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书评报告

时间:2019-05-13 07: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利波特》书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利波特》书评报告》。

第一篇:《哈利波特》书评报告

《哈利•波特》书评报告

在寒假里,我花了一段时间来看完了《哈利•波特》的全部七部小说,包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令》、《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圣》。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看上去这是写给孩子们的枕边故事,以前我也是这么以为的。但是,看完之后我却发现这是写给所有人的,不光是给孩子的。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从小父母双亡的孩子,背负了很多不应该由他背负却又注定必须由他背负的责任。在他在襁褓中被迫接受伏地魔那致命一击时,就注定由他消灭这个魔法界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敌人。同时我们从书中也看到,伏地魔在他自己并不完全知道那个预言的情况下选择了哈利作为自己的敌人。从哈利悲惨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了命运面前人的渺小、无奈。但是哈利并没有从此沉沦,而是顽强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甚至在明知道自己要死的时候还是走进了禁林(见《哈利•波特与死圣》第三十四章 禁林再现)。这是真正的勇气的体现,就像哈利所在的学院一样。你也许该去格林芬顿,那里的勇士特别多,勇气、精神和扭力,无惧挑战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七章 分类帽)

然而,哈利并不是一个英雄,他只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罢了。他有如此勇气的也并不是天生的,还记得在站台上哈利的窘迫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六章 自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开始的旅程)?不错,正是那个推着车子硬着头皮冲向售票台的孩子化解了魔法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

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做到了这些了呢?

这个我们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爱。

爸爸妈妈在临死之前给与他的爱,身边朋友的爱,老师的爱,甚至是那个小精灵克利彻的爱。在此我们不要忘了斯内普教授,像哈利说:“他大概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勇敢的人”(《哈利•波特与死圣》尾声 十九年之后)。而这一份勇敢也正是来自“爱”。哈利也从这份爱中受益。

让我们来看看在书中的哈利吧:

在他十岁的那年之前,所有一切看起来是很普通很一般的,一个父母双亡的生活在姨父家却并不太受喜欢的男孩。就这来说,哈利是很不幸的。然而一切却自他十岁生日时改变了,这改变来得非常突然,甚至哈利以为:

“那是个梦,”他非常确定地对自己说,“我梦见了一个名叫哈格力的巨人,他告诉我我将进入一所学校学习魔法,当我睁开眼的时候,我便会呆在家中的橱柜里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五章 戴阿宫道)

当他来到了学校,最大的一个改变就使他终于有了朋友。赫敏与罗恩的友谊几乎伴他走过了几乎所有的艰险。还有老师们的帮助与爱护,当然这里面也包括斯内普,是他解救了扫帚上的哈利(《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一章 快迪斯比赛)。

在学校里的生活中哈利也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模范生。平时课上开小差,课下抄作业。与模范生相去甚远。当然也没人认为他是模范生。他的爸爸就是一个标准的“麻烦精”。他不是经常也羡慕赫敏吗?还有当他知道罗恩与赫敏成为了级长,他的那份不自在。(《哈利•波特与凤凰令》第九章 韦斯莱太太的悲哀)当然隔三差五关禁闭的事就不用说了。还有平日里与朋友的那些小别扭甚至到罗恩在最危险的时候弃他而去。(《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死圣》第十五章 妖精复仇)

就感情上,他也是没少折腾,与秋•张那段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感情大概也没少让读者伤脑筋。当然我却没想到那个在站台上“哭鼻子的红头发的女孩”(《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六章 自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开始的旅程)会最后与他走到了一起。

在哈利自己的,我们暂且称之为心路旅程吧。在他的心路旅程中也有不少的坎坷。从他从对父母的一味---“迷信”吧,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了---到看到了斯内普记忆中的父母而产生了动摇。从他一味的信任邓布利多到开始怀疑。从他与朋友的友谊的动摇时的内心独白。我们看到的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

在我看来这正是真正的哈利。

这本书值得看的正是这个真正的哈利。

同时也不要忘了哈里身边的人们:

赫敏:

标准的模范生。麻瓜出身的她经常在某些场合被奚落,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少她的光彩。我个人认为:作者大概更愿意在书中以赫敏为主角,如果不是为了这一部小说的话。她总是在最紧要的关头凸现她的智慧。比如在去卢娜家询问谢农费里厄斯•洛夫古德先生关于死圣的信息的时候,几乎是她救了卢娜和谢农费里厄斯•洛夫古德先生的命,虽然有些粗暴(《哈利•波特与死圣》第二十章 谢农费里厄斯••洛夫古德)。当然更不能忘了她对火焰的熟练运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六章 冲破关卡),她还因此为葛莱芬多赢得了50分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七章 双面人)。

