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 第四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大全

时间:2019-05-13 06:3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 第四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 第四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大全》。

第一篇: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 第四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大全

[基础随堂巩固]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造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

C.兵力不足B.起义频繁 D.吏治腐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造成财政危机的原因有冗官、冗兵和冗费,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因此符合题意的为D。

答案:D

2.《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兼并土地采取不予抑制的放任态度。

答案:C

3.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项不正确。

答案:A

4.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

答案:D

第二篇:【讲练通】2014年高中历史课时提升训练 第四单元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 选修1)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

3.(2013·合肥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A.积贫积弱的局面

B.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 C.阶级矛盾尖锐

D.制度有很多弊端

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7.(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8.“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二、非选择题

题意。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虏”“岁币”等可知是少数民族危及北宋政权,即民族矛盾。

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由材料“财不足”和“兵不足”等信息可知财政困难,兵力衰退,再结合北宋的有关时代特征,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的出现,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财政困难。故在改革中应注重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故选B。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因此可知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是整顿吏治方面的措施,C、D都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词“西戎”“北虏”“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约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0.【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首先从材料中概括失败的原因,即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

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2)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规律方法】非选择题解题注意事项

(1)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等,那么总结答案时一定要依据材料内

第三篇: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2013-2014学年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提升

新人教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2013·内江高二检测)《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巩固政权,不抑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2.(2013·长沙模拟)《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 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3.(2013·潍坊高二检测)北宋初年出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实行()

A.养兵政策 B.守内虚外政策 C.经常换防各地驻屯军队 D.一职多官 4.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5.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失

6.(2013·临沂高二检测)庆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权的是()A.定期考核官员 B.严格“恩荫”制 C.改革贡举制 D.慎选地方官吏 7.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这句歌谣称赞的人主持了什么改革()

A.商鞅变法 B.庆历新政 C.王安石变法 D.孝文帝改革 8.(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9.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练,变得骄纵懒惰。北宋的边境危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战斗力极弱的现实,所以本题选D。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D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恩荫”制是宋朝官员子弟除科举制之外的一个重要的升官途径。庆历新政严格“恩荫”制,使官员子弟的升官途径大大缩小,直接限制了官僚特权,所以选B。

7.【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范君”“希文”等信息,可判断出答案为B。

8.【解析】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9.【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信息“西戎”“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议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1.【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2)触犯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规律方法】记住三字,做好材料解析题

(1)读——解题基础:①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②要特别注意说明性文字。(2)找——解题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同步的,不必将两者分开)①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②找出材料与所学知识的相似点。③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3)答——回归问题:①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②坚持“论从史出”。③注意得分点。④论点明确,简明扼要。

第四篇:【人教版】历史选修一: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时作业及答案(范文)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造成“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宋太祖的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A.行政权改革——机构重叠——财政困难 B.财政权改革——机构臃肿——财政困难 C.军权改革——兵将不识——战斗力削弱 D.军权改革——藩镇消失——外部威胁消除

3.(2013·合肥高二检测)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惰”。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

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 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

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 4.“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 的是()

A.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冗兵现象突出

D.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5.欧阳修说:“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A.积贫积弱的局面

B.皇室非常奢侈,人民贫困 C.阶级矛盾尖锐

D.制度有很多弊端

6.“冗官、冗兵、冗费”是造成北宋长期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兵不在多在勇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政治改革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弊大于利

7.(2013·内江模拟)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8.“千秋功业范公崇,贤圣于怀百代宗。御外内安裕家国,儆贪儒立

挽颓风。”这是后人对范仲淹的高度评价,范仲淹“庆历新政”中使“儒立”的措施是

()

A.淘汰冗员

B.改革贡举 C.减轻徭役

D.重视农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资,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

(2)材料二出自什么盟约?盟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应怎样评价这一盟约的签订?

