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富士康的管理沉思录(共5则)

时间:2019-05-13 07:0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富士康的管理沉思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富士康的管理沉思录》。

第一篇:关于富士康的管理沉思录

组织学个人报告

富士康管理沉思录

——以松下幸之助《员工心得贴》来分析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

班级: 行政管理姓名:丁 伶学号:2008302430108 第一部分: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浅析

从2010年1月23日员工马向前高危坠亡到2010年5月26日员工贺赫跳楼身亡,不到半年时间里富士康陆续发生了发12起员工坠楼事件。这一极端的企业高自杀率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些让人震惊而又痛心的事件,我们会思考:为什么这些员工都会在自己的大好青春时期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为什么如此高频的自杀率出现在全球500强的企业中呢?当然,社会各界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有媒体质疑连续出现的自杀事件,是因为富士康是“血汗工厂”,高密度的死亡与其“军事化管理”有关。然而曾在八跳之后潜入富士康28天的南方周末的卧底记者刘志毅,通过正面接触很多员工和高层,得到的结论是,就工作强度,加班时间,工薪来说,富士康远远算不上血汗工厂。

替富士康把脉的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张西超也认为:“富士康员工的自杀率也很难与富士康的工作压力,汗工厂联系起来。富士康应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危机干预,防止类似悲剧发生”。参与调研的心理学家均认为,这些自杀事件基本与富士康员工个人的心理疾病,特别是抑郁症有关。

在“第六跳”发生后第二天,深圳市总工会便到富士康调查。4月13日下午,深圳市总工会公布富士康近期多位员工坠楼事件的调查结果。深圳市总工会副主席王同信称:富士康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希望企业吸取教训,建立人文关怀的管理体制。

深圳市政府26日也举行富士康跳楼事件说明会,李平在会上表示,富士康发生的员工连续坠楼事件,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转型期出现的特殊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员工个体、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情况比较复杂。

至此,对富士康员工坠楼的原因解释,算是有了比较官方的,全面的认识。而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对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的思考,包括来自员工和管理层双方的思考以及富士康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探究。

近来,富士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弥补相关的管理缺陷,这些措施中,包括增加员工休息日;整顿员工宿舍楼设施,增加安全保障设施;开通热线电话,给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开设旨在疏解员工心理压力的“心灵港湾工作室”,员工在这里不仅可以接受心理辅导、通过专业仪器放松身心,还可以在确保隐私的前提下,在宣泄室击打套有公司管理层照片的橡皮假人;针对员工之间缺少沟通的现象,为了方便室友之间交流,富士康甚至下通知鼓励朋友、老乡住在一个寝室;成立员工关爱中心等。

当然,最不容忽视的是富士康的员工加薪政策,两度加薪,工资增幅最高达到66%,1虽然富士康方面没有明确表示加薪政策的出台与员工坠楼事件有关,但这项政策之后,坠楼事件目前为止是没有再发生了。

就本人看来,富士康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实取得了成效,但长远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员工跳楼的这一举动至少能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员工对富士康这个集体缺乏归属感,在获取应有物质劳偿之外,员工与富士康并没有建立其他可以依赖的联系;富士康在面对新世纪,尤其是由80,90后大军构成的员工大军,尚没有成熟的管理体系。

第二部分:以松下幸之助《员工心得贴》进一步分析

这里,我想用松下幸之助的《员工心得贴》来解读自己对于富士康员工坠楼以及该企业采取的相关措施的思考。在重视企业文化研究的当今社会,日本绝对是值得借鉴的典范,而作为日本经营之父的松下幸之助,他的员工管理心得也是值得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典型代工企业学习的。

细读这本《员工心得贴》,下面将结合书中的精华思想,阐明本人对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方面的看法:

第一,员工要对公司产生归属感和信赖感。

“是命运安排我进入这家公司”,这应该是松下幸之助的典型话语。员工进入公司是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是命运的驱使,遇到困难时,如果你在一定程度上抱有命运观或精神准备,那么你就能产生出勇气和坚定地信念,就能把困难当成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磨练,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善于克服困难的人,成为一个能在关键时刻大显身手的人,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关键在于进入公司对你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你是否认为这都是命运的安排。

虽然对宿命论很多人抱有怀疑态度,但不能否认的是松下幸之助的接近于宗教般宿命观念,在树立员工的归属感方面收到很好的成效,它能让加入公司的员工慎重的对待自己的选择,并在公司的指导下迸发出高度的奉献精神,而松下幸之助本人,也正是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一手打造了自己的成功。

一定程度上来讲,宿命观的观念激发出的信赖感,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奠定了松下幸之助所领导的松下集团的文化精神的基石,正如当前松下集团负责人所言:不断创新的科技以及充满奉献精神的员工是集团发展的源动力,使Panasonic成为有责任且值得信赖的制造企业。

相比而言,富士康在反思自身管理漏洞时,更多的是在企业运转表层方面,而很少触及其文化。细分析的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定位:其文化特征包括四个方面:辛勤工作的文化,负责任的文化,团队合作且资源共享的文化,有贡献就有所得的企业文化;其核心竞争力为:速度,品质,技术,弹性,成本。

我们可以看到,富士康的文化与其科技代工集团的性质是相符的,强调员工个人的努力与贡献对等,而其成本优势中,劳动力的廉价无疑是主导,在意识到某种资源对自身很重要,却又不赋予相应的现实重要地位和价值的这种理念本身是矛盾的,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高效发展。不能让员工对自己与组织相关的未来有明确认识,更不能给予员工安定的家的感觉,这样的企业,如同一个行军打仗的将领带领了一群毫无方向,而且暗陷四面楚歌境地的军队,显然,没有深谋远虑的胜算可言。

目前,富士康不但急于摆脱前一时期跳楼事件的阴影和恶劣影响,更急于寻求维系其“血汗工厂”的所谓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张旗鼓地内迁,正是看中了河南这个内陆省份大量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很难说,之前的员工坠楼事件的噩梦不会再继续延续下去,但富士康治标不治本的措施,确实无法给员工归属感的保障。当然,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转型时期的中国产业不可忽视的特征,从这一角度讲,富士康的企业经营理念与对待员工的态度,与其所处的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在公司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对新员工来说,尚不了解公司的情况,不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多少还是会有些不安,这时候希望你首先信任公司,放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无论哪家公司都希望新员工能迅速的成长起来,同时也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促进新员工的成长,如果公司不努力促进员工的成长,也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

要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新员工的培训是很重要的环节。当前有很多企业因为担心培训后的员工流失,而对新员工培训不予以重视。据资料显示,富士康每年在培训方面的投入是大手笔的,但针对员工坠楼事件其内部发言人给出过这样一个理由:员工对环境的不适应。这个解释恰好暴露了富士康新员工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连第一步都没做好,更难说让员工产生归属感,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当然,这也反映了富士康的用人方针,作为拥有员工八十多万的企业,富士康不可能仿效日本实行终身职业制,对一线员工的选择也是年轻者优先,利用员工最为黄金的条件筑建最大的代工制造王国。所谓的新员工培训,更加注重的是操作流程的熟悉,而不是员工从内心去接受适应这个企业。