当然赫敏在书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相当丰满的形象。她也一样会嫉妒,一样会为情所困(全书),当困难来临的时候她有时也会手忙脚乱:

“那么快点火!”哈利听到这儿,忍不住大叫——他已经快被缠死了。“对!但现在没木柴呀。”赫敏绞着手,快要急哭了。

“你傻了吗?”罗恩咆哮。“你学巫术来干什么的?”

“噢,对了!”赫敏恍然大悟。她抽出魔杖,口中念念有词地挥舞着,然后喷出了一串像蓝铃花般的火焰,向那棵东西射去。不过几秒钟,那两个男孩就被松开了,同时那些爪也好像被光和热吓着了,蠕动着、挥舞着退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六章 冲破关卡)

相当经典的一段。

罗恩:

这一个人物,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要我来评判的话,我觉得作者应该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线索来写。他是后来很大一部分故事的线索,很大一部分故事都是在他和他的家人身边发生的。而他本人几乎没什么光辉的业绩,除了他的出众棋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六章 冲破关卡)以及半是侥幸的救了哈里一名并

毁掉了那一个寄魂锁(《哈利•波特与死圣》第十九章 银鹿)。同时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作者安排他和赫敏走到了一起。这实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组合。对此我只能说:意料之外(重读),情理之中(叹息)。

邓不利多:

怎么说呢!他是一个圣人,不折不扣的圣人。他总是在哈利迷茫的时候指引他;在哈利危险的时候营救他;在大家都怀疑哈利的时候坚定的支持他;在伏地魔回来后顶着几乎是整个魔法界舆论的压力下坚定的重组凤凰社,在所有人都不信任斯内普时同他一起为打败伏地魔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一句话:没有邓不利多,就没有哈利·波特,就没有魔法界对伏地魔的胜利。麦康纳教授:

在书中作者赋予了她一个监护人的形象,对哈利爱护有加但又不失严厉。既会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送上一把“灵光2000”(《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章 万圣节惊魂),也会在他违反了纪律后毫不留情的关他禁闭。当然也别忘了对“霹雳”的彻底检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第十一章 霹雳扫帚)。斯内普教授:

当然这个人物大概是书中最不受欢迎的人物。但这个人物却有很深的意义,如果没有看完全书的话,读者会在这个人物身上损失大批感情。他得不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只有邓不利多相信他;一直默默的保护着哈利;一只执行着最危险的任务,却没有任何怨言···

试想一下,如果哈利没有钻到那个树洞里,没有看到斯内普记忆里那些东西(《哈利•波特与死圣》第三十三章 王子的故事),斯内普会怎样?毫无疑问,他会在所有人的唾骂中默默的死去。我认为,哈利对他的评价是最公正的:

“阿不思?西弗勒斯。”哈利用除了金妮别人都听不到的声音说,但是金妮装作正在给刚刚上了火车的露丝招手。“我们用了霍格沃茨的两任校长的名字给你起了名字。他们中的一个就是一个斯莱特林,而他大概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勇敢的人。”(《哈利•波特与死圣》尾声 十九年后)

卢平:

是他第一次向哈利讲述了有关他爸爸的一些事情,虽然准确性不够。而且在哈利的“学习”上帮助很大。同时在揭开布莱克的故事中他也占了很大的分两。他与后来的那个狼人(出场顺序)有鲜明的对比。

布莱克:

与其说他是哈利的教父,不如说他是哈利的朋友,第一个可以全面解答哈利某些问题的贴心朋友。当然,作为一个读者,我为他的鲁莽行为感到相当担心。威斯莱一家:

魔法界普通的公民,他们的生活正是魔法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真实写照。而威斯莱先生的工作正是魔法部的真实写照。从这一家可以窥得整个魔法界的面貌。而同时作者也把这个家庭当作了现实与魔法界联系的桥梁。

海格:

没话说,绝对的“麻烦精”。想想那个可怕的三头怪“毛毛”(参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相关章节),还有禁林里那只烧掉他胡子的“小小的”火龙“诺贝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第十四章 挪威脊背龙诺贝特),更别忘了那只八脚的超级大怪物“阿拉哥”(《哈利•波特与密室》第十五章 阿拉哥),至于魔法动物课

