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新年献词 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特色研究院
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特色研究院
2014年新年献词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告别多姿多彩的2013,走向生机无限的2014。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领导班子,向全体员工、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朋友和长期关心支持我院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和新年的祝福!2013年是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50华诞。我们按照公益院庆、学术院庆、文化院庆的原则,成功举办了中国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动物疫病防控技术高层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隆重表彰了建院50年来的优秀先进工作者。过去一年,全院员工紧紧围绕“立地顶天,追赶超越”的发展战略,按照“引人才、争项目、建平台、出成果、增实力、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硕果累累:研究院在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特色研究院的征途上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职务竞聘你追我赶,青年科技骨干崭露头角。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主要科研指标不断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硕果累累。人才为本,服务社会成效显著,科技创新,产业报国再谱新篇。
同志们、朋友们:回顾成绩,令人振奋;展望未来,任重道远。2014年是我院又一个50年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持续全面建设研学产合作创新特色研究院的宏伟目标,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立地顶天,追赶超越”战略和“科技创新立院、人才高地强院、开放合作办院、体制机制兴院”四大工程,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努力开创我院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50年的创新创业,50年的灿烂辉煌。研究院每一个成绩和进步,都凝集着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智慧,都源于全体员工始终坚守的科学理想和薪火传承的报国血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面向新的一年和更长远的未来,让我们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与力量,牢记崇高使命、勇挑时代重任,以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乘势而上,共同谱写我院跨越发展更加璀璨的新篇章!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马到成功!
祝愿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祝愿我们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书记 沈志强 研究员
2013年12月31日
聚焦战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2014年新年献词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告别多姿多彩的2013,走向生机无限的2014。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沈氏绿都集团,向全体员工、海内外客户朋友和长期关心支持我公司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和新年的祝福!
2013年是我公司转调发展的关键一年,喜悦中伴随着汗水,成功中伴随着艰辛。中以合作全面深入,产品迅速占领产业高端。公司技术创新硕果累累,实现了由“沈氏绿都制造向“沈氏绿都创造”、“沈氏绿都设计”、“沈氏绿都标准”、“沈氏绿都品牌”、“沈氏绿都服务”的转变,各项技术指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市场品牌美誉度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与上缴税收显著增加,各种荣誉奖励纷至沓来,职工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来之不易的成绩,得益于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得益于客户与合作伙伴的信任支持,也得益于公司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实干及员工家属的支持,也是公司战略有效执行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沈氏绿都管理团队再次感谢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感谢客户对我们的信任与关爱,感谢合作伙伴对我们的支持,感谢全体绿都员工的忘我奉献和奋斗,感谢广大员工家属始终如一的理解和默默支持!
2014年伊始,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经济潜力周期,宏观经济继续复苏向好。公司将抢抓机遇,稳中求进,聚焦“占领产业高端、发展高端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强企”战略,紧紧抓住“人才是第一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学习是第一生命力”这一关系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寻兒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使用人才各显神通;让人才在创新创业中“以效益体现价值,以财富回报才智”。狠抓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继续加快由“沈氏绿都制造向“沈氏绿都创造”、“沈氏绿都设计”、“沈氏绿都标准”、“沈氏绿都品牌”、“沈氏绿都服务”的转变,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倡导学习文化氛围,建设创新型、学习型企业。优化相关政策,创造更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激励全体优秀员工与公司共同长期奋斗在绿都这个平台上获得充分施展才华和成长的机会,与公司相互成就。不断提升人性化管理,尊重员工,信任员工,鼓励员工和绿都同成长,共发展。进一步增强整体薪酬市场竞争力,并使长期激励覆盖到更多绿都优秀员工。激发全体干部和员工的激情活力,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
中国梦,绿都梦,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机遇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追赶超越时不我待,美好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的智慧和胆略,以奋发有为的作风和干劲,创新实干,为建设创新美丽富裕幸福的新绿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马到成功!