第二,员工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石头坐三年,冷石也会暖”。一开始认为毫无意义的工作,可能过几年后,就发现自己对它产生了兴趣,还从中发掘了自己从前未察觉到的某种才能。今天的工作种类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工作的本质是没变的,无论什么样的工作,无论是你下定决心去做的,还是无意中和它结了缘的,你都应当定下心来先干上三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哪怕你努力干了三年后,还是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想找新的工作,那这三年的努力也不会白费,你在这段时间里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体会将会对你今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这个建议,我想针对所有的员工都是适用的,而不仅仅是富士康跳楼的员工。这是关于员工个人就业观念方面的思考。当今社会,人们为利益驱使,对工资高,福利好的行业趋之若鹜,却很少冷静下来去分析,什么工作是适合自己做的,更不用说,在自己对某一工作尚未产生兴趣之前,踏实的投入三年的时间和精力,去慢慢的体验它。真正尝试过后,还是认为不喜欢,就及时抽身,总结经验教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能具备这一观念的人必然是一个专注的人,一个有计划而不盲目的人。这一点,正是容易放弃自己的人所缺乏的,尤其对青年一代的工作人员,如果能接受松下幸之助的这一良言,相信他的生活不会空洞,他的事业不会停滞不前,而他所处的人生境界也必因专注和坚持升华向另一个层次。

“打心眼儿里爱上你的工作”。有人认为工作是公司安排的,身为员工的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抱有这种想法的员工是不可能将工作做好的。只有喜欢自己的工作才能悟出工作要领。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喜欢现在的这份工作,并继续为之努力。要能对自

己说,虽然感觉很辛苦,但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拼了命的工作”。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抱着拼了命也要做好的信念,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作为一名员工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员工,更应该燃烧自己对工作的干劲和激情,还要感染周围的人,使整个公司焕发出勃勃生机。提倡拼了命的去工作,并不是让大家在工作岗位上以身殉职,相反,只要你拼了命的工作,就能进一步迸发活力,更深刻的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想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至少,跳楼的富士康员工应该没有打心眼儿里热爱自己的工作的。松下幸之助所描述的这两种状态,显然是建立在员工愿意为公司奉献,员工已经将自己的命运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通常具有了这两种工作状态并具备很强的执行力的人不是普通的员工,他们已经具备了松下幸之助这一原型企业家的可贵品质。从组织管理层的角度讲,设计条件,创造一种环境,氛围从而激发出员工的这两种工作状态,以提高组织绩效,无疑,是其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不改初心”。大部分人在刚进入公司时或多或少都怀着喜悦和激动,两三年后,我们都会在工作中遇到很多困扰,有时候免不了去想:“我该不该继续在这家公司做下去呢?”这是一种习惯性的精神疲乏,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障碍。跨越这种障碍的方法很多,你应该做到不该初心,回忆一下你刚刚踏入公司时的喜悦和激动,以及当时立下的志向,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这是最有效的方式。

这一点,不仅仅是松下幸之助的心得,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心得。把它作为一种信念教育给员工,企业将受益匪浅。假若,富士康那几位引发了我们思考的员工已经具有了这样的信念与坚持,时常想到自己当初怀着如何激动的心情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并激励自己坚持下去。这一点,对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的人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防止他们走向歧途的良药,然而,对那种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人而言,没有初心,何谈不改?从这里,能得到一个管理员工的新设想,即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初,需要建立职业理想或职业生涯规划的档案,或者是成长感悟的心得内部交流册,明确进入公司的目的和意义,参照目标管理定期进行对比考核,对自己还没达到的初心期望继续努力,对已经实现了的,将初心向前推进一步,形成新一阶段的初心。

第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健康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新员工进入公司开始工作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自己的健康,而且是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无论你多么有能力,一旦失去了健康,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也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任何一家公司都要积极地考虑如何保证员工的健康,员工本人也要注意保持强健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态。

对于这点,不仅员工自己需要认识到,管理层更要重视。现代人力资本论中将员工的身心质量也视为人力资本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公司需要注重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努力,建立起员工日常锻炼中心,相应的医疗保健体系,为员工营造健康工作的环境,还有不容忽视的就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点,主动出击,做好事前预测与预防,将健康工作理念深深地融入企业文化层面。

“在富士康期间,除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几乎没有娱乐活动。与外界是一种隔绝的状态,与周围的人也是一种隔绝的状态。即使住在同一个宿舍,大家也不怎么说话。”这是在富士康工作的一位80后女孩的自白,中从我们可以强烈的体会到:和谐的组织内部交流与沟通是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因而,组织内部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为员工提供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营造活跃的沟通氛围,同时注重非正式组织的利用,允许与组织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的交流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针对富士康面临的特殊情况,其管理层首先应对当下员工的实情进行了解,要清楚富士康现在的员工主要是由80,90后年轻人构成,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成熟,涉世不深,经历磨炼不够,心理比较脆弱,对情感纠纷、环境变化、工作生活压力调节能力不够,因而管理层要针对这些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让员工认识到,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工作于成长,关系到其家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公司的绩效。如果,富士康的相关措施不是事后而是早在公司成立之时就有的,我想员工坠楼事件的悲剧不会如此惨痛。

第四,工资要合理。

“工资是否合理,关系到公司的繁荣和员工的安定问题,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员工能否持续不断的发挥创意和技巧。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并不是努力工作就够了,只有当你的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公司带来利益,进一步讲为社会做出价值时,你的工作才真正有了价值”。

薪酬制度的设计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工资设计,不仅有补偿功能,激励功能,人力资源配置功能,还具有稳定功能。发生十二连跳事件后,从2010年6月1日起,富士康集团对企业作业员、线长、组长薪资进行调整,员工整体薪资水平提升30%以上。富士康集团表示,此次加薪主要是基于物价、生活费用上涨及结合集团整体经营状况而作出的决定。富士康重视员工生活,希望员工在减少加班的情形下也能增加收入并拥有足够的休闲时间。6月7日,富士康正式公告,称公司考虑控股股东鸿海集团的建议,公司管理层批准进一步调升深圳地区生产线员工的薪资,将经考核合格的一线员工(含作业员及线组长)的基本薪资由1200元调升至每月2000元,升幅达66%,这是一周以内,富士康进行的第二次加薪。

对富士康加薪此举,外界有诸多质疑,因为此次加薪更有善后之嫌,而且作为代工企业,廉价的劳力成本是其竞争优势,一旦加薪,富士康面临着诸多影响,其股价遭到重创,生产成本也会增加,甚至于近期,富士康搬迁至河南,这一系列的影响富士康都要在加薪后承担。