上那些小小的可爱生灵就更不说了;还有他那感情用事的个性···我敢说他带来的麻烦不比伏地魔少(伏地魔带来的大部分是危险)。这个很麻烦又有点可爱的大个子可没少让哈利伤脑筋。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他的真挚的感情。正是他毫不掩饰的感情为他赢得了小说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总而言之,小说作者为我们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配角,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演绎了一段平凡而又不同寻常的历程,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历程,一个复杂的感情历程···

当然这本书也还是有一些不足的。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这部书的前三部都比较少涉及哈利的内心世界,很少描写他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较少介绍有关他内心活动的一些细节。有的较多的是关于他的冒险与“不羁”的篇幅。特别是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第哈利心理的描写很是贫乏,而我认为这正是哈利内心活动最多的一段:见到了父母以前的同学,知道了父母的生平以及死前的一些事情。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放在哈利的内心世界中。由此前三部少了些精彩。到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到最后书中还留给了我们好多问题:

哈利到底做了傲罗没有,没有的话他又干了什么?麦康纳教授帮了他吗?(参见《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相关章节)

罗恩最后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别担心。”罗恩说,“那是因为我,我实在太出名了。”(《哈利•波特与死圣》 尾声 十九年之后)

还有所谓的“凤凰令”出现的也有些莫名其妙。书中没有比较明确的交待清楚这个所谓的凤凰令及其来历,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

霍格沃兹是因为食尸鬼(或叫:食死徒)的出现而已经关闭了的,而且家长们也不再信任学校的安全措施,尤其是邓不利多死了之后,难道斯内普当了校长他们就放心的把孩子送回来吗?(参见《哈利•波特与死圣》相关章节)

被禁林的人马家族赶出来半人马佛罗伦斯到最后怎么样了?(参见《哈利•波特与凤凰令》相关章节)

海格与那位玛西姆夫人走到一起了吗?

• • • • • •

如此类似的问题实在让人有些遗憾。

当然这些只是对读者来说的一些小遗憾而已。瑕不掩瑜,《哈利•波特》是一部极其难得的好小说。

第二篇:哈利波特 书评

关于爱关于人性

--评《哈利·波特》

你是不是也在期待着某一天,有只猫头鹰停在你的窗前,给你送来一封入学通知书,让你去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乘上去霍格沃茨的火车?

无论是图书还是电影,《哈利·波特》都在全世界掀起了追捧的风潮,尽管那样的魔法世界和中国的文化背景存有大段距离。不过中译本和电影一出,仍是洛阳纸贵,创造了无数销售佳绩和高票房。很多没有看过这部书的人会觉得这是一套给孩子们看的书,是一套童话书。出人意料的是,这部书的读者似乎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

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憧憬着那样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有飞天扫帚、有光怪陆离的魁地奇比赛、有隐身衣、魔法棒、甚至还出现了挪威龙和半人马——当然,更重要的是一群一群的魔法师和女巫们,他们充满智慧,操纵魔法,完成着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使命。在扫把、咒语和妖怪的带领下,小说引导了一大群“麻瓜”——也就是完全不懂魔法的普通人——进入不可思议的魔法世界。我们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了这么多人?

关于爱

小说的主题毫无疑问是爱。小说主人公哈利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失去了父母,是父母的爱保护了哈利而使得他在最邪恶的巫师伏地魔的魔杖下活了下来。霍格沃茨的校长邓布利多为了保护哈利,让他住在

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姨妈家。而哈利在姨妈家备受歧视、虐待和压抑,让他睡在小橱柜里。然而,那铺天盖地的信使得哈利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魔法世界里。这套小说中凸显的最伟大的应该是亲情了。哈利的父母、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校长邓布利多都用死亡教会了哈利爱的意义。让他知道,爱可以击败一切一切的邪恶力量。