(3)综合分析出现这些危机的原因。10.(2012·长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庆历新政”主要从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

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短短几个月时间,成效骤然显现,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权势官员中无能的纨绔子弟从政升迁受到严格限制,凭资历晋升的官员与业绩品德挂钩,才干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杜书文《“庆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 庆历新政失败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体制决定的。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后来王夫之总结“庆历新政”得失,说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从善如流,从恶也如流。

——马立诚《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怎样失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庆历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

现象。A、C是题干中局面的表现,而非原因;B是造成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北宋社会现象成因的理解能力。D没有认识到外部少数民族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北宋统治者屈服于少数民族政权,以“岁币”求“和平”。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材料中“嬉游”“绣画”“骄惰”都证明了宋兵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故A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西戎已叛”“北虏”“岁币”等可知是少数民族危及北宋政权,即民族矛盾。5.【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由材料“财不足”和“兵不足”等信息可知财政困难,兵力衰退,再结合北宋的有关时代特征,可知材料说明的是北宋的积贫积弱局面。

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的出现,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财政困难。故在改革中应注重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故选B。

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加剧。因此可知范仲淹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范仲淹使“儒立”主要是通过文化方面的改革措施,B就是这方面的措施,A是整顿吏治方

面的措施,C、D都是经济方面的措施。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理解能力。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应结合关键词“西戎”“北虏”“岁币”“徭役日繁”“官吏猥滥”等,把握材料大意,然后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几个方面概括。第(2)题材料二是澶渊之盟的内容,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面临的危机状况,应全面认识它产生的社会影响。第(3)题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①财政困难;②官吏冗滥;③农民负担沉重,农民反抗不断;④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澶渊之盟。内容: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取宋辽之间的和平。评价:是北宋“积弱”的表现之一,也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成为“积贫”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使北宋暂时获得了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3)宋初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养兵、养官以及和约赔款,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苦难加重;始终面临辽和西夏的威胁,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尖锐。

10.【解析】本题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和失败的原因。第(1)题第一问,由材料“臃肿的官僚机构开始消肿”“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等总结;第二问,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可知核心是“明黜陟”;第三问,从“政治面貌焕然一新„„破格提拔”等信息分析。第(2)题,首先从材料中概括失败的原因,即依据“北宋政府体制决

定”和“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软”分析。然后结合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利益群体等分析。

答案:(1)目的: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核心:整顿吏治。

成效: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严格限制了升迁,“冗官”现象得到遏制;德才兼备的人得到提拔,提高了官员素质;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2)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规律方法】非选择题解题注意事项

(1)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概括”等,那么总结答案时一定要依据材料内容分析总结,材料中有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受课本内容的局限。

(2)如果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那么,首先要依据材料总结答案,然后再联系课本内容进一步总结答案,切记不能只依据材料回答,否则答案会不全面。

(3)总结答案时候,每一要点的“字”不必多,但要点可以多。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五篇:2013【三维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下作业第五单元第4课基础随堂巩固

[基础随堂巩固]

1.毛泽东离开韶山时,曾抄写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诗以言志。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毛泽东抄写这首诗表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

B.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到新式学堂学习

C.毛泽东离开韶山是为了更多地接触各阶层人民,了解社会

D.在离开韶山之前,毛泽东曾接受过近代科学知识

解析:毛泽东在离开韶山前所接受的仅是早期启蒙教育,开始接受近代科学知识是进入新式学堂学习之后;接触各阶层人民,了解社会,是毛泽东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而产生的做法;毛泽东抄写这首诗,确实表现了毛泽东的志向,但在当时他并非无产阶级革命家。

答案:B

2.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

C.第五次反“围剿”B.井冈山会师 D.长征

解析:从材料信息“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可知“伟大传奇”是指长征。答案:D

3.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是在()

A.中共一大

C.遵义会议B.八七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中共成立时,尚没有自己掌握控制的军队;八七会议时,毛泽东作为当时党中央临时政治局派出的干部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4.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吸取了苏俄、苏联的经验教训

B.标志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比较系统的思路

C.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政策的著作

D.重点讨论了中苏关系等政治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论十大关系》内容、特点和意义的理解。《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等问题,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也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渊源。

答案:D

下载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 第四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二历史基础随堂巩固: 第四单元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人教版选修1) Word版含解析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