郭台铭对此表示“加薪可以保障员工尊严,加快经济转型”。尽管对这一说法,不同专业人士持有不同看法,但此举,对中国经济而言,可能是一件大好事。英国的《金融时报》撰文指出,这让人感觉像是一个时代的提前结束,标志着中国已经不再是提供无穷无尽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当然,加薪于员工而言莫过于最大的福音。松下幸之助这里指出的员工要对自己的工作价值做到心中有数,事实上对中国的栖身于类似富士康这样的制造企业的员工而言,是一个过高的觉悟,因为他们还没有办法与公司讨价还价,即便这次加薪成为现实,也离不开跳楼的富士康员工的推动。倘若,加薪是主动而为之,而非被动,员工的积极性将进一步被提升,因为,他们可能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进而,进一步为企业做出贡献。

正如本文之前提到的,重塑让员工产生归属感的公司文化,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兴趣,充分的重视员工身心健康,这些措施将会为富士康带来根本性变化,而不是依靠加薪这一代价较大的举措。来自于松下幸之助的《员工心得贴》虽然不能对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进行完美剖析,但可以从中获取有益的组织管理经验。将理论与当前社会事件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我们去反思,探究更为合理应对和预防措施。

第二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1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在寻找青鸟的路程。

在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我害怕,变成了青鸟,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唯一的一次着陆,就是死。

马可,你画下的每一个符号都让我深思与敬仰……

这样的我如你所愿的走下去,全然忘记了句号。

“帝王哲学家”,双重雍容华贵的身份冠称你完美的魂灵。作为帝王,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却仍无法遏制你的帝国衰败成朽木,没落为泥沙。如李煜般痛心疾首的事先抛开不谈,怕还的你在千古风尘中的一声叹息。单从哲学家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这本《沉思录》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传了。

“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的空话起就不讲了。毕竟当做日记写,庸人自扰又何必?而其内容蕴含的宝藏才是真正发人深省的。

你说,哲学家都是爱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龄。平时用时思考与自身无切实利益或直接相关的事物的人,总是被认为不务正业,荒诞不经。生命与智慧多么抽象,诞生与灭亡多么虚妄。诸如此类的,确实没有太多考虑过现实功利性的问题。迈入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浮夸功利的现实主义,确实显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讨好,空想而不切实。而我也无力辩驳。其中,与社会个体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写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事实是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就还是由多数人掌握,多么无奈!鲁迅先生也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而能肩扛得住舆论压力剥削的又有几个勇士?精神上的宰割最终会带你走向无尽的深渊。而我就是这样在人海中沉浮!

而你,就是我灵魂上的救世主。让我不在挣扎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也不摇头叹息世风日下。选择退守自己的心田,立志做一个温良谦逊的人,忽视外界甚嚣尘上的唯利主义,构筑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将成为傻子,一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者。学习哲学与思考这一点足以被贬得一无是处。单后生活又带给我们恐惧根深蒂固。哲学家们精神失常甚至选择死亡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我却选择了坚持。在我脚下最真实的路只有我切实体会到,磨砺成泥沙。我不愿让一时的害怕造就终身的遗憾。你如此想,于是你写了;我如此想,于是我做了。

几十万年前,原始人类为了一块腐肉争得头破血流,谁也没有力气去做或去想别的东西,当然,除了明天的食物问题。然而其中一员爱上了看星星和眺望远方。几十万年后,现代人类学家说,那个第一个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类,开始了人类的新时代。只是没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于饥寒交迫,并被同伴唾弃。真是死有余辜,他们恨恨的想。

你知道的,我是不怕去做那个看星星的人的!

就这样……

我仍旧疲惫地背着行囊走着,一个转角,却颠覆了我的思想!

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你选择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反省后不得不要迎头痛击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里行间……

你反对物质欲,认为时间所有金钱,地位,权利等都需要摒弃,就如同一个高富帅痛惜说“其实我并不想过这样富足,令人羡慕的生活,我想归于贫穷”一样令穷人唾弃。而我现在奋笔疾书,在学习中心力交瘁要换回的无非是这种生活。

你说“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这也太绝对了吧!现实的残酷,人心的险恶。胸襟博大人之品德必须拥有,但并非是无知和逆来顺受。谁愿意默默忍受至白头?即使别人都不相信你生活简朴,谦虚和满足,也绝不会动怒,循着一方宁静,纯粹的贵土。你有没有想过,不别人信任多么可悲,而我注定要孤单一人?

还是留给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历经沧桑洗涤他们疲惫不堪的灵魂,及处于混乱世界,面对道德低潮却又无能为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堕落,但又不至于向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为过于深沉的年轻却没有激情只要正直就不怕去闯什么。有负担的年轻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当做人生知道和行为准则。

而我并不是要把全盘否决的,只是原来过分依赖导致如今太过偏激了。

你说的,我们拥有的只有现在,任何人都盗不走我们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说的,本质往往最简单。做人的心态要平和,不因得意而娇纵,失意而颓废。

你说的,不要被事物表象的华丽所迷惑,要认清事情的真相,那是用双眼看到的。

……

之前的分歧,是因为我排斥了你的另一个身份。

你毕竟是皇帝,而我们是一介凡人。无法随意处置别人,也无法赦免什么。你拥有我无法想象的荣誉,而我却活着——你执着一世的宁静生活。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让我无所适从的又何止你的这本《沉思录》呢?

《沉思录》读后感2

这段日子,阅读了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沉思录》一书,这本书是马可·奥勒留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也是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对于自己浮躁的心灵有宁静致远的恬淡。

马可·奥勒留是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我是偶然借阅到这本书的,而后我花了14天的阅读这本书,从中得到了许多思考,受到了许多启发。这本书朴实无华的语句中流露出的一种朴实的信仰,一种宁静淡然的心态,给我浮躁的心灵自省。渐渐地,我享受阅读的过程,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摘录对我很有启发的句子。随着自己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我越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于是便有了这篇读后感,既是我阅读后的思考和总结,也想作为私心推荐这本书的途径。

「关于变化、死亡和生命的短暂」

“和我一起降生到这个世界的人,其中有多少已然逝世。”

当作者谈到死亡的确定性,以及死亡将会很快来临的时候,他并不是在无意义的哲学思考。反而,他教会我们用乐观的心态看待死亡,并更好地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价值。他说,“死亡之神随时注视着我们。所以,在我们尚有能力的有生之年,应该去积极行善。”他教导我们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利用短暂的存在,好好地生活。

对于如何看待变化,他说:“一些事物仓促降临,而另一些事物则飞逝而去。即使是那些刚刚降临的事物,其中一部分也已经归于消亡。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这个世界,恰如连续性的世界进程在不断地更新着岁月。”一个人短暂仓促的一生,只是蛮荒宇宙中的“一粟”,而宇宙物质才是其巨大的“沧海”。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珍视眼前,注重当下。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要坦然面对并欣然接受,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当下都产生积极的动作,把握好每一个当下。