全国人大代表 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绿都安特动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强2013年12月31日
第二篇:创新思路突出特色全面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建设
创新思路突出特色
全面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建设
团东海县委
东海县青年中心建设以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引导城区青年健康消费为工作重点,坚持走社会化、市场化的路子,广泛吸纳区域内外的各种社会资源,努力探索地方特色的青年中心建设模式和运转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全县已建成青年中心28个,涵盖了全县22个乡镇和4个社区。发展会员8258人,会员单位26家。具体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抓好青年中心组织架构建设
青年中心既是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少年的一种模式,也是新时期团组织建设的一种新型方式。为加速推进青年中心建设,我们成立了由团县委书记任组长,机关、工商、文化、城管、交通等部门团委书记为成员的青年中心建设推进小组,明确每人的职责,身体力行的推进各项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青年中心建设筹备小组,成员由各专业协会会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党、团组织负责人和有专业特长、积极进取的青年组成,负责青年中心建设的筹备工作。青年中心建成后,筹备小组成员直接转为青年中心理事会成员,进一步提高青年中心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有利于青年中
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创新思路,抓好青年中心活动阵地建设
青年中心推进小组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阵地建设。针对城市、社区、乡镇的不同特点,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推进措施。在城市,我们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中国移动青年中心,从原有的移动书屋升级到现在的移动青年中心示范点。在社区,因为我县城区面积较小,我们没有在社区成立青年中心,而是依托社区活动室成立了青年中心社区服务站。在乡镇,一方面我们重点发展乡镇文化站,通过考核达到青年中心建设标准的,给予1000元奖励资金,并任命文化站站长为乡镇青年中心副理事长,另一方面与县移动公司合作,在东海县各乡镇建设中国移动农村“青年中心”,添置书籍电脑等设备,主要为农村青年提供图书阅览、信息服务、移动业务办理等多项功能,同时也为乡镇团委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现已建成此类青年中心19家。
三、整合资源,抓好青年中心个人和单位会员的发展 共青团的资源非常丰富,发展青年中心关键是如何把现有的资源整合利用起来。然而共青团干部大部分存在年龄轻、工作阅历少、经济工作经验缺乏等弱点,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为了锻炼团干,我们在发展青年中心会员单位时大力倡导陌生拜访、15分钟说服等营销方式,要求团委机关和青年中心建设推进小组的成员每人
至少要发展一家会员单位。为了建立青年中心长远的自主运作机制和充分发挥青年中心服务青年、支持团委的功效,我们坚持市场化运作,靠服务来吸引和保持青年中心会员单位。首先我们严格控制青年中心会员单位的数量和质量,同行业中会员单位最多2家,其次我们给每家会员单位提供“青年中心会员单位”标识牌,每月印发一次会员单位优惠信息,通过报纸邮送渠道发放,帮助会员单位扩大影响。在建立会员单位和个人会员的青年中心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没投入一分钱,并且还获得了一定的收入。东海县青年中心现有会员单位近30家,服务内容涉及餐饮、住宿、健身、娱乐、文化、通信等10余个消费行业。已形成商家踊跃申请加入,而我们根据标准严格取舍的发展局面。在青年卡的发行上,我们采取了先发展会员单位后发展会员的方式。即确定首批青年中心会员单位后,立即制作青年中心宣传彩页,充分利用电视、展板等各种平面和立体媒体广泛宣传“青年卡”,然后才开始发展会员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青年卡发行首日就有500多人提出申请,目前已发展个人会员近万名。
四、完善制度,抓好青年中心的长效和自主管理
为了确保青年中心的规范运转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实施了青年中心理事会、部门、会员单位三级管理,制订了《东海县青年中心章程》、《内部管理制度》、《会员管理办法》、《会员手册》、《各
部门工作职责》、《会员单位服务承诺》、《会员单位服务流程图》等12文件并严格执行。其次完善考核制度,定期考核每个会员单位,考核结果优秀给予免费宣传版面奖励,并成立团支部,允许佩带团徽上岗,现在东海青年中心已有移动公司、地王大药房、五星电器等单位实行佩带团徽上岗制度。三是完善信息传递制度,定期召开由团委、会员单位、青年卡会员等人员组成的理事会、会员代表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同时为增加青年卡的使用率,我们开展了吉祥号码拍卖、会员卡号抽奖等活动,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另外还在每个季度联系会员单位开展“青年卡狂欢日”,为青年卡用户提供的折扣最低达到3折。通过这些活动,青年卡会员得到了实惠,青年中心也扩大了影响,有力的凝聚了人心。
青年中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项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课题,应当顺应社会发展和青年需求而变化。我县的青年中心建设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坚持以“边建设、边完善、边发展”为理念,不断探索有特点的青年中心发展模式,不断完善青年中心各种硬、软件设施,制定良好的发展、运作机制,完善和丰富功能,将青年中心建设成为服务功能强大、信息交流便捷、管理模式科学、市场运作灵敏的青年活动、交流的新型平台。
立足创新强化服务
第三篇: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薛仰全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薛仰全
职业教育是沟通教育与职业之间的渠道,“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作为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自身的产业化运作;通过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多方面的交互作用,来达成教育模式、教育规模与课程体系之间的某种平衡;通过“招生、引资→教育教学→推荐就业→业后培训”这一办学过程,来体现产业“原料采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的运作。因而可以说,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它具有教育性、产业性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与职业、产业和企业具有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决定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其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和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2009年以来,我们以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为动力,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紧紧围绕酒泉以风光资源为依托的新能源产业,以农作物制种和节水灌溉为核心的“一特四化”农业,以及以敦煌莫高窟和卫星发射中心为品牌的旅游业,全方位推进了特色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高位对接,促进了学院转型跨越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理清校企合作思路,探寻校企合作接点 纵观国内外职业教育,促成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根本动因,不外乎以下三种:
1.法律约定。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其背后就是一整套自上而下、责权清晰、相互衔接、便于操作的职教法规。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这样的纲领性文件,又有《手工业行业协定》、《企业基 本法》、各州学校法及《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职业培训条例》、《手工业学徒结业考试条例》、《强化职业教育的几项重点措施》等配套政策,从而为校企合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2.情感维系。校企双方不排除具有共同的利益,但主要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基础,建立彼此的联系。这在高职教育兴起之初,曾经是很多院校为了打开局面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但毋庸置疑,这种基于人情关系的校企合作,既缺乏法律的保障约束,又没有确定的利益互相扭结,明显具有不稳定性,往往会因为人事变动、利益分配不均等偶然或必然的因素,随时破灭。今天关系好就合作,明天关系疏远就分手。因为缺乏来自企业的原动力,校企合作由此沦为学校的“一厢情愿”,沦为一所学校甚至个人与个别企业或某个企业管理人员的“单方面对话”,根本无法上升到制度文化层面。
3.利益驱动。如果把校、企放在同一个链条上来看,职业院校显然居于生产、销售的一端,企业则是它潜在的消费市场。要在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就必须找到一个共同的利益结合点,以此为纽带,将校企双方紧紧捆绑在一起,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这在国家职教立法相对滞后、行业企业职教职能明显缺失、核心竞争力尚未引起企业足够重视的当下,无疑是推进校企合作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也正是瞄准了利益这一纽带,近几年来,我们主动寻求与企业“联姻”,逐步摸索出了五种校企合作的有效接点:
一是土地入股型。如2.1兆瓦光伏电场,就是学院以土地入股,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厂,按股份制模式运营,在建厂及生产过程中承担相关实训教学任务。既解决了企业建厂的场地等问题,又解决了学校生产性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获得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二是设备租赁型。如与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即由学院将机械制造实训中心相关设备租赁给企业,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承接相关专业学生实训。消耗性实训基地由此转化为生产车间,教师和公司员工合一,教学与经营管理一体,岗位练兵,生产育人,显著缩小了工学之间的缝隙。
三是合资经营型。如农林产教研发中心就是引入兰州昶荣园林公司,学校出资70%、企业出资30%合资建成,平时由企业管理和收益,生产季节由学院安排相关专业学生进驻,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训。借助合资,校企扭结为直接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教学与生产同步。
四是人才供给型。如与敦煌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敦煌种业学院”,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创办的“蓝海学院”,与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的“盐湖学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酒泉本地其他种子企业等创办的各种订单班,以及依托长三角机械电子企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等均属此类。既满足了农业、服务业、化工等行业企业渴望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保障人力资源供给的内在需要,也有效化解了学校生产性实训资源相对紧缺、企业文化教育长期滞后、对口就业率偏低等的瓶颈,突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了实习与就业联体。
五是价值推广型。如与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建的“金风学院”,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的“大禹学院”和节水灌溉示范区,以及计划实施的风光电互补路灯项目,就基于企业渴望通过学校和学生推广自身文化、产品及形象价值的需要。不仅实现了人才共育、实训基地共建和产品推广,更将企业文化直接导入了校园文化。
二、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瞄准上述有效接点,我们从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技研发等不同角度,积极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大大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成果。
(一)在实训基地建设领域的合作
一是建设光伏电场。围绕太阳能应用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等专业建设,联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10.1兆瓦光伏电场项目。电场占地600余亩,规划投资1亿多元,一期工程2.1兆瓦已于2011年底并网发电,包括固定式多晶硅发电系统(1.5MW)、固定式非晶薄膜发电系统(0.1MW)、固定式背接触 发电系统(0.1MW)、平单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斜单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双轴跟踪式多晶硅发电系统(0.1MW)、高倍聚光透射式发电系统(0.1MW)7个子系统,有效集成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光电技术,集生产、教学、科研于一体,为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和光电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平台。下一步,将继续联合东气集团扩建8兆瓦光伏电场,完成图书馆400千瓦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全力打造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技术最先进的光电技术开放性实训基地。