哈利进入了霍格沃茨,认识了两个挚友——罗恩和赫敏。作者把这两个人的性格设置得很有意思,罗恩是个愣小子,可是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不顾一切地去帮助哈利,即使有的时候,他羡慕甚至是嫉妒哈利,与哈利闹别扭,但是在关键时刻,罗恩是那么的英勇无畏,比如在魔法石里,他指挥下棋那一段。而赫敏是个麻瓜出生的女巫(在小说中,父母都是麻瓜的巫师经常受到歧视,因为血统不够纯正),因为血统的关系,她学习十分勤奋刻苦,成绩优异。赫敏和罗恩可以说是哈利不可或缺的朋友,在性格上、能力上,他们三个人是互补的。正因为这样,友情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没有朋友们的帮助,哈利是不可能成功打败伏地魔的。

而在哈利青春的岁月里,朦胧而美好的爱情也是不可或缺的。哈利在第四部里喜欢上一个美丽的东方女生秋张。可是这段美好纯洁的感情结束在秋的男友死在伏地魔的手上。而到最后陪着哈利的是罗恩的妹妹金妮。其实金妮和哈利在一起是罗琳在很久以前就埋下的伏笔。我们知道,金妮从小见到哈利就很激动,而后来,金妮和别的男生恋爱是为了让哈利吃醋。这些都是赫敏教给金妮的。可谓是蓄谋已久。也正是因为有了爱情,哈利有了这个信念,一直不断地奋斗,找

到魂器,击败了伏地魔。

而哈利最讨厌的教师斯内普,却是最好的爱情的代表与象征。斯内普深爱着哈利的母亲莉莉。斯内普之所以讨厌哈利,是因为哈利与他的父亲十分像。所有读者跟着哈利一起讨厌斯内普,在他杀了邓布利多之后更甚。然而,谁都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哈利。当我知晓斯内普的守护神与莉莉的一样都是一头牡鹿的时候,可以知道他是有多么爱莉莉。(在魔法界,每个人有一种守护神,只有当一个人爱到另一个人到极致的时候,守护神才会变化)最后,他终于完成了爱的使命,为爱死去。

关于人性

哈利虽是英雄,但是他也有很多的缺点与软弱,这也许是很多人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因为这个时候,哈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之星,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小男生。他需要爱,需要朋友。

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中,哈利不仅仅要应付繁重的课业,紧张精彩的魁地奇比赛,还要随时阻止伏地魔的野心。谁说年纪小就不能成 为英雄?在哈利的身上,现实中的孩子们多少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而且希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更多哈利·波特的品质。因为,孩子们的心灵远远比大人想象得要复杂。有时候,孩子们所要面临的生活中的烦恼,远远超过了大人们所习惯的范畴,《哈利·波特》让孩子们有了一个看到自己和证明自己的机会。

小说的大反派是伏地魔,这个让人连名字都不敢提的最邪恶的魔法师,让哈利失去了父母,他想要统治整个魔法界,他想要长生不老。

而以校长邓布利多为首的魔法师要阻止他的这种狂妄的想法。记得在哈利一年级的时候,哈利向分院帽表示自己要去格兰芬多学院,而不去斯莱特林学院,这是哈利与伏地魔对抗的开始。格兰芬多学院院章是一只狮身鹰头的神兽,是代表着阳刚之气的正义与勇气,而斯莱特林的代表则是一条蛇,很明显,蛇是代表着阴险与狡诈。而德拉科在拉丁文里是蛇或者龙的意思,这样看来,马尔福在小说里是哈利的敌人就不足为奇了。伏地魔是人类欲望和贪念的化身,他的欲望对象主要是长生不死。这从史诗时代开始就一直是神话英雄们追求的理想,但是到了今天追求长生已经具有了罪恶的性质,因为它是违反自然的,是人类狂妄自大的表现。伏地魔的贪欲就是人类自身的贪欲;伏地魔的弱点也就是人类自己的弱点,这位终极邪恶的巫师所代表的其实是人类对自身的恐惧。哈利战胜伏地魔,正暗示着人类对那种反人性反自然的欲求的克制。

因为是魔法世界,所以小说中很多的物品也设置得很有意思。在第一部里,哈利最后站在魔镜前,他看到他父母在他的周围。后来校长告诉他,那个镜子可以看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可是那些都是虚假的不切实际的,可是,有多少人在这样的魔镜前虚度一生。这句饱含深意的话正是暗示了伏地魔的邪恶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到这部的结尾,哈利站在镜子前,伏地魔梦寐以求的魔法石就突然出现在他的裤袋里。因为魔法石只会属于心地善良的人。在这时小哈利的单纯与伏地魔邪恶与贪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还记得在阿兹卡班那一部的时候,哈利以为在湖边救教父和