不要因想想整个人生而不安。将来和过去都无法带给你痛苦,能带给你痛苦的只有当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焦虑、压力,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我们的想象。我们常常容易放大事物的消极面,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情绪困扰。他虽然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死。然而,我们只会失去当下,因为那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让它更美好。”

「关于人际交往」

作者说,“当别人说话时,要洗耳恭听,让你的理解深入事情的内部深处。在你因为别人犯错而生气的时候,不如马上转而反省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对于他人的嫉妒和恶意应学会视而不见,只有这样做才是明智的,没有必要为此消耗自己的能量,尝试做一个大度的人吧。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自己的思想和言辞、行为对那些与我们交往的人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宽容地对待他人、学会观察与倾听。

「只所力所能及的事」

“只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它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不要因为天气不适宜就心烦意乱,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意志,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最大限度地去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其次,专心致志做与你有关的事情,充分的扮演好你应该扮演的角色。读者要好好阅读,作者要好好写作。换言之,我们作为学生,也要好好学习。

「避免追逐名利」

“有多少生前声名远播的人死后被遗忘,而那些夸赞别人之人,也早已不在人世。”

作者反复解释了为什么追求名声和赞美是愚蠢的,为什么我们尤其不应该在意自己死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名声,无论多么伟大,总会被人遗忘,追求名声只是表明自己的虚荣心。对名声的渴望乃是生活中的陷阱之一。还有许多其他欲望,所有这些欲望都有可能导致我们采取不道德的行为。

我们要明白,只有内心的快乐与平静才是好的生活。学会自制,养成平静,不轻易生气的习惯,就能获得快乐而平静的生活。

「遵循宇宙本性的安排」

“爱自己的本性和及其随之而生的意志”。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在意很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去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然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作者说,“切莫挖空心思去探知别人的言行准则,而要多关心一下你自己的本性所在。”泰然处之不可控制的事物,不应该希冀我们力所不及的事物,因为幸福就在你依循本性而为的事情中。

其次,就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我们应该对符合自然本性的一言一行,都做出是否适合自身的判断;切莫因为别人的关系或者别人言语上的谴责而偏离了原来的正道。作者呼吁我们,“如果你有力量,就赶紧行动起来,不要环视别人是否注意到你的行为。”无人能阻挡你依天性而活。有些不属于我们的事物强求不来,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命中注定的一切,接受那些命中注定你必要与之生活在一起的人,还要去真诚的爱他们。

作者还提醒我们,“对宇宙本性以及发生在其中的各种事务要做通盘的考虑。”有时候,我们觉得看起来是真相的现象其实并不是真相,所以我们每说一句话,下一个定论时,都要三思,勿受感官刺激的左右,对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切记,“赞美可以脱口而出,诋毁要三思而行。”

这本书忧郁、高贵、恬静,它所涵盖的哲学思想让我受益匪浅,这篇读后感太短,若你也想去书中探索更多作者有趣的哲学思考,希望这本书能给处于迷茫期的你给予一些方向感,或者在你彷徨不安的时候给你带来一丝温暖。

《沉思录》读后感3

说实话,我不喜欢读这类深奥而且关于哲学的书。但为了寒假读书心得我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不过,真的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由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十二卷的人生自省自语。我读后觉得非常拗口,很难读懂它。特别是关于宇宙、理性及神灵等抽象的东西,但这本书却又他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继续读下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保持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怀。“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

世界远不是一块净土,但心灵可以是块净地;逃避不了周遭的喧嚣,但可以退守内心的宁静。保持自省内练的心灵历练。奥勒留说:“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的力量”,“如果外部事物使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我们党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四自”要求,简洁有力,非常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自省,就是要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进行积极的自我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坚持下去,就渐渐走向一个高尚、丰富的境界,就能体味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快乐和欣慰。保持沉稳平和的积极心态。“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我们应当在我们理想行进中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恶意的情感!”。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马可·奥勒留认为,伟人和小人、英雄和平民都将化为尘土,死亡最终使所有人平等,但理性的人应当真诚而正直地度过一生。他所理解的人生幸福,不是感性的快乐,而是一种心灵的宁静。他不否定神灵,但也不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因果报应或死后的天堂地狱。让留就留,该去则去。人只做符合他本性的事,要积极尽本分,承担自己的职责。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读后感到一种久违的心灵的宁静。作为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一部哲学著作。从中我感受到了一个不屈的灵魂,一颗仁爱的心,一种平和的心态。这种心灵的宁静是一种从容,淡定而自如的美,是萦绕心头的丝丝暖流;亦如同被午后的阳光懒懒地照着的湖面,温暖的,却又是耐人寻味。

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哼哼是个失败者。他永远没有从“失落”中痊愈。他抱怨、咒骂、怨天尤人,他感叹命运不济,但就是没有行动,没有下一步的计划。这种人在生活中也大有人在。他们是生活中永远的失意者。的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很多人会或多或少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在高位怕掉下,在低位想方设法往上爬。总之,不管你在什么位置,不管你在社会的地位是什么,总会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困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有轻度抑郁症。

这一本书我很喜欢,不仅因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且因为他对现代社会的反映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以不变应万变也许很好,但以变应变或许更好!

《沉思录》读后感4

监视自己,反思人生的一本书,虽然是西方历史哲学,时下依然值得再三品味。对于道理,读过的人大都能明白,但能够时刻约束提醒自己的却少之又少,并非人们不想做,很多情况下是想做而做不完善的。所以,读了这本书,懂了这些道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对世事的那种平和的心态和对职责的那份执着的坚守。

寻找思想的源点。看完书后,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一个去世已经这么久的人,他所说的话仍然对我们有如此巨大的震撼力。他们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不同,他们的人生经历跟我们更是差之千里,但是他们的思想,他们曾经实践过或者未实践过但在努力实践的想法,他们对人、事的评判及其思考的方式,穿越千年的时空障碍,仍在对我们发挥作用,而且常常让我们感觉到汗颜。许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很现代,但是总是在直面问题与困难的时候不得不回头去看先人的思考。历史及过去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比我们想像的要大的多。我们老是把历史当作包袝想把它甩掉,但每一次我们又都从故纸堆里去寻得灵感与支持。我们之所以努力想办法去忘记过去,那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生活与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时空上的错觉,生活的变化可能会很大,但心灵与思想的变化比我们想像的要小。

生命因坚守而倍显高贵。对于时光飞逝、时不我待,必须紧紧抓住现在来思考和完成最重要的事情,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有一些论述,今天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马可?奥勒留说,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道德品格的完善在于,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塞涅卡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一个人要是因为自己未能在千年之前就活着而放声大哭,你不认为他是大傻瓜吗?那么,为自己不能再活一千年而流泪的人,同样也是大傻瓜。这两个时期——你尚不存在的时期和你将不再存在的时期——是毫无区别的。你进入的是此刻——假如你要让它更长一点,你又能把它变得多长呢?人类的寿命,马可?奥勒留时代一般只有四十年,现在社会一般也不超过百年,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确实应该倍加珍惜,把握好每一天。

