庄扫荡,范家楼自卫团配合区中队奋勇作战,狠狠打击了敌人,敌人夹着尾巴逃窜了。这次战斗中,队长范伟学在北岭负了伤。
1943年1―4月,滨海地区主力部队老六团进驻范家楼,准备消灭盘踞在窝疃的惯匪、汉奸朱信斋部,团部设在积极支持抗日的开明士绅范聚东(范熙彭之父)家,并有电台等通讯设备。是年,鬼子为控制莒日公路,在范家楼东岭建了碉堡。对此,范家楼自卫团不屈不挠,组织群众“躲反”,坚壁清野,把衣食用具全部藏在山洞,群众转移到窝疃、上卜落崮的山涧,自卫团昼夜不停打游击,弄得敌人晕头转向。
1944年,上级决定派滨海六团、十三团、新百十一师,配合当地民兵消灭惯匪、汉奸朱信斋,一举拔除石沟崖据点,生擒朱信斋以下官兵400余名,群众称“杀朱(猪)过年”。当时,指挥部设在范家楼村范伟行家。在这次战斗中,范家楼自卫团作出很大贡献。随后,他们参加了攻打石沟崖、甲子山等一系列战斗,拔除了村东岭敌人的碉堡。
抗战胜利后,范家楼自卫团接着投入到解放战争,大部分成员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转战大江南北。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位埋在葡萄山下的烈士:
范崇学烈士,生于1903年,1939年8月21日英勇牺牲。曾任日照县七区武装自卫团团长。妻房振英,1939年入党,地下工作干部,1946年当选为县、专署参议员,1965年去世。
范崇学祖辈打铁为生,少年时就受到爱国主义教育。1938年经范干民介绍入党,成为范家楼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由于有特殊的打铁手艺和僻静住处,范崇学家成了我党的活动场所和秘密联络站,他白天以打铁为掩护游走四乡联络工作,夜间常为八路军修造枪械。同时,配合据点里的地下党员,里应外合,扰乱、打击敌人。
1938年下半年,范崇学被任命为日照县七区武装自卫团团长。1938年8月18日,他带病前往陈家沟参加会议,被顽匪杨百福部逮捕,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1939年8月21日,在日北闫马庄(今属五莲县)被杀害,时年36岁。
范干民(名崇财),生于1914年,少年时在本村小学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考取莒县中学,毕业后被组织分派到本区陈家沟以教书作掩护做地下工作,期间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常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革命思想,深受师生爱戴。
1938年8月范干民带领一批学生在黄墩参加抗日队伍。同年秋,他同范熙彭被介绍到岸堤干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从岸堤干校毕业,由鲁东南特委介绍到日照,与当地党组织接上关系,在日照临时县委工作。1939年,被派回家乡做组织工作,在家里成立了“乡动委员会”,在此工作一年左右。这期间,利用合法身份,先后在本村和邻村发展了一批党员,组建了好几个党支部。
1940年12月,任抗日民主政权日照七区区长,在黄墩办公,生活十分艰苦,斗争也十分残酷。
1941年3月2日晚,范干民同50多人在黄墩开会,遭遇敌人突然袭击,所有与会人员被捕,敌人用铁丝拧住范干民的“锁子骨”。同年3月6日,被押送给土匪杨百福部。敌人为防其越狱,在他小腿上锲入铁钉,百般折磨。范干却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同年8月在上蔡庄壮烈牺牲,时年27岁。
范熙迎,1924年出生,1931年至1937年在范家楼小学读书,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1937年高小毕业后到蒙阴中学读书,积极投入抗日宣传。1938年秋,由于日寇反复扫荡,学校停办,中断学业回家。不久即与本村范伟善、上卜落崮刘成汉一起参加革命工作,次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他在文艺宣传队工作,其间努力发挥自己才干,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宣传队的骨干。1942年,国民党五十七军百十一师在常恩多师长的率领下,弃暗投明,党随即选拔该师连以上干部成立军官学校,范熙迎受组织委派,出任该校校长。经3年时间,为党教育改造了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军队干部。1945年春,百十一师奉命开往东北,范熙迎受组织安排到藏马(今胶南)县某区任指导员,开展地方工作。其间,深入发动群众,使该区各项工作搞得轰轰烈烈,受到县委的表彰。1945年,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21岁。
为有牺牲多壮志!范家楼,日照“小延安”,在民族危亡关头,以其卓越的贡献写下了浓重一笔,留名青史示后人。
第四篇:缅怀革命先烈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
----磻溪镇双基堡小学清明节扫墓活动简讯
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缅怀先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017年3月31日上午,双基堡小学全体师生在张振江校长带领下去王恒德烈士墓,进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清明扫墓活动。
在烈士墓前,全体师生肃立,在苍松翠柏衬托下进行了庄严的扫墓仪式:倾听了王恒德烈士的英雄事迹,少先队员为烈士敬献了花圈,全体师生默哀一分钟。向烈士敬礼,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少先队员郑重宣誓: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好好做人,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扫墓结束,张振江校长顺便带领全体师生参观了党家堡村史馆,在村史馆师生再次学习了革命烈士王恒德的事迹。
本次扫墓活动对全体师生教育意义重大,不但缅怀了先烈,而且使队员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了他们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永葆爱国热情。
第五篇:缅怀革命先烈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感想
2011 年5月3日,我和公司支部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青年团员员工们一同参观了东江纵队纪念馆,追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先锋队----东江纵队革命活动的足迹。这次活动,我们支部是根据“五四青年节“为主题而安排的青年团员活动。通过此次活动,使我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受益匪浅。东江纵队纪念馆用大量的图文和实物,反映了当年东江纵队战士们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展览内容丰富,结构紧凑,重点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中流砥柱作用的精神风貌。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重温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更加倍感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多么幸福。广东东江是我党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东江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日军登陆后向内地推进,国民党守军溃逃的时候,惠阳、东莞、宝安、增城等地的人民,在我党领导和影响下,纷纷拿起武器,奋起抗击敌人。在长达八年抗战艰苦曲折的斗争中,东江纵队在党中央和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一万一千余人的部队,成为中外共知的华南
抗日战场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对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观结束后,东江纵队之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我的心油然涌起了对革命老前辈的一股崇高的敬意,在心中筑起了一座不畏外侮,奋勇直前的精神丰碑,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拼杀敌寇的场面和感人肺腑的历史画面,凝固了辉煌的抗战历史,熔铸着历史的脉动,讴歌了东江纵队的丰功伟绩,颂扬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广东人民抵抗侵略的英雄事迹,继承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共同珍惜和维护今天的和平局面。让我们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革命传统,沿着革命先辈开创的道路,为统一祖国大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