自己的是他的父亲。而后来,通过时间转换器回到过去的时候发现召唤的守护神的是自己,是未来的自己赶来拯救了被摄魂怪(他们能够夺取人类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从而令我们在痛苦中发狂。从象征的角度上来说,催狂魔可以被当成是当代人心理抑郁症的实体化表现。)包围的教父。所以,可以拯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身。

《哈利波特》所有的书和电影都已经完结了。我们期待结局的同时,却又在失望着,再也没有这样精彩的魔法世界。不过,这个魔法世界也许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是麻瓜,也许也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根魔杖,帮助我们战胜邪恶的力量,这也就足够了。仍记得《知堂书话》里周树人先生说的,“大抵在儿童文学上有两种方向不同的错误:一是太教育的,即偏于教训;一是太艺术的,即偏于玄美;教育家的主张多属于前者,诗人多属于后者。其实两者都不对,因为他们不承认儿童的世界。”也许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才最贴近儿童的世界。这部小说关于爱的,关于人性的,会一直照亮许多小朋友的内心,陪伴他们走过最美好的岁月。

方雅丽

武汉理工大学编辑出版1001班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哈利·波特与密室》 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哈利·波特与死圣》 J.K.罗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第三篇:哈利波特书评

《哈利波特》之书评

从1997到2007,罗琳用文字为我们,也为世界编织了一个童话。

其实,说《哈利波特》是童话是不确切的。因为它的内涵远比童话深邃厚重得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讲,有些灰暗。

记得我是在和哈利接到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的相同的年纪接触到它的,随后就将它束之高阁达一年之久。当时的理由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幼稚可笑,仅仅是因为,故事的开始是那个众所周知的阴云密布、猫头鹰四处乱飞的星期二,还有一家叫德思礼的怎么看也不讨人喜欢的人家。这个开头太阴暗了,我不感冒。

但我终于还是被这套开头不怎么阳光的书打动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罗琳是一个驾驭文字、编织故事的天才。天才塑造的形象、创造的情节总是鲜活得让人觉得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并且经久不忘,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丰满立体。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重读文字时,却发现作者其实只用了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成就了所有的一切。罗琳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还记得我曾经为赫敏的聪慧勤奋,卢娜的精灵古怪,卢平的温润平和而深深痴迷,不可自拔;也曾经对书中第一次正面写到的死亡——塞德里克之死而震惊伤痛,久久不能相信那是真的。

是的,不仅有快乐,也有痛苦、死亡与毁灭——《哈利波特》从来不是一部仅仅为儿童而写的“快乐书”,它从未少过阴霾。事实上,阴霾从书的一开篇,那个晦暗的星期二开始,就已经笼罩全书了。阴霾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偏见”。全书自始至终存在着许多种偏见,有麻瓜与巫师之间的偏见,纯种巫师与混血巫师之间的偏见,巫师与其它族类如巨人、家养小精灵、妖精、马人等之间的偏见,就是在学校内部,也存在着斯莱特林与其它几个学院尤其是格兰芬多之间的偏见。至于哈利与斯内普之间的偏见,则贯穿了全书,成为推动情节前进的重要线索。每一部的结尾,罗琳阿姨更是常常使出“乾坤大挪移”的招数,将开头大加褒扬或贬斥的人物的形象完全颠覆,让我们抱着已经形成的偏见大跌眼镜,又不得不心服口服。偏见是误解的根源,也是仇视、压迫、暴力乃至屠杀的源头。正是普遍存在的偏见,给了伏地魔之类魔头滋生的温室与土壤,也才有了整个故事的基础。

这样的偏见,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见呢?《哈利波特》妙,很大程度上就妙在罗琳的想象看似天马行空,却是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中的。当我们为书中大胆奇特的想象拍案称奇时,又总能隐约看到投射在魔法的奇妙世界中的现实世界的影子,既有正面的对爱、友谊、忠诚、勇气、智慧等等的肯定,也有对负面的偏见、阴谋、权力斗争、欲望的揭露。就连霍格沃茨学生们的小烦恼,跟普通学生的也没什么两样,大家都是孩子,都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功课,只是他们似乎没有新课改罢了。这一切让罗琳的魔法世界没有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也赋有更多的现实意义。