宁静致远但有所追求。作者反复要求自己要宁静修心,专注现在的工作,时刻关照内心,动机要高贵,行动要正直。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古话:“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马可?奥勒留说:“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把它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任何人能组织这一点。”或许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去做的,但是作者以如此朴实却深邃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回过头看看,确实如此。作为一个人,必须要有所追求,给自己定一个人生的目标,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去努力,去追赶,享受拼搏而带来的充实感,享受这种过程,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但不苛求结果。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心灵因宁静而溢散甜美。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经济的发展,职场的竞争,每个人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们交谈中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身体累,心更累,终日为生计而奔忙,为享乐而追逐,可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呢?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如果外部事物让你烦恼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恼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把它打发掉的。”说到底,一切都是意见,一切事物都在于你怎样看待它。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活,你就会获得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对世事的烦恼,岁月的蹉跎,只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就能如海边峙立的礁石,巍然不动间,已让狂风巨浪驯服于脚下。这是一种心灵的独守,更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心中归于平静,对他人更宽容,对自己更节制,对困难无所畏惧,对荣誉更释然,对生死更坦然,于是生活更珍惜每一秒的时间。

《沉思录》读后感5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1、发挥个体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应该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心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意义巨大。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2、换位思考,增强组织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应该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应该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一定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4、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平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平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5、避免消极接受,不无为而治。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面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接受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责任。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应该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力量,积极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美好的生活环境。

《沉思录》读后感6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这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初读之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奥勒留是位自然主义者。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齐,有秩序地组成同一个宇宙。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持续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下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此刻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透过上述思考,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齐来。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用心行动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自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命题:当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一,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将对应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自然首先是为了生存。当生存被劳动满足之后,劳动又是为了什么。多少人是为了所谓的“舒适”,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取悦他人?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身得到快乐。劳动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质是自然。能够贴合自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沉思录》十分关注人的修身养性。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就应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每时每刻都要持续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持续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其二,贪欲要抑制。“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就应受到谴责。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此刻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其三,思想要公正。“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理解,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忙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沉思录》读后感7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卷一主要是作者对自己一生中从别人身上所学到的精神及生活方式进行的一系列归纳,它让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到人并非是完美的,而且如作者所说“品格是需要改进和训练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弘扬高尚的美德。

我们经常抱怨光阴如梭,不经意间多少个昨天已成为过去,不禁会想象自己的生命消失之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诚然,地球还是会转的,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在宇宙中是物体本身的消失,而在时间却是对它们的记忆的消失”。人经常不免担心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就没有人再记起你,这往往是最可悲的。因此,作者主张把握机会,正确对待人生,抓紧时间实现人生价值,然后乐观面对生死,最后又有何憾?又有何惧?在第二卷中,有这样一句话深刻印在脑海“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许可以说为外物所左右,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活动,所以我们所谓的“不幸福”就是在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予别的灵魂所产生的心理落空。除了为外物分心外,也有人确实关注自己的灵魂,但却往往彷徨于时间的无情,这是空虚使然吗?或许那只是一方面,我认为心理以及人生观占大部分,我们说哲学是心灵的药物,它指引我们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接受所有对我们发生的事情,保护我们心中的神不受伤害。

“这是一个羞愧:当你的身体还没有衰退时,你的灵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人的生命的死亡分两种,即身体死亡和灵魂死亡。身体的死亡,这是不可预料的,并不是我们所能干涉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身体的健康。但若说到灵魂死亡,这便不免令人痛心,多少人自甘坠落,或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但又有多少人想到回头是岸这个道理,作者曾说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或许一切并非那么容易,但若有心,我们该常常返观自身,不要让任何特殊性质及其价值从我们身上逃脱,人的本性为善,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作者在这本书上建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安东尼的一个信徒一样,一样的对符合理性的每一行为坚定一贯,一样的胸怀坦荡、虔诚宁静,一样的精细考察方法和行为而不仓促行事,甚至学会满足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索取快乐。这样的提倡又未尝不可,我们的确没办法做到那样绝对的理性,但这样的理性是为了让我们唤回自身即将流逝的特质。灵魂的保持是一方面,而我们更应该延续灵魂美好的一面。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世上的,而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这社会本是如此,有善必有恶,我们应该每天有准备地去面对那些人,并且要宽容以对,学会忍耐,而并非冤冤相报,如果,确实放不下,那就记住作者的这句话“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那样我们便有所顾忌,至少能顾全大局,阻止自己迈进一个将会迷失自己本性的深渊。

最有感触的便是作者提到的十个可以从缪斯和他们的领袖阿波罗那边领取的十个礼物。它具体分析了我们该如何去考虑冒犯者的行为,他们是否迫于什么压力而形成意见和行动,他们是否做得正当,你又是否也曾做过诸多不正当的事,又或者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的生命的短暂而不该沉溺于烦恼中等,那样我们会比较平衡自己的心理,当最让人称道的是第十个礼物,即“希望坏人们不做恶事是发疯,因为希望者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堆别人行恶,却期望他们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没有理性和专横的”。我们不能说作恶事是天经地义的,而是这个社会本来善恶并存,我们不应该存在一种自私的想法,只想到不让坏人对自己行恶,而不顾其他受害者或许会因你的一时冲动而更加无奈于这世界的不公。当然,我们必须同等地避免奉承人们又不因他们而生出烦恼,我们需要真理的引导自我,同时引导那些行为不当的冒犯者。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沉思录》读后感8

在看哲学方面是书籍。而且看了部分佛学。但看到《沉思录》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并不是因为像网上说的这本书是温总理的最爱。而是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那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参悟让我久久不能自拔。下面是关于作者的一个简单介绍。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20xx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最后一段,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我希望大家能在成长的迷茫期或者彷徨不安的时候好好拜读此书。一定受益匪浅。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Long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几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年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沉思录》读后感9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是透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对事物、对人类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心灵解读,是追求灵魂净化和内心和谐安宁的思维记录。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而言,该如何应对浮躁的世界、正确看待人生和科研工作颇有启发和收获。读完此书,主要有以下几点启发和思考:

1、发挥个体的力量,建设和谐社会

《沉思录》作者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和合作的,人是宇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这种朴实的辩证唯物论思想,对于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人是理性的,就应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人与宇宙世界的关系是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每一个个体的优劣关系着整体的和谐和稳固,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对待构成社会环境的人们彼此友爱、忍耐和包容,少些抱怨、多些关爱和理解,因为组成社会的每个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和脾气,同时也会因生理和其它原因而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绪。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和力量。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虽然事小,但作用和好处巨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整体,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随意和一味地责怪他人,应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打造良好融洽的社会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不再孤单寂寞。

