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共5则)

时间:2019-05-13 06: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

第一篇: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

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行为,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促进政府价格决策的民主化和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及国家计委《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是指制定(包括调整,下同)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前,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对制定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

第三条 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客观和效率的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第四条 实行政府价格决策听证的项目是陕西省定价目录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和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价格。

制定《陕西省价格听证目录》中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应当实行听证。

制定《陕西省价格听证目录》以外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实行听证。

第五条 政府价格决策听证采取听证会的形式。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在降低价格或者价格的制定对社会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听证会可采取简易程序。

第六条 听证过程应当接受社会监督,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听证会可以邀请新闻单位参加,也可以在听证会举行前后向新闻媒体公布听证会有关内容。

第二章 听证的组织权限

第七条 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是价格决策听证会的组织者。

第八条 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听证。其中,在一定区域内执行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也可以委托市、县价格主管部门组织听证。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授权市、县人民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县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听证。

第三章 听证会代表产生办法

第十条 听证会代表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一般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同级人大、政协、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以及相关的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

第十一条 听证会代表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聘请并颁发聘书。

第十二条 听证会代表分为固定代表和临时代表两种。

固定代表采取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任期二年。推荐的代表由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工会、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依据代表条件向价格主管部门推荐人选,经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后聘请;公开招聘的代表,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公布代表条件,公民自愿报名,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从中选聘。临时代表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听证内容聘请相关人员。

第十三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听证内容,合理安排及确定听证会代表的构成及人数。原则上听证会固定代表占三分之一左右,临时代表占三分之二左右。

第四章 听证会成员权利与义务

第十四条 听证会一般由下列人员组成:听证主持人、申请人、听证会代表、价格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等。

第十五条 听证主持人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担任。听证主持人负责整个听证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对代表发言应当一视同仁,不得有倾向性意见及歧视性言行。

第十六条 听证申请人一般为经营者或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政企不分的行业,行业主管部门可作为听证申请人;政企分离的行业,由经营者或行业协会作为听证申请人;消费者或者社会团体可以委托消费者组织作为听证申请人。听证申请人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应当对其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在无申请人的情况下,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有权制定价格的其他有关部门(以下简称价格决策部门),认为需要制定本细则第四条规定的价格的,应当依据定价权限,参照本细则有关规定提出定价方案并举行听证会。

第十七条 听证会代表享有和履行下列权利和义务:

(一)向申请人提出质询;

(二)对制定价格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定价方案提出意见;

(三)查询听证笔录和听证纪要;

(四)必须亲自参加听证会并如实反映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制定价格的意见;

(五)遵守听证纪律,维护听证会秩序;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第十八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审核申请材料,在听证会举行之前,提出程序性意见。

其主要内容包括:申请材料是否齐备;申请制定或调整的价格是否在有关部门定价权限内;申请制定或调整的价格是否属于听证目录;制定或调整价格的依据和理由是否达到听证会要求等。

第十九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申请人提交的有关财务状况的说明材料需要评审的,可以指定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评审机构(专业性强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也可指定专业研究机构)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审,并出具能证明材料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评审报告。评审机构应对其出具的评审报告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公民可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旁听申请,经批准后参加旁听。旁听人员没有发言权。

第五章 听证程序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书面申请应当包括以下材料:

(一)申请单位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申请制定价格的具体项目;

(三)现行价格和建议制定的价格、单位调价幅度、单位调价额、调价总额;

(四)建议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

(五)建议制定的价格对相关行业及消费者的影响;

(六)申请企业近三年经营状况、职工人数、成本变化、财务决算报表、人均产值、人均收入水平及上述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和其他地区同行业的比较等;该定价产品近三年发展状况、供求状况和今后发展趋势等情况说明;

(七)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二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申请进行审核后,认为符合听证条件的,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组织听证的决定,并提出程序性初审意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一)申请材料不齐备的;

(二)申请制定的价格不在定价权限内的;

(三)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明显不充分的;

(四)申请调定价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不在听证项目内,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为不必要听证的。

第二十三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作出组织听证决定的三个月内举行听证会。公开举行的听证会应向社会先期公告听证会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听证代表和旁听人员的人数、条件等有关事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举行听证会10日前将聘请书和听证材料送达听证会代表。听证会应当在三分之二以上听证会代表出席时举行。

第二十四条 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代表;

(二)申请人说明定价方案、依据和理由;