二是实施了“酒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以农林产教研发中心为核心示范园,由政府牵头,政、企、校、科研院所四方联动,以“一园六区八中心”(核心示范园;主要农作物品种及技术研发示范区、种子加工示范区、城郊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业节水技术示范区、设施养殖园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中心、棉花工程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种子质量监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测土配方工程技术中心、植物病虫害检疫检测中心、动物疫病检疫检测中心)为基本框架,实施了“酒泉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核心示范园一期工程,建成20亩种子(苗木)试验示范基地、40亩砂石性非耕地经济林试验示范基地、10亩现代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及60亩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192平方米恒温库,建立了“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西北领先的组织培养室。二期建设的种子加工与仓储示范基地、农副产品加工试验示范基地、设施养殖试验示范基地等,也已进入设计论证。示范园建成后,将保留各分区或中心现有建制、机构、职能,共享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从而形成强大的技术集成平台,集中谋划和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和教育教学,为酒泉市实施“一特四化”农业发展战略做超前探索和示范。
三是建成了钣金生产线。依托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机械制造实训中心原有设备基础上,添置静电喷涂处理设备等,建成了钣金加工实训车间,主要加工档案柜、文件柜、书架、电缆桥架及配电箱柜等,并可根据用户需求独立设计制作各种钣金制品。现已完成产值50万元,成为机电类专业学生重要的校内顶岗实习基地。四是加强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优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47家,在承担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2011年,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实训学生11988人月,吸纳毕业生就业888名;中材科技、新疆广汇、东方电气、新疆宜化等大型实训基地,单次接纳毕业生达到百名以上。
(二)在教学领域的合作
一是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合作,探索构建了旅游管理“工学交融,全真实训”、种子生产与经营“伴耕伴读”、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三段进阶”、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应用化工技术“两段双轨”等一整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11次,获团体一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121项;参加全省技能大赛18次,获团体一等奖2项,个人特等奖10项、一等奖33项;重点专业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到90%,就业率达到95%,用人单位满意率显著上升。
二是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对接企业群、职业群、岗位群、技术群能力要求,构建了“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着力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联合大禹集团,开发了国家精品课《节水灌溉技术》,并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联合金风科技、敦煌种业等企业行业,开发《种子检验技术》《导游业务》等甘肃省精品课程4门,《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反应过程与技术》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5门,《会计实务》《物流运输与配送》《电气安装规划与实践》等院级精品课程31门,不仅实现了学院国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而且在节水灌溉和新能源类专业领域课程建设方面,为兄弟院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三是共同开发特色教材。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同步加大了教材开发力度。完成《甘肃导游》《种子加工贮藏技术》等教材立项63部;开发《风力发电场建设》《种子检验技术》《化工单元操作》《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大学生素质拓展》等特色教材近30部,出版“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0部。其中,与金风科技合作开发的《风力发电场建设》《风力发电机组运行维护》等 多部教材,及时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高职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获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是共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切实优化了教学过程。如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专业,将大禹集团产品开发、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管理、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运营模式,成功转化为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将学习情境纳入公司真实的生产运营情境,将学习单元建立在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营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之上,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再如太阳能应用技术专业,以2.1兆瓦校园光伏电场建设项目为载体,将电场建设任务转化为专业实训项目,课堂与工地合一,教学与生产同步,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五是共同打造教学团队。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核心,借力合作企业优质资源,改善师资结构,提升队伍素质,从根本上增强了学院教学力和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教师近50人,完成教师企业锻炼300余人次,重点专业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比达到80%;聘请校外兼职教师97人、兼课教师51人,外聘教师达到148人;建成风能与动力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等“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2个,导游业务、应用化工技术等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省园丁奖、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人。