2、换位思考,增强组织凝聚力

《沉思录》强调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事情,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生活和行事,强调有原则、讲仁爱,学会原谅和理解。我们的党是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我们的组织是有铁的纪律和严格原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自律自爱自尊,坚持原则,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每位党员都是一个个有知性有情感的人,都有可能不自觉地做错事情,我们就应学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为本,不是生搬硬套地讲教条,而是就应体现鲜活的人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相互促进,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不是生冷地讲原则,而是学会换位思考,做好思想工作,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自发地产生回归感,自然而然地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潜力

《沉思录》强调的师法自然、个人和整体的关系,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科研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项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将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单靠一个人是很难较快地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协作和配合。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新团队,必须是一个由各种人才和具备多学科知识的专家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点,每个人都有思想闪光点,不要忽视任何一个人的力量,有时候很可能某一人忽然的思想灵感都将可能成为科研创新的核心和突破点。一个人的潜力不是万能的,科研工作者就应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深入实际,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充分挖掘科研人力资源,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开创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科研创新的力量。

4、众生平等,修身养性。

笑对人生通读《沉思录》,个人的总体体会是,众生平等,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用自己一颗高贵、仁爱、真诚的心,去感化世界,去融化冰冷的心,去呼唤良知的回归。学会自律知足,知足常乐,就会驱赶走失落感,抹平不良的情绪和受伤的心灵,平和地处事,生活就会有较强的满足感,不抱怨,朝着正确的方向勇往直前,乐观生活,笑对人生。

5、避免消极理解,不无为而治。

读完《沉思录》,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郁,总感到作者在高贵、沉静心灵背后的一种无奈,应对无能无力或不好的事情,被动地理解和承受,使人缺乏振奋感。全书贯穿着“我做好自己即可,别人或身外的事我无能为力”的一种思想,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要恶人不作恶,就像让无花果不结果一样不可能,我们只要完成自己的义务就够了,这是我不赞成的。需要包容不等于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每个社会的人不仅仅有自律义务,也更有一份社会的职责。一个良好社会的秩序,是依靠惩恶扬善维持的,若当满大街都是小偷,却没有人去见义勇为,没有人阻止,社会就将陷入一片混乱,人们的生活就将极不稳定。对于社会的不良现象,我们就应发挥一切能够发挥的力量,用心地阻止和纠正,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维持社会正义,维持社会稳定,维持我们完美的生活环境。

第三篇:沉思录 读书笔记

沉思录 读书笔记 从柏拉图主义者亚历山大,我学习到---在不必要时不可常对任何人说,或在信里说:“我太忙了!”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逃避我们对人应尽的义务。

常常在电话里说到也听到“太忙了”这三个字.“太忙了”是口头禅,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所向无敌的“借口”,借以逃避,责任义务内心......很忙吗?真的很忙吗?在忙些什么呢?忙得充实忙得快乐忙得有希望吗?

一个人应该象一朵花.象一朵花,生得自然,长得纯净,无论是浓烈绽放,还是静静地摇曳,都只关乎自己。关乎自己是一朵花,应该象一朵花一样生死轮回。

他既不鲁莽,亦不骄横,做事从容不迫,永无汗流浃背的狼狈之状;每件事都是一人独处考虑,好整以暇、平心静气、有条不紊,勇敢而坚定。有许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贪求而不能禁绝。

主意打定之前仔细考虑,主意打定之后坚决不移。

做事从容不迫,如何能做到?似乎都在脚步匆忙地追逐,似乎在生活中一直狼狈地行走,且有时觉得永无终结。却原来有一些人可以从容不迫,可以勇敢坚定,可以坚决不移。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肯定的明确自己内心的需求,是肯定后的勤勉付出,是付出后的自我肯定。是的,有些人一直从容不迫,勇敢坚定。

自恃自立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任何事都不听从运气,除了理性之外,绝不仰仗任何东西。

自恃自立的精神,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归去,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应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有独立的人格,才能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所谓幸运的人乃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命运的人,所谓幸运乃是灵魂之良好的趋向,良好的动机,良好的行为。“玛克斯.奥勒留在另一章节中这样解释.当你的环境好像是强迫你烦恼不安的时候,赶快敛神反省,切勿不停留在那不和谐的状态之中.不断地返回到内省和谐的安静,你便可得到更大的控制力量.并不否认环境的力量.但不妨把那恶劣的环境当作一枚试金石,看看自己的力量,看看自己是否象自己想象的那样有力优秀或者无力平庸。自己是一切,一切是自己。

一个人不管别人的言行思想是否正确,只管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这个人的生涯将是何等丰富!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增广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开始以为与此语有相通之处,后发现这两句话强调的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指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容忍别人,克制自己。奥勒留指向自身修养,他认为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不会去八卦别人的是是非非,不会关注这些流传在众人之中的闲言碎语,不会在任何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他只关注自己前方的目标。

凡有所为不要出于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不要用太好看的装饰打扮你的思想; 不要需求别人所能给你的宁静。

违心、自私、轻率、强勉?今天你这样做了吗?直接地坦露你并不光明并不无私的内心?今

天你这样做了吗?

堕落之一是:对任何发生的事情抱怨,便是对于自然的违逆,因为一切的事物都不过是自然的某一部分而已。之三是:被享乐或苦痛所征服。之五是:行为或意向漫无目标,对任何事都掉以轻心不加考虑,殊不知最琐细的事也应顾虑到其结果。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平常而熟悉的,犹如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同样的道理,适用于疾病、老化、死亡、毁谤、欺诈,以及一切使愚人欣喜或苦恼的事物。象接受日光雨露一样接受那些已来的未来的事情。抱怨只会让我们失去接受的勇气与力量,无益于他。

苦痛与享乐,哪个更容易把你征服?古人已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痛,更容易激发斗志,如冬日之日的寒风,奔跑中感到力量的温暖;享乐,更容易沉溺,如夏日之日的阳光,昏昏沉睡中忘了曾经的梦想。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性格。

“我的运气不好,竟遇到这样的事!”不,应该这样说:"我好幸运,虽然遇到这样的事,我并未受伤,既未被现状粉碎,对将来亦无恐惧。”

让我想到一个小朋友某日丢了一百元,和我见面后很开心地说:“你今天差点见不着我了。”我疑惑,她说:“要不是丢了一百元,还不知道我会出什么事呢。”多么有趣的想法!请记住这句格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担当而变成为幸事。”

你时常怎样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的熏染的。不断地用些思想去熏染它:“忠于自己的内心,理性节制健康智慧地生活......”

要同样的尽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冻得发抖或是温暖,沉沉欲睡或是睡眠已足,被人毁谤或是赞美,正在要死或是做其他的事。因为要死也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所以做这一件事的时候也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被他深深感动,反复默念。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遇到的人,而且是要真心地爱。

爱这美丽的山村(喧哗的城市),爱这落后纯朴的乡亲(匆匆而过的陌生人),爱这苍苍白发的父母(唠叨甚至对你还有些失望)......