(三)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介绍有关法律、法规、价格政策、初审意见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求评审机构对申请人的财务状况进行评审的,由评审机构说明评审依据及意见;

(五)听证会代表对申请人提出的定价方案进行质证和辩论;

(六)申请人陈述意见;

(七)听证主持人总结;

(八)听证会代表对听证会笔录审阅并签名。

第二十五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在听证会后制作听证纪要并于10日内送达听证会代表。

听证纪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二)听证会代表意见扼要陈述;

(三)听证会代表对定价方案的主要意见。

听证会代表对听证纪要提出疑义的,可以向听证主持人或者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反映。

第二十六条 价格决策部门定价时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提出的意见。听证会代表多数不同意定价方案或者对定价方案有较大分歧时,价格决策部门应当协调申请人调整方案,必要时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再次组织听证。

第二十七条 根据价格管理权限,属本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权审批的最终定价方案,将拟办意见文稿、听证会笔录和听证纪要等有关材料报主要领导审核签发。

属本级其他政府部门有权审批的最终定价方案,应将听证会笔录、听证纪要等有关材料提供其参考。

需要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价格决策部门批准的最终定价方案,凡经听证会论证的,上报时应当同时提交听证会笔录、听证纪要等有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 最终调定价决定应当反馈给听证会代表并向社会公布。听证会代表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的,应通过书面或电话等方式向代表作出解释。

第六章 监督机制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听证会代表对听证会的组织、程序等有不同意见,可以由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或同级政府受理并解决。

第三十条 凡违反本细则第二章之规定,越权举行的听证会,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其听证会及价格决策无效,并责令改正。

第三十一条 价格决策部门制定本细则第四条规定范围内价格,未举行听证会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其违反定价程序,决策无效,并责令改正。

第三十二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和听证主持人违反规定程序,徇私舞弊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宣布听证无效,并建议有关机关追究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导致决策失误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评审机构出具虚假评审报告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取消其指定资格,并建议有关机关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三十四条 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建议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听证经费可申请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由陕西省物价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自二○○三年三月一日起施行。《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试行)》同时废止。

第二篇: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一、责任单位

衡阳县物价局

二、责任人

价格决策听证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实行物价局局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并对工作负全面责任,各位副职及有关股室按照责任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职责。价格决策听证责任人:局长、各位副职及有关股室负责人。

三、行使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2、《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

四、行使权限

价格决策听证,由所在地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五、听证程序和时限

(一)程序

1、由申请人向县物价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资料如下: ①申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申请单位名称、地址、制定或调整价格的项目、理由、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成本、经济效益、政府投入、市场供求情况和本行业机关情况等事项。②具有法律效力的财务报表资料;

③申请制定或调整价格的计价原则、方法和价格水平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分析,本地及省内外同类项目现行价格水平说明材料。

2、县物价局成本监审股接受申请人委托,对拟制定或调整价格项目的社会平均成本进行测定,对申请人申报的成本进行审核,并出成本监审报告。

3、县物价局收到申请人要求制定或调整价格的书面申请和成本监审股出具的成本监审报告后,对拟制定或调整的价格进行初审,并写出初审意见。

4、定价听证依据下列情况提起:

①定价机关是县物价局的,由县物价局提起;

②定价机关是其他部门的,由该部门向县物价局提起。

5、定价机关师其他部门的,应当向县物价局提交定价听证方案。

定价听证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①拟制定价格的具体项目;

②现行价格和拟制定的价格,单位调价额和调价幅度; ③拟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

④拟制定价格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分析;

⑤其他与制定价格有关的资料。

6、听证会举行30日前,县物价局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参加人、旁听人员、新闻媒体、产生方式及具体报名办法。

7、听证会举行15日前,县物价局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

8、听证会举行15日前,县物价局要向听证会参加人送达下列材料:

①听证会通知;

②定价听证方案;

③定价成本监审结论;

④听证会议程;

⑤听证会纪律。

9、听证会应当在有三分之二以上听证会参加人出席时举行。出席人数不足应当出席人总数三分之二的,听证会应当延期举行。

10、听证会可以一次举行,也可以分次举行。听证会按照下列议程进行:

①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参加人、听证人;

②定价听证方案提出人陈述定价听证方案;

③县物价局成本监审股对行业平均成本、企业成本审核情况等进行介绍;

④听证会参加人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成本、制定或调整价格的计价原则、方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以及县物价局的初审意见等发表意见;