十年历程,七部作品,我们与哈利,罗恩,赫敏,金妮,纳威,卢娜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一起成长。成长的过程,其实也是消除偏见的过程。在全球亿万哈迷的瞩目之下,罗琳难免会受到商业操作的影响,但我依然感谢她留给我们的那个略显仓促的结局,感谢那个与第一部开头形成鲜明对比的“像苹果一般脆生生的、清新的早晨”,感谢哈利父子间那段关于偏见的伟大的对话,它告诉我们,阳光终将照亮偏见的阴霾,也许无法将它完全扫除,但阴霾终究无法统治整个天空。

第四篇:哈利波特书评范文

The Book Review of Harry Porter

When read the book my first time, I feel very exciting and interesting.So I read it again and again, each time I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sometimes I even feel as if I’m one of Potter’s partners.Everything is in here: suspense, adventure, mystery, humor and danger.There's even some pretty satisfying paybacks.The characters are fantastic and fantastically realistic.There are bad people who turn out to be good guys and good people who turn out to be bad guys, just like life.These books value real thoughts.Much has been made of Harry's rule breaking, but only once in the series so far does he break a rule for arbitrary personal gain.Most of the time he makes a decision that what's righ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s written.And you know what? Life's like that sometimes.I think it's great that kids are getting an example of how to do what's right even when it involves breaking rules.The Potter books also show that there are consequences for rule breaking.If not getting caught and getting a detention, then a spell going wrong and someone getting turned into a cat.This shows that when you make a decision to go against the rules that things may not go as you expected and you hav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outcome.

第五篇:《哈利波特》(模版)

读后感

《哈利波特》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哈利詹姆波特的男孩刚刚出生,一家人就遭到了杀人不眨眼的黑巫师——伏地魔的攻击,在哈利的额头上,也留下了一道闪电形的伤疤。在阿不思邓布利多的帮助下,哈利在霍格沃茨学习了六年,并接受了邓布利多六年的教诲,和罗恩和赫敏的帮助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巫师;可是在邓布利快要与世长辞的时候,将无敌的老魔杖赐给了哈利,希望他能战胜伏地魔。

必须要收集起三样死亡圣器,才能将伏地魔置于死地,但死亡圣器里的复活石已经被摧毁,老魔杖也被伏地魔夺走了,只剩下一件隐形衣,哈利和伏地魔生死决斗的时候到了,伏地魔再一次地使出了必死咒——阿瓦达索命,不要以为没用生命的东西就没有情感,就连魔杖也不愿对自己的主人施魔法,于是魔杖便将魔法反弹了回来,射到了伏地魔的身上,伏地魔一命呜呼了。

这个故事让我学到了,真正无敌的是团结,是友谊,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团结起来,让我们不再为一些小事而出现在矛盾,因为只有好朋友才能和我们一起共度难关,一起成长。

下载《哈利波特》书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利波特》书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利波特读后感

    >读后感 在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大眼镜的男孩。手持一根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一挥便能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让你时刻都为他的神力所惊喜。他拥有一把神奇的扫把,骑上它,便可尽情......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1 “轩轩!轩轩!学习了!”妈妈边叫边把手在我面前摇了摇。“啊?嗯?”我好不容易从书本“里”抬起了头。看到这里,你一定会问,是哪本书让......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 篇一:哈利波特>读后感很多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小巫师,他鼻梁上有一架黑框眼镜,他总是骑着飞天扫帚在空中飞,在他乱蓬蓬的黑发下面,还有一道神秘的伤疤。这个男孩的......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读后感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著作。这部小说是连载的,如今已出了七部,这就是最后一部,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这部小说主......

    《哈利波特》观后感

    《哈利波特》观后感 看完《哈利波特1》这部电影,就此我想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三点启发。 第一点:在看它之前,我觉得它是一部关于魔法的电影,是超现实的,看之后我觉得它对于想学......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 一个长着棕色头发,鼻梁上带着一副宽边眼镜,额头上有一道形如闪电的疤痕的男孩。拥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和一把能在空中飞行的魔法扫帚。他是谁?他就是鼎鼎大名的......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 相信大家一定都看过这本书,也一定对这本书的内容念念不忘,我也和大家一样。翻开这套书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便马上被这本书那惊险曲折的故事......

    哈利波特读后感

    《哈利波特》读后感/r/n 《哈利波特》一系列丛书已经读完了三本,这几本书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教我懂得了爱是伟大的,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为我们带来勇气和力量,让我收获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