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启东江风海韵显灵秀生态文明齐发展
启东江风海韵显灵秀生态文明齐发展
江风海韵显灵秀——我市蝉联江苏省文明城市解读之二
文明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富民与强
市相统一、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内外开放相统一、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城乡发展相统一、三个文明相统一,全力打造“实力启东、文化启东、生态启东、平安启东、服务启东”。近三年是启东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启东蝉联江苏省文明城市,当之无愧。
率先发展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招商引资好戏连台,园区开发如火如荼,工业经济活力迸发„„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面的背后,是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字———2005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总量是“九五”期末的1.76倍,增幅创1996年来之最;实现财政收入16.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4%,总量是“九五”期末的3.1倍;实现一般预算收入7.33亿元,增长31.6%;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3%提高到7.5%。
招商引资高潮迭起,项目建设强势推进。民间投资恳谈会、海鲜节、科技节„„近年来,我市江海新城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环境优势得到了最大释放,一批批客商纷至沓来考察、洽谈、签约,一个个重大投资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一位位在外创业的启东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2005年,我市全年完成工业投入86亿元,增长64%。前几天刚结束的第四届民间投资恳谈会又喜获丰收。全市各镇乡、部门和开发区共签约项目118个,协议总投资额达70.86亿元。
高投入带来高产出,大发展实现大提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趁势而上,自办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工业园区,聚集优势资源,使企业自身的资源在共享中实现最佳的配置和整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产业群。2005年,全市亿元企业总数达45家。骨干企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一批中小企业的发展。2005年全市定报企业总数达443家,比“九五”期末增加238家。
与此同时,我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速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经济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动工具六大优势产业。2005年,滨海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5亿元,落实进区项目81个,总投资70亿元,众多项目已开工建设。北新精细化工集中区建设全面启动。目前落实进区项目45个,总投资28亿元。区内在建项目14个,竣工项目8个。总投资2.5亿元的江苏依柯化工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去年9月份首批产品出口美国。沿江船舶配件工业园新批改造、扩建项目7个,总投资40多亿元。天汾科技五金工业园新开工规模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1.2亿元的国际电动工具商贸城已开张营业。
2005年,我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461.33亿元,增长28%,总量是“九五”期末的2.2倍;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05.8亿元,增长36.3%,总量是“九五”期末的2.3倍,增幅创近10年来之最。规模工业销售、利税、利润呈现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科学发展 城乡环境不断优化
高楼林立商铺密布,繁华大街车水马龙;街心广场草木葱翠,城市雕塑千姿百态„„“称她为‘江风海韵北上海’一点也不为过!”日前,来启参加第四届民间投资恳谈会的上海中力集团董事长陈文林一行在参观了启东城区以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2003年,我市城市大建设拉开序幕。经过三年的城市大建设,已打造出一个让启东人为之骄傲、为之欣喜的江海新城。人民公园广场、滨河广电广场成为市民晨练、休闲的绝好去处。2005年开始实施的“一城九景”重点工程又将打造一批各具风格的标志景观。三年来,我市相继对江海路、民乐路、河南路、公园路、长江西路等城市主要干道及桥梁实施了拓宽改造。同时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东起庙港河、西至头兴港河、南起河南路、北至民乐路的市中心区域的沿街建筑装饰、沿路沿河的绿化工程使城区靓丽起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市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投资环境来保护,努力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2005年,区域供水、庙港河整治、生态绿化带建设三大工程先后启动,截污管网埋设进入扫尾阶段。“造绿、治污、引水”,城市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蓝天碧水新启东”即将成为现实。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方向,我市全面加快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为主要内容的小康示范村创建工作,24个小康示范村已完成“编制好一个规划”的要求,天汾镇如意村、吕四港镇东皇山村等示范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村小城镇建设着力推进,逐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重点中心镇为纽带、其他集镇为补充的三级城镇体系。2005年,全市小城镇建成面积由“九五”期末的26平方公里扩大到49平方公里,已建成江苏省级新型示范小城镇3个,南通市级新型示范小城镇11个。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沪崇启大通道建设为龙头,以枢纽型、网络化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筑交通、电力、通讯、水利、供水、排污等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仅2005年,我市在交通建设上总投资达3.5亿元,全年共实施交通工程建设里程达465公里。截至去年底,我市新建农村公路720公里,是省下达计划的150%。
和谐发展 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近三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03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6069元,增长11.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亿元,增长16.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03亿元,比年初增长16.3%。
在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引导扶持,强化教育培训,扩大劳务输出,加速就地转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新增劳动力转移15664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输出新增8896人,完成年计划数的153.4%,新增就地转移6768人,完成年计划数的130.1%。实现劳动力转移后农民同比增加收入1.55亿元。到去年底,全市通过各种方式脱离传统农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38万人。同时,我市还全力做好城镇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仅2005年,全市新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有5500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9%以内。
坚持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近年来,我市强化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各项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5.9%。“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农民看病也有了保障。”这是广大参合农民的共同心声。
我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围。同时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05年我市还将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
教育乃社会进步之根本。多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2005年以来,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六有”和“校校通”工程,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乡镇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普通高考总均分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初中后升学率达到88.7%。
平安是小康之基,平安是百姓之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状况和社会稳定形势,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全面巩固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启东”、“法治启东”创建活动,为全市人民营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我市也荣获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称号。
和弦声里风光美,江海大地展新姿。一座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的新兴城市正在长江的龙头上崛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