⑤主持人总结发言。

11、听证会参加人应当审阅涉及本人的听证笔录并签字。

12、听证会举行后,听证人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制作听证报告。听证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①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②听证会参加人对定价听证方案的意见;

③听证人对听证会参加人意见的处理建议。处理建议应当包括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采纳与不采纳的建议和理由说明。

13、县物价局要在听证会举行后15日内将听证笔录、听证报告一并提交定价审批机关。

14、定价审批机关作出定价决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的意见。

定价审批机关根据听证会的意见,对定价听证方案作出修改后,县物价局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再次举行听证会,或者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其他途径就听证事项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15、定价审批机关作出定价决定后,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定价决定和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16、定价审批机关需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定价机关批准后才能作出定价决定的,上报定价方案时应当同时提交听证报告。

17、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或者降低价格的,听证会可以采取下列简易程序:

①只设主持人;

②听证会参加人由消费者、经营者构成;

③听证会按照本制度第三项10款1、4、5条规定的议程进行。

(二)时限

60个工作日

六、监督检查

(一)健全价格决策听证工作制度,用制度制约各个环节工作行为;

(二)局党组对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自查自纠,严格按照程序办理;

(三)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局纪检组负责人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公开、公示办理程序,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监察局监督检查。

七、责任追究

(一)过错责任内容

承办、审核人员在组织实施价格听证职权过程中,有下列过错情形之一的,必须追究责任:

1、符合条件不对申请项目进行受理批准的;

2、法定条件不符合予以受理批准的;

3、超越范围和职权行使职能的;

4、违反法定程序、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5、待人态度生硬,故意刁难推诿、致使发生纠纷造成不良影响的;

6、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财物的;

7、其他过错行为应予以追究过错的;

(二)责任过错认定

承办、审核人员在工作履职过程中,故意违规、违法审批或者因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按下列条款确定责任:

1、承办人故意违规、违法的,由承办人承担责任;

2、二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过错的,主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协办人承担次要责任,共同主办的共同承担责任;

3、集体讨论决定出现过错的,主持人承担责任;

4、应提交而未提交给局价费审批集体审议领导小组审议而产生的过错,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

5、价费审批行为经有关领导批准出现过错的,批准人承担领导责任。

(三)追究形式

1、承办人员、股室负责人违反制度规定,情节较轻的,由局纪检组负进行责人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依纪给予相应处分,并调离本岗位,一年内不得从事与该岗位性质相同的工作。

2、分管领导违反制度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上述责任人违反制度规定,构成犯罪,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附:价格决策听证流程图

第三篇:陕西省政府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2011年修订)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48号

(2004年4月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97号发布,根据2011年2月2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称职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工伤保险费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审计行政部门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条 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等情况,按照不同行业差别费率标准,确定用人单位的初次缴费费率。

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跨行业的,按照风险较高的行业确定缴费费率。

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和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用人单位费率的建议,经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后,对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进行调整。

第七条 工伤保险费按下列规定缴纳:

(一)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月平均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二)用人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所在地上职工平均月工资60%的,以所在地上职工平均月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平均工资高于所在地上职工平均月工资300%的,以所在地上职工平均月工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用人单位不再缴纳。

(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配置费;

(九)工伤康复费;

(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九条 用人单位欠缴工伤保险费的,欠缴前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职工和欠缴期间发生工伤的职工,其欠缴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补缴后由工伤保险基金补支。

第十条 统筹地区应当从当年收取的工伤保险基金中提10%建立风险储备金,用于本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风险储备金的具体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依照《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向进行工伤保险登记的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或者视同工伤认定申请。属于下列情况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由于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者其他有效的法律文书等相关证明;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

(三)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证明;

(四)属于因公、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旧伤复发的鉴定证明;职工旧伤复发的,提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旧伤复发的鉴定结论;

(五)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死亡证明书;

(六)因工作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第十二条 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在1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应当从告知之日起30日内补正全部材料。

按法定程序处理劳动关系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第十三条 省和设区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省和设区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以下内容: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的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等级的鉴定;

(三)停工留薪期延长的确认;

(四)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的确认;