第四篇:沉思录 读后感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记载了他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书中记录了作者追求摆脱激情和欲望,希望获得冷静而达观的生活态度,阐述了理性与死亡的关系,同时要求人们常常自省,摒弃无用和琐碎的思想。作者直指自己的内心,像站在镜子面前完全地剖析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不说别的,单单就是这份勇气已经值得我去敬佩了。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知道,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据我阅读之后的观感,第一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境况下都让自己平静而坦荡地去看待有限的人生。那些人生中遇到的困苦、烦扰、贫病、痛苦、喜怒哀乐其实不过是参天大树上的一些繁枝蓐叶罢了。所有困惑人心的问题都困扰着所有的人,无论他是富贵的还是贫贱的,在这一点上奥勒留只是提纯了这些问题,并用自己的思考给出了答案,在今天依然是令人信服而有价值的。

单从书的内容看,它确有许多在今天看来依然还能闪耀光芒的思想亮点,对我来说感悟很深,许多启发随手就记录在书的留白处,在一读再读之中,不断地发现了许多重大问题上我和他的相通之处,从某种角度看,任何想冷静而达观地生活的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的依据。

书中的第二章就让我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所思,对于别人心里所想从来都不应该去琢磨,因为琢磨别人的心思,其实你一切都无法掌握,那么你又何来幸福呢?关注自己,因为不管你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只是一具会呼吸的肉体而已。我们在宇宙中轮盘中都是昙花一现,因此把握住自己拥有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千万别让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慢慢从你的不经意间溜走。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死去,只有当下才是可能被夺走的东西。当我想起汶川大地震的人们、想起我生病的一个朋友,我现在受到的一点点痛苦又算是什么呢?如果不想失去当下,那么就要好好把握当下才对。

对生命短暂,变化无常,死亡不可怕的认识。马可•奥勒留认为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而是循环往复的。永恒的纪念只是一个虚无。一切都只持续一天,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现在过的生活,死后,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临近了。虽然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任何人都是相同的。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宇宙是流变,思考这

种变化的迅速性,你将看不起一切会衰朽的东西。满足于宇宙分派给你的身体重量和分派给你的时间长度。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既不对刺激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现虚伪。

对恶的认识。恶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你天生被创造出来忍受这一切,你要依赖自己的意见使它们变得可以忍受。自然给了人某种别的力量,作为一种抵制愚蠢的人、疯狂的人以及另一种人的解毒剂。当你碰到骗子、背信弃义的人以及一切以某种方式行恶的人时,也使同样的思想在你心中呈现,因为这样你马上可以提醒自己,不存在这种人是不可能的,你将变得对每个人都更为和善。没有必要谴责他人,因为错误显然是你自己的,你相信了一个有这些倾向的人将遵守他的诺言。亲自报复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变成一个像作恶者一样的人,不要烦恼和生气地对待那些生你气的人,用你的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继续走你的路,完成摆在你面前的工作。

人具备的品质在今天探讨的少了。我们的许多优良品质在家族的传承中慢慢地被进步社会的物欲冲刷了,在现代的社会中关于优良品质的讨论已经仅限于某些做人的基本道德了。那些更为深广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书本中所记载的标本了。放眼看去芸芸众生都在为名利奔走,都在为现世的享受在忙碌。不要把人想得多么的伟大和高贵,不是每个人都会去遵循古老的道德约束,所以我们有法。但日常生活中的人却又卑琐地绕过法而践踏道德。除了污秽不堪的享乐外,谁还在意品行的修养?具有实质的物体容易得到追捧,而没有具体形式的思想人们不一定会看见。美德的形成是长期的,况且清苦修为的坚持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一个人具有好的品质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不仅要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一个人的思想是他内心最直接的反应,“观其行听其言”便可知道。面对人或事,你在一闪念间的那个念头才是你最本质的本性,试问过自己吗?但最终对待这些人和事,往往被各种虚饰的表象所掩盖,也就是很多时候都会刻意地把自己隐藏了。大多数时候本性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但在重大的事情上有时也不免会昏头,所以决策时还是要仔细思考一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就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在最后的关头里往往都不能坚守。人啊,你的内心是何其复杂?

 不要轻易对别人进行评价,特别是加进了自己主观的感情色彩,那不仅不是真实的,而且对自己也是有损害的。如今是非善恶越来越难判断了,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以权钱为代表的富足,考虑事情的角度也更多了实用的功利目的。当你评价一个人时,自己有想过和他是否一样呢?不要自认为比别人好,也不要贬低别人。不要夸大任何物体。最初的也许才是最真实的。最本质的往往最简单。不懂谦卑的人,得势时容易轻视甚至蔑视别人,失势时却成了丧家犬,还怪别人“人走茶凉”。做人的心态要平和,得意才能不骄纵,失意也就不会颓丧。

许多人往往将自己的声名看的很重,却没想到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三代之后便已沦为云烟。还有谁会记得?长久的名声是靠生命的力量支撑的,一时的声名只是浮光罢了。所以不慕虚荣是历来有德之士所推崇的。

人每天的存在都是活在现在中,昨天或更早的时间里能记多少?明天或更久的时间里能想什么?把现在活好就行。昨天已不可追,明天还遥不可及,现在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时不我待,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生命不停地逝去时,使自己保持思考的能力,不致在昏聩的年月中成为别人的累赘。我们今天所看重的,他年之后能值几何?痛苦和快乐的分界并不难把握,既然人是一种速朽的动物,又有何必要颓废自己?回头去看经历的一些事情,其实那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快乐还是人生的主要部分。不求名利不求富贵,所有身外之物便不重要,不想虚幻之事,没有私心杂念,过自己的生活,人生简单明了。真诚和正直是在漫长人生中快乐平和生活的一个支点。生活的好不好与内心的安宁有关,而与贫富无关。

当你的朋友抱怨时,让他的抱怨和冲动恢复冷静,其实不难,只是看你当下对他说了什么!责怪并不能解决问题,抱怨更是伤人害已。想法解决问题才是要务。事情总是有一个过程,烦恼由心生,并不能有助于它的解决。

无知而无畏是因为不辨善恶。不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无知者争论,有时笑看他们毫无逻辑并且大言不惭的表述,是一种宽宏的美德,从他们啰嗦的话语中学会一种明智。无谓的争论并不能获取知识,也不能使自己的才智长半分。浪费口舌的争辩也是徒劳无益的。何况很多时候争辩的双方不过是为些蝇头小利或者无关紧要的事。