(三)在科研领域的合作
一是校企专家合作攻关,以企带校,显著提升了自主研发能力。联合青岛金博士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整流逆变、风向跟踪、风力检测、风机安装等风电、光电教学实训设备10套,获专利8项,不同程度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LB1型轮毂旋转变桨机舱跟踪风向实训装置、FX2风向跟踪风力发电实训装置、FX3型风向跟踪风力发电实训装置及TG2型模拟太阳升降、太阳跟踪、光伏发电、充电逆变实训装置等4套实训装置获评甘肃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并于2011年7月代表省科技厅参展了第十七届兰洽会。
二是聚合校企优势资源,共建光伏发电系统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以10.1兆瓦光伏电场和400千瓦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为平台,建立了“酒泉市新能源技术产学研示范基地”,并将联合复旦大学、东汽集 团,申请共建“甘肃省光伏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该实验室将根据目前光伏行业特点,设置光伏硅材料测试与研究、太阳能电池测试与研究、光伏组件测试与研究、太阳能电站建设系统工程研究和光伏组件附属设施测试等5个功能区,集合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实现高职培养目标,避免校企合作学校、政府热而企业、社会冷的现象,就必须引入市场经济理念,适应我国国情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大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近几年,我院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着力推进了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及制度创新。
在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上,提出了“331”校企合作组织体系构想,即以合作发展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框架,构建三级外部组织体系;以“虚拟学院”及其董事会、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为框架,构建三级内部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公室为纽带,联接内外。目前,已围绕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建设,成立了“敦煌种业学院”;围绕风能与动力技术等专业建设,成立了“金风学院”;围绕旅游管理、会计等专业建设,成立了“蓝海学院”;围绕水利工程等专业建设,成立了“大禹学院”;围绕应用化工技术等专业建设,成立了“盐湖学院”。同时,依托紧密型合作企业,组建了旅游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水利工程、应用化工技术5个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托相关实训室,建立了组织培养、新能源应用技术推广等2个项目部及王栋工作室、李文有工作室等3个教师工作室。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酒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适时成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工作站、教师工作室等相应组织,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上,近几年,我们适应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势要求,以体制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以规范教学带动整体治理,逐步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一是顶岗实习制度。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试行)》《学生实验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 等一系列制度,初步构筑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服务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教育管理平台。二是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出台了《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等,初步建立了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申报、评审、验收、公示指标体系,实训教学的计划安排、开放运行、教学评价等运行体系,设备检修、设备维护、教学耗材、安全检查等保障体系,设备资料统计体系,以及实训室各项制度档案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建立健全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办法》《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教学团队遴选和建设实施办法》等,设立了“育才奖”(企业行业兼职教师)、“青年教师成才奖”,推动了校企技术、管理人才等的交流、共享。四是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条例》《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校企合作教材编写管理暂行规定》《教学资源库建设暂行规定》等制度,为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策环境。
回顾我院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校企合作就是职业教育之魂;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速度和高度。借助校企合作,我们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借助校企合作,我们的办学特色从专业层面上逐步凸显,风能与动力技术、水利工程2个专业先后获评“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2个专业入选央财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借助校企合作,学院办学能力也开始得到认可,2010年,《耦合地方支柱产业,构建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2011年,《高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荣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当然,即便放眼全国,校企合作制度目前也还缺乏顶层的系统设计,有待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所做的尝试更是有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完善。但我相信,今天的会议,必将从深层次上触动我们的思想,在校企合作推动专业特色化建设方面,引发我们更为深入的思考。