(五)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六)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申请人向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工伤认定决定、诊断证明书、检查结果、诊疗病历等资料。申请人认为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还应当提交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第十六条 工伤职工的初次劳动能力鉴定、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确认、配置辅助器具确认和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其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再次鉴定或复查鉴定的费用,鉴定结论未改变的由申请人负担,鉴定结论改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停工留薪期延长确认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未足额交纳工伤保险费的,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鉴定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价格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工伤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停工留薪期满,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继续休假证明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延长停工留薪期。用人单位不同意延长的,由用人单位向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确认申请。用人单位未提出确认申请的,视同同意延长。

第十九条 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应当持因工死亡工伤认定决定并向经办机构提供以下材料:

(一)被供养人户口簿、身份证;

(二)被供养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经济状况证明;

(三)民政部门出具的被供养人为孤寡老人或孤儿的证明;

(四)工亡职工的养父母、养子女的公证书;

(五)被供养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需提交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作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由工伤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建议,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安装、配置。其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享受工伤待遇。

第二十二条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应当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基本养老金时,工伤职工基本养老金低于伤残津贴的差额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第二十三条 五级和六级工伤职工经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以其解除劳动关系时的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分别支付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四条 七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用人单位向职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本人自愿解除劳动关系的;

(二)用人单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

(三)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分别为: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分别为: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每减少1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但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破产、撤销、解散或者关闭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经办机构参加财产清算,并依法从资产变现收益中优先拨付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人员和已经退休的工伤人员,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由设区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1年至3年调整一次,并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职工在单位工作不满1年而发生工伤的,在计算工伤待遇时,有月工资的,可以实际工作月份的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无月工资的,可以本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二十九条 《条例》实施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已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其工伤待遇和支付渠道不再变动,但参加当地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调整;尚未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参考资料:中国工伤损害赔偿网“法律法规”: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2011年修订)

评论(1)|1

2012-05-30 15:11斑驳天蓝|六级

工伤保险条例国是统一的,各省份不同的只是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比如你陕西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现行最新的条例为2004年1月1日实施的,后2010年底修订后于2011年1月1日实施的。后附陕西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

《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已经省政府2004年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伤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简称职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工伤保险费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审计行政部门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条 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等情况,按照不同行业差别费率标准,确定用人单位的初次缴费率。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跨行业的,按照风险较高的行业确定缴费费率。

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和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实施提出调整用人单位费率的建议,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对用人单位的缴费率进行调整。

第七条 工伤保险按下列规定交纳:

(一)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月平均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率之积交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二)用人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所在地上职工平均月工资60%的,以所在地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平均工资高于所在地上职工平均月工资300%的,以所在地上职工平均月工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用人单位不再缴纳。

(三)有雇工的个体工伤户以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配置费;

(九)工伤康复费;

(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九条 用人单位欠缴工伤保险费的,欠缴前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职工和欠缴期间发生工伤的职工,其欠缴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不缴后由工伤保险基金补支。

第十条 统筹地区应当从当年收取的工伤保险基金中提10%建立风险储备金,用于本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风险储备金的具体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依照《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向进行工伤保险登记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或者视同工伤认定申请。属于下列情况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一)由于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者其他有效的法律文书等相关证明;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

(三)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证明;

(四)属于因公、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旧伤复发的鉴定证明;职工旧伤复发的,提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旧伤复发的鉴定结论;

(五)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死亡证明书;

(六)因工作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公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第十二条 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1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应当从告知之日起30日内补正全部材料。

按法定程序处理劳动关系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作认定的时限内。

第十三条 省和设区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省和设区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以下内容: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和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等级的鉴定;

(三)停工留薪期延长的确认;

(四)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的确认;

(五)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六)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申请人向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工伤认定决定、诊断证明书、检查结果、诊疗病例等资料。申请人认为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还应当提交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第十六条 工伤职工的初次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直接导致疾病的确认、配置辅助器具确认和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其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再次鉴定或复查鉴定的费用,鉴定结论未改变的由申请人担负,鉴定结论改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停工留薪期延长确认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未足额交纳工伤保险费的,鉴定费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鉴定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价格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工伤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停工留薪满期,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继续休假证明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一条 规定延长停工留薪期。用人单位不同意延长的,由用人单位向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确认申请。用人单位未提出确认申请的,视同同意延长。

第十九条 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应当持因公死亡工伤认定决定并向经办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一)被供养人户口薄、身份证;

(二)被供养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经济状况证明;

(三)民政部门出具的被供养人为孤寡老人或孤儿的证明;

(四)工亡职工的养父母、养子女的公证书;