所有可用来描绘事物的言词都因美丽而能诱惑人心。许多事物本来平常的很,但因言词的华丽包装而迷惑了双眼。保持洁净的双眼和明晰的大脑不容易。即使聪明的人也可能因一时不慎而落入这种圈套。我想人生还是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目标,浑浑噩噩的生活最后是要被时间的沙砬给掩埋了。脚踏实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不要让虚幻的幻想来代替行进的步履。“走一步看一步”是有道理的,不要制订过多的计划,因为计划没有变化快,将来的定数是可变的,想的太多徒增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愁什么呢?日积月累的结果自己也就完了,还烦恼什么?许多人往往毁在精神的痛苦上。如果没有目标,人们会很快陷入一种被吞噬的感觉中,于是会尽量用身体的享受来弥补。享乐主义是一种沉沦。达成一个目标是行事的镇静。人有大量的私心杂念,但多半不会有太多的意义,如果摒弃它们,自己就可以活得简单些,快乐些。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过客的命运。无论他的身份是什么,他只不过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点,他生的时候记住他的人是很少的一部分人,而死后,他将在活着的人的记忆中迅速退却,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也没有人可以长久存在在别人的记忆中。典籍中记载的不过是个人名,他活生生的本性还是没人知道。况且记住的人名也未必就是原来的那个他。不要为生前身后名而烦恼,你所做的就是按自己的本性生活。你就是一个人,掉落在人群中也没什么特殊,并不能引起别人特别的瞩目。过客的命运注定如风沙飘过而不留痕迹。

每一次看到熟悉的人离去,都会有一种人生苦短的感叹。还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呢?而珍贵的生命有价值的思想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呢?为什么不好好活呢?在死亡面前,高贵和卑下没有不同,幸福和痛苦也没有意义,平静地接受一切,安排一切。这是命定的结局,是一种形式的转换,你曾珍惜的已不再重要,你曾挥霍的便忽显珍贵。接受命运的安排,完成生命的旅程。

平静地对待你看到的每件事物。善待周围的每件事物,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它都会有不一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是带给自己快乐的源泉。

没有永恒之物,求长生固然可笑,害怕死亡亦是可笑。把死亡看成自然的一部分,便没有什么可怕的。知天命而察已运,得真知也!记忆与遗忘都会有终点。面对自然规律谁能阻止?既然阻止不了又何必乱我心神?坦然面对,含笑而去。世界永远是新的,所有老的、旧的都在依着顺序慢慢离开。用自己谦诚的心去关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活力和朴素的清静。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人生是有限的。如何能够在短暂的生命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呢?世上事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一呼一吸之间,大地上有多少人和物已归于无了。

我以为本书是建立在生命最后的时光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意义及其顼细品质的书。漫漫人生路,需要经历的事太多,能够被我们记忆的事其实大多也无关紧要。把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关头,回头去看自己所经历的,除了宽容和谅解,我们还能做什么?当你以一个即亡者的心灵和眼睛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时,会发现许多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许多做过的事也没必要或者说不必要。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暂人生何必烦恼?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生活状态:恬淡、自足、安宁、静谧。

第五篇:<<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

正如译者王邵励所说:”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一本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书”,是的,这本书自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岁月里给予了无数人人生智慧的导学。

<<沉思录>>的原著作者马克-奥勒留是著名的古罗马帝国”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也是西方历史上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被尊称为”帝王哲学家”。他虽从小接受古典教育的熏陶并在继位后日夜操劳风里来雨里去,却依然没能挽救古罗马帝国的强盛繁华。但是其与自身灵魂对话的十二章<<沉思录>>就成为了斯多葛派哲学的重要里程碑。无疑,<<沉思录>>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关于人生的宝贵启示。

<<沉思录>>可以简单归结为64箴言,即:信守天命,敬畏自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遵从本性,安分守己。看穿生死,淡泊名利。保持理智,洞察世事。抵制诱惑,弃绝兽欲。与人为善,宽容真诚。言行有度,正道而行。

读罢全书,让我最为感动的首先是作者马克-奥勒留本身。贵为一国之君,生来居于万人之上,奥勒留依然能够自小修身养性,认真学习并在闲暇时间用心思考人生问题,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有所成就实属不易。而且在公元161年掌握国家大权之后对国事始终呕心沥血、恪尽职守,从不酒池肉林、风花雪月尽享荣华富贵。他本身就为我们、为当今的掌权者树立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为人处世的榜样。

译者说<<沉思录>>原著字里行间间或充溢着语词的模糊、断裂、闪烁和矛盾,可见当年奥勒留内心追求自由的艰难历程。他在征战劳作之余静下心来写的一字一句与灵魂的对话,实属深刻,铭心。其中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如果有人对你做错了事,那不要与他计较,反省错误行为是他的责任,犯错的人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自己的行为习惯,这些从根本上都与我们无关。实际上,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按照宇宙的普遍法则来约束自己,按照我们人所特有的本性来正确的行动。” 要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间生存,要不被他人他事扰乱心间又谈何容易?毕竟我们不能控制的太多,所以只需按照时间的普遍规律做好自己就够,简单纯粹,而又不失自我地。我相信若是用心谨记<<沉思录>>带给我的思考,就一定会找到自己需要的方向,看透生活的本质,活出自己的颜色,让青春无悔。

据说世上有两种人活得最自在,一种是生来的乐天派,另一种是被逼出来的哲学家。我想我不是一生来的乐天派,那么就要 ”通过沉思来获致心灵的宁静,通过后天的思想努力,学着看穿生活的本质,认清对我们有用的那极少的东西,从而过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在”。

<<沉思录>>带给我的在这个喧嚣闹市灯红酒绿外的一份安静,一份思考,一份纯粹,必定会伴随着我在往后遇见的阳光风雨中傲然微笑,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愿我们以后风雨同行--<<沉思录>>。

下载关于富士康的管理沉思录(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富士康的管理沉思录(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读后感《深思录》读后感《深思录》读后感1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在找寻青鸟的路程。在路上,艰难地跋涉着……我胆怯,变成了青鸟,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唯一的一次着......

    沉思录心得

    沉思与洞察 ——读《沉思录》有感《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书共十二卷,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书中,奥勒留思考了自然与......

    沉思录读书笔记

    读《沉思录》有感 常记得老师的上课的时候一句话“读经典是一种痛苦的过程”似乎每一部经典书籍你都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和以极大的耐性去攻读,无论博览群书的人还是一个普普......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书笔记有一个故事大家应该知道:一位国王得了重病,太医告诉他要找到一件快乐的人的衬衫穿到身上才好。国王立马派了一个官员出去寻找,找了半天,才看到一个破旧的房子......

    沉思录笔记之一

    《沉思录》笔记之一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于别人面前。 如果有人冒犯了你?你该怎么做? 1, 我是社会人,社会人的基本属性是相互合作,所以该......

    《沉思录》读后感

    让人生满意的退场读《沉思录》有感这不是一本用字数和页数堆积起来的著作,但它确实能够称之为著作,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深邃的、伟大的灵魂。《沉思录》,没有小说一般跌宕起伏的故......

    沉思录读书笔记

    《沉思录》读后感《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

    《沉思录》读后感[范文]

    从《沉思录》中学习奥勒留的优秀品质 “环顾历史,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股青烟消失了。”这是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访问,会见中国驻新加坡使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