(五)被供养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需提交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作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由工伤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建议,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安装、配置。其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享受工伤待遇。第二十二条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应当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基本养老金时,工伤职工基本养老金低于伤残津贴的差额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第二十三条 五级和六级工伤职工经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以其解除劳动关系的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分别支付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四条 七级至十级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用人单位向职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本人自愿解除劳动关系的;

(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二十条 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

(三)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所在地上职工月平均为基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分别为: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分别为: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每减少1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但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破产、撤消解散或者关闭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经办机构参加财产清算,并依法从资产变现收益中优先拨付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人员和已经退休的工伤人员,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 规定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由设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1年至3年调整一次,并向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职工在单位工作不满1年而发生工伤的,在计算工伤待遇时,有月工资的,可以实际工作月份的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无月工资的,可以本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二十九条 《条例》实施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已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其工伤待遇和支付渠道不再变动,但参加当地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调整;尚未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对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问题的思考

对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问题的思考

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是市场经济及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提高政府价格决策透明度,促进政府价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这一制度“推而广之”,增强了价格工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分量,树立了政府价格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据有关部门统计,自 199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价格法》确立了价格决策听证的法律地位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先后围绕自来水、供电、燃气、有线电视、城市供暖、医疗、教育、公共交通、铁路或公路客运等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以及自然垄断经营商品价格的调整,已组织召开了200多次价格听证会,收到明显成效。尤其是去年底广东省举行的关于2002年公路春运调整价格听证会和今年初国家计委举行的关于铁路客运调整价格听证会,中央电视台都进行了现场直播,效果颇佳。为进一步规范政府价格决策行为,国家计委还于去年发布了《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对听证会的组织、听证范围、听证程序及相关法律责任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随后又制定了《国家计委价格听证目录》,并对地方制定价格听证目录提出了原则要求。可以说,价格听证会制度正在日益深入人心,群众参与政府价格决策的意识日渐增强,政府价格决策行为将会更民主、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达到的目标。问题在于,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毕竟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出现的新事物、新举措、新制度,毫无疑问,它需要有一个发展、完善、健全、成熟的过程。尽管《价格法》赋予了价格听证的法律地位,国家计委也发布了规范价格听证的暂行办法,但价格听证会的具体实施还是要靠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来组织。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的地方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该听证的未进行听证,结果政府价格部门被消费者推上了“被告席”;有的同样召开了价格听证会,但效果反映却大不一样;甚至有的听证会“有名无实”,流于形式,走了过场;等等。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价格听证制度,提高价格决策水平,还需要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精心组织,认真细致地做好价格听证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

第一、听证会组织者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这是提高价格听证会质量的思想保障。各级物价局是各级政府主管物价工作的行政机关,是其管理经济的必不可少的职能部门。毫无疑问,也是价格听证会的具体组织者、主持者。《价格法》第二十三条就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

证其必要性、可行性。”可见,依法组织价格听证会是各级政府物价部门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职责。诚然,相对于过去“一对一的你报我批”的政府定价管理模式,价格决策听证要复杂得多。如,一要确立价格调整项目,二要申请单位提供有关材料,三要组织中介机构审定成本,四要组织召开听证会,五要整理听证会纪要,六要拿出审定意见报政府批准,最后才能发文公布、执行,等等。仅价格听证会的组织,就很麻烦,要安排时间,联系场地,选定代表,征求意见,甚至安排代表住宿,等等。有鉴于价格决策听证会工作的复杂性,一些地方政府物价部门对待这项工作报有消极情绪。一是有的物价部门“怕麻烦”,价格调整项目该举行听证会的不举行,往往以小型座谈会、征求意见的形式“取而代之”。二是有的领导同志“怕丢面子”,担心听证会上代表们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难以回答的问题,形成尴尬场面,弄得自己下不来台,影响自己的威信。三是还有的同志产生“失落感”,认为价格听证公开、透明,社会舆论,群众参与,物价部门说话的分量轻了,自己的权威性没了。这些片面的思想认识问题不解决,价格决策听证工作则很难搞好。因此,要提高价格听证会质量,为政府进行价格决策当好“高参”,就必须首先统一物价系统内部人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应看到计划经济时期那种“你报我批”、“高度保密”、“暗箱操作”的定价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现在,制定、调整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公开是为了公平、公正,听证是为了价格决策的科学、合理,说到底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包括企业)的根本利益。市场经济及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依法举行价格听证,既是规范政府价格行为的一项重要制度,亦是法律赋予政府物价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转变观念,尽职尽责;加强学习,增强素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艰辛的努力,扎实的工作,保证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第二、听证会代表要有广泛性、代表性,这是提高价格听证会质量的组织保障。《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规定:“听证会代表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一般由经营者、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以及相关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听证内容,合理安排听证会代表的人数和构成。”据此规定,一是要注意选定那些社会责任感强,具有一定的物价基本知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人当代表,使之切实成为消费者的代言人。二是代表的组织结构要有合理的比例,能够反映各方面的意见,以形成多方制约,保证听证会的公正性。听证会上“一个调子”、“一个声音”的现象不一定是正常的。应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力求在分析、争论中取得共识。三是价格调整方案应提前告知代表,让其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的搞好调查研究,切实能反映人们的真实意愿,为听证会提

供可靠参考意见。不能让代表在听证会上“只听不讲”,没有发言机会。听证会上要讲实话,听真言。否则,也就失去了举行听证会的意义。选定代表并非易事,一定要细致周全。如,2002年1月12日国家计委在京第一次举行了调整我国铁路客运票价听证会,中央电视台作了现场直播,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在代表人员的选定问题上,尚有美中不足之处。媒体反映,参加听证会的有来自各方面的33名正式代表,看起来是代表了不同的力量,但人们一直提出疑问:为什么2001年曾起诉铁道部不举行听证就擅自涨价的石家庄律师乔占祥与“打假”英雄王海未被选中?为什么没有学生代表?并且,由于组织者简化了听证程序,调价方案在听证会举行的当天公布,这33名代表并不能事先就调价方案广泛征求意见,而只能当场就方案谈方案,这样是否能够代表公正?人们心存疑问,不能说没有道理。它至少提醒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选定听证会代表以及组织听证会之前要把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一些。

第三、价格调整申请方的成本材料要有真实性、可靠性,这是提高价格听证会质量的基础保障。成本、税金、利润是价格的三大构成要素,而成本则是制定、调整价格的基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高低决定着价格的高低。价格听证会上,价格调整申请方所提供的成本材料是否真实可信、详实易懂,则关系到听证会的成败。计划价格时期,有时政府价格决策的失误,往往缘于一些企业成本材料的虚报。当今市场价格机制条件下,虽公开举行价格听证,但由于受利益机制的驱动,有的企业(价格调整申请方)所提供的成本材料却带有较大的“水分”,不真实,不可靠,甚至弄虚作假,谎报高成本,误导听证会。南方某大城市的自来水公司,为了达到提高水价的目的,为价格听证会提供了一份成本、利润资料。资料显示,上一全系统利润为8000多万元,下一利润却成了负数,在没有大的政策及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这一利润的“雪崩”能让人信服?价格听证会围绕这种没有法律效力的成本及利润资料“听”来“证”去又能“听证”出什么效果?即便是请来专家,因其对企业生产成本、经营状况毫不知情,又能提出什么样的建设性意见?这样的价格听证会能不流于形式?因此,申请方能否事实求是地提供真实、可信的成本、利润资料,是价格听证会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要保证价格调整申请方所提供成本资料的真实性,必须严把“三关”:一是严格按照《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规定的“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的要求,强调企业必须求真务实,不得弄虚作假,“低本高报”,否则,“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建议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其相应责任。”二是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按照自己的职责权限,发挥价格调控、价格研究等所属有关机构的作用,“开展价格、成本调查”,对听证申请方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成本、利润

等情况查清核实,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握价格听证的主动权。三是还可以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事先将申请方提交的成本资料提交给具有合法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评审,由其对成本资料出具真实性的评审报告。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成本资料的真实性,也才能保证价格听证会开出高水平、高质量。

第四、要有社会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正确引导,这是提高价格听证会质量的舆论保障。《政府价格决策听证暂行办法》规定:“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除涉及国家秘密外,听证会一律公开举行。”“听证过程应当接受社会监督。”听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透明度高,公开性强,可让广大人民群众“人人皆知,个个清楚”。听证,既是让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过程,也是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过程。一般来讲,凡是举行价格听证会,政府价格主管部门都要邀请当地新闻单位派员参加,一则接受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二则加强对听证会内容的宣传。应该说,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价格法律法规以及价格方针、政策的宣传,通过对群众提出问题的解难答疑,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价格调整现实意义的理解,有力地保证了政府价格调整方案的顺利出台。但是,也有的新闻单位对价格听证会的宣传报道在内容上有所片面,在观点上有所偏颇,导致人们的误解,造成对政府价格决策行为的不满情绪,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譬如,在如何对待消费者代表意见问题上,有的提出质疑:“听证会听谁的”?在其看来,好象完全“听”消费者代表的意见,让消费者代表“说了算”,听证会才是成功的。事实上,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价格听证,是价格决策程序的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论证价格变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不能把“环节”当“结果”。价格听证会更不是当场“定价拍板会”,听证意见只是政府进行价格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可见,听证是过程,是手段,是民主,是监督,而价格的制定或调整公平、合理、正确,才是根本目的。再说,价格是调节利益分配的杠杆,制定或调整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必须立足全局,通盘考虑:一要符合国家的价格方针、政策,二要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三要考虑市场的供求需要,四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一句话,要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者的利益,而不能顾此失彼,无视大局。诚然,如果价格听证会对价格拟调整方案的反对意见高度一致,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就应“协商申请方调整方案”,使之价格调整方案反映民意,体现对消费者代表意见的尊重,不让群众意见“说了白说”。对价格听证会的新闻宣传只有客观、公正,既报道国家价格制定、调整的方针、原则、政策,也报道群众(消费者)代表意见,还要报道申请方的调价理由、依据,才能坚持正

确的舆论导向,保证价格决策听证会的顺利进行。

总之,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实践的时间比较短,还是个新生事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只要涉及有关价格听证的各方共同努力,加之价格法律法规的保障,相信在规范政府价格行为,增强民众参与意识,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性问题上,一定会进一步显示出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更大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及市场价格机制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为例

「 内容 提要」 中国 目前 决策听证制度主要有三类:行政处罚听证、价格听证和立法听证。文章重点以中国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的建立、实施为例,对公共决策听证这种中国公民 政治 参与的新制度形式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初步 分析,并就如何完善决策听证制度 问题 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

「正文」

公众政治参与是衡量 现代 社会 民主化程度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具体形式很多,不仅涉及直接选举和全民公决,还应包括公共决策听证会及其他一些形式。其中,公共决策中的听证制度(publichearingsystem)是现代民主社会普遍推行的用于保证各方利益主体平等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最终实现决策民主化、公开化、公正化、科学 化乃至法制化的一种重要制度设计。

目前在中国,听证主要有三大类,一为行政处罚听证(1996年建立),二是价格决策听证(1997年底建立),三是立法听证(2000年3月建立)。三者虽然都可以归为决策听证,但具有突出的公共决策意义的听证应该是后两种,因为就一次性决策来说,第一种涉及的仅仅是单一或少数利益主体,而后两种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往往很多。其中价格听证应该属于行政决策听证,具体说来,也应该属于行政决策过程中政策方案规划阶段的听证制度。

本文重点以中国价格听证制度建立的背景与过程、实施的措施与效应为例,对公共决策听证这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制度形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初步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力争对解决问题有所贡献。为此,我们不仅利用各种途径调查了大量的相关 文献,而且去国家计委价格司、北京市物价局和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就价格听证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访谈,从中获得了不少第一手资料。

一、价格决策听证制度建立的背景与过程

在计划 经济 体制下,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通常都是在有关企事业部门提出申请后仅由物价主管部门一家审批定夺,而不实行听证制度。后来,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的价格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其总的特点是价格调放力度不断加大。尤其1992年我国明确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目标后,国家进一步放开了价格管制,致使市场调节价的比重越来越大(1998年,80%以上),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比重则越趋缩小(1998年,20%以下)。(中国价格学会写作组,1998年;张光远、郭剑英、贾民,1999)这已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

这样,相对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来说,物价部门直接定价和指导定价的任务大大减轻,但是加强价格宏观调控,切实提高价格决策和管理水平的职责反倒更大。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市场力量本身是有局限的,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包括价格调控在内的高水平的宏观调控;第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利益往往是多元化的并呈现相互矛盾的状况,政府的价格决策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仅由一家简单地说了算,而必须充分听取和考量社会各方的利益需求,必须转换价格决策机制;第三,政府物价部门在直接定价和指导定价的比重下降后有时间和精力推行民主和公正的价格决策机制。

为此,一些地方便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例如1998年以前江苏、福建、上海、北京等省、直辖市曾推行过“联合议审制”,物价部门把财税、审计、人大、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等各相关政府部门请到一起,商议有关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问题。该制度显然比原本仅由物价部门一家定价要进步得多,可以看成是听证制度的初步尝试。但是该制度最大的不足是没有邀请社会各方相关利益主体的代表参加,即它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听证制度。

其实,有个别地方则直接尝试了价格听证会制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早进行尝试的深圳市1989年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价格管理咨询委员会”,推行价格听证制度。咨询委员会有35名成员,实行聘任制,任期两年,其中有教授、企业、经理、政府官员、居委会代表以及普通市民等。该市已经进行过诸如理发业、有线电视、医疗、教育、自来水、公共汽车、燃气等领域的重大价格决策听证,而且该市时常还在听证会举行之前就让公众参与讨论有关的价格决策问题。(李荣华,1999)其他也有一些地方进行了类似的尝试。例如河北省邯郸市物价局1997年1月25日曾举行了收费标准听证会(尚英才,1997)。湖北省当阳市于同年7月25日举行了自来水价格听证会。(李平、易金蓉,1997)

此后国家计委参照国外的成功做法和国内的实际经验,积极推动新《价格法》的出台。1997年底通过并于1998年5月1日生效的《价格法》第23条明确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 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这标志着中国价格听证制度的正式建立。

实行听证制度主要涉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三大类价格:一类是公用事业价格,即为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而经营的具有公共用途的服务行业价格,如公共 交通、邮政、电讯、城市给排水、热力、供电、供气等;二类是公益性服务价格,涉及公众利益的服务行业,如教育、医疗、防疫、环卫、绿化、博物馆、公园、有线电视、公益广告等;三类是自然垄断性服务价格,涉及因自然条件、技术条件以及规模经济的要求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形成的垄断性价格。如自来水、燃气、集中供热、供电网等。(韦大乐,1998)

该制度还明确需要:价格听证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听证会的代表要由消费者代表、经营者代表和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听证会的功能主要在于论证有关价格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不是直接对有关价格变动做出决策。这就是说,听证仅仅具有咨询性,应该属于价格政策方案规划阶段的咨询机制。

新价格法的上述规定使得价格听证制度有了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的制度规范,但是至于如何具体实施,则需要制定专门的听证规则。目前,全国已至少有9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各自的听证条例和办法(中国价格信息网)。如北京、河南、福建、深圳、山西、内蒙古、云南、天津、陕西等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听证会暂行或试行办法。全国性的听证条例也在酝酿、修改和制定之中。

二、实施的措施与效应:

北京市价格听证的案例分析

在我国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建立价格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听证制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推动我国价格决策的民主化、公开化、公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既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既是推行价格听证制度的主要目的,实际上也是我们评价具体听证制度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几项根本标准。当然,对于我们国家现有的听证制度和实践,我们不可能指望它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全实现这些目的或彻底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把这几项作为我们评估的框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现有制度和实践的优缺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对于现有听证制度的实施状况我们选择北京市物价局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期间所进行的听证会这个案例,特别是有关教育和公交方面的价格听证会来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的分析和 研究 主要涉及听证的制度和程序、听证代表的产生与构成、听证会代表意见的被采纳情况以及各方对听证会的评价等方面。

北京市物价局自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一共举行了10次听证会,平均2个多月1次。在10次听证会中,有关自来水问题听证会2次,教育问题听证会3次,园林问题听证会1次,公交听证会1次,出租车听证会1次,医疗听证会1次,民用燃料听证会1次。

1、北京市价格听证的制度建设

北京市1998年5~6月通过并发布了《北京市实施价格听证会制度的规定》,共11条。该规定明确指出,听证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制定或调整价格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欲调价的企业或其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材料除了申请报告以外,应当附上有 法律 效力的财务报告或者财务审计报表及其他有关说明,还应当附上申请制定或调整价格的作价原则、方法 和价格水平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分析,本市及国内外同类项目的现行价格水平说明材料等;物价主管部门对于符合条件的调价申请项目,应于听证会举行7日以前书面通知申请人和听证会参加人。此外该规定还对听证会的程序、听证会纪要的发送等做出了简明规定。北京市还制定了实施该规定的5条细则。细则具体明确地规定:适用听证会的市管价格项目;群众组织和消费者的代表占总代表人数1/3;代表分固定代表和临 时代 表两种;听证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制度尽管还是初步的,但是对北京市推行价格听证还是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导向作用。

下载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实施细则第一章 总 则(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